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紧扣要素,轻松解题——诗歌鉴赏解题指要(网络)(1)

 MouseHappy 2012-03-07

紧扣要素,轻松解题——诗歌鉴赏解题指要

要想让学生在高考诗歌鉴赏中拿到比较理想的分数,除了尽量提升其诗歌修养和强化鉴赏训练外,还需从纷繁复杂的迷途中给学生指点出一条简洁明了的小径。

如果仔细解构2008年各地高考诗歌鉴赏题的提问方式,不难发现,命题者为了不限制学生思维,较多地使用了宽泛而笼统的词语,其中用得最多的是“简要分析(赏析)”,出现在十个省市的高考题中,其它用得较多的提问词还有:“这样写的好处”、“什么样”、“怎样”、“赏析”、“妙处”、“写法上的特点”等等。这样的提问方式对于那些才华横溢、诗歌素养深厚的学生来说是不成问题的,他们可以信马由缰地展现自己的才华,但对于大多数诗歌底子一般的学生来说却成了一道“绊马索”,茫茫然不知从何处落笔,不知道该答些什么,答什么才能拿分。

诗歌鉴赏题该答些什么呢?

如果仔细考察2008年各地高考诗歌鉴赏题的参考答案,不难发现,命题者为了评卷老师能按图索骥迅速给分,在拟定参考答案时有规范的套路,如果再深入剖析,厘清覆盖在答案的形式上的迷雾,我们可以很清晰的检点出组成答案的“元因子”,本文称它为“要素”。它们是什么呢?下面我们通过对2008年全国卷II的诗歌鉴赏题参考答案的分解来寻找问题的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春日即事   李弥逊 ①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

 []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1)请对首句中的“网”字进行赏析。

2)这首诗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绪?请进行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分解

1)作者由丝丝小雨想到了用丝织成的网;再由丝网及暮春,想到要把春天网住,即留住春天。〔实际上是用现代汉语对第一句“小雨丝丝欲网春”进行了解释,即内容〕这个想象、比喻非常生动、新奇〔指出该句所用手法,并简要评价,即手法〕

2)表现了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以及感叹世态炎凉的情绪〔结合注释点出情感,即情思〕。

诗的一、二两句写了暮春黄昏,小雨霏霏、落花狼藉〔对一二句景物的简要罗列,即内容〕,从这些凄冷的景色可看出作者政治上失意的寂寞愁绪〔点出景中所含情感,即情思〕;三、四两句写了诗人家门前几可罗雀,他只得在归鸟的呜叫声中。关上了自己的家门〔对三四句的简要概述,即内容〕,从中可看出诗人对世态冷暖的感叹〔点出诗人的思想感情,即情思〕

从上面的分解中可以知道,组成答案的三个基本要素是:内容、情感、手法。万变不离其宗,无论什么形式的问题,拟定答案都离不开它们,而且构成得分点的也是这三个要素。换句话说,只要你提炼出了这首诗的三要素,就可以使许多貌似复杂棘手的问题迎刃而解。因此,我们可以在诗歌鉴赏的备考中化繁为简,致力于提升学生从诗歌里提炼三要素的能力,并训练其根据不同的提问方式灵活组合编排三要素,整合成规范而完整的答案,以博取理想的分数。

一、要素的含义与提炼方法

1.内容

    也就是这首诗写了什么。诗歌用语含蓄凝练,跳跃性大,学生在阅读诗歌时总感到诗歌意象零乱和诗歌语言的不连贯,因而一看到古诗就犯怵。其实,高考命题者为了兼顾大多数学生的水平,在试题中所选取的古诗还是较为平易浅近的,只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技巧,概括出诗歌的主要内容并不很难。

1)信息分析法。综合标题、作者、注释中的信息与诗句参照分析,如2008年北京题就可从注释中看出作者是明末坚持抗清的忠贞报国之士,再结合诗句“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就可大致揣摩出这首诗的内容是关于坚持抗清报国的爱国诗。

2)文字直译法。这是最笨也是最有效的方法,通过“今字替古字”“句序还原”“猜读”“跳读”等方法把古诗译成现代文,还原成一幅完整的画面或一件完整的事情。2008年天津题中的

《山 居即事》(王维)就可作如下直译:柴门关上感到寂寞,斜阳西下天空苍茫。到处都是鹤与松,来访的人很少。嫩绿竹子生出新的粉霜,红色荷花瓣落在旧衣服上,码头炊烟升起,到处都是彩菱回来的人们。

2.

     也就是怎么写,如何通过文字把诗人所感悟到的诗情生动的传达给读者。诗歌艺术中的手法有很多,但高考常考的也就是十几种,学生的问题不是不知道这些手法,而是不能深入领会,也不能灵活运用。因此,在备考中,在让学生掌握十几种常考手法的概念的同时,还必须让他们在陌生的诗歌语境中去辨别运用,只有打好扎实的基础,才能在考试中提炼出手法这一要素。

另外,诗歌艺术手法有些着眼于局部,有些着眼于整体,提炼时要注意从局部和整体两个角度去考察,以免遗漏。如2008年四川题中诗句“人情薄似云,风景疾如箭”中,用了比喻,将“人情”比作“云”,“风景”比为“箭”。这是从局部某个句子中辨别出的艺术手法。又如2008年江西题中《初入淮河四绝句(三)》(杨万里)“两岸舟船各背驰,波痕交涉亦难为。只余鸥鹭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 前两句实写淮河两岸舟船背驰,波痕接触也难以做到;虚写作者对国家南北分离的痛苦和无奈。后两句实写鸥鹭可以南北自由飞翔,虚写作者对国家统一,人们自由来往的渴望。这首诗中所使用的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就只能从整体上去把握了。

3. 情思

    也就是为什么写,诗人在字里行间所传达的情所寄寓的“志”。多数学生阅读的古诗有限,具备的阅历不足,要学生真正深刻体悟到诗歌中的情感不大现实,要解决这一障碍就得对中国古诗经常咏叹的主题情感进行归类整理,在学生脑海里提前建立古诗情感档案库,然后让学生根据所读古诗的题材、意象的特征进行判断,对号入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