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身分”与“身份”

 家有学子 2012-03-10
“身分”与“身份”
 

身分身份哪个写法符合规范?对这个问题,政府主管部门并没有作出明文规定,要靠报刊的示范和辞书的引导。从使用情况看,本来用的是身分,过了一段时间后才又有了身份,于是身分身份成为并存并用的异体词。据笔者的观察,在文革前还是身分占优势。1978年版《现代汉语词典》将身分”“身份合在一条,而把身分列在前面,正反映了这个事实。后来身份的使用频率突然高了起来,我猜想这和居民身份证用了身份有关。居民身份证是政府颁发的,这似乎意味着政府选用了身份这个写法。1996年版《现代汉语词典》作了相应的调整,身分”“身份都单独出条,在身份下注音、释义,而在身分下注:同身份。显然,天平在向身份倾斜。

现在我们来研究一下身份这种写法为什么会出现,而且能够得到流传?我想这可能和分化多音多义字有关。多音多义字在使用时要音随义转,非常不便,人们希望把它改变为一音字。改变的办法有几种,一种就是改写。例如,本来有两个读音,分别表示指示和疑问。后来从字中分化出字,读,专门表示疑问,就只有一音一义了。照此办理,两个读音,是常读。如果把读都写成不就只剩下,成了一音字了吗?身分写成身份就是这样一种努力。可事实上,这样分化有困难。根据《现代汉语词典》,读有几个义项:①成分:水分∣盐分︱养分。②职责、权利等的限度:本分|过分|恰如其分|非分之想。③情分;情谊:看在老朋友的分上,原谅他吧。显然,这些词语中读的字不可能都写为。文字的使用有强烈的社会性,把这些都写为缺乏社会基础,群众不习惯,不支持,何况还多了两笔。既然不可能用这种办法把这个多音字改为一音字,单独把身分改为身份也就没有意义了。还要注意一个事实,多音字的读音,非常读有向常读靠拢的趋势,读向靠拢。当前,在北京多数人是把身份证读为,很少有人读为。这种变化如果得到巩固,写的是,读的是字岂不要增加的读音?这个多音字的读音没有减少,而又成了多音字,这又何苦呢?根据以上理由,我们认为还是使用身分的写法较好。香港《语文建设通讯》1992年第2期上有篇文章,介绍了台湾行政院秘书处”1985年颁布的《文字处理档案管理手册》,其中规定部分”“身分词中一律用而不再用。这值得参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