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次演讲的节选 ——幸福不是金钱

 昵称9006309 2012-03-02

一次演讲的节选 <wbr>鈥斺斝腋2皇墙鹎

 

幸福不是金钱

                                                                                                胡高清

一位和我关系非常铁的大学同学昨天QQ上对我倾诉,她觉得现在越活越觉得人生没有方向。其实,在我们看来,她是最应该活得幸福自在的,平常的时候,我们对她都是羡慕嫉妒恨。因为她有才华,有事业,有漂亮聪明的孩子,尤其是,她有一个爱她疼她还非常有钱的爱人。我不知道如何去劝解她,因为关于心灵的问题最后都得靠自己的心灵去解决,他人其实都无能为力。想起前不久到一个地方讲座,谈到什么是幸福的话题,我说了很多话,其中有一些内容与我的这位朋友有些关系,发在这里,希望她能看到——

 

……………………

首先,我认为,幸福不是金钱(物质财富)。

三毛:社会上话题最多的总是钱,钱、钱、又是钱。

一般情况下,一群人聚在一起,无论从什么话题开始谈起,最后都会谈到钱。就像河流无论从哪个方向流,最后都会流向大海一样。可见金钱对人的重要性。

所以,我说,幸福不是金钱,这是很多人要反对的,即使有些人口里也说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是内心深处却并不是真的这样想,因为我们大多数人都认为钱越多越好,金钱至上。当然,金钱肯定是万分重要的。有钱总比没钱好,贫贱夫妻百事哀嘛。在物质极度匮乏的情况下,金钱和幸福有着密切的相关性。当一个人穷得已经五天没吃饭,你和他讨论什么是幸福,那是没有意义的,是很不人道的。但是,随着温饱的满足,人们对幸福的追求,就脱离了金钱增加的轨道。也就是说,金钱成倍地增加了,相应的幸福感,却并不见得会成倍增加的。

比如,李嘉诚比你有钱大致50万倍,他比你更加幸福吗?或许吧。有没有比你幸福50万倍呢?我的回答是——一定没有。他比你最多也就幸福一两倍,甚至有可能还不如你幸福呢。金钱是可以给人带来幸福的,但是,当物质生活已经满足之后,所带来的幸福感就很有限了,幸福感并不仅仅是靠物质的无限堆积而获取的。

我的许多当老板的朋友都不怎么快乐,真的,他们大多都很憔悴,很辛苦,他们测算啊、投资啊、赚钱啊、赔钱啊、成功啊、失败啊、借贷啊、还款啊、催款啊,甚至躲债啊……一轮又一轮,一年又一年,难有宁日。我发现他们中的大多数人,赚钱赚到几辈子都花不完了,却常常陷入一种困惑——对金钱的困惑,对幸福的困惑,对人生的困惑。就像一个赌徒,赌赢了以后该怎么做比赌输了以后该怎么做更伤脑筋。

朋友们是不是有这样的经验:更多的时候,富人比穷人更需要钱。穷人只有在需要的时候,才想起钱。而富人未必需要,却时时刻刻惦记着钱。所以,穷人只是偶尔被钱所困,而富人是常常被钱所困。

我的一位同学,后来呢,下海了,现在很有钱,是一家企业的老板,他阅历很丰富,也十分健谈。今年国庆节我回老家,正好他也从外地回来,我就邀请他去一家茶楼叙旧哈,他来了之后,我们当然又是拥抱又是拍肩膀,高兴得不得了。十几年不见了,真的很高兴。但是,他到了之后,就没有时间坐下来。他不停地接电话,他有两部手机,我第一次看到一个人居然可以同时用两部手机跟人讲话,这边说——喂喂,你赶快把钱打过去,对,两百万——这边说,你不用理他,他妈的我给他这么多钱他还要怎么地?——什么?就打在建行的那个账号上——好了好了,我今天很忙,在和一个朋友喝茶呢,什么朋友?老胡!他刚从大连回来。好好,就这样了,哈。这边手机刚挂掉,那边手机马上又响了,他就像上满发条的闹钟一样不停的叫嚣,我说,你把手机关掉行不行?要不然,我们没法讲话。他说,不行,万一有人找我有急事怎么办?我说,十分钟十分钟,十分钟之内你不与这个世界发生联系,我估计地球还得转。他看我的面子,真的把手机关掉了。

我问:现在生活得很好吧?他说,好什么!目前正面临“生存危机”,我问:“不会吧,你一不愁吃二不愁穿三不愁住四不愁没钱花五不愁出国考察……”“我真的很难活啊,的的确确处在生存危机的薄冰边缘,你别看我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其实我活得很累很痛苦啊!虽然我白天在公司耍大牌,耀武扬威很张狂,好像不可一世唯我独尊天王老子第一……哎,我说了你也不会理解,还以为我在装。

生活中,常用“财大气粗”来形容某些有钱人颐指气使,仗势欺人。但是我们可不可以作另外一个解释呢:所谓“气粗”,也就是“喘粗气”,累的气喘吁吁,上气不接下气。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得失本一体,财多了,各种烦心事、操心事也接踵而来。财大固然有财大的福,财大也有财大的累啊!还有个成语叫“日积月累”,我经常把这个成语读成“日积月累”,第四声,也就是劳累的累。每天都很辛苦,日积就会月累。

后来,我关切地劝他休息一下,让自己的脚步放慢一点。他却说:“我本来出道就晚,再不拼命,还有几年奔头?”我问他:“你现在最大的渴望是什么?”他说:“我现在最大的渴望就是回到家里和老婆孩子一起就着咸菜喝一碗粥。”哎呀,大家想一想,回家和老婆孩子一起就着咸菜喝一碗粥,不就是我们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吗?对于这个大老板竟然成了一种奢华,是不是很奇怪?但是事实就是这样,因为他整天在外应酬,几乎没有时间回家和家人吃饭,几乎没有时间和儿子说话,学校的家长会自己从来没有参加过。他说:“我真的不想干了,但是我必须撑下去。我已经卖给了这家工厂。”我知道,现在的钱对他来说,仅仅是一个数字了,多一点少一点其实都无所谓了,但是,他们还是在拼命地挣钱,有的直到把身体拖垮了才被迫停下来。我真的觉得他很可怜,这样的生活,没有幸福可言。也许,他们在追求某种成功,某种成就感,年轻的时候拼命用身体去挣钱,到老了再用钱去维护已经垮掉的身体。在我看来,真的不值得呀!朋友们想一想,你们周围有没有这样的人?他们看起来风光无限,其实,活得特别累特别辛苦,本来,最初,他们赚钱的本意是想获得幸福的,但是后来,离幸福越来越远了。甚至,到最后,自己到底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有什么样的生活,他也很迷茫了。就像我这个同学,现在钱是有了,但是,和爱人离婚后,孩子也没有和他在一起,不管他有多少钱,孩子就是不喜欢他。他一直也没有结婚,生活得有点混乱。

生活中充满着矛盾,人努力挣钱是为了生活的自由,但结果是钱挣得越多,人反而越来越不自由。就像那首流行歌所唱的:“我想去桂林呀,我想去桂林,当我有时间的时候没有钱,当我有钱的时候没有时间。而当我有钱又有时间的时候,身体又不行了,结果桂林没有去成。”这就很像是黎巴嫩著名的诗人纪伯伦说的一句话: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忘记了为什么出发。这句话真的很深刻呀!

一次演讲的节选 <wbr>鈥斺斝腋2皇墙鹎

再比如,美国的物质生活是越来越好的吧,但是在美国,抑郁症的患病率比起20世纪60年代高出了10倍,而发病年龄也从60年代的29.5岁下降到今天的14.5岁。最近一项调查也表明,将近45%的美国大学生因抑郁症而影响到了正常的社会生活。而很多国家也与美国情况相似。60年代英国有52%的人表示自己感到非常的幸福,到2005年只剩下了36%了,而在这段时间里,英国国民平均收入提高了3倍。中国的经济发展也异常迅猛,而与此同时,儿童和成年人焦虑症和抑郁症的患病率也在逐年上升。中国卫生部的报告称:“我们国家儿童和青少年的精神卫生状况的确令人担忧。”现在中国有自杀倾向的人年龄越来越小。 今年10月24日下午放学后,安徽省阜南县第二小学六年级6班两个女生在教室里当着另外两个女生的面喝下了半瓶敌敌畏。俩孩子被送进医院抢救,所幸脱离危险。喝药前,俩孩子在黑板上写下了“遗言”。一个孩子写道:“如果我死了,就怪数学老师,请警察叔叔将她抓走。”另一个孩子写道:“我好累,她们都不理解我,不想活了。”据说目睹她们喝药的另外两个孩子也有喝药的打算,只因为看见她们痛苦,才选择了去向老师报告。不敢设想:如果四个孩子都喝了药,一桩人间大悲剧恐怕就必不可免了。这些孩子的家庭大多也不缺钱,甚至家里很有钱。

大家应该知道,那些患抑郁症的人,大多数是既有知识又有钱的人。无知识的穷人很少得什么抑郁症的。你看那什么央视《实话实说》栏目的著名主持人崔永元啊,还有用一根丝袜结束了自己生命的台湾作家三毛啊,还有从香港东方文华酒店24楼跳下来的亚洲演艺界顶级巨星张国荣啊,都是不缺钱的,但是都曾经有过抑郁症,而且有的最后选择了自杀。

有些人婚姻关系亮起了红灯,他们说,我们无比怀念以前没钱的日子,那时候,我俩每天都有说不完的话,两个人一起打拼,乐在其中。现在呢,房子有了,钱有了,可是话没了。两个人的心越离越远了。这是怎么回事啊?是哪里出了问题啊?

所以,人啊,最先是生存问题,那是吃不饱“饿”的,一旦吃饱了,精神问题就来了,也许,那是“吃饱了撑的”啊。

三毛说过:“世上的喜剧不需金钱就能产生。世上的悲剧大半和金钱脱不了关系。”

      台湾作家林清玄写过一篇文章——

生死之间          林清玄

在上海旅行的时候,朋友带我到外滩欣赏黄浦江江岸的美景,外滩很美,灯火辉煌,处处闪着色泽,可惜人实在是太多了,上海的本地人已经挤了,还有来自世界各地的观光者,看着美丽的黄浦江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心事。
    朋友告诉我“你别看黄浦江景色这么美,每年因为活不下去跳江的人平均有五百多呀”,这是一个多么可怕的数字!每天都有人因不堪痛苦而跳江自杀。跳江的人有五百多还不算那些自杀未遂的,更不算那些除了跳江之外,用各种各样方式自杀的人。
    上海,是中国最有钱的城市,也是最有朝气和未来的城市,有人一天赚的钱胜过其他地方的人一整年的辛劳,陕北,西北的人应该更是痛苦的吧?
    后来我因为在陕北捐建了一所希望小学,建校之前特意去黄土高原探查。从北京飞到西安,再从西安飞延安,接着由延安坐两个多小时的车到延川,换成越野车,又从延川坐两个多小时到山顶上的刘家山村,我捐建小学的地方,这一兴学之旅竟足足走了两天。与上海相比恍如梦境,当地的人住在窑洞里,交通靠的是驴车,在蜿蜒的山路上,拉一桶水就要耗上半天。没水,没电,甚至没有家当。早上一个窝窝头,中午一根玉米棒,晚上一碗面,日子就这样过着。
    每一户的年平均收入是150元人民币。如果说上海是最富的地方,陕北和大西北可以并列为最穷的地方,上海人那么容易自杀,陕北人生活艰苦百倍,应该更容易自杀吧!我终于鼓起勇气问了刘家村的村长,“生活这么苦,有没有人自杀?”村长瞪大眼睛看着我“没有的事!恐怕从秦朝到现在也没有吧!”
    秦朝到现在!多么漫长的时间!听说这山坳的人家原来是为避秦而来的人呐!我问:“生活这么苦,大家都能挺着,没有人想过自杀吗?”村长说“拼着活下去都没时间了,哪有力气寻死呀!”
    理论上,上海人会比陕北人幸福,陕北人会比上海人痛苦,事实不然,因为有耐苦的韧性与意志,陕北人对苦反而有一种泰然,有一种超脱。

这是林清玄的文章。

                               一次演讲的节选 <wbr>鈥斺斝腋2皇墙鹎

  所以,钱本来是个好东西,但是,钱太多了就会成为一种负担。可以肯定的是,钱太少,不会幸福,因为他连肚子也吃不饱,谈不到幸福;钱太多,也不见得幸福,因为他操的心太多。这道理其实也简单,就好像人的眼睛之所以看不见,有两个原因,或者是因为光线太暗,或是因为光线太亮。光线太暗或者太亮都会让人失明。光线太暗的时候,虽然看不太清,还可以把眼睛睁得大大的努力去看,如果光线太亮,人的眼睛连睁都睁不开,而且还特别难受。所以,钱太多的时候,操心事也就多,其中包括为挣到手中的这些钱而操的心,包括为这些钱如何增值啊、如何保值操的心,包括为怎样花这些钱操的心,更包括为怎么解决因这些钱而引起的方方面面的纷扰操的心。俗话说得好:穷在闹市无人理,富在深山有人顾,很多富豪能使虚伪的、心怀鬼胎的所谓“朋友”蜂拥而至,也会使一些歹徒心生邪念,你要担心你的孩子你的妻子你的父母是不是随时被人绑架哈。由此而来的,何止是操心,还有担心、烦心、闹心、伤心……所以汉字中的忧患的“患”字,上为“串”,下为“心”,一串要操的心,最后带来祸患。中国还有个成语叫“患得患失”,一般来说,穷人总是“患得”,总是担心得不到,富人总是“患失”,总是担心失去,其实,不管是患得还是患失,都是不健康的,是一种病,所以,这个“患”字,总是和疾病的“疾”和“病”相搭配,叫“疾患”或者“病患”。

 还有一种现象,我们很多人都喜欢买彩票哈,谁都希望中那个大奖,梦想一夜之间天上砸下来数不清的钱。但是,大家不知道,据可靠的数据,世界上绝大多数中大奖的人都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幸福,相反,很多人变得无聊,空虚,堕落。酗酒啊,吸毒啊,嫖娼啊,因为他们的肩膀一下子扛不起这么多金钱。国外的心理学家对这个问题也感兴趣,他们想知道那种中大奖之后的幸福感能维持多久?研究的结果是,一个半月之后,这些人就回到了中奖之前的感受。

有时候我们衡量一个人是不是真的很强大,不是看他有多少钱,而是看他怎么管理钱,怎么花钱。这就像荣誉,比如一个刚刚大学毕业一年的青年老师,如果你突然给他一个全国劳动模范的荣誉,这也许不是奖励他,相反,有时候这个荣誉会把他压垮,你会害了他。

所以,中国有个文物专家叫马未都,他把他所有的文物都捐献给国家博物馆,人家问他为什么要捐?他回答是——我走投无路啊!试想,如果他把这些文物都遗传给自己的孩子,会有一个什么结果呢?我们用脚趾头想一想也可以知道,不会有什么好结果。因为孩子一下子继承这么多的遗产,他就不用再去奋斗了吧,因为这些财富十辈子也用不完哪,如果一个人到这个世界不需要任何奋斗过程就吃吃喝喝过一辈子,这个人的一生会有意义吗?柏拉图说:“对一个小孩最残酷的待遇,就是让他心想事成。”多么深刻的哲理啊!再说,这么多的文物放在家里,每一分钟都有可能带来杀身之祸啊,一个人的一生每天都生活在恐惧中,这样的人生会是幸福的吗?

 所以,那些最有钱的人,如果真的为下一代着想,一定不会把钱都留给自己的孩子的,像比尔盖茨、巴菲特这些人,他们把他们的财富几乎全部捐给了社会,当然,他们的行为,也包含了他们希望用财富来回报社会服务社会的济世情怀,包含了他们对弱势群体的悲悯情怀,但是还有一个原因是我们不能够忽视的,就是他们非常爱自己的孩子,正因为爱自己的孩子,他们才希望自己的孩子有一个正常的有积极意义的人生,而不是通过自己的财富去毁掉自己孩子的幸福。

其实,我认为,如果父母真正爱孩子,不一定要为孩子留下很多的遗产,更重要的是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陪伴着自己的孩子。像我前面提到的那个同学,为了挣钱,平常基本上看不到孩子,因为他很少回家,即使回家了,已经是很晚了,孩子已经睡觉了。这是真的爱孩子吗?这样的家长绝对不是真正爱自己的孩子。他们真正爱的是自己,他们看重的是自己的社会地位和在他人眼中的形象,他们看重的是自己的所谓成功。我觉得,爱是一种行为艺术,就像“婚姻”两个字,它不是一个名词而是一个动词。对于你的妻子,你不见得要不停地说“我爱你我爱你”,但是你可以通过一件件具体的事情让妻子感受到你很爱她哈。对于孩子也是如此,它不是你说“我爱自己的孩子”就完成了的,也不是像这些成功人士所说的“我拼命挣钱就是为了孩子的未来”。我觉得,爱孩子,就是在孩子想见到你的时候你就坐在他的对面,孩子想和你说话的时候你在认真地聆听;爱孩子,就是在孩子睡觉的时候你轻轻地为孩子盖上一张毯子,就是在接送孩子上学的路上和孩子说说笑笑并在路边为孩子买了一袋糖炒栗子;爱孩子,就是为孩子去参加了一次家长会并且知道自己的孩子有什么业余爱好,就是在星期天的时候陪孩子去电影院看了一场孩子喜欢的电影。说到底,爱孩子,就是每天都可以进入孩子的生活,为孩子做一些具体的事情,关注他并且和孩子一起成长。可是,通常的情况是,这些所谓的成功人士,在孩子最需要的时候正在与客户觥筹交错,正在和客户洗桑拿,正在于商界的朋友打麻将,当然,你可以说你这样做是为了孩子,你说你为孩子准备了数不清的财富,但是,那不是真正的爱。我们可以看到,有很多接受了父母财富的孩子,并不感激自己的父母,相反,他们和父母非常疏远,有时候,他们甚至恨自己的父母。

平时,我们习惯用“小富即安”来形容人的不求上进。如今看来,它应该还有另一层含义,那就是:不富不安,太富也不安,小富才安。安了才会有幸福,就是平安是福。我们再看“安宁”两个字,“安”字下面是女人,“宁”字下面是“男丁”的“丁”,即男人,它表示,一个女人和一个男人在家里面才会有真正的安宁啊。如果一个家里有一个不着家的男人或者有一个不回家的女人,是不可能有什么幸福可言的,哪怕他们在事业上非常成功。

有一项全球性的调查表明,从脱贫到跃上中产阶级,人们有很多幸福,就是说,中产阶级容易获得幸福,而从百万富翁到千万富翁,幸福感就大大减少。在美国,年收入5万美元的比年收入1万美元的幸福,而年收入500万美元的并不比10万美元的幸福。也就是说,年收入超过10万美元之后,幸福感与收入基本上就没有什么关系了。比如我哈,我不知道在中国,是不是也算中产阶级呢,从经济的角度看,我已经觉得很幸福了,如果听说明天又要加工资了,我不想说假话,我会很高兴的,因为在这个世界上,很少有人不喜欢金钱的,有钱当然是一件好事。不过,我和一些人不一样的地方是,如果不加工资,我也不会有太多的忧虑。我知道,我现在的幸福感,并不会来自一年多两万块钱或者少两万块钱,因为,多两万或者少两万并不会使我的生活发生什么本质的变化。我也不认为金钱是我生活当中最重要的东西,我知道有很多东西都比金钱重要。比如健康啊,亲情啊,友情啊等等。

 再比如,女人一般都喜欢逛商场,而且乐此不疲,我们设想一下,有一个女人,是某公司的白领,年薪十万,还有一个女人,也不是泼妇哈,而是富婆,资产十个亿,你觉得她们俩哪一个逛商场的时候感觉更有滋有味呢?可以肯定地说,是那个女白领而不是富婆。因为当一个人她手上的钱可以毫不犹豫地买来商场里面的任何一样商品,她可以把这个商场也买下来,甚至把这一条街都买下来,她肯定觉得逛商场没有任何乐趣的。逛商场也许就在那选择呀、掂量呀、徘徊呀、等待呀之中的,比如,有一条裙子特别好看,式样好,质地好,也很有品味,女人特别喜欢,但是太贵了,她都知道自己最后不会买,但是这个女人也许还是要去比一比呀,试一试呀,也许她走的时候还一步三回头呀,她也许心里在想,等我攒够了钱我一定要来买啊,有人也许认为她很痛苦吧,其实,这就是生活的滋味呀。一个人对远方有期待,是很幸福的。那个富婆就没有这种期待了,那么多的钱斩断了她对远方的期待,她没有那么细腻的心情了。

正如对于知识,如果一个人说他什么都知道了,那么他已经是死人了;如果一个人认为他知道得不多,但一直在发现与了解,他不急于寻找终点,也不想达到什么或变成什么,只问攀登不问高。这种人才是活生生的,这样的人生才可能是幸福的有意义的。

其实,我还想告诉大家,在这个世界上,最珍贵的东西都是免费的啊,与金钱几乎没有什么关系。金钱能办到的事情都是小事情。

李白说:“清风明月不用一钱买。” 苏东坡《赤壁赋》: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其实,阳光,是免费的。芸芸众生,没有谁能够离开阳光活下去;然而,从小到大,可曾有谁为自己享受过的阳光支付过一分钱?

    空气,是免费的。一个人只要活着,就需要源源不断的空气。可从古到今,又有谁为这须臾不可缺少的东西埋单?无论贩夫走卒还是明星政要,他们一样自由地呼吸着充盈天地间的空气。   

    亲情,是免费的。每一个婴儿来到世上,都受到了父母无微不至的呵护,那是一份深入血脉不求回报的疼爱。可从没有哪一个父母会对孩子说:“你给我钱我才疼你。”父母的这份爱,不因孩子的成年而贬值,更不因父母的衰老而削弱;只要父母还活着,这份爱就始终如一。

    友情,是免费的。寂寞时默默陪伴你的那个人,摔倒时向你伸出手臂的那个人,伤心时将你揽在怀里的那个人,可曾将他(她)的付出折合成现金,然后要你还钱?

    爱情,是免费的。那份不由自主的倾慕,那份无法遏制的思念,那份风雨同舟的深情,那份相濡以沫的挚爱,正是生命最深切的慰藉与最坚实的依靠。而这一切,都是免费的,更是金钱买不来的。

    目标,是免费的。无论是锦衣玉食的王子,还是衣不蔽体的流浪儿,只要愿意,就能为自己的人生确立一个目标。这个目标既可以伟大也可以平凡,既可以辉煌也可以朴素,只要你愿意,你就能拥有。

  还有信念,还有希望,还有意志,还有梦想……所有这一切,都是免费的,只要你想要,你就能得到。还有春风,还有细雨,还有皎洁的月华,还有灿烂的星辉……世间多少滋润心灵的美好风物,都是免费的啊……

再不要对着苍天唉声叹气;苍天是公正的,更是慷慨的;苍天早已把最珍贵的一切,免费地馈赠给了每一个人。

这些,都与金钱无关啊!

虽然道理是这样,但是人们还是无限崇拜金钱的,很少有人能够在金钱面前停下自己的脚步。为什么呢?我下面讲一个“狄德罗效应”。

狄德罗是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编撰了世界上第一部《百科全书》,还在文学、艺术、哲学等诸多领域建树卓越。

一次,朋友送了他一件质地精良、做工考究的酒红色睡袍,他非常喜欢。可是当他穿着华贵的睡袍时却总觉得家里哪里都破旧不堪。为了与睡袍配套,他更换了地毯、家具等等物品,终于家中的物品都跟上了睡袍的档次。可是这位大哲学家仍觉得很不舒服,因为自己居然“被一件睡袍胁迫了”,更换了那么多他原本无意更换的东西。他把这种感觉写成一篇文章,题目就叫《与旧睡袍别离之后的烦恼》。
    200年后,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家朱丽叶读到了这篇文章,非常感慨,她详尽的分析了这种新睡袍导致新书房、新领带导致新西装的攀升消费模式,在1998年出版的《过度消费的美国人》一书中提出了一个概念,即“狄德罗效应”。她认为,人们在不断追求“相配”的过程中,消费欲望不断被刺激,从而消费水平不断向上提升。
   实际上,这种“狄德罗效应”在我们中国人看来决不是什么新鲜事。《韩非子》里就讲了“纣为象箸”的故事:商王纣叫人做了一双象牙筷子。他的叔父、首辅丞相箕子知道了,十分担心,因为他知道,象牙筷子肯定不会和土制的器皿一起使用,而是犀牛角和玉做的杯碗,象牙筷和玉杯碗也不可能会用来盛普通的食物,而必然是珍馐美味。既然吃的是珍馐美味,就不会穿粗布短衣在茅屋下用餐,而是绫罗绸缎的衣服,高大堂皇的宫殿。箕子“畏其卒,故怖其始。”——果然,纣不断放纵自己的欲望,给国家增添极大的花费,弄到最后国库空虚,民不聊生,五年后,商纣就像箕子预见的那样亡国了。
   所以,狄德罗效应简单来说就是“越得到越不满足”,也就是说人在没有得到某种东西时,心理很平衡,生活很稳定,而一旦得到某种东西了,反而开始不满足,认为自己应该得到更多。

试想一下,如果有人送给你几万元一件的西服,你是不是马上觉得自己的内衣和裤子不匹配?是不是觉得鞋也太低档了?所以,我们很容易可以看到很多越有钱越觉得没钱的有钱人啊!

讲一个很有意思的小故事:

一个乡下小伙子应聘到城里“世界最大”的“应有尽有”百货公司当销售员。第一天快下班时,老板问他:“你今天做了几单买卖?”“一单。”年轻人回答。“只有一单?”老板很吃惊, “我们这儿的售货员每天得完成20到30单生意呢!你卖了几块钱﹖”“30万美元。”“啊?你是怎么做到的?”年轻人回答:“一个男士进来买东西,我先卖给他一个小号的鱼钩,然后是中号的鱼钩,最后是大号的鱼钩。接着,我卖给他小号的渔线,中号的渔线,最后是大号的渔线。我问他上哪儿钓鱼,他说海边。我建议他买条船,所以我带他到卖船的专柜,卖给他长20英尺有两个发动机的纵帆船。可后来他说他的大众牌汽车可能拖不动这么大的船。我就带他去汽车销售区,卖给他一辆丰田新款豪华型'巡洋舰’。”老板问:“一个顾客仅仅来买个鱼钩,你就能卖给他这么多东西?”乡下来的年轻售货员回答道,“其实他是来给他妻子买卫生巾的。我就对他说,'你这个周末算是毁了,干嘛不去钓鱼呢?’”

 暂且不去论这个小伙子是个多么具有潜质的销售天才,不过那位男士却将“狄德罗效应”演绎到了极致,无非是一个关于钓鱼的建议,他却相继购买了鱼钩、鱼线乃至帆船和汽车。因为鱼钩而想要鱼线,因为鱼线而购买帆船,最后竟然买下了豪华汽车。在这场连环交易中,小伙子的推销才能自然在其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但是,越得到越不满足便是人的本性,与其说是小伙子为这个男人制造了层级递增的欲望,还不如说是这个男人自投罗网。如果男人的欲望没有升级,小伙子也难以将其乖乖地带入圈套从而完成巨额交易。

审视这则推销案例,我们至少可以明白一点,人的欲望就像填不满的大坑,旧的欲望的实现会引发新的欲望,知道你不停地被欲望追赶,最终成为欲望的奴隶。也就是中国的成语“欲壑难填”。

为了逃脱欲望的锁链,我们应该明白,其实人生中许多东西并不是必需的,你的欲望的大小取决于你的心的限度。

苏格拉底曾被几个学生怂恿着去集市逛一逛,他们用蛊惑的词汇描述着集市的繁华,他们说,老师,如果你去了,一定会满载而归。第二天,学生问老师的集市之行有什么收获。“此行我的确有一个很大的收获,那就是发现了这个世界上有那么多我并不需要的东西。”

学生们一时不能理解老师话中的哲学道理。苏格拉底说:“当我们为奢侈的生活而疲于奔命的时候,幸福的生活就离我们越来越远了。幸福的生活很简单,那就是必须的物品一个也不少,没用的物品一个也不多。做人要知足,做事要知不足,做学问要不知足。”

而人的欲望就像脱缰的野马,你本来以为自己能够控制它,但是它的过度增长往往使你丧失理性,忘记了回家的路。一个人去拜访一位部落首领,他请求首领赐一块地给自己。首领说:“你从这往西走,做一个标记,只要你能在太阳落山之前回来,从这到那儿之间的地都是你的了。”太阳落山了,那个人没有走回来,因为走得太远,他太贪心了,他累死在路上。

所以,对于欲望,最好的策略就是悬崖勒马。当商场打出优惠促销的告示时,不妨告诉自己:其实很多东西并不是我需要的。

有一次我到成都去旅游,看到成都的街头那些喝茶的老人,一杯茶,一支烟,好安逸。这才是真正的“剩闲”(圣贤)啊,是“剩下”的“剩”,悠闲地“闲”哈。其实,钱不在多,够用就行,悠闲自在不是人们最喜欢的生活吗?但是,《红楼梦》里有一句话: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人们总是在追逐的路上奔波劳累,拼命去获取金钱,可是,最后也没有找到所追求的幸福啊。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