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黄菇,又名金顶侧耳,玉皇蘑,元蘑等。因常见腐生于榆树枯枝上而得名榆黄蘑。其子实体菌盖颜色鲜黄艳丽,形如花朵簇聚,形态高贵典雅。榆黄蘑富含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以及多种维生素等营养成分,营养丰富,口感细腻脆嫩,味道鲜美,气味清香。此外,榆黄蘑还可入药,有滋补健身、化痰定喘、平肝健胃、降压减脂等疗效。进入市场后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是近年来具有良好市场发展前景的珍稀食用菌新品种之一。 为了满足广大生产者的技术需求。现将榆黄菇的有关栽培技术要点介绍如下。 一 生物学特性 榆黄蘑生长对环境条件的要求,是栽培榆黄蘑获得成功的技术依据,如何创造适宜的环境条件,以满足榆黄蘑生长发育的要求,是栽培榆黄蘑达到高产优质的关键。下面对榆黄菇的生物特性做一简单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1.营养特性:榆黄菇菌丝体生命力旺盛,生长力强,出菇快,生长期短,产量高,既可段木栽培,也可袋料栽培。可在杨树,桦树,槐树,桑树以及梨,苹果等阔叶树木屑培养基上生长发育。也可在棉籽壳,废棉,玉米芯,豆壳,稻草等培养料上生长发育。生产实践证明,以棉籽壳、废棉和玉米芯栽培榆黄菇的产量较高。适量的添加麦麸,米糠。玉米粉,饼肥等氮源,可以有效的提高榆黄菇的产量和质量。 2. 温度:榆黄菇菌丝体生长发育的温度范围是10-30℃,最适温度23~27℃,低于12℃时生长缓慢,高于30℃时,生长缓慢或停止生长。子实体生长发育的温度范围是10-29℃,最适温度为17-23℃,随着温度的降低,子实体生长发育的速度缓慢,产量也降低,颜色变深,随着温度的升高,子实体生长发育的速度加快,超过最适温度范围,菇盖薄,产量开始下降。一般在14-28℃范围内均可形成菇蕾,以17-25℃时最适宜。 3. 湿度:榆黄菇培养基配制中,在料水比为1:1.2-1.3左右,即培养料含水量60%-65%左右时,菌丝生长表现良好,如果水分偏大,菌丝生长受阻。出菇阶段空气相对湿度在85%-95%之间,长势最旺,产量高。湿度低于75%时,会造成菌盖发育停滞,边缘下卷,菌柄老化,产量降低。湿度过高,容易导致杂菌感染,病虫害发生。 4. 光照:菌丝体生长期间应避光培养。在原基形成和子实体生长发育阶段则需要一定的散射光,子实体分化和发育需要600勒克斯以上的光强,光照对子实体色素合成有明显的作用,光照不足子实体色泽暗淡,无光泽。适宜的光照可使子实体生长健壮。菌盖色泽鲜艳亮丽,品质增强。 5. 空气:菌丝体和子实体生长阶段均要求有足够的氧气。在子实体分化和发育过程中.对氧气的需要量和菇体生长的速度成正比,空气中的CO2浓度高会影响子实体的正常发育.抑制菇体的生长.并形成大量的畸形菇。过高的CO2浓度,会导致菇体萎蔫,甚至死亡。尤其是有毒气体如甲醛、敌敌畏等,均能对榆黄菇的生长造成严重危害。 6. 酸碱度:pH值是影响榆黄蘑新陈代谢的重要因素。榆黄蘑菌丝体生长的最适pH值6-7左右。应注意的是:培养基在灭菌时pH值要下降,在菌丝体培养时,通过新陈代谢作用而产生的有机酸,也会使pH值降低。因此,在配制培养基时,要将pH值适当凋高至PH值7.5-8左右。 二 栽培季节和栽培模式 根据榆黄菇生长对于温度的需求范围,国内一般地区可以安排在春,秋季节进行栽培生产。低温地区可以安排在5-10月进行栽培生产。总之各地可以根据当地的气温条件,按照榆黄菇生长温度条件,合理的安排生产时间。 榆黄菇的栽培可以利用大棚,林下,厂房等场地进行栽培,栽培方式主要有生料栽培。发酵料栽培和熟料栽培的模式。在实际生产中应该根据当地的气温条件和原材料成分合理安排栽培模式。一般以发酵料栽培和熟料栽培比较容易获得成功,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三 培养料配制及菌袋制作 1. 培养料配方,根据榆黄菇的生物特性和生产实践证明。榆黄菇可以在多种农副产品下脚料配制的培养基上生长。现在选择几种常用的培养料配方介绍如下。供大家参考使用。也可以在生产中不断的完善和研究更好的培养料配方。 1.1 棉籽壳93%,麦麸5%,石膏1%,磷肥1%。 1.2 棉籽壳98%,石膏1%,磷酸二铵1%。 1.3 棉子壳40%,木屑45%,麦麸10%,玉米粉3%,石膏1%,磷肥1%。 1.4 木屑78%,麦麸20,石膏1%,磷肥1%。 1.5 木屑50%,玉米芯30%,麦麸15%,玉米粉4%,石膏1%。 以上配方均需要根据石灰的质量加入适量的生石灰。以调培养料PH值达到7.5-8为宜。培养料含水量以60%-65%为宜。各地的菇农可以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的资源选择适宜自己的培养料配方。 2. 培养料配制与装袋 首先根据选择的配方将各种原料混合搅拌均匀,然后根据原料的性质按照1:1.2-1.3的料水比例加水并充分搅拌均匀。堆闷0.5-1小时后,检测含水量和PH值,含水量以以手握一把料,用力捏紧,手指间见水,但不下滴为宜。PH值以7.5-8为宜。如果达不到要求,则需要进行重新调节。培养料配制好后。根据原料性质进行生料直接栽培,或者进行发酵处理,或者熟料灭菌处理即可。 榆黄菇的栽培一般采用20-22cm×45cm×0.025cm的低压聚乙烯塑料袋为宜。采用熟料栽培的,培养料充分搅拌均匀后及时进行装袋。装袋时培养料尽量稍微压实。达到松紧一致,料与袋壁要紧密贴实。菌袋装好后。尽快进行常压灭菌。当料堆温度达到100℃后,保持10-12小时即可停火。最好再堆闷6-8小时以后出灶为宜。 3. 接种 菌袋出灶后运输至冷却室。当料温降至30℃左右即可进行接种。接种可以在接种室或者接种箱内进行,比较安全可靠的接种方式目前还是以接种箱为宜。虽然操作有些麻烦,费工,但是安全系数远远高于接种室。接种方法与常规接种方法一样。这里不再重述。关键一点就是一定要选择优质菌种,严格控制接种各个环节的无菌操作程序。不要因为一时的疏忽造成后面的系列污染和病害。 四 菌袋培养 接种结束后,及时将菌袋运至培养室。在各个环节的搬运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轻拿轻放。避免造成菌袋被扎破,摔坏。菌袋排放根据温度高低灵活掌握。当室内温度在20℃以上时,菌袋应该放置1-2层摆放在地上,室温在15-18℃左右时,菌袋应该2-3层单排摆放;当室温在10℃左右时,菌袋可以4-5层单排摆放;气温在0~5℃时,菌袋应该增加至5-6层双排摆放。在整个发菌过程,菌袋的料温应该始终控制在28℃以下,预防高温烧料造成大面积污染。 菌袋培养期间菇房内空气湿度控制在60%-70%左右,保持室内良好的通风换气,一般7天左右进行一次翻堆检查,结合翻堆检查发菌情况,处理有问题或者污染的菌袋。并根据发菌情况,协调培养室的温度,湿度,空气和光照。一般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25-30天左右菌丝可长满菌袋。再进行后熟培养7-10天左右。就可以转向出菇管理。 五 出菇管理 榆黄菇的生产管理方法与平菇基本一样。但是在榆黄菇生产中应抓住其生产特性,创造其生长所需适宜的环境条件,才能生产出优质高产榆黄菇子实体,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将经过后熟的榆黄菇菌袋转运至出菇场地,采取层架式排放或者就地立体排放的方式均可。出菇房的环境温度应该保持在10℃以上,28℃以下,并适当形成一定的温差,此时保持菇房内空气相对湿度达到90%左右,并给予一定的散射光照。以利于原基形成。当袋内菌丝突起呈灰白色瘤状即将形成原基时。应及时打开袋口,诱导正常的原基产生。 原基形成后不要向原基直接喷水,以免造成原基死亡。可采取空中喷雾的方式保持空气湿度。 菇农应该根据上面所说明的榆黄菇生长所需条件,协调好榆黄菇生长发育的各个气象因子条件,出菇期间菇房温度最好保持在18-24℃左右。榆黄菇对二氧化碳反应敏感,整个出菇期应特别注意搞好通风换气。在适宜的通风换气条件下,保证空气相对湿度达到90%左右,如温度越高,通风量应相应加大,水分蒸发越快,此时应向地面,墙面喷水,以保证子实体生长所需的空气湿度;相反,温度越低,水分蒸发越慢,应适当减少喷水量,增加光照强度,以保证生产所需温度。通风不良,易造成原基不分化或子实体畸形。在加大通风时,还应注意避免虫害的发生。许多飞虫都有一定的趋光性,榆黄菇子实体颜色具鲜艳的黄色,极易吸引各种飞虫,因此应充分注意,在通风口处加封一层防虫网,以避免虫害的侵袭。 为了提高榆黄菇的产量,也可采用出一茬菇后改为覆土栽培的模式。方法是将出一茬菇后的菌袋脱去塑料袋,横着排放在畦内。也可将菌棒截成两段,竖排在畦内。一般畦宽为1-1.2米,深为25—30公分,长度不限。为了保持菌棒的湿度,应采用一边排放菌棒,一边覆土的方法。覆土厚度为3-4公分,覆土过薄或过厚均会影响菇体生长。在林下栽培或者大田栽培的,阳畦上要搭建拱形竹片,盖上塑料膜和遮阳网,保温保湿。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一般约7-8天即可现蕾出菇, 此时增加空气中湿度85%—90%左右,给予一定的散射光照,保持温度15—25℃左右,并根据子实体生长情况,协调好通风换气。 如遇到夏季高温季节,要利用夜间气温偏低的时间进行通风换气。若菇棚内温度过高时,可结合通风换气向墙壁,棚顶喷水,向空中喷雾以降低菇棚温度,避免高温,高湿引起大规模烧菌和杂菌感染发生。并如前面所述。要做好防虫工作。 六 采收和后期管理 榆黄菇出现原基后,在条件适宜的情况下一般7-10左右就可达到成熟。为了保证榆黄菇的商品质量。一般达到七,八成熟时就要采摘。采摘的标准为,子实体菌盖基本平展,色泽鲜黄,未弹射孢子时就要及时采收。为了保证榆黄菇的商品质量,采收前1天应停止喷水。采收时,一手按住料面,另一手插入子实体根部,左右旋转即可采摘下来。每茬子实体采收后,都要停止喷水 2-3天,让菌丝体恢复生长,并及时清除料面菇根和病菇。如菌棒培养料失水较多,要及时进行补水。可采用浸泡或注水的方式进行。一般出菇中后期,可结合补水给培养料补充营养液。一般采用三十烷醇,大丰激素,磷酸二氢钾等等微量元素进行补充。一般榆黄菇可以出菇4-5茬。但是产量集中在1-2茬。如果能够科学管理。一般可以生物转化率可以达到100%左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