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家教你读医案》彭坚序

 蓝精灵12 2012-02-29
名家教你读医案》彭坚序(2011-09-05 20:50:14)
标签:

名家

医案

杂谈

                                             (原载《名家教你读医案》人民军医出版社2011

 

我是特别看重医案的,因为医案是总结和传承中医临床经验的一种重要形式。我经常告诫学生,学好中医的诀窍之一,就是读医案,临床经验不能完全靠自己积累,要善于学习别人的间接经验,而通过读名家医案来“师人之长”,是一条让自己在临床上早日成熟的捷径,是一种简便有效的方法。多年来,我收集并仔细读过的当代名医医案不下百本,从中得到的好处难以尽述。然而,医案难读,对于初学者尤其如此,难就难在不易分辨,一个精彩的案例,到底好在哪里?一本名家的医案,其特色何在?本人非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难以独具慧眼,识得其中的精妙之处,更不用说用文字勾勒出来。而读不懂医案中的精华,也就难以学到其中的奥秘。

《名家教你读医案》就是一本目前少见的、引领中医初学者解读医案的入门之作。展卷读来,我再次领略了作者们的选材之精,用意之深,眼光之锐利,治学之严谨。此书的特点有四:其一,内容广泛,覆盖面非常宽,内、外、妇、儿、五官科齐备。当代近百位临床大家的医案均收罗在列,精心点评,使读者能够从中广泛领略各位名家的经验。其二,不仅对临床常见病予以介绍,还重点论述了大师们对中医五大急症(中风、厥证、血证、痛证、热证)、顽症(如鼓胀、肿瘤等)及疑难病症(如精神情志疾病等)的诊治精华,使读者能从“一家之言”中获得对这些病证的独特治疗经验,并纠正“中医只能治慢性病”的陈俗观念与偏见。其三,对各个名家的学术造诣和特点了解甚深,概括精准,且每篇文章的标题皆匠心独具,如 “妙用四逆系安危”,这是《吴佩衡医案》温法心悟;“善用清法启后人”,这是《董建华医案选》钩玄;“斡旋乾运理中州”,这是《吴少怀医案》集锦;“活血化瘀续新篇”,这是郭士魁《杂病证治》撷萃;“治痈善辨风、火、湿”,这是《许履和外科医案医话集》特色;“弹丸之地显神通”,这是《张赞臣临床经验选编》《喉科辨治》要义。行内的人一看即明,文章标题所揭示的,恰恰是这些名家学术思想的精华所在。其四,马继松自1968年参加工作时起,即参与中药的加工、炮制,且极喜旅游,足迹已涉除藏、青、宁、津以外的大陆各地,每至一地即遵古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之旨,尽可能去药材市场向行内人士了解当地名贵药材知识,在评述中对不少  名贵药材的产地、鉴别、加工等予以较详尽的介绍。另本书的部分编写人员为西学中临床工作者,在书中亦收录了数位西学中的老专家的诊治经验,也有不少老专家与西医会诊时的疑难医案,故本书也可作为中医药工作者与中西医结合工作者临证参考书籍。马继松本人既是一个在中医院校任教近三十年的教师,又是一个临床经验颇为丰富的医生,他深深了解中医学生和中医临床医生最需要什么。因此,整本书的设计,大到选题剪裁,小到只字片语,无不呕心沥血,精心考究,一切为读者的需求着想;更加难能可贵的是,他真正懂得中医教育所缺失的是什么。当二十多年以前,中医丰富的临床经验被某些人认为“不科学”“不符合统计学原理”而遭到

  否定,中医名医医案的价值受到质疑、备受冷落时,马继松等却逆流而上,全身心地投入到对名医经验和医案的研究工作中。他们不是为自己的名利,而是为了中医事业,为了中医学术的传承。虽本书的主编身体欠佳,已过知天命之年,但并没有“惟将迟暮供多病”,而像一个普通农民默默地播种耕耘。终于“不信芳春厌老人,老人几度送余春”。如今,马继松等用自己的“余春”,换来了中医事业繁花似锦的春天,他们二十多年来为中医事业播下希望的种子,正在发芽、开花,必将结出丰硕的果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