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学科学三年级

 xjcxjb777 2012-03-01

1-1、混合身边的物质(一)

       1课时

1  引导学生通过一个个有结构的活动,知道物质混合后有没有变化。

2  了解存于我们周围的物质大都是混合物,人们根据需要制造各种混合物。

3  指导学生学习几种混合与分离的基本方法进行观察。

1、引导学生通过一个个有结构的活动,知道物质混合后有没有变化。

2、了解存于我们周围的物质大都是混合物,人们根据需要制造各种混合物。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学习几种混合与分离的基本方法进行观察。

为每个小组准备:沙和豆子,50毫升和100毫升烧杯各1只,小勺2只,深色纸2小块,放大镜,筷子,做筛子用的材料。教师演示用的油和水,试管。

 

 

孩子们经过观察大树,寻访小动物、探究水和稻谷等探究活动以后,他们已经对身边常见的事物发生了兴趣,即使是几粒沙子和几粒黄豆。

片段一:教师出示了两袋锦囊,请孩子们猜测:锦囊里面包着什么?有的孩子用眼睛观察,发现一袋锦囊有凹凸感,一袋没有凹凸感;有的孩子马上用手去摸,发现一袋颗粒比另一袋大一些;有的甚至用上了自己的鼻子,试图从气味中发现什么线索……最后他们大胆猜测:这可能是一包沙子和豆子。

孩子们迫不及待地打开了锦囊,高兴地发现真是豆子和沙子。紧接着孩子们对沙和豆子不由自主地观察了起来。有的孩子发现豆子的形状是圆溜溜的,还可以在桌面上滚来滚去;有的孩子发现豆子的颜色是黄颜色的,而沙子是灰颜色的;有的孩子数了一下锦囊中的豆子有60颗;有的孩子剥开了豆子,探究了豆子的结构;有的孩子发现每颗沙子都有不同的形状……

 

教学过程:

片段二:面对着已经观察过的沙和豆子,孩子们高兴地混合着自己的沙和黄豆。再用筷子搅拌着,一分钟、两分钟、三分钟……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告诉同伴老师:我有发现,我发现搅拌以后黄豆浮在了上面,我发现沙子钻进了豆子间的缝隙当中……

“混合以后黄豆和沙子会有什么改变呢?”老师的提问刚完,一名孩子马上告诉老师:“改变了,我发现豆子皮破了,豆子里有沙了…”“那可能是一颗或几颗,所有豆子都是这样吗?”老师追问。孩子们有些迟疑:“可能是,可能不是,但我们可以把它们分开,然后观察所有的黄豆是否发生了变化。”孩子们又开始了分离实验,学生们利用实验桌上的一张网和一只底有小孔的杯子,分离对于孩子们来说也就不难了。通过多次混合和分离……有的说豆子皮跑进了沙子,有的说豆子裂开了,有的说豆子颜色变得有些灰了……“那这些跑进了沙子、破了皮的豆子还是豆子吗?”教师问道。这下同学们恍然大悟:是啊,豆子还是豆子,钻进豆子的沙也仍然是沙。

面对着孩子们提出的发现:老师,我的豆子变化了。在探究中孩子们发现,改变的只是豆子表面的东西,结果是:豆子仍然是豆子,沙子仍然是沙子。科学素养的培养也与这探究的活动过程相混合了。

课堂小结:存于我们周围的物质大都是混合物,人们根据需要制造各种混合物。

 

      

 

课题       1-2、混合身边的物质(二)

       1课时

教学目标       1、观察与描述小苏打和醋的特征;观察小苏打和醋混合后的现象;尝试解释这些现象;

2、另外一些物质的混合,观察洗衣粉和泻盐混合的现象;尝试解释这种现象。

3、认识有些物质混合后产生新的物质;寻找身边的混合物。

4、指导学生学习用身边的物质制造混合物。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1、认识有些物质混合后产生新的物质;寻找身边的混合物。

2、帮助学生理解观察到“没有变化”同观察到“发生了变化”同样重要。

 

 

教学准备       教学难点:认识有些物质混合后产生新的物质;寻找身边的混合物。

为每个小组准备:小苏打和醋1份,小匙1只,玻璃杯2只,火柴

教学活动中需要用的石灰水,在课前应临时分配。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出示三杯颜色、多少相近的液体,让学生说说这三杯水分别是什么?

[通过这个活动让学生熟悉观察的内容和观察的方法。]

二、观察小苏打的活动

出示豆子和沙子,师:上节课我们研究了豆子和沙子混合后会怎样,有的同学说……,但是研究的结果,豆子还是豆子,沙子还是沙子。今天继续研究物体的混合。

出示白醋、小苏打(学生不太熟悉)

学生取出实验盒,二人组观察小苏打并记录。

学生:我们组观察的小苏打,颜色是白色的,是颗粒状的,闻起来是没有气味的,尝起来是没有味道的。有不同意见的同学请举手回答。(其他学生:粉状的……)我赞同你的意见,……谢谢,我会再仔细进行观察后看看是否需要修改。    

修改意见

三、提出问题的活动

学生:我想把醋和小苏打混合在一起,看看混合以后会怎样?因为有些固体在液体里会融化。

师:提出问题——醋和小苏打混合后会怎样?

提出课题——混合身边的物质

四、制订计划的教师指导过程

研究之前我们来制订一个计划,你会吗?

师:问题已经来了,接下去干什么?(学生:猜测)师:猜测是一种好的方法,科学家经常使用。接下去做什么?(学生:验证,用实验的方法来验证),接下去干什么?(师生:分析实验现象)。

说说实验中可以最困难的是什么?师:你有什么材料(生:白醋、小苏打、杯子、木棒(多粗?)?怎样做?(先倒白醋、再到小苏打;先倒小苏打、再倒白醋;两种方法都一样。两种方法都不一样)

要仔细观察实验现象。

师:你要自己独立做还是老师带着做(独立做)

出示研究活动记录,学生研究活动

研究活动记录

  

问题       醋和小苏打混合后会怎样?

猜测       1:会变味道和颜色。组3:会融合成另一种液体。组4:改变味道。

实验       步骤      

       现象       1:变味道——酸中带苦,颜色不会变。组4:有许多小泡,并且变冷了;

分析现象       1:变味道。组3:粉类和液体融合起来可能会变成另一种物体。

每个组上台进行交流活动。(见上表)

师:几点相同,主要是:(教师演示)冒泡、变冷。不同的是解释是不同的。

师:现象分析中哪些是合理的,哪些是不合理的。

进一步研究:看看了泡泡想到了什么?

生:味道淡了,可能是醋里的酸性物质被小苏打赶跑了。

生:混合后产生很大的力量,可以做燃料。

生:为什么混合后产生气泡?

师:泡泡里面是什么?它们是从哪里来的?

猜测:生1——是气,因为会往上冒,生2——可能是二氧化碳,比空气轻。生3——是小苏打和白醋产生的废弃气体。

教师验证,请同学帮忙。(生1,装一杯空气),教师用两根点燃的火柴来验证两杯气体的不同。

师生:醋+小苏打———>气体(不帮助燃烧)+液体

师生:有些物质混合后不会产生新的物质,有些物质混合后会产生新的物质。

教师提供制作柠檬汽水的方法。

 

 

 

 

课题       1-3分离混合物

       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道分离米和粉用哪些方法?这些方法是怎样操作的?运用这些方法的理由(依据)是什么?

2、不同的混合物分离方法是不同的;同一种混合物的分离方法可能有多种。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不同的混合物分离方法是不同的;同一种混合物的分离方法可能有多种。

 

 

教学准备       教学准备:粳米、面粉、铁屑、木屑、磁铁、水、盛水的容器、筛子、盒子、簸箕、餐巾纸或过滤纸、黑墨水、绿墨水、滴管、喷壶等。

 

教学过程

1.引入。

  教师:"我们每天制造着许多混合物,但同时也需要把有些混合物分开。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来’分离混合物’(板书课题)。"2.分离混合物--粳米和面粉。

  老师可以这样来引导学生。(1)出示面粉盒,将一粒粳米放入面粉盒内,提问:你怎样将它们分开?

  (2)学生操作(也许学生会用捡的方法)。

  (3)将几粒粳米放入面粉盒里,提问:你怎样将它们分开?

  (4)抓一把粳米放入面粉盒内,使面粉和粳米充分混合,提问:这时你应该怎样将它们分开?

       修改意见

             

5)学生思考、交流。

  (6)尝试操作。

  倾斜装有混合物的盒子,反复敲打盒底;用筛子筛;用簸箕簸……看能不能把它们分开。

  3.分离混合物--铁屑和木屑。

  (1)出示铁屑和木屑混合物。

  (2)讨论:我们能找到多少种方法把铁屑和木屑分开?

  (3)分组实验、记录分离的过程和方法。

4)小组汇报交流。

  4.小结。

  有些物质混合后仍然保持原来的性质和状态,如木屑和铁屑;有些物质混合后发生了变化,如盐和水混合成为盐水。这节课通过分离粳米和面粉的混合物、铁屑和木屑的混合物,同学们都掌握了一些分离混合物的方法。其实,根据混合物的性质不同,分离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此外,还有一种分离墨水的方法现在已用在中药研究中,用来把草药中有治疗功效的成分分离出来。

      

 

 

 

课题       1-4土壤里有什么

       1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够运用多种方法和多种感官来认识土壤。会描述、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

2、知道土壤里含有不同大小的颗粒,含有动植物和它们的遗体

3、能够建立土壤是个混合物的概念。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1、能够运用多种方法和多种感官来认识土壤。会描述、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

2、知道土壤里含有不同大小的颗粒,含有动植物和它们的遗体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一块土地、给每个学生准备一只放大镜、一份土壤研究记录表、每组一小桶水。

学生准备:一根木棒、一张白纸、一只塑料杯子、一个硬纸板碟子、一把小铲子、一块抹布。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我们今天来研究有关土壤的知识。

二、       自主学习

1  说说你对土壤的认识

1)你对土壤已经知道了些什么?

2)小组内交流、分组汇报。

3)在活动记录卡上记录你已经知道的有关土壤的知识。

2  挖土壤(室外活动)

把学生带到校园里事先选好的一块土地,让学生自主去挖泥土。

3  观察泥土里有什么

1)在桌上铺上报纸,把挖来的泥土倒在报纸上,仔细观察泥土里有什么。哪些是你已经知道的?你最惊奇的发现是什么?

       修改意见

2)小组内交流、分组汇报。

3)在活动记录卡上记下或画下你的观察结果。

4  你还想知道有关土壤的什么知识

1)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2)小组内交流

3)在活动记录卡上记下或画下你想知道的问题。

三、课后研究

花一定的时间去自主研究一下你们提出的问题,把研究结果记录下来。

      

 

 

 

 

 

课题       2-1了解空气(1

       1课时

教学目标       1  引领学生实际进行运用感官感觉空气的活动,让他们充分感知空气。

2  通过设计实验,使他们学会借助其他介质来观察空气,从而学习一种新的科学探究方法。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1、引领学生实际进行运用感官感觉空气的活动,让他们充分感知空气。

2、通过设计实验,学会借助其他介质来观察空气,学习新的科学探究方法。

 

教学准备       教学准备:教师和学生一起准备薄而透明的塑料袋,塑料袋不能漏气,每个学生至少有一个。教师在实验室里为每个小组准备一个水槽,两个无色透明的玻璃杯。每个小组准备2~332开废作业纸。每个学生自带一块擦手用的毛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引入。

  猜猜关于空气的谜语。

  我们在研究空气,谁来说一说自己知道的关于空气的知识。

  同学们知道的不少,还想知道空气的什么问题?

  我们来研究空气是怎样的一种物质。

  2.感觉空气。

  (1)收集空气。

  要研究空气就要先想办法"逮住"它,怎样才能"逮住"它呢?大家来想想办法?我们用塑料袋来收集空气,大家一起动手,看谁收集的空气多?

  (2)感觉空气。

             

       空气是什么样子的东西?我们要先用感官来观察。大家想想办法怎样用感官观察?

  如果需要,教师可提示学生怎样运用感官进行观察。这一活动的时间要充分,要让学生尽可能充分地感知,以建立丰富的表象。

  (3)交流对空气的感觉。

  我们刚才运用感官观察了空气,大家肯定有许多发现,我们来交流自己的发现,看谁的发现多?交流会使我们每个人有更多的发现。

  学生交流的时间也要尽可能充分,学生因为口头语言发展水平不高,发言时会吞吞吐吐,词不达意,教师要能够沉得住气,鼓励和引导学生多说。

  概括学生感觉到的空气的性质:没有颜色,透明,没有味道,没有气味;空气在塑料袋里把塑料袋撑得鼓鼓的,按下去又会鼓起来;从小孔里出来的空气感觉像流水一样……

  3.纸的奇遇。

  (1)用桌子上的水槽、水、玻璃杯、废纸片做魔术。

  把纸揉成团,放到玻璃杯里,紧压在底部,要压紧,杯子倒过来时不能掉下来。

  先猜一猜,把杯子倒扣直立着压到水的底部,纸团会不会湿?

  实际做一做看究竟会不会湿。

2)解释纸团为什么不会湿?

  先想一想,看能不能作出解释。

  再做一次,仔细观察压入水中的玻璃杯里有什么现象?

解释玻璃杯里那段""着的地方是什么?

  (3)认识魔术的秘密是空气占据空间。

  水已经没过了杯子,为什么杯子里有空气的那一部分水进不去呢?

  这一部分让空气占着,所以水进不去。这叫空气占据空间。

  现在知道纸团为什么不会湿了吗?

4.谁赶走了杯中的水。

  (1)再来做一个魔术。

  会做一个魔术还称不上魔术师,大家还能用桌子上这些材料再做一个魔术吗?教师可按教材提供的方法指导学生进行这个活动。注意提醒学生观察第一只杯子里的空气是怎样跑到第二只杯子里的,第二只杯子里的水是怎样跑出来的。

  (2)是谁赶走了第二只杯子里的水,占据了杯子里的空间?

  在做魔术的过程中,我们在水中看到了什么?它是什么?它在水中是怎样移动的?它跑到第二只杯子里又怎么样了?

  再把第二只杯子直立着压到水底,观察杯子里的空气会怎么样?和第一个魔术里的结果一样,说明空气占据空间。

  这个魔术的秘密和第一个魔术的秘密是一样的。

  5.我们从哪里还知道空气占据空间。

  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经验去说,并引导他们去推想。

  刚开始我们用塑料袋装空气,塑料袋鼓起来了,说明空气占据了塑料袋里的空间。

  ""杯子里有一满杯空气,空气占据了杯子里的空间。

  教室里充满着空气,空气占据了房子里面的空间。

  我们的周围空间被很多很多空气占据着。

  6.作业。

  在哪里还能找到空气?

 

 

 

课题       2-1了解空气(2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3  引领学生实际进行运用感官感觉空气的活动,让他们充分感知空气。

4  通过设计实验,使他们学会借助其他介质来观察空气,从而学习一种新的科学探究方法。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教师为每个小组的学生准备两个可密封的透明玻璃瓶(如带胶塞的医用盐水瓶,要洗净),一只两用打气筒,一架天平;每个学生一张科学文件夹。

 

教学过程;

 1.引入。

  上节课我请同学们找一找哪个地方还有空气,现在请同学们说说都在哪里找到了?

  上节课的实验告诉我们,空气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的地方水就进不去了。那空气占据的地方还能不能再进去一些空气呢?

  2.瓶里的空气。

  (1)往盛满空气的瓶里再打人一些空气。

  现在的玻璃瓶里盛满了空气,我们把它密封起来,用打气筒再打入一些空气,大家猜想一下,结果会怎么样呢?

打入一些空气。

  现在大家来看瓶里的空气有什么变化?

       一满瓶空气,打入一些空气后还是一满瓶空气,瓶里空气增多了,它的体积变化了吗?

  (2)从充满空气的瓶里抽出一些空气。

  打入一些空气后还是一瓶,抽出一些空气后结果会怎样?猜猜看。

  抽出一些空气。

  结果怎么样?一满瓶空气,抽出一些空气后还是一满瓶空气,瓶里的空气减少了,它的体积变化了吗?

  (3)两个实验告诉我们什么?

  可让学生尝试解释,不追求完全解决。

  (4)往盛满水的瓶子里再打入一些水,结果会怎样?抽出一些水结果会怎样?

  尽量引导学生结合过去的经验进行推测。

  让学生实际进行操作,提醒学生注意观察。

  说一说观察到的现象。

  (5)比较用空气和水进行实验的相同和不同。

  空气、水同样都是一满瓶,分别打入一些空气、水,结果有什么不同?

  空气、水同样都是一满瓶,分别抽出一些空气、水,结果有什么不同?

  通过比较发现空气和水的形状和体积有什么不同?

  3.称称空气

  (1)称空气。

用空气做跷跷板的游戏。

  把两个盛满空气的玻璃瓶放到天平的两边,把天平调节平衡。这说明天平的两边怎样?

 

       往一边的玻璃瓶里打入一些空气,再称,结果怎样?说明天平的这一边怎样?

  (2)通过比较认识空气有质量。

  打入空气的这边为什么变重了?这说明了什么?

  我们发现了什么?

  4.综合认识,整理资料,比较、认识固体、液体和气体。

  (1)根据过去的认识填写科学文件夹。

  我们对石头、水和空气都不陌生了,现在我们根据自己的经验和在实验中获得的认识,来填写我们的科学文件夹。

  (2)科学文件夹里的资料都是我们自己的发现,我们来分析这些资料,大家比较一下,看又有什么新的发现?

  (3)说说石头、水、空气的不同特点。

  (4)认识固体、气体和液体。

  教师可在引导学生表达认识的基础上,概括说明石头、水、空气的不同特点,然后分别给出固体、液体、气体的概念(是名词,不是下定义)。

  5.作业。

  课后踢踢足球或拍拍篮球,体会有什么感觉?足球、篮球里的气少了要怎样做?还有哪些地方有类似的做法?

 

 

 

 

 

 

课题       2-2被压缩的空气

       1课时

教学目标       引领学生用把空气和石头、水相比较的方法判断空气没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但有重量,从而认识空气这种物质的特殊性质,并建立固体、液体、气体的概念。

2、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出很大体积的空气可以被压缩进很小的空间里,并通过实验获得被压缩的空气具有弹性和弹力,从而验证他们关于足球的猜想。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判断空气没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但有重量,从而认识空气这种物质的特殊性质,并建立固体、液体、气体的概念。

教学准备       教师为学生准备两个足球(一个气不足,一个气很足),一支充气针,一个打气筒;为每个学生准备一支经过消毒处理的注射器(活塞密封要好),学生自己准备一块橡皮;教师为每个学生准备一张科学文件夹。

 

教学过程;    

1.引入。

上节课上,我们做了给一满瓶空气继续打入一些空气的实验,结果怎样?课后大家又去玩了足球和篮球,大家又有些什么发现呢?

足球、篮球里的气不足的时候都要往里面再打入一些空气,自行车、摩托车、汽车的轮胎里的气少了也要再往里面打入一些空气。这是为什么呢?

2.打足气的足球。

1)关于踢足球的讨论。

我们都喜欢看足球赛,也都喜欢踢足球,运动员或我们自己用力踢球时,会看到球怎么样?如果是踢一块石头会怎样?大家猜猜看,为什么运动员的脚不会受伤?足球为什么能飞得那么远?

2)拍足球比赛。

我们来做拍足球比赛的游戏。注意观察会发现什么现象。

3)做出我们的假设。

我们试着解释发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并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4)验证假设。

我们把足球里的气打足,再比一比,看看我们的解释是不是正确?

通过这个游戏,我们能得出什么?

3.注射器里的空气。

我们有没有更好的办法证明刚才的认识?

1)做注射器的实验。

教师可按教材上的方法指导学生进行实验,并让学生仿照教材上的科学文件夹做好自己的科学文件夹,提醒学生注意观察注射器里空气的体积变化、手压活塞的感觉、松手后活塞的运动情况。注意记录刻度:压之前的刻度、压不动以后的刻度、松手后活塞弹回后的刻度。

2)交流实验收获,得出结论。

我们现在来交流自己的研究结果。

现在我们有哪些共同的认识?   

我们是否可以得出一个结论: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压缩空气具有弹力。

 

 

 

 

 

课题       2-3流动的空气

       1课时

教学目标       1  引领学生继续应用借助媒介的实验方法,推断空气可以流动形成风。

2  认识风是空气在外力的作用下才产生流动的,从而为学生以后探究自然界中风的形成奠定基础。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学生继续借助媒介的实验方法,推断空气可以流动形成风。

教学准备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一瓶花露水或一瓶风油精,为每组学生准备一支香,一盒火柴,学生每人准备:一把扇子。

 1.引入。

  (1)猜一个关于风的谜语。

  (2)我们观察到的风。

  上节课后大家都注意观察了天气,今天我们这里刮什么风啊?

  (3)关于风的新问题。

  大家知道哪些关于风的事情?

  还想知道哪些关于风的事情?

  2.空气流动形成风。

  (1)风是什么?

  教师可以按照教材的第一段文字讲解,有条件的也可以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使学生了解风的形成,以及各种类型的风。

  (2)怎样看到风。

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可以借助什么看到风

  3.谁闻到了香味。

  (1)做游戏,比赛谁的鼻子最灵敏。

  教师把花露水瓶放到教室前面靠近门口的角落里,打开瓶盖,提醒学生谁闻到香味就把手举起来,并注意观察其他同学是否也闻到了香味,他们的先后顺序怎样。

  我们闻到香味的先后顺序不一样,前面的同学先闻到,后面的同学后闻到。这是因为我们的鼻子不一样灵敏呢,还是有其他的原因?

  (2)画出香味在教室里飘散的路线图。

  (3)根据自己画的路线图说说香味是怎样在教室里飘散的?

  讨论:谁把香味道带到了你的鼻子里?

  4.烟带来的消息。

  (1)烟的实验。

  我们经常注意到烟囱里冒出的烟的方向会转来转去,它能告诉我们什么呢?我们做个实验来研究研究。

  教师可按教材提供的方法指导学生进行这个实验,并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其他同学的香烟的飘散方向,弄清香的烟在教室里的各个位置都是向哪个方向飘散的?

2)想像空气的流动。 

画出教室里空气流动的路线图。

  根据所观察到的烟的飘散方向和自己画的图,想像教室里的空气是怎样流动的?

       5.大自然中的风。

  (1)大自然中的风是怎样的?

  风是大自然中的一种现象,是空气流动形成的。我们从哪些方面能知道正在刮风?

  (2)大自然中都有哪些类型的风,我们是怎样判断的?

  (3)大自然中的风对人类的生活有什么好处和坏处?

  6.我们也能制造风。

  (1)用扇子制造风。

  夏天天气很热的时候,我们看到很多人扇扇子,他们为什么这么做?

  我们也用扇子制造风,怎样做才能制造出风?

  怎样制造出不同风向和不同大小的风?

  (2)还能怎样制造风?

  想一想还能用什么方法制造风?

  (3)热风和冷风。

  夏天的风感觉怎样?冬天的风感觉怎样?为什么会有冷热不同的风?

  人也能制造出热风和冷风吗?

  7.作业。

  收集关于空气和我们的生活,以及和动物、植物生活的关系的资料,思考如果地球上没有了空气会怎样。

 

 

 

 

课题       2-4空气和我们的生活

       1课时

教学目标       学生通过实际感受,体验空气对于生命的重要性。并通过经历收集和整理资料的过程,体会运用资料也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法,同时使学生知道空气是所有生命存在的重要条件。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保护空气、珍爱生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通过经历收集和整理资料的过程,体会运用资料也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法。

 

教学准备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一个比较大的挂钟或每小组同学自己准备一个闹钟;教师为学生每人印制一张心跳次数记录表,或学生自己仿照教材上的样式自己制作一张记录表;每个学生准备一张调查记录纸。

 

教学过程:

1.引入。

  前面我们一起研究了空气的一些特点,我们还会发现空气和我们的生活有密切的关系。

  课前我们有一个作业,我们还进行了调查,收集了一些资料。我们会发现空气不仅和我们的生活有关系,和动物、植物也有密切的关系。

  我们来讨论空气和我们人类、动物、植物有哪些关系。

  2.我们离不开空气。

  (1)看看我们的呼吸有什么规律?

教师可按教材的设计,指导学生完成数呼吸次数的游戏,并提醒学生自己做好记录。这里还要注意提醒学生跑步不要过于剧烈,跑完回到教室后不要立即坐下,可以站着数呼吸次数。

2)做憋气比赛游戏。     修改意见

             

课前组织学生收集关于人、动物、植物和空气关系的资料,包括文字资料、图片资料和影像资料等。

  教师可准备有关的多种媒体资料(课件、音像资料等)。

 

教学过程:

       教师指导学生做憋气的比赛,提醒学生感到不舒服时就停止,不要逞能。

  (3)讨论游戏对我们的启发。

  两个游戏完成后,教师要分别引导学生展开思考和讨论,使学生认识我们在平静和运动时都需要呼吸空气,平静的时候呼吸的次数少,活动的时候呼吸次数多。这说明我们的活动需要空气,活动越剧烈需要的空气越多。我们的生命离不开空气,如果没有空气,我们就会死亡,无论我们到什么地方,我们都需要空气。

  3.运用所收集的资料,讨论动物、植物和空气的关系,讨论人类和空气的其他关系。

  (1)漫画告诉我们什么?

  结合漫画插图讨论在自然界里,我们和动物、植物是什么关系?我们和动物、植物在什么样的环境里才能生活得好?生活在陆地上的动物是怎样呼吸空气的?

  (2)讨论生活在水中的动物是怎样呼吸空气的。

3)讨论植物、昆虫、土壤里的小动物是怎样呼吸空气的。

  (4)结合学生自己的调查,讨论人们在哪些方面利用了压缩空气。

  引导学生拿着自己收集的资料和调查记录表与同学们一起交流,让他们各自充分说出自己的一些认识就可以了。

  4.举办展览会。

  5.空气单元的小结。

  阅读本单元的"阅读与拓展",谈谈已经知道了空气的哪些方面的知识?是怎样知道这些知识的?通过收集资料和阅读教材上的材料,我们又想到了些什么?

 

 

 

 

课题       3-1种子变成芽

       1课时

教学目标       1  在活动过程中,使学生领悟珍爱生命的意义,知道爱护花草树木。

2  在种植活动中,促进学生间的相互配合和交流,使他们学会与人合作。

3  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懂得栽培植物的正确方法;学会用数据、图画、语言描述等方法交流自己的观察结果;运用整理信息的方法发现事物变化的简单规律。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学会用数据、图画、语言描述等方法交流自己的观察结果;运用整理信息的方法发现事物变化的简单规律。

 

教学准备        学生收集各种种子、自带种植容器、透明塑料杯和土。

  教师准备:提前一周播种;为每组准备一盆初出芽的苗;浸泡过的凤仙花、黄豆、玉米和小麦种子;放大镜、镊子。

教学过程:   

谈话:如果老师问一粒种子种进土里会发生什么变化,大家怎样回答?会发芽、会长高、会开花、会结果……很好。但这只是一般的回答,我们认识植物的一生,最后要用事实、数据来说明植物的一生。所以要实际种植一株植物,坚持观察、记录,最后通过分析研究观察记录,用事实数据科学、准确地说明这株植物的一生。

  活动:观察种子。

  从各种种子中认出凤仙花的种子,包括两项内容,一是说出各种种子的名称,说不出名称的由老师告诉。二是描述凤仙花的种子,把凤仙花种子同别的种子进行比较,说明凤仙花种子的形状、颜色、大小。

  剖去种皮,观察种子内部。凤仙花种子小,种皮不易剥离,用放大镜也难看得很清楚所以提供浸泡过的黄豆、蚕豆、玉米和小麦和种子供学生比较。看凤仙花的种子同哪种种子相似:有皮有两瓣、有小芽。玉米、小麦种子是没有两片子叶的。

         修改意见

             

推测种子种到土里以后会怎样长。一是推测种子的各部分可能会怎样变化(先是根向下长,后是茎往上长)。二是预测过多少天种子会出芽(发芽时间为5~7天)。推测的直接目的是促成学生能动地进行观察。

活动:播种。

  先让学生说说怎样播种、种多深、怎样浇水。再以小组为单位在花盆里播种,在盆上做上本组的标记,放在学校由各组同学轮流管理,每个学生带种子回家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地栽或盆栽。

  做记录,先看清"凤仙花生长发育"表一共要记几次,看清播种活动记在哪一栏后再记录。

  活动:想办法看到种子在泥土里的变化。

  让学生观察老师提供的凤仙花苗,说明我们看不见种子在泥土里怎样长出苗,让学生猜测种子在土里可能会怎样变化,用什么办法证明自己的猜测,然后按教材上的方法、步骤做实验。

  如果学生没有想到用纸巾,可以不用,但注意每次浇水要沿杯壁浇。

  在四种种子中,凤仙花、黄豆的芽为一对子叶,玉米、小麦的芽为一片子叶。

  以上两项活动合并进行,更便于组织教学。可以先讨论明确播种、做种子萌发实验的方法,再动手播种、做实验。

活动:种子长出芽以后的观察与记录。

  这项活动是学生在课外进行的,课内的任务是通过讨论明确观察什么、怎样记录。

 

 

 

 

课题       3-3开花了,结果了     1课时

教学目标       1  学习观察解剖花的方法,认识凤仙花各部分的结构。

2  观察研究从开花到结果实这个过程中花的各个部分的变化,从而认识果实是由雌蕊发育而成的。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观察研究从开花到结果实这个过程中花的各个部分的变化,从而认识果实是由雌蕊发育而成的。

 

教学准备        长有花朵和果实的凤仙花植株、科学文件夹中的记录卡和长有花芽的凤仙花图画、镊子、放大镜。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指导要点。

  (一)交流过去几周的观察记录,回答上次课预测中的三个问题,把预测和实际结果加以比较,鼓励学生今后遇事有自己的分析、估计。

  课时标题反映了学生的心情,看到自己种的凤仙花开了花,这是很难忘的经历,注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充分描述自己发现花芽、看到开花的经历。

  凤仙花进入繁殖期时,高度的增长逐渐减缓以至停止。可以让学生猜想同什么因素有关,学生只要说到因为长花、长果就达到要求了。

  (二)观察花。本课时应选择盛花期上课,多数地区的盛花期在"六一"节前后,可让学生把盆栽的凤仙花带到学校来集中陈列,作为"六一"节活动的一项内容,欣赏花,欣赏自己的劳动,庆祝"祖国花朵"的节日,使学生获得多种审美体验。

 

活动包括两项内容,一是剖解花,然后粘贴到科学文件夹上,了解花有几个部分,哪些部分和结果有直接的联系。粘贴得美也是欣赏的内容。可把大家粘贴的结果陈列出来,供大家观赏。第二项活动内容是找果实长在什么地方。凤仙花的花瓣并不脱落,果实隐在干枯了的花瓣里。盛花时不能明显地看出果实,果实的观察是在课外进行的。

  "密切关注果实颜色的细微变化"的活动目的有两个。一是及时采摘,避免种子在果实里发芽。盆栽时,因为天天浇水,果实成熟了并不开裂。二是供教师选择下一节课教学的时间。只要发现最先开花形成的果实颜色由绿转微黄,里面的种子就成熟了,可以选择这个时间上第四节课。

 

 

      

 

 

 

课题       3-4果实和种子

       1课时

教学目标       1  组织和指导学生通过种植凤仙花的活动认识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及种子;及对植物生长过程的认识水平。

2  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知道一粒种子能够发育成一株植物,并再次结出多粒种子,从中理解植物生命周期的涵义。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知道一粒种子能够发育成一株植物,并再次结出多粒种子,从中理解植物生命周期的涵义。

教学准备       科学文件夹中,各生长阶段的凤仙花植物图、长着果实的凤仙花植株。

凤仙花经过十几周的生长,已经果实累累,学生经过十几周的观察、测量,收集了丰富的事实数据。本课时教学的核心内容是运用这些事实、数据,指导学生学习整理、分析事实和数据,对凤仙花从种子到新种子的生长过程,用事实、数据做出说明。

  估算种子的活动,根据各组种的凤仙花分组进行,使大家知道怎样整理、分析。每个同学回家对自己种的凤仙花作估算,并记入科学文件夹。

  整理、分析事实、数据的活动,有4项内容。

  (1)凤仙花的生长过程,种子变成芽,芽长成出现花蕾的苗,这一阶段是凤仙花营养生长的过程,从花到种子成熟是凤仙花生殖生长的过程。教学中不必出现"营养生长""生殖生长"的说法,但前一段是凤仙花长身体,后一段是凤仙花繁殖后代的生长要让学生明白。

       2)明确了生长过程,再按记录的日期算出天数。告诉学生4月、5月、6月分别是多少天,由学生计算。

  (3)画折线图和分析数据。

  (4)凤仙花的身体有几个部分。

  画折线图和分析数据的指导。

  这是第一次学习画折线图,需要教师具体指导。先让学生看表格,纵坐标是从O~60,表示苗的高度,单位是厘米,横坐标是时间。首先耍弄清高度怎样在图上表示,让学生说说第一周、第二周苗的高度是多少,怎样把这个高度数据画到表格上,怎样把高度线连接起来,经过这样举例以后,再让学生自己画。

  分析数据,知识目标是对生长过程的进一步认识,以出现花蕾为分界线,前一段是长身体,后一段是长出种子。教学时,先看折线图,找出最高点,从生长速度明显加快的那一周至最高点,是凤仙花快速生长的时期,与凤仙花不再长高有关的因素是开始开花、结果。

  整理、分析数据是本单元科学方法学习的重要内容。通过整理,把凤仙花的生长变化同时间联系起来,就能知道凤仙花的生长周期;通过分析折线图能发现隐藏在数据中的意义,获得对凤仙花生长的科学认识。

      

 

 

 

课题       4-1迎接蚕宝宝的诞生

       1课时

教学目标       1  指导并鼓励学生开展养蚕活动,引导学生在养蚕过程中发现生命的发展变化,通过养蚕活动的经历和体验,培养学生亲近生命,珍爱生命的情感。

2  亲历养蚕的过程。

3  经历对蚕的身体变化进行比较和测量的过程。

4经历对事物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坚持不懈地观察记录的过程。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亲历蚕由“卵→蚁蚕→幼蚕”的过程。

付出一份爱心,细心地进行养蚕活动。

教学准备       供小组或个人观察用的蚕卵,放大镜和养蚕用的小盒。教师应准备一些其他动物卵的图片或实物。

 

教学过程:

 1.引入。

  谁知道美丽的蝴蝶是什么变来的?大自然中就有不少的动物像蝴蝶一样,在生长的不同阶段会有很大的变化和差异,蚕的一生就要经过多次的变化。

  2.蚕卵的观察。

  观察蚕卵,让学生思考:蚕也是生命,但生命在哪里呢?

  用放大镜观察蚕卵,描述蚕卵的大小、形状和颜色。?还有什么新发现?

  3.比较不同动物的卵,发现它们的异同点。

  讨论:哪些动物像蚕一样产卵?

  讨论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地出示一些动物卵的图片并提问:"这些卵一样吗?""这些动物产卵的地方一样吗?"讨论:这些动物的卵有相似的地方吗?

  4.讨论蚕宝宝出世前的准备。   

 

 

 

"谁知道我们出世前,我们的妈妈给我们准备了些什么?""小鸟出世前,鸟妈妈会给小鸟准备些什么?""蚕宝宝出世前,我们应该给它们准备些什么呢?"5.从卵里出来的小生命。

  讨论:"我的蚕宝宝孵出来了,我们能为它做些什么呢?"观察刚孵化出来的蚕是什么样的。

  给蚕宝宝准备好干净的桑叶,蚁蚕吃的桑叶还要切成碎片或条状。

  记录蚕宝宝的生长过程,有哪些办法?

  "蚕宝宝一出世我就给它画一张像,然后隔一段时间就画一张。""我给蚕宝宝照相。我出生、满月、一岁时,我的爸爸、妈妈都给我照相。""蚕宝宝吃桑叶的样子可爱极了,我把它记下来。"6.测量蚕宝宝的体长。

  讨论:怎样做能让蚕宝宝长得又大又壮?

  蚕宝宝一天天长大,我要隔三天就测量一下它的体长。

 

      

 

 

 

 

课题       4-2可爱的蚕宝宝  1课时

教学目标       1  能将自己对蚕的观察发现和同学进行交流与探讨。

2  注重对观察现象的进行思考,并尝试做出解释。

3  训练学生对蚕进行一些简单的专项探究活动(如:如何吃食物的)。

4、尝试联系其它动物的特征认识蚕。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对蚕的生活习性及生长特点进行观察,并做出自己的解释。

对生物的“变态”发育过程尝试进行理解,并在头脑中留下印象。

 

教学准备       学生用:放大镜,直尺,天平。

教师用:有关蚕蜕皮的图片或多媒体资料,其他动物幼体的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1.引入。

蚕宝宝出生已有两周了,在这两周里,大家发现了蚕宝宝的哪些变化?

2.交流蚕的新变化。

描述蚕宝宝身体大小、颜色等方面的变化。

描述蚕宝宝吃桑叶的情形及蚕宝宝食量的变化。

描述其他新发现。

3.观察蚕宝宝换外衣。

交流:说说你是怎样发现蚕宝宝蜕皮的。

说说观察到的蚕宝宝蜕皮的过程。

蜕皮前后的蚕宝宝是什么样的?

蚕宝宝蜕皮要用多长时间?

你的蚕宝宝蜕了几次皮?

记录蚕的这些变化情况。

                    

观看蚕宝宝蜕皮过程的录像片。

讨论:蚕宝宝为什么要蜕皮?

将要蜕皮的蚕宝宝是怎样的?

我们小时候穿的衣服和现在穿的衣服有什么差别?

蚕宝宝慢慢长大了,谁来给它换新衣服?

4.观察身肥体壮的蚕宝宝。

用放大镜观察蚕宝宝身体的各部分是什么样的。

蚕宝宝怎样吃食物?

蚕宝宝怎样运动?

讨论:蚕宝宝身体两侧的小黑点有什么用。

量一量蚕宝宝的身体长度。

称一称蚕宝宝有多重,比比谁的蚕宝宝大。

把你的蚕宝宝画下来。

5.讨论比较,其他动物和它们的宝宝。

美丽的蝴蝶和它的宝宝是怎样的?

袋鼠和它的宝宝是怎样的?

青蛙和它的宝宝是怎样的?

通过比较,你有什么发现?说说你的发现。

6.蚕宝宝为自己盖新房。

观察蚕宝宝为自己盖新房前身体是什么样的,它会做些什么?

你能帮蚕宝宝盖新房做些什么?

观察蚕宝宝是怎样为自己盖新房的。

观察蚕宝宝为自己盖新房,你有什么发现? 

 

 

 

课题       4-3蚕宝宝变了新模样

       1课时

教学目标       1、蚕蛹是蚕的一身中又一种生命形态及其特点。

2.了解蚕茧是蚕一生变化过程中的必然产物。

3.培养学生对蚕茧的观察能力,在观察活动中能够自己 动手抽丝。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对蚕蛹的观察和描述

指导学生如何抽丝

 

教学准备       学生:蚕茧,小剪刀,手电筒,竹签,丝绸制品。

教师:热水,小碗。

教学过程;

1.引入。

蚕宝宝已经住进了自己做的房子里,猜猜蚕宝宝在房子里变成了什么样子?

2.观察蚕蛹。

小心地剪开一个蚕茧,取出蚕蛹。

观察蚕蝠,描述蚕踊是什么样的。

比较蚕蛹与蚕宝宝有哪些不间,有没有一样的地方。

蚕茧里还有什么?这是怎么回事?

蚕蛹还会有变化吗?

画一个蚕蛹。

3.观察蚕茧。

看一看、摸一摸蚕茧,说说蚕茧是什么样的?     修改意见

             

听一听,蚕蛹睡觉会不会打呼噜?

测量蚕茧的长度。

想办法称一称蚕茧的重量。

选一个蚕茧,试着把蚕茧上的蚕丝拉出来,容易拉吗?

把蚕茧放在热水中泡一下,再来拉丝,情况怎样?

把拉出来的蚕丝,小心地绕在纸板上。比一比,谁拉的丝断头少。

想办法量一量,一个蚕茧的蚕丝有多长。

4.了解蚕丝制品及其历史。

蚕丝制品为什么受到人们的喜爱?

阅读有关“丝绸之路”的资料。

 

      

 

 

 

课题       4-4蚕的生命周期

       1课时

教学目标       1.鼓励学生在养蚕的活动中发现生命的发展变化,并通过养蚕的活动经历和体验,进行珍爱生命、保护生态环境的教育。

2.组织和指导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经历对蚕卵、蚕宝宝、蚕蛹、蚕蛾等蚕一生形态变化的观察和描述过程、用蚕的一生的发展变化与其他动物相比较,发现动物生命周期的过程。并且能坚持不懈地做好观察、描述和记录。

3.组织指导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提出问题,发现更多的观察内容。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提出问题,发现更多的内容

 

教学准备       学生对蚕宝宝一生所作的记录。

 

教学过程:

1.交流蚕茧发生的变化。

蚕茧发生了什么变化?

蛹到哪里去了?

从蚕茧里钻出来的东西是不是蛹变的?

蚕茧里现在还有什么?

2.观察蚕蛾的形态特征和行为。

观察蚕蛾。

描述蚕蛾的身体。它有几部分?各部分是什么样的?

比较蚕蛾与蛹。它们有哪些不同?

找一找,蚕蛾身体的各部分分别是从蚕蛹的哪些部分发育而成的。

比较雄蛾和雌蛾。

观察雌蛾怎样产卵。

数一数,一只雌蛾能产多少卵。

观察刚产下的卵是什么颜色?颜色会变吗?

3.小结蚕的一生。

分组活动。整理记录、研究蚕的一生经历了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约经历多长时间。

4.认识其他动物的生命周期。

蝴蝶一生经历了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约经历多长时间?

鲸鱼一生经历了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约经历多长时间?

青蛙、猫、狗等动物的一生是不是与蝴蝶、锷鱼有相同的经历?

从以上事实中,我们能发现什么?

      

 

 

 

课题       5-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1课时

教学目标       1. 通过对同一种质料,不同体积、重量的球进行实验,体会同一种质料的物体,其体积、重量不同,在水中的沉浮状态不变。

2. 通过对不同质料,相同体积的球进行实验,体会对于相同体积的不同质料的物体来说,它们在水中的沉浮状态不同。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通过对同一种质料,不同体积、重量的球进行实验,体会同一种质料的物体,其体积、重量不同,在水中的沉浮状态不变。

 

教学准备       小组观察用:木块、石头、小纸片、铁盖等。泡沫塑料、胡萝卜、铁螺帽、橡皮块、回形针、牙签、蜡烛等。大小相同、重量不同的球形材料一组(至少五个);轻重相同、大小不同的立方体材料一组(至少五个)。

教学过程:

1.引入。

今天开始,我们来研究有关物体在水中沉和浮的一些问题。

2.观察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把木块、石头、小纸片、铁盖放入水中,观察它们的沉浮,能有新的发现吗?

交流观察中的发现。

讨论小纸片、铁盖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怎样观察物体的沉浮?

观察物体沉浮的两种方法:①把物体放在水面,观察物体是沉还是浮;②把物体放在水底,观察物体是沉还是浮。

讨论用哪种方法比较好。

3.观察更多的物体是沉还是浮。

推测一下,泡沫塑料、胡萝卜、铁螺帽、橡皮块、回形针、牙签、蜡烛等物体在水里是沉还是浮,把它们分成两堆。

把认为会沉的物体放入水里观察,看有没有推测出错的物体;把认为会浮的物体放入水里观察,看有没有推测出错的物体。

把推测正确的物体放成一堆,把推测出错的物体放成一堆。

讨论:我们是根据什么推测的?物体的沉浮和什么有关?

4.物体的沉浮和它的大小、轻重有关吗?

怎样说明物体的沉浮和它的轻重、大小有没有关系?

把泡沫塑料、胡萝卜、铁螺帽、橡皮块、回形针、牙签、蜡烛等物体按体积大小顺序排列在实验桌上,再用小卡片标出它是沉的还是浮的。

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和它的大小有关系吗?

把泡沫塑料、胡萝卜、铁螺帽、橡皮块、回形针、牙签、蜡烛等物体按轻重顺序排列在实验桌上,再用小卡片标出它是沉的还是浮的。

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和它的轻重有关系吗?

根据排列,物体的沉浮好像和它的轻重、大小无关。真是这样吗?

把一组轻重相同的立方体按大小顺序排列在桌上,推测它们的沉浮,再放进水里观察。结果怎样?

物体的沉浮和物体的体积大小有关系吗?大的物体容易沉还是小的物体容易沉?

为什么用前面的物体进行比较,看不出物体的大小对沉浮的影响?刚才观察用的这组物体与前面观察用的物体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如果要观察物体的沉浮和它的轻重有没有关系,该选用什么样的材料来研究?

把一组大小相同的球体按轻重顺序排列在桌上,然后放进水里观察,有什么结果?

物体的沉浮和物体的轻重有关系吗?

 

 

 

 

 

 

课题       5-2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1课时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感知改变物体的形状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状态。

2. 描述橡皮泥漂浮物的形态,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 制造橡皮泥漂浮物,进行美育教育。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使学生感知改变物体的形状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状态。

描述橡皮泥漂浮物的形态,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       小组观察用:水槽、小药瓶、浮标。橡皮泥、泡沫塑料、石头等。

制作“潜艇”用饮料罐、塑料软管、塑料笔帽、橡皮泥、塑料矿泉水瓶等。学生自带制作“潜艇”的材料。

教学过程:

1.引入。

上次课,我们研究了有关物体的沉浮现象,谁能说说物体的沉浮和哪些因素有关?

推测:把玻璃瓶放入水中是沉还是浮?

观察玻璃瓶在水中的沉浮现象。

2.改变玻璃瓶的沉浮。

怎样使浮着的玻璃瓶沉下去(或怎样使玻璃瓶浮起来)?

怎样使玻璃瓶悬在水中?

讨论:是什么原因引起了玻璃瓶的沉浮变化。

3.改变浮标的沉浮。

观察浮标的沉浮。

怎样使浮标下沉或上浮?  修改意见

说说改变浮标沉浮的方法与改变玻璃瓶沉浮的方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4.改变其他物体的沉浮。

观察橡皮泥、泡沫塑料、石头等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

想办法使橡皮泥浮起来。

想办法使泡沫塑料、石头下沉或上浮。

想一想,我们使用的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分别属于哪一类,把思考的结果填入表内。

想一想,并说说改变物体的沉浮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了解潜艇是怎样下沉和上浮的。

5.制作、研究我们的“潜艇”。

用饮料罐制作一个“潜艇”,想办法使它下沉和上浮。

用自带的材料设计制作一个简易“潜艇”,说说是用什么方法改变“潜艇”的沉浮的。

6.沉浮自如的“潜艇”。

教师演示操作“塑料笔帽潜艇”,有趣吗?

课后请大家仿照课本制作一个“塑料笔帽潜艇”,试试“潜艇”能自如地下沉或上浮吗?并思考:挤压瓶子与“潜艇”的下沉有什么关系?

 

      

 

 

 

课题       5-3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1课时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通过控制变量来探究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

2.让学生了解“观察——发现——推测——证实”的科学探究过程。

3.培养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启发他们在课外进行科学探究活动。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1.让学生经历通过控制变量来探究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

2.让学生了解“观察——发现——推测——证实”的科学探究过程。

教学准备       玻璃水槽两只,分别盛清水和盐水;一大一小两个马铃薯。

小组实验观察用:蜡烛、铁片、木夹。

玻璃杯、搅拌棒、食盐等。

天平一架、量筒一只、大小相同的小塑料杯两只。

教学过程;

1.观察马铃薯的沉浮。

推测马铃薯放入水中是沉还是浮。

观察一大一小两个马铃薯在两个不同水槽中的沉浮。(一个沉、一个浮。)

怎样解释两个马铃薯沉浮的不同?

影响马铃薯沉浮的原因有哪些?

如果把两个马铃薯同时放在同一个水槽中,会怎样?

观察:把两个马铃薯同时放在第一个水槽里,马铃薯全浮;把马铃薯同时放在第二个水槽里,马铃薯全沉。

这是怎么回事?怎么解释马铃薯的沉浮现象?

2.观察比较两个水槽里的液体。

这两个水槽里的水不一样吗?怎样能知道?

从两个水槽里各取一滴液体,滴在铁片上加热,比较液滴变干后留下的痕迹。

从留下的痕迹看,两种水一样吗?    修改意见

能使马铃薯上浮的水是什么水?

每个小组调一杯盐水试试,马铃薯在盐水中能上浮吗?

3.马铃薯在盐水中为什么能浮。

为什么马铃薯在清水里沉、在盐水里却变浮了?

盐水重还是清水重?

怎样比较盐水与清水的轻重?

是因为盐水比清水重,所以马铃薯在盐水里浮吗?

4.物体的沉浮与液体有关系吗?

把物体分别放在比水轻的油中和比水重的糖浆中,物体的沉浮会怎样变化?

物体的沉浮与液体有关系吗?

铜和铁在液体中能浮吗?

铜在水银中也会浮(实际演示或图片展示)。知道其中的原因吗?

5.阅读本单元的“阅读与拓展”内容,课后去做一做“改变鸡蛋的沉浮”的实验并思考有关问题。

6.布置下次课前自制好一只小船,并收集有关船的图片、模型。

 

      

 

 

课题       5-4造一艘小船     1课时

教学目标       1. 了解生活中船的种类及用途。

2. 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动手造小船。

3. 交流造船的目的和过程,训练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1. 了解生活中船的种类及用途。

2. 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动手造小船。

 

教学准备       小组活动用:8厘米见方的薄铝片2块、同样大小的卡纸2张、回形针、胶带纸和胶水。水槽、玻璃球。

学生自制的小船及各种收集到的有关船的图片、模型等材料。

1.课前自制一只小船。课前让学生根据教材提示自制一只小船。

2.交流我们的小船

演示介绍自己制作的小船。

讨论我们的小船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3.哪艘船装得多。

8厘米见方的薄铝片可以制作什么样的船?

什么样的船能装更多的货?

利用材料表中列出的材料,设计制作出一艘能装运玻璃球的小船,比谁的船装运的玻璃球多。

装了玻璃球的小船为什么会发生倾斜?

怎样才能保持船的平稳?

把船分隔成几个船舱,试试装货时能平稳些吗?

说说还有什么方法可以使我们的船装得更多。

4.船的展览会。

把我们课前收集到的有关船的图片、资料在小组内交流。

把我们制作好的小船和收集到的有关船的图片、资料在全班展出交流。

 

      

 

 

课题       6-1冷水与热水

       1课时

教学目标       1  经历用触摸的方法按冷热程度把水分成烫、热、温、凉、冷的过程。

2  经历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研究冷水与热水的过程。

3  培养学生在探究冷与热的活动中对观察到的事实进行分析、交流、综合和概括的能力。

4、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让学生明白科学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经历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研究冷水与热水的过程。

培养学生在探究冷与热的活动中对观察到的事实进行分析、交流、综合和概括的能力。

 

教学准备       每组4只烧杯、水槽、热水、冷水、小塑料袋(每组两个)、皮筋或细绳、天平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今天你们感觉到教室外边是冷还是热?

2.请一位同学上讲台摸摸冷热两杯水,说说触摸的感觉。

3.冷和热时时刻伴随着我们,和我们的生活有密切的关系,这节课我们就来好好地观察认识一下冷水和热水。

二、用触摸的方法感受冷水与热水的基本差异。

1.用一瓶冷水和一壶热水倒出4杯冷热不同的水。怎样倒更合理?

2.描述触摸4杯水的感受,联系教材开水和冰水的插图给水分类:烫水、热水、温水、凉水、冷水。

3.记录整理平时发生烫伤的事例,怎样避免烫伤?

三、冷水和热水还有什么不同。

1.冷水和热水除了解冷热不同外还有什么不同?能换一种方法来研究吗?

2、在冷水和热水中各滴一滴红墨水看看会有什么发现?

3、把装冷水的小塑料袋放入热水中,把装热水的小塑料袋放入冷水中,又发现了什么?

4、怎样解释以上现象?提出自己的假设。     修改意见

             

 

 

课题       6-2热胀冷缩(一)     2课时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探索水的热胀冷缩性质的过程。

2、组织和指导学生在有结构的活动中掌握对自然界进行独立探究的必要技能。

3、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合作精神和对观察到的事实进行分析、交流、综合和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探索水的热胀冷缩性质。

对观察到的事实进行分析、交流、综合和概括

教学准备       分组准备:小烧瓶、细玻璃管、胶塞、小水槽、滴瓶或小药瓶(中间插细塑料管)、水、酒精、饮料、食油、醋等容易嗅到气味的液体、暖瓶(内装热水)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这节课我们继续对水的体积变化进行观察。上节课有的同学提出用包气球皮的试管实验,水的体积变化不够明显,怎样才能更清晰地看到水的体积变化呢?有办法吗?

2.分组讨论。

3.交流实验的方法、步骤及所用到的器材。

二、观察教师提供的材料,学生根据教材提示自己动手组装一个能清楚看到水体积变化的装置。

1  分组观察。

水受热时的体积变化;

水受冷时的体积变化;

根据水在细管里的上升、下降判断一盆水的冷热。

2.交流观察结果。

小组讨论分析,烧瓶中的水在什么条件下体积膨胀,在什么条件下体积收缩?

归纳概括水有热胀冷缩的特性。

3.谈话:水能热胀冷缩,饮料、酒精能热胀冷缩吗?其他液体呢?引出第二个活动。

4.出示实验材料,小组根据研究内容需要,自己选择材    

料,合作研究。

5.汇报、交流、归纳得出结论:实验用的这些液体都能热胀冷缩。

6.质疑:还有什么问题需要去探究?

说明:玻璃管内水面的升降,说明烧瓶内水的体积大小有了变化,而不是水的多少有了变化。因为烧瓶是密封的,外面的水进不去里面的水出不来。由于以上变化是在冷热不同的条件下发生的,由此推测水的体积变化与冷热条件有关系,受热体积膨胀,受冷体积收缩。在教学中应对“膨胀”、“收缩”两个词加以解释。

 

      

 

 

课题       6-3热胀冷缩(二)     3课时

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经历对气体和固体热胀冷缩性质探究的过程。

2  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3  提高学生对观察到的事实进行分析、交流、综合和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经历对气体和固体热胀冷缩性质探究的过程

教学准备       乒乓球2个(瘪破)、烧杯、热水、液体热胀冷缩装置、气球、软包装饮料盒易拉罐、固体热胀冷缩装置。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液体在冷热变化时体积用什么变化?空气能热胀冷缩吗?固体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空气是否能热胀冷缩。

二、讨论。

1.你想用什么方法来研究这个问题?

2.空气是会流动的,必须把它装在一个容器里,用什么容器呢?怎样保证容器里的空气多少不变?有什么好方法?用什么材料把容器密封?

3.空气是看不见的,怎样才能发现空气的体积是不是有了变化?

三、分组实验。

四、交流实验结果。

1  实验是用什么方法做的?

2.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3.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

五、固体热胀冷缩的观察。

1.强调观察实验中的安全注意事项。

2.学生分组实验。

3.交流、归纳。  修改意见

               小结:我们通过两节课的活动,发现了水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空气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铜球有热胀冷缩的性质……许多物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这许多物体是哪些物体呢?在日常生活中留心观察就会发现。

课后延伸:寻找日常生活、生产中的热胀冷缩现象。

资料:

※热膨胀

热膨胀是当物体的温度变化时,体积发生变化的现象。一般物体温度升高时,体积增大;温度降低时,体积缩小。在相同的温度变化下,固体、液体和气体的热胀冷缩程度不同。固体膨胀最小,液体较大,气体最大。水的膨胀有它的特殊性。水在4以上跟一般的物体一样,遵循热胀冷缩规律。但在0℃—4之间,水出现反常膨胀现象,即是“热缩冷胀”的。水在4时体积最小,密度最大。

※膨胀衔接处

固体膨胀产生的力量很大。建筑物中的钢筋受热时,如果没有足够的空间让它们伸展,那么膨胀所产生的力量中以使墙壁裂开,甚至倒塌。因此,建筑物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应留有足够的空隙。这些空隙称为膨胀衔接处,可以让结合在一起的组件在温度变化时,有自由伸缩的空间。   

课题       6-4  温度和温度计      4课时

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经历认识温度计、使用温度计的过程,使学生了解温度计的设计原理并会使用温度计测量物体的温度。

2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经历认识温度计、使用温度计的过程。

了解温度计的设计原理并会使用温度计测量物体的温度。

教学准备       各种温度计、温度计模型。

       一、引入。

1.今天的气温是多少度?你是怎么知道的?

2.你们知道气温是用什么仪器测量出来的吗?

3.出示温度计。引入。

二、了解对温度概念的理解。

1.向学生提问。

2.归纳学生们的描述:温度——物体冷热的程度,我国常用的温度单位是“摄氏度”(℃)。

三、观察几种温度计。

1.观察温度计的构造,它由几部分构成?

2.观察刻度、标记和数字。

3.交流。说说自己明白了什么,提出观察中产生的问题。例:温度计是根据什么原理制造的?

四、了解原理。

1.观察比较液体热胀冷缩实验装置和温度计有什么相同之处。

2.用手捂温度计的玻璃泡观察温度计液面的变化。

3.讨论温度计是根据什么原理制成的。

五、认识各种各样的温度计。

出示几种温度计、并做简单介绍。不同用途的温度计常有不同的外形,构造也有些差别,如气温计、体温计、地温计等。

六、摄氏温度的读和写。

1.谁注意到天气预报的播音员是怎样预报天气的?可以共同回忆或放天气预报录音或录像。

2.学习认、读、写温度。

七、读出温度计指示的温度。

1.小组分别读各自温度计的读数,说说应怎样手持温度计,怎样读出读数。

2.小组间互相评价哪些读得正确,哪些不正确,为什么?

3.讨论概括出正确认、读温度计的方法。    

 

 

课题       6-5测量物体的温度     5课时

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经历使用温度计测量不同物体温度的过程,使学生会用温度计测量物体的温度。

2  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和观测、记录的能力,养成仔细观察、认真记录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学生会用温度计测量物体的温度。

 

教学准备       选择供学生练习测定气温的场地。小组活动材料:水温计、普通温度计、地温计、开水、热水、温水、冷水。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许多温度计,这节课可以使用它们测量一些物体的温度。

二、测量水的温度。

1.讨论用什么方法测量不同温度的水,怎样使我们测量的数据更准确。不要小看水温的测定。洗澡水温度高容易烫伤,温度太低容易着凉、感冒。最佳的洗澡水的温度在45摄氏度到55摄氏度之间。

2.测量暖瓶里水的温度;

测量烧杯中热水的温度;

测量温水的温度;

测量自来水和冰水的温度;

3.把测量的数据记录下来,并填到表中。

4.评价学生活动情况。

5.小结:通过活动,我们已经基本掌握了测量水的温度的方法,这种方法很重要,在日常生活中和科学探究活动中,各种液体的温度都是这样测量的。

 三、测量空气的温度。

1.气象台每天都向人们预报气温变化的情况,下面我们亲自测量一下空气的温度。

2.小组活动。分别测量教室、走廊、树阴下、阳光下、地面及一人高的地方的气温并记录。

3.小组交流数据得出结论:地点不同,空气的温度也不同。

4.我们平时所说的气温该怎样测量呢?

5.测量定时的气温(时间不够可在下个单元“天气”的教学中再进行)。

四、测量沙子的温度。

1.讨论沙子和水、空气不同,能用一样的温度计吗?

2.观察地温计的刻度、读数。

3.测量干燥和潮湿的沙子的温度并记录。

4.小组交流数据。

 

资料:

测定气温要将气温计挂到空旷的室外、通风、不被阳光照射的地方。例如:气象站的百叶箱,气温计的玻璃泡要离地面115,每天定时观测记录。读数时,一定要注意使视线与温度计的液柱顶端持平,如果个子矮就要站到凳子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