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养生保健之道:口述中医-名老中医访谈录

 zzy3508 2012-03-04
 
 中医养生保健之道:口述中医-名老中医访谈录
 

著名老中医高诚宗处方(原方)

著名老中医高诚宗处方(原方)

 
 
口述中医-名老中医访谈录 第一部分 五脏六腑该怎么补(1)
 
   

    最近,对中医的一些争论我也听到了。我认为中医的问题很简单,看治病是否有效就行了。看什么?看疗效啊。中医纵横数千年,治病万万千,到了今天,如果还有人问:“中医能治病吗?”这个问题相当于:“米饭能充饥吗?”
 
    如果稻田里出现害虫,中医的解决思路是:保持生态平衡,让青蛙吃掉虫子。批判中医的人说,你那种方法太原始、太落后,没有实验数据,不科学!要科学杀虫,必用杀虫剂,一瓶下去,保证一扫而光!用过之后,果真如此。不但害虫灭绝,而且稻田里的龟、蛇、鳝鱼、麻雀、青蛙也都统统绝迹,稻田里的生态平衡被破坏掉了。在我看来,用天然的方法解决问题才是最好的。
 
    人体有着强大的、完善的自我调节能力,这是人类历经漫长的进化之后所凝聚的精髓,是任何药物都代替不了的。不去破坏人体这种本能的、天然的、与生俱来的自我调节能力,是维护健康的最高法则!如果用所谓科学的方法去破坏人体的生态平衡及自我调节能力,那么,手段越先进,后果就越严重!曾经有过人定胜天的日子,将荒山、湿地都改造为农田,结果水土流失,山洪泛滥,沙尘四起,于是,如今又忙着退耕还林。
 
    现在的科学,能解释的宇宙、自然,只是整体中很小的一部分。而宇宙万物,相生相克,相依共存,遵循着天然而完美的规律和法则。人类在多大程度上改造自然,就会在多大程度上受到自然的惩罚。中医顺应天道,法于自然,从不强行改变什么。所追求的就是恢复人体原有的平衡状态,是一门合乎“道”的大学问。

    二

    中医治病,以人为主,以整体为主,先找出人的身体处于什么状态,治疗的时候就能调整人体的机能,然后让人体本身的抗病能力来驱除疾病。找出人的身体处于什么状态,这叫辨证。中医是怎么辨证的呢?
 
    望诊时要看病人的气色,还要知道整体情况。中医有个有名的“十问歌”:“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饮食四问便,五问头身六胸腹,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妇女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这些寒热、大小便、饮食、睡眠、月经等问题,方方面面都跟整体有关。问清楚了,对病人的全身情况、以往的体质基本了解,辨证确切以后,才能提纲挈领,针对目前最主要的问题下手,次要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中医有个八大纲,叫“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是以阴、阳作为纲领,把疾病的部位(表、里),病象的性质(寒、热),正邪的消长(虚、实)概括在一起,以判定病证。阳虚的就补阳,阴虚的就补阴,阴阳都虚的就要阴阳双补。单是某一方面不足的,几帖药下去疗效极其明显。有些人阴阳严重不平衡,阴虚阳亢的,那就既要补阴,又要潜阳。
 
    “阴虚阳亢”是一种错综复杂的病,比较难治。有一次我碰到一个病人,她是虚实无间啊,冷来怕冷,热来怕热,脚上冷得要棉被包牢、塞紧,脸上热得汗直淌,一个人身上截然是两个人的表现,像乞力马扎罗山一样,山下是温带,山上是寒带。中医上讲,这就是上盛下虚。她告诉我,到处求治,其他医生也吃不准,家里寿衣都给她做好了,西医根本没有办法治疗,只能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口述中医-名老中医访谈录 第一部分 五脏六腑该怎么补(2)

    像这样的病人,就要用中药给她调理清爽,上亢的部分去掉,下虚的给她补进去。所谓“补其不足,去其有余”。等到两个月以后,虚实无间的症状消除了,就给她开膏方,巩固一下。

   

    平常我们吃的药,10多味药就算多了,算复方了。跟膏方相比,汤药有时会显得势单力薄,力量不够。冬令时节吃膏方,就是给病人适当地进行调理。膏方能够抓住人的体质要害,最关键的是,重点进补!
 
    膏方为啥要放到冬令吃呢?因为冬天更补得进。人是大自然的产物,人与大自然都要经过“春种、夏长、秋收、冬藏”。夏天出汗时间比较长,补品吃下去,汗一出,都跑光了。到了冬季毛孔收缩,人体处于一种封闭状态。这时候调理,是虚证多的,就可以虚则补之,补充人体的不足。阳亢的可以适当地潜阳,什么叫潜阳?让“火”潜进“水”里去,那火仍在,只是让水制约着,不让它上亢,从而达到阳阳平衡,阴平阳秘。中医非常重视阴平阳秘这四个字,自始至终围绕这四个字的原则。只要阴阳平衡,身体就好,五阳开泰。
 
    具体说到五脏六腑要怎么补?先要分清阴虚阳虚,再看具体脏器,心、肝、脾、肺、肾,哪个脏器虚,就对证进补。不管是补肺、补肾、补脾、补肝、补胃,每一个脏腑都是一样的,都要重视阴平阳秘。比如补肺,到底是肺阴虚,还是肺阳虚?补肺阴和补肺阳截然不同,是对立面啦。或者有更复杂的情况,怎么办?医生用药高明不高明,就在这种地方。
 
    “老慢支”到了后期,肺病及肾,必定发展为肾不纳气。为什么肺会波及到肾呢?中医认为肺与肾互为母子关系,肺为气主,肾为气根;肺主出气,肾主纳气。肺气虚,母病传子,就会伤肾。所以,肺不好的人肾往往都有问题。肾不纳气啊,讲话要气喘,走路要气喘,一活动就要气喘,这就是肾虚。肾虚多数是肾阳虚,就要补肾阳。
 
    “老慢支”同时还有肺虚,而虚证呢,也会变为一定的实证。“老慢支”后来痰吐不出来了,大量的痰积聚在肺里,是一种实证。
 
    所以给“老慢支”开膏方,要注意上面泄,有痰,要咳痰、涤痰、化痰。肾不纳气,就要补肾。这个膏方,既有清肺的,又有化痰的,又有补肾气的,补泄兼施,互相制约,互相扶助,全面地考虑到了。这样看来,跟膏方相比,单味药是不是有点势单力薄?再者,在补肺气的同时,能够平衡一下,补一补肺阴,那么药性就可以起到制压作用。膏方在给脏腑进补的同时,一定要有适当的制压。

    四

    一个人的休息环境、工作环境、家庭环境,既是致病的因素,也是治病的必要条件。
 
    来开膏方的人当中,有一些人的体质是亚健康的,平时说有什么病也很难讲,但是感觉自己年纪不大,就容易产生疲劳,工作疲劳以后难以恢复。实际上这是亚健康,工作压力比较大,操劳过度,太紧张了,就会出现这种情况。
 
    工作压力大是没有办法的,大家都在拼命竞争,松口气,这笔生意可能就不归你了,或者这个位子上坐的就是别人了。那么我就奉劝亚健康的朋友,到了冬天,可以吃膏方调理一下。亚健康的人很适合吃膏方。还有就是病情变化比较小,或者病情已经缓解了,处于巩固阶段的,这三种情况用膏方效果比较好。
 
    反过来,病情变化比较大、比较快的阶段,就不适宜用膏方。病情变化很大时,医生好比是“官兵捉强盗”。一会儿捉到东,一会儿捉到西,用药要时时调整。而膏方是一只固定方,显然就不适宜了。再一个,中医强调“中病即止”,比如一个病人,原来大便不通畅,通过治疗大便已经弄通畅了,如果再弄下去,就要腹泻了。而膏方服用期比较长,一吃就是一个季节,显然也不适合。
 
    还有一些“富贵病”,往往是没有遵循科学合理的饮食和生活习惯造成的。怎么讲呢?比如说有的人在饮食方面天天大鱼大肉,喝起烈性酒来有好几瓶好喝。实际上造成了身体酸碱不平衡。所以,糖尿病、高血脂、痛风,就会接踵而至。
 
    还有一些人经济条件比较好了,就酒吧、舞厅整天熬夜,灯红酒绿,只愁天亮不愁夜,这是不合乎科学生活方式的,必定使得人体的生物钟紊乱,造成一些生物性的不平衡,不平衡就要闹病。凡是睡眠不好的,失眠的,很容易发生肿瘤,这类病人占了肿瘤发病率中很大的一个比例。醉生梦死的生活方式,就很容易生这些病。在这种情况下,必须纠正这些不合理的生活方式。同时适当地通过冬季进补,调整这种由于不合理的生活方式造成的生理上的不足,防止产生更严重的疾病。
 
    刚才讲到的一些过食膏粱厚味,就可以通过一些膏方,去除多余的部分。因为中医有两大原则,补其不足,去其有余。体内过剩的部分,通过膏方,可以去除这些过食所引起的病变。比如说高血脂、血黏度高,还有饮食过多引起的糖尿病,都可以通过膏方来调理。
 
    有些过度肥胖的人,通过一个冬季的调理,体重也会下降的。这是为什么呢?肥胖,有的是代谢功能不好引起的,中医说起来是体内有痰湿了,那就通过药物来运化脂肪,用膏方去把痰湿运化掉。所以,有些膏方是可以减肥的,而且这种减肥的效果比较巩固。一日三餐照常吃,不用管牢嘴巴。靠节食来减肥,这种东西是不可靠的,多吃又会反弹。
 
    (口述:阮少南采写:李华)

口述中医-名老中医访谈录 第一部分 道地枸杞子是老百姓的冬虫夏草(1)

    一

    最近一段时间,冬虫夏草成为热点话题。实际上,价格比黄金还贵的冬虫夏草,跟普通老百姓还是有很大距离的。但我们也想进补,也想延缓衰老,改善体质。那么,有没有老百姓吃得起、保健效果又很好的药材呢?有!
 
    我今年80岁,腰不弯眼不花,看书看报不需要戴老花眼镜。我还是浙江省中医院、杭州方回春堂等中药房的药材质量顾问,对方一有事情,不管是多么热的夏天还是大冬天,自行车一跨,随叫随到,平时连个感冒什么的都没有。
 
    谈养生之道,不到80岁不要谈。现在医疗卫生条件这么好,经济条件这么好,70多岁随便活活,不稀奇的,到80岁了,还骑辆自行车上下班,还能像五六十岁的时候那样全身没有毛病,那个时候你再来谈养生之道。
 
    中医认为,人体内血液的流动就像潮水的涨落一样,是有变化规律的:中午的时候,血液到达指尖,这个时候指尖会特别怕疼,刺破的话呢,血就会流得特别多;晚上的时候如果手指刺破,流的血就不会像中午的时候那么多,也不会那么痛了。到了晚上10点以后,血液流到哪里去了呢?流到肝里面去了。肝是藏血的器官——肝藏血,劳累了一天的血,该“回家”休息了,这个时候,人就应该跟着血的节奏,上床休息。再怎么有事,晚上10点之后,一定要上床休息,一定不要拖过12点。但是年轻人做不到啊,深夜12点有的人在看书,有的人还在酒吧里没有回家呢!

    二

    10多年前,我从浙江省中医院退休了。也就是从那时起,每天早上起来以后,吃一把枸杞子,分量是多少呢?30克。到今天,已经10多年吃下来了。一天30克,10天就是300克,一个月就是900克,1公斤不到吃一个月,一年差不多要吃下去10多公斤。方回春堂药房的人都知道,我买枸杞子都是一箱一箱地买,不到超市买,超市的枸杞子标牌上写的产地是宁夏,实际上可能不是,因为枸杞子全国大部分省份都有,有的还是栽培的,不是野生的。买枸杞子不仅要求正宗,而且颗粒要大,要饱满,外表没有褐色斑点,色泽绛红,这样的枸杞子才是一流的,吃下去才会有效果。南方产的枸杞子粒小、核大、味苦,不能干嚼。最近一两年,我一直在杭州方回春堂买,这里的枸杞子是目前杭州药店里最好的,枸杞子特别大,直接从宁夏运过来,属于道地药材。10年枸杞子吃下来,正宗不正宗,我一吃就知道了。
 
    张锡纯(1860~1933年)是近代中国第一家中医院——立达医院院长,精通中西医学,他在临床医学上有很深的造诣,疗效卓绝,屡起沉疴危症。张锡纯与张山雷、张生甫人称“三张”,为公认的名医。张锡纯50岁开始因心中躁热,每晚临睡前嚼服枸杞子30克,收到很大效果。亲身的体会,使他在晚年的时候竭力号召大家用干嚼枸杞子的方法祛病延年。
 
    干嚼枸杞子最早记载在《外科全书》中,据书中记载,有人在睡前干嚼枸杞子30克,治疗夜间口渴症;有人用枸杞子嚼服,每次15克,治疗精子异常;还有人把枸杞子烘干研成粉末,治疗萎缩性胃炎,均有良好效果。所以,干嚼枸杞子的养生方并不是我首创的,而是古已有之,只是一般人很少知道罢了。

    三

    关于枸杞子的传说很多,常见的有“打老儿丸”的故事:一位官员到山里视察,途中见一少妇用鞭子抽打一个老太婆,老人不但不反抗,还点头称是。官员认为少妇打老人有伤伦理风化,便上前问话。少妇说,她今年200多岁,打的是自己的女儿,因为不听家教,所以打她。这位官员感到很惊奇,问她为啥200多岁还青春年少?她回答说,每日吃枸杞,春天吃苗,夏天吃茎,秋天吃果,冬天吃根皮,所以能翻山越岭。而这个女儿不肯吃枸杞,所以身体虚弱,未老先衰,刚才就是为这事责打她。听得官员目瞪口呆。

口述中医-名老中医访谈录 第一部分 道地枸杞子是老百姓的冬虫夏草(2)

    枸杞又名仙人杖。世传山东蓬莱县南丘村多枸杞,高的有数米,其根盘结坚固,村里的人多长寿,是因为取枸杞井水饮用的缘故。涧州(今镇江)开元寺水井旁有一棵枸杞树,人们就称这口水井为枸杞井,认为“饮其水,甚益人也。”这在《本草纲目》中也有记载。
 
    在《刘松石保寿堂经验方》中,记载有“地仙丹”一方。说是从前有个姓张的赤脚大仙,从一位老人那里得到一张秘方,服用后寿达百余岁,走路健步如飞,白头发也变黑了,掉了的牙齿重新复生,而且性功能强盛。该方的用药十分奇特,用春天的枸杞叶200克,夏天的枸杞花50克,秋天的枸杞子250克,冬天的枸杞根皮500克,分别阴干后,用黄酒浸一夜,取出沥干,加工成细末,再加工成药丸,每次一丸,每日两次,从而起到延年益寿的功效。
 
    据历代本草记载,枸杞子有养肝明目的功能,养生家及民间都推崇用枸杞子明目。缪希雍在《本草经疏》中对枸杞子的明目机制做了分析,指出枸杞子为肝肾真阴不足、劳乏内热补益的要药,而老人阴虚者占十之*,所以枸杞子是益精明目的上品。
 
    枸杞子润而滋补,兼能退热,为益阴除热的上品。近代医家张锡纯,以亲身体会强调枸杞子确有退热的功效。他这样说,从50岁以后,无论冬天、夏天,每晚睡觉时都在床头放一壶凉水,每次醒来,感觉心中躁热,就饮凉水数口,直到天亮,壶中剩下的水就不多了。但是,只要在睡前嚼服枸杞子30克,凉水就可以少饮一杯,而且早上起来感觉心中格外舒畅,精神格外充足,从这方面可以看出,枸杞子是滋补的良药,并确有退热的功效。
 
    年纪大了,人往往有阴虚症状,比如缺少津液、口干咽燥、便秘、五心烦热(两手心、两脚心、心胸部)、盗汗或失眠等,其中以肝肾阴虚多见,肝肾在生理上是密切联系的,所以肝肾阴虚的症状经常同时出现,如眩晕、头胀、耳鸣、视物不清、失眠、五心烦热、遗精、腰膝酸痛、舌红少津、脉搏细速或者细小无力等,可见于贫血、月经不调或者急性热病的末期。凡是有这些症状的,都适合服用枸杞子。
 
    枸杞子最主要的功能是滋补肝肾,使人延缓衰老,增强性功能和生殖能力,增强免疫力,促进造血功能,降低血脂、血压、血糖,保肝护肝,调节神经等。《本草汇言》对枸杞子补肾益精的功能推崇备至,说服用枸杞子能使“气可充,血可补,阳可生,阴可长,火可降,风湿可去,有十全之妙用。”据统计,从汉朝到清朝的32部代表性医学著作中,记载枸杞子有延年益寿作用的处方共384张,其中补肾方占,单味中药使用较多的药物中就有枸杞子。
 
    枸杞子是补肾益精、养肝明目的佳品,是理想的强身延年珍品。人到中年后,由于精血的亏损,会出现神疲乏力、畏寒烦热、眩晕耳鸣、视力模糊、听力下降、*减退、夜尿频多、尿有余沥、须发脱落、高血脂、动脉粥样硬化、老年痴呆、骨质疏松等,服用枸杞子可以祛病延年、增强体质、延缓衰老。
 
    枸杞子有滋阴润肺、生津止渴的功效。2000多年前的经典医籍《神农本草经》就有枸杞“主消渴”的记载。古代名医认为,枸杞子是治疗“渴而引饮,肾病消中”的良药,明代名医张景岳则称枸杞子能“尤止消渴”。现代研究证实,用枸杞子防治糖尿病确实有效。动物实验发现,宁夏枸杞子提取物可使大鼠的血糖持续降低,糖耐量显著增高,这可能与枸杞子中含有胍的衍生物有关。有人将枸杞子蒸熟,每日两次,每次10克嚼服,发现对轻型糖尿病有一定的疗效。
 
    民间有“离家千里,莫食枸杞”的说法,指的是枸杞子有很强的填精益肾作用,能明显增强性功能。枸杞子味甘、性平,有补益肝肾、精血的功效。而精为性及生殖的基础,精得补益而强盛,性功能障碍也能得到治愈。
 
    现代研究证实,每日服用枸杞子50克,连续服用10天,可使男性血中睾酮含量显著升高,能促进女性排卵,增强性功能,提高生殖能力,对各种不孕不育均有良效。
 
    枸杞子能补肝肾精血之不足,是有效的补血药物。王秉衡的《重庆堂随笔》说:“《圣济总录》以一味枸杞子治气短,余谓其专补心血,非他药所能及也。”中医认为,心主血,血液是在心气的推动下,才得以在血管中流动。所谓心血,多涵盖了广义上的血。明代名医张景岳也将枸杞子列为补血主药。现代临床已将枸杞子作为治疗各种血液病的药物。在缺铁性贫血、白细胞减少症、粒细胞缺乏症、再生障碍性贫血、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等疾病的治疗中,枸杞子均作为主药或在复方制剂中与其他药物配伍使用。
 
    明代医家张景岳曾说:“枸杞子味重而纯,故能补阴;阴中有阳,故能补气;能明耳目,填精固髓,健骨强筋。”中医理论认为,人的记忆力与精血有关,精血旺则记忆灵,精血衰则记忆钝。肾精肝血不足,不能上充于脑,是记忆力减退的主要原因。枸杞子有良好的滋补肝肾精血的作用,精血旺盛了,大脑的思维活动有这个物质基础,所以能保持大脑的年轻。
 
    (口述:徐锡山采写:单友良)

口述中医-名老中医访谈录 第一部分 人参——补药之王(1)

    一

    人参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达4000多年,郭沫若主编的《甲骨文合集》第六册就载有象形文字“参”。大家一定晓得人参出在东北,但是1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并不晓得东北有人参,那时人参的主产区是现在的山西上党地区。春秋战国时越国宰相范蠡在《范子计然》(公元前465年)中说“人参生上党”。那时候的上党,山高林密,原始森林一望无际,不像现在这样,一眼望去都是黄土高坡。从人参产地的变迁,最能说明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到了宋朝,上党地区人参产量逐渐减少,药农的搜寻范围开始向东扩张,遍及山西、河北、山东。原来泰山也有人参,到这个时候也被采挖一空。辽、金、元、明建都北京,先后达600年。600年来,北京居民烧饭、取暖用的柴火,冶炼、制作陶瓷用的燃料,全部都是从邻近的太行山、燕山取用的,特别是明朝永乐年间,也就是公元1403~1424年,每年贩运到北京的大木头就不下100多万根。历史记载砍木头的人“千百成群,蔽山罗野,斧斤如雨,喊声震山”。生态环境遭到极大破坏,不用说人参,就连粮食都种不起来。
 
    李时珍在世时(1518~1594年),人参主产区迁移到了东北长白山南部。往东,往山海关外找,这一找可不得了——辽东的人参比上党要多得多啦!仅1609年,寻挖到的野山参你猜有多少?超过1万公斤啦!康熙中期,中国的采参业进入全盛时期,山东、河北破产的农民闯关东,每年有三四万人,以放山采参为业,这样一来,人参主产区继续东移到长白山以北乌苏里江流域锡霍特山脉,那里人迹罕至,物产丰饶,满山遍野的人参随处可见,多得可称“参场”。但随着大量移民涌入东北,人口骤增,采参人同时倍增。采参的人越多,野山参就越少。到后来,一年也就只能采500公斤左右。到今天,野山参产量最多也就50公斤左右。野山参赖以生存的原始森林仅剩长白山自然保护区。
 
    20世纪90年代,中俄边境重开贸易,乌苏里江以东俄罗斯远东地区森林密布,野山参通过边贸形式涌入中国市场,野山参的主产地又历史性地继续东移至远东。不过不会继续东移下去了,因为翻过锡霍特山脉就是日本海。这两年从俄罗斯进来的野山参变得越来越小了,用不了几年,野山参就该灭绝了。

    二

    人参长在北方,销在南方,东北人以产人参为荣,南方人以食人参为荣。那么杭州民间吃人参的风气是怎么来的呢?一个原因是南宋建都杭州,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重心往南迁移,宋朝以后江南经济发达,杭州是故都,皇室遗风,迷信人参,发展到今天,杭州人吃起人参制品来眼睛都不眨;上海、宁波做生意的大老板多,吃参的人自然多;绍兴呢,很多人做师爷,时间一长把主人的养生习惯学来了,带到民间。
 
    人参第一次正式进入民间是清朝康熙的时候,1722年,国库亏空,财政捉襟见肘,康熙皇帝没有法子了,只得分出宫廷中的一部分野山参,让江宁(今南京)织造曹府、苏州织造李熙、杭州织造孙文成分头出售,银两按期如数上缴国库,以解燃眉之急。结果半年不到,杭州的孙文成卖得最快,交款最早,当年拿到野山参,当年售罄交割银两。杭州、宁波、绍兴的有钱人家,看到出自宫廷的野山参,活抢活夺。

口述中医-名老中医访谈录 第一部分 人参——补药之王(2)

    人参的生存能力超过其他任何草本植物,也超过人类。对人参的赞美,中国人持续了2000多年,调子一直没有变过,那就是“补药之王”。清朝以前,老百姓是没有可能买到野山参的,政府不允许,被朝廷里的皇帝老子霸占着。
 
    说人参是补药之王,首先是人参非常奇特的生物特征——长寿。人参的生存能力非常强,不仅超过其他草本植物、动物,而且超过人类。尤其是野山参,不怕冻,零下40摄氏度以下在土中也冻不死;不怕旱,几个月不下雨也干不坏;不怕野兽的践踏。人参的芦头,由一个个芦碗组成,每个芦碗上都有后备芽苞。第一个芦碗如果遭到意外损伤,其后备芽苞便可继续生长,成为新的芦碗。如果后备的芦碗也受到伤害甚至断掉,人参也不会死,几年之后,又会长出新芽苞,继续生长。就算是从肩膀这个地方断掉,人参也不会死,它可以再憋出新芽苞。如果更坏,人参的主根也烂掉了,那也不要紧,剩余的根须仍然可以生长,几十年或者上百年后,就变成了主根。
 
    我们说人参生命力很强大,即使你把它挖出来,它照样会复活。植物浸泡在白酒中,是不会生长的,这是人人都晓得的常识,但是唯独人参例外。有报道说,黑龙江省某居民将一棵人参泡在白酒中,参须子竟然又长出8棵小人参。很多人觉得不可思议,其实这种现象在野山参中是很常见的。人参泡酒仍然发芽,只能说明一个问题,就是人参的生命力特别强。人参强大的生命力,特殊的再生能力,都在向我们暗示,它能使人类强身健体,延年益寿。
 
    人参能成为“王”,当然更重要的是它有任何药物都无法比拟的效果。人参这个东西,你只要跟它有接触,就能体验到它的神奇。在长白山区的参工、参农人人都知道,深秋的时候,长白山区气温已经很低,参农们往往在结冰碴的水中刷洗人参。久而久之,参农们发现,在冰凉的水中刷洗人参,即使手在水中连续浸泡一个月,也不会褶皱,不会裂口,手上的皮肤反而变得光洁、娇嫩。中老年人的手,刷洗一个月的人参,也会变得像年轻人的手一样。
 
    一个平时吃人参的人和不吃人参的人,那是不一样的。长期服用人参,元气充沛,中气充足,五脏六腑功能健全,生血生精功能旺盛,先天后天之气充实,气血运行正常,不易感冒,能延缓衰老,健康长寿。
 
    我们知道名老中医大多数比较长寿。这其实跟他们科学进补人参有很大关系。浙江省有一位国家级名中医,每年冬至一到就不喝其他茶水,专喝人参汁,具体做法是,放3~5克人参在杯子里泡茶喝,喝到没有参味了,就将人参吃下去,一直吃到春节为止。我的一位同事,60岁以前没有吃过人参,退休后,他把人参磨成粉,每天早上起来吃一小勺,吃了一年,结果头发很多变黑了,一年到头从来不感冒,精神很好。经他介绍,他周围的朋友、亲戚、病人,有很多人开始服用人参,效果都不错。一位香港朋友在听说了这一养生之道后,一口气买了12公斤人参带回香港。这样的例子太多了,总之有条件嘛,冬天一定要炖支人参吃吃,条件好的,吃上万元的,工薪阶层,上万元的吃不起,一两千元的总是吃得起的。

    三

    人参因为加工方法不同,分为生晒参、红参、糖参和大力参,加工方法不同,性味也不同。那么,什么样的人应该服用什么样的人参呢?
口述中医-名老中医访谈录 第一部分 人参——补药之王(3)
 
    大致说来,体质虚弱、气短、气急、盗汗、肢冷、咽干舌燥、神疲乏力、失眠多梦、食欲不佳及高血压、冠心病、肝炎、肾炎、心肌炎等,选用各档生晒参为宜,因为生晒参药性比较平和。
 
    如果是畏寒怕冷、手脚不暖、头晕体倦、四肢乏力、关节酸软、气血不和,可以选用红参,因为红参的药性带一些热性。
 
    对于肺阴不足、虚热喘咳,咳嗽咯血,热病伤阴、虚火牙痛、术后体虚,以及放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等患者,则宜用西洋参。
 
    人参有五忌:咳嗽、疼痛、感冒、发热、正在失血的人忌用人参,但失血止住后可以用人参。
 
    人参能调节人体正常的生理机能,一般来说,人参的功能在正常条件下发挥的作用更大,所起的作用不存在年龄差异,年轻人服用人参比老年人和病弱者有更大的效果。如果你想延缓衰老,从40岁开始就可以吃人参了。不怕麻烦的自己买人参吃,怕麻烦的买人参制品吃。很多人认为等到老了再吃不迟,实际上40岁左右开始吃,效果最理想。
 
    人参没有真假之分,只有好坏之别,我们平常百姓,吃不起真正的野山参,但经常吃一点人参制品,绝对有益健康。
 
    有人说只有中国人相信人参,这是不对的。人参现在是全世界人都崇拜的药物。发现人参最早的是中国人,9世纪中叶,人参经由*传入欧洲,后来马可·波罗也带了人参到欧洲。印第安人很早认识了人参的药用价值,称之为“小印第安人”、“男人根”。首先发现加拿大有人参的是一位欧洲的传教士。1749年,加拿大有人参的消息公诸于众后,人们开始疯狂地盗挖,当时在蒙特利尔一带几乎找不到帮手收割庄稼,因为所有的人都去挖人参了。
 
    1862年,美国的人参出口量是62公斤,每公斤的价格是300金马克。现在,美国有超过2500家出售人参制品的商店,至少有500万人常年服用人参制品,基辛格就是一个人参崇拜者。英国人称人参是“生命之根”,称“人参是一种返老还童的药物”。前苏联卫星上天前,为宇航员研制了几种抗缺氧药物,分析来分析去,都没有人参效果好。现在宇航员身上带的抗缺氧药物,就是人参制品。我国的宇航员,不用说都是吃人参的。
 
    这辈子我总共看了有100万人次的病人了,包括在国外这20多年给全世界各个国家的人看病。有一个忠告,假如你经常感冒,那说明你的身体是不健康的,你必须引起重视。经常感冒,一年四五次,或者一个月一次,前一次感冒未清,后一次又染上了,感冒之后不容易好,这说明你的免疫功能有问题。免疫功能就是人体的防御功能,免疫功能低下的人容易感冒,也容易患癌症;免疫功能健全的人,身体健康,不容易感冒,也不容易患癌症。所以,我劝上了年纪的中老年人,应该养成冬天服用人参的习惯,因为人参是预防感冒,提高免疫功能的特效药。
 
    我们人啊,六七岁之前,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全,五六十岁之后,免疫系统又逐渐衰退,因此很容易感冒。儿童在不断地感染、感冒的过程中,逐渐建立并完善了免疫系统。老年人免疫功能低下,在反复感染、感冒时,可能会引起严重的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老人也较容易患癌症。
 
    民间的说法,冬至是一个关,很多老年人过不了冬至这个关,原因是冬至前后天气寒冷,血液循环变慢,老年人的免疫功能在这个时候特别低下,如果碰上感冒,并发症一出现,事情就麻烦了。我们知道西方人很怕感冒,因为他们知道感冒的危害;我们这里呢,主要是不知道感冒的危害,特别是有心脏病的老年人,他不知道感冒可能引发的严重后果,所以不重视。
 
    预防感冒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吃人参。老杭州人懂得养生,立冬一到,就到胡庆余堂买人参吃。我在胡庆余堂坐堂,对这一点特别欣赏,特别有感受。杭州人懂得养生啊,人参吃过了,免疫功能就会提高很多。
 
    所以我在这里奉劝年轻人,孝敬父母,不要给他们买老酒、买香烟,给父母买点人参,让他们春节前吃掉,这样能预防疾病。父母身体好了,就是儿女最大的幸福。
 
    人参能增强免疫功能,效果来得快,持续时间也长。经常感冒的病人和癌症手术后的病人,宜长期服用人参,能重新建立正常的免疫功能。中老年人长期服用人参,不但全身健康状况可以得到改善,并且不易患癌症、心脏病,可以起到抗衰老、延年益寿的效果,这是我从事中医50多年来的重要心得。

    四

    人参为啥会有这样那样神奇的功效?通过新的技术手段,慢慢地,已经搞清楚了一部分。但是,我认为还没有完全搞清楚。其实,人参还是治疗早搏的最好中药。心脏有病的,有早搏的,应该常年吃人参。早搏是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诱发因素很多,很难确定其真正的病因。西医可能会给你提供心律平、慢心律、索他洛尔这样一些本身有副作用的药物。
 
    人参有很好的强心作用,对心肌衰弱最适宜。患病毒性心肌炎后,心电图上经常出现早搏、T波改变等,服用人参一段时间后会有很好的疗效,所以人参是治疗早搏最好的中药。人参对各种心脏病包括风心病、冠心病、高心病、肺心病等,均有明显强心作用,而且毒副作用很小,长期服用,能将地高辛逐渐减量。
 
    每天服用人参汤对中老年人强壮体质非常有益。尤其是曾患有心肌炎、早搏,中医辨证为心气不振、心气衰弱的病人,长期服用人参汤,除了能够治疗早搏,对心血管也有很好的保护作用。人参皂苷能增强心肌收缩力,降低心肌耗氧量,减慢心率,增加心输出量和冠状动脉血流量。
 
    总之,人参对人体的作用是全方位的,强身、强心,促进造血,增强大脑功能,增强免疫功能,增强内分泌功能,还能抗氧化、抗衰老、抗癌、抗辐射等。对免疫功能低下者、心功能衰弱者、内分泌功能减退者,最为适宜。
 
    (口述:吴伯平采写:单友良)

口述中医-名老中医访谈录 第一部分 让中医来关心我们的心脏(1)

    一

    前几年,香港的《中华医药报》来采访我。我谈到一个观点:现代医学上说,动脉粥样硬化是不可逆转的。我认为,中医可以通过活血化瘀的办法恢复动脉的弹性。很多心脏病病人看到这篇报道高兴得不得了,这就意味着他们不用锯肋骨、开胸,装支架、装起搏器,可以用中药试着来调理。
 
    但是很多西医根本不相信,就有人打电话给我,他一开始不肯透露身份,只说是来咨询的,他问我:“我看了报纸,说你能把这么多心脏病病人治得这么好,你的草药真有这么神吗?”在交谈中,我发现他对一些医学术语运用得非常娴熟、准确,我就问:“你是医生吗?”他最后承认:“是的,我是个主任医生。”我就说,人是天生的,中草药是天然的。天生跟天然配在一起,才是原配。搞个人造的东西装在你身上,搞个人造的东西给你吃,肯定不是最好的搭档,人跟自然的中草药,肯定是最佳搭档。虽然也不能说100个病人吃了我的中药,100个病人都能好,因为同样的药用在两个人身上,体质不一样,效果也不一样。但是有些病,西医做不到的,中医能做到,反过来也一样。所以中西医结合,这才是对人类最大的贡献,的确是这样,我并不一味排斥西医。病人到我这里来,他原来用的许多西药,我会叫他慢慢停,逐步用中药代替。中西医各有优缺点,为病人着想,凡是适合西医处理的,我都会劝他接受西医治疗;而适合中医治疗,不适合西医处理的心脏病,中医同样当仁不让。
 
    世界上,除了西方医学、药学之外,能有自己独立完整的医学、药学体系的,恐怕只有中国的中医学和中药学了。中国人对中医还有偏见,中国人不相信自己民族的智慧,这是一件很可悲的事情。很多人拿西医的思路、观点来比照中医,得出不科学的结论,这怎么能比呢?中西医是不同层次上的两种科学,是不能这样比的。
 
    我在北京明道草堂坐堂,那里有好几位前辈都是国家领导人的保健医师。著名中医学家樊正伦是明道草堂主任,他常说:“中医在治病时,常用的方子包括张仲景《伤寒论》的方子、《金匮要略》的方子。”学中医的都知道,这都是两千年前的方子,为什么两千年前的方子到现在还有效呢?西医可能会说,你那中药熬完了,什么细菌、病毒都杀不死。中医的奥妙就在这里,它在杯子里什么都杀不死,但是喝进去就可以治好这个病、那个病。为什么?因为它是用药物的偏性来纠正人体的偏性,改善人体的内环境,让被破坏的内环境得到修复,让致病因子在这儿赖以生存的条件被破坏掉。这样看待中医,我们就看到中医的科学性了。
 
    也正因为如此,所以我们几千年来用的中药现在依然有效。《黄帝内经》里头,把脏腑比喻成11个当官的,不同的官有不同的任务,其中级别最高的是心,“心主神明”,心是人身上的最高统帅,等于皇帝。“主明则下安”,“主”要是不明呢,连带着脏腑都会出问题。比如心脏和肝脏,也是有连带关系的。肝脏是一个藏血、解毒的器官,就像自来水厂,把钱塘江的水引进来,再在净水池里消毒净化。肝脏不停地把心脏里打出来的血收进来,消毒净化后再送出去,心功能当然会影响肝脏功能。
 
口述中医-名老中医访谈录 第一部分 让中医来关心我们的心脏(2)
 
    以前我父亲经常讲:“心肺要同治。”心脏不好,肺也会连带不好。打个比方,隔壁着火了,连带的那一家也烧焦了,救火时,当然是两家都要救。我现在治心脏病,就是心肺一起治的。心肺是相互关照的,肺好了,能够吸进来更多的氧气,提供给心脏。我一般先调理心脏,然后心肺一起调理。
 
    还有,有些心衰的病人,他吃饭胃口也不好,我就会同时调理心脏和脾胃。胃口不好,也是心衰造成的,这是并发症啊。为啥心功能不好会拉肚子?肠胃也需要心脏来供血,心脏供血不到位,肠胃功能肯定要衰退。如果是西医的话,让你换个科室,看消化科去。中医是整体观念,就不会这样做了。

    二

    心脏不好的人,脸上五官、皮肤上也会有表现。人是整体,内外当然息息相关,一棵树根部生了病,叶子也黄了,是同样的道理。比如牙齿灰暗,可能是抽烟抽坏的,也可能是心脏不好,因为牙齿也需要供血,心脏供血不好,牙齿营养就跟不上,就会灰暗。还有,1997年在“海峡两岸学术交流会”上我谈过一个观点:肾跟耳朵的关系。以前好多人把耳鸣当肾虚治疗,百分之九十的医生都是这么治疗的。但是,我治耳鸣,年轻的人耳鸣我着重往肾方面治,50多岁的人来,我就全身动脉血管一起调理,疗效果然很好。很多医生是搞理论出身的,我是临床出身的,要讲理论我讲不过他们,但是实践出真知,在学术交流会上我跟那些心血管医生聊过以后,他们恍然大悟——怪不得老年性耳鸣,他们用治肾的办法怎么治都不行。
 
    再说我的一个朋友,年轻时脸上一点斑都没有,年龄大了后,突然之间脸上有一块一块的黑斑,到美容院里去弄,弄不掉。后来心脏不好了,就到我这里吃中药,吃了3个月,黑斑褪下去了。她脸上的这个黑斑,就是心脏不好的表征。因为脸上的颜色取决于血液中氧含量的多少,氧含量高,脸色就显得红润,反之则灰暗。心功能差时,心肌的弹性也差了,打出去的血不能及时回收,缺氧的血滞留在脸上,日积月累脸上就越来越灰暗。四肢血液的回流也差,就会引起脚麻、手麻、发冷。
 
    说到这里我强调一下,如果年轻的时候就有雀斑,跟遗传有关系,不要紧,你去美容院好了。但如果你40岁以后突然四肢发冷,脸上斑点多了,那就跟心脏及其他脏腑器官有关系,就要到医生那里去看一下。45岁之后,人的心脏就走下坡路了。我们的心脏每一分每一秒都在跳动,眼睛有闭上休息的时候,心脏却一刻也不能停。心脏是我们人体中最疲劳、最辛苦,对我们人类贡献最大的一个脏器,所以我们大家都要关心它啊。

    三

    在一般人的意识中,承认中医治病很好,就是效果太慢,治慢性病还行,治急性病就不如西医,这绝对是对中医的误解。中医急诊,其实是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医疗效的体现。比如治疗心肌梗死,过去西医有一套疗法,但成功率不高。1956年提倡中西医结合后,心肌梗死的死亡率才明显下降。
 
    我再给大家讲个例子。去年5月份,浙江某省级医院有一位老院长患心肌梗死,请我去会诊。他的情况是这样的:冠心病多年,心肌梗死两次,卧床多年引起肺功能下降,接着引起肺炎和肺水肿、胸腔积液,去年5月份是第三次严重的心肌梗死发作。当时医生都说救不过来了,最后抽胸腔积液抽到不敢再抽了,胸腔积液不能总是抽的。胸腔积液也称胸水,所谓胸水,指的是存在于脏、壁层胸膜之间的液体,少量胸水是正常现象,主要起润滑作用,只有当胸水超过一定的量,才属病症。但无论是正常的胸水,还是病症的胸水,其成分几乎一样——富含人体必需的多种营养物质。病人本身已经很虚弱了,再这样白白地抽掉营养物质,等于是雪上加霜。
 
    他后来是没法再抽胸水了,就是吸氧气,24小时不敢断,平躺在那里,话都不会讲。这样的病人,中医有办法吗?有啊,我用一根长长的吸管,吹药粉进去。吹的是什么呢?麝香。用吸管往他嘴巴里面吹,然后再点了几个穴位,他眼睛就慢慢地睁开了,想跟我说话。我们叫他不要说,他嘴巴想动,想说话,眼睛里是很渴望生存、很感激的眼神。他女儿、女婿都看得出来,他女儿哭着说:“我爸爸很感激你,他想求你救命,你来了等于抓到一根救命稻草,我是他女儿,我看得出来。”那天等我走的时候,他的情况是基本上稳定了,我叫他女儿跟着我再去配3帖药,我说,这3帖药下去,有用就有用,没用我就不看了,我也没办法了。结果3天以后,他女儿打电话来告诉我:“爸爸早上起来想吃稀饭,中午的时候还把一条鱼都吃完了。”老院长会说话以后,我去看他,他不准我自己开车去,一定要让他女婿开车来接我。他说:“我这条命是你拣回来的。”他女儿后来说:“爸爸是个离休的军队老干部,脾气很固执的,我们家里人讲什么他都不听,他现在就听你的话,你说叫他干什么他就干什么,当圣旨一样。”
 
    可能大家都奇怪,简简单单一味麝香,为啥效果会这么好?神农尝百草的故事告诉我们,哪味中药好用,哪味中药不好用,都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我们的老祖宗在几千年的临床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说到麝香,我国古代名医华佗曾用麝香、丁香等制成小巧玲珑的香囊,悬挂于室内,用来治疗肺结核、吐泻等疾病。心肌梗死引起心肌收缩功能差,心肌供氧供血供不上。麝香的主要功效是芳香开窍,有兴奋呼吸、加速脉搏、升高血压和强心的作用,这味中药用在心肌梗死上,不是正对路吗?
 
    当然,这仅仅是急诊处理的办法,临时应应急的。平时我很少用这个药,等病人的心绞痛、心肌梗死的症状改善了,也不用这个药了。以前没有吸管,我父亲都是用麦秆吹的,吹好以后,多出来的一点药粉包起来,放在左胸的贴身口袋里面,女的就放在左胸乳房边,最好是贴肉放。像老院长这样,半个月以后就能自己下地走路了,不过病情还没有完全稳定。等最后稳定下来,胸闷啊、气急啊这些症状就全部消失了。
 
    (口述:叶秀珠采写:李华)

口述中医-名老中医访谈录 第二部分 中药治早搏效果好(1)

    一

    用野生灵芝治疗早搏,我已经10多年用下来了。当初怎么会想到用这味药呢?因为我父亲讲过,灵芝可以用来治早搏。后来,我自己也查过资料,10多年用下来,效果的确很好。当然,怎么用野生灵芝?它不能离开中医的基础随便用,还是要讲辨证施治。我平时在种德堂坐诊,心脑血管病人是最大的一块,其他的,肝胆脾胃、气管炎、肾病也很多。这是因为李氏中医的特点是大内科,中医把人看成一个整体,各科的基础理论都一样,阴阳五行,四诊八纲,望闻问切……以前的中医都是大内科,基本是不分科的。
 
    我父亲看病也不分科,他不仅不分科,而且不分中西土洋。我父亲李学杲解放前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英语系,会说一口正宗的牛津英语。加上他中医根底深厚,把脉施药,也是行家里手。中医中药和西医西药是相距遥远的两大体系,因为距离远,沟通起来就比较困难,尤其是中医中药特有的一些名词,像配伍、药性、升降沉浮、十五畏十八反……对西方人来说简直就是天书。偏偏父亲就有这样的本事,再拗口的中药词汇,再深奥的中医药理论,都能顺顺溜溜地译成英文,让西方人一看就明白。同样,他也能把西方的医药论著信手拈来,融入中医中药,应用于实践之中。所以在对早搏的治疗上,父亲也是有一套的。
 
    早搏是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民间也称早跳。分器质性和功能性两种,根据部位不同又分为室性早搏、房性早搏和结区性早搏。有的功能性早搏不是很严重,可能每个人都经历过。举个例子,前段时间不是刚过年嘛,你正在走路,“嘭!”路边有人放了一个大炮仗,你吓了一跳,感觉心脏也“怦”地跳了一记,这记心跳很可能就是一次早搏。再比如你吃力工作了一天,刚刚要睡熟去,来自心脏的一次突然重跳,人就跳醒了,这也是一次早搏。
 
    有些人不大敏感,其实他可能每分钟里有多次早搏,却没啥感觉。敏感的人呢,每次早搏都有明显的不舒服,有的感到“心跳忽然停顿一下”;有的感到“心脏突然猛烈冲击胸部”。有个病人告诉我,她甚至感到“心脏跳到喉咙里了,要扑出来了”。正常人在疲劳、紧张、激动、焦虑不安时,或者大量吸烟、饮酒、喝咖啡、喝浓茶时,都可能发生早搏。上次有个老先生告诉我,他便秘,解大便时一用力,心就乱跳了。一般来说,这种功能性早搏,在诱发原因去除后就会消失。吓了一跳的,不吓了;吃力过头的,休息了;激动的,不激动了;喝酒的,杯子放下去了——功能性早搏就没有了。
 
    那么,早搏为啥会引起刚才谈到的这些症状呢?道理蛮简单,心律整齐时,心脏每次收缩排出的血液量是相同的。但是发生早搏时,由于心脏内还没有充分*,收缩时排出的血量就少些,而下一次收缩是在一个较长的间歇之后,这次心脏*更多,收缩时排出的血量也较多,心肌收缩必然要强有力一些,比较敏感的人就会有心脏猛烈冲击等异常感觉。

   

    有的病人一早搏就急得不得了,觉得大事不好了,心脏病了。你不要急,有的早搏问题不大,你急急倒急坏了。一般来说,每分钟少于6次的早搏,对身体健康几乎没啥影响,只有频发早搏每分钟多于6次的,你才需要提高警惕,早搏每分钟多于6次,会减少冠状动脉血流量25%左右,减少脑循环血流量8%~12%,这肯定就要影响到健康了。
 
口述中医-名老中医访谈录 第二部分 中药治早搏效果好(2)
 
    早搏严重不严重,关键在于有没有器质性心脏疾病,如果没有严重的心脏病,即使早搏频发,也不至于糟糕到不可收拾。如果有严重的心脏病,那么频发早搏会导致心肌缺血、心绞痛或心力衰竭。还有一个,频发房性早搏经常是心脏病病人发生心房颤动的信号,频发室性早搏可能发展为室性心动过速,甚至心室颤动而猝死。所以,频发性早搏你就要提高警惕了。各种器质性心脏病或者得了高血压、冠心病、风心病、甲亢、贫血等,也会有病理性早搏。年纪大的大伯大妈,如果有早搏出现,尤其要警惕是不是得了冠心病,因为早搏本身就是心肌缺血与损伤的重要信号。
 
    说实话,一般人得了早搏,都是往西医那里跑,往大医院跑。来吃中药的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西药吃下去效果不是很明显;还有一种是西药吃下去副作用比较大,吃得人受不了了,才想到要用中药调理了。不是自己夸中医好,中医在治疗早搏上绝对是有优势的,第一个是有效,第二个是副作用小,西药的副作用太大了。我有一个病人,是频发房性早搏,先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美托洛尔,这个药适用于交感神经功能亢进、血压偏高、心率偏快但心功能良好的频发房性早搏病人,应该说药是对症的,但是他吃下去之后,感觉心跳减慢了,这就是美托洛尔的副作用。他怕了,就停药不敢吃了。
 
    还有这样的病例,有个伢儿出生才50天,在正月初二因为感冒而转为急性病毒性心肌炎,到医院治疗后基本控制了。医生开出了普罗帕酮片,伢儿太小还吞不下,怎么办呢?只好化水喂药,结果他吃下去之后强烈咳痰,喉咙都堵牢了,弄得大人再也不敢用这个药了。普罗帕酮就是心律平,适用于心率偏快的频发房性早搏病人,但它的药品说明书上也标明了,服用后可能会有口干、唇舌麻木、头痛、眩晕、眼花、嗜睡、恶心、呕吐、便秘等不良反应。如果用量太大,极个别病人会出现较严重的不良反应,长期服用还会导致心功能减退。再比如胺碘酮,也是治疗早搏的,这些药都会声明,肝肾功能不全、孕妇及哺乳期妇女一定要慎用。为啥呢?副作用大嘛。这不是危言耸听,药品说明书上白纸黑字都是标明的。
 
    相对来说,中医中药治疗早搏,用野生灵芝治疗早搏这个毛病,我10多年用下来,病人没有叫过副作用的问题,只不过汤剂有点苦,一昂头么也吃下去了。药总是难吃的,好吃那是白沙枇杷!

    三

    当然,我前面讲了,野生灵芝也不是独味用的,还要讲一个配伍、分型辨证等。早搏这个毛病,西医是分冠心病引起的早搏啊,肺心病引起的早搏啊,而中医呢,不是这么分的,中医认为:早搏是气血阴阳虚损引起的。
 
    阴虚的病人,你去看,肯定是内火旺,舌质红,舌头干,大便也是干的。那天我碰到一个病人,60多岁,心阴虚引起的早搏,老伴陪着来的,她是满脸的不高兴,怒气冲冲的样子,原来就因为出门时老伴换鞋子慢了一点,她就不高兴了,一路埋怨过来。她老伴一路听骂声,也有点懊恼。我一搭这个病人的脉,脉细而快,又不齐,脉象上来说是个结脉。我就劝她老伴,内火旺的病人脾气躁,脾气不好是一种病理现象,有时候她自己都没办法控制的。等服了药,从根本上调理过来了,就好了。现在她要发脾气你就让让她,她本身就有胸闷、气短的症状了,再跟她争吵,越加弄不好了。
 
    像这种有阴虚症的早搏病人,我一般开生脉散加野生灵芝,再加一味丹参,对她整个情况的改善都蛮大的。这个病人告诉我,以前她是整个晚上心烦失眠,早搏蛮厉害的,最厉害的时候连去菜场买菜都不行——她提着菜等公交车,车子来了大家往后头跑,她也跟着跑,稍微跑了两步,心就跳死了,只好眼睁睁地看着车子走掉。像这位老太太,她是年轻时因为扁桃体炎引发的心肌炎,留下来这么一个病根。所以,在这里我也想提醒一下读者朋友,注意一下,如果扁桃体反复发炎,一年超过5次以上的,最好是动手术割掉。还有一种早搏病人,他是心气虚的,在治疗上我就用黄芪、生晒参、炙甘草,再加上一味野生灵芝。
 
    心气虚治疗不及时,发展下去,有可能会弄成心阳虚。这个就有点严重了,心阳虚的病人有个特点,我有个70多岁的病人,老先生一天到晚心悸、怔忡、气急、心慌,他告诉我:“走楼梯都不行。”他一边说一边捋起裤管让我看,哦唷,两个脚肿得明晃晃,他儿子在旁边告诉我,有时候穿袜子,等袜子脱下来,脚上的袜子痕迹像穿了一双靴子一样。这种情况,他的小便肯定也是很少的,舌头肯定胖大,有瘀斑。那么在用药上,除了用野生灵芝宁心安神,我还要针对浮肿、心阳虚等症状加用生晒参、黄芪、附子、白茯苓、田七、丹参等。每帖药里我还特意多加了3片生姜,果然,第一帖药下去,小便就多起来了。小便一多,浮肿就改善了,等第二帖药一吃,气也不大急了,症状基本就控制了。这个病例是6年前的事情,前几天他儿子因为胃痛到我这里来抓药,我问起老先生,儿子说:“蛮好,蛮好,正月十五还一家人去看花灯嘞!”
 
    我总结一下啊,为啥野生灵芝能在早搏这个毛病里派上用场?化学上的东西我说不明白,中医来讲,野生灵芝是宁心安神的。传说中白蛇娘娘盗仙草,盗的就是灵芝,许仙当时是怎么死的?心律失常吓死的!野生灵芝针对心律失常十分有效,编这个故事的人还通三分中医嘞。
 
    (口述:李成器采写:李华)

口述中医-名老中医访谈录 第二部分 闻闻中药香 益智又助长(1)

   

    6个月以内的伢儿,一般不会感冒。6个月一过呢,伢儿难免着凉,中医讲起来就是伤风了,伢儿鼻子不通气,流鼻涕,打喷嚏,小东西呼吸起来“呼哧呼哧”挺难过,小伢儿嘛,嘴巴又不会说,就哭,就不吃饭,做娘的又不敢给他吃药,万一吃出毛病来呢,你说对不对?
 
    这个时候,如果家长懂一些中医食疗的知识,事情就好办。你到菜场跑一趟,花2毛钱买两根葱回来,葱的上面部分你们自己留着吃,下面那截葱白切下来在水里煮一下,把汤给你宝贝喂进去,几次下来,你伢儿的鼻子就通了,鼻涕也不流了,他看到你就会“咯咯咯咯”笑了。
 
    有些伢儿呢,伤风之后咳嗽,他咳得还比较厉害。怎么办呢?那就要吃中药了。“是药三分毒”啊,家长问:“你这个药会有毒副作用吗?”对了,给孩子吃的药,要精心挑选过的,尽量选用药食两用的、性味平和的、味道不是太苦的药材,这样煎出来的药,味道跟果冻差不多,小伢儿这才吃得进,家长也才放心。但是呢,有些医生下手是很重的。刚刚看过一个病人,从外地赶过来的,小伢儿咳了一个多月,吃了一个多月的中药,就是没有好转。我一看方子,吓了一跳,小伢儿啊,医生居然给他开炮山甲,这个炮山甲是破气的,是肿瘤病人吃的,你给小伢儿开炮山甲,钱贵不说,它有副作用啊。
 
    所以,我一直建议做家长的应该懂一点中医食疗的知识。这方面以前农村里是口口相传的,隔壁邻舍你有事情会给你说的,但是现在城市化了,人与人的关系疏远了,农业社会里面一些好的东西,在拆旧房子的时候一起拆掉了,这个是有损失的。
 
    我考考你,伢儿不想吃饭怎么办?伢儿腹泻了,除了跑医院,你知道不知道还有很好的食疗方法?伢儿遗尿呢?伢儿出麻疹的时候该怎么办?腮腺炎的时候该怎么吃?伢儿睡觉的时候出汗很多呢?还有流口水这样的问题,营养不良、缺钙的问题,注意力缺陷、多动症的问题,伢儿长得太胖的问题,其实都可以轻松地通过中医食疗解决。既能治好病,又没有副作用,也不花什么大钱。

   

    再讲满周岁的伢儿。现在伢儿患过敏性哮喘的非常多。我自己的外孙也是这样,天气稍微凉一点,过敏了,咳嗽了,女儿就叫了:“妈妈,赶快给他开点药吃吃。”
 
    经常得到中药调理的伢儿,他的过敏性哮喘问题肯定可以得到比较好的解决。这个毛病,12岁之前必须要把他弄好,拖过12岁,那是有后遗症的,儿女长大以后,是会怪爹娘的。
 
    过敏性哮喘的食疗,最好的中药材是冬虫夏草。冬虫夏草比黄金还贵,替代品可以是生物工程制造出的冬虫夏草菌丝粉,那个比较便宜,效果也确切。我反正是很相信这个东西的。有没有副作用呢?没有的。
 
    我举个例子给你听听,有个姑娘儿,从小她娘就领着她来吃中药,每次中药里面,我都放冬虫夏草,连吃两年,到了14岁了月经也没有来,到了15岁,她妈妈说,有点动静了。如果说有副作用,会促进性早熟,那么她13岁就应该来月经了。所以我用冬虫夏草很放心的,既能提高伢儿的免疫力,增强体质,又不会有副作用。这个方子,我把它叫做小儿健脾补肺方。

   

    伢儿上小学,记忆力不好,唐诗宋词背不出,做家长的接到老师的电话,这个时候,你先不要骂小孩笨,你越骂他越笨,正确的方法是给他吃一些能够促进智力发育的中药。
 
口述中医-名老中医访谈录 第二部分 闻闻中药香 益智又助长(2)
 
    我前两年做过卫生厅“中药促进智力的临床和实验研究”课题,到杭州杨绫子巷小学,找30名智力发育不是很好的学生,首先按照标准给他们做智商测定,一般也就50分左右。然后,连续3个月,给他们服用促进智力发育的中药。这些中药是怎么选出来的呢?是从我们老祖宗那里找来的。古代有个很著名的聪明方,里面有3味药,老祖宗认为是有促进智力发育作用的,比方说石菖蒲、远志、益智仁这些,另外,我把近代研究出来的有益智作用的药物也加进去,这样吃了3个月,再做智商测定,结果有些原来只能做50分的小孩,达到了70多分!那就基本接近正常儿童了。看到这个结果,我自己都有些吃惊呢!
 
    中医食疗能够提高智力,做实验就能证明。以石菖蒲为例,这就是一味能够突破血脑屏障的中药,血脑屏障一突破,药力就能顺利地进入大脑,就能促进智力的提高。这个课题当年我还得过省里面的奖嘞。
 
    我有个朋友的女儿,记忆力不够好,叫我给她吃点中药,吃了两个多月,本来背诵课文今天背明天忘记,现在记牢了,老师很惊讶:“咦,你这是怎么回事?最近成绩上升这么快?”老师这样一问嘛,学生肯定实话实说。结果那个老师一次就带了3个学生过来吃中药。
 
    我把这个方子取名为智通合剂,它不仅有益伢儿的智力发育,也有助成人的智力维护。人到中年,记忆力都慢慢退化了,怎么办呢?如果吃点中药,大脑就能保持年轻态。所以,我劝老是上了厕所忘记拉拉链的,老是忘记熟人名字的,老是找不到东西的中年人,早一点有这个食疗保健的意识,你的工作年限就会延长,工作效率就能提高。

    四

    我自己身高米,我爱人身高米,你随便用什么公式来算,我儿子、女儿都是不可能很高的。但是我儿子现在是米,我女儿是米。怎么回事?中医食疗啊。女孩月经刚来的时候,男孩刚刚变声的时候,是中医食疗助长身高最好的时候,你错过了就错过了。
 
    我儿子当年读初中的时候个子很小,住隔壁的一个同学跟他同岁,人家牛高马大,可以像俄罗斯套娃一样把他套在里面。看看儿子个子这么小,我爱人有点发愁,我说愁啥西,花了8元钱,买来一点人参,也就是等级最差的人参,开了一剂药方,也就吃了一个冬天,结果个子就“噌”地一下长了上来。现在倒过来了,他反而比隔壁的同学高了。
 
    我在浙江中医药大学讲食疗课,上课的时候就讲到食疗能够帮助长身高。下了课,一位个子较矮的学生上来跟我交流,说要吃吃看,我说你已经21岁了,过了食疗的时间,恐怕不行。这位学生有个弟弟,正好是变声的年龄,马上就吃,结果那一年长高了11厘米!
 
    助长食疗方里面的主要成分就是人参,不是高级的人参,是市场上等级最低的人参,再配上其他助长的中药,也同样是药食两用的,一般情况下吃一年就够了。有的家长有点吃不准,年纪小小吃人参,会不会补牢?会不会早熟?会不会有其他副作用?我觉得这个担心是多余的。不然的话,我怎么会让自己的儿子、女儿来吃呢?关键还是一个度,中药的不传之秘在于量。
 
    眼下马上进入夏天了,儿子呢变声了,女儿也来月经了,要不要吃人参呢?如果觉得不要吃,就改为三七,再把其他一些药食两用的、没有副作用的中药加进去。我拟了一个方子,叫发育助长方,很平和的一个方子。

   

    今年开始,英国医生就不准给患感冒的人开抗生素。感冒了只能回家多喝水,吃点一般的感冒药。而我们有中医,那事情很好办。
 
    有一位大学教授,前段时间感冒流行,他儿子学校里一半的学生都不去上课了,他儿子呢,第一天到医院挂盐水,38摄氏度,第二天挂,摄氏度,第三天挂,39摄氏度,到第四天还是高烧不退,这个时候小孩子已经不太有力气了,这位教授找到我,下午药吃下去,他儿子晚上就退烧了。
 
    对付流感引起的发烧,中医肯定更胜一筹。流感病毒的种类很多,又十分容易变异,免疫功能比较差的孩子,病情就会比较重,并发症来得也快,化脓性扁桃体炎、支气管炎、肺炎,出现高热不退、呼吸急促、咳嗽等症状。常用的抗病毒退热剂或安乃近之类,吃了之后一身大汗,热一下子就退掉了,但是一两天后,发热再一次出现。如果选择中医治疗,这个热是慢慢退下去的,退下去之后就不可能再复发。打个比方,流感病毒进入体内,跟体内正常体液混在一起,就成了一桶污泥浊水,你吃了西药,大汗淋漓,就好比是将上面清水部分倒出而污泥部分还留在底下,所以热一下子退下去,过了一两天又会复发。而我们中药呢,好比是一根棍子,先将这桶浊水搅浑,使病邪之气随汗流出体外,这样一来,就药到病除了。
 
    (口述:倪世美采写:单友良)

口述中医-名老中医访谈录 第二部分 裘氏妇科创始人——裘笑梅(1)

   

    我今年已经60多岁了,自己的头发也白了,眼睛一闭上就是妈妈笑眯眯的样子,从小看她就是这个样子。我小时候,早上起来没看到妈妈就大发脾气,把枕头掼到地上,还往枕头上吐口水,换了爸爸就要打我了,可是妈妈不会,大不了就叫你立在那里,自己想想对不对。
 
    妈妈从小体弱多病,读到高中就辍学在家,她说:“人命至重,有贵千金”,想做个医生,给人解脱疾病痛苦。于是,父母就带她去拜杭州智果寺名僧清华师傅为师。
 
    这位清华师傅也是个怪脾气,一袖手先扔出了4本医书,一声不吭地就走了。过了3个月,清华师傅来了,他3个月不开金口,一开口全部是4本医书上的要害关节,问题一个接一个地扔出来,就看妈妈接不接铃子。妈妈镇定自若,对答如流。这3个月,妈妈可没有白过啊。清华师傅听完了,脸上还是一点表情都没有,点了点头,又提出再下一盘棋。棋盘摆开,才落三子,妈妈一伸手,居然要去捉清华师傅的老将!清华师傅笑起来了,一拍案说:“这个徒弟我收了!我下棋,是要试试她有没有魄力,用药如用兵,用医如用将,没有这点魄力,休想当医生!”
 
    当年做医生,除了拜师,行医资格也是要考过的。妈妈说,她当时考的是民国卫生部的执照,一级一级考上去,都考了第一名。最后一次是省里面试,有一道题目考砸了——考官问她:“一个产妇娘如果血崩昏迷,煎药已经来不及了,你有啥个办法?”这个问题把妈妈卡牢了,左思右想应不出。其实手段很原始:弄一个铁秤砣,煤炉里烧红,一碗醋浇上去,病人冲鼻头一闻,一刺激,人就醒过来了。妈妈当时年纪轻,还没看过这个毛病嘞,到底没经验嘛。
 
    登报登出来,裘笑梅女士考了第二名,她阿哥却骗她,说没考上。她要哭了,阿哥才笑嘻嘻地说:“考上的嘞!”外公就给她买了一方砚台,一张写字台桌,一条凳子,杭州城里从此就多了“裘笑梅女医师”这块牌子。她是杭州第一个有中医证书和行医执照的女中医师,那一年,妈妈才23岁。

    二

    很多人成名可能有个过程,妈妈却是出手不凡,一举成名。诊所刚开张,就有一位绸缎庄老板来请医生。那时大户人家请医生很仔细,先要考评医生的“三风”:衣风,衣着如何,男医生穿长衫,女医生穿旗袍,坐在那里有没有医生的样子;谈风,谈吐如何;笔风,落笔开方,一手毛笔字如何。妈妈到了绸缎庄老板家,坐下奉茶。病家先不说话,冷眼看“三风”。
 
    衣风,因为从小家境贫寒,妈妈一生非常朴素,她的衣服很多是补过的,但她补过是看不出来的,补过的地方都要烫过,洗得雪雪白,鞋子一尘不染地穿出去。谈风,妈妈谈吐落落大方,病情说得准,医理辨得明。病家一听,先暗自点一记头。笔风,妈妈的小楷是下苦功练过的,端润秀丽。她写的药方,很多病人后来都收起来当墨宝。病家一捧起妈妈的药方,眼睛又亮了一亮。我今年去南通开会,碰到妈妈的一个老朋友,她对我说:“你妈妈很有学者风度。”看过这“三风”,人家对妈妈印象非常好。她医术又好,手到病除,识人无数的绸缎庄老板对妈妈非常佩服,四处宣扬之下,杭州城里就都晓得出了个裘笑梅女医师。从那以后,妈妈就劳碌一生,病人没断过。
 
口述中医-名老中医访谈录 第二部分 裘氏妇科创始人——裘笑梅(2)
 
    从前的名医不是写论文写出来的,不是官方评出来的,而是群众承认你,由老百姓评出来的。老百姓多朴素啊,妈妈在金华行医时,病家打着灯笼来请医生,妈妈每次都是坐着轿子抬回来,桥杠上捆着鸡和菜,那是治好病了!要是治不好,嗬!那对不起,蛮有可能锄头铁钯来砸房子了。解放前有一个民间评出来的杭州名医录,上面年纪最大的是80多岁的钱正清老先生,当过光绪皇帝的御医,往后头翻,就看到我妈妈了,她最年轻,当时还是个姑娘儿嘛。

   

    时代在前进,现在做医生,不讲究过去的“三风”了,但新社会照样要讲医德医风,对吧?妈妈一生带了100多个学生,学生都晓得妈妈很严格。天冷的时候实习医生出去灌个热水袋,妈妈就要批评她们了:“哎,你怎么能撇下病人不管,自己跑开呢?”她自己以身作则,一上午坐在那里动也不动,忙起来水都不喝一口。有时碰上好唠叨的病人,她也笑眯眯地听着,她认为,一百句废话里哪怕有一句话有用的,医生抓牢就可以了。其他的,病人要讲就让她讲。她们讲,第一个是发泄,第二个是信任。所以病人都相信她,相信蛮要紧的,病人说,只要挂到了裘老的号子,坐在那里,病就好了一半。
 
    她对病人有一个最朴素的想法:“这是我的衣食父母。”对病人,她肯挑担子、冒风险,没啥个私心。有这样一件事情:淳安有个女青年,18岁那年,身上来例假在雨里跑,回家以后又被她父亲骂了一顿,一时气郁于心,突然闭经病起。到我家来求医的时候是晚上,天已经乌漆抹黑了,病人是用门板抬进来的,口吐白沫,神志不清,还剩下一点微弱的呼吸。有人悄悄地劝我妈妈:“算了,这个人只有半刻钟好活,你接下来,死了都是你的事。”这样危重的病人,完全可以让他们去医院抢救,但时间一耽搁,这条命就耽搁掉了。妈妈没有犹豫推诿,先诊断病人是“瘀阻迷闷,肝气郁结”,马上开出“桃红四物汤”加失笑散、花蕊石散,先服一剂,交待病人当晚煎服,第二天来复诊。这一夜真难熬啊,妈妈翻了一夜身,不敢睡,睡不着。第二天,天刚蒙蒙亮,病家来敲门了,“咚咚咚”敲得人心都拎起!还好是喜讯,说病人早上来月经了,就是量不多。一块大石头落了地,妈妈很高兴,她在原方的基础上改了几味药,再吃两帖以后,病人神志就清醒了。那姑娘才青春十八,是妈妈拦在阎罗王的前头,把她从黄泉府里拖回来的。
 
    除了肯担风险,还要不怕脏和苦。我妈妈这个人,其实是有点洁癖的。我小学里有篇作文“我的母亲”写道:我妈妈上午在家看病,下午出诊,晚上还要帮保姆洗衣服。她教保姆板刷儿刷衣服,要顺着纹路刷,脏渍才会刷得清爽。她80多岁时,家里的院子都是自己收拾的,角角落落一尘不染,跟她人一样,透出一个精、气、神。但是碰到病人时,妈妈突然变得没有洁癖了。她眼睛里看不见恶心,只看见病人的痛苦。印象中最深的一个病人,得的是子宫颈癌,癌症晚期特别臭,从身体里发出一股臭咸鲞的气味,这股味道闻到啊,哦唷——这个病人抬进来以后,房间里足足臭了3天。妈妈眉头不皱就收下了,检查结果。那个病人的直肠都烂穿了,大便都从*里出来了。妈妈替她看、洗、配药,七八个月以后,瘘管居然自己修复好了!就是靠吃中药啊,这个子宫颈癌看好是不容易的。病人的感激更不用说了,她丈夫是劳动路菜场卖菜的,后来豆制品紧张的年代,她老公经常来送豆腐票子,不收就犟着个头,站在那里不肯走。很多西医当时也看不起中医,真的本事大,才会尊重你。妈妈一个女医生,很多年纪比她大,胡子一大把的同行,冲着她就是一翘大拇指,心服口服!

口述中医-名老中医访谈录 第二部分 裘氏妇科创始人——裘笑梅(3)

    妈妈在八十几岁时写了篇文章,里头写道:“做一个医生,要无限忠诚于病人的健康,视人之病犹己之病。”她这一辈子,做到了这句话。

   

    清华师傅当年传医,教我妈妈两句话:“学医要矢志不移,志不强者智不达;读书要精勤不倦,熟读深思义自明。”妈妈对医道,专心到痴迷。她实际上是个很有生活情调的人。她会画画,专攻工笔仕女,我看过她画的画,题款是“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非常精雅。她也喜欢古典文学,唐诗、宋词,名章名句脱口就来。她还喜欢唱歌,她小时候读的是宏道女中——洋学堂,学校里教的是英文歌。她80岁时唱英文歌,高音部轻轻松松就上去了,声音还是很好听的。为了医道,妈妈把这些兴趣爱好基本上放弃掉了。只有晚上工作吃力了,才会停一歇,录音机里放一段越剧听听。
 
    晚年的时候,妈妈已经有1000度近视,还有老年性白内障。她就再也不看医书和病人信件之外的纸张了。她说,要把有限的视力省出来给正经书。妈妈一生爱书,最新的医学杂志她全部都订的。她要不停地学习,更好地为病人服务。有一次,她在西医杂志上看到一段话:叶酸过高,也会导致流产。这句话一下子提醒了她。那时她手上有一个女病人,经常习惯性流产,其他原因都查不出。妈妈连忙打电话去,叫她去查叶酸,果然,问题就出在这地方。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有时我想想,妈妈这一生是幸福的,因为她一辈子都是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2001年她临住院前,医院的车子来接她,我们在院门口等,这时候居然来了一个海宁病人。当时我们做子女的,心里七上八下,一点心思都没有,想把病人拦下来。妈妈却说:“介远的路跑过来,病人可怜的。”又用拐杖儿“笃笃笃”地回去,坐下来给病人搭脉开方。3个月以后,病人来复诊,可是妈妈已经不在了。病人对着围着黑纱的照片,失声痛哭。妈妈临终弥留之际,神志已经不大清醒了,外头有个人影一晃,她就问:“是不是病人来了?”最后陷入昏迷时,我发现她的嘴唇在动,凑上去仔细一听,妈妈在报药名:“当归、炒山楂、川芎……”——她还在为病人开方。

   

    妈妈的性格非常豁达,很多东西,她看得很透,很淡。妈妈爱笑,因为她性格风趣。她喜欢看越剧,越剧《红楼梦》,徐派王派,如数家珍。钱惠丽她们来杭州演出,她跟我爱人——阿婆、媳妇两个就手挽手去看戏。台上梁山伯在唱:“贤妹妹,我想你,神思昏昏寝食废。”妈妈就在下面用中医的话归纳:“这是寝寐不安。”祝英台唱:“梁哥哥,我想你,三餐茶饭无滋味。”妈妈又跟一句:“这是纳减。”梁山伯再唱一句:“贤妹妹,我想你,衣冠不整无心理。”妈妈笑眯眯说:“这是心悸、怔忡啊。”我爱人在边上笑得肚皮都痛了。
 
    妈妈最常说的一句话是:“能自得其乐、助人为乐、知足常乐,我就是世界上最快乐的人。”妈妈一辈子微笑待人,微笑做事,她这一生,给太多的人、太多的家庭带去了欢笑。通过她的手,治愈的不孕不育起码就有一万多人,所以老百姓都叫她“送子观音”。然而,她自己这一生,其实是很苦的。小时候,除了学医,她肩上还有一副生活的重担。迫于家庭贫困,她每天下午去小学兼职教语文课,补贴家用和购买书籍,晚上就在一盏昏暗的煤油灯下,通宵达旦地做女工,空下来才能看书。妈妈的眼睛不好,是个大近视眼,就是小时候熬坏的。

口述中医-名老中医访谈录 第二部分 裘氏妇科创始人——裘笑梅(4)

    1999年,我小舅舅裘法祖来杭州探亲,白天一家人去奎元馆吃面,小舅舅就聊起他和妈妈小时候的故事。那时候我外婆经常到奎元馆去买灶台师傅的下脚料——虾头。奎元馆的虾爆面用料讲究,只剥出虾儿身上的肉,虾头是掐下来不用的,外婆买来虾头以后,剥出里头一小瓣肉给小孩子们吃。我这才恍然大悟,难怪妈妈介喜欢吃虾儿啊!妈妈70多岁生病时,爸爸到医院里去送饭,每顿总少不了挟几只虾儿来。护士们看妈妈吃饭,只看到饭嘛吃木佬佬,虾儿嘛吃一只。她们看不过去了,劝妈妈:“裘老,你吃虾嘛,吃嘛。”妈妈笑眯眯点头说“好好好……”回头对我们说:“我不是节约,是许多年养成习惯了,不吃饭只吃菜,我肚皮会叽叽咕咕难过的。”妈妈临终前,心衰很严重,精神稍微好一点时,她说想吃虾儿,孙子给她买来剥好,她嚼了嚼,想咽,但是已经咽不下去了。生活上的艰苦,妈妈不认为是苦,“布衣暖,粗茶淡饭过一生。”这是妈妈的养生之道。
 
    妈妈是一个江南女子,但是比很多大男人还要有气度,从来不计较那些过去的恩怨得失。“*”时受了那么大的委屈,扫地、游街、关牛棚,她晚年提起来,也就淡淡一句:“又不是我一个人这样的,大家都吃苦的,反而是有些病人,现在提起来还在流眼泪。”妈妈总是说:“国家待我好的。”的确,国家也给了她那么多荣誉,她是国家级名中医、省政协委员、省人大代表。但她开好会,证件往抽屉里一放,白大褂一穿又上班去了。她把名誉看得很重,又看得很轻。
 
    钞票,她也看得很轻。说来可能很多年轻人不理解,她做妇乐冲剂、保灵孕宝这些药,都是无偿贡献给药厂的。那时候没有啥个知识产权的提法,就算有,她也不会动这个脑筋。她一心想的,只是怎样快点把药研制出来,造福病人,方便病人。有些药厂给了她几千块钱科研经费,她也全部分给中药房和科室了,自己一分钱不拿。
 
    妈妈晚年,最忧心忡忡的是,中医好的东西没有传承下去,慢慢消失了。她自己多次在省人代会提案中呼吁,要改变中医药事业后继乏人的局面。自己以身作则,先后四批传承带教学生,积极培养接班人。她临终前有一个遗愿,就是要成立一个裘笑梅中医妇科发展基金,她说:“中医这条路要继续走下去,不能走一半。”这笔钞票,没有开口跟国家要,没有任何单位捐助,用的是妈妈一生的积蓄——20万元。
    妈妈生前的老同事,有一天在路上碰到我,对我说:“你妈妈省这点钱不容易,是吃青菜、吃霉豆腐吃出来的。”她自己的生活可以艰苦,认为过得过去就可以了。但该花在刀刃上的钱,她又非常大方,她说:“一个铜钿要省,十个铜钿要用。”吃霉豆腐省下来的钱,就这样全部捐献了。我后来想想,难怪我小舅舅跟我妈妈两姐弟介说得来,不仅仅职业都是医生,连脾气都蛮像的。小舅舅成立“裘法祖普通外科医学青年基金”,也是捐献了他毕生积蓄的140万元。他在接受中央电视台采访时说,他一生做人是“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三餐温饱、四大皆空”。这同样也是妈妈一生为人的写照啊!
 
    (口述:王金生采写:李华)

口述中医-名老中医访谈录 第二部分 脾胃调理是女性美丽的前提

    一

    姑娘儿来看月经不调,很大一部分是脾胃虚弱。以前是饭没有吃饱,营养差,脾胃虚;现在呢,是挑食,不恰当节食,营养不平衡,人长得像豆芽菜一样,脾胃虚;再一个是减肥引起厌食,出现脾胃虚弱。女性本来就容易脾胃虚弱,为了保持良好的体形,平时不敢多吃,时间一长脾胃就容易虚弱。脾胃虚弱,是要引起很多妇科病的。
 
    你怎么晓得自己脾胃虚弱呢?比较明显的特征是经量少,色淡,这是最明显的,再就是白带多一点,胃口呢,一般性,大便有时候稀,有人还会头晕,睡眠质量不好。这些都是脾胃虚弱的表现。脾胃虚弱可以引起哪些妇科疾病呢?最近有一例典型的脾胃虚弱的孕妇,她就是挑食引起的,怀孕不久出现先兆流产,中医讲起来是胎漏、胎动不安、妊娠腹痛。她到一家医院看中医,医生给她开的处方里面有健脾益气、健胃镇静、安胎的白术,7剂吃完,疾病就好转了。
 
    当然,感觉到自己脾胃功能不是很好,你也不能随便吃药。就是这位孕妇,第二次去看医生时,原来的医生出差去了,新接手的医生用同样的处方给续了一下,结果白术用得太重了,于是出现胃滞,胃口倒掉了。我把白术调整到6克,一样健脾,病人吃下去就舒服了。重视调理脾胃,通过补养生化之源的方法从根本上对疾病进行治疗,这是我们裘氏妇科的一个特点。我妈妈健在的时候经常对病人说,女同志只要肝、脾、肾三脏正常,就不大会生妇科病。所以,我们*方第一要考虑的就是养血健脾,这两条每一张方子我们都要管牢的。你想想看,药再对路,但脾胃不吸收,还是起不到治疗的目的,对不对?
 
    有人会问,我月经不正常怎么会和脾胃不好有关呢?道理我说给你听。中医看来,“脾胃为仓廪之官”,就是说脾胃是负责粮库的官员。中医认为,胃主受纳,对吃进去的食物进行加工处理。脾主运化,运是运输,化是消化,运输什么呢?一是水,二是水谷精微,就是营养物质。我们吃进去的当然不全是精华,脾在这个时候就要负责把好的东西留下来分配给身体的各个部分,把差的东西排泄出去。所以中医里面脾胃具有益气的功能,让你感觉到有用不完的力气。你一定听到过,中医把脾胃称为后天之本,是气血生化之源。宋代著名医学家李东垣说:“内伤脾胃,百病由生。”脾胃如果受到伤害,毛病就多。

    二

    妇女的经、孕、产、育这些生理活动,是依靠脏腑、经络、气血的共同作用实现的。脾胃既然是气血生化的源泉,月经、养胎、哺育当然要依赖气血这个物质基础。脾胃健旺,会吃会睡,精血就充沛,血海就充盈,月经就如期而至,胎孕就正常,伢儿生出后奶水就多。相反呢,化源不充,气血失常,就容易得妇科疾病。比方说月经量少,小产,胎儿保不牢,伢儿生出来了但没有奶水。中医看来,就是脾胃运化失健。
 
    碰到一个很典型的病例,21岁的姑娘儿,半年月经不来,胖胖的。问诊之后,知道她带下颇多,色白质稀,这其实就是脾虚湿滞的典型症状。“肥人多痰湿”,脾胃一虚,运化失责,水湿不能及时排泄,好比下水道堵牢,自然就是闭经,用了健脾利湿、养血调经的药,问题就能解决了。她母亲陪女儿来的时候很焦急,不晓得她得了啥个毛病,我跟她们说,是脾胃有点小问题,不要紧的。这一下母女两个都笑了。
 
    脾胃的问题嘛,总归是小问题。对吗?不对的。从事体力劳动的人,力气大,饭吃三大碗,从来没有吃饭不香的时候,这说明他脾胃健。脾胃健的人有一个特点:四肢发达,肌肉强壮。原来,脾还有一个功能就是主管肌肉和四肢。你力气小,肌肉不发达,说明脾的运化功能一般,没有把营养物质及时送上来,所以肌肉少。脾还有一个特点,管肌肉不管肥肉,你胖胖的,肥肉多肌肉少,也说明脾的功能弱。从这一点讲,有的女性脾胃功能弱,与先天有关。脾还有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统血”,“统”是统治、控制的意思,它控制着血液不流出血管外面,否则就是出血啦。脾一虚,我们叫“统血无权”,脾无法有效管理血液循环。脾这个统帅部失灵,血液就变成散兵游勇,例如碰到月经过多、崩漏、胎漏这些情况,我们首先就要看看是不是存在脾虚的问题。门诊中“崩”的情况比较少见,主要是“漏”,就是月经滴滴答答不干净,老是有。比方说一位病人,人工流产后整整5年,经行量比较多,接近“崩”,流血多了,月经过后面部就稍稍有点浮肿,头晕,连洗衣裳的力气都没有,腰酸得像断掉了一样。有一次体检,碰到一个懂中医的妇科医生,就告诉她来找我。
 
    脾胃功能不好的第三个问题,就是升降失常。脏腑之间必须有一升一降的活动,才能产生机能,维持生命活动。脾胃在人体的中间,是气机升降的枢纽。脾主升,把饮食的精华物质输送到心肺之上,再分布到全身;胃主降,指胃把初步消化之后的物质送到肠下,再排出体外。脾升胃降,一上一下,相互依赖。但如果脾气不升反而下陷,就可能导致月经过多,甚至崩漏,或升举无力,导致子宫下垂,或者胎儿保不牢,出现滑胎、小产,或者出现白带淋漓。如果碰到胃气不降反而上逆,就会出现行经恶心、妊娠恶阻等症。平时我们所说的先兆流产、胎动不安,大多就属于气血虚弱,脾肾不健。
 
    (口述:王金生采写:单友良)

口述中医-名老中医访谈录 第二部分 月经不调,当心卵巢生病了(1)

   

    小姑娘儿的初潮一般是不准的,这个不要太担心。但是,如果之前已经有过正常月经,现在停经3个月以上,那就必须来治病。因为月经超过3个月不来,子宫就会慢慢萎缩。闭经时间越长,子宫就萎缩得越厉害,我们医生治起来也就越吃力。
 
    小姑娘儿初潮以后月经不准,为啥不要紧呢?小姑娘儿一般都是十二三岁开始来月经,月经周期一般是28~30天,每次来个3~7天。但很多小姑娘第一次来潮以后,有时候要隔二三个月甚至半年,或者一年才来——这是因为她们的生殖器官还没有发育成熟,卵巢还没有完全发育成熟,虽然卵巢内有卵子在发育并分泌性激素,但是还不能正常排卵,要等到卵巢功能完善,才能每月排卵,正常月经周期才能建立。所以小姑娘儿初潮一年之内不准,属于正常的生理现象,是不要紧的。毕竟,青春期是一个人从儿童期向成年期过渡的阶段,这种成熟的过程还是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所以我们用不着指望月经马上就按月来潮。
 
    但是,有一些妇科病造成的月经不规律,就不能跟刚刚讲的那种混淆起来。一般来说,卵巢、子宫出现问题了,往往就会表现为月经不规律。比如多囊卵巢综合征、卵巢囊肿、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症等,这些问题引起的月经不调,必须先治疗原发病,等到原发病消除后,月经自然回到正常。
 
    我们要有这个意识,虽然月经的生理周期并不像钟表一样准确,但也有一个正常范围,不要短于20天,也不要超过35天,一般在这个范围内都是可以的。提前点啊,拖后点啊,都没啥要紧,但是规律是很重要的,规律性的月经更加重要。总而言之,月经不准一定要检查清楚,这个关系到你将来的幸福。锅子都没有,你怎么烧饭?月经都不来,你将来怎么生伢儿?
 
    我今天重点要讲的就是多囊卵巢综合征引起的月经不调,现在姑娘儿里头,生这个毛病的真当多嘞!

    二

    有个20多岁的姑娘,月经一直不规律,有时候十几天、二十几天来一次,有时候几个月来一次,最严重的到了继发性闭经,5个月、6个月不来月经。半年不来当然急的,她就靠吃激素药催下来,结果来一来又没有了。实际上,这种情况是非常典型的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只靠吃激素,不做全身性的调理,作用不到点子上。
 
    多囊卵巢综合征的病人是很好判断的。如果月经不好,人又胖,青春痘又特别多,最好来做个B超。有没有患多囊卵巢综合征,在B超底下是一目了然,清清爽爽。
 
    实际上,有时候都不用B超,这个姑娘一走进来,我一看心里就有数的。中医不是讲究望闻问切嘛,很多时候是一望而知分晓啊。比方说,一般姑娘儿的皮肤应该是有光泽的,而且比较细腻,但她的脸上很粗糙,还有色斑。很多女的怀孕以后才容易这样,但不怀孕也照样长色斑,肯定就是内分泌不好,也就是卵巢功能不好的一种表现。还有,她脸上爱长粉刺疙瘩,青春痘么,青春期免不了会爆两颗的,但她长得太多太严重了。还有,她的汗毛也很重,嘴唇上面像长胡子一样,甚至眉毛也很多,两个眉毛都要连在一起。这种情况再加上她自诉的月经不准,我基本上就可以判断,这是一位多囊卵巢综合征病人。
 
    讲到这里,你基本上也学会怎么来判断多囊卵巢综合征这个病了吧。是的,我再强调一遍:月经不调、痤疮、多毛、肥胖,这四张牌一打,十有*逃不掉,你得的可能就是多囊卵巢综合征。那么,接下来我再谈谈裘氏妇科是怎样治疗这个病的吧。

口述中医-名老中医访谈录 第二部分 月经不调,当心卵巢生病了(2)

   

    曾经有一个义乌的姑娘,患多囊卵巢综合征,症状很明显,她是非常胖,特别胖,月经连续两个月没来,体重又在这两个月里增加了10多公斤,她就去当地医院做B超,做出来是左侧卵巢多囊改变,医生就建议左侧卵巢切除掉,说是没有办法治疗的。这个女孩子的妈妈很坚决地反对,说:“这不能盲目地切掉!”她们就跑到杭州来看,我就给她采取中药治疗,裘氏妇科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是以破血和补肾为主。通过补血、活血、破血,让月经下来,只要月经一来,事情就好办了。
 
    3个月以后,这位姑娘的月经来了,但月经量很少,颜色也是暗红色。她很不放心地告诉我:“赵医师,我只来了一点点月经,而且来了以后肚子有点痛啊。”我说,虽然这次你只来了一点点月经,但一点点也是好的。哪怕是这种一点点的月经,来一次,最起码就能保证你的子宫不萎缩。西医为啥要给你打激素,也是为了保证子宫不萎缩。第二,为啥一点点也好的呢?因为,月经是成*女每月一次的周期性子宫出血,只要月经来了,哪怕是一点点,它总是要经过女性体内荷尔蒙分泌,子宫内膜进行周期性变化,如果没有怀孕,子宫内膜就脱落、出血,经过子宫颈和*排出体外这么一个正常的过程,也就是说明你身体里的“零件”是好的,没有器质性病变。听了这个话,她就非常高兴:“哦,原来如此,一点点也是好的!”
 
    接下去的治疗她相当配合,来过一次月经以后,她接着吃药。按照我们裘氏妇科中药治疗的办法,月经可能不会一下子很正常,但是月经量会逐步增多。再经过半年左右的治疗,她月经量就达到正常的量,月经周期也正常了。再过了半年,她再去做了一次B超,B超下的卵巢,是一只健康正常的卵巢,没有多囊改变了。

   

    得了多囊卵巢综合征,如果不治疗的话,结婚以后七八年都不会怀孕,这种病例我看得不要太多噢。
 
    正常妇女的子宫,大概有胡柚那么大。得了多囊卵巢囊肿的病人,子宫就萎缩下去了,萎缩得像只倒放的鸭梨那么大了。甚至最厉害的,她的子宫是幼宫,也就是没来月经之前女孩子的子宫,多大呢?桔子一样大。子宫一小,月经量让它多也多不起来。没有月经,怎么怀孕?裘老在世时经常说的一句话是调经种子,这说明调经是孕育的先决条件。
 
    我今天早上看的一个病人,是萧山人,35岁了。她十五六岁时,月经就来了,但经常是三四个月来一次,半年来一次。她自己也糊里糊涂,照样游泳,吃冰的西瓜,根本没放在心上。这当然是错误的,我前面说了,第一年这样,可能子宫、卵巢还不成熟,但三年、四年还这样,问题就大了。偏偏这个糊涂女儿还有个糊涂的娘,安慰女儿说:“妈妈没结婚前也是这样的,结了婚会正常的。”女儿似懂非懂地听了,相信了。
 
    “你半年不来,也不去看?”我问她。“看么也看的,村里有个赤脚医生,我听人说,吃黄体酮月经会来的,就去讨药片吃,10天以后月经就来了。但每个月吃也烦的,过了半年以后想想,呀,反正吃黄体酮会来的。那么以后结了婚再吃也不迟,现在没例假,还省事点。”
    就这样,直到24岁结婚,她一直没有去看过病,今年35岁了,也一直没怀过孕。我让她马上去做B超,她的情况非常复杂,双侧卵巢多囊改变,左侧一颗最大的囊肿直径达到厘米。她曾经到国内很有名的一家妇科医院去看过,被那里的医生判了“死刑”——“你这样的没办法弄了,只有做试管婴儿。”
 
    她是去年7月份来看的,看了半年以后月经来了,虽然也是量少,她也挺高兴的,但这个病人没耐心,月经一来就不来看了。隔了一个月又来了,说:“哎呀,赵医师,月经又不来了。”我说,你不坚持吃药怎么行?你这个毛病,拖了8年,钱也花了很多,你还想再拖下去吗?
 
    现在她是抓紧了嘞。跟她一起看病的病友里有个情况跟她差不多的已经怀孕了,她看了非常眼热,现在一天都不肯脱药了。这一年多以来,开始是两个月来一次月经,今年3月份开始,月经周期维持到40~45天,而且月经量也比以前多。以前她人很胖的,现在瘦一点了,瘦了3公斤。最让她高兴的是,最近的B超做出来,最大的一颗囊肿直径只有厘米了。
 
    今天早上,我指着她的基础体温记录纸说,你当初来看病时,基础体温永远只有36摄氏度左右,现在一天最高的时候摄氏度,其他时候是摄氏度,双向体温的高体温终于能够跳上去了。裘氏妇科还有一张方子,是专门给女人保胎用的,你努力一把,争取早点用上那张方子。
 
    (口述:赵葆卿采写:李华)

口述中医-名老中医访谈录 第二部分 宋氏妇科有哪些秘方(1)

   

    20世纪80年代,有个“老外”来中国学中医,学成回国时,带了一箱子中药回澳大利亚开诊所去了,这箱中药就是妇宝冲剂。这个药是专治妇科炎症的,名气很大,而妇宝冲剂的前身,就是宋氏妇科秘方——“清经导滞汤”。
 
    宋氏妇科的秘方,从唐开元年间流传到我们手上的,还有三四十只。像“清经导滞汤”,贡献给了国家,作为中成药妇宝冲剂在生产。还有很多秘方保存在宋氏妇科传人的手中,有的有名,有的则默默无闻地做贡献,造福人间。
 
    中医以前很保守,流派之间都有门户之见。大家庭内也是长幼有序,医术传男不传女,所以中医才有秘方一说,好的方子都是秘而不宣的。宋氏妇科第37代传人宋光济是浙江中医药大学教授,老党员,思想比较先进,老观念的束缚比较少,祖宗传下来的东西,一分钱也不要地贡献出去,根本没有想到申请什么专利。
 
    裘笑梅也把她的两只药方无偿贡献给了药厂。裘老和宋光济是同一时代的名中医,他们那个年代的人思想单纯正派,只希望把技术贡献出去,造福人民,没有什么经济上的考虑,他们都是有气度的杰出中医。
 
    “清经导滞汤”我现在还在用,专用于治疗慢性盆腔炎。慢性盆腔炎这个毛病,西医往往无药可用,而“清经导滞汤”针对慢性盆腔炎真的很有效。有个病人,慢性盆腔炎反反复复发作了10多年,身体也弄得很虚。而身体越虚,越是要复发,因为体质差,抵抗力差,细菌就越容易感染。她到处寻医问药,夫妻也闹矛盾,因为这个病一同房就痛,夫妻感情当然有矛盾了。上个月她找到了我这里,因为她的病史长、病情重,我在给她吃中药的同时,又施以灌肠,就是把中药煎好以后,用输液器灌肠,通过结肠吸收药物。双向吸收,效果就会更好、更快。内外结合也是宋氏妇科的特点,有的医生不知道,只是让病人吃中药,好得就慢了。

   

    经、带、胎、产,中医把妇女的各个生理阶段都分得很细。针对不同阶段,我们宋家都有相应的方子,就像现在的*一样,有不同的套餐服务。
 
    比如说,针对不育不孕,宋氏妇科有一张怀孕的方子叫“五子种玉汤”。再比如,针对痛经,宋氏妇科有一张“川乌温经汤”,对气血寒凝引起的痛经非常有效。气血寒凝引起的痛经,以前以农村妇女多见,她们在田里耕作,一阵急雨来了,躲也无处躲,如果不巧身上正在来月经,很可能就引发痛经,而且一次痛,次次痛,每次都痛得不得了。这种痛经现在也很多,但是换成了空调间里的白领女性。夏天空调温度一低,经期一受凉,体内气血凝滞,就不通了,不通则痛嘛。这种病人我值夜班时碰到过好几个,痛得都要昏过去了,我连忙开出3帖药,马上去煎,喝下去就好了。
 
    关于保胎,涉及的内容比较多,我下面专门辟一块出来讲。
 
    调整胎位,宋氏妇科也有方子。从前没有B超,胎位正不正,靠医生摸,靠手感,用一剂汤药,就能够迅速调整胎位。
 
    经、带、胎、产,保驾到最后一步,就是生产,生也是一个关。现在条件好了,这个关好过多了,按照从前的说法,就是一道鬼门关,妇女生孩子,等于一只脚踏在棺材里。在生孩子的时候,我们专门有一只催产的方子,就叫“宋氏催生方”。妇女生产的过程太长,流血多,元气的消耗就大,但“宋氏催生方”,能让妇女生得快点,顺利点,流血少,产后恢复得快。这只方子现在经常有熟人来讨,想母子平安,想生的时候少吃点苦。
 
口述中医-名老中医访谈录 第二部分 宋氏妇科有哪些秘方(2)
 
    把药炒成炭治病也是宋氏妇科的特色。以前有一个产妇,儿子生下来了,但是胞衣一天一夜下不来,家人很急啊,跑到我们家里来讨救兵。我们告诉他,把生姜放在瓦片上烤焦,然后煎汤喝下去。这一喝下去,胞衣就下来了。
 
    产后恶露,就用宋氏妇科的“加味生化汤”。中医有一句话,虚多、瘀多,就有恶露淋漓不尽,容易引起大出血,而“加味生化汤”,具有去瘀生化作用。去瘀好理解,但为什么是生化而不是攻泄,把恶露攻泄下来呢?这就是中医的高明之处,生化就是调理和恢复病人的体质,既去恶露,又恢复体质。有进有退,非常辨证。
 
    这个方子的应用范围很广,不要认为大产后才有恶露,人工流产时没有做干净的,药物流产后胚胎组织有残留的,很多的啦。人工流产没做干净,也不能全怪医生,子宫这个地方看不到摸不着,全靠医生的手感和技术来做,难免会有残留。
 
    产后奶水少,有一只“益气下乳方”。现在有很多妇女喜欢剖腹产,稍微一不顺产就上手术台了。剖腹产很容易损伤气血,血乳同源,手术失血了,产后奶水肯定少。产后12小时喂的奶叫初乳,营养是最好的,6个月内的母乳有很多免疫功能,不可替代。如果你是一个爱孩子的母亲,一定要用母乳喂养。
 
    上次有个病人,产后奶水一点儿都没有,娃娃饿得直哭。我就开出了这张“益气下乳方”,特意交代家属,煎药的时候不要用水煎,要用猪蹄熬出来的汤煎,而且要用前蹄,喝药的时候把浮油撇掉。这只方子里有下乳的药,再加上猪蹄也能催生乳汁。所以,这个方子见效特别快,一般7帖药下去,产妇就能奶水直冒。
 
    专治更年期综合征的,我们还有一只“益肾宁心汤”,限于篇幅,这张方子我下次再讲吧。

    三

    怀孕了反复流产,就要保胎,这也是我们宋氏妇科的优势。我们家里有好几本照相簿,里面全是病人送来的孩子照片。
 
    习惯性流产中医叫滑胎。中文用字很讲究,用了一个滑字,滑梯上滑下来了,形象吧?有位大学老师,滑胎非常厉害,到啥个程度呢?晒衣服时,手一抬,就流产了。她前后流了7个胎儿,东看西看看不好,经济损失不说,身体的消耗也很大,很多人小产比大产损伤还大。大产,产妇娘名正言顺坐月子,起码“七只蹄膀三只鸡”地补身体,小产的话,师出无名,能休息半个月就算了不起了,身体恢复得当然也差了。这位大学老师的第八个孩子,就是用一只保胎的“生麦安胎饮”给她保下来的。现在她儿子已经20多岁了。
 
    妊娠中,阑尾炎发作怎么办?碰到这么棘手的问题,西医也很困惑,不开刀不行,开刀又怕影响胎儿,病人家属急得没办法,最后找到了中医。好不容易才有小孩子的,能不能不开刀,用中医来保守治疗?这个难度真的很大,但最后就是靠宋氏妇科这个“生麦安胎饮”,既管牢了阑尾炎,又保牢了胎儿。
 
    这的确很奥妙,有的病人既有头痛,又有腹泻,为什么中医一帖药下去,就能全面兼顾,既不痛又不泻?因为中医用的不是单味药,是组方。组方细致,考虑问题面面俱到,一帖药就能同时兼顾全身机体功能的调节。
 
    最近治疗了一个先兆流产的病人,年龄35岁,看上去有40岁。她说身体不好,那当然了,反复流产,刚刚怀孕又流产了,小孩子是娘肚子里的一块肉哎,你老是丢肉,体质怎么会好?
 
    给她用的保胎方,是宋氏妇科的“益气培元饮”,区别于“生麦安胎饮”,这个方子专门针对体质虚引起的习惯性流产。体质虚的妇女想生孩子,第一步是调理身体,调理身体包括了调月经、促排卵、调节内分泌,找到习惯性流产的病因,然后用中医的办法解决。这是三部曲里的第一步,等于造大楼,地基不打好,造上去也会塌下来。体质不调理好,怎么保得牢胎?
 
    她怀孕后,在吃的东西上我们也蛮关照的,叫她多卧床,酒和辣的东西都是活血的,容易引发流产,不要吃。这其实也是宋氏妇科的特点,对病人平时的起居保养都关照得特别仔细。医生不能只管看病,看好病就不管了那不行的,都要管牢。
 
    (口述:宋逸民采写:李华)

口述中医-名老中医访谈录 第二部分 咳嗽咳嗽,郎中对头

   

    削一个梨儿,放一勺冰糖,隔水蒸10来分钟,这就是冰糖蒸梨儿,多少年来治疗咳嗽蛮灵的,这是我们老祖宗的智慧啊。除了冰糖蒸梨儿,川贝蒸梨儿也是同样道理。以前的人咳嗽了,吃冰糖蒸梨儿蛮灵,因为以前的人营养差,体质虚弱,很多咳嗽是肺痨引起的,所以一吃就灵。现在的人,营养个个都好的,咳嗽不是体质虚弱造成的。体质好,肝火旺,容易出汗,这个咳,是热咳。对于热咳,冰糖蒸梨儿就不一定灵,川贝蒸梨儿也不一定灵,梨糕糖也不一定灵,就是抗生素,有时也不灵,你晓得这是啥道理?

   

    “咳嗽,咳嗽,郎中对头”,这句话到现在也没有过时。20世纪70年代,周总理想解决老百姓的“老慢支”问题,就发动全国的中西医来攻关,当时我也下乡做调查,结果呢?最佳解决办法还是拿不出来。以前老中医手上没有抗生素这只药,治咳嗽犯难;有了抗生素以后,一般的咳嗽打上几针也就控制住了,但是很多咳嗽的病人发现,有时候,抗生素用得再高级,一点用都没有。
 
    前年下半年,国家某部委在杭州开会,有位领导咳嗽,怎么也看不好。因为我爸爸原先在省委保健中心待过,省里老领导都熟悉他,他们就说,要不要请唐福安老先生的儿子看一看,他看咳嗽蛮灵的,结果省里的同志就陪客人来了。我给他配了几帖药,只需要一点点钱,他吃了之后,很快就好了。“啊哟,神了!我在全国看了很多地方,效果都不太好,没想到在杭州看好了,唐医生真了不起!”这位领导前不久一劳累,咳嗽又发作了,打电话来一定叫我去北京。
 
    这样的例子蛮多的,有个萧山老太太,她的咳嗽,用她自己的话说,只有我的药吃得好。有一回,我在胡庆余堂坐诊,只听到一个人在叫:“啊呀,'神仙’在这里,'神仙’在这里!”我一时还反应不过来。她说:“唐医生,为了找你,我叫女儿从萧山跑到杭州,不晓得跑了多少趟。”

   

    我看咳嗽为啥会比较灵光呢?这个功劳首先是我爸爸的。我爸爸唐福安你晓得不晓得的?噢,你只晓得他是国家级名中医啊,其他的不晓得。老底子的杭州人都晓得的,他当时的名气有多大啊?很大的。比方说,我们原来住在杭州仙林桥直街30号,现在拆掉了,变成仙林苑了,当时杭州人叫那一带不叫门牌号码,只说是“唐福庵”那一带,把人名当成了地名。
 
    我爸爸是看内科、儿科、妇科的,比如一位妇女月经推迟8~10天不来,只要他搭一搭脉,就晓得有没有怀孕,那个是很准的,有时候甚至比西医的小便妊娠试验还要准。有时候陪他到公园散步,他会远远指着跟我说:“喏,那个女的,眼圈儿发黑,月经估计会有紫血块。为啥道理?内火旺,就好比是锅子底下火在烧,血都浓缩起来了。”
 
    很多人认为西洋参是凉的,热性的人适合吃西洋参,我爸爸顶反对了,参都是补的,不是凉的!热性的人吃西洋参,等于火上加油。西洋参只是相对于人参、别直参是凉的,但它真正是补的。还有进补,进补一定要在身体健康的时候补,身体不好,补品吃进去,好比是车子零件没有修好就加油门,对车子没有好处,人也是一样。
 
    肝炎病人不能吃糖,我爸爸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提出来了,国内第一个,当时上海第二医科大学专门派人来讨教过。现在生肝炎的病人很多,有没有医生跟他们说过平时要忌糖?肝不好的人是不能吃糖的!不管是啥个肝不好,都不能吃。

   

    有肝病的人不能吃糖,咳嗽的人第一要忌的也是糖。以前忌糖容易,现在不行了。巧克力广告做得介大,商场里你去看看,山一样堆在那里。一到情人节,据说玫瑰花和巧克力一样都少不了。现在还有多少人在忌糖?但咳嗽的人就是不能吃糖,特别是咽喉源性咳嗽,想吃糖,咳嗽就治不好。反正我是坚持这个观点的。
 
    在所有的咳嗽中,我治疗哪一种咳嗽比较有把握呢?是咽喉源性咳嗽。这与我的专业分不开,因为我一直在耳鼻咽喉科嘛。咳嗽嘛,支气管炎要咳嗽,肺炎要咳嗽,肺癌要咳嗽,我这里说的咳嗽是咽喉源性咳嗽,就是说这个咳嗽不是肺里面的原因,是咽喉的原因引起的。
    很多咳嗽病人,咳得厉害了上医院,顺手挂一张内科的号子,医生呢,开来开去就那几种药,止咳药水啦,抗生素啦,结果吃了往往不见效。前几天有个省里下派到浙南的副县长,咳嗽很长时间了,抗生素挂了10多天,就是不见好。到我这里来,我一看,我说你是咽喉源性咳嗽。病根找到了,治治也就很快了。
 
    得咽喉源性咳嗽的人,大部分是不久前感冒过或者上呼吸道感染过,没有治断根,结果咽喉老是发痒,就像有蚂蚁在喉咙里爬一样,奇痒,有的总感到喉咙里塞着东西,咽喉老是觉得干燥,咳咳呢,没有痰,有时候咽喉一痒起来,会咳得很厉害,特别是有抽烟习惯的,会连着咳,深更半夜突然咳得一点睡意都没有,有的女同志,甚至咳得尿失禁。
 
    在咳嗽病人中,患咽喉源性咳嗽的病人占1/3。我做过一个统计,这个咽喉源性咳嗽的统计,在国内我是第一个做。我跟父亲抄方的时候,发现求诊的1143例咳嗽病人中,咳喘378例,占33%,外感型咳嗽434例,占38%,咽喉源性咳嗽331例,占29%。弄清楚病因之后,我爸爸和我拟了一个方子,专门针对咽喉源性咳嗽,试了以后证明效果很好。
 
    咽喉源性咳嗽这个病,正式提出是在1986年,1993年济南会议审定,当时提名为喉源性咳嗽。根据我近40年的实践,觉得还是称咽喉源性咳嗽更加贴切。前两年看到国外有一篇论文,提到胃食管反流容易引起咳嗽。我们晓得胃酸是很酸的东西,经常翻到喉咙口里,会破坏咽喉的酸碱度,最终造成咽喉溃疡,引发咳嗽。我觉得,这种咳嗽也可以归结到咽喉源性咳嗽的范畴。如果有咽喉源性咳嗽,可以来找我。
 
    (口述:唐旭采写:单友良)

口述中医-名老中医访谈录 第二部分 调理脾胃用膏方(1)

   

    膏方这几年明显热起来了,已经有一批固定的回头客,尝到了甜头,秋风一起就记挂膏方的事情,今天上午我就开了14张膏方。为啥趁早呢?因为他们晓得一到旺季,好的医生那里,要想挂一张膏方的号子是挂不到的。
 
    膏方的本质在于补肾,兼顾其他。立冬一过,根据中医“春播、夏长、秋收、冬藏”的理论,就到了冬令进补的大好时机了。怎么补呢?这几年逐渐流行的就是请一位有经验的老中医号号脉,根据个人的体质特征,经过辨证论治,开一张大补膏补一补,或者调和阴阳冲任、益气养血、活血化瘀,或者疏肝理气、平肝息风、镇静安神、宽胸理气、健脾益肾,达到改善或消除症状,增强抗病能力,延年益寿的目的。
 
    开膏方,与平时看病处方有很多不同,这好比是汽车保养,这次是大修,不是小修小补。一位医生只有具备全面的中医功底,才能开出一张像样的膏方,是足见医生功底的高强度脑力劳动。一流的膏方,肯定出自一流的名医之手,这是肯定的。平时看毛病,我一个上午看30个号子不会太吃力,但轮到开膏方,一个上午看10个号子,人就感到吃不消。因为要正确运用中医基础理论,辨体质、辨证候,综合患者人文环境等各项数据,利用气象学、禀赋学及药物剂型特色,统筹安排,进行个体化防病治病,其中的奥秘有的只能意会,不能言传。
 
    冬令进补服用膏方,是中医“天人合一”、“上工治未病”思想的集中体现。中医有四大经典:《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其中《黄帝内经》成书于汉代,是汉代之前无数医家的心血结晶,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非常了不起。它里面就有“上工治未病”之说,同时又指出:“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尤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意思就是好的医生应该在人们还没有生病的时候进行预防,不要等生了病再来治,那就晚了。这是很先进的理论,放到现在也是很先进的。
 
    一张出自名家之手的膏方,往往能删其多余,补其不足,固本清源,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它不仅是治疗慢性病的最佳剂型,更是冬令进补的最佳剂型。同时,一张一流的膏方,还是一件艺术品。现在我们的膏方处方单设计得不够典雅。我保存着解放前的一张膏方,是三折页的,大大的一张纸,像大家在电视里看到的宫廷奏折,上面很秀气的小楷布局疏密有致,理法方药,君臣佐使,一目了然,文采飞扬,丝丝入扣,情文并茂,读起来有一股浓浓的文化味,实际上就是一件融医学、文学、书法为一体的艺术品。但是现在不行了,时代变了,大家都不用毛笔了。我本来是想用毛笔的,看看大家都是这样子,我也不能搞特殊化。

   

    膏方应该是在宋代开始出现的,《洪氏集验方》里面有一张“琼玉膏”,里面有人参、生地、茯苓三味药,比较典型的早期膏方我看到的就是这一张了,其他的这个膏那个膏,很多只是外用的贴膏,不是膏方。明清两代,膏方就比较流行了。明朝的中医经典中,《本草纲目》里面有“人参膏”,《外科正宗》里面有“天门冬膏”,《景岳全书》里面有“两仪膏”,《证治准绳》里面有“黑桑椹膏”,《万病回春》里面有“玄霜雪梨膏”,清代叶天士《临证指南》里面有“六味加麋角胶”、“川石斛膏”、“参术膏”、“金樱子膏”等。

口述中医-名老中医访谈录 第二部分 调理脾胃用膏方(2)

    解放前吃膏方的人很少,那个时候大家穷嘛。病人叫中医不叫医生,而叫“先生”。中医也没有统一的收费标准,病人来找医生看病,拿到方子后说声谢谢,钱给多给少,没有准数的。有的给你一个红包,红包里面有多少诊费,医生从来都不看,有的人没有钱,就会说:“先生,我最近手头紧,这次就先谢谢你了。”医生会说:“好好好,不要紧,不要紧。”医患关系没有现在介紧张,医生只管开方,药店只管卖药,典型的医药分家,没有回扣这一说。我记得当时开一张方子的价钿大约是一升米到两升米,但是开一张膏方要两三斗米,相当于现在的三五十斤米,这个价钿蛮大的,上海还要贵,五斗米。为啥贵呢?因为开膏方是知识密集型劳动,功力不到是不敢开的。另外,吃得起膏方的都是财主、大官,达官显贵是有钱人,一般的小官也是吃不起的。
 
    现在好了,大家有钱了,一般的保健品被淘汰了,升级换代,请名家名医开膏方,说实话,这才是地道的中医养生之术。名老中医为啥多比较长寿?懂得养生啊!哪个名老中医一到冬天不弄点补膏吃吃?

   

    汉代张仲景的“麻仁丸”下面有一句话——以知为度。中药这个东西,汤剂也好,膏剂也罢,没有非常严格的标准,标准之一就是以知为度。
 
    吃膏方是有讲究的,你头三天要少吃一点,让身体慢慢适应了,再把量慢慢地加上去。膏方一般每天服用两次,每次30克,约一汤匙,用温开水冲服,早上起床后,晚上睡觉前空腹服用。有胃病的,可以在饭后服用。少数膏质黏稠难化,可以先放在小碗里,隔水蒸热烊化后再服用。
 
    前两年开膏方,碰到过一桩事情,如果不是我多说几句,就会闯祸。怎么回事呢?有人吃“开路方”的第一天就给我打电话说:“魏医生,我吃了你的'开路方’拉肚子了,拉得很厉害,怎么办?”我一听头就大了,马上赶过去仔细查看,看来看去看不出名堂,后来我估计闯祸坯是其中的“天花粉”。这个“天花粉”在方子里面是用来止消渴用的,糖尿病人吃了很好,我只用了12克,按理不会出现腹泻症状。我估计这次是碰上伪品了。但是我看不出来啊,马上给省药监局的熟人打电话,结果对方也说弄不清楚伪品的情况。为这个事情弄得我前后两个晚上没有睡好,要一个一个打电话通知病人啊。
 
    有些人吃了膏方却看不到效果,我想主要原因是用药不对症。现在有些医生胆子特别大,病人来了,不管三七二十一,人参、鹿茸、冬虫夏草,啥西大补就开啥西。开膏方哪有介简单?吃膏方的人如果身体有病,你得先把他调理好,然后再吃膏方,我们叫“开路方”,你得先把路打开。
 
    膏方效果不好,可能还与加工方法有关。前几年,我每年都要自己制膏方,熟人朋友,推都推不掉,就是要我亲自制的膏方。这个膏方煎起来很麻烦,前前后后总共要一天时间,而人一分钟都走不开。最后收膏也很有讲究,不能用冰糖。
 
    吃膏方效果不好,跟服法也有关系。常见的服法误区之一是欲求速效。每天服用几次,半个月内服完一料膏方,想要毕其功于一役,结果适得其反。误区之二是感冒与消化不良时不停药。感冒与消化不良时,人体的正常生理环境改变了,就不应该再服膏方。误区之三是一料膏方全家享用。膏方是针对个体的状况制订的,应当一人一方,不可混淆,一料膏方全家享用,万万不可取。误区之四是忽视禁忌。服膏方时仍然大吃大喝,或者与常服药同时服用,这都会影响膏方的疗效。
 
    膏方是中华文明的延续,是中医的精华,有规范,有尺度,希望中医药界同仁倍加呵护,维护膏方的优秀传统,尊重膏方的真正内涵。
 
    (口述:魏康伯采写:单友良)

口述中医-名老中医访谈录 第三部分 治肾秘方“保元汤”传奇(1)

    一

    早先在萧山云石,沈家是个大户人家,沈家公子沈雅斋,自己饱读诗书,还办了个私塾收授弟子,准备学成文武艺,效忠帝王家,获取一世功名。但是时运不济,考试总是落榜。有一年他和他的三个弟子一起赶考,三个弟子高高低低都入了围,只有他这个做老师的名落孙山。回家来本己垂头丧气,哪里知道,已得到消息的父亲,已经在拴马石上给他准备了一大盆洗脚水,见儿子一进门,兜头就泼——说儿子是沾了晦气,需要冲刷冲刷。情绪不佳,受了惊吓,当时又是大冷天,这一盆洗脚水就把他泼倒了。从第二天起,人就开始发冷发热,水米不进了。
 
    父亲有些追悔莫及,让人又是糖氽蛋,又是人参、鹿茸的硬逼着吃。不料进补之后,舌苔更腻了,脸色更黄了,全身也肿胀起来,几天之后,病骨支离,躺在床上都爬不起来了。其间自然也请医生看过,但是收效甚微。沈雅斋的父亲也懂医道,他从民间弄了个叫“保元汤”的方子来,煎了药让儿子吃,但吃了之后也没有什么动静。沈雅斋病情越来越重,已经渐渐露出下世的光景来,家里人虽然焦急,却也束手无策。
 
    有一天,病人忽然在床上讨东西吃,说是嘴里淡煞了,想弄点萝卜菜根吃吃。家人想,反正大限已到,想吃啥西也就顺了他,在服了“保元汤”之后,又熬萝卜菜根汤给他吃。不想病人喝下,两顿饭工夫,就开始不断地放屁,本来臌胀的肚皮也开始慢慢消退,家里人接着给他吃“保元汤”,父亲又按照吃萝卜菜根的道理换成两味通气的中药加入其中,后来再进米食,不断调养。说来真的让人不相信,沈雅斋越吃越新鲜,竟然就此康复了。
 
    痊愈之后的沈雅斋,继续苦读,再过三年,鸿运来临,终于考上了举人。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闻。功名有了,社会地位有了,加官晋爵本来不成问题,但是沈雅斋无意于此,反倒是对救了自己的“保元汤”加萝卜菜根念念不忘。为什么同样是“保元汤”,单吃无效,但是简单地加了由萝卜菜根联想到的其他两味药,竟然能够功效神奇?在父亲的鼓励下,他也研究起中医来,通过博览群书,冥思苦想,终于弄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原来当初自己病入膏肓,其实虚不受补,那一把萝卜菜根和加入方中的两味通气药,正好解了过量“保元汤”中的人参等补品导致的郁积。从此以后,他对中医的兴趣一发不可收拾,懂了理论又随父亲出诊,积累实践经验,几年之后,因其用药独到,治好了不少疑难杂症,竟然成了名噪一时的地方名医。
 
    清末宁波府台盐官的公子得了重症,浑身肿胀,皮肤一揿一个坑,遍请名医,用了宣肺发汗、化瘀行水之类的药,金银花了无数,毛病反而越拖越重。最后家人只好请来一位范姓医师。范医师大有名气,他过来一看,见病人已卧床不起,面色萎黄,头面手足全肿,认为元气大损,沉疴难起,随即处一方,让病人服用,不料汤药入口之后,病人反而剧烈呕吐,病情日趋严重。
 
    这时候,有人就推荐我的曾祖父,在萧绍地区赫赫有名的沈雅斋先生。沈老看了范医师的处方,思索一番,对其诊断和用药深以为是,只在原处方上加了两味药,嘱咐病家赶紧煎服。病家心里有点疑惑:只拿别人处方加药一二,这能算啥个本事?想法归想法,但药还是照配不误。不想一剂下去,众人还在将信将疑之际,只听病人放屁连连,大小便都通畅了,气色也好起来,一个月后,全身水肿竟然消失!后来有人问沈老:“为何同用一方而效果截然不同?”我曾祖父答:“我和范医师治疗用意相同,方不易帅,故方同;但用药配伍不同,好比用兵,知其善也,故效异。”听的人连连叹服。更加令人惊奇的是,我曾祖父加的两味药十分平常,价钱也便宜,仅需几个铜板而已。这就是前人开创,经我曾祖父沈雅斋改进发展,有独特功效的祖传秘方“保元汤”。

口述中医-名老中医访谈录 第三部分 治肾秘方“保元汤”传奇(2)

    二

    追根溯源,“保元汤”是很有来历的。原方出自明嘉靖《景岳全书》,由黄芪、人参、甘草、肉桂四味药组成。功用为补气温阳,主治虚损劳怯、元气不足之证。我曾祖父在治疗水肿重症时,对原方作了啥个改动,增加了啥西,为啥要这样做,自然不肯随便告人,就是后来子承父业的我祖父问起,他也只是说:“学问到了,悟性到了,自然就会明白。”老先生大限将至之际,才叫自己的儿子到床边来,拿了纸笔,撇开左右,在奄奄一息之中,把“保元汤”的奥秘传于后人。
 
    “保元汤”到了我祖父沈亮卿手里,又添加了几味药,效用有所发展,除了治“水肿”、“水气”外,还可治疗痘疹(天花)。当时这个病的死亡率很高,因此夭折的孩子无数。我们的“保元汤”对痘疹有效,特别适用于痘疹危象,在那几十年里,“保元汤”也确实救了不少人的性命。我父亲从祖父手里接下“保元汤”的衣钵,也加进了自己的医疗心得,收放自如,药效更加完善。
 
    20世纪50年代时,杭州周边地区流行血吸虫病,灾情十分严重。正如毛主席诗词《送瘟神》中说的“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当时治疗血吸虫病的一般手段是打锑剂,锑剂的主要成分是砷,毒副作用大,也有在治疗过程中突然发生意外的病人。这时候我父亲的“保元汤”又起了作用,它既能降低砷(砒霜)类的副作用,又能改善中晚期腹水病人的病情,效果十分显著。
 
    到了20世纪60年代初,遇到三年自然灾害,中原大地米珠薪桂,很多人得了浮肿病和肝炎。这时候,我父亲的“保元汤”也起了作用。服用“保元汤”能缓解浮肿病和肝炎的病情,男女老少因此获救的很多。当然,因为条件所限,此时“保元汤”中的人参已经换成党参。由于治病救人有功,当年萧山地方政府还嘉奖过我父亲。

   

    20世纪60年代,我开始学医,但是我对家传的“保元汤”只知皮毛,感觉它有点玄。我就此请教父亲,他说:“根源在于你对中医的一知半解。中医基本理论是辨证,包括异病同治、同病异治。不同的病,同有虚损劳怯、元气不足、水湿内阻之证,都应当用补气益阳通利的治疗法则……”父亲的这些话,对于初学中医的我来说,是似懂非懂,随着对中医认识的不断深入,我才能领会其中的含意。经过数年临床实践,有了深厚的阅历和丰富的中医知识,我终于真正认识到“保元汤”的价值。在我整理祖传的几箱处方时,我发现他们都崇尚肾气、脾气、肺气乃生命之本的观点。“保元汤”必以两味宣泄、通利之品,使处方补通相宜,更适宜元气不足的不同病症。另外,这些处方中都有一个奇特的配伍,用人参、黄芪大补,必以一定分量的解药相配。这种配伍经验,后来我在中医典籍中找到了解释,可见“保元汤”是有扎实的中医理论功底的。
 
    说实在的,传统中医多凭个人经验和主观意识,如何经得起现代科学的检验,一直是中医讳莫如深的问题。我想,“保元汤”的功效是否可以用现代西方医学原理来解释呢?于是我花了不少力气,通过我哥哥与北京301医院合作,从分子生物学水平,研究人体细胞膜和“保元汤”的关系。我们知道,人体细胞膜表面的离子泵每时每刻都在运动,它把营养物质泵到细胞内,又把代谢产物交换到细胞外,病人在服用“保元汤”之后,体内受抑制的离子泵功能恢复了,体内环境平衡得到了改善,这就是“保元汤”有奇效的原理。我的这些研究结果都发表在《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中医杂志》和一些国际会议上,都是经得起推敲的结论。

口述中医-名老中医访谈录 第三部分 治肾秘方“保元汤”传奇(3)

    四

    我用“保元汤”治疗肾病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肾病是大家公认的疑难病,病情因人而异,许多肾病并不单纯是水肿、蛋白尿、红细胞,多数有肾外之证,如腰酸、乏力、反复感冒、头晕、性功能衰退等虚损之象。我发现,虽然病种不同,但有共同的适用范围。我一边积累病例进行临床实验,一边进行“保元汤”治疗肾病的课题研究。得到的结果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用“保元汤”调整免疫力,防止感冒,减少肾炎复发;二是通过“保元汤”降解人体内尿素等毒性物质,起到保护肾功能的作用;三是以“保元汤”调整人体的性腺内分泌水平,改善能量代谢。
 
    在这之后,我在“保元汤”的研究与应用方面路子越走越宽。20世纪末,在浙江省政府、浙江省卫生厅、杭州市卫生局的支持下,我根据不同病人、不同病情,发展了“保元汤”1-17方,形成一个系列。它们不但可以因人而异、对症下药治疗肾病,还可以治疗由于肾的病机变化而发生的性功能障碍、尿频、尿失禁、脱发、消渴(糖尿病)、肌无力等。
 
    一位在杭州经商的美国人安娜,早年切除一侧肾脏,平时经常腰酸、肢肿、潮热、出汗、睡眠差。她用了“保元汤”之后,还把她美国的丈夫和员工也带到我这里来治疗。其中一位比较富有的女士,面部有色素沉着,*干涩,尿失禁,三天两头做美容,40岁不到就有点人老珠黄的样子,经性激素检测证实,她的病根是雌激素水平低下,面部色素沉着只是其体征之一,我也给她服用“保元汤”。
 
    卵巢功能衰退常常令上点年纪的女同志谈虎色变,而“保元汤”对维持月经,减轻潮热,淡化面部色素沉着也有很好的疗效。西医认为,卵巢功能衰退是不可逆转的,但有研究证实,我们的“保元汤”可以使失活的卵泡复苏。不少中年女性朋友到我这里来,都说不是来看病,而是来美容的。印象比较深的是杭州、湖州几个自己搞美容的女老板,也到我这里来讨方子吃。她们开始时为了漂亮,都用雌激素,后来意识到可能有不良后果,转而用“保元汤”。她们认为中药美容由内而外,功效是扎扎实实的。
 
    几年前,我还用“保元汤”成功地治疗了一位患重症肌无力的美籍华人,他的父亲是美国航天局的著名科学家,姓张,很有名的。记得10多年前,陕西省政府公祭黄帝陵,他代表华侨宣读祭文,祭文他还送了我一份,我至今珍藏在家里。他的儿子得了重症肌无力,美国的医生判定他很难活过13岁。病人在北京301医院进行了多次肌细胞移植,这个肌细胞移植很难的,在美国没有成功,结果在中国成功了。手术是我哥哥做的,我哥哥是国内第一个做肌细胞移植成功的专家,在网上你只要打沈定国三个字,就可以查到我哥哥的情况。做好手术后,病人的肾脏不好,肾脏轻度萎缩,有血尿,我哥哥就介绍他到杭州来找我。他们在杭州望湖宾馆包了个房间,我就用“保元汤”给孩子治病,现在病人已经25岁了。
 
    “保元汤”在他儿子身上显出效果后,张科学家很高兴。他抽烟很厉害,抽的都是粗大的雪茄,因此平时经常咳嗽,气喘到走路都走不快,连买包香烟都要夫人代劳,办公的时候用一个制氧机对准自己吹。他的夫人就问我,有没有中药可以让自己的丈夫少抽点烟?我呢,也给他用“保元汤”,几天后他咳出了大量的痰,人也觉得从未有过的轻松。原因是啥呢?他烟抽得太多了,大量的分泌物堵住了气管,严重影响了肺部的扩张,而“保元汤”使他体内的痰全部咳了出来,自然体力就恢复了。美国航天局里面有一批美籍华人专家,一位搞流体力学的,姓林,工作太辛苦,头发都掉了,听张姓科学家介绍,觉得挺神,一定要吃“保元汤”。这位科学家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对我说:“啊呀,这个中医啊,真是老祖宗传下来的宝贝!”这样一来,我的“保元汤”就被台湾省的一位医生知道了,他专门跑到杭州来,说要向我学习3个月,费用随我说。我觉得这个事情不太妥当,就没有答应。
 
    “保元汤”还被我用在改善运动员体质方面,服用“保元汤”后,运动员普遍感觉到疲劳能够迅速恢复,所以有不少运动员服用过“保元汤”。为了感谢我,一位教练还特地送给我一套从英国带回来的运动服。
 
    人到中年,无论男女,肾气衰退,力不从心的时候逐渐增多,“保元汤”能够起到很好的作用,所以经常有老板、经理、同行向我讨方子。有一位国家级名中医,是浙江省有名的研究性与生殖的权威,他对这个“保元汤”就推崇备至。
 
    “保元汤”从我曾祖父沈雅斋先生传到我手里已经是第四代了,可谓经历了无数风风雨雨。我可以负责任地说,我没有给祖宗丢脸,我不但很好地继承了它,而且“保元汤”到了我手里,还有了很大的发展,套用一句话就是老枝发新芽,这个祖传的老秘方在新时代又重新焕发了青春。

    五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秘方是其中最宝贵的部分。比如云南白药,一经发掘成功,便造福无穷。相信在我们这片广袤的大地上,还散落着无数大大小小的秘方,有些可能会幸运地被保存下来,但更多的就像许多物种一样会逐渐消失得无影无踪。举个简单的例子,1967年,有一位浙江省中医院的医生到东阳玉山区巡回医疗,无意中发现老乡们在砍柴受伤时,顺手摘来一种树叶止血,出血不仅马上止住,而且不留疤痕。这位医生回到杭州后,受其启发,研制了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协定处方,直到今天,浙江省中医院还在用这个药。可见民间的一些小秘方传播范围很有限,而传播范围越小,消失的速度就越快。
 
    据了解,解放后我国搞过大规模的民间秘方搜集运动,“保元汤”就曾经敲锣打鼓献给国家。从民间搜集来的大量古方、验方、秘方,也编印发行。但是秘方的发掘、运用、传播,是有其内在规律的,仅仅靠运动搜集一下,整理一下,还不是真正的发掘整理。闻名世界的《茉莉花》来自民间,已故音乐家王洛宾因为改编民歌《在那遥远的地方》成为不朽的“西部歌王”。可叹时势变幻,古老农业文明积淀下来的宝贵遗产正在被日益一体化的工业文明所取代。许多医学研究者眼睛总是向上、向外,而在我们看来,“贫穷、落后”的农村,恰恰是秘方的富矿区。
 
    (口述:沈壮雷采写:单友良)

口述中医-名老中医访谈录 第三部分 中医治疗“类风关”处于先进水平(1)

   

    现在全世界都在关注风湿病,世界卫生组织将2000~2010年定为“骨关节病十年”就是证明。类风湿性关节炎(以下简称“类风关”)是最常见的风湿病之一,病情顽固难治,中医药防治已经有2000多年历史了,积累了极其丰富的经验,疗效好,副作用少,方法简便,目前处于世界先进水平。
 
    我给浙江中医药大学的学生上课,从来不用讲稿,现在我也可以在这里把中医治疗“类风关”的历史大致给你画个轮廓出来。“类风关”属于中医痹症范畴。这个“痹”字最早出现在哪里呢?出现在两三千年前的《山海经》里面,《山海经·东山经》记载了38种疾病,其中之一就是这个痹症,但是没有对痹症的具体解释。详细论述痹症是在2000多年前的《黄帝内经》痹论篇,它开创了研究“类风关”的先河。《黄帝内经》里面对“类风关”病因、病机、症状、治法进行了系统论述,直到今天,这些论述还在指导着“类风关”的中医治疗。
 
    《黄帝内经》上是怎么讲的呢?它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风寒湿着而为痹”。体质不好,遗传基因有问题,导致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人体,闭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结果肌肉、筋骨、关节发生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甚至关节肿大灼热,这就是痹症。对于痹症,要采用祛风、散寒、利湿、通痹等方法进行治疗。痹症有行痹、着痹、痛痹之别,有历节、顽痹、鹤膝之名。这个2000年前的论述,与今天西医关于“类风关”的论述惊人地一致。西医认为,“类风关”起病原因一个是自身免疫功能失调,就是中医讲的“其气必虚”;一个是寒冷、潮湿、疲劳,也就是中医讲的风、寒、湿、热。你看,说来说去差不多的。
 
    接着到了汉代,我们称张仲景为“医圣”,在日本药学界,张仲景是至高无上的。日本厚生省规定,凡是张仲景的方子,不需要批准,就可以直接应用。在中国,我们叫它“经方”,就是可法可传的经典名方。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全面总结了汉代之前中医治疗“类风关”的经验,从这个时候起,“类风关”不再叫痹症,改叫“历节风”,非常接近现代的描述,就是一节一节关节疼痛。张仲景创制了很多方子,最有名的有四张方子:“防己黄芪汤”、“桂枝附子汤”、“白术附子汤”、“白芍桂枝汤”。这四张方子现在日本人用得很多,国内医生更不用说了。仲景方组方严谨,配伍得当,可法可传。
 
    张仲景后面是华佗,华佗大家都知道,给曹操看病,外科手术动得好,他对“类风关”有哪些贡献呢?他主要是用针灸。
 
    唐代孙思邈,我们称他为“药王”,他写了一本《千金方》,他认为能救人性命的药方比金子更贵,一张药方比1000两金子更值钱,所以叫《千金方》。《千金方》创制出“独活寄生汤”,治疗“类风关”效果很好,到目前为止,90%的医生治疗腰腿痛、坐骨神经痛、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关节退变性关节炎,都用这张方子加减。
 
    宋朝有个叫严用和的写了一部《济生方》,里面把“类风关”称为“*历节风”。得了“类风关”是非常痛的,我们问病人怎么个痛法,病人形容像钻心一样痛。严用和把“类风关”的疼痛具体化了,他形容那种痛就像你整个人正在被老虎撕咬,全身骨头都被老虎咬碎了一样痛。今年上半年,杭州郊外一位菜农到我这里来看病,他跟我说:“鲁医生,我来的路上敌敌畏都已经买好了,实在是太痛了。”严用和收集了很多方子,其中治疗风湿病的处方不少,他在张仲景的基础上进行了发挥。
 
口述中医-名老中医访谈录 第三部分 中医治疗“类风关”处于先进水平(2)
 
    到了明朝,绍兴人张景岳做了一件前无古人的事情。他另辟蹊径,一反先法,用温通、温补、温肾的方法治疗“类风关”,也就是用温热的方药治疗寒证,比方说用熟地、萸肉、枸杞子、巴戟等。他这个人很喜欢用熟地,就是感冒、牙痛、关节痛他都用熟地。因为他喜欢用熟地,后人干脆就叫他张熟地。我是山阴人,与张景岳家只隔了一条小小的莫邪溪。小时候一天到晚听父亲讲张熟地张熟地的,听得我不要听为止,小伢儿喜欢新鲜的东西,你一天到晚张熟地张熟地,我就不要听。张景岳比较出名的是右归丸,治疗“类风关”有一定的效果,但是后世也有人攻击他。张景岳是绍兴人,他的理论水平高得很,文章也写得好。
 
    清代叶天士是温病大家,温病,就是现在我们说的传染病。人类进入16世纪以后,居住得越来越密集,流动性越来越大,森林被破坏后,老鼠等动物开始与人类混居,这就给传染病提供了温床,人类大规模的流行病暴发就发生在这一时期,所以说是时势造英雄。
 
    温病有四大家: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叶天士与吴鞠通是师生关系。叶天士自己没有写过书,医生一出名哪里还有时间写书啊?连吃饭的时间都没有。你倒去看看现在我们浙江省有名一点的医生,哪个不是到下午一两点钟以后才吃中饭,双休日根本没有,叶天士的书都是吴鞠通整理出来的。吴鞠通这个人很精明,老师的方子,他换个名称,就说是他自己的,实际上是叶天士的。毕竟都是温病大家,叶天士的这些书里面有很多是治疗“类风关”的方子。治疗风湿病,历代都有所总结,有所创新,有代表性的就是这些。
 
    到了现代,比较出名的有好几个流派。一个是虫派,就是所有用来治疗“类风关”的中药都是爬虫类,如乌梢蛇、蜈蚣、地龙、天虫、地鳖虫等。他们认为虫类都具有祛风、搜风的作用,代表人物朱良春是国家级名中医,还健在,江苏人,他有一味中成药叫益肾蠲痹丸,其实是冲剂,里面全部是虫类中药;一个是枝藤派,主要用桑枝、桂枝、海风藤、鸡血藤、忍冬藤、络石藤等中草药。喜欢用枝藤药的医生不少,但是没有突出的代表人物;一个是酒派,广东那边就比较流行这个。前几年杭州市中医院也弄这个,把蛇浸在白酒里面,我们这里到处可以看到。不管用什么药,治法遵循的都是2000年前《黄帝内经》中的祛风、利湿、散寒法,一般医生都是这个样子的。

   

    现在轮到说我自己了。我的第一个学术观点,是用温法治病。我认同张景岳这一派。我认为:“痹本阴邪,非温不通,非温不化,非温不补,非温不止。”主张用温通、温化、温补、温止的方法治疗“类风关”。所谓“月照当空,阴霾自散”。
 
    我把风湿病分为八种:寒湿型、湿热型、寒热错杂型、营卫不和型、气滞血瘀型、气血不足型、气阴两亏型、肝肾亏损型,其中最常见的是气阴两亏型、肝肾亏损型。气阴两亏型有哪些主要表现呢?四肢酸痛,乏力,脉数,舌红,少苔;肝肾亏损型主要表现为形体瘦削,腰膝冷痛,面色苍白,脉沉,舌淡,苔薄。这两种类型最常见,因为久病必虚,久病必瘀、久病必损肝肾。
 
    根据二三十年来的经验,我分别拟定了痹症1号、2号、3号协定方。对于重病人,我主张西药中药同时用,内治外治一起上。中药可以调节机体免疫功能,西药对疾病的靶器官作用明显,既治标又治本,内外并施,浙江省中医院统计出来有效率为95%。西药里面优秀的东西应该吸收,别人的长处就是我的长处。但是我不用激素类药物,强的松吃进去,肿马上就消掉了,疼痛就止牢了,玉皇山“噌噌噌”一口气都爬得上去,但是药一停立即反弹,这个是表面上看看好了,骨头里面的病变却一点也没有得到治疗,骨质照样被破坏,还有很多副作用。
 
口述中医-名老中医访谈录 第三部分 中医治疗“类风关”处于先进水平(3)
 
    到我这里来看病的,激素类药物必须马上停掉。有的病人吃激素类药物时间长了,这一停不得了,整整3个月躺在床上一动不会动,这就好像是戒毒,是戒断综合征。只有过了这一关,才能回到正确的轨道上来。所以,我惯用中药为主,中西医结合,坚决反对滥用激素。我用的是国际通用的组合疗法,再加上中药的优势。有些国外回来的病人,一看处方,就那么一点药品,他们没有中药优势。中药当然有缺点,显效慢,止痛效果暂时比较差,但是对身体没有损害,远期疗效可靠,所以,我们治疗“类风关”的水平比世界其他地方高,治愈率较高。
 
    我的第二个学术观点,就是在整个治疗过程中一定要保护好脾胃。“类风关”是慢性病,必须坚持长期服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粮草一把火烧掉,这一仗就输定了。治病也是这样,“脾胃乃气血生化之源”,是“后天之本”,是给身体各个方面提供能量的后勤保障部门。治病的过程中如果伤了病人的脾胃,等于烧掉了他的粮库,这毛病怎么治?所以我是宁可无效,也不伤脾胃。脾胃越旺,机体源源不断地得到濡养,四肢百骸得到滋润,毛病好起来就越快。所以,我的方子中都加上保护脾胃的药物。
 
    我的第三个学术观点是治病要因人而异。一个对方是伢儿,千万不要给他用激素。曾经碰到一个20多岁的小伙子,股骨头无菌性坏死,我说怎么会得这个病呢?问来问去,问出他小时候得过血小板减少症,医生给他用过激素。当时病好了,现在只好把骨头换一块。我认为只有在以下四种情况下才能关节置换:一是疼痛不能忍受;二是关节功能完全丧失;三是体重小于80公斤;四是年龄45岁以上。这个置换的关节是有寿命的,20年以后还得重新换。因此,服用激素治疗“类风关”是得不偿失。
 
    还有一个,对方是姑娘,千万不能用雷公藤。雷公藤一用,月经不来了。有两姐妹,到湖北出洪湖赤卫队的那个地方买药吃,结果吃下去之后月经停掉了。我说,那些广告上说的钱寄过去药给你寄过来,坐几路几路公交车向前走几百米再转弯就到的那些信息,你要先打个问号。你看,这下两姐妹祸闯大了。
 
    再一个对方是老年人,治疗以生活能自理为原则。长病无孝子,要考虑老年人的特殊性。治疗“类风关”,不考虑男女老少的特点,这怎么行呢?

   

    我父亲是绍兴市中医院的医生,他擅长治疗“类风关”、肿瘤、气管炎、肝炎,并且擅长内外兼治,他的外治方法多啊,针、灸、熏、洗、铺、漆。啥叫漆呢?手捏一把七星针,“突突突突”向关节戳,嘴巴里含一口白酒,“噗噗噗”地喷。
 
    我受父亲的影响很深。父亲反复教育我,要刻苦学习医学著作,特别是中医经典,对技术要精益求精,服务态度要好。生活上也是严格要求,父亲说,吃饭啦,菜好也是一碗,菜差也是一碗,不能看菜吃饭的。所以我一辈子注意饮食,不抽烟不喝酒,晚上8点睡觉,早上5点多起床跑步,平常跑来跑去的都是自行车。父亲的坏习惯我基本上都戒掉了:一个是抽香烟;另一个是水喝得少,很少喝水,等到要喝水了,喏,要这样一边“呼呼呼”地吹,一边“咝咝咝”地喝,太烫了;再一个就是吃饭快,人家刚刚坐下,他就站起来的嘞,他吃好了,那个快啊。这个习惯他把我带坏了,我到现在为止也是吃饭很快。
 
    我儿子鲁冰丰,是省政府医务室的医生,他是浙江中医药大学针推系毕业的,这小子业务能力不错,特别是针灸减肥,方法独特,效果很好。鲁家的这点看家本领,我都传给他了。“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虽然我从事中医临床40多年,为了解除“类风关”病人的痛苦,我一天也没有停止过学习。做人忙啦,没有一天空闲的,看不完的病人,看不完的新书。
 
    (口述:鲁贤昌采写:单友良)

口述中医-名老中医访谈录 第三部分 严氏喉科的前世今生(1)

   

    严氏喉科是我太祖公严少山创办起来的,当时在杭州羊坝头火药局弄开了一家私人诊所——少山喉科诊所,专治急慢性咽喉炎。
 
    这块牌子一挂就挂了100多年。严氏喉科第二代传人是我爷爷严季良,到了他这一代,诊疗方法就相当规范了。爷爷是我五六岁的时候去世的,“*”期间,他一天到晚被批斗,各方面受的刺激太多了,60岁不到就走了。
 
    我爸爸25岁时接爷爷的班,他性格活泼,又喜欢动脑筋,不是死守祖传秘方的那种人,家传的秘方他改改弄弄,又添了许多新的东西进去,严氏喉科在他手里有了更大的发展。
 
    以前声带长息肉只能吃中药,到了“*”后期,声带息肉可以动手术了,我爸爸就会对病人说:“你这个病,吃中药时间会很长,你先去开刀,开好刀后马上到我这里来吃中药。”病人当然很听话啰,刀开好了就跑来说:“严医师,你给我开一点药吃吃。”但是病人住在医院里,医院是不同意家属随随便便把药带到病房里面去的。另外,病人一方面要开刀,一方面要吃中药,负担就重了。我爸爸就跟单位领导讲,要去学开刀,到浙一、浙二去学。他人聪明,一学就会,很快就能上手术台。那个时候,我爸爸给病人做一个声带手术,只要40多元钱,现在要7000元左右吧。原来是局麻,现在是全麻,这个钱就相差很多了。
 
    爸爸对严氏喉科传了100年的绝学很自信。到了晚年,他老是得意地跟我开玩笑:“李炜倩医生,你晓得严氏喉科这块牌子为啥100年不倒?”我呢,也装糊涂,为啥?爸爸说:“你这个傻丫头,有绝活啊!”
 
    爸爸曾经做过统计,严氏喉科对慢性咽喉炎的有效率是80%,保证20年不复发的有效率是40%。绝大部分咽喉炎病人,严氏喉科的汤药吃过之后,慢性咽喉炎这一辈子就不会再发了。这样高的治愈率,国内真的很少见。
 
    我自己是浙江中医药大学毕业的,平时五官科的中医著作肯定要经常翻,我注意到,严氏喉科对声带疾病的理解、治疗法则、治疗方法、处方、用药,跟别人是完全不同的。
 
    生在我们这样的中医世家,做人是不自由的。我18个月大的时候就寄养到了别人家里,读幼儿班开始就一直住校,到了小学五年级的时候,有一天晚上,爸爸、妈妈把我叫过去,跟我说:“你不姓严了,改成姓李了。”李姓是妈妈的姓。我妈妈李荣珍现在是中医眼科的省级名中医,全浙江省,中医眼科有她这么高职称的,找不到第二个了。我妈妈是谁呢?是当年杭州著名的李氏眼科李云泉医生的女儿。
 
    我爷爷严季良看喉科有名,我外公李云泉看眼科有名,他们惺惺相惜,两个人平时关系蛮好的。解放以后,杭州开办中医学校,就是浙江中医药大学的前身,我爷爷、外公都是里面的教授。当年我爸爸、妈妈在中医学院读书,我妈妈做班长,是个美女,我爸爸是副班长,像模像样的帅哥,一来二去,两家人就走到一起了。爸爸、妈妈两个人一辈子恩恩爱爱的,早两年他们在西湖边挑了个新房子,客厅特别大,30多平方米,也不放什么家具,干啥呢?他们两个喜欢跳舞啊,客厅就是舞池。
 
    也不知道他们怎么想的,让我哥哥姓严,跟爸爸学喉科,我改姓李,跟妈妈学眼科。小伢儿也不晓得这改姓意味着什么,等到长大了,我哥哥一看情况不对,学中医介难的?不学不学!我没有办法,只好做铁杆中医,考大学第一志愿填浙江中医学院(现浙江中医药大学)。结果呢,弄到后来爸爸的喉科要我学,妈妈的眼科也要我来继承。
 
口述中医-名老中医访谈录 第三部分 严氏喉科的前世今生(2)
 
    自从学中医的那天起,我就知道这辈子是做煞的命。像我们这样的专科医生,全靠自己的本事吃饭。记忆中,爸爸、妈妈从来不会因为身体有点小毛病就请假不出诊,你一天不出诊,病人找不到你,就得等你。你经常这样,病人就会对医生感到失望。
 
    一直到前几年,看我一个上午要看四五十个号子,总要忙到下午才吃中午饭,爸爸就会心疼我,用很怜惜的眼神看着我:“倩倩,我已经把你推到火堆里了,你飞得出来是凤凰,飞不出来是烤鸡。”

    二

    我是中学毕业以后跟爸爸、妈妈学医的,上午跟爸爸学喉科,下午跟妈妈学眼科。上午听骂声,下午看笑脸,两个老师完全两种味道。
 
    比如说用药,爸爸、妈妈两个人的风格完全不一样。治疗眼科疾病,用药要非常小心,一般药用到10克就到顶了,风格像小楷,娟秀、细腻、严密、丝丝入扣。我爸爸呢,大刀阔斧,教科书上规定用量10~15克的药,他30克、50克照用不误,胆子大得很,风格就像狂草,大气磅礴。有一次,在妈妈那里,看看毛病差不多,都是出血症状,我就相互借鉴一下,原来妈妈只用10克的药我就大胆地30克用上去了。这下子闯祸了,当天晚上病人就打电话来了:“啊呀,李医生,我肚子难受。”妈妈一看处方:“你用了30克?啊呀,李炜倩医生,你赶快过来!我们两个人今天晚上要好好给你上一课。”所以,我就像开关一样,下午看眼科,就得把上午看喉科的那套系统关掉。
 
    再来说态度。我爸爸那个凶啊,如果不是他的女儿根本受不了。一张处方只要一个字没有写端正,他就会当着病人的面,撕掉处方扔到我面前来:“重新写过!”当着介许多病人的面,你说我难堪不难堪?
 
    回到家里,我跟他说,我以后也是要在外面立足的,你给我一点面子好不好?你对病人那么好,对你唯一的女儿这么凶,你这个两面派!我有得吃有得穿,我何必受这份罪?杭州城里中医世家出身的子女里面,我最苦了。人家做生意的做生意,开店的开店,哪像我?理法方药,君臣佐使,性味归经,一天到晚背也背不完,像个老古董一样,杭州城里哪个姑娘儿愿意吃这份苦?说着说着,我的眼泪就会流出来。
 
    这一点妈妈就好多啦,妈妈总是笑眯眯的,跟她抄方出了问题,当面不说,回到家里好好跟我说。她也劝爸爸脾气不要介急,同伢儿好好说。你猜我爸爸怎么着?喉咙吼得比谁都响:“我年纪也大了,骂一句少一句的。你说我骂你,难道不应该骂?叫你看声带,人家到底有没有长小结、息肉,你不能随随便便的,看不见就看不见,不要紧,你马马虎虎就不行!”
 
    怎么回事呢?有一天,他叫我给一个病人看声带,位置不好,我看来看去看不出息肉,想想这个病人下次还要来的,就算了。爸爸问我:“你看见什么了?”看我说不出,立即发脾气:“你再给我看!”我现在感觉,也正是由于爸爸严厉的带教和真传,加上自己的刻苦,才使我在治疗咽喉炎上少走了不少弯路。爸爸后来也不无得意地对我说:“你现在终于接上班了,当初对你那么严厉,有帮助吧?”
 
    父亲跟我说,在中医的继承上,不能吃老本,秘方交给我了,如果不创新,老本吃5年,吃10年,难道还吃二三十年?肯定不行的。社会在变,毛病也在变,同样的毛病,古书上写的症状清清楚楚,现在可能完全不同了。现在的中医专科医生,急性的毛病根本轮不到你看,都是那些慢性的、疑难的,西医弄了半天之后,没有弄好,再转到你这里来的。我的体会,以前没有抗生素的时代,那时候病单纯,药也灵。如果现在老方一帖照搬,就不灵了。比如碰到病人有胃病,再吃你这个治慢性咽喉炎的活血药,就不行了。有很多老年人,咳嗽很长时间,医生怕老年人肺部感染,用大剂量抗生素,这个抗生素能消除感染,不用不行。问题是抗生素用的时间一长,脾胃功能就搞坏了,舌苔又黄又腻,这样的病人来看咽喉炎,你首先得帮他调理脾胃。

口述中医-名老中医访谈录 第三部分 严氏喉科的前世今生(3)

    跟爸爸、妈妈学中医,我随身带一只大包,每天背进背出,里面全是方子。两年前的病人到我这里来找方子,一翻就能翻出来。我跟病人说,这是他们的健康存折。我每天下班回到家,先把病历梳理一遍,归归类,然后把一张张处方摊开,仔细比较:症状有没有减轻?有没有恢复?为啥这味药前头用有效,后头用无效?要怎么调整?这个功课天天做,做到今天30多年了。
 
    30多年做下来,当年的黄毛丫头成了独当一面的医生。有一次,做女儿的跟爸爸撒娇,我说,爸爸你看看,我今天看了50多张号子,我辛苦不辛苦?他笑着说:“你辛苦,你应该。”我说,你用啥个东西来奖励我?父亲左看看,右看看,拿起一直放在身边的小灵通:“我已经毫无保留了,今天我把这个东西交给你啦!”
 
    人家当总统的有核密码箱,我敬爱的爸爸,一名老中医,给我最贵重的礼物就是这只小灵通。这只小灵通,年纪蛮大了,小灵通一出来他就要买,为此还送了一条香烟,我们笑他背时。买小灵通是为了方便联系病人,现在里面还有几十个老病人的电话号码。爸爸把小灵通给我,那个意思很明白——严氏喉科就这样交给我了。从第一天跟爸爸学医,到他正式交班给我,算算有30多年了。

    三

    到我这里来看慢性咽喉炎的,女的95%是小学教师,纯粹的喉炎,说话声音改变,话说不长,声音粗、发闷、咽干、沙哑、有异物感,后半夜了喝开水喉咙还是缓不过来。男病人呢,多半是搞外贸的。
 
    中医讲,“多语伤气”,“日出千言,不损自伤。”现在的小学教师真不容易,一个伢儿到学校读书,从不懂到懂,当教师的要一遍一遍地教,时间一长,声带就搞坏了。我是蛮同情这些教师的,我跟她们说,你到电讯市场去买一只麦克风来,这样说话声音就能轻一点。一开始的时候,据说一些校长还不同意教师买麦克风,现在基本上都认可这个办法了。
 
    另外,我会告诉她们,平常不上课时,尽量少讲话,装淑女,在家里说话用假声,不大声讲话,要像歌唱演员一样,时刻保护好自己的嗓子。平常怎么保养呢?秋冬季出门时戴口罩,人的七窍都是相通的,一个地方着凉,会影响到咽喉,所以要戴口罩;冬天穿高领毛衣,把脖子这一截挡牢,尽量不要让它着凉;不要让自己感冒,骑电瓶车、自行车,别人穿一件衣服,你穿两件。我的这些办法很管用,有的老师就像表扬自己的学生一样表扬我:“李医生,你教的办法真管用。”
 
    还有一点很重要,小学教师每年体检的时候,一定要让专业的五官科医生检查一下声带到底好不好,早预防,早恢复。小学教师的咽喉炎,一般是纯粹的喉炎,早点治疗,吃中药效果是很好的。有的教师说:“啊呀,我们以前根本不晓得中药治疗咽喉炎效果那么灵,早知道这样,也不用吃那么多苦头了。”
 
    有咽喉炎的人吃东西要注意什么呢?吃饭的时候,辣的、冰的、凉的、烫的,那是不能吃的。特别是柑桔类的水果、果汁全都不能吃。你可以拿个桔子来吃吃看,前半小时你喉咙是舒服的,后半小时就不对了,咽喉就感觉到干了。所以,这个橘子、柚子,有咽喉炎的人是绝对不能吃的。
 
    严氏喉科治疗声带病重在补气养阴,活血化瘀,健脾化湿,最后调顺气机,根除顽疾。声带病治疗越早,效果越好。时间短的半个月解决问题,长的需要半年一年,最终也能解决问题。有的病人声带小结选择动手术,我建议手术后3天开始吃中药,这是效果最好的时候。刚动过手术的声带,是凹凸不平的,表面是粗糙的,这个时候中药跟上去,就好比是给一面墙做油漆处理,经过几周的调理,声带表面会光洁得像一面明镜。
 
    对于声带息肉,手术也不是万能的,有些息肉位置长得不好,手术无法彻底切干净。另外,息肉还存在一个复发的问题,这个时候,都需要中药跟进。上午我就在提醒一个病人,他认为声带息肉手术已经做了,做得非常干净,万事大吉了。我说动手术再干净,看得到摸得到的都清理掉了,但是与去除病根是两码事,还有看不到摸不着的,怎么办?
 
    最典型的是一个湖州病人,声带白斑加息肉。当地医生跟他说:“你这个白斑,有危险性的,马上住院,要切片化验。”吓得她立即往杭州跑。病人惊魂未定,对疾病的治疗没有好处,我对她说,你这个毛病,不要怕,我起码有百分之五十的把握,只是有一个条件,接下来的10天,你不能上班,天天在家里休息,少说话,每天两次把我开的药吃下去。10天一过,病人来了:“李医生,喉咙里舒服木佬佬了。”我说这才刚刚开始嘞,你的白斑没有消除,你得照常吃药。这样吃到第三个月,拍出来的片子一看,白斑不见了。当地医生看着片子,就问:“这位医生是谁啊?这么厉害。”
 
    (口述:李炜倩采写:李华、单友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