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就郑板桥《教馆诗》说诗

 闲之寻味 2012-02-28

就《教馆诗》説诗

 

郑板桥有首《教馆诗》:

教馆本来是下流,

傍人门户度春秋。

半饥半饱清闲客,

无锁无枷自在囚。

课少父兄嫌懒惰,

功多子弟结冤仇。

今日幸得青云步,

遮却当年一半羞。

这首诗,语言浅显、通俗,读者一眼就能看穿其主旨,其中并没有曲折和离奇,假如单单从语言修辞上考究,恐怕很难找出哪一点是才华。然而,教师的形象,就在诗里的傍人门户、半饥半饱、无枷而囚,进退见尤的叙述里。这首诗,流传了几百年,不知打动了多少教书先儿。就在今天,只要是一线教学的教师,读起来都倍感亲切,内心产生强烈共鸣。

玩味这首《教馆诗》,不禁想起陶渊明的田园诗。两者都自然,都朴实,一样无意而工,也同样脍炙人口,受读者的青睐。还有,我们诗歌的老祖宗《诗经》,特别是里面的《风》,虽然语言遥远,同样自然朴实。最受推崇的诗人李白杜甫,其诗读来也是一见如故,毫不费力。好诗,不仅文人雅士能欣赏,就连草根百姓,乡下的老头老太太,也应该能诵能念。

再回过头,看看我们今天的诗歌。诗人不算少,诗歌大把大把,流派林林总总,只是诗写出来了,没有人读。很多诗,诗人自己欣赏那绝对没有问题;倒是读者不买账,不读,不诵,不欣赏。这诗,刊登在刊物上,立马就没有温度,甚至降到了冰点。诗人不从诗歌自身找原因,却一股脑儿将责任推给读者,抱怨他们不懂诗。话说到这儿,又想起了那个戴眼镜留长发的海子。海子是诗人,这不含糊,但是除了几个海子迷,还有那些个文化人捧场,究竟有多少人读海子?那座“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大房子,情感入住的人并不多。但是,那些诗人大师们感动了,而且感动得一塌糊涂。他们不仅感动,竟有人推崇、效法海子的日子和心路来。他们千方百计地美化海子的自杀,找出所谓的理由,将他上升到悲天悯人的高度。这还不罢休,还要效法其疯癫和怪异,自己甘当另类,大声呼喊诗人就是疯子。咱是草根,读起海子,并不轻松,假如不借助资料,难免一头雾水。不仅海子,就连当今大师们的诗作,大都大同小异,读起来很是吃力艰难。当然了,咱买房绝对不会讲究“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对当今诗歌缺少老百姓处家常过日子的磕磕绊绊很是遗憾。读者绝大部分是草根百姓,他们最讲究实惠,你的诗和他的日子没有关系,他绝对不去欣赏!这倒使我想起这两年耳熟能详的歌谣,诸如“轿车一停喇叭响,下来几个  XX党,一个人喝了七八两”啦,“更有小姐白如雪,三陪过后尽开颜”啦,“XXX发个铁饭碗”啦,等等等等,觉得我们的诗歌要是都用这样的语言,就有可能和《教馆诗》一样,被草根百姓所喜爱,读者会不会大大地多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