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组是从《中国摄影》第五期上面摘的,没有图,只有文,与喜欢摄影的朋友们分享。作者刘宽新。
原则一:低饱和度设置
有些摄影师曾抱怨拍摄的影像饱和度地、色彩灰暗......于是,就在相机的参数设置中人为提高色彩饱和度,直到屏幕上看起来合适为止,但最终会从打印的图片上发现,这样会导致图片损失大量的色彩层次,尤其是打印大幅面图片时这种现象尤为严重。
解决方案:
首先说,原始图片看起来饱和度低、色彩灰暗不是数字相机的设计失误,而是一种全新的数字化色彩概念的体现。其原理可以参照色度图和曲线投影图来说明。(可惜这里没办法把图附上,抱歉)有的读者要问,既然建议我们拍摄时设置较低的饱和度,那为什么数字相机还会有高饱和度色彩设置呢?答案是,我们拍摄的题材非常广泛,有些情况下还要针对不饱和的画面,有高饱和读色彩设置就不足为奇了。另外,某些要求不高的照片并不需要后期制作,一步到位就行,比如纪念照和工作照,直选高饱和度色彩设置也是省事省时的办法。饱和度和色彩层次是一对相互制约,相互支持的关系,可谓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相机的色彩模式,只能提供一个基本近似的色彩样式,并不能保证在相对应条件下,一定能拍出最好的照片。在需要快捷拍摄的时候,我们可以根据相关链接中的大致对应关系,依据题材的要求,灵活确定使用哪一种模式。
风景模式:就是高饱和度。普通模式、标准模式属于中饱和度。
人像模式:它的浅灰区略微偏品红的中饱和度。
真实模式:就是中饱和度。
鲜艳:是中高饱和度。
更鲜艳:是高饱和度。
柔化:属于低饱和度或者中低饱和度。
原则二:低反差设置
在实际拍摄中,很多摄影师对于高档数字单反拍摄的低反差、灰暗的图片,普遍存在质疑。特别是看到用低价位的小DC拍摄的照片,反差、色彩看起来好于专业单反,这在很多人看来是难以理解的。为了使拍摄的图片看上去反差鲜明,色彩鲜艳,多数摄影师会不由自主地在相机上设置高反差参数,这样做的结果当然就会出现损失图片细节的情况,后期再怎么加工也无法将已经损失的细节找回来。
解决方案 :
反差和宽容度是相互制约和依赖的。大范围的宽容度喂低反差提供了可能,而低反差又能记录更多的影调层次。数字相机的反差可以调整,因而宽容度也可以调整。这为我们通过调整相机的反差设定,影响细节层次的记录,提供了一定成都的便利。
是不是反差低的照片就一定好呢?反差低的照片又灰又暗怎么办呢?低反差的照片经过后期调整,完全可以达到高反差的效果。而且,它的层次要比直接获得的高反差照片丰富得多,高反差照片乍看上去赏心悦目,但是中间层次很少。
实际拍摄时,可以结合其他相关的调节设置(比如饱和度、色温、曝光补偿等等),达到前期图片拍摄质量最佳化。可能许多相机没有反差的调整,但可以利用它的拍摄模式来改变反差、锐度和饱和度。以佳能相机为例:标准模式反差是中性。柔和模式大多是低反差。鲜艳模式往往采用高反差。 高反差只能记录12级层次,低反差可以记录到16级。
原则三:设置低感光度
每当数字图片中出现噪点时,很多人会说那是数字相机的噪点控制不好造成的。其实,数字相机的感光度设置对躁点的影响是根本性的。当然,其他因素也会引起噪点的劣化,比如长时间曝光,环境的高温等等。但这不在本次的讨论之列。
噪点是破坏数字影像品质的最主要因素之一。原则二中讲过,数字影像的宽容度至少可达11级以上,数字相机有一个1-8级的优质高画质的影像区域,9-11级低画质影像区域,它与高画质的区别就在于影像噪点的比例高,噪点出现会使画质变低而影响使用,因此降低控制噪点,是提高画质的关键。控制得不好,甚至会殃及7级以内的高画质区,处理得当,你可以得到实际宽度的有效画质,意义非同一般。
ISO50—200为低感光度,可以获得极为平滑、细腻的照片,以佳能EOS 1DS MARK III为例,图片放大到1.5米的照片基本看不到噪点。ISO400-800属于中感光度,经多次实验,即便是性能最优越的数字相机,其ISO800也会出现噪点,此时色彩会出现分离,不再润泽和柔和。ISO1000-3200的高感光度区段噪点明显,甚至无法接受。但有时也是不得已而为之,拍到一张质量稍差的照片,总比根本没有拍到要强很多。
原则四:准确曝光
在时下摄影创作中比较盛行一种做法,那就是曝光“宁欠勿过”,曝光稍欠一些问题不大,因此,被认为是一种比较安全的方式。问题是曝光“宁欠勿过”,的照片都要经过调整才能达到最佳,同时,每张照片都要经过调整,工作量太大,十分麻烦。
影像的光比在1:64-128之间,即6-7级光圈时,数字相机完全可以在这种条件下正确曝光而获得无须调整的优质图片。这里的正确曝光是指按照18%的中间灰值测光的原则,无论点测光、偏重中央测光还是多分区测光,只要主测光点落在画面中灰值上,就能充分利用相机的最佳宽容度和记录能力,不必人为去调整参数,降低相机的性能,弄巧成拙。
怎么鉴定这张照片是最佳呢?很多人习惯在相机液晶屏与显示器上看照片,然后得出结论。可是绝大多数人并没有把液晶屏的亮度、现场环境以及显示器校不准这样的问题解决好,因此结论就可想而知了。这里建议把相机液晶屏的亮度调到中间偏低一点,观看的时候避免阳光直射。此外,人眼如果和相机液晶屏显示器成直角关系时,看到的画面有的时候会偏亮,所以相机和眼睛倾斜成15°角度观看,只有这样才可能比较准确。再有一个方法就是观看影像的直方图。
原则五:控制高反差
面对高反差影像,习惯的做法是按高光曝光损失暗部,或者按暗部曝光损失亮部。如果强调直线部分,只好两头都损失。
新技术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曝光思维方式。面对高反差影像,我们只要控制住亮部,再利用数字后期丰富的制作手段,利用曲线肩部的区域,最大限度地保留层次,同时,暗部的层次也得到了很好的保留,在后期很容易调整再现,从而解决了高反差的大部分问题。
数字影像的宽容度到底有多大是一个正在探讨的问题,厂家不提供相应的宽容度指标。对宽容度的测算,只能通过实际拍摄、实验获得。国外的专家测算出宽容度为11.2级,我赞同国外专家的测算。根据我拍摄的结果应该不小于10级。基本接近11-12级。与国外的结果基本相符,如果后期的调整再提高暗部,实际得到的宽容度至少可达到12-13级。假如采取亮部曝光跟多地记录高光层次,在后期提高亮度结合的方法,宽容度可以提高到14-15级。
现在新兴的数字单反相机基本上都已经把动态范围扩展作为一项基本功能,虽然在应用方面还不是很理想,相信随着软件技术和算法的进一步提高,相机对于高反差的控制能力也会越来越高,今后这个问题也许就会像当年解决曝光问题那样简单了。
原则六:控制白平衡
很多摄影师在拍摄的时候,不太注意白平衡的设置,大多是设置在自动白平衡上,看到拍摄出来的偏色的图片后,就会想当然地说,某某相机色彩还原不好,在某种场合下拍摄会偏某种颜色云云。
上述现象带有一定的普遍性,因为在传统摄影中,没有白平衡的概念,很多人感觉生疏也是不足为奇了。白平衡可以理解为对白色的再现,在数字影像中,对白色的再现准确了,其余的颜色也就相应的准确了。在实际拍摄中,数字相机自动白平衡对室外自然光非常有效,不管是阴天、雾天还是晴天,而一点到了光照差、色温较低的环境,自动白平衡就不那么有效了,其基本原因就在于那种环境大大超出了自动白平衡的校正能力。数字相机的白平衡自动校正有效范围大多在4000-7000K之间。提供色彩拍摄准确概率的一个好方法是使用白平衡包围曝光。
在没有三色灰板自定义白平衡的情况下,使用白平衡包围曝光,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办法。初步根据经验确定并设置一个色温,然后设置白平衡包围曝光,这样可以一次获得3张不同色温的照片。如果结合白平衡包围曝光,一次可以获得多张不同密度和色彩的照片,加大了保险系数。在设置白平衡包围曝光的时候,一定要明确可能偏色的方向。比如在日光灯下,只可能偏青绿色,在设置时可以在G-M的范围内调整,而不必设置到B-A的区域内。如果拍摄晚霞,B-A是合理的,G-M则不妥当。白平衡包围曝光的一级,数据意义上与前面的共识概念相同。
我们可以找到这样的规律:色温不同时,偏移纠正的1级概念大小差别很大。可以通过计算找到精确的数据,从而获得几乎完美的测量数据。
原则七:优选色彩空间
很多摄影师总是抱怨某某印刷厂、出版社,没有把自己的作品还原好,但我们是否检查过自己的文件,从拍摄到交给后期输出的制作,色彩空间选的对不对,与印刷厂是不是接轨和匹配?
Adobe RGB与s RGB 格式是我们最常见的,也是数字相机中常见的色彩设置。Adobe RGB是Apple公司推出的色彩标准,它拥有比s RGB更为宽广的色彩空间,特别是包含了s RGB缺少,某些CMYK没有的色域,(主要是青蓝色)。但色彩饱和度低,必须要经过后期调整,这种调整并不简单,没有丰富的经验和专业知识,只能盲目地碰碰运气。因此Adobe RGB虽然好,但并不普及。s RGB与Adobe RGB相比,是色域范围空间小,如果没看二者的色彩空间和色彩立体模型比较,你很难发现和认识到其间的差距,假如只拍摄一些网上传递信息的非专业用途照片,那么使用s RGB没有问题;但是如果有更高的专业要求,s RGB的空间显然不够用。
印刷打印都可以用Adobe RGB,而一般激光输出只认s RGB,我们提供宽色域没有用—它不认,这是一般的解释。我的解释是用大色域再转换成小色域的配置文件,可以有效地运用大色域的优势而不影响输出。虽然最终都是s RGB,但是一种是才能够照片的一开始就使用s RGB,色彩先天就不足(即使后来转成大色域,也没有实际意义),另一种是从开始拍摄就使用大色域,最后专成s RGB,此时色彩的许多细节、层次包含在s RGB中,质量是完全不同的。
原则八:使用RAW格式拍摄
有不少摄影师,用了好几年数字相机,却从来没有用过RAW格式,一是不了解,二是不善处理,三是被表象所惑。RAW格式在没有经过处理时,看上去画面显得平淡而昏暗,让人一看就认为RAW格式不行,事实上RAW格式拍摄并转换制作的照片完全可以与胶片相媲美。
RAW的英文原意就是生肉、生猪肉、最原始的材料。这一个字面上可以好好理解RAW格式,体会它原汁原味的含义。RAW格式是数字相机的专用格式,是真正意义上的电子底片。
JPEG格式和TIFF格式都是经过数字相机内影像生成器形成的照片格式,它们是由相机协助完成的影像。其中,JPEG采用有损压缩对照片质量存在影响,使用JPEG格式难以达到数字相机的最高能力和最佳画质,但是它压缩后文件容量很小,适用于快速拍摄、存储、传输;TIFF格式的画质要高于JPEG格式,但因为TIFF所占空间大、传输、使用、存储都没有JPEG快捷。这两种格式都是经过相机内部的芯片运算完成,文件中附带了前期的各种数据参数。
RAW格式是在感光元件上直接获取的原始数据,只记录照射到感光元件上的光线的强度,本身并不包括色彩层次等直观的图像信息。严格地说,RAW不是图像文件格式,而是一个数据包,这个数据包不经过相机内的影像生成器转换,所以在前期的设定对数据包无效,前期设定中对数据包唯一有作用的就是传感器上面的感光度、光圈与曝光时间。或者说,只有曝光量正确与否对数据包起作用,其余的都没有设定。色彩、平衡、反差、锐化等等都在RAW格式专用的转换软件中进行。换句话说,除了曝光之外,一切都可以在后期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