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解数学题的两种模式

 门对千棵竹 2012-03-07
第一种是演绎法。一道题出来,根据条件去直接推导结果。这是最常用的方法。
另一种是归纳法。一道题出来,先琢磨这道题属于那种类型,然后再套用该类型题目的解法。

前者属于创新,后者属于模仿。

前者比较偏理工科思维,后者比较偏文科思维。

当然文理科思维也不是那么泾渭分明,这里权且做个比方。

我文科思维比较发达,理工科思维相对较弱。所以数学一直不怎么拔尖。
这种情况一直到高考才改变。

高考前我的其他科目感觉比较有底了,就是这个数学,让我非常头疼,因为发挥非常不稳定。
好的时候能排在前几,差的时候十几名出去了。所以我考前两个月决定,把其他科目暂时放一放,
重点攻数学。所谓方法说起来并不难,就是做题。但这种做题不是题海,而是抓类型,要见多识广。

每天晚自习后大家都睡觉去了,我没去睡。教室里就我一个人,我就开始搜集每个同学桌子上放着的
各类数学参考书。然后做上面的题。因为是找新类型做,所以很快,一个多月,所有参考书上的题我
基本都消灭了。当然代价是每天只睡不到5个小时。但是,做各种新题的感觉有如探险,很刺激。也不
怎么觉得困。有时偶尔偷看一下女同学日记什么的作为调剂,当然这很不道德,忏悔中。。。

这一轮下来,感觉再做过去试卷上的题,有如老友重逢。怎么办?我又想了个办法,每道题找第二种
方法来做。实际上到最后高三的很多题目几乎都可以有不同的方法来解,这下就又有了新鲜感。

高考前,我再做数学题心里一点都不犯怵了。我知道每次高考也就是最后一道压轴大题会变态一些,让你
根本找不到可参考的类型,但也不怕,这种题我不会,别人也不会。高考最怕不是遇到这种变态题,而是
怕大家都会而你由于马虎什么的丢分。

那年高考也没出什么变态题,我很轻松就搞定了。120分的试卷只丢了6分,从小到大数学几乎从来没有考过
第一,但最重要的考试得了第一。

记得做前十来道选择题的时候,根本不用去算,答案直接就往你眼睛里钻,然后只要验证一下就可以了。

人还是那个人,聪明程度没变。方法换了之后一切都变了。以前我比较偏文科,数学搞得相对少些。
普通题还好,因为老师都给归纳过类型,但一遇到难题就犯怵。有时候状态好做出来了,有时候就不行。
起伏大就是因为这个。

想起这段往事是因为最近琢磨奥数的题目。比如牛吃草什么的,直接去琢磨还真不知道从何下手。然后就看答案,看思路,
看完之后开始琢磨我要是出题人把这种题型能怎么变。比如水一边往里倒,一边往外流,其实也是类似的题目。

然后再看参考书,果然有我这个思路。然后就看类似的题目,一大堆,想着各种出题人绞尽脑汁编题的那股劲头觉得
怪有意思的。其实这个原理就像一个逃亡者通过化妆逃避追捕一样,人还是这个人,就是想尽办法通过变换服装等等
让人认不出。如果你能透过伪装认出他,一切都尽在掌握了。本坛Jiang版主总说出题什么。我估计就是这个思路。

这种方法用黑客的语言来说就是破解。每个题都有密码,你找到密码,解题就易如反掌了。

题海茫茫,但是题目的类型是有限的。识破了类型就等于识破了密码。

很多孩子学奥数根本理解不了牛吃草是怎么回事,就是把题目背下来,然后遇到类似的题目就会做了。
所谓难题,就是伪装巧妙一些让你看不出来而已。简单题就是伪装太粗糙我靠背也能搞定。

我过去数学一般就是视野太窄了。而且脑子里没有建立一个密码库。人家黑客破解密码都有什么密码词典什么的。
我脑子里没这个库,所以碰到新题就得自己硬碰硬的去做。真是很傻很天真啊。

小到解题,大到人生与国家的发展战略都是如此。是创新还是师从模仿?创新的确是非常难的,就像那些变态题目一样,
但模仿和师从就简单多了。人家的新款机器出来了,你把它拆了,找到其中的规律,也就是破解了它的密码,然后仿造出来,
日本和我国的一些企业都是这么干发展起来的。现在的山寨文化只是把这种模式推向极致而已。

当然这个方法是为了应试的需要,对于小孩子来说还是鼓励创新为主。但如果题目太难超出孩子的思维能力,
不妨让孩子换一种思路,也许就会柳暗花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