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滞针手法

 齐鲁968 2012-03-07

滞针手法是为了使针感持续地保持强烈反应而采用的一种手法。象针剌意外事故中的滞针一样,针与肌肉组织缠得很紧,用手提拔针柄,可感到针下沉紧,不能拔出。但和意外事故不同的是,手法滞针,只有针头部分与周围组织缠住,其余针体并不与肌肉组织、表皮相缠。起针时只要轻轻地倒捻几转,就可顺利出针。滞针手法的作用,可以加强针感,扩大感传范围,以达气至病所之目的。对一些慢性炎症所致组织粘连而疼痛,功能障碍者,可取得良好效果。具体操作方法:进针后,以左手食中二指紧压穴位两旁,右手拇食指指腹持控针柄,中指尖按压穴位上部,与左手食中二指成三角形(三指式)。三指将穴位周围皮肤绷紧,当右手拇食指将针缓慢刺入,如达所需的深度,经捻转提插取得针感后,即向同一方向捻针,切勿来回捻转,然后将针提动,手下即有沉紧的感觉,此时将押手离去,单用刺手则不易捻动,不能拔出,医者感到针下十分沉紧而重,病人必然诉说针感十分强烈时即可。适应范围:除虚弱症外,一般病症均可应用。特别宜于麻痹疼痛症、慢性炎症形成局部肌肉组织粘连者(如肩周炎形成粘连出现伸举、旋转困难等),术后造成腹壁与肠管粘连者,此法较为适宜。例如:王××,女,30岁,昔阳县赵壁乡平源村教师,不敢直立,咳嗽加剧,走路时以手按小腹,方能行走,痛处难忍,不能工作。检查:心肺未见异常,小腹拒按,伤口下疼痛明显,以手轻轻提拉伤口处皮肤,患者感到腹内有牵拉样疼痛,其它未见异常。诊断:术后肠粘连。治疗:取阿是穴,用滞针手法,当针尖剌至腹壁与肠管粘连处行滞针手法,轻轻提动针柄,即有明显疼痛与牵拉感,此时当单向捻针把针滞好,并同用左手食指用力按压进针处皮肤。此刻右手猛提,左手同撤,病人急呼,就此将粘连处撕脱。起针后,又将在刀口处皮肤提拉,至牵引痛消失。此时腰部亦可伸直,三日后复针1次,以防再次粘连,并嘱针后多做体操运动。半年后随访,患者一切如常,并已上班工作。

多针浅剌法

多针浅剌法,即在同一穴位上,同时剌入三根针,针剌1分深,因其剌入皮内甚浅,针体沉常呈下垂状。且随身动而摇动,故又名吊针,此针法宗《灵枢》“齐剌”、“直针剌”与“浮剌”之法而来。“齐剌”为正入一针,旁入二针,以治寒痹聚集于一处,因其三针齐用,故称为“齐剌”。“直针剌”是挟持起皮肤将针剌入皮下,以治寒痹之浅者。“浮剌”是斜向浅剌以治肌肉寒急。本法综合三法之特长,三针齐下,而浅浅剌入,以治寒痹浅居者,即邪在络而未在经。临床上常用以治疗面肌痉挛,取效显著。例如:范××,男,19岁,长葛市一高学生,19966月初诊。患者于1995年患左侧眼睑及左面部痉挛性腘动,并由间断发作转为时时抽动、流泪、视物不清。经多处医院诊治,皆诊为“面肌痉挛”使用各种针药治疗而无效。于当年6月求治于我院。取穴:承泣、瞳子髎、攒竹、四白。以上穴位均用多针浅剌的方法,每穴治吊针三支。每次治疗后,效果都非常明显,只治7次后,面痉挛未再发作。

下秩边穴的应用

下秩边穴是恩师师老应用四十年的一个俞穴,位于秩边穴之外下,因受秩边穴临床疗效之启发而发现,故名下秩边,亦称代秩边。

1)取法:让患者侧卧,伸下腿,屈上腿,上腿腘窝须屈曲为130度,躯干部稍向前胸倾斜,其姿势体位必须正确。然后在髂前上棘与股骨大转子中点连线作为一边,划一等边三角形,在三角形的另外两边相交处即为本穴。

2)主治范围:①下肢疾患:腓肠肌痉挛,下肢麻痹,坐骨神经痛,梨状肌损伤,小儿麻痹后遗症,腰肌风湿痛,脑血管意外的后遗症,截瘫,格林-巴利氏综合症,末梢神经炎,下肢各神经损伤,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等。②泌尿、生殖、妇科疾病:膀胱炎、尿道炎、尿道痛、遗尿、尿潴留、痛经、带下、子宫脱垂、阴道炎、外阴白斑、阴痒、崩漏出血。月经不调,肠痉挛、阳萎。③直肠、肛门疾病:便秘、肛门瘙痒、脱肛、大便失禁、排便困难(并非便燥干结)、肛门痛。

3)针法:取3.5~5寸长28号毫针,随体胖瘦选用,垂直剌入,针感即达下肢、足趾,用于治疗下肢诸疾患(如前述)。针身斜向前(腹侧)倾斜10度。针感即达腹、阴器、会阴部,用于治疗泌尿、生殖、妇科疾病。针身斜向后(背臀侧)倾斜10度,针感即达肛肠部,并有便感。该穴针感强烈,传导明显,受针者常因得气感应而急呼。或致肢体猛动,剌时注意:进针后,在轻微提插捻转得气后,迅速施用滞针手法,使针感速达病所,留1~2分钟时间即出针。如久留针后,常致明显的后遗症。

夹背穴之浅见

华佗夹脊又称夹脊,经外奇穴。位于第一胸椎至第一骶椎各棘突之间旁开0.5寸处,每侧17穴,左右共34穴。近增第一颈椎至第一胸椎之间旁开0.5寸处,每侧17穴,左右共34穴。近增第一颈椎至一胸椎各棘突之间旁开0.5寸处,每侧7穴,左右共14穴,总计48穴。师老称颈椎段夹脊穴为颈夹脊、胸椎段为胸夹脊;腰骶椎段为腰夹脊。这样便于书写病历和带徒口述,也适用于临证时分段取用。综合历代各家对该穴穴位、主治、针法列表于下:

穴位

主治

针法

灸法

1—颈7

头颈部疾患

   稍偏向内直剌,颈椎部穴深:1~1..5腰部穴深:2~2.5

艾炷灸3壮,艾条灸5~15分钟

4—胸1

上肢疾患

3—胸9

胸廓及胸内脏器疾患

5—胸12

上腹脏器疾患

1—腰5

盆腔脏器疾患

2—腰5骶椎

下肢、盆腔脏器疾患


师老四十年针灸临床工作中,每天都多次应用夹脊穴,除遵上表所述,参照各家之所用外,又新有所得:

    1)夹脊代俞用:即以本穴代替背俞。与背俞相对应的夹脊穴,其作用与背部各俞穴基本一致。而且取用夹脊穴安全方便,针感又强,更宜用于体表四肢的疾病。如果治疗内脏疾病,则宜先取相应背俞斜剌进针,一直剌至相平行的夹脊穴深部,则即增强针感,又安全,疗效亦好。背部各脏各腑之背俞穴乃足太阳膀胱经穴,由于各个背俞穴都位近相应脏腑,故善治本脏腑疾病,亦善治与本脏腑相关联的组织器官之病,夹脊穴与此同理,亦是有此作用,故师氏舍背俞穴而取夹脊,用于临床。

    2)夹脊穴新用:①本穴善治眼科疾病,颈夹脊3~6采用锋勾针,勾割剌,配合取用背部阳性反应点,治疗青光眼,中心性视网膜炎,疗效高,见效快,尤其善于降低眼压。对慢性结膜炎,红眼病,同法针剌,加配太阳、攒竹三棱针点剌出血,也有很好疗效。②颈椎病,以细火针,采用深而速剌法,取患病椎体两侧的颈夹脊,疗效也满意。③增生性脊柱炎,以细火针采用深而速剌法,取患者病椎体两侧的夹脊穴,亦有良效,可达到温通患处气血,疏通局部脉络之效。④风湿性,类风湿性关节炎,上肢病取颈4~1;下肢病取腰2~5,八髎。类风湿性脊柱炎,取患者脊椎两侧相应之夹脊,不但近期止痛,消肿,而且以细火针采用深而速剌法,还有降低血沉之效。⑤脊柱结核,以细火针深而速剌患者脊柱两侧之夹脊,配以患处椎间穴,有很好疗效。椎间穴是指每两椎之间取穴,故师氏常自定名为椎间穴。⑥坐骨神经痛,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以特制粗毫针(约相当26号毫针)深剌3~4寸,取腰345椎间旁夹脊,每次取1穴,患侧取,针感直达下肢趾端,经用多年确有良好疗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