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硕放实验小学"十一五"课题实施方案

 草长莺飞二月天 2012-02-28
无锡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立项课题
“构建审美化课堂的实践研究”
 
实 施 方 案
 
无锡市新区硕放实验小学课题组
 
 
一、实施目的、意义以及价值取向
2001年国务院颁发的《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特别强调了美育是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须要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要使学生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审美教育主要集中于艺术教育,在语文教学中也开始尝试,而在其它学科,目前几乎是一片空白,所以,构建审美化课堂具有积极的实践价值。
现代教育呈现应试性和专业性的偏向,表现出对人的整体发展方向的排斥,教育的完整性受到挑战,学生的全面发展受到不同程度的分解。在目前的学校教育中,学生的素质教育和健康人格的培养被严重忽视,学生的个性情感的发展往往被排除在教育过程之外。构建审美化的课堂旨在唤醒学生的审美意识,促进学生情感和智力、感性和理性、生命和精神的和谐统一发展。审美化课堂是以情感为中心、审美为手段、关怀学生终身发展的课堂,其基本出发点是弥补现行教育结构中人文素质培养的缺失。
雅斯贝尔斯说过:“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和认识的堆积。”真正的教育“从不奢望每个人都成为有真知灼见、深谋远虑的思想家”。“教育的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的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过程的一部分。”然而,当下的课堂教学忽视学生精神的成长已是不争的事实。别林斯基认为,只有在美的感情下,才能有智慧。学科的美就是一种智慧的美,它是在人类美好的感情土壤里培植起来的思维的舞蹈、智慧的体操。叶澜教授指出:“一旦教师能够以审美的态度来看待自己的职业,同时又有敏锐的审美感受力来体验和领悟那些看似平常的活动,审美主体就真正出现了,也只有当具有自我意识的主体确立以后,才可能有审美的即主体的自由表现。这就是教师生命活力的激发。‘用生命点燃生命’就是教师职业美的生成根源。”众多学者专家的论述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丰厚的理论依据。
我们认为,本课题的研究具有较强的研究价值,具体表征在:
1、理论价值
1)我们提出“审美化课堂”的概念,这一概念将在实践中进一步廓清和丰富。此项研究,将有利于丰富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并为学科综合性教育提供实证性材料。
2)现代学习心理学认为,学习的过程既是认知发展的过程,也是情感参与和发展的过程,两者不能截然分开,也不能相互代替。它们之间的协调发展才是完整的学习过程,只有完整的过程才能发挥学习的最高效率。“构建审美化课堂的实践研究”旨在使学生的情感和认知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有意学习和无意学习相互补充,从而达到高质量轻负担的理想化的教学效果。
3)此课题的研究,探索如何挖掘学科的审美因素,通过审美化的过程和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这将为“如何在非艺术类学科教学中使学生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这一有价值的新型问题提供有益的借鉴。
2、实践价值
1)现代教育呈现应试性和专业性的偏向,由此造成的对情感价值观等教学目标达成的弱化,课堂缺乏情趣和美感,学生被动学习现象普遍。审美化课堂的构建,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的和谐发展和个性发展,使课堂教学焕发人性的光芒和生命的活力。
2)此课题的研究,将使我们进一步更新教育观、课堂观、学生观,通过对学科美和教学过程美的挖掘和创造,使我们的课堂流淌出灵动、美感和情趣,使学生乐学、会学,从而促进师生可持续发展和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3)我校具有十多年的艺术教育经验的积淀。通过该课题的研究,我们将尝试把艺术教育的经验移植、转化到其它学科的日常教学中。我们期待科学和艺术的渗透、结合,将使我们的教学实践获得新的思考和路径。
 
二、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1、核心概念及界定
“美”是一个哲学性的形而上学的命题,是各部分之间以及各部分与整体之间固有的和谐。而作为具体的审美判断,美是因人、因地、因时、因情而宜的,美是自然,美是真实,美是和谐。“审美化课堂教学”之“美”,是教育之“美”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一种真实、动态而灵性的呈现,是指通过有效教学提高教学主体的美学涵养与情感发展,促进生命的生成与成长之美。这种教学之“美”的价值取向旨在建构后现代主义教育理念及其课程观与课堂教学因素和实践活动的多元整合。审美化课堂应全部或大部分地涵盖以下教学之“美”:教学设计之美——人本个性、教学情景之美——真趣愉悦、教学情态之美——自然亲和、教学情节之美——生动磁性、教学语言之美——规范优雅、教学内容之美——鲜活富润、教学策略之美——简约有效、教学过程之美——精彩流畅、教学评价之美——激励启迪、教学反思之美——优化发展……
“审美化”,即是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和引领下正确理解课程学习与生活中“美”的多元涵义,自主地去发现美、鉴赏美、感悟美、展现美、创造美,达到“以美育人”,促进学习者和谐发展的教育教学目标。审美化不仅是一种超越功利主义、关注教育人本化的价值追求,也是一种教学理念——围绕新课程“三维目标”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和生命质量,也是一种教学策略——在审美愉悦中激发学生自主成长的学习力和创新性,也是一种教学手段——指导学生在审美中体验课程内涵。
“审美化课堂”,狭义上也可称之为“审美化教学”,是一种体现时代教育思想和新课程改革理念,关注学习主体全面发展的理想化的新教学范式。这种教学模式及其教学行为创造性地为教学主体构建一个“美”的教育时空,将美育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机制有机地融入到课程学习之中,实现“美”与课程的有机整合,将各种教学因素创造性地转化为学习者的审美对象,使得美育实践融合于课堂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之中,激发教学之美,体验学习之美,使整个课堂的内在理性美和外在形式美达到和谐统一,教学主体在课堂中获得精神体验的愉悦和自由创造的欢乐,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使学生在审美化课堂中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自然而然地受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提升生命生成、成长与发展的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此外,审美化课堂滋润真实的素质教育,培育教学主体的美学涵养、文化素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创构充满诗意校园的基本单元。审美化课堂具有和谐性、创造性和互动性等三大基本特性。
2、相关概念及辨析
“审美教育”与“审美化课堂”都以“美”为核心概念的,是一对既有关联又有差异的教育学概念。两者共同关注教育活动中学习者的精神愉悦和情感发展,以培养良好的审美观念、审美情趣、审美能力、审美想象和审美创造能力为目的。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和前提。审美教育是培养学习者感受美、鉴赏美、展示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也就是培养人的审美的观点和美感情操的教育;审美化课堂则是通过 “美”的教学资源,通过“美”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美”的体验,从而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有效课堂。
 
 
三、研究内容的具体化和初步设想
1、本课题研究的总目标
运用美育原理重塑课堂,有机地把知识性、趣味性和审美性融合起来,让学生在科学理性和人文素养上得到均衡发展,以此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谐的发展。
2、理论研究目标:
探索审美化课堂的内涵和特征;构建审美化课堂的策略和方法。
3、实践操作目标:
1)探索和创建各学科审美化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
2)探索构建审美化教学内容、审美化教学过程、审美化教学情景和审美化课堂人际关系的途径和方法。
3)学生获得一定的认识美、欣赏美、表达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在课堂中具有探索美的欲望和创造美的激情,乐于表达自己的新思想和新见解。
4)探索一般学科借鉴艺术教育经验,提高课堂教学审美性和趣味性的策略和方法。
4、研究内容(子课题的设计)
1)课堂教学现状和问题以及学生需要怎样的课堂
通过随机听课、问卷调查、师生谈话等形式,深入了解学校课堂教学的现状,发现和梳理有价值的问题,了解学生需要怎样的课堂和教师。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和思考,各子课题组有计划、有侧重地勾勒出各学科审美化课堂的轮廓,并在实践中逐步清晰和完善。
2)审美化学科教学的研究
3)审美化课堂的评价机制及其标准
5、研究重点
根据师生实际情况和学科特点,构建审美化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环境和课堂人际关系,探索出实施审美化教学的策略和途径。
 
四、实施的策略和步骤
1、实施策略
这一课题的研究主要是从学校课堂教学的现实问题出发,如何改变学生被动学习、消极学习的现状,重塑理性和人文性并举的具有审美情趣的新型课堂。我们把研究审美化的教学内容、审美化教学过程和审美化的教学环境作为课题研究的切入点,逐步把研究的触点扩展到构成课堂的其他因素。我们将深入研究教师和学生在课堂生活中的客观现状,具体问题,在解决一个个具体问题的过程中把课题研究推向深入。我们还将集中力量把构建审美化的数学课堂作为研究的突破口,先期提炼经验和方法,推广辐射到其他学科,带动其他学科的研究。该课题的研究将紧密结合新课程改革(特别是如何用活用好新教材),还将与综合实践活动和现代信息技术紧密结合。
该课题采用问卷调查法、谈话法、行动研究为主的研究形式,积累教学案例(包括音像资料),分阶段有侧重地总结各子课题的研究成果,逐步提炼出构建审美化课堂的策略、途径和方法,并有计划地进行推广。这一课题研究的过程是教师观念转变和行动创新的过程,也是学生学习方式彻底转变的过程。
2、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2006年9月—11月)
采用文献调查法,收集相关资料,学习相关理论;制定课题研究方案,成立课题研究领导小组,确定各小组的任务及职能。
2)逐步推进阶段(2006年12月—2009年7月)
2006年12月—2007年7月:
主课题完成开题论证,各子课题组完成课题研究方案(表格式简案);各课题组采用行动研究法,在各学科中收集和筛选关键问题;挖掘各学科的审美因素;探索和梳理出审美化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以数学课堂为突破口,初步形成充满知识、情趣和美感的新型数学课堂。
主要活动:1、编印与课题研究相关的材料。2、召开课题研讨活动。3、安排课题研究展示课。4、整理一批审美化课堂的教学设计或教学实录。
2007年9月—2007年12月:
综合运用行动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和经验总结法,重点研究审美化课堂的内涵和特征,初步构建审美化课堂的策略和方法。
主要活动:1、编印与课题研究相关的材料。2、召开课题研讨活动。3、安排课题研究展示课。4、把初步研究成果汇编成册进行交流和推广,并能在市级以上的报刊杂志上发表。
2008年1月—2009年1月:
研究审美化的课堂教学环境和课堂人际关系;探索和制定审美化课堂的评价标准,进一步探索构建审美化课堂的策略和方法;梳理出审美化课堂的基本模式及其变式。
主要活动:1、编印与课题研究相关的材料。2、召开课题研讨活动。3、安排课题研究展示课。4、争取研究成果在省级以上报刊杂志上发表。4、课题中期汇报。
2009年1月—2009年7月:
进一步探索和完善审美化课堂的策略和方法;梳理和概括出审美化课堂的内涵和特征;调查审美化课堂对师生精神成长的作用。
主要活动:1、编印与课题研究相关的材料。2、召开课题研讨活动。3、安排课题研究展示课。
3)总结、鉴定、结题阶段(2009年9月——2009年12月)
撰写结题研究报告;汇编课题研究成果集;审美化教学的课堂展示活动;举办课题鉴定结题活动。
 
五、人员的分工和具体安排
学校成立以校长为组长,以分管教育的副校长、教科室主任和教导主任、各科教研组长为核心的课题领导小组;骨干教师担任子课题组的组长。教科室负责课题研究的日常管理和指导,还负责撰写研究方案和报告。学校将确保经费的投入,并将对成绩突出的研究人员实施奖励。
六、预计的问题、解决方法和设想
预计的问题之一:构建审美化课堂的关键在于参与实验的教师要具备较强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教师与课堂、学生与课堂的审美关系的形成是审美化课堂形成的重要标志。“如何提高教师的审美素养以及用审美的眼光和方式来实践课堂”将是本课题实施中的一个主要问题。解决该问题的方法和初步设想是改变以往的课堂评价机制和教师评价机制,把审美化课堂的主要要求纳入到好课的评价细则和教师的评价之中;文化润泽、审美理论熏陶和课题示范课观摩可能是提高教师审美素养和审美能力的主要方式。
预计的问题之二:“如何转变教师观念,让全体教师自觉投入到课题研究中去”将是课题能否走向深入的又一个大问题。审美化课堂的构建必将导致教师从观念到行为发生根本性转变。应试教育的思想在不少教师的心中根深蒂固,他们关注学生短期发展远胜过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他们过分关注学生的知识能力的发展,而严重忽视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和影响。因此,转变教师的观念是课题研究能否走向深入的关键。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设想通过“课题解读,美育理论学习,新课程理念研读,示范课展示,教师读书活动”等一系列活动来逐步转变教师观念,把课题实施与学科教学紧密结合起来。(执笔:曹秋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