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古玉藻状沁的探讨

 书楼寻踪馆 2012-03-02

关于古玉藻状沁的探讨

 

冯雪松编著《玩玉辨真伪》之《说沁》分册,将藻状沁设定为古玉难仿沁相之一。

其观点:“藻状沁与水中藻类非常相像,这种沁相在元明以前古玉上较有可能形成”;“一般来说,古玉中的藻状沁脉纹理清晰,在10倍放大镜下可见柏叶状放射分叉。其次,藻状沁一般是从玉表绺裂处,从皮壳往里蔓延,或聚成团、或成片、成中心向外放射状,强光下可见其呈立体之象,多呈淡褐、深色、纯黑色则少见”。

作者阐述了藻状沁的现象与表现形态,但未深入探究藻状沁成因。

 

收藏实践中,发现藻状沁的古玉并不是很多。但因这种沁相表现形式独特,有必要就其在玉器上的实际表现做些探讨:

 

藻状斑是一种矿物次生现象,其成因与水有直接关系。一些和田籽料上,也存有藻状斑。其表现形式是由外向内的过渡,脉络清晰,一般不会深达肌理,这与海藻玛瑙肌质本身就存在藻状斑有本质区别。

[转载]关于古玉藻状沁的探讨

可以确定,藻状斑就是一种与水有直接关系的矿物次生现象,是玉质质变的一种特有表现形式。简单来说,如果没有水的滋养不会出现藻状沁。

 

古玉中出现藻状沁,与墓葬坑口环境有密切关系。玉器常年被积水浸泡、褪水干燥;再浸泡,再干燥……与籽料藻状斑成因形成是一致的,从而形成了古玉的次生变化。战汉时期,古玉制造一般使用单色玉,由于用玉的阶级多是王权贵族,治玉必定要除皮、挖脏、去绺,并且依构图施工,满足用玉阶级的精神需求和物质需要,故古人治玉求形而不吝料。不像现在雕玉刻意留皮验材,存僵留重。由此推断,玉器成器后经埋藏而形成的藻状沁,是古玉不可模仿的要项之一。逆向推理,如果仿古玉依赖籽料藻状斑做沁仿古(姑且不论成本),边际切割面必定形成藻状斑的断裂层,那么玉料的渗透关系就将被破坏,通过观察即可直接定论。

 

实例举证:

这是一对玉龙佩,白玉质,质地细腻,油润度相当高,判断为和田玉无疑。器身散布土沁、褐铁沁,边缘风化现象明显。玉质老化后熟旧微黄。依造型纹饰,拟定为汉代器物。

在这两件玉器上,呈现藻状沁现象。希冀下列图片能够做出视觉诠释。

[转载]关于古玉藻状沁的探讨

[转载]关于古玉藻状沁的探讨

[转载]关于古玉藻状沁的探讨

[转载]关于古玉藻状沁的探讨

[转载]关于古玉藻状沁的探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