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谈形同音异字的规范问题

 凹凸甲乙 2013-01-31
粘来一篇文章:
   
   
    浅谈形同义通音异字的规范问题
    —— 从“着(zhuó)陆”与“着(zháo)地”谈起
    摘 要 由于语言中经济规律的作用,意义相同相近而读音不同的词在使用中容易合流。例如多数人把“着1”和“着2”念作同一个音:zháo,即便是节目主持人这种情况也大量存在。为减轻学习和记忆的负担,《现代汉语词典》的编纂者应该把意义上有联系、用法上不对立的两个同形异音字的读音在词典里归并为其中的一个读音。
    关键词 语言经济规律 形同义通音异字 读音 合并
    “着陆、着手、着眼、着手成春”等词语中的“着”(以下称为“着1”)与“着凉、着迷、着急、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等词语中的“着”(以下称为“着2”)的读音是不同的。《现代汉语词典》上规定:“着1”念zhuó,“着2”念zháo。然而,我们只要稍微留意周围说普通话的人对“着1”和“着2”的发音,就会发现多数人把它们念作同一个音:zháo,即便是节目主持人这种情况也大量存在。是不是大家都不遵守读音规范呢?不是的。这两个读音的合并是符合语言内在规律的。理由如下:
    第一,“着1”的基本意义与“着2”的一个基本义项相一致。《现代汉语词典》对“着1”的解释是:①穿(衣)。②接触;挨上。③使接触别的事物;使附着在别的物体上。④着落。对“着2”的解释是:①接触;挨上。②感受;受到。③燃烧,也指灯发光。④用在动词后,表示已经达到目的或有了结果。
    “着1”虽然有四个义项,但基本意义只有一个,就是[+附着]:②和③两义项含有典型的“附着”意义,①和④也含有较明显的“附着”意义。这一基本意义正好与“着2”的义项①相一致。这样,表示“附着”意义的“着2”读音为zháo,那么根据语言中的类推原则,表示“附着”意义的“着1”也应该读作zháo。区分读音是为了区别意义,既然意义一致,也就没有必要分为两个读音了。
    第二,“着1”和“着2”在用法上不对立。这里所谓“对立”是指两个同形异音字能出现在同一语言环境,但是会造成意义上的不同。例如:“公差(chā)”和“公差(chāi)”,两个不同读音的“差”都可以和同一个“公”组合成词,但组合后的两个词意义不同,我们说这两个“差”用法对立;它们的读音不能合并为一个,因为这对同形词就靠“差”的不同读音来加以区别。所谓“不对立”是指:(1)两个同形异音字不会出现在同一语言环境;(2)即使出现在同一语言环境也不会造成意义上的不同。“着1”和“着2”的用法正是这种情况:按照《现代汉语词典》所标示的读音,“着陆、着手、着眼、着手成春”等词语中的“着”是“着1”(zhuó),“着凉、着迷、着急、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等词语中的“着”是“着2”(zháo),二者不会混用,也即出现“着1”的地方不会出现“着2”,反之亦然。然而在日常使用中,“着1”一般都念成了zháo(“着2”);虽然如此,但并未造成意义上的不同。例如“着(zhuó)手”说成“着(zháo)手”,并不会改变“着手”这个词的词义。既然用法上不对立,“着1”和“着2”也同样没有必要分为两个读音了。
    第三,语言中经济规律的作用。人们在做事的时候总会想到用什么方法最省力,这一规律在语言中同样存在。在言语交际中,人们总是使用最简洁的表达方式;只要不影响意义的表达,能省略的都会被省去。“着1”的基本意义和“着2”的一个基本义项相一致,且在用法上不对立,把它们归并为一个读音,这正是语言中经济规律作用的具体表现。
    由此可见,意义相同相近而读音不同的词在使用中容易合流。我们想到在学生减负、信息爆炸的今天,《现代汉语词典》的编纂者能否考虑上述情况,根据言语交际中的实际发音把像“着1”和“着2”这样意义上有联系、用法上不对立的两个同形异音字的读音在词典里归并为其中的一个读音,或者至少承认像“着1”这样的字有两种读音(这种标注两种读音的做法在英文词典中大量存在):可读作zháo或zhuó。这样做的好处是:学生不必花费大量时间反复地死记那些“着陆”的“着”念zhuó、“着地”的“着”念zháo,“薄田”的“薄”念báo、“薄地”的“薄”念bó等“多音字”;某些命题专家也因此无法用此类“多音字”来难倒学生。已走向工作的人们可免去因怕记错、念错这些“多音字”而时常查词典的负担。这样,人们可以腾出时间从事更有意义的信息记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