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学语文1-6年级所学古文大全1

  蝶梦飞花 2012-02-29
小学语文1-6年级所学古文大全1(作者/注释/诗译/中心思想/人物)
2009-06-21 2:11

      一年级上

1.鹅唐
    唐 骆宾王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①咏鹅,指用诗词来赞美鹅。相传这首诗是诗人七岁时写的。诗中生动地描 绘了鹅在水上悠然自
在地浮游的样子,表现了小作者对鹅的喜爱之情。
②注释:
a.曲项:弯弯的脖子。
b.拨:拨弄,推动。
c.歌:鸣叫。
③诗意: 水上浮着一群鹅,脖子弯弯对天欢歌。白白的羽毛浮动在碧绿的水面上,红红的脚掌拨弄
着清清的水波。
④作者:骆宾王(约619~687)唐代诗人。字观光,婺州义乌人(今中国浙江义乌)人。唐朝初期的诗
人,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
2.锄禾
     唐 李绅
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①中心思想: 这首诗描写了农民在烈日下挥汗锄禾的情景,说明人们吃的每一粒粮食都来之不易,
都是农民的汗水换来的,告诉人们要尊重农民的劳动,珍惜每一粒粮食。
②注释:
a.锄禾:在庄稼地里锄草、松土。
b.当午:正当中午。
c.餐:饭。皆:都。
③诗意:
阳正当头顶,农民仍在地里锄草、松土,他们的汗水一滴一滴都洒到了禾苗下面的泥土里。有谁
知道我们盘子中的饭食,每一粒都是农民历尽千辛万苦,用汗水换来的啊!
④作者:李绅(772—846),唐代诗人,字公垂,生于唐大历七年(772年),祖籍安徽亳州
3.静夜思
      唐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①中心思想:静夜思,在宁静的夜晚思念家乡。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客居外地,在一个深秋的月夜辗转
难眠的情景,抒发了诗人对久别的故乡浓浓的思念之情。全诗只用寻常口语,形象好记,词浅情
浓,是李白诗歌中流传最广的一首诗。
②注释:
a.床:古代一种可坐可卧的家具。
b.霜:附着在地面或植物上面的微细冰粒,是接近地面的水蒸气冷至摄氏零 度以下凝结而成的。
c.举头:抬头。
d.思:思念,怀念。
③诗意:床前洒满了明亮的月光,我还以为是地上的一层秋霜呢。抬起头来凝望明月,低下头不
由地思念起久别的故乡。
一年级下
4.春晓
     唐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①中心思想:春晓,春天的早晨。这首诗写的是春天里一个雨后早晨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春光
的喜爱以及对春花被风雨摧残的怜惜之情。
②注释:
a.春晓:春天的早晨。
b.眠:睡觉。不觉晓:感觉不到天亮。
c.闻:听到。
d.来:传来。
③诗意:春天睡觉真舒服啊,不知不觉天就亮了,窗外,鸟儿的鸣叫声随处都能听到。依稀记得夜里
曾听到刮风下雨的声音,不知又有多少美丽的花儿在风雨中凋落。
5.村居
    高鼎 清代诗人。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①注释:
a.拂堤:形容杨柳枝条很长,下垂着,像 是抚摸着堤岸。
b.醉:作动词用,即迷醉于。
c.春烟:春天水泽、草木间蒸发的雾气。
d.纸鸢:鸢:一种鹰;纸鸢即风筝。
②译文
绿草茂盛,黄莺飞舞,正是二月早春,轻拂堤岸的杨柳沉醉在烟雾之中。乡间的孩子们放学回来得很早,一个个借着东风愉快地放起了风筝。作者在诗中所表现的是早春二月的明媚景色。前两句描写江南二月里的自然风光,用一个“拂”字,一个“醉”字,把静止的杨柳人格化了。后两句叙写了儿童 们放学归来放风筝的情景,刻画出了孩子们的天真烂漫,也映衬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

6.所见
     清 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①中心思想:这首诗通过对一个牧童骑牛、唱歌、捕蝉的描写,表现了农村孩子的天真活泼。
②注释:  
a牧童:放牛的孩子。
b.林樾(yuè):泛指树林。
c.樾:路旁遮阴的树。意欲:打算。
d.鸣蝉:鸣叫着的知了。
e.立:站。
③译文
牧童骑着黄牛,清脆的歌声在树林中回荡。他因为打算抓树上叫着的知了,忽然闭住嘴站了起来

7.小 池
      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 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

①注释:
a.泉眼:泉水的出口。
b.惜:爱惜。
c.细流:细小的流水。
d.照水:倒映在水面。
c.晴柔:晴天柔和的风光。
d.尖尖角:指刚出生的、紧裹着的嫩小荷叶尖端。
②译文:
泉眼悄无声是珍惜细细的水流,树阴映水面是它喜欢晴日的温柔。小小的嫩荷刚露出紧裹的叶
尖,早飞来可爱的蜻蜓站立在上头。
③名句赏析:“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热爱生活之情,通过对小池中的泉水、树阴、小荷、蜻蜓的描写,给我们描绘出 一种具有无限生命力的朴素、自然,而又充满生活情趣的生动画面:泉眼默默地渗出涓涓细流,仿 佛十分珍惜那晶莹的泉水;绿树喜爱在晴天柔和的气氛里把自己的影子融入池水中;嫩嫩的荷叶刚刚将尖尖的叶角伸出水面,早就有调皮的蜻蜓轻盈地站立在上面了。全诗从“小”处着眼,生动、细致地描摹出初夏小池中生动的富于生命和动态感的新景象,用来形容初露头角的新人。

二年级上

8. 赠刘景文
        宋 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①译文:
荷叶败尽,像一把遮雨的伞似的叶子和根茎上再也不像夏天那样亭亭玉立;菊花也已枯萎,但那傲霜挺拔的菊枝在寒风中依然显得生机勃勃。别以为一年的好景将尽,你必须记住,最美景是在初冬橙黄桔绿的时节啊!

9.<<山行>>
        唐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①译文:
通向山间的小路弯弯斜斜,远远望去白云漂浮的峰顶还有居住得人家.因为爱枫林的美丽我停车观
赏,那经霜的枫叶赛过了春天的花.
 
10.《回乡偶书》
        唐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催。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①注释:
a.鬓毛摧:两鬓的头发已经斑白。
②译文:
少年时离乡,到老了才回家来; 口音没改变,双鬓却已经斑白。
儿童们看见了,没有认识我的; 他们笑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

11.赠汪伦
     唐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①译文:
我乘船将要远行,忽然听见岸上踏地为节拍,有人边走边唱前来送行。桃花潭水虽然有千尺深,
也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谊深厚。
②注释:  
a.踏歌:边唱歌边用脚踏地作节拍。
b.桃花潭:在今安徽泾县。
③背景:
公元七五五年,李白因受排挤离开长安,十年来游遍大江南北,每到一个地方,广泛交结朋友,汪伦就是其中一个。这首诗写于诗人与汪伦离别之际。汪伦脚踏地打着拍节,为李白送行。看到这种场面,李白激动地流下了热泪,当场写下了《赠汪伦》这首诗作为感谢。
这首小诗前两句叙事,后两句抒情,赞颂了真挚、深厚的情谊。妙处在于结句的比物手法的运用,将无形的情谊转换为生动的形象,空灵、自然而耐人寻味。
④作者:李白 (701-763),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诗人

二年级下

12.草(原来题目是: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①注释:
a.赋得:凡是指定、限定的诗题,按惯例要在题目上加“赋得”二字。
b.古原:古原野。
c.离离:青草茂盛的样子。
d.枯:枯萎。
e.荣:茂盛。
f.远芳:草香远播。
g.晴翠:阳光下翠绿的野草。
h.王孙:本指贵族后代,这里指离定远游的友人。
i.萋萋:青草长得茂盛的样子。
②译文:
茂盛的野草长在古原上的野草多么茂盛,每年枯萎又每年新生。熊熊野火不能将它烧尽,春风吹过它又重新获生命。

③作者: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

13.宿新市徐公店
         宋 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①注释:
a.代酿酒中心,政府在新市设酒税官,由朱熹之子朱塾担任。杨万里迷恋新市西河口林立的酒。痛
   饮大醉。留住新市徐公店。徐公店,姓徐的人家开的酒店名。
b.篱落:篱笆。
c.径:小道。
d.阴:树阴。
e.急走:快速奔跑。
f.公: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d.黄蝶:黄银色的美丽的蝴蝶。
②译文:
在稀稀落落的篱笆旁,有一条小路伸向远方,路旁树上的花已经凋落了,而新叶却刚刚长出,还没有形成树阴。儿童们奔跑着,追扑翩翩飞舞的黄色的蝴蝶,可是黄色的蝴蝶飞到黄色的菜花丛中,孩子们再也分不清、找不到它们了
③作者:李杨万里(1127-1206年),汉族,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吉水县)人。南宋杰出的诗人。
14.望庐山瀑布
       唐   李 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①注释:
a.庐山:在今江西九江市南,我国名山之一。
b.香炉:指庐山的香炉峰。
c.紫烟:指日光照射的云雾水气呈现出紫色。
d.银河:又称天河。古人指银河系构成的带状星群。
g.九天:九重天,形容极高的天空。
②译文: 译文
太阳照射的香炉峰生起紫色烟雾,
远远看去瀑布像匹白练挂在山前。
水流从三千尺的高处直泻而下,
好像是璀璨的银河水落自九天。
③作者:李 白(701-763),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诗人。

15.杜甫<绝句>赏析
         唐·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①译文:
成对的黄鹂在新绿的柳枝上鸣叫,一行白鹭在青天上自由飞翔。凭窗望去,西山千秋雪景好像是
嵌在其中的一幅画,门外停泊着来自东吴,畅行万里的船只.
②描写:黄鹂、翠柳、白鹭、青天、雪、船六个景物。
③作者:杜甫 (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盛唐大诗人。

三年级上册

16.<<夜书所见>>
       宋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①注释;
a.萧萧:风声。梧:梧桐树。
b.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c.挑:捉。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叫蛐蛐儿。
d.篱落:篱笆。
②译文:
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他忽然看到远处篱 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这幅图景令他倍感亲切,也许他由此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和童年吧。
③作者:叶绍翁 南宋中期诗人,字嗣宗,号靖逸,祖籍建安(今福建建瓯),本姓李,后嗣于龙泉(今属浙江)叶氏。生卒年不详。
17.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 王维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词全文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①注释
a.九月九日:指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
b.忆:想念。
c.山东:指华山以东作者家乡蒲州。
d.异乡:他乡、外乡。
e.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f.逢:遇。
g.倍:格外。
h.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i.茱萸(zhū yú ):一种香草。古时重阳节人们插戴茱萸,据说可以避邪。
②译文:
独自流落他乡,长做异地之客,
每逢佳节良辰,越发思念眷亲。
遥想今日重阳,兄弟又在登高,
他们佩带茱萸,发觉少我一人

18.望天门山
         唐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①译文:
天门山被长江从中断开,分为两座山,碧绿的江水向东流到这儿突然转了个弯儿,向北流去。两岸的青山相互对峙,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悠驶来。
②注释:
天门山;就是安徽当涂县的东梁山(古代又称博望山)与和县的西梁山的合称。两山夹江对峙,象一座天设的门户,形势非常险要,“天门”即由此得名。诗题中的“望”字,说明诗中所描绘的是远望所见天门山壮美景色。历来的许多注本由于没有弄清“望”的立脚点,所以往往把诗意理解错了。
楚江;长江
③作者:李 白(701-763),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诗人
19.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西湖美景
            (宋)苏轼
  朝曦迎客艳重冈,晚雨留人入醉乡。此意自佳君不会,一杯当属水仙王。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①作者简介
苏轼(1038~1102),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眉州人。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天,人们到西湖也一定会想起苏轼这一首诗。
②译文:
晴天的西湖,水上波光荡漾,闪烁耀眼,正好展示着那美丽的风貌。雨天的西湖,山中云雾朦胧,缥缥渺渺,又显出别一番奇妙景致。
潋滟水光是她浓艳的粉脂,空蒙山色是她淡雅的妆饰,我想最好把西湖比作西施,不管她怎样打扮,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天生丽质和迷人的神韵。
③注释:
a.饮湖上:在西湖的船上饮酒。
b.潋滟:水波荡漾的样子、波光闪动的样子。
空蒙(与三点水的“蒙”通用):细雨迷茫的样子。
c.亦:也。
d.奇:奇妙。
e.西子:即西施,春秋时代越国著名的美女。
f.总相宜:总是很合适。
g.方好:正显得美

三年级下册

20.《咏柳》
①作者:
贺知章,唐朝诗人。字季真,一字维摩,号石窗,晚年更号四明狂客,又称秘书外监。其排行第八,人称“贺八”。会稽永兴(今浙江萧山)人

《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②注释 :
a.柳:柳树,落叶乔木或灌木,叶子狭长,种类很多。本诗描写的是垂柳。
b. 碧玉:碧绿色的玉。这里用以比喻春天的嫩绿的柳叶。
c. 妆成:装饰,打扮。
d. 一树:满树。一,满,全。在中国古典诗词和文章中,数量词在使用中并不一定表示确切的数
    量。下一句的“万”,就是表示很多的意思。
e. 绦:用丝编成的绳带。丝绦:形容一丝丝像丝带般的柳条。
f. 裁:裁剪,用刀或剪子把物体分成若干部分。
g. 二月:农历二月,正是初春时节。
h.似:好像,如同,似乎
②文译:
像碧玉一样打扮成的高高柳树,千条万缕的柳枝都垂下了绿色的丝条。不知道这细细的柳叶是谁裁剪出来的,乍暖还寒的二月春风恰似剪刀。
③名句赏析——“不知细叶谁载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21.诗词 春日
         宋·朱 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①注释:
a.春日:春天。
b.胜日:天气晴朗的好日子。
c.寻芳:游春,踏青。
d.泗水:河名,在山东省。
e.滨:水边,河边。
f.等闲:平常、轻易。“等闲识得”是容易识别的意思。
g.东风:春风。
h.光景:风光。
②作者:
朱熹(1130-1200),南宋哲学家。字元晦(huì),一字仲晦,号晦庵,别称紫阳,徽州婺源(今江西婺源)人。他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也写过一些好诗,善于寓哲理于形象,以《春日》、《观书有感》等较著名。
③译文:
  我选择一个春光明媚的美好日子观花赏草来到泗水边,只见无边无际的风光景物一时间都换了新颜。随便什么地方都可以看出东风的面貌,东风吹得百花开放,万紫千红到处都是春天的景致。

22.亡羊补牢

①内容:羊逃跑了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晚。比喻出了问题以后想办法补救,可以防止继续受损失。
②出 处 西汉?刘向《战国策?楚策四》:“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③知识:
近义词 知错就改
反义词 时不我待、知错不改
造句 我们发现错误的时候要及时改正,像亡羊补牢一样.

23.南辕北辙

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太行山),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此所谓南其辕而北其辙也.

①译 文
今天我来的时候,遇见有个人要出远门,他正在向北面赶他的车,他说:“我想到楚国去。”我说:“你要到楚国去,为什么往北走呢?”他说:“我的马好。”我说:“马虽然好,但这不是到楚国去的路!”他说:“我的路费多。”我说:“路费虽然多,但这不是到楚国去的路。”他又说:“我的车夫善于赶车。”这几样东西越好,反而会离楚国越远。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目标在南而行动却向北。
②字词解释
a.见人于大行 大行(háng):大路。也有解释为太行山。
b.方北面而持其驾 方:正在。 驾:车。 持其驾:拿着缰绳,驾着他的车子。
c.将奚为北面 奚为:何为,做什么。
d.吾御者善 御者:车夫。 善:技术好,善于
e.中道而反 中道: 半路
f.头尘不去 去:弹下身上的尘土
   此数者愈善 数:几个,几样
g.曰:“吾用多 用:路费
e.辕”车轮在路上留下的痕迹。
③寓 意 :
文章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首先看准方向,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有利条件;如果方向错了,那么有利条件只会起到相反的作用。以上史事,形成成语“北辕适楚”,后来在流传过程中,人们习惯说作“南辕北辙”,并引申出另一个成语“背道而驰”,意义和“南辕北辙”相同。
“南辕北辙”这则成语的“辕”是车杠;“辙”是车轮在路上留下的痕迹。辕向南,辙向北,比喻行动与目的相反,结果离目标越来越远。寓言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首先看准方向,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有利条件;如果方向错了,那么有利条件只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南辕北辙说明了做事不能背道而驰,要切和实际情况。

24.《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名诗

乞巧
七夕今宵看碧宵,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①背景: 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过去,七夕的民间活动主要是乞巧,所谓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这一习俗唐宋最盛。
②注释:
乞巧 :农历七月初七 古代节日。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
碧雪 :浩瀚无际的晴天。
③译文
七夕今霄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碧霄”指浩瀚无际的青天。开头两句叙述的就是牛郎织女的民间故事。一年一度的七夕又来到了。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线几万条。”----,家家户户的人们纷纷情不自禁地抬头仰望浩瀚的天空,这是因为这一美丽的传说牵动了一颗颗善良美好的心灵,唤起人们美好的愿望和丰富的想象。后两句将乞巧的事交代得一清二楚,简明扼要,形象生动。诗人在诗中并没有具体写出各种不同的心愿,而是留下想象的空间。
“穿尽红丝线几万条”---牛郎织女一个爱情的传说流传至今,无数条红线牵动无数美满的家庭。

25.嫦娥
       唐   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①注释:
a.嫦娥:古代神话中的月中仙女。
b.《淮南子·览冥训》:"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恒娥窃以奔月。"恒又作姮。
c.云母屏风:嵌着云母石的屏风。此言嫦娥在月宫居室中独处,夜晚,唯烛影和屏风相伴。
d.长河句:银河逐渐向西倾斜,晓星也将隐没,又一个孤独的夜过去了。
e.碧海:《十洲记》:"扶桑在东海之东岸,岸直,陆行登岸一万里,东复有碧海,海阔狭浩汗,与东海等,水既不咸苦,正作碧色。"
②译文:
云母屏风染上一层浓浓的烛影,
银河逐渐斜落启明星也已下沉。
嫦娥想必悔恨当初偷吃不死药,
如今独处碧海青天而夜夜寒心。
③中心思想:嫦娥窃药奔月,远离尘嚣,高居琼楼玉宇,虽极高洁清静,然夜夜碧海青天,清冷寂寥之情固难排遣;

四年级上册

26.题西林壁   
       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①作者:苏轼,北宋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眉州(今四川眉山县)人。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
②注释:
a.西林:西林寺,在现在江西省的庐山上。这首诗是题在寺里墙壁上的。
b.缘:因为。
c.此山:指的是庐山。
d.题    书写,题写
e.横看:从正面看,从山前山后看,山横在眼前,所以说横看。庐山总的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
   东面西面看。
f.侧:侧看,从侧面看,从山的一端——南端或北端看。
③译文
正看庐山,高岭横空;侧看庐山,峭拔成峰;远近高低,形象各异。
为什么总看不清庐山真面目呢?恐怕只是因为自身在这山中的缘故吧!

27.游山西村
          宋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①译文:
不要笑话农家腊月做的酒浑浊,丰收之年有丰足的佳肴款待客人。
一重重山,一道道水,怀疑会无路可行的时候,忽然看见柳色浓绿,花色明丽,又一个村庄出现在眼前。
你吹着箫,我击着鼓,结队喜庆,春社祭日已经临近,布做成的衣衫,最普通的帽,简朴的古风仍然存在。
从今日起,如果可以乘着月光闲游,我这白发老翁也要随夜乘兴,拄着拐杖,敲开农家朋友柴门。
②注释:
a.腊酒:一年腊月酿制的酒。
b.足鸡豚(tún):意思是准备了丰盛的菜肴。 豚:猪,诗中代指猪肉。
c.山重水复:一重重山,一道道水。
d.柳暗花明:绿柳繁茂荫浓,鲜花娇艳明丽。
e.箫鼓:吹箫打鼓。
f.古风存:保留着淳朴古代风俗。
g.若许:如果这样。闲乘月:有空闲时趁着月光前来。
h.无时:随时。叩(kòu)门:敲门。
i.春社:古代把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为春社日,拜祭社公(土地神),祈求丰收。

28.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 李白
故 人 西 辞 黄 鹤 楼 ,烟 花 三 月 下 扬 州 。
孤 帆 远 影 碧 空 尽 ,唯 见 长 江 天 际 流 。

①注释:
a.、黄鹤楼:旧址在今湖北武昌黄鹄矶,背靠蛇山,俯临长江,雄伟壮观。
b、之:往,去。
c、广陵:扬州的旧名。
d、故人:老朋友。
e、西辞:黄鹤楼在广陵的西面,在黄鹤楼辞别去广陵,所以说“西辞”。
f、烟花:指柳如烟、花似锦的明媚春光。
g、下:沿江顺流而下。
h、尽:消失。
i、惟见:只能见到。
j、天际:天边。
②译文:
老朋友离开西边黄鹤楼,在明媚的春天里去往扬州。孤帆远去在水天尽头,只见长江向天边奔流。
③名句: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这两句叙述友人顺江东下扬州的情形,“烟花”两字点染出柳如烟、花似锦的一派春光,诗人送别朋友时的惆怅情绪淡淡寺流露了出来。
后两句着意描写友人“西辞”,一片孤帆,伴着诗人的朋友漂向水天相连的远方,直至帆影消失在碧空尽头,诗人却仍伫立楼头,凝眸远望,不愿离去。诗中没一个字说到离愁别思,但字里行间却分明流露出朋友远去的惆怅与留恋。在诗人笔下,深厚的感情寓于动人的景物描绘之中,情与景达到了高度完美的融合。
④创作背景:
关于黄鹤楼
   公元730年阳春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便托人带信,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相会。这天,他们在江夏的黄鹤楼愉快地重逢,各诉思念之情 。几天后,孟浩然乘船东下,李白亲自送到江边。船开走了,李白伫立江岸,望着那孤帆渐渐远去 ,惆怅之情油然而生,便挥就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首句点明送别之地是黄鹤楼,次句点明送别的时间是花开似锦的暮春三月,也暗示了这烟花美景将伴随友人一路直到扬州。扬州当时是繁华之都,这时节肯定也是花团锦簇,春光烂漫。后两句传情达意,诗人将离别之情寄托在碧空与江水之间,言虽尽而意未尽,令人回味无穷,堪称送别佳作。
⑤作者
李白 (701—762年),生日701年2月8日,汉族,身高六尺六,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四川江油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杜甫并称“大李杜”,是华夏史上最伟大的诗人,又称为“诗仙”.

29.送元二使安西
          唐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①译文:
渭城里早晨的雨润湿了平日小路上轻微的浮尘,客舍旁边一片青翠,嫩柳色绿清新。请你再干一杯饯别酒吧,出了阳关向西而行就再也没有老朋友了。
②注释:
a.渭城: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即秦代咸阳古城。朝雨:早晨的雨。浥:润湿。
b.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西南,为自古赴西北边疆的要道。
c.裛(yi意):沾湿。
d.阳关:关名。在今甘肃敦煌西南。因处玉门关之南而得名。
e.更尽:再饮完

四年级下

30.独坐敬亭山
          唐 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①注释:
a.敬亭山:在今安徽省宣城县北。
b.尽:没有了。
c.厌:厌弃,厌烦。
② 译文:
群鸟高飞,绝尽踪影,一片孤云独自悠闲地飘浮而去我伫立在山顶,注视着敬亭山,敬亭山也看着我,彼此久看不厌。

前二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看似写眼前之景,其实,把孤独之感写尽了:。“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这两句是写“动”见“静”,以“动”衬“静”。这种“静”,正烘托出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寂寞。为下联“相看两不厌”作了铺垫。
诗的下半运用拟人手法写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这使诗人很动情-世界上大概只有它还愿和我作伴吧?“相看两不厌”表达了诗人与敬亭山之间的深厚感情。“相”“两”二字同义重复,结句中“只有”两字也是经过锤炼的,更突出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鸟飞云去又何足挂齿!这两句诗所创造的意境仍然是“静”的,表面看来,是写了诗人与敬亭山相对而视,脉脉含情。实际上,诗人愈是写山的“有情”,愈是表现出人的“无情”;而他那横遭冷遇,寂寞凄凉的处境,也就在这静谧的场面中透露出来了。
“静”是全诗的血脉。“寂静”的境界,无怪乎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要夸这首诗是“传'独坐’之神”了。

31.望洞庭
      唐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①译文:
洞庭湖的水光与秋月交相融和,
水面波平浪静就好像铜镜未磨。
远远望去洞庭湖山水一片翠绿,
恰似白银盘子托着青青的田螺。
②注释:
a.洞庭:湖名,在湖南省。
b.和:和谐,这里指水色与月光融为一体。
c.潭面:指湖面。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这里一说是水面无风
d.波平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e.磨时照物不清楚。
f.白银盘:形容洞庭湖。青螺:一种青黑色的螺形的墨,古代妇女用以画眉.
g.青螺:一种青黑色的螺形的墨,古代妇女用以画眉。 这里是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③ 译文:
洞庭湖的水色和秋天的月色交融在一起,互相辉应,显得多么和谐。无风的湖面平静得如一面没经过打磨
的铜镜。从远处看,那月下洞庭湖里苍翠的君山,就好像白银盘里盛放着一枚青螺

32.忆江南
     唐 白居易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①译文 :
江南的风景多么美好,如画的风景久已熟悉。太阳从江面升起时江边的鲜花比火红,春天到来时碧绿的江水象湛蓝的蓝草。怎能叫人不怀念江南?
②作者: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今属山西]。
③选自:
原名《望江南》、《梦江南》、《江南好》、《春去也》,自唐代白居易作《忆江南》三首,本 调遂改名为《忆江南》。《金奁集》入"南吕宫。
④注释:
a.谙:熟悉
b.红胜火:颜色鲜红胜过火焰
c.蓝:蓝草,叶子可以提炼蓝色的染料。这里用蓝草的颜色形容江水的深和清澈。

33.乡村四月
     宋 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①译文:
一条小河中流淌在碧绿的山间,
细雨微风中杜鹃在欢快地歌唱。
乡村四月里人们是多么忙碌,
才侍弄完蚕桑又开始了插田。
②顺序:
前两句着重写景:绿原、白川、子规、烟雨
后两句写人,画面上主要突出在水田插秧的农民形象,从而衬托出“乡村四月”劳动的紧张、繁 忙
③作者:
翁卷,字续古,一字灵舒,温州乐清(今属浙江)人,南宋诗人,与赵师秀、徐照、徐玑并称“永嘉四灵”。其诗大多讲求技巧,诗风清苦。
④注释:
a.白满川---指稻田里的水色映着天光。川,平地。
b.子规——杜鹃鸟。 a
c.才了——刚刚结束。.
d.山原-----原野和山陵
e.蚕桑---种桑养蚕。
f.了--- 结束

34.四时田园杂兴
        宋 范成大
昼出耘③田夜绩麻④,村庄儿女各当家⑤。童孙⑥未解⑦供⑧耕织,也傍⑨桑阴⑩学种瓜。

①译文:
白天锄草夜间搓捻细麻,
农家男女没有片刻闲暇。
小孩子不懂得耕田织布,
也靠在桑阴下学着种瓜。
②注释 :
a.杂兴:随兴写来,没有固定题材的诗篇。
b.耘田:在田间锄草。
c.绩麻:把麻搓成线。
d.各当家:各人都担任一定的工作。
e.未解:不懂;不知道。
f.供:从事,参加。
g.傍:靠近。
h.桑阴:桑树的树阴。a

35.渔歌子
   唐 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①注释
a.西塞山:在浙江省湖州市西面。
b.白鹭:一种水鸟。
c.桃花流水:桃花盛开的季节正是春水盛涨的时候,俗称桃花汛或桃花水。
d.箬笠:竹叶编的笠帽。
e.蓑衣:用草或棕编制成的雨衣。
②译文:
西塞山前,白鹭展翅飞翔,桃花正在盛开,春水初涨,鳜鱼正肥美。 我戴上青色的斗笠,披上绿色的蓑衣,正值斜风拂面,春雨如丝,正好垂钓,用不着回家。
③这首词:描写了江南水乡春汛时期捕鱼的情景。有鲜明的山光水色,有渔翁的形象,是一幅用诗写的山水画。
④作者:
诗人张志和,唐朝金华人。在朝廷做过小官,后来隐居在江湖上,自称烟波钓徒。这首词就借表现渔父生活来表现自己隐居生活的乐趣。
⑤文章选自:《渔歌子》又名《渔父》或《渔父乐》,大概是民间的渔歌。作者写了五首《渔歌子》,这是第一首。据《词林纪事》转引的记载说,张志和曾谒见湖州剌史颜真卿,因为船破旧了,请颜帮助更换,并作《渔歌渔歌子》

四年级下册

36.《纪昌学射》

纪昌学射
甘蝇,古之善射者,彀[gou]弓而兽伏鸟下。弟子名飞卫,学射于甘蝇,而巧过其师。

纪昌者,又学射于飞卫。飞卫曰:“尔先学不瞬,而后可言射矣。”

纪昌归,偃卧其妻之机下,以目承牵挺。二年后,虽锥末倒眦[zi],而不瞬也。

以告飞卫。飞卫曰。“未也,必学视而后可。视小如大,视微如著,而后告我。”

昌以牦[mao]悬虱于牖[you,窗户],南面而望之。旬日之间,浸[jin]大也;三年之后,如车轮焉。以睹余物,皆丘山也。乃以燕角之弧,朔蓬之竿射之,贯虱之心,而悬不绝。

以告飞卫。飞卫高蹈拊[fu]膺[ying]曰:“汝得之矣!”


①译文:
这则寓言故事选自《列子汤问》,讲的是纪昌拜飞卫为师学习射箭,飞卫告诉他先要下功夫练眼力,一是“眼睛要牢牢地盯住一个目标,不能眨一眨”;二是“练得能够把极小的东西,看成一件很大的东西”。纪昌一一照做。等练好了眼力,飞卫才开始教他开弓放箭。后来,纪昌成了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
①译文:甘蝇,是古代一个善于射箭的人,他一拉弓野兽就会倒地,飞鸟就会落下。甘蝇的一个弟子名叫飞卫,向甘蝇学习射箭,但他射箭的本领却超过了他的师傅——甘蝇。
纪昌,又向飞卫学习射箭。飞卫说:“你先学会看东西不眨眼睛,然后我们再谈射箭。”纪昌回到家里,仰面倒下躺在他妻子的织布机下,用眼睛注视着牵挺练习不眨眼睛。练习两年之后,即使是锥子尖刺到他的眼眶里,他也不眨一下眼睛。
纪昌把自己练习(不瞬)的情况告诉了飞卫,飞卫说:“这还不够啊,接着要学会视物才行。要练到看小物体像看大东西一样清晰,看细微的东西像大物体一样容易,然后再来告诉我。”
纪昌用牦牛尾巴的毛系住一只虱子悬挂在窗口,朝南面远远的看着它,十天半月之后,看虱子愈来愈大了;三年之后,虱子在他眼里有车轮那么大。转过头来看其他东西,都像山丘一样大。.纪昌便用燕国的牛角当弓,用北方出产的篷竹作为箭杆,射那只悬挂在窗口的虱子,穿透了虱子的心,但牦牛尾巴的毛没有断。
纪昌把自己练习(视物)的情况告诉了飞卫,飞卫高兴地抬高脚踏步,跺着脚,拍着纪昌的胸膛,说:“你已经掌握了射箭的诀窍了。”
②注释
a而巧(过)其师。过:超过 。技艺又超过他的师傅。
b.虽)锥末倒眦。 虽:即使 。 句译:即使用锥尖刺(纪昌的)眼皮或即使是锥子尖刺到他的眼眶 里 。
c..视(微)如(着) 微:细微 。 着:明显 。 句译:看细微的东西像大物一样容易。
d.而悬不(绝) 绝:断 。 句译:而拴虱子的毛却没断 。 视小如大,视微如著 看小物像看大东西一样清晰,看细微的东西像大物一样容易 。
e.旬日之间,浸大也;三年之后,如车轮焉 十天过后,(虱子在纪昌眼中)渐渐变大;过了三年,感觉像车轮一样大了。
f.尔先学不瞬,而后可言射矣。不瞬:不眨眼。
g.偃卧:仰面躺下。

37.《扁鹊治病》

    原文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读音cou)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
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子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中医用布包热药敷患处)之所及也;
在肌肤,针石(中医用针或石针刺穴位)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中医汤药名,火齐汤)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
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矣。”
       居五日,桓公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①文意:
《扁鹊治病》取材于战国时名医扁鹊的传说故事。写扁鹊拜见蔡桓公,几次指出蔡桓公病在何处,劝他赶快治疗。蔡桓公坚信自己没有病,因而对扁鹊的态度由不相信,到不理睬,到最后的不高兴,致使延误了病情,小病酿成了大病,病入膏肓,无药可医。
②体会:故事以蔡桓公这样一个悲惨的结局,警示人们要防微杜渐,善于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否则后果将不堪设想。
学习这篇寓言: 一是使学生在读中领悟故事所要阐明的道理;
              二是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提倡个性化解读文本。
③人物:蔡桓公---固执
扁鹊---医德高尚;
体会:生活中,我们也要正确对待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及时克服。

五年级上册

38.泊船瓜洲
      宋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①译文:
京口和瓜洲不过一水之遥,中山也只隔着几重青山。呵,温柔的春风又吹绿了大江南岸,
可是,天上的明月呀,你什么时候才能够照着我回家呢?
②注释:
a.泊:停船靠岸。
b.瓜洲:在现在江苏省长江北岸,扬州市南面。
c.京口:在长江南岸,现在的江苏省镇江市。
d.钟山:现在南京市的紫金山。
e.数重:几层。
f.绿:吹绿了。
g.还:指的是回到紫金山下的家里。
h.何时:什么时候。
③中心思想
这是一首著名的抒情小诗,抒发了诗人眺望江南、思念家园的深切感情。本诗从字面上看,是流露着对故乡的怀念之情,大有急欲飞舟渡江回家和亲人团聚的愿望。其实,在字里行间也寓着他重返政治舞台、推行新政的强烈欲望。

39.秋 思
      唐 张 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①译文:
一年一度的秋风,
又吹到了洛阳城中,
催我写一封家书,
将万重心意与亲人沟通。
捎信人即将出发,
我又拆开了缄上的信封,
赶快再添上几句,
说不尽的心事,
无奈太匆匆。
②注释:
a.意万重:形容表达的思念很多 
b.行人:这里指捎信的人 
c.开封:把封好的信拆开 
d.复恐:怕这封信的内容不够多,说不尽.

40.长相思
    清 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①注释 :
程:道路、路程,山一程、水一程,即山长水远也。
a.榆关:即今山海关
b.那畔:即山海关的另一边,指身处关外。
c.帐:军营的帐篷,千帐言军营之多。
d.更:旧时一夜分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风一更、雪一更,即e.言整夜风雪交加也。
f.聒:声音嘈杂,使人厌烦。
g.故园:故乡
h.此声:指风雪交加的声音。
②译文:
诗意:爬山走一程,涉水走一程,朝着关外山海关那个方向 走,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千家万户都点起了灯火.风一阵阵,雪一阵阵,嘈杂的声音打碎我思乡的心和未做完的梦,而在故乡的家园却没有这种杂乱的声音.
③作者:
纳兰性德(1655----1685),字容若,满族正黄旗人。本词写于康熙二十一(1682)年,时作者随康熙帝出山海关,祭祀长白山。

41.七律·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1935年10月

①译文
红军岂畏惧远征的艰辛,
千山万水化区区小事不足道来。
五座大山蜿蜒荡起细小的波浪,
高峻的乌蒙山也如脚下流动的泥丸,
金沙江的水波拍打着温暖的悬崖,
大渡河上横跨了寒冷的铁索桥。
最是欢喜岷山的千里白雪,
三军将士过了此处都笑逐颜开。
②注释
a.万水千山:这里的千、万都是泛指,形容山无数,水无数,隐含着困难多、艰险多。
b.等闲:平平常常的意思。
c.五岭:指五座山岭,即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这五座山岭在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四省边境。
d.逶迤: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
细浪:小浪花。
e.乌蒙:指乌蒙山,在云南、贵州两省之间。
f.磅礴:气势雄伟,这里指山势高大、险峻。
g.走泥丸:小泥球在脚下滚过去。
h.金沙:指金沙江,是长江上游的一段。
i.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g.大渡:指大渡河。
k.铁索:指大渡河上的泸定桥。红军过桥时只剩下十三根铁索。
l.岷山:在四川、甘肃交界的地方。海拔4000米左右,终年积雪。
m.三军:指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当年没有编制红三方面军),也就是整个红军。
n.尽开颜:全都喜笑颜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