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画意派 19世纪80年代的摄影家们

 时代书苑 2012-03-11

19世纪80年代的画意派摄影家们

作者:阿邦网摄影话题帮手唐俊君(2008)
 
每每出去旅游,我们都喜欢拍一些美丽的风景回来,发到BLOG上也好,放在电脑里做桌面也好,通常我们都会感觉它风景如画。19世纪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就有这样一个流派,他们主张“掩盖平凡与丑陋”,避免表现日常粗俗生活题材,他们就是画意摄影流派(产生于这个时期,直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终止)。

    其实,画意摄影流派的产生与高艺术摄影派有着很大的关系。当时,摄影界的一些艺术家因为看不惯高艺术摄影极其复杂“做作”的制作手法,想打破高艺术摄影家保守派一统天下的局面。再加上他们更加强调自我个性与才华的展现,所以对依附于刻板的传统制作模式产生厌烦的情绪。

    毕竟画意摄影在时间上紧随高艺术摄影之后的,所以,在某些方面两者还是有一些相似之处的。创作理念上,画意摄影也是强调美感比题材更多,也就是形式大于内容。影调、线条、平衡等因素在他们的头脑里根深蒂固,超过了他们想要表达的思想内容。同时,为了表现美的效果,一切世俗和丑陋的题材也同样被避免。如此看来,这两种摄影流派的观赏性都比较高,风格偏向文艺复兴时期精美油画的效果。但是,创作思想还是没有摆到第一位。

    既然是取而代之,那就一定有不同之处。两者最明显的区别就在制作手法上。画意摄影很少采用烦琐的拼贴、叠合手法,而是强调通过直接拍摄的方式产生画意的效果,他们经常通过模糊清晰度和控制影调的方法来消除和避免画面中不必要的细节。这种风格一经出世,就受到许多摄影家的赞同,代表人物有英国摄影家弗雷德里克·伊文思(Frederick Evans 1853-1943)、美国摄影家弗雷德里克·霍兰·戴(Frederick Holland Day 1864-1933)等......

    回到现实,看看自己拍摄的图片,我们使用的方法可能更加接近画意摄影,直接、唯美、以现实的人物或者景物为基础直接拍摄。我觉得目前看来,确实是这种方法最适合摄影大众,因为复杂的暗房工序太耗时、耗精力,而且从现代的眼光来看,纷繁的暗房拼贴也令人眩晕,没有什么实际的意义。

    放眼中外摄影史,一个又一个摄影流派前赴后继。也许在当时,他们斗争激烈,有时甚至互相厌恶,但是,从渊源的摄影发展史来看,他们就像众多色彩缤纷的奇异花朵竞相绽放,为现在从事摄影艺术的晚辈们提供了无数的创作灵感与启发,我想我们还是应该感谢他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