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要随便给人忠告

 秀水拖蓝 2012-03-07

不要随便给人忠告尤其是人穷,随便给人忠告,容易引起别人猜疑和误会。《韩非子·说难》中有一个“好心与坏心”的典故:“宋国有个富人,一天下大雨,毁坏了他家的围墙。富人的儿子就对父亲说:‘要赶快把围墙修好,否则小偷会从那里进来的。’他邻居的一位老年人也好心地对他们这样说。是夜,果然大失财物。这家人便赞扬儿子的智慧,却怀疑小偷是邻居那个老年人。这个典故,一方面说明给人忠告并不困难,难的是在于了解被忠告者的心理。另一方面说明邻居那个老年人与富家的关系并不深厚,人微言轻,不但不能取信于人,反而被人怀疑。可见,人穷给人忠告有许多难处。

人穷给人忠告,容易被人怀疑,也容易取祸。如大家知道战国时期卞和进献“和氏璧”的故事就是一个很好的事例。楚国人卞和在荆山得到一块玉璞,好心地献给楚厉王。厉王叫玉匠把它鉴定一下,玉匠说:‘是石头。’厉王认为卞和是存心欺骗,便砍掉了他的左脚。后来厉王死了,武王即位。卞和又把玉璞拿去献给武王。武王叫玉匠进行鉴定,又说:‘是石头。’武王也认为卞和是存心欺骗,又砍掉了他的右脚。武王死了,文王即位。卞和便抱着玉璞在荆山下哭了三天三夜,眼泪流干了,接着流出血来。文王听到了这件事,派人去问什么缘故,说:‘天下砍掉脚的人很多,你为什么哭得这么伤心呢?’卞和说:‘我不是为砍掉脚而伤心,是宝玉而被称之为石头,是忠贞之士却把他叫做骗子,这就是我伤心的原因。’文王便使玉匠雕琢其璞,果得宝玉,于是命名为‘和氏壁’。”

实践证明,一个人要取信于人本来就很难,而人穷要取信于人就更难。如果换了富人献璞,就不至于被人怀疑,即使不是真玉,也不至于被砍去双脚。献璞尚且而此,更何况其他大事?因为有些富贵之人见你衣衫褴褛,思想上早已先入为主,一是怀疑你会欺骗他;二是怕你有求于他;三是怕你影响他的“光辉”形象,所以,人家早就对你“敬而远之”。即便你说的是金玉良言,人家也不敢相信。可是,话又说回来,若不是好心有福之人,又岂能得到那“嫦娥奔月”?于是很多人看到人家成功了,才去追寻、施好,以求获得一杯羹,这种怕吃亏,“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施恩图报之人,永远也不难于实现自己的心愿,因为他们的心不诚,世上也没有那么便宜的事!

给人忠告,要看对象,因人而异。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尤其是人穷更要有自知之明,知道孺子是否可教。如东汉·王符的《潜夫论·交际》:“富人易得宜,贫贱难得适。好服谓之奢(亻替),恶衣谓之困厄。徐行谓之饥馁,疾行谓之逃责。不侯谓之倨慢,数来谓之求食。空造以为无意,奉贽以为欲贷。恭谦以为不肖,抗扬以为不德:此处子之羁薄,贫贱之苦酷也。”意思是:“富贵之人事事容易合宜,贫贱之人难得处处适当。贫贱之人穿得好了,被认为是奢侈越分;穿得差了,被认为是贫穷潦倒。走得慢了,被看作是饿着肚子;走得快了,被看作是逃避债务。不上门访,被认为是骄倨傲慢;来得勤了,被认为是乞求饭吃。空手上门,被认为是没有情意;送上礼物,被认为是心想借贷。谦卑恭敬,被看作没有本事;态度昂扬,被看作不合德范:这就是无官位之人的枷锁,是贫贱之人的苦痛。”可见,不但说话要看对象,给人忠告更要看对象。否则,如果说话不注意,就容易使人产生怀疑和误会,乃至因言取祸。再说,人言可畏。如你说得太多了,人家会讨厌你;你说得太好了,人家会嫉妒你;你说得太深刻了,人家会害怕你;你说得快,人家会说你表现自己;你说得慢,人家会说你迟笨,是个“有限公司”;你说话直截了当,人家会说你愚蠢,没有品位;你说话不直爽,人家会说你装傻;你说的话有道理,人家会表面反对而暗中采纳你的意见;你说穿了人家的心事,说到了人家的痛处,人家会记恨于你,使自己处于危险境地。又如你说他人,人家会说你多事,打低别人,抬高自己;你说上司身边的人,人家会说你试探他们的关系,或离间他们等等。特别是在一些复杂的人际关系面前,里面有许多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你虽然是一片好心,但如果说话不注意,就会不知不觉得罪人,使自己陷于是非之中。实践证明,为人不易,你行得快,人家说你精刁;你行得慢,人家说你笨拙,有些话是“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因为只有开明的人,才能海纳百川,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做到“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由于人都有一种虚荣心,有一种爱慕虚荣,好胜逞强,不需要别人“调教”的心态,因此才有“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的说法。至于“卑贱者最聪明,高贵者最愚蠢”的道理,并不是一般人所能懂的,因为那不是现金、有价证券,没有使人解馋的功能,也没有使人养眼的功效,所以不要以为自己一片好心,随便给人忠告是一件好事,有时正因为如此,才遭到别人的白眼。实践证明,给人忠告或提意见不看对象是不行的。否则,不是说错话,就是表错情,弄得自己难堪,甚至遭人怨恨。如当年孔子不听柳下季(盗跖的哥哥)之言,执意要去劝盗跖弃恶从善,改邪归正,却反被盗跖数落了一番,碰了一鼻子灰,不得不对盗跖“拜了又拜,快步急走,出门上车,手抓缰绳三次掉落”,急忙离去。回到鲁国,柳下季问孔子:“盗跖该不是如我早先所预料的让你碰了一鼻子灰吧?”孔子说:“是的。我正是大家所说的,没有病硬往自己身上扎针,飞跑着去拔弄老虎的头,给老虎编胡须,几乎不免葬送在虎口里啊!”(《庄子·杂篇·盗跖》)。然而,盗跖对孔子的数落,实在使人耳目一新,回味无穷,说明孔子既不知己知彼,又不听人言,自以为能用所谓的“仁义道德”去教育人,感化人,谁不知盗跖不但不买他的账,反而以大量以暴易暴、不仁不义的历史事实把他“教育”了一番,使他无言以对,自取其辱。

给人忠告,要小心谨慎,讲究方法和艺术。说话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俗话说:“会说说都是,不会说无理。”同是一句话,说得艺术一些,婉转一点,人家听起来就顺耳,就容易使人接受。因为人都有一种爱面子的思想,所以许多人怕丢面子,于是不管自己有没有错,都不大愿意接受别人的批评意见,这也是给人忠告或提意见的一种困难。如果不是知己,或万不得已,最好不要给人忠告,以免适得其反,使自己的一片好心被人当成坏意。即使给人忠告或提意见,也要讲究方法和艺术。如唐·朱庆馀的《闺意献张水部》诗:“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说明做人难,做“新娘”更难,既怕得罪“舅姑”(权贵),又怕得罪亲朋好友。为拜好“舅姑”,使“舅姑”对自己有一个好印象,有个美好的未来,“新娘”一夜没有睡好,通过认真思考,精心安排,细心“打扮”,再“问夫婿”:自己的一番打扮“入时无?”惊怕出现什么差错而得罪“舅姑”,不得不来一个投石问路,话说得入情入理,丝丝入扣,既含蓄又委婉,十分感人,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否则,如果不思前想后,不管三七二十一,便鲁莽行事,等到“七三当作二十八,日后才知算打差”已是晚矣!

再说,言轻莫劝人。当朋友、同事或同志出现错误的时候,如果说一些鸡毛蒜皮,轻描淡写的废话,就等于隔靴搔痒,不但没有意义,而且还会使人反感,认为你是假好心。为此,若要劝人,就不要怕得罪人,要对他(她)猛喝一声:“你有病呀?!”这样才能使其猛然醒悟,改正错误,体现出对人的关心和爱护。

同时,从大局整体的利益来说,该说的还是要说、该做的还是要做的。不然,怕字当头,怕得罪人便该说的也不敢说,该做的也不敢做,好坏不分,是非不分,明哲保身,麻木不仁,视而不见,冷漠无情,没有一点做人的原则,没有一点公心和责任心,到头来如果正气树不起来,歪风邪气盛行,坏人得志,好人受气,就不但损害了大局整体的利益,而且也损害了自己的利益,这才是最大的害处呢!

总而言之,不要随便给人忠告,不等于不给人忠告,只是给人忠告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分清对象,区别对待,并讲究方法和艺术,才能于人于己于事都有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