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有钱人过的日子,不见得更开心

 laodongjia 2018-03-30


全文字数: 5600

简单.好玩.有干货




关于金钱的本质,力哥一直有两个观点。


一、钱乃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所以不要太看重钱,毕竟金钱不是万能的。


二、钱虽身外之物,却是我们所有身外之物中最重要的东西,没有之一,所以真不能忽视金钱的力量。


但这两句话有些矛盾诶,对吧?现实生活中,我们到底是应该重视钱还是不要太重视钱呢?


蛮让人纠结的。



在每天和金钱打交道的过程中,许多人都会不自觉产生金钱崇拜,因为金钱在我们生活中的绝大多数时间里,能起到最重要的作用,许多人因此会下意识地把有钱和幸福画上等号。


所以我想更深入探讨一下这个人生终极问题:有钱就会幸福吗?


答案不但因人而异,而且一个人随年龄增长,可能会给出不同答案。


小时候,我不觉得钱和幸福有半毛钱关系。


我觉得下午能早点放学就是幸福;体育课上能踢球就是幸福;我暗恋的女生问我借半块橡皮就是幸福;坐在电视机前看动画片就是幸福……



钱很重要?


不存在的。


但上高中后,我开始博览群书,越来越多关注这个现实世界的运行规律,很快发现,钱真的太重要了。


高中时代,我写过很多文章,一边讽刺社会上的拜金主义,一边又苦恼于自己没钱,吃不到的葡萄是酸的,总梦想以后工作了能靠自己的本事挣大钱。


这种想法,后来变得越来越强烈。 



直到有一天,我无意间建立了信仰的认知体系,之后我才有了更深层的认识,发现钱并不能带来最终极的快乐。


但随着年龄进一步增长,尤其是这两年有孩子后,我又会强烈感受到这其中的矛盾和挣扎。


201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安格斯·迪顿最重要的研究课题,就是研究金钱和幸福之间的关系。


2008年,迪顿和他的团队通过对45万份调查问卷的分析, 最后得出结论:


有钱不一定会幸福,但没钱通常让人感到更痛苦。


换句话说,当你是一个穷人时,金钱和幸福感之间的确存在着一些正相关性,原本工资只有2000元的屌丝,突然把他工资提高到5000,他会感到非常高兴,并且这部分收入的提高,对持续改善他的生活,持续提高他的幸福感,会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但如果你是一个富人,已拥有几千万资产,现在又赚了几千万,其实只是银行账户上的一串数字,它能带给你的只是进一步的财务安全感,而不是生活幸福感。


所以迪顿认为金钱和幸福之间的线性关系存在一个非常关键的幸福拐点



这个拐点在美国是年收入7.5万美元,而美国2008年家庭收入的中位数是 7.1万美元左右(这个数字直到2016年奥巴马下台都没多大变化),所以这个拐点大概相当于美国中产阶级家庭的收入水平。


也就是说:


如果一个社会有100个人,你的收入水平排名50位以后,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的确可以提高幸福感,但如果你已经跻身前50位,排名的进一步上升很难让你感到更幸福。


迪顿的研究还发现,幸福感作为一个非常主观的概念,每个人对幸福的理解都不一样。如果一定要细分,那幸福感包括两个部分:一是精神层面的幸福感, 就是你每天感到高兴、 悲伤、 紧张的那些情感体验;二是物质层面的幸福感,就是你对当下的物质生活是否满意。


迪顿发现,这两种幸福感的获取来源是不同的。


物质层面或者说日常生活层面的幸福感,和你的收入以及财富有密切关系。


而精神层面的幸福感则和钱没有什么关系。


上面这段基于经济学的分析结论告诉我们,金钱对幸福感实际上只有大概1/4的影响力。



此话怎讲?


因为幸福分成精神层面和物质层面两部分,而金钱对精神层面的幸福感没有直接影响,影响力就只剩一半。


而在物质层面幸福感的影响力上,金钱只对收入排名在社会后半截的人有明显影响,所以这又去掉一半,就只剩1/4。


再往下分析,能总结出四对排列组合关系。


第一种是精神层面和物质层面的幸福感都很高的人。


这种人综合幸福感一定很高。但据我观察,在社会中这样的人并不多,一方面是因为富人占比本身较少,另一方面是富人往往会被各种琐事烦恼,真正有钱又有闲,家庭和睦,身体健康,精神状况非常好的富人非常少。


第二种是精神层面和物质层面的幸福感都很低的人。


这种人综合幸福感一定很低。很不幸,据我观察,社会上这种人不在少数。


比较让人纠结的是第三种和第四种人,即精神层面幸福感较低而物质层面

幸福感较高的人,和精神层面幸福感较高而物质层面幸福感较低的人。


请问这两种人的综合幸福感到底是比较高还是比较低呢?


先说前一种,这种人往往被称为“贫穷的富人”,或者说“穷得只剩钱”。他们往往收入很高,但消费也高,为了维持自己的高消费,就要迫使自己不停赚更多钱。而赚钱的过程又会让自己感到痛苦,从而削弱了赚钱本身带来的幸福感。


尤其当你的财富已处于社会前10%甚至前1%时,赚更多钱所带来的幸福感,很可能反而不如为了赚这点钱给你身心带来的痛苦感。


最后可能出现你赚的钱越来越多,幸福感却越来越低的反常现象,最后沦为贫穷的富人。



我们不要说那些亿万家产的大土豪, 就说我们普通人在理财过程中,往往也会陷入这种误区。


理财的目的是为了赚更多钱,赚更多钱的目的是为了让生活更幸福,但很多人不理财倒没什么,一理财,反而让生活变得一团糟。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炒股。


力哥一直建议大家不要炒个股,不要做短线,不要预测市场走势,只要做好资产配置,耐心定投,低买高卖,就是最好的策略。


这不仅因为准确预测股市非常难,还能让我们的时间精力不至于都被股市套牢。


人生如此短暂,美好时光如此宝贵,上天赐你生命,不是让你每周一到周五都盯着电脑屏幕上的布朗运动。


所有炒过股的人都有这种感受,你越紧盯股市走势,你越想玩短线赚快钱,你生活中快乐安逸的感觉就越少,焦躁不安的情绪就越多,甚至做梦都会梦到自己手里的股票跌停卖不出去,然后突然从梦中惊醒,吓出一身冷汗。



这种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所产生的焦虑感,币圈玩家会更强烈。


如果你每天的精神都处于极度焦虑不安的状态,精神层面的幸福感能高到哪去?


所以许多人在追求金钱的过程中,已不知不觉变成金钱的奴隶,而非金钱的主人。


表面上我在使唤钱, 实际上钱在使唤我;表面上钱为我打工,实际上我为钱打工;表面上我在玩股票,实际上股票在玩我。



有钱的感觉真的很好,因为我们想要得到的一切,99%都能直接靠钱解决,就容易提高生活幸福感。


但钱带来的幸福感和满足感,往往来得快,去得也快。


而你想要用钱再次买到曾经的幸福感,就不得不花费更多的钱;而为了得到更多的钱,你就不得不承受更大的痛苦。



所以回到问题的原点:为什么小时候我们和小伙伴们玩游戏就会感到很幸福,而现在我们已经赚了很多钱却反而感到不幸福呢?


归根到底,因为内心的欲望变大了。


而且这个欲望是个无底洞。


你往里面填入的金钱越多,你的欲望或者说胃口就越大。


享受了一次旅游带来的快乐后,就想赶快再去享受第二次;享受了一次买衣服带来的快乐后,就想赶快再去商店血拼;享受了买iPhone 7带来的快乐后,你就想再去买iPhone 8……


结果不断放大的欲望会驱使我们赚更多的钱,为此我们不得不忍受更多的痛苦,这种痛苦感的增加又会大大削弱甚至抵消赚钱带来的幸福感。这样下去,你就被套入了一个永远无法解开的死结。



你发现了没,解决问题的关键不在于给我们口袋里的金钱做加法,而在于给我们内心的欲望做减法。 


因为拥有越多,欲望越大,而幸福感=拥有/欲望。


当欲望无限膨胀时,你口袋里的钱再多也不会感到幸福。


就像力哥在《攒多少钱,才能实现财务自由,不再上班》一文里说的。


这就要说到第四种人,精神层面幸福感较高而物质层面幸福感较低的人。他们综合幸福感是高还是低呢?


以我在生活中的实际观察,这种人的综合幸福感就算不高,也绝对不会太低,因为他们的物质欲望本身比较低。


不知道你有没有想过这个问题——


40年前,为什么当时家家户户一样穷,许多人还是很开心呢?也就是我们父辈常说的“穷开心”。


现在人们越来越有钱,不管穷人富人,生活条件都比40年前好太多了,为什么许多人反而感觉自己没以前幸福呢?


因为人不会因为拥有什么东西而感到满足,而会因为自己拥有别人没有的东西或比别人拥有更多的东西,而感到满足。


也就是说,人只有在与他人比较后,发现自己比他人拥有更多时,才会感到幸福。



美国有句谚语叫“keep up with the Jones”(与邻居琼斯家保持一致),意思是说,如果邻居比你有钱,你就会感觉自己不幸福,但如果你比邻居有钱,你一开始会感到幸福,但后来就不愿再与那些比你穷得多的邻居为伍,你会觉得自己高他们一等,于是就想搬去更高级的社区。 


但在那个社区中,你又发现有许多比你更有钱的邻居,于是你又感到不幸福了,你又要想方设法让自己赚更多钱,与邻居保持一致……


这就像中国人常说的:人比人,气死人。


迪顿所说的幸福拐点也是这个道理。


放眼望去,发现社会上一大半人都比你有钱,越来越多的人买了私家车,而你还在骑自行车,你心里就来气,进而产生仇富心理。


但如果你发现社会上一大半人都比你穷,你开上私家车了,你隔壁邻居还在骑自行车,你开着车从他身边经过,说:“兄弟,要不要我捎你一程?”,幸福感就油然而生。


著名华裔经济学家黄有光也发现了这个问题。


黄有光发现,经济学研究的是如何让财富增长的问题,但财富的增长不一定能带来幸福感的同步增长。赚钱并不是最终目的,获得快乐才是。如果经济增长不能增加人们的快乐,则经济增长并不重要,如何增加快乐才重要。


黄有光认为人们总是在追求benefit(利益/财富),而真正重要的是提高全社会的welfare。


黄有光认为welfare翻译过来不应该叫“福利”,而应叫“幸福”或“快乐”。


黄有光的研究还发现,物质层面的幸福感,的确是通过与他人在财富地位上的比较来获得的,而精神层面幸福感的获得却复杂得多。


而且往往精神层面幸福感较高、物质层面幸福感较低的人会比精神层面幸福感较低、物质层面幸福感较高的人获得更高的综合幸福感。


也就是说,精神层面比物质层面对一个人幸福感的影响更大。


因为幸福感是一个非常主观的概念,为了能对其进行定量分析,20 世纪 70 年代,南亚小国不丹的国王提出了幸福指数的概念。


从人均 GDP 看还是个穷国的不丹,有着很高的幸福指数。


幸福指数越高的国家,国民总体生活更加幸福。


因为幸福感是个主观概念,构成非常复杂,所以联合国、经合组织等不少国际机构都编制和发布过自己的幸福指数。


(不丹)


总体来看,幸福指数最高的是北欧国家,国民收入也很高。


但收入同样很高的日本国民的幸福指数却很低,甚至比印度、孟加拉国乃至更加贫穷的非洲国家还要低。


再比如新加坡的人均收入是印度的80倍,以购买力平价计算也有15倍,但这两个国家人民的幸福指数水平却差不多,都比日本高许多。


除了国家之间的幸福感比较,单一国家不同时期的幸福感变化情况同样也说明幸福感和有没有钱的关系并不大。


有专家做过调查,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后,美国人均实际收入从20 世纪世纪 40 年代至今增加了将近两倍,但幸福指数却并没有什么变化,自认为很幸福的人的百分比总是在30%左右波动,没有逐步上升的趋势。


对日本的跟踪调查也证明了这一点。



所以真相很可能是:在一个正常社会中(不打仗的和平年代),总有一些人感到自己活得很幸福,而另一些人总有各种理由觉得自己生活不幸福。


这和社会贫富差距大不大、雾霾严不严重、政府腐不腐败等外在世界的情况都没有必然联系,而和你内心看待财富、人生和世界的态度有关。


所以同样投资出现大幅亏损, 有的人会感觉天塌下来了, 整天怨天尤人,彻底颓废 ; 而有的人虽然也很难过,但很快就能理性直面现实,调整心态,努力工作,积极投资,继续自己乐观向上的生活。


幸福本身就是一种形而上的主观感受,精神层面幸福感很可能要比物质层面幸福感的影响更大。如果一定要做定量分析,很可能金钱对幸福感的真实影响权重连1/4都不到。


那超过3/4影响权重的又是什么呢?


你的婚姻是否幸福, 孩子是否孝顺, 身体是否健康,生活中的人际关系是否和谐,是否受到社会尊重甚至爱戴……



其中有三点特别重要。


一是婚姻


不分文化、不分国家、不分时代,人类历史上所有相关调查都显示,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已婚者普遍比单身者更幸福。


结婚并不应该是为了完成爸妈的心愿,或者迎合社会世俗标准,而是为了提升你的生活幸福感。


因为结婚至少能给人带来两样至关重要的人生核心体验:爱情的滋润和家庭的温暖,尤其是看着自己的孩子不断成长给你带来的人生体验,是有再多的钱也买不到的。


二是健康


一个人往往不会因为身体健康而感到特别幸福,但一个原本健康的人,却会因为疾病或意外而让幸福感大踏步倒退。


除了疾病本身造成的生理上的痛苦外,更大的痛苦是许多人会因病致贫、因病返贫。


一个人得了重病,很可能会彻底改变一家人的命运,因为你丧失了工作能力,没了收入,家人为了照顾你,也可能会丧失工作赚钱的机会,而看病又要花很多钱。一进一出,财务状况就会越来越糟,可能倾家荡产甚至欠一屁股债。


如果你的病还很难治愈,或者你的身体残疾是永久性的,你就容易形成悲观绝望的心理预期,觉得这辈子就这么完了。这种情况下,无论是精神层面还是物质层面的幸福感都会大踏步倒退。


所以在不幸发生这种悲剧时,尽量减少家庭财务压力就显得特别重要。这就要求,一方面,国家需要加大对穷人的医疗保障力度;另一方面,我们自己也应未雨绸缪,通过购买保险的方式,把这种必然会导致自己幸福感大幅降低的风险给提前转移掉。


三是信仰


一个人能从杰出变成伟大,背后一定有信仰的力量在支撑。比如说德兰修女、圣雄甘地、古往今来无数苦行僧,他们对物质的欲望都降到了维持生存的最低限度。


没肉吃不care,吃素一样;没素菜吃也不care,可以喝粥;白米饭都没得吃也不care,吃芋头也一样,只要能填饱肚子就行。


所有的宗教信仰都鼓励人们降低对物质的渴望,更多关注精神世界和死后世界。如果你每天算计的都是你死后的得失,那你就会自然而然看淡你这辈子在物质财富上的得失。


工作也好,理财也罢,都是为了增加我们的财富,给人生做加法,从而增加我们的幸福感。但我们还可以通过另一条路来增加幸福感,那就是学会给欲望做减法。


宗教信仰就是管理欲望的最高手段,再复杂的宗教都是围绕克制、管理、协调你的欲望展开的。



正所谓欲望管理好,幸福自然来。


看庭前花开花落,望天空云卷云舒。


保持一颗平常心,荣辱得失皆不惊。


如果你没有成为富人所必需的能力、毅力和运气,那最有智慧的选择,就是承认自己的平庸,接受自己的平庸,愿意平平淡淡过一生。


当你领悟到这一点时,你的人生就已不再平庸。


这就是力哥参悟到的最高层次的理财智慧——生命智慧。



版权声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