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化进化的一个简单规则

 昵称535749 2012-03-10

一个进化理论推测胚胎的发育过程类似他们的祖先的发展史——而这只是个谬论。但是数学家及社会层面的博客塞缪尔解释这条理论很好的诠释了人类文化的进化。

在进化生物学中,有一个精致的理论,即“个体发育重演了种系发育”,也被称之为“生物发生律”,这是由19世纪恩斯特·海克尔提出的。这项定律的观点是单个生物体的发育(个体发育)遵循着种族的进化历史,或者说种系发展史。人类的胚胎看起来好像具有鳃裂,那是因为人类是由鱼进化而来的。我们在子宫内的时候有尾巴也是因为我们有相同的起源,以此类推。不幸的是,尽管这个理论听起来很奇妙,很精致,却完全是个谬论。尽管过去我们在胎儿发育期发现过与进化相符的迹象,胚胎却并没有沿着进化史发育:没有哪一种鸟类孵化前会经历一个完整的恐龙阶段。

但是当涉及到文化领域,这条理论有时是适用的。伦敦大学的亚历克斯·梅苏第教授为了弄明白知识是如何增长的,已经探索出一个社会版本的“生物发生律”。大多数创新都是建立在早先的知识上。当这点成立的时候,为了开发出新的东西,你首先必须了解并掌握已有的所有创新。换句话说,文化的个体发生重演了体系的发展。
 
梅苏第采取了一种优雅的方式来演示这个理论,至少当它运用于数学领域的时候。通过比较英国学生第一次学习各种数学概念的年龄和这些概念被实际发现的时间,我们可以看出文化的个体发生是否真的重演了体系的发展。
 
图形取自于《各种文化习得成本束缚累积文化进化》(“Variable Cultural Acquisition Costs Constrain Cumulative Cultural Evolution")
 
实际上,两者之间的关系非常明朗。越是复杂的概念——那些我们在一生中较晚学到的——事实上也是越晚被发现的。我们每个人都是先学了代数,再学的对数,刚好代数比对数晚发展了几百年。还有,我们先学了古希腊人发现的几何,然后才是19世纪的集合论。这并不仅仅是定性成立的:学习一个概念的学年和这个概念被发现的时间可以用一条清晰的数学曲线表现出来。
 
这个理论未必对所有主题适用——像史蒂芬杰伊 古尔德在他的《个体发育与系统发育》(Ontogeny and Phylogeny)一书中提到的那样,我们不再在学习化学前先学习炼金术了。——但是,在数学上看到这么规则的曲线实在是太美妙了。这个简单的概念,尽管在生物学上有缺陷,在社会知识的积累过程上却极具解释功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