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有好多地方,到过一次就不想再去;唯有一处,我去了不仅依然向往,而且岁月愈久,迷恋愈深。它就是被称为“死亡之海”的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中的那一片胡杨林。 苍凉:___________________壮丽: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⑨段中,作者看到胡杨林,为什么会忆起劬劳的张骞、艰辛的玄奘、骁勇的霍去病、刚正的林则徐等人? 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批注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可以从品味语言、理解内容、分析作用等角度入手,自选一个合适的角度,为文中(1)、(2)两处加上批注。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在文章开头说:“唯有一处(指胡杨林),我去了不仅依然向往,而且岁月愈久,迷恋愈深。”除胡杨奇特的外形及生长环境外,还有什么让作者如此向往迷恋?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常说一个人的成长需要良好的环境,读完本文,你也许会有自己的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我的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05年浙江省课改区中考试题) [经典考题解读] [题型分析] 胡杨的坚忍、昂扬,壮丽、永恒,震撼了作者,滋润了作者,于是,有了这篇深深震撼我们的美文。命题者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题,各小题的考查点分别是:1.词语理解:特定语境中词语的特殊含义;2.段意理解:文章的思路,特定段落中语言的深层含义,联想与想象,理解与积累;3.句意理解:语言的理解、分析、揣摩、品味,学习过程中的方法、习惯;4.文意理解:在整体感知基础上提取、归纳、概括信息;5.个性化阅读的情感体验。 [思路突破] 初步感知全文大意,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把握试题的基本考查点,是准确答题的第一步。在作答过程中,审准题眼,明确试题的指向非常重要。 具体而言,第1题的题眼是:“苍凉”、“壮丽”的“具体表现”,试题指向是:“在此段中”。抓住题眼,顺着指向,很容易就能找到答案。 第2题的指向是“第⑨段”,题眼是“劬劳”、“艰辛”、“骁勇”、“刚正”,而这些正是“胡杨林”的特点,如果读懂了文章,理清了文章的思路,就能准确答题。要注意的是,这个题的考点是段意理解,段意理解类试题,要顺着试题指向,理清上下自然段的关系。这个题指向在“第⑨段”,答题点却在第⑧、第⑨两个自然段,要能够顺利解答,并保证得满分,就不能顾此失彼。 第3题的题干,给了考生以下几个重要信息:(1)文章右边的两个“示例”,是入门的抓手。解答时要认真对它进行分析。(2)批注可从三个角度任选一个。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扬长避短。但要注意的是,语言、内容、表达作用,三者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孤立地从一个角度去答题,是很困难的,选准一个角度,也只能是侧重而已。(3)要依据题干的指向,从文中找到要求批注的句子,再模仿“示例”的模式,选准答题角度,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悟答题。答题时要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规律,联系上下文去理解、揣摩和品味。 第4题,透过“除外形和生长环境外”,可以明确考查点在对胡杨树内在精神品质的理解把握上。答这类题,要立足于文章整体,立足于全文表现作者的情感。“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回答”,表明了答案不能抽象,必须有具体精神品质体现的点。 第5题是开放性试题,只要植根于文本基础上的个性化感情和体验,都是符合题意的。答题时要注意的是:(1)理解感悟不能离开文本内容。(2)要围绕成长和环境的关系回答。(3)要结合作品联系自己熟悉的生活实际。(4)回答问题观点要鲜明。要选择好让你受到启迪的点,调动自己的积累,有条理地谈出你自己的理解和启迪。要注意保持观点和材料的统一。 [常见失误] 不认真审题,抓不住题眼,忽略试题指向是阅读解题失误的重要因素之一;其次是主观题的表述语言不严密,啰唆且不得要领。 第1题最容易出现的失误是离开语境,孤立地解释“苍凉”和“壮丽”的含义;或者离开答题指向,漫无自的地找“具体”,不能准确提取信息。第2题常见失误是抓不住题眼,忽略指向段上下的联系,只有感性认识缺乏理性思考,不能准确而全面地归纳概括有效信息。第3题是半开放性试题,容易出现的失误是离开语言环境,离开对文章的整体感悟,把批注对象从文章中抽出来,孤立地理解、分析和品味,只看到句子遣词造句好在哪里,为什么好就说不上来了,这样,当然也就得不到满分了。解答第4题,容易出现的失误是:(1)答案不完整,只答了“精神”或者“品质”;(2)忽略题意,答案超出题目要求,例如:胡杨能在恶劣的环境生长,胡杨卓尔不群的外形特征等。回答第5题时的失误主要是:离开文本谈自己的看法,语言不简洁,不连贯。 [答案呈现] 1.苍凉:无休无止的干旱瘦瘠、无始无终的沙尘风暴;壮丽:胡杨巨帚般的树冠撑天摩云,浓浓的翠绿在天幕上写意般地勾勒出波涛似的线条,巍巍身子将脚下的戈壁绿地护卫得严严实实。 2.因为胡杨和这些人都具有不畏劬劳艰辛、骁勇刚正的特点,作者睹物思人,所以才会忆起这些人。 3.示例:(1)这个比喻句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八月南疆热浪滚滚的气候特点。或:突出了胡杨生长环境的恶劣。或:“硕大无朋”一词写出了戈壁滩一望无涯的特点。 (2)句中的“一马当先”、“跃”表明了作者急于走近胡杨、体味胡杨的心情。 4.胡杨磐石般的信念以及它身上所表现出的坚忍、昂扬、壮丽、永恒的特点。 5.示例:胡杨的经历告诉我们,即使生存在最恶劣的环境中,只要有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毅力,也能成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