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华文物典藏 玉器篇 魏晋南北朝(上)

 书楼寻踪馆 2012-03-01

中华文物典藏之玉器篇 魏晋南北朝(上)

  二,魏晋南北朝隋唐玉器
        
[转载]中华文物典藏之玉器篇(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战乱纷起,处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玉文化的发展受到了抑制。在这一时期,玉器工艺比两汉显得萧条,传世或出土玉器也寥若晨星,做工也显得简略朴素,精工者极少。表明古代玉器史已由高度发达的、处于巅峰地位的两汉玉器工艺,渐渐向它的低谷滑落。同时又出现了向新功能、新领域转化的萌芽。隋唐时期国家强盛,经济发达,国富民强,也反映在玉文化的发展上,受到波斯文化的影响,隋唐玉器上出现了一些新的造型和图案。佛教题材玉器有飞天,肖生玉有立人、双鹿、寿带、凤等,都受到当代绘画与雕塑艺术的影响。此时玉器加工技艺已趋成熟,砣法简练遒劲,突出形象的精神和气韵,颇有浪漫主义色彩。隋至盛唐玉器,不论是简练还是精琢,其处理都恰到好处,均可达到气韵生动的艺术境界。
 
唐 碧玉雕花镜,直径7.1厘米,厚1厘米重119克。整体器形与唐代铜镜一致,镜面略隆起,镜背微凹,有三组隐起的牡丹花,用短小平行有力的阴线纹勾划,花形饱满,装饰性强。唐代铜镜较为多见,以玉做镜,目前仅知此一例。
[转载]中华文物典藏之玉器篇(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
唐青玉龙纹璧。外径7.9厘米厚0.6厘米,内径3.2厘米重79克。青白玉,间有片状、点状黑色斑。扁圆体,中间有孔,以宽的阴线刻划二龙互相追逐,龙吻部略尖,口大张,拱背,尾和后肢相交缠,具有晚唐、五代至北宋初期龙的典型特征,与浙江五代吴汉月墓墓室的浮雕青龙相似。背面广素,有三对穿孔,为嵌件。
[转载]中华文物典藏之玉器篇(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
唐墨玉马。长3.9厘米高2.5厘米,重24克。玉料灰白色间有黑色点状斑,圆雕。马跪卧伏,垂首,双耳直立,橄榄形眼,马尾盘卷,背至底部有一长方孔,体态丰满,具有典型的唐代风格。
[转载]中华文物典藏之玉器篇(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
唐青玉云纹壁,直径12.3厘米重224克。青玉,带黑色斑点。古代为贵族朝聘、祭祀、丧葬所用礼器。主题纹饰为四朵如意云头,云头由花心、花瓣、花尾组成,云尾短而宽阔成飘拂状。云头整体弧形线段雕琢得优美流畅,每条弧形线段由多条小直线组合而成,其整体图案构思简练,布局合理,与陕西僖陵所出琉璃璧上的云纹相似,是件晚唐时期的代表作品。
[转载]中华文物典藏之玉器篇(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
唐白玉云雁佩。长5.3厘米宽3.4厘米重15克。白玉,通体镂雕一云中飞翔的大雁,长长的双腿向后方伸展,双翅飞翔,雁翅和尾部以阴刻纹表示羽毛,三角形眼,雁的右侧饰有如意云纹,整体生动活泼,动感强烈,自然流畅。
[转载]中华文物典藏之玉器篇(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
唐—宋青玉勺。长12厘米厚宽7.2厘米高1.8厘米重68克。青灰色玉,有褐色斑点。通体光素,勺体为椭圆形,下端凸起一阳纹短线,勺柄短小,柄的顶端有一孔,供嵌插其他质地的柄,为实用器。在故宫博物院《玉器》图录中收录了与该器相似的作品。
[转载]中华文物典藏之玉器篇(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

五代玛瑙盏托。直径15.8厘米 高5.6厘米 重285克。玛瑙。器身内部带有红褐色的团状斑,整体造型为花瓣式,上部为立式弧形花口,口沿内收,圈足外撇,器的中下部刻为盘状,边沿用倭角处理,其造型优美,为五代特有
[转载]中华文物典藏之玉器篇(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
唐玛瑙海棠式盏托。15.5厘米 宽12.3厘米 高5厘米 重132克。玛瑙,月白色间有褐色团状斑。托上三分之二部份为椭圆形碗状,下三分之一为外撇的椭圆形圈足,在二者的结合部为外展海棠式板檐。板檐略呈弧状,器表面光素无纹,抛光精致,整器线条流畅优美,是唐代玛瑙器的精品。与陕西何家村出土的唐代窖藏玛瑙器皿的风格一致。

[转载]中华文物典藏之玉器篇(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
唐—北宋白玉鹿饰件,宽5.8厘米高2.9厘米重47克。玉料洁白温润,单面凸雕,鹿伏卧,回首,云状角,橄榄形眼,双耳竖起,整器浑厚丰满,其时代应在唐到北宋之间。
[转载]中华文物典藏之玉器篇(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
唐代 壶门座玉棺。
长6.5、高4.8、前档宽3.5、厚档宽2.7厘米
陕西省扶风县法门寺地宫出土,现藏于法门寺博物馆
此棺位于水晶椁内,为五重宝函之一,以羊脂白玉琢制而成,形状犹如民间木棺,由盖,室,座三部分组成。棺盖为前宽后窄的拱弧形,盖前后各琢一道凹槽,棺体前端较宽高,后窄短,前后档呈半圆弧凸出,微向前倾,棺体上端两侧有轨槽,棺座和棺床呈一体,棺座两侧均镂空三个壶门,棺座前端镂空两个壶门,棺座后端镂空一个壶门,棺体四角和棺床四角相应位置均钻一孔,可插榫铆合。
唐代 水晶椁子
长10.5、高7、前档宽5.5、厚档宽4.5厘米
陕西省扶风县法门寺地宫后室秘龛之内出土,现藏于法门寺博物馆
此棺为五重宝函之二。其形状大体如陕西现代民间木棺,由前宽后窄的拱弧形盖,略呈长方形的椁室,长方形的椁座所组成,盖,室,座分别各由一块水晶琢成,椁座四角各钻一孔,椁室四角均琢出圆棒状榫,椁座与椁室以榫铆相连,盖,档有子母口,椁盖顶粘有黄宝石与蓝宝石,前档贴有石榴叶状金花,此椁造型考究,工艺精湛。
唐代 玛瑙臼
长13.5、宽6.6、高3.7厘米
陕西省西安市何家村窖藏出土,现藏于陕西省历史博物馆
深褐色,夹乳白缟带及缠丝等多种纹理的玛瑙。长椭圆形杯体,口沿微敛,腹部外鼓,下端内收,杯腔内底光滑,外底附一矮圈足,虽无雕琢纹样,但选用的玛瑙纹理自然交错,其美丽动人。
唐代 水晶八曲长杯
口沿长径9.6、短径6、高2.5厘米
陕西省西安市何家村窖藏出土,现藏于陕西省历史博物馆
以透明白色水晶制作,其造型与白玉忍冬八曲长杯完全相同,唯一的区别前者有雕纹,而后者光素,有西方学者认为此水晶杯应是波斯萨珊的制品,但波斯迄今并未发现与此相同的水晶杯,而发现有与此相同的银器,因此,该杯可能是中国工匠以波斯萨珊银器为蓝本而作的仿制品。
唐代 羚羊首玛瑙杯
长15.5、杯口径5.9、高6.5厘米
陕西省西安市何家村窖藏出土,现藏于陕西省历史博物馆
以酱红地缠橙黄夹乳白缟带的玛瑙制作,造型为弯角形杯,内腔深峻,杯口圆形,口沿下琢出两周凸弦纹,小端雕琢羚羊头,头上雕出两只弯曲的羚羊角,角尖接在杯口外侧,角上碾出凹槽,羊眼圆睁,眼球外凸,双耳后抿,口鼻端装有龙嘴形金帽,可以卸下,内部有流与杯腔相通,通体抛光。
唐代 玉勺
匙长6.2、宽3.3、柄残长6.5厘米
陕西省礼泉县唐昭陵赵王李福墓出土,现藏于礼泉县昭陵博物馆
白玉,玉色纯净,匙面呈椭圆形,前端略尖,柄部分为两段,前组后细,并琢出台阶,通体抛磨,光素无纹。

 [转载]中华文物典藏之玉器篇(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
唐代 镶金玉镯
直径8.1、孔径7、厚1.9厘米
陕西省西安市何家村窖藏出土,现藏于陕西省历史博物馆
1对。玉色洁白,纯净,以金合页将三段弧形玉连为一体,玉质滋润,细腻晶莹,三段弧形玉等长,内弧壁平整,外弧壁上下沿内敛,中部雕琢成三圈凸棱,每段两端均包以金质虎头形合页,并以两枚金钉从内向外铆固,虎头之间亦以铰链式和合页轴相连,其销钉轴可灵活插入或拔出,以便关闭或开启,其设计之精巧,可谓鬼斧神工。
唐代 镶鎏金嵌宝珠玉镯
直径7、孔径6、厚1.7厘米
陕西省西安市何家村窖藏出土,现藏于陕西省历史博物馆
1对。玉色青白,纯净,玉质温润细腻,三段弧形玉均是内弧壁平整光滑,外弧壁上下缘内收,中部雕琢成三圈凸棱,其中两段弧形玉的一端以鎏金铜片,包钉在一起,不能打开,其外缘制作成花朵形,中部花蕾高凸,内镶浅紫色宝石,第三段弧形玉的两端与前两段弧形玉的另外一端之间,则以鎏金铰链式合页轴相连,其轴可以抽出或插上,以便玉臂环开启或闭合,两合页外缘均制成虎头形,头向相背,料珠镶双眼球,头顶各嵌一枚浅紫色宝石。
唐代 花卉纹玉盒
长4.5、宽3.5、高1.4厘米
陕西省西安市宫城遗址内出土,现藏于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
青玉,表面呈浅灰褐色,盒盖盒身均琢成方形委角,有子母口可以扣合,盒内抛光,盒身,盒盖均剔地雕出花卉枝叶,在盒身,盒盖的侧面阴刻蔓草纹,盒盖,盒身顶端凸出部分各镂空一对互相嬉戏之鸳鸯,并作为盒之把手,盒身,盒盖下端侧面中部各钻一圆孔,嵌入金纽,以便开启玉盒
[转载]中华文物典藏之玉器篇(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
唐代 凤鸟海棠纹玉簪饰
长10、宽3.5、厚0.15厘米
陕西省西安市西安交通大学内兴庆宫遗址出土,现藏于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
白玉,青白色,薄片状。雕刻一束繁茂的枝叶。上端雕出形体较大的一只凤鸟伏栖在盛开的海棠花上,两面花纹相同,雕刻技法亦同上,枝茎上亦雕出小缺口,以便系之。
 
[转载]中华文物典藏之玉器篇(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
唐代 玉钗
左:长6.7、宽1.7厘米
右:长7.6、宽1.7厘米
陕西省西安市西郊电缆厂唐墓出土,现藏于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
白玉,青白色,表面有粉白色沁。两件形制相同,均为双股钗,钗前端近锥形,后端顶部呈弧形,此之隋代玉钗后端更为宽大肥厚。通体抛光。

 [转载]中华文物典藏之玉器篇(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
唐代 嵌金丝玉佩
底边长4.8、高4.5、厚0.3厘米
陕西省西安市唐大明宫遗址内的孙家湾村出土,现藏于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
玉色雪白,润泽。扁平体,平面近似桃形,底边平齐,两侧为对称的三连弧边形,顶部为三角形,正面阴刻出图案化的长茎蔓草纹,其内嵌以金丝,金线上尚有黑色颜料,上端钻一圆孔,钻孔使错金图案略有伤残,背面光素无纹。
 
[转载]中华文物典藏之玉器篇(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

   
唐代 胡腾舞纹玉铊尾
长10.5、宽5.1、厚0.9厘米
陕西省礼泉县唐昭陵陵园出土,现藏于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
白玉,乳白色,圆首矩形,两面边缘均削棱,正面雕出一跳胡腾舞的男子。舞者长发卷曲,高鼻深目,面带微笑,上着圆领紧身长袖衣,腰系长裙,裙下摆饰花边,足蹬高筒靴,屈肘扬右手,左手摁于臀侧,双手均藏于袖中,右腿腾起,左腿微曲,肩披飘带,舞于圆毯之上。圆毯周饰垂索,其内阴刻一“田”字,背面方形一端削低一层,所切的平面呈圆把形和长方形,并在其上钻出五个隧孔,以便将鞓末端与其固定在一起。
唐代 狮纹玉带
方銙背面长3.6、宽3.4、正面长3.4、厚0.7厘米
圆首矩形銙背面长4.8、宽3.4、正面长4.6、宽3.2、厚0.7厘米
圆首矩形铊尾背面长5、宽3.4、正面长4.8、宽3.2、厚0.85厘米
带扣扣环长径5.6、短径3.2、环面宽1、厚0.7、扣针长3.1厘米
陕西省西安市何家村窖藏出土,现藏于陕西省历史博物馆
白玉,乳白色,此玉带由狮纹方銙13,狮纹圆首矩形銙,狮纹圆首矩形铊尾,玉玦各一,总计16件所组成,带銙,铊正面雕琢出各种形态的狮纹。


[转载]中华文物典藏之玉器篇(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

 
唐代 九环十四銙蹀躞玉带
复原长度1.5米方銙长3.2、宽2.9、厚0.3厘米附环长径2.9、短径2.6、厚0.3厘米
柿蒂纹方銙边长3、厚0.3厘米有孔尖拱形銙底边长3、高3、厚0.3厘米圆首矩形銙长5.5、宽3、厚0.3厘米玉带扣长径4、短径2.9、厚0.3厘米圆首矩形铊尾长8.6、宽3、厚0.3厘米偏心孔环直径2.7、厚0.2厘米
陕西省西安市何家村窖藏出土,现藏于陕西省历史博物馆
白玉,微泛青色,此玉带由附环方銙九,柿蒂纹方銙二,有孔尖拱形銙三,圆首矩形銙,玉带扣,圆首矩形铊尾各一,偏心孔环八,总计25件组所构成,结构完整,形制规范,通体光素

[转载]中华文物典藏之玉器篇(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
唐代 玉梁金筐真珠蹀躞带
复原长度1.5米圆首矩形带銙长8、宽3.5、厚1.2厘米
圆形宝细銙直径3、厚1.2厘米玉梁宝细蹀躞饰上节长6、宽4.2、厚0.8厘米,下节畅.2、宽6、厚0.8厘米玉带扣长径4.8、短径3、厚0.6、扣针长3厘米
陕西省长安县南里王村唐窦皦墓出土,现藏于陕西省考古研究所
青白玉,部分泛浅绿,此玉带表框皆以青白玉制作,框内为“金框宝细真珠装”。它由圆首矩形銙四,圆形带銙八,圆形偏心孔环一,忍冬形蹀躞带饰和玉带扣各一所组成。玉表框在唐代文献中称为“玉梁”,该玉带玉质温润莹秀,制作考究,“金筐宝细真珠装”豪华富丽,工艺精湛
  [转载]中华文物典藏之玉器篇 <wbr>魏晋南北朝(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