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和中华民族

 竹林怪客 2012-03-07

中国和中华民族

[日期:2009-03-01] 来源:  作者: [字体: ]
    我们的国家叫“中国”,生活在中国境内的各民族总称为“中华民族”,构成中华民族的主体是汉族。“中国”、“中华民族”、“汉族”等名称的含义有一个历史演化的过程,这个演化的过程与中国成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形成发展过程是紧密相联的。
  一、地理环境对文化传统的影响
    我们这个民族生活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西北是横亘绵延了帕米尔高原,西南是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还有横断山脉的江河阻隔和热带丛林瘴疠地区,北部是无垠的原始森林、大沙漠和大草原,东南沿岸则面对浩瀚无垠的太平洋。陆路方面是有“丝绸之路”通向中亚、西亚,但行程迢迢,障碍重重,难以逾越。海路方面虽唐宋之后海上航运日渐发展,但并未导致中华民族向海洋发展。中华民族所处地形和地理位置的阻隔,是我们的先人生活在一个近乎封闭的宇宙中,很少感受外界是文明的强烈刺激,而邻近的一些民族,又大多处于文明程度较低的生存状态,难以对我们的文化产生大的影响,这就造成了中国股民在发展过程中的独立性、自主性、持续性和稳定性。中国文明因而成为世界罕见的5,000年连绵不断的文明,而中华文化的强大凝聚力因因此产生,中央帝国常常因此自诩为“天朝上国”。
    中国地理环境的另一特点是:幅员广阔,拥有多种地形,多样气候,资源丰富,利于内部相互交流。
    全国地势,西高东低。高山、高原分布在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线以西,丘陵和平原主要分布在这一线以东,整个地势呈三级阶梯分布。青藏高原在气候上形成高寒区,大兴安岭以西,鞍山-阿尔泰山-祁连山和长城一线以北的广大地区形成干旱半干旱区,植被由东往西,发起一次为森林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荒漠。《刺勒歌》中所写的“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对典型草原景观的生动描绘。在大兴安岭以东,内蒙古高原以南,青藏高原东部边缘以东地区,是东部季风区。这一区的秦岭-淮河一线,是南北地区的重要的地理界线。由于中国地理的这个特点,从经济和文化和其他,西部、北部的草原地带形成了以游牧狩猎区,是游牧民族和狩猎民族分布的区域;中原和南方地区的河谷平原成为农业区,为农业民族分布的区域。中华民族在起源阶段已经有了农业文明和游牧文明的基本格局,对此后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历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我国大部分地区处于暖湿带,又有适合农作物生长的土壤,农业民族由于占有这一优势,因而古代文明率先在黄河、长江流域开放出绚丽的花朵,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乃至人口的重心越来越密集于中原直至江南一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