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 言
辛巴是非洲为数不多的部落,他们大多分布在纳米比亚西北部与安哥拉交界的库内内河流域。据少得可怜的资料介绍,今天的辛巴人数还不足两万。 辛巴人是一个以部落为主体结构的原始社会族群,他们至今还保持着自己民族原始的生活形态。祖先崇拜是维系辛巴民族的精神核心,家族制度是辛巴社会的制度保障。一个家族结成一个部落,一个村子基本就是一户人家。家族就像一棵大树,深深扎根于这片土地之中。 在全球化的今天,大多数的辛巴人基本处世不变,自在从容,一如既往地过着与祖辈同样的生活。而少数上了学的辛巴孩子们的生活,则已经开始发生变化…… 从2006年起,刘志成先后3次走进纳米比亚奥普沃地区的辛巴村落进行拍摄。他被充满原始生命活力的辛巴人所震撼,努力记录着他们的生活片断,诚恳地呈现这个族群与当代社会的差异。

作者简介
刘志成 l957年7月出生于北京 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 英国皇家摄影学会会员 北京市政协委员 北京市石景山区政协常委 北京市工商联常委 北京恒坤集团董事长
辛巴是一个以部落为主体结构的原始族群,虽然也有一些现代设施,但至今仍保持着原始生活形态。
纳米比亚西北部辛巴人村落
拍摄手记
“辛巴”在辛巴族的土语里意为“住在河岸边的人”; “奥普沃”在辛巴族的土语里意为“世界的末端”。 走过非洲许多地方,我的脚步最终停留在纳米比亚科可兰德地区奥普沃一带的辛巴人村落…… 前后去过3次,每次去之前都会彻夜不眠。辛巴人的生活与我们的差距是显而易见的,他们面对生活的态度与我们也是截然不同的。当我系统地整理在辛巴部落拍摄的这些照片时,有一天,突然间仿佛明白了自己为什么到过非洲那么多的地方却会在这里停留下来:我需要在一种巨大的生活落差中,反观我们现在的生活是不是合理。与此同时,让自己紧张而忙碌的状态有一个透气的机会与空间。 举办这个展览,既是出于对摄影的痴迷热爱,也是为了表示我对辛巴人的敬意、思念与祝福。 变化是必然的,不变是什么呢?也许只有上帝知道。
留言簿
朱宪民(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 一直以来,非洲对于我们是一个神秘的地方,很少有外人能去那里,更不要说在那里进行专题摄影创作了,因此中国摄影家协会举办的“刘志成摄影作品展——世界末端的部落”让我感到极大的好奇和惊喜。作者是个非职业摄影家,与非洲有着不解之缘,多次赴非洲拍摄。他所拍的风光摄影作品已经很出色,此次展出的80幅人像作品则从另一方面展示了他非凡的摄影功力。他运用摄影使更多的人了解并关注非洲部落,关注多元化的人类社会生活。 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人们物质和文化生活的提升,相信这种“专业的非职业摄影家”会越来越多,而这种兼具影像质量和文化内涵的摄影作品也会越来越多。
李 媚(摄影评论家): 刘志成在拍摄风光之后选择了对人的关注。他的“辛巴人”给我们带来视觉和生活形态的刺激,让我们惊讶之余,令我们反思。记录一个民族现状的努力是值得称道的,无论是对国外的还是国内的民族。 我常常感觉人捕捉自然的努力是一种近乎绝望的徒劳,神圣的自然实在难以被尺幅框定。人还是记录自己的生存状态比较踏实,而这种纪录也算是一种对人类社会自身负责的努力吧。
黄 文(摄影评论家): 红泥族部落照片最大的吸引力在于那些大大小小的人像。单纯的表情,朴素的身姿,如此近距离地展现于观众面前,让我们想起人类孩童时期的天真无邪,使我们得以复原我们祖先或许经验过的原始生存形态。尽管这种人像摄影不是叙事式的,但镜头中每一张面孔的背后分明隐藏着或悠远或新鲜的故事,令我们对这个原始部落的基本生活元素产生强烈的好奇心。跟随这些照片,我们走进非洲,接近这些满身满头涂满红泥的人们,试图探究他们的生活秘密。
王 征(摄影家): 我一直比较佩服能把人物肖像拍好的摄影家。在摄影的众多门类里,人物肖像摄影是一个非常难驾驭和拿捏的种类。它不仅要呈现被拍摄对象具有感染力的主体形态,还要传达众多人物背后的视觉文化信息,包括他(她)的身份、状态、情绪、经验、精神取向等。特別是环境人物肖像,还要表达人物与环境、人物与器物、人物与人物间的各种关系状态,使环境的文化空间与人物的瞬间情态有机结合。 刘志成先生拍摄的纳米比亚奥普沃红泥族部落人物肖像体现了作为人物肖像摄影的众多要素。特别是他作为作者与被拍者间的那种平行的视角,传递着他对那方土地的认同与尊重。 他所拍摄的每一张面孔,都是那么的从容、自信、鲜活而庄严。当然刘志成先生不仅仅拍摄了大量的人物肖像,还有许多红泥族部落生活细节,这对我们了解不同文化下人们不同的生存方式,提供了难得的视觉样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