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书笔记--《各部身形要求》之头部

 天地虚怀一 2012-02-28

读书笔记--《各部身形要求》之头部

老师的书和录像,以及黄元吉老前辈的书,感觉最能直接养脑;而老师的录像,除了养脑外,还感觉到非常强大的生命力和穿透力。所以,一年来,经常没事就开着,感觉非常好!

那就多在这两位老师这里赖着吧――“近朱者赤”,呵呵。所以以后博客里就以读书笔记为主了,挺开心的。

先把各部身形要求之头部和胸部整理出来。

在我的“练功生涯”中,常常发现,不仅含胸拔背需要以头部姿势正确来作为前提条件,就是全身也如此。头部不对,全身不松;头部对了,全身就好放松了,各部身形都容易正确;所以,觉得头部非常关键,牵一发动全身。

精义辅导材料关于头部的要求如下:(紫色为讲课原文,原文下面带括号的是个人的读书感受,仅供参考)

 

一、姿势要求

头部的要求,就是要“中”和“正”。这个中正,是指前后左右来说的。左右,挺直不能偏;前后,头不能仰,也不能低。要使头能符合要求,就需要头顶百会(发旋)这个地方,向上直冲天。百会穴,针灸学里说在发旋前面一公分多,智能功指的就是在发旋的位置。个别人的发旋太靠后,或歪了一点,但一般人的发旋都在正当中。就是用那个地方顶起天来。同学们找找自己的发旋,摸摸头顶那个稍有凹陷的地方就是了。如果你的发旋不正,就加意念,使它从与它位置相平的地方往当中挪一挪,慢慢那个坑就会挪到当中来了。

头要中正,还得有一个轻轻往上顶、往上悬着的意思,好像自己整个人从上面被提起来,然后再往下一耷拉,像吊起来似的。大家从发旋上摸着一缕头发往上一提,把人拉起来,脑子里边就会有个人在天空中悬着的感觉。过去讲要顶头悬,也叫虚凌顶劲。头悬着,好像顶着虚空,但脖子不要使劲,要放松,意念往上一顶,把人的意气领起来。

   

 在中心时总会有一些爱助人为乐的同学,编些小网,放入一个小球,而小网还连着一个长线圈,挂在脖子上;这样把小球顶在百会上体会头顶悬。别说,还蛮实用的,头顶悬的感觉很舒服,清阳之气往上生发了,忽忽悠悠的。而且即使小球掉下来,也不用满地找了,呵呵呵。可惜那时没多体会这个。自己觉得从小身形就正,所以不用花大力气去搞它。后来混的日子久了,荣升为“功油子”了,姿势也跟着油了,才发现还得从头来。

不管怎样,多体会顶头悬,没事把头部摆摆正,挺好的。

二、具体作法

具体做时,既不能头往上仰,也不能低头。如果太低头,后脑瓢就起来了。要注意下颏往回收。收下颏是收什么呢?是收喉头。因为喉头收不了很大的幅度,用意念往回收就可以了。喉头往回收,用下颏找喉头,这样下颏就避免使劲往里挤。然后用喉头找后面的玉枕,这么一转提起来,头就不会低得太厉害了。然后从玉枕往百会上收,这么提起来、悬起来,这样头里边气的感觉就不一样了。因为收下颏,往上挺,这样上来的气光是头上的气,而喉头一收,往后一提,丹田的气就跟着起来了,与丹田的气就连起来了。如果我们做的时候,把意念再稍稍放大一点,喉头往回收,用鼻子尖去找下颏,到会阴,然后从会阴绕上去,一兜到了玉枕、百会上来,这个感觉就不一样了。再一个是从印堂里边找百会,出了百会,意念在百会上边离开百会往上提。提起来以后,身体再轻轻往下一放松,这样气机变化情况也就不一样了。喉头往回一找,连着会阴、丹田,气一下子就上来了,而且收喉头还是打开喉结的一个内容。收喉头要注意,并不是喉头往后挤,而是往后拉;往后一拉开,把喉头拉大了,然后去找玉枕。如果你光是往回瘪,实际上只是走后面。这样一拉开,耳根、耳后头也有气到后面去,气就比较整了。

 

这里,喉头的意念比较容易被忽略。但如果想要气整,想要把丹田气也一起连上,那么用上它会有帮助。我体会这里确实连着丹田气甚至于脊柱气的,(至于是什么原因,也许是因为大多数经脉都经过了咽喉脖子这一带,所以它连的部位比较多而深吧)。

如果能把会阴也用意念稍稍带上,这个顶头悬就更有提纲挈领的意义了。那样一来,会阴气、丹田气、脊柱脊髓气,以及喉头气都混化一体,清幽幽地上去养身体养脑了。这个气不象一般躯体气那样有温煦的感觉,而是清幽幽的,很养脑(躯体气虽然也舒服,但比较粗,养脑的功能没那么显著)

而且,它一旦生发起来,一个显著标志就是呼吸变的特别深长,体内感觉很空很幽远,脑子也高度滋养和舒适。如果当时状态很好的话,自己会感觉就像呼吸要停了一样(没真停,只是呼吸比较长)。

之所以信任窦老师,一部分原因也是看到他的体会,想起自己也有类似的体会,所以心生敬意,知道他是真的练出来的。象这样的老师,我觉得不大可能欺师灭祖;自编的一些方法,也不可能差到哪里去。毕竟真材实料啊。我不是鼓吹他什么,而是觉得不能随便就把人“打倒”。

不过,可能现状如此吧。想起去见H老师时,他说,那些在中心呆了很多年,却没出功夫的人,都是功油子。

言归正传吧。如果从一开始就按照顶头悬的这些要求去做,即使感觉不到那么多内容,但只要去做了,肯定会有相应的好处。

想起一个功友在QQ上谈到自己要加强练功时说的一句:谁练谁受益!哈哈。

对头中正要特别注意。在日常生活当中,没事的时候,可以拿一个小球(如小玻璃球)放在头顶上顶着。你要一低脑袋或者一抬脑袋它就掉了。你心里要总想着脑袋上好像顶着挺珍贵的东西似的。过去说要顶着“气丹”,就像百会上有一个气球,顶着它别跑了。这么一顶,一放,安安静静,头和全身轻松,气机灵通,慢慢就会出现轻灵的感觉。因为这样往上一顶,收下颏,收喉头,印堂往回收,会阴也带着往上提,不需要用更多的意念去运气,清气就自然而然升到头了。头部得到清气的充足濡养,它的功能就强化起来了。

头是我们练功最重要的地方,一开始就先得把头安排好。头安排好了,全身的主宰才有着落。这个主宰就是你自己得管住自己。好像人一坐,意念(神)在里边看着自己脑袋,同时还指挥脑袋要做得很正,这样往上一领,气就起来了。做合度以后,慢慢可以觉察到气往上走,往头里边来。再进一步觉得一领时,气也往下走,“哗——”,从头里边往下贯气。有的人可能一开始感觉在皮肤上,往胳膊、腿、躯干上走,慢慢慢慢就感觉从里边也能往下走。但是一开始往往是先往上走,气上去之后再翻下来。在中医里边讲卫气有一种循行方法,就是从头部往肢体,往胳膊、腿上、躯干上走的,卫气怎么还有这样走的呢?一般的气是从肠胃去营养周身,而这个气实际是从头往外散布的气,头部一动弹,跟全身的支配有一定的关系。自己要慢慢体会,一站,头部放松,气收住了、气整了,往全身放下来,如果能感觉到胳膊、腿都在起变化,那里边的气就会敏感一些。

 

为什么老师在这里要特意提到气的上行和下行?其实,老师的讲课没有一句废话,如果结合练功实践,总是会发现很有用。

因为,当百会上领时,确实既有气的上行,也有下行。上行的气是生发,下行的是松沉,也即松沉并非松懈,而是生发的充实的松沉。如果练功只偏重一面,或偏上行,或偏下行,都未免偏颇。

比如几天前一位功友来家里玩,讲到花了很多钱在跟一位功夫厉害小有名气的老师练拳,看到他的演练,我说好像棱角多,且老是夹腋窝,气不好生发,他说这个拳就是这样,可能是为了技击。于是我们一起看了他老师的视频,我笑说,你的老师拙力还没化,身体松沉的不够。他也承认了,说老师的确松的不够,有些动作都做不了。其实,那也是缺乏站庄基础造成的。生发的不够,当然就不好松沉了。

技击方面不懂,不好评说,但养生方面,应以中正全面为好,生发与松沉相辅相成。

对气往上走和往下走的体会,是一步步发展的。记得初站庄时领百会,只大概齐觉得清气上升,舒舒服服的,具体怎么回事不清楚;

后来耗站庄的阶段,发现在站到3小时左右时,脊柱好像充满了气,全身的气也比较足,结果就是头部自己就被气充实并顶了起来,即:气足使得形正了。这个阶段还体会到百会一上领,上面的气就从身体里面往下走,所以,给人一种百会一领就领到混元窍去了的错觉,其实不是头领到了混元窍,而是上面的气往下走到了混元窍里,是一种气整的现象。

有这个现象后,如果引天河精气,就可以直接引到混元窍里了,上中二田比较整。

练功大概到8年的时候(8年时间里大约有7年左右是持续在站庄,也结合练了其他功法),觉得气能随意念而进到脊柱里了,有时模糊地看到一些脊柱里面的情况,(别人的脊柱通的怎么样,也可以大致看出来)这个时候,气是沿着脊柱往上养内脏以及养脑去了――这个阶段的气质变化很明显,只要意念往脊柱里去,或者往体内深处或混元窍想,马上气质就变,变成了一种能直接养脑的幽幽的气。这是往上走的。也有气从上往下走的,走到混元窍后,立即被混元窍自发地把它敷布到身体各部。这个阶段,各种现象比较多,而无一例外的都觉得气质变化很明显。

在气机上,这个阶段其实多是围绕中脉影子的各种现象,这次就不多谈了,以后有机缘再探讨有关中脉影子的体会吧。

另外,这个阶段,站庄前百会一领,就觉得全身自己就松了下去,站庄的姿势就自然摆好了似的。可见领百会确实起到以点带面的首要的作用。

各人的体会可能不尽相同,以上只是个人的粗略概况吧,但从这个过程可以看出,站庄确实在使神气一步步地往里走的, “欲把骨髓洗,先从站庄起”。

练功的时候站不稳,往往都是头先晃荡。如果一加意念,头往上提着,把它定住,把气一下提起来,拉起来,人就倒不了。只要头领住了,身体微微有点晃荡,反而能帮助气血流通。过去练功有个叫风摆柳的姿势:把一个腿抬起来,另一个脚还不是站实了,而把脚跟提起来,—个手往上一举,头顶往上一领,身体就自然地有点晃晃荡荡了。头顶往上提着,尾阊垂着,人就晃着,这也是练轻功的一个方法。当然,它还要加意念。像这些东西关键就在头部,头顶上顶,清阳上升,人就轻松了。咱们说身轻气爽,你若气起不来,身轻不了,气也爽不了,往下浊着不行。另外,当一提顶的时候,还—定要注意收缩会阴。方才我讲了用鼻尖去找下颏找会阴,不是说你要用意念导着下去,实际是用鼻子往下一找,会阴一收缩,往上一提,一想百会,它就接上了。大家要注意,很多动作都得配合着这个要领。往上一提,不要管百会,从眼睛里边往上一看(眼珠不要动),气就来了,人就起来了。头部很关键,一定要经常调它。

    

这一段谈到如何处理好会阴,这在我的练功生涯里,是一个既影响很大,又常常被忽略的关口。

记得有大半年,会阴一直在闹腾,气总是往那里冲,还好那时多少有些功底,不会引起欲望,但是其难受度真是无法言说,坐也不是,站也不是,练功也不能投入,(只要一念气、收气,气大都往会阴冲去了)而最折磨的是心理上的迷茫,不知道原因,也不知道该怎么办,整天稀里糊涂地在难受中混日子。

后来有一天,忽然脑子清醒了点,想起好像在杂志上看到过李老师的体会,有类似的现象,赶紧找出来看,明白了以后就死乞白赖地守着混元窍,呵呵呵,也许练功真的就需要贪生怕死的胆小鬼精神?总之,守了一段时间后,加上那个阶段耗撑臂比较多,会阴气才被自动提到了混元窍,初步形成了可能类似于炼精化气的气路子,算是脱离了苦海。

所以,一般不要直接去想会阴,而是要从混元窍去想会阴为好,这样,会阴就会被提到混元窍里。

在练直腿坐松腰功时,有些功友出现气不是往腰走,而是往会阴去,造成多漏的现象,也很有可能是意念过多过重地去注意会阴了。最好是意念放在命门,从命门这里把会阴抽过来,而不是意念直接使劲去注意会阴。

当然,那些出偏而漏多的现象也可能有一个原因是胯和盆骨里面通的太不够,这样的话,要把会阴直接收到腰,是很难的――气血不通,就像隔了几重山一样,如何过的去?所以,也许不如先练练捧三形,身体先通一通,再练直腿坐就不容易出偏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