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元陆继善摹禊帖册

倪瓒【元朝】
公元纪年: 1342AD
文物描述:本幅题陆继善摹褉帖书于至正二年(公元一三四二年),距陆氏自题已三年余。倪瓒与陆氏相交甚善,中岁弃家云游江湖时,曾于陆氏斋中盘桓数月。此作为倪氏早年精绝之作,书风清劲,在欧阳询、褚遂良之间。
文物尺寸: 纵:24.7cm
文物形式: 册
文物质地: 纸本
文物丛目: 【名称】【件】【开】【幅】
书法书体: 楷书
释文:兰亭□纸。固不可得见。茍非唐世临摹之多。后之人宁复窥其仿佛哉。今陆观玄素双钩一卷。笔意具任。展玩不忍舍置也。致正二年正月十日勾吴倪瓒。
倪瓒(公元1301~1374年),江苏无锡人,字符镇,号云林。性清介俊爽,雅厚敦行,工诗善书画,精擅山水竹石,为元四大家之一。其书植基于欧阳询,得其瘦劲,更上追钟繇,以求古拙,复参以二王笔法,遂于古拙中含妍妙,故书史称其书古而媚,密而疏。
行草书合卷
赵孟俯 鲜于枢【元朝】
公元纪年: 1279~1368AD
文物尺寸: 横:313.9cm 纵:31.7cm
文物形式: 卷
文物质地: 纸本
书法书体: 行草书
释文:第一幅赵孟俯行书札。午午熟睡。梦子固水仙花。画法甚妙。且无一客到门以乱清思。兼之纸墨之便。摹得仿佛奉去。足下如入目。就留以为清玩也。不宣。孟俯再拜。仲时贤侄秀才。孟俯封。押。记事仲时秀才。
第二幅鲜于枢草书临扬凝武神仙起居法。行住坐卧处。手摩胁与肚。心腹通快时。两手肠下踞。踞之彻膀腰。背拳摩肾部。才觉力倦来。即使家人助。行之不厌频。昼夜无穷数。岁久积功成。渐入神仙路。右五代扬凝式神仙起居法。绍兴内府所藏。漫为临此。鲜于枢。
印记款识:【款识】钤印四。赵氏子昂。鲜于。伯几印章。志希所作。
【题跋】拖尾罗家伦跋元书家以赵子昂与鲜于伯几并称。不仅为当代所朝宗。其流风余韵且远被数吞载。吴兴书圆秀温润。而风骨内含。神采外溢。渔阳书遒逸俊拔。于奇宕中自现风神。董玄宰曾谓。渔阳较吴兴为胜。然彼二人者于并世实交相权重。此卷子昂一札。姿韵天戍。为其烟火纯青之作。伯几书传世较子昂为稀。此帧临扬凝式。于咫尺间极天矫奔腾之势。而有悬崖勒马之功。亦化百炼钢为绕指柔者。曾为明代文衡山友好华补庵郎中及董玄宰书画交吴用卿太学所藏。皆流传有绪。爱附所藏旧高丽纸。付日本东京装池。合为一卷。以供雪艇兄长清赏。并赘数语以俟明教。罗家伦敬识。钤印一。罗志希。书至过半。一客适来。致误二字。时中华民国四十九年四月二日。
【收传】罗家伦。曾藏潘建蠢处。碍曙楼书画印。南海伍氏南雪斋秘籍印。罗六湖家珍藏。罗志希图书记。子韶过眼。汪氏谷香楼藏。嘉乐审藏。佩裳宝藏。潘延龄印。汪季青珍藏书画之印。荦。六湖。边贞默印。梁生鉴定。锡山华氏补庵家藏印。用卿氏。雪艇考藏。上雪艇氐欣赏之荤。王世杰印。

行楷书
王守仁【明朝】
公元纪年: 1368~1644AD
文物描述: 本幅小行楷书。
文物尺寸:横:24.5cm 纵:23.9cm
文物形式: 册
文物质地: 纸本
书法书体: 楷书
释文:近岁来山中讲学者。往往(一字脱落)说(一字脱落)忘勿助工夫甚难。问之则云。才(一字脱落)意便是助。才不着意便是忘。所以甚难。区区因问之云。忘是忘个甚么。助是助个甚么。其人默然无对。始请问区区说。我此间讲学却只说个必有事焉。不说勿忘勿助。必有事焉者。只是时时去集义。若时时去(一字脱落)必有事的工夫。而或有时间断。此便(便字残缺)是忘了。即须勿忘。时时去用必有事的工夫。而或有时欲速求效。此便是助了。即是勿助。其工夫全在必有事焉上。用勿忘勿助只就其间提撕警觉而已。若是工夫原不间断。即不须更说勿忘。原不欲速求效。即不须更说勿助。此其工夫何等明白简易。何等洒脱自在。今却不去必有事上用工。而乃悬空守着一个勿忘勿助。此正如烧锅煮饭。锅内不曾渍水下米。而乃专去添柴放火。不知毕竟煮出个甚么物来。吾恐火候未及调停。而锅已先破裂矣。近日一种专在勿忘勿助上用工者。其病正是如此。终日悬空去做个勿忘。又悬空去做个勿助。渀渀荡荡。全无实落下手处。究竟工夫只做得个沈空守寂。学成一个痴騃汉。才遇些了事来。即便牵滞纷扰。不复能经纶宰制。此皆有志之士。而乃使之劳苦缠缚。担阁一生。皆由学术误人之故。甚可悯矣。夫必有事焉只是集义。集义只是致良知。说集义则一时未见头脑。说致良知即当下便有实地步可用工。故区区专说致良知。随事就事上致其良知。便是格物。着实去致良知。便是诚意。着实致其良知。而无一毫意必固我。便是正心。着实致良知则自无忘之病。无一毫必固我则自无助之病。故说格致诚正。则不必更说个忘助。孟子说忘助。亦就告子得病处立方。告子强制其心。是助的病痛。故孟子专就助长之害。告子助长亦是他以义为外。不知就自心上集义。在必有事焉上用工。是以如此。若时时刻刻就自心上集义。则良知之体洞然明白。自然是是非非纤毫莫遁。又焉有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得于心勿求于气弊乎。圣贤论学多是随时就事。虽言若人殊。要其工夫头脑若合符节。近时有谓集义之功。必须兼搭个致良知而后备者。则是集义之功尚未了彻也。集义之功尚未了彻。适足以为致良知之累而已矣。谓致良知之功。必须兼搭一个勿忘勿助而后明者。则是致良知之功尚未了彻也。致良知之功尚未了彻。适足以为勿忘勿助之累而己矣。若此者皆是就文义上解释。牵附以求混融凑泊。而不曾就自己实工夫上体验。是以论之愈精而去之愈远。盖良知只是一个天理自然明觉发见处。却是自然有轻重厚薄毫发不容增减者。所谓天然自有之中也。此良知之妙用。所以无方。体无穷尽。语大天下莫能载。语小天下莫能破者也。孟氏尧舜之道。孝弟而已者。是就人之良知发见得最真切笃厚不容蔽昧处提省人。使人于事君处友仁民爱物与凡动静语嘿间。皆只是致他那一念事亲从兄真诚恻怛的良知。即自然无不是道。盖天下之事。虽千变万化至于不可穷诘。而但惟致此事亲从兄一念具诚恻怛之良知以应之。则更无有遗缺渗漏者。正谓其只有一个良知故也。事亲从兄一念良知之外。更无有良知可致得者。故曰尧舜之道孝弟而己矣。此所以为惟精惟一之学。放之四海而皆准。施诸后世而无朝夕者也。人或有意见不同者。还是良知尚有纤翳潜伏。若除去此纤翳。即是无不洞然矣。侍生王守仁顿首。书复谦之先生。
王守仁,明朝人,王守仁的「心学」,强调「心外无物、致良知﹑知行合一」,强调主观精神思考,重视内心世界,绘画重视文人思想入画。


录兰亭十三跋
宋克【明朝】
公元纪年: 1327~1387AD
文物描述:本幅为宋克早年之作,以楷、行、今草、章草四体书录赵孟俯之兰亭十三跋,笔力劲健,神采清逸,意欲与赵争胜。
文物尺寸: 纵:25.5cm
横:160cm
文物形式: 卷
文物质地: 纸本
书法书体: 行书 楷书 草书
释文:兰亭墨本最多。惟定武刻独全右军笔意。此薛绍起彭家所拓者。不待聚讼。知为正本也。至元己丑三衢舟中书。时安仁镇望月日。兰亭帖自定武石刻既亡。在人间者有数。有日减无日增。故博古之士以为至宝。然极难辨。又有未损五字者。五字未损。其本尤难得。此盖已损者。独孤长老送余北行。携以自随。至南浔北。出以见示。因从独孤乞得。携入都。他日来归。与独孤结一重翰墨缘也。至大三年九月五日。跋于舟中。独孤名淳朋。天台人。兰亭帖当宋未南度时。士大夫人人有之。石刻既亡。江左好事者。往往家刻一石。无虑数十百本。而真赝始难别矣。王顺伯尤延之诸公。其精识之尤者。于墨色。纸色。肥瘦秾纤之间。分豪不爽。故朱晦翁跋兰亭谓。不独议礼如聚讼。盖笑之也。然传刻既多。实亦未易定其甲乙。此卷乃致佳本。五字镵损。肥瘦得中。与王子庆所藏赵子固本无异。石本中至宝也。至大三年九月十六日。舟次宝应重题。兰亭诚不可忽。世间墨本日亡日少。而识真者盖难。其人既识而藏之。可不宝诸。十八日清河舟中。河声如吼。终日屏息。非得此卷时时展玩。何以解日。盖日数十书卷。所得为不少矣。廿二日邳州北题。昔人得古刻数行。专心而学之便可名世。况兰亭是右军得意书。学之不已。何患不过人耶。顷闻吴中北禅主僧。名正号东屏。有定武兰亭。是其师晦岩照法师所藏。从其借观不可。一旦得此。喜不自胜。独孤之与东屏。贤不肖何如也。廿三日将过吕梁泊舟题。学书在玩味古人法帖。悉知其用笔之意。乃为有益。右军书兰亭是已退笔。因其势而用之。无不如志。兹其所以神也。昨晚宿沛县。廿六日早饭罢题。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右军字势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齐梁间人非结字非不古。而乏俊气。此又存乎其人。然古法终不可失也。廿八日。济南待闸题。廿九日至济州。遇周景远新除行台监察御史。自都下来。酌酒于驿亭。人以纸素求书于景远甚众。而乞余书者坌集。殊不可当。急登舟解缆。乃得休。是晚至济州北卅十里。重展此卷因题。东坡诗云。天下几人学杜甫。谁得其皮与其骨。学兰亭者亦然。黄太史亦云。世人但学兰亭面。欲换凡骨无金丹。此意非学书者不知也。十月一日。大凡石刻虽一石。而墨本辄不同。盖纸有厚薄麤细燥湿。墨有浓淡。用墨有轻重。而刻之肥瘦明暗随之。故兰亭难辨。然真知书法者。一见便当了然。政不在肥瘦明暗间也。十月二日过安山北寿张书。右军人品甚高。故书入神品。奴隶小夫。乳臭之子。朝学执笔。暮已自夸其能。薄俗可鄙可鄙。三日泊舟虎陂。待放闸书。庚戌九月望夜。秉烛录赵魏公十三跋兰亭一过。付文举之子。吴郡宋克。
宋克(公元1327~1387年),江苏苏州人,字仲温,号南宫生。少任侠,久厌而攻书。杜门染翰,日费十纸,遂以善书名天下。其书出魏晋,深得钟、王之法,又精研皇象急就章,变章草之质朴凝重为放逸古雅,后世谓其书体法一变,脱尽元人风气。晚岁常至松江盘桓,故其楷行草诸体均为云间书家所仿效,为云间书派开山祖师。

自书落花诗三十首
沈周【明朝】
公元纪年: 1489AD
文物尺寸: 纵:29.5cm
横:631cm
文物形式: 卷
文物质地: 纸本
书法书体: 行书
释文:
印记款识: 【款识】
【题跋】拖尾罗家伦跋石田落花诗三十首。风流蕴藉。藻思缤纷。有如诗品所称骨气奇高。诃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者。雪艇兄长颇爱好之。常能诵其名句。彼藏有石田所作落花诗意图。卷子极精。最近余得此卷。爰于雪艇六十晋一诞辰归之。非谓延津剑合。或有当于刘彦和联璧其章之意云耳。石田寿逾大耋。书此卷时年六十有三。尚长雪艇二岁。此亦寿徽也。中华民国四十年三月十日。弟罗家伦书奉。
【收传】蓉峰鉴赏。刘恕珍玩之印。寒碧庄印。华步寒碧庄印。刘蓉峰印。胥母山民刘恕□收藏。益州卓岷原收藏印。邓邦述印。正闇。□□处。王世杰印。雪艇图书。钤印二。启南。罗家伦。
沈周(1427~1509AD),长洲人。字启南,号石田,亦称白石翁,恒吉之子。山水花卉禽鱼悉入神品。工书善诗,为明四大家之一。

明宣宗书画合璧题赞
明宣宗(朱瞻基)【明朝】
公元纪年: 1585-1646AD
文物描述:于书法,黄道周主张「以遒媚为宗」,论者认为是要超越王羲之以来的新体,上追锺繇古法。本幅以章草写成,结体取古法,用笔也避去流丽精美,而流露出古拙自然,朴质无华的意趣。
文物尺寸: 纵:28.1cm 横:115.1cm
文物形式: 卷
文物质地: 纸本
印记款识:【款识】崇祯十一年(1638)秋八月伏观有识。豳风之亭。观彼获者。猗兰之谷。以求邻雅。渊哉圣思。周念四野。黄华始敷。幽人则娱。侣松友筠。斗室欢呼。阊阖阆风。何繇日都。如或见之。而称华胥。谅维圣人。烛我海宇。悦鸟鸣虫。各获其所。枣稻薁葵。騈受天枯。九阍之听。如妇子语。于乎休哉。生昌运时。豳猗之余。复闻是诗。风云日星。千春护之。小臣黄道周。钤印二:有无弃之言。细遵。
【题跋】
【收传】
明宣宗(公元1399至1435年),姓朱,名瞻基。建元宣德都北京。自号长春真人。太祖曾孙。工书画,山水人物及花鸟草虫,往往与宣和争胜。

自书漫兴七律十首
唐寅【明朝】
公元纪年: 1368~1644AD
文物尺寸: 纵:29cm 横:458cm
文物形式: 卷
文物质地: 纸本
书法书体: 行书
释文:漫兴十首。十载铅华梦一场。都将心事付沧浪。内园歌舞黄金尽。南国飘零白发长。满榻乱书尘漠漠。数声羌笛月苍苍。不才赢得腰堪把。病对绋桃检药方。此生自分老吴阊。万卷图书一草堂。秋榜才名标第一。春风弦管醉千场。跏趺说法蒲团软。鞋袜寻芳杏酪香。只此便为吾事了。孔明何必起南阳。一身憔悴挂衣襟。半壁藤萝覆釜鬻。去日苦多休检历。知昔谅少莫修琴。平康驴背驮残醉。谷雨花坛费朗吟。老向酒杯棊局畔。此生何望不甘心。伥伥暗数少时年。陈迹关心自可怜。杜曲架花杯上雪。灞陵芳草梦中烟。前程两袖黄(下注朱笔金字)泪。公案三生白骨禅。老(向字点去)后思量应不悔。衲衣乞食院门前。驱驰南北罨头尘。褴褛衣衫垫角巾。万点落花俱是恨。满杯明月即忘贫。香灯不起维摩病。樱笋难消谷雨春。镜里自看成一笑。戏儿棚上下场人。平康巷陌倦游人。狼藉桃花中酒身。短梦风烟千里蝶。多情弦索一尘。黄金谁买长门赋。黛笔难描满额颦。惟有所欢知此意。共烧高烛送残春。自怨迂疎更自怜。焚香扫杨枕书眠。苏秦扪烦犹存舌。赵壹探囊已没钱。满腹有言难骂鬼。措身无地反忧天。多愁多恨多伤寿。且酌深杯看月圆。踏遍回廊细自筹。腾腾无语重低头。四更中酒半床病。三月伤春满镜愁。白面书生空鹏赋。黄金游客剩貂装。年来踪迹真堪画。飞叶侩房细雨舟。尽怪趋舱总不能。自知才命两无凭。难寻萱草酬知己。且摘莲花供圣侩。两字功名成蝶梦。百年蔬水曲五肱。尽尝世味犹存舌。茶荠随缘敢爱憎。造物元来最忌名。太平又合老无能。交游零落绋袍冶。风雪飘飘瓦罐水。二顷未谋田负郭。一餐随分欲依佾。醉时试倩家人道。消尽粗疎气未曾。
印记款识: 【款识】苏台唐寅。
【题跋】幅尾景旸跋同年唐子畏。词翰见重当世。此则书为眺舜承者。舜承亦年家佳子弟。子畏以此书益工。但不久溘世。此盖其绝笔耳。展卷三叹。款。嘉靖甲申上元日景旸书。前隔水旧签二唐解元书自作漫兴十首。唐六如漫兴诗十首。研樵书签并藏。拖尾陆时化跋六如书其结构用笔。与赵松雪皆同少异者。松雪含蓄。六如发露。其道亦有可想而知者。松雪所享。极人间荣禄。又得做配贤子。宜其出笔雍和。六如裒然为举首。即(遭字点去)挫。无可进身。而家又酷贫。衣食书画。不平之气有不从笔尖在在流露耶。此卷书法较松雪(一如点去)有过无不及。所谓不平者。不独见之书。诵其诗而悲歌感慨之交集矣。向为云贵总制虞山蒋雨亭所宝爱。已摹刻入敬一堂帖中。卷中脱一金字。刻时从别处钩一金字补足。多一向字则删去之。雨亭所藏书画极多。俱得之四方贡献。任山左中丞时。则于署中创瞻翰园。命名士孙志贻掌珍藏库。瞬息之间。权移罪至。而是卷已韩展而流落于市矣。世事尽属空花。观此不觉三叹。偶展此卷。有远行者纷纷来别。或得徽员。欣欣自得。或趋显要。冀幸填胸。皆在梦中。一时难唤。夜酌大醉。秉烛识此。时乙未正月廿八日。听松陆时化。
瓢叟跋唐子畏自书漫兴诗十首。曾藏陆听松张研樵处。有听松跋。知曾刻之于敬一堂帖中。吾厂兄持以相贻。重故人之雅爱。因识数语。以志墨缘。乙卯春暮。瓢叟并记。钤印二。苍蚪阁。云白。越四月。吾厂将由京师返粤。余报以干隆仿成化鸡缸。所谓各投其奸。亦以见吾二人之交谊。并记于卷尾。瓢叟。
【收传】沉楫甫收藏书画之印。张研樵家珍藏。花押印一。远湖珍赏。怀烟阁陆氏珍藏书画之印。雪艇卧书。钤印六。时化私
唐寅(1470~1523AD),字子畏、伯虎,号六如,江苏无县人。天资聪颖,性格潇洒放荡,自命为將江南第一风流才子。山水、人物、花鸟无所不画。成就上远超过其师周臣,为明四家之一。

书辋川诗
董其昌【明朝】
公元纪年: 1600AD
文物描述:〈辋川诗〉绝句二十首,是王维(701-761)著名的一组诗作,歌咏辋川别业附近经常游览的二十处胜景,包括:孟城坳、华子冈、文杏馆、斤竹岭、鹿柴、木兰柴、茱萸沜、宫槐陌、临湖亭、南垞、攲湖、柳浪、栾家濑、金屑泉、白石滩、北垞、竹里馆、辛夷坞、漆园、椒园等。据近人考证,王维曾作辋川图画稿,并据此稿本在清源寺作了一幅辋川图壁画,此后五代与北宋时期流传不少摹本,为后人熟知的是郭忠恕(活动于十世纪中)的摹本及明代万历年间(1573-1619)根据此本摹刻的石刻拓本。在性质上属于诗的附图。董其昌在前数年,特别热衷于寻访与研究王维的画迹,将王维在画史地位抬得很高。董其昌书此册,可能还有一层涵义。万历二十六年(1598)董其昌因与当政者意见不合,回到故乡松江,过着退隐的生活。可能将自己隐居游乐的心情,投射在作为隐逸典型的〈辋川诗〉中吧。
文物尺寸: 纵:27cm横:11.7cm
文物形式: 册
文物质地: 纸本
书法书体: 行书
印记款识:【款识】董其昌庚子(1600)暮春识。钤印二:其昌。大史氏。
【题跋】
【收传】干隆御览之宝(重一)。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石渠宝笈。养心殿鉴藏宝。干隆鉴赏。嘉庆御览之宝。宣统御览之宝。
董其昌(1555~1636AD),江苏华亭人,字玄宰,号思白。万历十六年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善书,行草为有明一代之冠。画山水,宗董源、巨然。集宋元诸家之长。笔墨爽朗潇洒,秀润苍郁,别有风格。富收藏而尤精于鉴赏。曾有容台集、画旨、画禅室随笔诸书。影响后代的画论及艺术发展很深。


御笔诗
清乾隆帝【清朝】
公元纪年: 1644-1911AD
文物尺寸: 纵:62.1cm
横:30.8cm
文物形式: 轴
文物质地: 纸本
书法书体: 行书
释文:凌虚书屋枕崇峦。画意当窗无尽观。今日居然欣□见。书峣穹塔绿云端。甲申仲秋御题。钤印二。所宝惟贤。乾隆御笔。
印记款识: 【款识】
【题跋】大清高宗纯皇帝乾隆御笔七言诗墨宝。雨宫先生珍藏。余晋龢敬赠。钤印一。龢。
【收传】朗盦所藏。兰千山馆珍藏书画印。

国朝名家书画集玉(上)册
清乾隆帝【清朝】
公元纪年: 1644-1911AD
文物尺寸: 纵:16.7cm
横:22.6cm
文物形式: 册
文物质地: 纸本
文物丛目: 【名称】国朝名家书画集玉(上)【件】【开】【幅】
书法书体: 行书
释文: 墨池超询


行书
刘墉【清朝】
公元纪年: 1644-1911AD
文物尺寸: 纵:93cm
横:46cm
文物形式: 轴
文物质地: 纸本
书法书体: 行书
释文:野桥齐度马。秋望转悠哉。竹覆青城外。江从灌口来。入村樵径引。尝果栗皱开。落尽高天日。幽人未遣回。款。秋水属。石庵。钤印二。刘墉印信。石庵。
印记款识: 【款识】
【题跋】
【收传】盘斋珍秘。兰千山馆珍藏书画印。
刘墉(1719~1804AD)是清代著名书法家。字崇如,号石庵,诸城人,大学士刘统勋子。乾隆进士。

行书
郑燮【清朝】
公元纪年: 1644-1911AD
文物尺寸: 纵:105cm
横:50cm
文物形式: 轴
文物质地: 纸本
书法书体: 行书
释文:皓首归来种万松。待看千尺舞霜风。年抛造物甄陶外。春在先生杖履中。杨柳长垂低户暗。樱桃烂熟滴阶红。何时能遇徐元直。同访襄阳庞德公。南朝官纸女儿肤。玉版云英锦不如。乞与此翁原不称。他年留待子瞻书。乾隆戊寅。板桥郑燮。钤印三。郑燮之印。丙辰进士。杨州兴化人。
印记款识: 【款识】
【题跋】
【收传】兰千山馆珍藏书画印。
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干隆元年(1736)进士,官潍县令,罢官后居扬州。画擅花卉木石,尤其喜爱作兰竹,为扬州八怪之一。

草书
徐世昌【民国】
公元纪年: 1845~1939AD
文物尺寸: 纵:122cm
横:58.6cm
文物形式: 轴
文物质地: 纸本
书法书体: 草书
释文:闾阖晴开浩荡荡。曲江翠幕挑银榜。拂水低回舞袖翻。缘云清切歌声上。都(点去)却忆年年人醉时。只今未醉已先悲。数茎白发那拋得。百罚深杯亦不辞。圣朝已知贱士丑。一物自荷皇天慈。石门山人。
印记款识: 【款识】
【题跋】
【收传】钤印二。徐世昌印。鞠人。
徐世昌(1854~1939AD),字菊人,号弢斋,别署水竹村人,天津人。为清末翰林,官至东三省总督,体仁阁大学士,民初(1918AD)曾任大总统。工山水,书法宗苏轼,而能变化其体。

国文,除用于记事及通讯,尚有艺术欣赏及个人修养之价值。古代的书迹留存至今者极少,除三千余年前殷代刻在龟甲兽骨-卜之甲骨文及汉代写在竹木简上之书信外,其它大多铸在金属器物上,或刻于碑碣上。
存世最早之名家书法真迹,为西晋人陆机之「平复帖」。东晋以后,书法真迹渐有保存,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世称“书圣”,以楷书行书见长。其书法一向为后人推重及仿摹;其中快雪时晴帖,为其函友之信,后人保存其一部份。
唐代以书法取士,特别注重楷书。当时名臣多为名书家,如: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颜真卿及柳公权等'唐代楷书点划整齐,结体谨密,有一定之法则,为后世学习书法者所重。
宋代逐渐盛行将前人之墨迹刻于石或木上,拓之成帖,使人有临摹学习之机会,当时书法讲求意致;著名之书家有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号称宋四大家。元代建国时间很短,主要书家为赵子昂,其次为康里巎、鲜于枢、柯九思及张雨等。明代书家注重帖学,以草书成就最大。三百年间,书家辈出:初期有宋克、沈度、沈粲兄弟及解缙等;中期有祝允明、文征明、王宠等;末期有邢侗、张瑞图、董其昌及米万锺等。
清代之书法可分为两时期:前期自清初至嘉庆道光年间,仍以帖学为重,书家有王铎,傅山、张照、刘镛、王文治及永瑆(成亲王)等;不过自乾隆嘉庆年间以来,考古盛行,金石出土多,摹拓流传日广,注重碑学的书家渐多,如邓石如、何绍基及张裕钊等。故宫收藏书法真迹非常丰富,自东晋至清代凡 2,20l 件;其中大多为流传有绪之名迹,而以元、明、清为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