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日:指阴历正月初七,古代相传农历正月初一为鸡日,初二为狗日,初三为猪日,初四为羊日,初五为牛日,初六为马日,初七为人日。 《太平御览》卷九七六引 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正月七日为人日。以七种菜为羹,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以贴屏风,亦戴之头鬓。又造华胜以相遗,登高赋诗。” 宋 高承《纪原·天生地植·人日》:“ 东方朔《占书》曰:岁正月一日占鸡,二日占狗,三日占猪,四日占羊,五日占牛,六日占马,七日占人,八日占谷。皆晴明温和,为蕃息安泰之候,阴寒惨烈,为疾病衰耗。” 清富察敦崇 《燕京岁时记·人日》:“初七日谓之人日。是日天气清明者则人生繁衍。”
汉,魏以后,人日逐渐从单一的占卜活动,发展成为包括庆祝、祭祀等活动内容的节日。到了唐代,民间仍相当重视人日节。高适的《人日寄杜二拾遗》诗中就有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的感怀之句。它证明唐代的人日节,已不仅仅专用作祈祥祝安,又衍添了一层思亲念友的气氛。时至今日,也有在外的游子在年前回家,过了人日节才能远走他方。人日节这天不出远门,不走亲串友,在家团聚。人日节下午一般吃长面,也叫拉魂面。意即过年时人都走东串西,心都野了,人日一过该准备春耕生产了。故而吃拉魂面,把心收回来,准备春耕生产。 拉魂面吃的越多,魂拉得越稳,无论谁吃都是为自己拉魂,别人是不能替代的。女人做长面,这一天是最精心的,比大年三十还重视,还讲究,还操心,一点不敢造。面擀得越长,魂拉得越有力,丢得很远的魂也能拉回来。这一天无一声爆竹声,无一个调皮小孩犯禁。因为老人的灵魂都回来了,主要是活人,自大年三十走东串西,四处野浪,把魂丢了还不知,今天正在拉魂,如果炮鞭震耳,吓得魂魄逃逸,在人七日不能附身,一年将魂不守舍,性命难保。 晚上还要挂灯,把所有的灯点亮,是点亮了每一个人的生命之灯,命灯亮不亮,喻生命活力有多大,主要是白天每个人的魂如果丢的远,要翻山越岭回来,有的命太弱的人见了家人、强人躲着走,怕挨打受气。这些人的魂站在大门外不敢进门,天黑了,摸着进门,把灯点亮,是为了给魂把路照亮,以便于寻找家门。人七之夜,家家灯亮到天亮。 传统人日节的主要习俗有:
赠花胜 是日,人们制作各种花胜(类人胜,样式为花朵)相互馈赠
捞鱼生
成都人日游杜甫草堂 农历正月初七,成都市民会一大早就出家门,或携妻将子,或呼朋引伴,乐滋滋地前往西郊杜甫草堂,参加一年一度的传统民俗--人日游草堂活动。 杜甫草堂是唐代大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的故居。他曾与友人高适等于“人日”--正月初七在此作诗,互表思念之情。自清朝后期开始,每逢正月初七成都市民便扶老携幼,相偕至草堂凭吊“诗圣”杜甫,并逐渐成为当地春节期间一个特有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 清代四川学政何绍基为草堂撰有一联:“锦水春风公占却,草堂人日我归来”,就是记人日游草堂的习俗。
农历正月初七,广州人俗称“众人生日”。人日这天是全家人相聚的重要日子,同样讲究“人齐和吉利”,在老广州心中,这个节日的重要性不亚于除夕、开年。按照古老习俗,这天早饭要吃七种菜(芹菜、芥菜、菠菜、青葱、大蒜等)制成的“七宝羹”和“董天饼”(在露天中煎成)等。人们用五彩丝织品剪成人形,或用金箔刻成人形,挂在屏风或帐子上。妇女将刻得小小的人形戴在鬓发上,既讲吉利,又是一种装饰。所谓七菜羹,就是用七种蔬菜煮成的汤,人们盼望来年风调雨顺大丰收。现在人们基本上是吃七宝羹,其中五种一般是固定不变的:芹菜(“芹”谐音“勤”,指勤劳)、蒜(谐音“算”,指精打细算)、葱(谐音“聪”,指聪慧)、芫荽(香菜,“芫”谐音“缘”,指缘分)、韭菜(“韭”谐“久”,指长长久久)、生菜(谐音”生财“,亦指生生猛猛),另外两种根据各地的风俗习惯,有所区别,有的地方用鱼、肉来代替,鱼表示“年年有余”,吃肉代表“大富大贵”,甚至有些地方用水果、蔬菜来代替。至于捞鱼生,有点类似今天的吃生鱼片,寓意“越捞越高、步步高升”。有经验的老人,还会先把这七样菜放在一起炒炒--炒一下样样都有! 解放前在“人日”这天广州地区的男女老少都会结伴到郊外游玩。而到芳村“游花地”更是出游的必选。醉观公园所在地便是当年“游花地”的地点之一“醉观园”。当时的花地一带也是“遍地花海”,到处都是种满鲜花的田地,每到“人日”这天,住在城区的人便会拖家带口,结伴来游花地,用鲜花给一年之始装点一个好心情。年长者则登上观音山(今越秀山)或白云山饮酒、吟诗作赋,或到庙里参神,祈求保佑。据《三家巷》记载,好友知己一群人在云山品花赋诗,从众人中选出“人日皇后”,像选美一样。选出的皇后作为主持人,主持当天大家的活动。由此可见,广州人对“人日”的重视程度。
每逢初七到来之际,在江门、新会、鹤山、开平等地,从城市到乡村,几乎家家户户要做“人日菜”。 广东五邑地区的“人日菜”也称“吃菜茶”、“吃盆菜”。据了解,在正月初七早上,家家户户都会用煎堆、炒米、芥菜、番蕃薯、芋头等混在一起煮,老老少少都要吃上几口,以祈求一年人口平安,丰衣足食。 潮州人在正月初七有吃“七样羹”的风俗。 各地物产不同,所用果菜不同,取意也有差别。客家人用芹菜、蒜、葱、芫茜、韭菜加鱼、肉等;台湾、福建用菠菜、芹菜、葱蒜、韭菜、芥菜、荠菜、白菜等。
评论这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