分享

母亲的回忆

 言归正传马少波 2012-02-28

母亲的回忆

 

我七岁时,母亲因患肺结核病,长期卧病,家里贫困,无钱到医院治疗,抛下三个孩子(丽华10岁、桂秋4岁)撒手人寰,年仅38岁。两个月之前,大姐因肾炎去世,年仅13岁。从此“母爱”这两个字离我们越来越遥远,“妈妈”这个亲切的称呼逐渐模糊起来,多年没机会喊过。十八年以后我喊岳母“妈妈时已经很拗口了。在我幼年的心理,母亲长期卧病,面色黑黄,整日坐在炕上,咳嗽吐痰,呻吟喘粗气,说话上气不接下气,什么家务也干不了。

看父亲的自传《风风雨雨六十年》及《我和刘彩霞二十年来的艰难旅程》,得知父亲眼中的母亲,初嫁时“体态丰盈,长一米七的个儿,面如朝霞,两只大眼睛,眸子黑白分明,一头粗壮的黑发梳个抓髻,前面的刘海盖住额头,给人一种富贵雍雅,光彩照人的感觉”, “她乐观大方、粗通文墨、我们之间志同道合”,在父亲眼中初嫁时的母亲简直是卓而不群,无与伦比。

听外婆家舅舅、小姨介绍,母亲曾是一个开朗、聪明、伶俐、俊秀的人,会说话、会办事,只因祖父、祖母不珍惜,父亲不爱惜、有病不及时治疗,英年早逝。听邻居老人说,母亲是一个开明乐观与邻俚关系很好的人。祖父、祖母、亲戚对母亲评价非常高,从没说过一句不满意的话。以上这些,我没见过,只能凭想像,母亲当年是那样的美丽、亲切。

我只记的和母亲的几件事,幼年的我在大门口台阶上跳下来,因一只脚踩住另一只脚鞋带,头芯磕到石头尖上,头破血流,掀开一块三角形头皮,母亲用手把头皮原位置合上(以后她多次提起),敷了些马粪包(一种晒干的磨菇),环头包扎一下,不几天就好了,我曾记得自己在炕上走动照镜子看包伤布条子的情景,至今额头上面还留 “^型疤痕;再还记得,有一次父亲不知因何故打我,当时我已就范,母亲跑过来把我拉走,并说父亲“打几下行了,别打了!”;记得最清楚的一件事是,母亲在弥留之际,指着我嘱付父亲,“这个孩子有点傻,我死后你不要打他”,父亲说“行啊,你放心吧!”。这已经是四十六、七年前的事了。母亲曾管我叫“大傻子”,也许这是昵称,因为后来听外婆说“我们老孙(母亲)说:'他爸爸说,我们老大在学校念书很聪明,掰着小手指头算算数,嘴里叨咕着,又对又快,可带劲了’”。

现在回忆,幼年的我和母亲说过什么话,向她告诉过什么事,母亲怎样教育我,母亲怎样对待我的喜怒哀乐,母子之间还发生过什么事,再怎么也记不得了。过早地失去母亲,有话无处说,有怨无处诉,心里痛苦无人关心,情绪郁闷无处发泄,这是人一生最大的缺憾!

     至今难解的几点,母亲是那样光彩照人,我姊弟四人何以貌不惊人,语不出众,似母、似父、似姑、似姨、似舅乎?很难说清;母亲性格是那么宽容、随和、开朗,我姊弟三人皆有特性,如暴躁、恣睢、自私、孤独等;母亲聪明伶俐,我等大脑虽不弱智,但面上的事,应付不好,话不流畅,手脚笨拙。尽管一母生百般,看来还是环境改变人,生活造就人。母亲和外婆家里人相比,除容貌好之外,其他方面,如气质、性格、智慧也是上乘的。假如母亲再活十年,假如母亲仍健在,我们一定不是这样。

父亲和母亲恩爱十几年,我除了在父亲的诗文里看到,现实中没有发现。外婆家人说父亲性情暴躁,经常和母亲发脾气,母亲病重后,有钱不给治病,甚至有些遗弃、虐待。我不相信遗弃、虐待,因为父亲一生三次结婚,对待后两位妻子,尽管不如对待母亲好,可从没遗弃、虐待过,虽然吵过架,但是从没打骂过。父亲那时生活能力差,退职、下关东、返乡、挨批斗,家里生活困难,医疗条件差,到是真的。他们二十年的艰难旅程中,恰值建国初期,国家经济十分困难,各行各业百废待兴,运动一个接一个,抗美援朝,三反、五反,反右派,大跃进,三年困难时期,四清,文化大革命。我家又是贫困家庭,人口多,老的老小的小,父亲工作一两年换个地方,后来退职,全家闯关东、务农。他们经历了社会动荡的冲击,受尽了贫困生活折磨,饱尝了多子女、多疾病的痛苦。

     母亲只活了38岁,就离开了这个世界,抛下三个年幼的孩子,真是红颜薄命;父亲38岁时,在家务农做小队会计,受到“四清”折腾;我38岁时,参加教育工作20年,职业中专学生处付主任,孪生儿女在三小读书;姐姐孙丽华38岁时,从黑龙江龙镇农场调回喀左,夫妻在铁矿上班,女儿、儿子在学校读书;孙桂秋38岁时,部队专业,在皇姑区政府上班,公务员。38岁是一个人事业、家庭刚步入正轨,社会阅历还不成熟、经验尚且不足时期,真正的生活才刚刚开始。祖父活了85岁,祖母活了93岁,父亲活了80岁,继母活了68岁,外婆活到七十多岁,舅舅活到66岁,老姨今年68岁,仍很健康。可怜的母亲,这么年轻就被疾病和贫困夺去了生命,没享受到应有的天伦之乐。

     母亲已经去世近43年了,父亲于13年前为母亲作传记时写到:“刘彩霞病逝已快三十年了,她的形象在几个儿女心目中,早已被遗忘的无影无踪了。和我共同生活十九年生涯中,许多生活琐事,也已记不清了。如果我再不记下我俩那些生活片段,儿女们将无法知道她的一生经历了。现在我为她写传记,还她本来面目和性格,以期儿女们对她有进一步的了解,而不至于把生身之母忘诸脑后”“至于儿女们读了此文,将作怎样感想?我就不得而知了”。父亲的话有些偏颇,我们怎能忘记生身之母呢?当我们事业有成时,想向母亲汇报;当我们有了家庭时,想交给母亲主持;当我们初为人父母、教育子女时,想向母亲讨教;每当我们回家到后梁散步时,面对荒冢都默默思念母亲。我四十三年端午、中秋、清明、除夕、元宵节都要到母亲坟上去祭奠。但是父亲的文章让我们更加深入细致地了解了母亲。我以有这样的母亲而自豪、骄傲!母亲虽然过早地离开了我们,但是母亲的英灵无时不在我们身边,一直伴随我们成长,我们一直感觉到母亲在天堂为我们祝福。回忆、思念母亲,让我们更加关爱子女、爱护家庭、珍爱生命,热爱生活!

     母亲将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母子之情永垂不朽!

 

 

                                      

                                  2009年11月19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