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蒋翊武先生的宗族观和故乡情

 文山书院 2012-03-07
蒋翊武先生的宗族观和故乡情
[来源:第六期 | 作者:蒋漫征 | 日期:2011-12-5

  

我是蒋翊武烈士的侄子,蒋翊武的胞弟蒋翰平(谱名保祯,18951973)是我父亲。父亲生前经常同我谈起他所亲见亲闻的有关伯父蒋翊武的某些情况,至今记忆犹新,思之倍感亲切。兹值武昌起义(暨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纪念即将届临之际,蒙武汉市社会科学联合会的邀请,特将这些口述史实整理成文。关于蒋公首义武汉、招抚鄂豫的事迹,人们大多耳熟能详,本文力图发掘鲜为人知的历史轶闻趣事,以呈献于读者之前:

蒋翊武谱名保勷,18841221日凌晨5出生于湖南省澧州城一个平民家庭,比起外县那些有名望的本家,他则出身寒微。祖辈世居澧县北郊蒋家庙,佣耕为生,其祖父蒋徵思(18251892)属第89代,祖母李氏(18231872),生子二:定章、定照。定照即翊公之父,号皋南(18631935),从小务农,少年时进城习艺,后在县城澧兰镇丁公桥置有一简陋小屋,以熬制腐竹为业,店号蒋兴发

蒋五岁时发蒙于本城澧兰书屋,由于勤奋好学,资姓敏捷,稍长即能读黄宗羲、王夫之所著书,较早萌发了民族主义思想。后又涉及经史、诸子百家,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深受乡党器重。他还常常约伴远足,游遍了澧州内外八景,熟知当地掌故,并登临高耸的关山、彭峰,纵览近山远水,陶冶性情,受澧州特有历史文化的熏陶,使他对家乡的一片热爱之情油然而生。因听说同邑的蒋作霖(字雨人)先生在安福县(今临澧县)的梅溪桥办学,课程较新,为求得深造,他便负笈前往拜其为师。1897年维新运动在湖南兴起时,蒋深感振奋,欲考长沙时务学堂,不料戊戌政变发生而未果,他只得继续游学安福三年,并结识了同学蒋询久、蒋卯山等人。二蒋及其家长以翊武才华出众,十分器重,因之在生活上对他格外关注,体现了深厚的同宗之情,使翊武十分感动,受到这种传统宗族观念的感染,他也开始特别关心家事、国事和族中之事,处处表现出浓烈的乡土情结和民族意识。

1903年上期,蒋毕业于澧州高等小学,这时各府、州、县的生员进行会试,作为次年举荐人才的乡试的一个预考,读书人均纷纷应试,来到棚厂街的考场,发榜时其族兄念棠(保全)竟也考取秀才。而翊武则未去,其父责怪他,他抗辩道:奴隶功名,要它何用?!旋以名列第一考入设在常德的湖南西路师范学堂。自此,他以职业革命家的身份步入中国革命运动的政治舞台,常年在外奔波,无暇旋里,但仍与家乡友人互通声气,并有过几次难得的还乡行,均与其革命活动相关,因而被定格在历史聚焦的镜头上,给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1、在西师求学时,由于乡谊和相知,他与黄贞元、夏国瑞关系最深,与临澧的林伯渠(祖涵)、刘定仪等志同道合,极相友善。他很崇尚教育事业,一次与黄贞元结伴回乡途径鳌山脚下的渡口时,见该处烟笼雾锁,清幽僻静,就对黄说,这地方风景这么好,将来革命胜利了,要在这里办个学校。后来,黄秉承其遗愿,终于办了一所翊武中学,由覃振任董事长,程潜、辛树帜任副董事长,黄贞元任名誉校长,许和钧任校长。200310月该校举办60周年校庆时,还召开了纪念蒋翊武先生英勇就义90周年座谈会,省、市领导及蒋公亲属多人均与会。如今,这所学校已经历了60几度春秋,办学成绩斐然。

2、当时,蒋还深入秘密社会,对会党进行考察,与湘西哥老会首领刘复基深相结识,成为生死之交,暑假时蒋约其同往澧州小住,他欣然从之。此行蒋着学生服,一头短发,因为他是澧县第一个剪辫子的人,人们见到都觉得新奇,咸以洋人目之。其间,他们曾一同冲击城北天主堂内的神物,冒犯了教士的尊严,几酿成了一场轩然大波,体现了其反洋教的斗争精神。

31906年春,蒋翊武在上海同盟会总机关任事,用其原名(保勷)开展活动,事极严密。春夏间,刘道一受命回国返湘,蒋以同盟会员身份与之同往,约集龚春台等人在长沙水陆洲一条船上聚会,策划萍浏醴大起义,这是同盟会成立后的首次发难会议。会后,蒋又参加长沙学生公葬姚、陈二烈士的活动,直至810禹之漠被捕后他才再度赴沪。没有资料表明蒋在湘期间曾回过澧县,但从他返沪后于1028参与创办的《竞业旬报》上,其封底本报代派处栏中赫然载有翊武之父蒋定照先生开的商店蒋兴发号,这说明蒋翊武不仅参与了《竞业旬报》的编撰工作,还主动将该刊的发行触角引伸到湘西北地区的沅澧大地。

419088月,清吏在沿江各埠大肆缉拿党人,一度风声甚紧,蒋遂与刘复基潜返湘西。他居家岁余,杜门不出,谁也不见,日以诗酒自遣,时或仗剑高吟,旁若无人。乡亲们不理解其何以如此,都说他是个怪人。实则他是壮志未酬,借以抒发自己渴望重新投入战斗的豪情而已,此间他认真总结以往革命难成的教训,终于找到了夺取革命胜利的突破口,约同刘复基共投湖北新军,做瓦解敌人的兵运工作。

51909年秋,蒋翊武与刘复基抵汉,同詹大悲等共议筹办一报,以作革命鼓吹机关。接办《商务报》,蒋任编辑,旋以记者名义往鄂南新军驻地采访,旨在考察群治学社详情,行至天门之黑流渡时,经澧县同乡黄贞元(黄此时亦为群众学社社员)介绍,用伯夔名投入四十一标三营左队充当正兵。他入伍后不几天,便显示出非凡的活动能力,而为同志所推重。曾先后主持群治学社,代理振武学社社长,19111月创立文学社,任社长,积极推动武昌起义的组织领导工作。据《蒋氏族谱》卷首95页《蒋公念棠家传》称:辛亥之役,公实参赞翊武先生戎幕,当时与他同去武昌的还有蒋保堂、耿毓英等人,均在翊武麾下任职,说明当时不少澧藉人士,都是受其影响而走上革命道路的,并且都为辛亥革命做出了贡献。

6、蒋翊武虽然身在武汉,但心系桑梓。他十分关心湖南革命运动的进展,在他的感召下,湖南共进会首领焦达峰亦加入文学社,并与蒋、刘约定两湖“相继暴动”,为天下倡。辛亥八月十八日蒋下达武昌起义的第一道作战命令后。即发函岳州,命驻该地的同志加紧联络,准备响应;武汉首义后第三天,湖北军政府派蓝琮、庞光志二人携蒋翊武的介绍信到达长沙,敦促湖南履行10日内响应起义的承诺,经过一度酝酿,终于在22日促成长沙反正;1018湖南代表阎鸿飞(即阎幼甫)赴鄂请兵运械,蒋翊武即委其为“湘鄂义军总司令”,指挥李树芝部进入湖南作战,途中收编了两营湖北巡防营,于24日光复岳州。

7武昌起义后,蒋翊武以军事顾问和军务部副部长身份,力主扩军,推荐澧人杨载雄为第六协统领,以抗击南下清军。1127汉阳失陷,武昌处于清军炮火威胁之下,黎元洪逃奔葛店,黄兴辞职赴沪,一时秩序大乱,蒋公挺身而出,以监军身份继任民军战时总司令兼鄂豫湘桂联军总司令。正在这时,喜逢几位澧藉同乡随湖南第二次援鄂军到武昌。蒋公即委李仲衡为总部副官长,晏寄村与夏国端(锡圭)为总部秘书,岳景飞为都督府参议,李仲濂为总部参议兼第六协军需官,吴端华为总部参议,一同抵御清军,死守孤城,使武昌转危为安。

8、和议成,蒋改任驻汉招抚使,在汉口设立机关,招降北兵,重新启用家乡友人, 以李仲衡为副官长,晏寄村为秘书,李仲濂、吴端华为参议。次年2月,他又出资创办《民心报》于武昌斗级营,自任社长,夏国端为主任,晏寄村任会计兼发行。“拥孙、黄而斥黎、袁”,坚持民主立场。他又资助同乡龚霞初办了一张小报,名曰《汉江报》,龚的《武昌两日记》脱稿后,他欣然为之作序,并代请宋教仁作序,黄兴为之题写书名。

9191210月下旬,翊武先生返湘省亲,荣归故里,抵长沙时曾晤谭延闿。消息传至蒋之家乡澧县,澧县各界拟隆重欢迎,在蒋要路过之处张灯结彩,并将县城多安桥改名翊武桥,将东门改称翊武门,将正街改为翊武街。蒋为不惊动各方,于当晚绕道进城回到老二街25号家中,次日会见各界人士时,反复申言自己无功可纪,不得享此殊荣,指出将通衢要道冠以己名尤属不妥。那几日,他除了对家事有所安顿外,还特意看望了当地父老及亲朋故旧,其中如塾师晏开甲、周宣生,吕叔松亭、于君哲士、友人唐松亭、黄贞元、杨载雄等,他都专门登门拜访,并曾亲至蒋家庙后面的大坟塌祭扫先祖,该处自启周公之后,清初以来光圣、明元、大礼、正贵、徵思诸公均葬于此,历史悠久,是一处罕见的家族墓群。之后,又在祠堂内会晤蒋氏族众,翊公的归来,给家乡人民增添了豪情,带来了荣光,因此当时乡亲们便特地请人唱了几天大台戏,为他接风洗尘,以示敬重之意。而安福(今临澧县)的蒋姓,竟也提出要求联宗,由蒋询九、蒋卯山、蒋寿命等出面把他接去商谈,还演了几天戏以示欢迎。道不尽的乡情、亲情和同宗之情,但蒋居家甫一月,即辞别父老启程。

10、民国元年,翊公曾受聘为湖北革命实录馆义务调查员及中央稽勋局名誉审议员之职,于崇德报功、调查和稽核湖北及全国革命勋绩方面,深资得力。而于前中央高级军事顾问官任内,出于一种社会责任感,他曾以实行征兵、移民、殖边、统一币制、振兴实业等政策陈于当局,故知情人于蒋有民国军政布置,半出先生规划之说。同时,他认为蒋姓为当代全国望族,如联为一体,编修家乘,一定能造福民间,发挥极大社会功能。他知道,家谱是记载同宗共祖的血缘集团世系人物和事迹等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它与方志、正史构成了中华民族历史大厦的三大支柱,是我国珍贵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家谱蕴藏着大量有关人口学、社会学、经济学、历史学、民族学、教育学、人物传记及地方史资料,对开展学术研究有重要价值,对增强民族凝聚力也有着重要意义。鉴此,他提出一个大胆设想,拟在京都通修族谱,盖欲统中国廿行省蒋姓世家,亟图联合,务成一固有血系社团,并初步拟定了编修计划,例言,办事细则之类,又准备聘请饱学之士参加编撰和调查,启动工作已初显端倪,还确定了成书时限,以便为中国人口学,姓氏民俗学以及宗法制度,家庭结构、人口迁徒等社会学提供一份珍贵的文献资料。不意次年(1913)袁贼叛国,先生因誓师北伐,殉义广西,其事遂寝。

1119133月,宋案发生,一时情势骤变,而成为二次革命之导火线。蒋于悲愤之余,决心诛奸伐逆,以慰亡友,于是离京南下,以观世变,同时归辞父母,誓志杀贼,保障共和,否则不再生还。对于他这次的到来,时任澧县议会议长宋云涛(字寿嵩)以《澧县欢迎翊武公乐歌》为题撰文,盛赞蒋公,其全文是:

“澧水茫茫下江东,淘出几英雄,南北开战局,中原儿女说蒋公;万里长江销铁锁,血战水流红,胡几出关去,辽阳风雨锁离宫。三千余年专制毒,一旦扫而空,收拾民国旧山河,还我中国中。二十世纪华盛顿,吾国喜再逢,汉家绘功臣,麟阁画君第一功!”

可见 当时欢迎场面仍极热烈。不几天,他因黄兴函嘱,急返武汉,参与组织改进团,开展反抗黎元洪官僚统治的活动,又于623日晚发出紧急动员令,举行反袁起义,是为二次革命之前奏。失败后因长沙方面一再促其回省主持,乃与几位湖南同乡潜登日轮返湘。

12711,蒋翊武返抵长沙后,积极策动湘省独立,领导了湖南的讨袁运动。为了组织讨袁军,他亲自遄返湘西,联络常澧一带军队。他到常德后,以国民党常德交通部为通讯机关,旋而驰返故乡澧县城。当时常澧各属驻军为省防守备队第四区所辖的五个营,司令王正雅常驻澧县,蒋与之有旧,故前往动员,王终于表示首肯,愿将所部归附,参加讨袁。蒋回乡后不久,湘党政各机关电缄交驰,公举他为慈石磺矿总理,促其到省指挥一切,一向态度消沉的谭延闿也以湖南督军名义发表一篇《湘省欢迎翊武公祝辞》,说蒋顷已回澧省亲,不日即当来省,闻各界异常鼓舞,准备欢迎云。湖南宣布独立,蒋被举为中华民国鄂豫招抚使,督师岳州,准备率军北上,以实现其取荆襄、捣武汉,进窥河洛的战略目标。其第一步为攻取荆襄,开一出路,蒋遂调集澧州,常德一带军队,进军荆属之石门、公安二县。此役他曾北赴前线,由鄂豫交际员冯春楼为之在澧州设立行台,两军在鄂境交锋,麈战激烈,由于湘督谭延闿的牵制,湘军终因兵力不足,连战皆北,遂退回湘境。随后,蒋移师城陵矶,再图向湖北发动正面进攻,不料,谭又在黎、袁的授意下,竟于813悍然取消湖南独立,使蒋腹背受敌。蒋安置部属后,愤而奔赴广西运动军队谋再举,行至全州被捕,99在广西桂林英勇就义。

13、蒋公身陷囹圄后,深知大数已定,终将不免于难,但他首先想到的是远在故乡的亲友与族人,乃命卫兵取纸笔,作遗书付从者,先致同志黄静谦(即黄贞元),勉以后图,并托孤;次致夫人刘玉珍,为其遗腹子取名,又说:予之灵柩远回,葬于后园,每逢寒食盂兰,亦可以享清水寒灯,则予愿毕矣!并连给父母写信6页,嘱托家事、后事,请父亲将宗仁培养成陆军人才,以继其志。其中一函交待:于哲士处存款洋叁千元,除托代还蒋恂九钱贰百串,蒋卯山钱一百串,并托拨给唐松亭家接济洋五百元外,尚余贰千余元,亦可即往领取,作为家中永远后用。又说:四弟(即保祯,系笔者祖父)尚谨慎,可命经理家务,如愿读书,可托黄静谦请当道拨给公费出洋,王司令殷知事与男尚好(男另有信寄往拜托)有要紧事时,可托维持……”下笔数千言,字字端正。在其绝命诗中也有“祗知离乱逢真友,谁识何时返故乡?从此情丝牵未断,忍余红泪对残阳!”之句,在弥留之际,流露了他的一片思乡之情。

14、蒋公牺牲后,其好友为题一绝句云:

马革沙场君莫嗟,匈奴未灭岂为家。

桂林亦有青青柳,愁绝当年姊妹花。

作者成本璞(南社诗人)解释说:“囊余在京师见翊武时,有女士姊妹二人委身从之,如娥英故事,羡其艳福,以为翊武辛亥革命功成,将以醇酒妇人老矣。后闻其间关返湘,仗义讨袁,终就义于桂林,乃知贤者之不可测也”。

这里所说的“姊妹花”,是指蒋的继妣刘氏,长名玉珍,次名玉琴,汉阳青石礄(街名)人,于民国元年各怀一女,出生后取名宗仁、宗义,后留宗仁在澧县抚养,举家迁回武汉。据曹珩之女曹壁回忆:“辛亥革命中许多仁人志士献出了他们年轻的生命,蒋翊武伯父死后,他夫人在汉口居士林带发修行,留下一个女儿,在她姨妈家念书。那时他女儿穿的棉鞋、单鞋、衣服都是先父让母亲一针一线做的,当时的情景,至今我记忆犹新。”按:此女就是宗义,她姨妈当然就是刘玉珍了,玉珍殁于民国三十五年丙戌,玉琴母女则始终下落不明。

15、蒋公就义后三年,其遗骸归葬湖南名山岳麓山,开会追悼,故乡父老兄弟无不含悲欲泣,许多文人学士纷纷作联凭吊,寄托哀思,其中一联云:

起义在楚北,殉节在粤西,推翻帝制,拥护共和,英雄成败均千古;

奋迹于涔阳,守丘于岳麓,昔年欢迎,今日追吊,故国风光又一时。

当时,常澧镇守使王正雅,澧县省议员杨道馨、澧县知事贺学海、安乡县知事汪德植,临澧县知事曾兆熊,大庸县知事任晋恒等也都送来了挽联,痛挽蒋翊武。此后,澧县人民为了纪念蒋翊武,曾经组建了翊武戏班,修建了翊武中学,改御史桥蒋氏支祠为“翊武祠”。并将城关镇改名为翊武镇,设立翊武镇中心国民学校,又建立翊武影剧院,并在原澧津、澧常公路基础上新建翊武路,又塑翊武汉白玉半身像,立在兰江公园内,以供人们瞻仰。

从以上所述,蒋翊武作为一位伟大的革命家,却能谦谨处世,平易待人,以致在其人际交往中显露出如此浓郁的乡土情结和民族意识,实属难能可贵,这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他的品格和为人。就全国而言,他在事业上的成就被孙中山尊为开国元勋,功冠群伦;而在整个蒋姓氏族中,他更是一位德才兼备、众望所归,足以驾驭全局的精神领袖。这两方面的评价都达到了极致,其历史地位业已奠定,而无人可以与之争衡。(作者系蒋翊武侄子,湖南省益阳市南县一中退休干部,业余爱好史学,撰有《共和元勋蒋翊武》、《蒋氏家族世系源流考》等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