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知道吗?西平曾有一段极其光荣的历史……

 许鸿宾 2012-03-07

你知道吗?西平曾有一段极其光荣的历史……

许鸿宾

很多人知道西平的宝严寺塔。这座始建于北宋、俗称“东关塔”的古老建筑,已经成为西平悠久历史的象征。但很少有人知道,就在这座古塔下,还掩藏着另一段不平凡的历史,这段历史虽不久远,但更能昭示西平的光荣。

说来惭愧。作为西平人的我,直到20085月才知道这些石碑的存在,而且还缘于一位外地人。那时,我在一所私立学校担任校报主编,学校有位同事,是从山东来的特级教师于有波先生,他说在博客上写了篇关于西平的文章,邀我去瞧瞧。文章的题目是《忠魂归来兮》,讲的是他在西平的一个重大发现:民国30年(公元1941年)2月,国民革命军在西平发起“豫南会战”,歼灭日军9000余人,国军亦伤亡惨重,有100余具阵亡将士遗体被县城东关的群众掩埋。为了表彰烈士们的功绩,国民革命军第5战区司令长官汤恩伯、陆军预备第十一师师长蒋当翊、西平县长朱国衡分别为阵亡将士题词,题词刻在石碑上,竖立在“阵亡将士公墓”。于先生来的时候,公墓已不见踪影,石碑已残破不堪,横七竖八地躺在古塔下。

此后,我几次来瞻仰石碑,有时还带着班里的学生。石碑确实已经“残破不堪”:多数石碑的文字已经模糊(于有波先生是用粉笔勾勒出字迹的轮廓后才勉强拍下了照片);题词为“浩气长存”的石碑,落款已不可辩认,经年长者回忆,才知道题词者是当时的国民党县长朱国衡;还有一块断碑,只剩下“族英雄”三字。

前人为什么要立碑?当然是希望石碑用它的坚固来永久传扬前人的事迹。可是,前人是否会想到:坚固如“石”碑者,也是会被后人轻而易举毁掉的!

是谁毁掉了石碑?据说是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红卫兵小将。但我们不能把责任全怪到红卫兵身上,他们顶多算是帮凶,支配他们的,是一股更加强大也更加神秘的力量。这股力量出于某种不可告人的目的,妄图从人们的记忆中擦去这段历史。

但是,往事无法埋葬,也不会灰飞烟灭。或迟或早,它都会一个个从坟墓里爬出来,向世人诉说往昔的真相。

是于有波先生首先发现了这段往事,并将它发布到博客里。

我也用镜头记下了石碑屈辱的样子,贴到了“西平论坛”上。

2011424,许昌市民“秋叶—随风”与骑友自许昌文峰塔广场出发,骑行90公里到达西平县城,参观宝严寺塔。发现了塔下的石碑后,“秋叶—随风”愤然发帖,呼吁政府“在古塔之旁,能开辟出那么一小块绿地,将士们的墓碑,纪念塔、褒奖抗日将士的题词,将屹立在那里,供人们凭吊、瞻仰。

今年寒假,朱校忽然告诉我说:“你最近去过东关广场没?那儿的'阵亡将士公墓’已经恢复起来了!”我有些不信,便与朱校约了时间一起去看。

在东关广场新建的地下商城北侧,果然出现了一个“阵亡将士公墓”。原先的那些石碑,似乎也恢复了昔日的尊严,被整修一新后矗立在公墓里。

在公墓北边,一位五十来岁的男子正给修补那块只剩下“族英雄”三字的石碑。

这位男子叫陈金铎,是东关四组的村民。当年,就是他们的前辈埋葬了阵亡的烈士;现在,看到石碑被毁的惨状,实在感到心痛,就组织热心的村民凑了些钱,把公墓给恢复起来了。他是位石匠,负责整修石碑。修补的办法是:用一块石头接到石碑的残缺处,内贯以钢筋,外粉以水泥,使之成为牢固的整体,然后再把“民”字补上。他这时就正在雕琢那个“民”字,这个字写得苍劲有力,与“族英雄”三字的风格极其吻合。

目前,公墓还显得很简陋:地面用碎砖头铺成,围栏……因为没有专业人士参与,石碑的位置有些不尽合理。要想整好,还需要资金投入。我和朱校估算了一下,如果有一万元,墓园就能像模像样。

一万元,也许让那几位村民望而生畏,但对于一个县来说,不算个大数目,也许只是领导的一顿餐费,也许只是富豪们的一次休闲。

我问陈:“没跟县里说吗?”

“怎么没说?县里领导很支持,但要钱没有。”

呵呵,明白了。最渴望了解历史真相的力量在民间,因为,“历史是人民书写的”!

陈金铎特别提到了一位名叫杨本正的爱国者。杨先生原是做服装生意的,退休后热心从事公益事业,不仅为恢复公墓捐献了一千元现金,还在元月28日豫南会战71周年之际,为阵亡将士敬献了花圈。他还打印了一份文字说明,压在公墓北口的围栏上供游人阅读。听说还有一块碑,上面刻着阵亡将士的姓名,但在多年前被某村的村民拉走当井盖了,杨先生正在附近几个村子寻找这块石碑。

我和朱校很希望见到杨本正。一来向他表达一下敬意,二来也想捐些钱。如果能带学生去公墓搞一个拜祭活动,就更圆满了。

待了解:恢复公墓的由头;主要参与者;“民”字的书写者和补法;围栏的样子;杨本正的电话。

 

附:蒋当翊撰写的碑文

“在民族独立解放战争中,师于民国卅年一月二十八日,以遂平为警戒地区、西平为防御地区,与大举北犯之敌激战两昼夜,血肉相博,山川震眩。我战士精忠为国,前仆后继,壮烈牺牲者百余人,伤者五百余人,敌则倍之,并毙敌首一,挫其锋锐,获致相当战果。因遂西北决战境地,为贯彻我方企图,计于初步任务达成后,即奉命主力西移,击其侧背,施行歼灭战,敌所以奔溃之速者。在此豫南会战既竟,念我阵亡官兵,蹈汤火赴死难,尸填壑沟,血流川渠,杀身舍生实成仁而取义也。呜呼!英灵浩荡,正气磅礴,追维壮烈,不禁泪下。爰建公墓,皈依忠魂。用镌贞珉以垂千古。”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