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荀子的《劝学篇》

 会飞的蒲公英 2012-03-09

荀子的《劝学篇》

原文: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於蓝,而青於蓝;冰、水为之,而寒於水。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曝,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mò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诗曰:"嗟尔君子,无恒安息。靖共尔位,好是正直。神之听之,介尔景福。"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知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戢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於物也。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於高上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接!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中正也.物类之起,必有所始;荣辱之来,必象其德.肉腐生虫,鱼枯生蠹.怠慢忘身,祸灾乃作.强自取柱,柔自取束.邪秽在身,怨之所构.施薪若一,火就燥也;平地若一,水就也.草木畴生,禽兽群焉.物各从其类也.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树成荫而众乌鸟焉,醯酸而蚋聚焉.故言有招祸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骑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惽惽之事者,无赫赫之功.行衢道不至,事两君者不容.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聪.蛇无足而飞,梧鼠五技而穷.诗曰:“尸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故君子结於一也.昔者瓠鼓瑟,而流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故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玉在山而草润,渊生珠而崖不枯.为善不积邪?安有不闻者乎?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真积力久则入,学至乎没而後止也.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为之,人也;舍之.禽兽也.故书者,政事之纪也;诗者,中声之所止也;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礼之敬文也,乐之中和也,诗书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间者毕矣。

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迸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故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而告二谓之。傲,非也,、非也;君子如向矣。《礼》、《乐》法而不说,《诗》、《书》故而不切,《春秋》约而不速。方其人之习君子之说,则尊以遍矣,周於世矣。故曰学莫便乎近其人。

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隆礼次之。上不能好其人,下不能隆礼,安特将学杂识志,顺《诗》、《书》而已耳,则末世穷年,不免为陋儒而已。将原先王,本仁义,则礼正其经纬蹊径也。若挈裘领,诎五指而顿之,顺者不可胜数也。不道礼宪,以《诗》、《书》为之,譬之犹以指测河也,以戈舂黍也,以锥餐壶也,不可以得之矣。故隆礼,虽未明,法士也;不隆礼,虽察辩,散儒也。问(kǔ)者勿告也,者勿问也,者勿听也,有争气者勿与辩也。故必由其道至,然后接之,非其道则避之。故礼恭而后可与言道之方,辞顺而后可与言道之理,色从而后可与言道之致。故未可与言而言谓之傲,可与言而不言谓之隐,不观气色而言谓之瞽。故君子不傲,不隐,不瞽,谨顺其身。诗曰:“匪交匪舒,天子所予。”此之谓也。

百发失一,不足谓善射;千里步不至,不足谓善御;伦类不通,仁义不一,不足谓善学。学也者,固学一之也。一出焉,一入焉,涂巷之人也。其善者少,不善者多,桀、纣、盗跖也;全之尽之,然后学者也。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故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为其人以处之,除其害者以持养之,使目非是无欲见也,使耳非是无欲闻也,使口非是无欲言也,使心非是无欲虑也。及至其致好之也,目好之五色,耳好之五声,口好之五味,心利之有天下。是故权利不能倾也,群众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荡也。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德操然后能定,能定然后能应,能定能应,夫是之谓成人。天见其明,地见其光,君子贵其全也。



翻译 :

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青,从蓝草中提炼出来,却比蓝草更青;冰,由水凝固而成,却比水更凉。木材笔直,合乎墨线,(如果)它把做成车轮,它的弯度合乎圆规,即使再干枯暴晒,它也不会再挺直,这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变成这样的。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就能取直,刀剑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检查反省自己,他就会见识高明,行为没有过错了。所以,不登上高山,就不知天有多高;不亲临深渊,就不知道地有多厚;不听先代帝王的遗教,就不知道学问的博大。干、越、夷、貉之地的人,刚生下来时都发出相同的啼哭声,长大后养成的习俗却各不相同,这是教育使之如此。《诗经》上说:“你这个君子啊,不要老是想着安逸。严谨地对待你的本职,爱好正直的德行。神明听到这一切,就会赐给你莫大的幸福。”神明庇佑莫过于做事遵循天道,福祉没有比无灾无祸更长远了。

我曾经整天思考,(却)不如片刻学习到的知识(多);我曾经踮起脚向远处眺望,(却)不如站在高处看得广阔。站到高处招手,胳臂没有加长,可是能看见我的人距离更远;顺着风呼喊,声音没有加快,可是听到的人听得更清楚。乘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到达千里之外,驾舟船的人,并不是能游水,却可以横渡江河。君子生来并没有特异之处,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南方有一种鸟,叫“蒙鸠”,用羽毛作窝,编好后系在芦苇上,风一吹芦苇折了,鸟蛋全部摔破,不是窝编的不好,而是系在芦苇上才被摔破。西方有种草,叫“射干”,只有四寸高,却能从百仞高的渊壁上向下俯瞰,不是草茎长的高,而是它长在渊壁之上才使它这样。蓬草长在麻地里,不用扶持也能挺立,白沙混进了黑土里,和黑土一样黑,兰槐的根叫香艾,一但浸入臭水里,君子不想接近它,仆从也会避之不及,不是艾本身不香,浸在臭水中才使它变成这样。所以君子的住所一定要选择好的环境,出访一定要选择有道德的人,是防止养成不好习惯保证其中庸正直的原因啊。

相投的事物聚集在一起,一定有开始的时候,荣辱的降临,必定与其德行相应。肉腐了生蛆,木朽了生虫,行为怠慢忘记修身,就会招至灾祸。太坚硬物体自然引来人们以其为柱,太柔软自然引来人们以之为带,习惯不好,就会招致怨恨,将柴草放在一起,干燥的容易着火,把地表整平,潮湿的地方容易积水,草木分畦而生,野兽分群而聚,万物都服从同类的习性。所以靶子设置好了弓箭就会到来,树长成了森林刀斧就会来到,树木繁茂荫凉乌鸦就会来栖息,醋变酸了就会惹来蚊虫。所以言语不慎可能招祸,行为不检可能导致屈辱,君子一定要谨慎对待自己的处境。

堆积土石变成高山,风雨就会从那里兴起;汇积溪水成为深渊,蛟龙就会从那里产生;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品德,那么神智自然清明,也就具备了圣人的精神境界。所以不一步一步地积累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汇集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骑着骏马一跃,也不能到十步以外;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就在于不停地走。刻几下就停下来,(那么)腐烂的木头也无法刻断。不停地刻下去,金石也能镂空成花。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和强壮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啊。螃蟹有八只脚,两只钳子,(但是)如果没有蛇、蟮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啊。因此没有深远的志向,就不会有显著的成绩;不能埋头做事,就不能有辉煌的事业。走入歧路就无法达到目的地,同时事奉两个君主的人,不能得到双方的谅解。眼睛不能同时看两个方向都看的明白,耳朵不能同时听两种声音而都听的清楚。螣蛇没有脚却能腾空飞起,(是因为其专一)鼫鼠有五种本领却一事无成(是因为它贪多而不精)。《诗经》上说:“布谷鸟筑巢在桑树上,它喂养七只幼鸟。淑女君子们,其仪容要纯一。仪容纯一,心意才能结成磐石。”所以正人君子的意志必须始终坚定专一。

古有瓠巴弹瑟,水中鱼儿也浮出水面倾听,伯牙弹琴,拉车的马会停食仰头而听。所以声音不会因为微弱而不被听见,行为不会因为隐秘而不被发现。宝玉埋在深山,那里的草木就会很滋润,深渊生有珠宝,崖岸就不会枯寂。行善不可以积累吗,哪有积善成德而不被广为传诵的呢?学习究竟应从何入手又从何结束呢?答:按其途径而言,应该从诵经开始,读通《礼经》结束;就其意义而言,则从立志做士人开始,成为圣人也就学到头了。日积月累就能深入,学到死方能而后也就停止了。所以学习的途径虽有尽头,就其意义而言却不可以有片刻的懈怠。毕生好学才成其为人,反之又与禽兽何异?《尚书》是政事的纲要;《诗经》是心中所感而发出的声音;《礼经》是法制的前提,所以要学到《礼经》才算到头,这就算达到了道德之顶峰。《礼经》慎守节文,乐经讲究中正和谐,《诗经》《尚书》博大广阔,《春秋》微言大义,它们已经将天地间的大学问都囊括其中了。

君子学习,要听在耳里,通明在心里。灌注灌注身体四肢,表现在一言一行,言语端庄,行动儒雅,就可以垂范于人。小人学习是从耳听从嘴出,耳嘴相距不过四寸而已,怎么能够使他七尺之躯做出美好的行为?古人学习是自身的需求,现在的人学习则只是为了炫耀于人。君子学习是为了完善自我,小人学习是为了卖弄学问。所以,没人求教你而去教导别人叫做炫耀;问一答二的叫罗嗦;炫耀罗嗦都是不对的,君子应该有问有答、恰到好处。

学习没有比亲近良师更便捷的了。《礼经》《乐经》有法度但嫌疏略;《诗经》《尚书》古朴但远离现实;《春秋》简略但不够周详;仿效良师学习君子学问,既崇高又全面,还可以通达世理。所以说学习没有比亲近良师更便捷的了。

学习途径没有比崇敬良师更便捷的,其次那就是崇尚礼仪了。若上不崇师,下不尚礼,仅读些杂书,解释一下《诗经》《尚书》里面的意思,即使读了一生的书充其量不过是一介浅薄的书生而已。要穷究圣人的智慧,寻求仁义的根本,尚礼是学习那些经典的正确方法。就像提起皮袍的领子,用五指梳理皮毛一样,一切都顺畅起来。如果不究礼法,仅凭《诗经》《尚书》去办事情,就如同用手指测量河水,用戈矛舂黍米,用锥子到铜壶里舀水一样徒劳无功。所以,崇尚礼仪,即使不太明了,也算是礼仪之士;不尚礼仪,即使聪颖善辩,也不过是一介散漫不羁的书生而已。如果有人前来向你请教不合礼法之事,不要答理;前来传播不合礼法之事,别去追问;在你面前评论不合礼法之事,不要听;态度偏激执拗的,别与他争执。所以,一定要是合乎道的标准,才给予礼遇;不按道的标准,就回避他;因此,对于恭敬有礼的人,才可与之谈道的宗旨;对于言辞和顺的人,才可与之谈道的内容;有明显感应的人,才可与之论及道的细节问题。所以,跟不可与之交谈的交谈,那叫做炫耀;跟可与交谈的不谈那叫怠慢;不看对方回应只顾滔滔不绝叫盲目。因此,君子不可炫耀,也不可怠慢,更不可盲目,要设身处地谨慎地对待身边的人和事。《诗经》说:“不炫耀不怠慢才是天子所称许的。”说的就是这回事。

射出的一百支箭中有一支不中靶,就不能算是善射;从千里之外驾驭车马只差半步却停下了,这也不能算是善驾;对各类事物不能融会贯通、对仁义不能坚守如一、当然不能算是善学。学习本是件很需要专心至致的事情,如同走街窜巷的人一会儿进门,一会儿出门一样随便,(j就不能学好)。好的行为少,坏行为的多,就成了像桀、纣、盗拓之类的坏人。全面地掌握伦理规范,彻底遵循仁义道德,才是个真正的学者。君子知道道德礼仪学得不全不精就不算是完美,所以经常诵读有助于将前后所学知识连贯起来,经常思索有助于对多方面知识去融汇贯通,效法良师益友的处事方法,从而达到摒除达到持续修养身心正气。使眼睛不再看不该看的、耳朵不再听不该听的,嘴巴不再说不该说的,心里不再想不该想的,从而达到思想行为完全合乎礼仪的最高境地。如同眼好五色,耳好五声,嘴好五味那样,心里只想着如何造福天下。做到了这般地步,那么,权利不能使你产生邪念,人多势众不能使你屈服,天下万物都不能动摇你的信念。活着是如此,到死也不变。这就叫做有德行、有操守。有德行和操守,才能做到坚定不移,有坚定不移然后才有随机应变。能做到坚定不移和随机应变,那就是完美的人生了。到那时天地也会彰显你的光明,君子也会因你自身德行的完美而倍觉珍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