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睡觉那点事,竟有文化渊源 |
康奈尔大学人类学家梅瑞迪斯·弗郎西斯卡·斯摩尔的新著《文化与生物学如何影响我们的育儿》,开篇就讲了这样一段话。 确实,正如阿根廷父母常常让自己的小孩玩到晚上11点、12点,中国父母规定孩子晚上9点,甚至更早就要上床睡觉一样,不同的文化背景甚至影响着各国婴儿的睡眠习惯。
宠不宠孩子,都是因为文化 梅瑞迪斯·弗郎西斯卡·斯摩尔 康奈尔大学人类学教授 人类学者罗伯特到肯尼亚北部的一个村落去过好多次,他做了个实验——给当地妈妈们看美国中产阶级妇女如何照顾孩子的录像。当地的妈妈们看了以后都愤怒了——那些孩子因为不高兴而哭闹时,为什么这些妈妈无动于衷?那些奶奶们为什么对坐在自己膝上哭泣的孩子熟视无睹?这些肯尼亚妈妈们得出的结论是,美国的母亲都不称职。同样的情况也可能发生在美国妈妈们对肯尼亚妈妈的评价中——为什么这些母亲把一个小婴儿随手就扔给才6岁大的姐姐抱着,并且让姐姐去照顾小婴儿?为什么她们不多花点时间和小婴儿交谈,以使孩子长得更聪明? 文化——那些在某些社会中用特定的方式来做某些事的传统和个人的经历,显然使这些父母在承担自己父母的角色时起了作用。当一个父亲抱起自己哭闹的新生宝宝安抚的时候,当一个妈妈用奶瓶给宝宝定时喂奶,而不是母乳喂养的时候,当父母把新生儿抱到自己的床上睡觉时,他们都是在用他们认为最好的方式照看孩子。
文化在育儿中如影随形 多年以来,人类学家都在试图研究不同社会中,养育孩子的方式有什么不同。越来越多的人类学和儿童发展研究学者的研究显示,受自己所处环境和社会影响,父母们对于如何抚养小宝宝早就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想法—— 在美国,独立和个人主义是很受推崇的,父母们就不会像其他国家的父母们那样,对宝宝包办得那么多,而且宝宝从很小开始就要在自己的房间里睡觉。儿科专家和父母们一样推崇孩子的独立和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日本的父母恰恰相反,他们更认同每个人都应该与社会溶为一体,所以,他们相对来说对孩子就更“溺爱”一些:在日本小婴儿会被抱得更多,而不是任由他们哭闹。并且小婴儿还会和爸爸妈妈们睡在一起。 刚果的父母们更加推崇群体的生活,因此,他们的孩子除了正常的喂养外,大家庭中每个人都会抱着小婴儿安抚他们,而不仅仅只有父母才能照料他们。 不管怎样,这些不同的养育照料方式,总是会在孩子的性格中有不同的体现。而且,对不同社会育儿方式的调查,揭示出了各种各样的范例。在几乎所有文化背景中,都发现如果婴儿和父母睡在同一间屋子里,而且往往睡同一张床,那么在其他时间,他们也通常被父母带在身边。那些护理者通常会对婴儿的哭声很快做出反应,母亲最可能的就是给孩子喂奶。这种情形很可能古已有之,因为绝大多数游猎采集部族也会这样做。若要说有什么例外,倒是发生在西方文明社会。养育方式不同带来孩子的不同反应 然而,照顾孩子的具体做法会根据特定的社会情形而产生差别。博茨瓦纳的母亲们通常在集体远征中把婴儿带在身边,而居住在森林里的巴拉圭人,既是猎人、也从事采集业,他们通常在采集食物时把婴儿留在营帐中。在花园中工作的顾西岛的母亲们会让大一点儿的孩子照顾婴儿,而西方的职业母亲会把孩子托付给非亲非故的成年人。 这些不同的做法会造成婴儿心理和行为上的不同结果。因为家长们要在满足婴儿的需求和应对谋生中找到两全之计,他们需要面对各种权衡方式,这些都让由他们和自己的孩子组成的这个紧密联系的二分体变得不一致起来。最大的矛盾存在于母乳哺育、婴儿哭闹及睡眠等情况中——这些都是婴儿和他们的父母面临的主要困扰。
婴儿独睡源起中世纪 对刚做上父母的人来说,睡觉也是一个主要问题。在西方,父母们都鼓励孩子睡足一整晚,而且要尽快入睡。如果婴儿做不到,他们就会被父母和儿科专家贴上“睡眠有问题”的标签。 但是婴儿们似乎倾向于只睡少许时间,总会在晚上醒好多次。如果睡得离一个成年人很近,他就能多喝几次奶,而这也会产生其他正面效应。西方人通常希望婴儿能独眠。这种做法缘起于基督教的法律,该法律的目的是防止婴儿因为“与成年人同睡而被压到”窒息而死——这是杀婴犯用来掩盖罪行的惯用伎俩,很容易识破,令人愤慨——事实上,这样的事件在中世纪的欧洲经常发生,并且引人关注。而且近年来兴起的父母隐私意识使得越来越多的家长要求孩子独眠。更重要的是西方的父母相信独眠可以造就孩子坚强的性格。 照顾婴儿的方式由不同的传统、风尚、科学水平和民族整体的知识水平所决定。跨文化及进化方面的研究为家长和儿科学家们提供了一个不同的视角,因其会细审各种不同的选择。在深入的了解也无法指导我们之处,那些懒散的却又喜欢互动的婴儿会主动提供给我们重要的线索。当我们和他们说话时他们咧着嘴笑,独处时害怕地大哭,和大人的心紧紧相依时会睡得最好,他们就这样教会我们成长是一个同心协力的旅程。
荷兰慢生活下的婴儿睡眠三要素 沙拉·哈格尼斯 查尔斯·M· 康涅狄格州立大学教授 作为一个美国人,我有幸被邀请到一家典型的荷兰中产阶级家庭中去观摩一个母亲和她六个月大的宝宝的一天。为了可以看到妈妈给宝宝洗澡,我早上8:30准时到达了他们家,晨浴充满了乐趣,母女之间的互动非常丰富。宝宝洗完澡,穿上了舒适的衣服,头发梳理得服服帖帖,上面还扎上了个小巧俏皮的蝴蝶结。接着妈妈喂了她一次奶,给宝宝哼了一会小曲,和她玩了玩拍手游戏。然后,她把宝宝放进了游戏床,让她一个人和手机玩会,自己则抽出空来做自己的事情。 大约一个半小时后,宝宝就要开始吵闹了。妈妈观察了她几分钟,给了宝宝一个玩具后就走开了。但是宝宝又开始闹了。“她觉得无聊了吧,她想引起妈妈的注意。”我这么想着。然而,妈妈却用同情的目光看着宝宝,温柔低语道:“小宝贝,你是不是累了呢?”妈妈利索地抱起宝宝走向二楼,把她放进摇篮里,帮她盖好被子。叫人惊讶的是,小宝宝就只哭闹了几分钟,之后就安安静静的睡下了。妈妈一脸平静地解释道,“她需要足够的睡眠,这样才能快快长大。如果她不按时上床睡午觉,我们总能应付自如——要么她不开心了,要么就是玩厌了。”
荷兰婴儿睡眠时间更长 西方社会有许多关于婴儿睡眠的研究,这和美国的研究很相似。在荷兰一个靠近莱顿和阿姆斯特丹的典型中产阶级社区里,我们对60户有婴儿和学龄前儿童的家庭做了一次深入的观察调研,发现了荷兰育儿经里帮助宝宝睡眠的三要素:安宁,洁净,规律。 在一项针对六个月大的婴儿的调查中发现,荷兰的宝宝们平均每天要睡足15个小时,而美国的宝宝们则是13个小时。当婴儿睡醒后,荷兰宝宝可以在自己的游戏床或婴儿车里安静地玩耍。日常带着宝宝去街上逛逛,他们在自己婴儿车里不吵不闹,不是看看周围的景物,就是乖乖地打盹。如果母亲有事外出一会,她们也可以放心地把宝宝留在家里;如果宝宝正在午睡,妈妈也会请隔壁邻居通过“婴儿电话”监控宝宝的情况。
安宁平静有助于良好睡眠模式 为了弄清楚荷兰父母们是如何让六个月大的婴儿如此安静听话,我们在同一个社区做了第二次观摩调研。我们发现,两周大的初生儿就已经比同龄的美国婴儿睡得多了。实际上,一个有趣的现象是,荷兰父母们时常吃不准要不要如育儿师所说的那样,在宝宝睡满八个小时后叫醒他们,还是让他们继续睡下去。 要获得这样一种良好的婴儿睡眠模式,一个安宁平静的环境必不可少,同时还要帮助宝宝建立起一种规律睡眠的良好习惯。荷兰母亲们尽力帮宝宝避开那些不必要的外界干扰,而不是像美国妈妈们整天想着如何提供“足够的刺激”帮助宝贝们成长。他们不会晚上带着宝宝出去聚会,不会打乱他们的进餐和睡眠时间,也不会常常给宝宝们看这看那,听这听那的。他们很少会在夜间被哭闹的宝宝吵醒。 宝宝们的喂奶时间也是按照当地育儿所的指导严格进行的。如果宝宝在晚上不是喂奶的时间哭闹,通常情况下妈妈或者爸爸会塞一个橡皮奶嘴抚慰下婴儿的情绪,哄他(她)入睡。只有在极少数的情况下,父母们会被迫去喂奶,否则他们不是让宝宝哭闹一晚上,就是自己不断地被吵醒去抚慰小宝贝。 荷兰社会普遍支持“婴儿睡眠三要素”,这法则也同样适用于学龄前小孩。比如,如果要去离家不远的商场购物,父母们就会请邻居或者住得近的亲戚帮忙照看下小孩。荷兰社区通常比较小,供自行车骑行的小路到处都是,这就为孩子们创造了一个安全便捷、家门口的儿童乐园(完全不需要忙碌的妈妈们开车接送)。父母们的工作地点也往往离家很近,同时也有很多上班时间灵活的兼职。 无论工作与否,荷兰的社保和医保对每一个公民都一视同仁。政府也非常注重劳动关系中的“家庭收入”,有小宝宝或者学龄前儿童的母亲基本上不太工作,或者做兼职。总而言之,荷兰式的育儿经只是从一个方面体现了荷兰不紧不慢的生活方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