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见于《大科技 科学之谜 》 2007年第4期 作者 张博文 在西方古代文明史上,古罗马帝国可以说是一个辉煌的巅峰,其辽阔的疆域、强大的军事、发达的科技、灿烂的文化引无数后人顶礼膜拜,心向往之。几乎以古罗马同时,在遥远的东方,矗立这一个同样伟大的帝国——西汉王朝,与古罗马帝国相比不不仅毫不逊色,抑或胜之。人们会很正常地异想天开:如果二者在战场上碰一次面,罗马帝国与汉帝国究竟谁更胜一筹?我们可以在双方各自的实力上进行一番对比。 更饱满的钱袋 打仗是要花钱的,人吃马喂、武器装备、战功赏赐哪一样都离不开钱。要开战,我们得先看看罗马和西汉谁的钱袋鼓。 汉朝总体的经济政策是重农抑商的,农业税的多少直接决定着国家财政的收入多少。但是单靠大体固定的农业税收入其实不足以支撑长期的战争。实际上,汉武帝能够主动主动对匈奴发动进攻,依靠的是汉高祖以来历代皇帝的苦心积累,尤其是他的爷爷和父亲创造的“文景之治”的遗产。但即使这样,在连年对匈奴的战争之后,汉朝的国库还是被掏空了,到汉武帝晚年时,几乎难以支付庞大的军费开支,甚至想出买官牟利的主意。 与汉朝的重农抑商不同,罗马的私人商业很繁荣。在长达几百年间,来自世界各地的商品涌入罗马,满足罗马贵族日益膨胀的需要。此外罗马还有完善的财政制度和发达的金融体系。最重要的是。罗马的商业和战争是一体的,发达的商业运作为罗马军团提供了及时的后勤补给,而战争又为商业开辟了新的资源和新的商路。罗马的繁荣是和战争分不开的。 可以说,对于罗马而言,其国内的经济制度是和战争相适应的,战争就是一种生产,国内经济与海外战争相互促进。而汉朝的战争则与安全是消耗性的,难以持久,长期的战争是难以承担的负担。 但是商业的发展却是罗马帝国陷入了分裂的尴尬境地。帝国的政治中心在西部的罗马城,而经济贸易中心却由于贸易的扩张不断向地中海东部转移。罗马帝国西部对东部的贸易存在巨额的逆差,整个罗马的拆财富在东移。最终罗马的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分离了,分裂成两个帝国。比较而言,汉朝的经济大多集中在北方,经济中心与政治中心也都在北方,战争的主要方向还是在北方,这一点上汉朝要比罗马有利得多。 更高效的政府 对于两个庞大的帝国来说,在倾举国之力对抗外敌的时候,能否有效地指挥军队,调拨物资,把全部经济、政治潜力捏成一个拳头打出去绝对是至关重要的。 汉朝初期采取的是分封制,后来经过汉高祖的消灭异姓王和汉景帝的削藩,中央集权逐渐地巩固起来。汉武帝主政以后更是采取一系列政策加强中央集权。机制上,中国的国家机器靠庞大的官僚机构来运转。它犹如一张巨大的蜘蛛网,从中央到地方,皇帝的触角可伸至每个角落。以郡县制为基础的牢固的中央集权使得国内的维护成本降到最低,所有的兵力和资源都可以集中到对外战争中去。 罗马的帝制与汉朝有很大不同。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要弱得多。罗马帝国由皇帝和元老院治理,其统治中心实际上只限于罗马本土。意大利半岛以外的行省基本上处于半独立状况,他们有各自的议事会。罗马的地方由军团驻守,而军团属于将军个人掌管,因此其部下只对将军保持忠诚而非对国家忠诚。随着罗马疆域的扩大,地方主义势力的抬头,地方军团完全不关心帝国的其它地区。军团和行省很难与整个帝国机器同步运转。这样松散的帝国在应对未开化的北部游牧民族或周边小国时问题不大,但假设罗马对阵汉朝这样强大的敌人时,势必会显出其调度不灵的一面。 沙场风云谁敌手 现在我们来看看最直接的实力——军队战斗力。 在陆地上,帝国时代的罗马军团声名显赫一时。罗马军团由轻步兵、重装标枪兵、重装步兵、长枪兵、骑兵等兵种组成,士兵排列成正面宽200米、纵深90米的庞大的、无坚不摧的军阵“龟甲阵型”,保护己方部位的投枪和弓箭等投射兵器所伤,最富经验的长枪兵则紧随其后,在战斗最后关头,长枪兵往往就是决定胜负的力量。轻步兵更为靠前,以机动战术骚扰和疲劳敌军,并为军阵的突击扫平道路。骑兵布置在两翼,既是为了突击,又是为了掩护整个军团。 罗马军真被认为“代表了西方军事技术成就的完美顶点。”它是为战争而存在的机器,充分适应战争中的各种情况。相对来说,汉朝的军队在部队组织和协作方面似乎稍逊一筹。 在海面上,罗马人似乎也相当强大。古罗马海军为了打败迦太基人而组建了靠接舷战为主要战术的海军舰队,舰船上运载有大批武装水手,驾轻就熟地在海上使用陆战武器,同时也采用灵活机动的海上战术和战斗队形,后来,他们还在船上使用弩炮和弩弓投射石块、标枪和易燃物,他们可算得上现代海军陆战队的雏形。罗马海军为陆军的海上运输提供掩护,并向任何敢于和罗马争夺制海权的敌舰挑战,他们在海上就像在陆军在陆地上一样无坚不摧,终于将地中海变成了罗马帝国的内湖。汉朝也有相当规模的楼船水师,但只适于内河作战,与适应于海战的罗马海军相比还是处于劣势的。 当然,汉朝军队也有自己的优势。首先是骑兵。汉朝与匈奴的长期作战中,骑兵得到空强的发展,成为当时边防的重要力量。汉文帝时对匈奴的作战时,发动的骑兵力量可以达到10万以上。汉匈战争期间,汉军庞大的骑兵集团在速度、冲击力、载动力和骑术方面都不逊于对手,数量还多于匈奴。他们在长城外行进数百公里,通过步兵历来难以逾越的缺水地带,一再向漠北草原出击。而罗马军团的骑兵只是辅助作用,数量和质量都与汉军相去甚远。 在武器装备上面,汉朝毫不含糊地领先于世界。汉朝武器以钢铁兵器为主。中央有专门的部门主管全国兵器的制作。冶铁业比较发达的郡,设工官、铁官,主管兵器制造并输送京师。长安、洛阳及各郡设武库,由武库负责兵器储存和发放。武器种类多种多样,从攻城到野战划分极为详细。这些兵器质量极高,大大增强了军队的战斗力。反观这时西方的兵器,据说罗马人的对手高卢人的铁剑是海绵铁锻成,一刺就弯,在地上踩直后才能再用,但是拿着这种兵器的高卢人居然也多次打败过罗马人,还曾攻陷过罗马城,由此可猜想罗马人的兵器质量。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西汉军队装备的远程兵器——弩。当时的弩有望山和刻度,普通士兵指哪儿打哪儿,又用铜弩廓取代木弩廓,大大增强了弩身的承受力。最强的腰引弩拉力可达370公斤,有效射程超过500米,简直到了不可思议的地步。罗马军队主要靠近战突击,其重标枪力量很大,但是能投多远全靠臂力,在汉军的弓龘弩面前则没有发挥的空间。 中国还有一项最大的优势——人多。经过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混战洗礼,中国土地上的战争频次和规模早已不是欧洲人能够想象的。马邑之战汉朝投入近三十万兵力,朔方之战汉军十万,漠北之战汉军十余万。有了这么多实践的机会,从战国到秦汉,中国名将辈出,战术理论丰富。罗马可投入兵力则少得可怜。罗马长期驻军才不到15万人,每次能出动的军队就更少了,凯撒的高卢战役中,总共四个军团2.5万人。其它战争的规模也不会太大。罗马帝国的将军们在孙子的门徒面前恐怕还嫰了点。 胜负一念间 这样看起来,如果就一次战斗而言,罗马军与汉军相遇后的场面将会是这样的:两军对垒,罗马人会摆出整齐的方阵步步逼近,试图与汉军进行肉搏。汉军则会施放遮天蔽日的弩箭,在罗马人的标枪射程之外实施远程攻击。如果罗马人的重盾能够抵挡住汉军的弩箭,冲到汉军的面前,汉军的阵势就会受挫。同时,汉军骑兵开始从侧翼迂回,轻松驱散罗马骑兵,只要汉军步兵能够抵抗到骑兵胜利的瞬间,汉军将会获得胜利。 至于海上的争雄,恐怕没有多少海战经验的汉朝只能眼看着罗马帝国的舰只横行于沿海地带了。如果战争发生在罗马的土地上,地中海沿岸,汉军肯定会被迂回而来的罗马海军陆战队打得顾头不顾尾。可是如果在中国内陆,罗马海军的力量就完全成了摆设。 如果战斗扩大为战役,双方必须动员全部国力一争雌雄的时候,西汉大一统的高效率就体现出来了,不论是兵员的补充,粮草的调配,部队的协调,只要皇帝一声令下,都会迅速完成。罗马帝国就麻烦得多,皇帝要受到元老院的制约,从罗马城里发出的声音也只能传到亚平宁半岛,自重的将军们也不是很听话。更何况,罗马精兵与汉军在数量上相差甚远。所以西汉王朝可能会赢得几个战役的胜利。 如果双方僵持下去,形式可能会向着不利于西汉的方向发展了。罗马军队以战养战,越战越强。而西汉军队则会随着国库的日渐拮据渐露颓势,最后只能处于防守状态。当然,如果西汉还能顶住的话,可以指望罗马帝国因为东西发展不平衡而自己分裂,最终不战而胜。 |
|
来自: 万纸相传图书馆 > 《血与铁-历史与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