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诗趣话(一)

 放歌渔者 2012-03-11
 
 
唐诗趣话(一)
作者:擢倚天之剑
   
 
  
   唐朝是一个诗的时代,诗的王国,在这个伟大的时代里,几乎成人都能够扯上几句诗。连那些盗贼也喜欢会作诗的文士。盗贼向过往行人索要买路钱,但听说来人是擅长作诗的李涉先生,马上肃然起敬,请李涉写诗一首叫放行。还有一个叫晁采的民女,从小就与邻居文茂情投意合,两人常常在一起做过家家都游戏。等到年纪渐增,情窦初开,便日久生情,私下相爱了。为避嫌疑,两人白天不再多见,而是文茂与晁采约定,另外想办法沟通心意,文茂暗底里常写情书给晁采来表达心中对她的深爱。晁采私下里也送莲子给文茂通达情意。六朝以来,莲子就有一种特殊的含义。“莲”者,“怜”也,也就是爱的意思,“子”就是“您”,合起来,“莲子”就是爱您的意思。文茂知道晁采柔情不变,兴奋不已。他无意中将一粒莲子掉在盆子里。过了十来天,这颗莲子竟然长出叶子,后来又开出并蒂之花。看到这一奇观,文茂激动极了,立即把这个消息告诉了晁采。晁采懂得他们相爱是老天的旨意,也就更加坚定。趁无人在家之际交合了,结果珠胎暗结,看来生米煮成熟饭了。唐代虽然比较开明,但是未婚先孕,这是绝不允许的,然而晁采的母亲知道这件事后,并没有责怪女儿,只是慨叹说:才子佳人,俊男靓女,本来就会发生这种情况。于是赶紧让他们俩结为伉俪。晁采的母亲真是一位深明大义的好母亲,如果换了李冶、薛涛的父亲,早就把女儿打得半死了。
   后来文茂去长安寻求机会做官,晁采思念极了,就写了首《雨中忆夫》:
   春风过雨过窗东,忽忆良人在客中。
   安得妾身今如雨,也随风去与郎同。
   春季是最容易思念情人的季节,晁采看着外面春风经过之处,下起了密密细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这是就农作物而言,对一个丈夫远行,独自在家的女子来说,这春雨就像老天织成的一张愁怨的网,把她的心紧紧地网住。丈夫是自己自由恋爱找的可心男子,他远去他乡,本来实在舍不得,但男人以事业为重,女人不应该用儿女之情来拴住他的身。她只能看着外面的雨,不紧不慢地下,哇塞,她好羡慕这自由自在的雨,想下到哪里就到哪里,如果自己能够像雨一样,随风而去,飘到文郎那边,滋润他的心灵,那该多好!
   这是十分天真的想法,也是非常真诚的情意。女子得到自己可心的丈夫,她会不顾一切地爱他,忠于他。
   看看,这首诗写的不错吧!但是,晁采并非是大户人家的女儿,不会识多少字。可见,那样的时代,诗歌创作的群众基础实在太好了,写诗简直就是全民运动,谁都可以有板有眼地诌几句。一个隐居深山几十年的所谓“太上隐者”写的《答人》把自己那种远离人世的隐居生活写得非常形象具体,入木三分,从而能够选进《唐诗三百首》:
   偶来松树下,高枕石头眠。
   山中无历日,寒尽不知年。
   据《古今诗话》载,这位“太上隐者”的来历为人所不知,曾有一位“好事者”当面询问他的姓名,他笑而不答,写下了这首诗。如果说陶渊明身居魏晋乱世,因对现实的黑暗腐败强烈不满,而慨想羲皇时代;那么,唐人向往那无为而治的太古时代,则多带消极浪漫的意味。你看,这位高人是怎样为自己画像的:偶然来到松树下面,疲劳了,就躺在那里“高枕”石头而卧,睡上一觉,行踪自由无羁。可见其无忧无虑,无牵无挂,悠然自得的心态。长年在山中,连岁月迟早也不知道,只凭对自然界各种事物的观察来判断寒来暑往,四季交替。与其说是这个社会忘记了他,倒不如说是他抛弃了这个社会。这样的人物会是谁呢?除了那些一心修道炼丹远世绝俗的隐士外,不可能是其他人了。这种隐士,应该说是真正的隐居。其目的就是为了摆脱尘世的纷扰,追求绝对的清净无为,追求生命的永恒。
   我想,所谓太上隐者,大概是一个资深的学道者,冀求长生不老,似乎道行很深,但写诗呢?应该是外行了。可是,我们读这首诗,你会感到他是外行吗?否!
   那时的诗人就仿佛如现在的流行歌星一样有好多的FANS,像有个叫魏万的追星族,听说了李白的大名后,就慕名去拜访,但李白这个人是闲云野鹤,到处云游四海,居无定所,萍踪不定,到哪里去寻找他啊?结果魏万追了几千里,才终于见到了李白。李白也很感动,当场和他结为忘年之交好,并把自己所写的诗交给他编辑整理,随时都可以出版发行。
   有伟大的诗人,也有追捧的粉丝,诗歌能不繁荣么?
   白居易《与元九书》里有如下一段话:
   闻有军使高霞寓者欲聘娼妓,妓大夸曰:“我诵得白学士《长恨歌》,岂同他妓
   哉?”由是增价。
   呵呵,连小姐们也都追随白居易先生,做他的铁杆粉丝,以会背白居易的诗都能身价高一筹,那么,王之涣他们旗亭赛诗也就不是无中生有的了。可见当时社会的诗歌流行的盛景。
   既然诗歌创作繁荣了,有趣的故事也就多了,后人根据历史记载而编写的典籍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故事趣话。例如《本事诗》、《唐摭言》、《唐诗纪事》、《唐才子传》,还有大量的唐代笔记、传奇里都有作诗故事的记载,阅读这些材料,对我们了解唐代诗歌,增加我们阅读兴趣是大有裨益的。       
        下面我们结合有关诗人的逸事来解读他们的作品。
 
1.虞世南力谏太宗
        (1)生平
   虞世南(558—638),字伯施,浙江馀姚人,为初唐四大书法家之一。出身望族。从三国到唐代。余姚虞氏家族出了许多名士,有三国时吴国经学家虞翻(164—233),东晋天文学家虞喜(281—356〕。但虞氏家族中声名最著的要数虞世南。
   他生于南朝陈武帝永定二年。祖父虞检,为南朝梁始兴王的咨议。父亲虞荔,为南朝陈太子中庶子。叔父虞寄,任陈朝中书侍郎。他勤奋好学,精思不懈,作文学习徐陵。徐陵就是那个编《玉台新咏》的大才子。名师出高徒,世南写出来的文章也婉约绮丽,深为徐陵所赏识。
   陈朝灭亡(589)后,世南与世基兄弟二人同入长安,文名重于当时,人们比作晋代二陆(陆机、陆云)。呵呵,二陆是何等样的人?王勃《滕王阁序》最后有句云:“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苏轼也把自己与弟弟当时去京城应举时比为“二陆初来俱少年”(《沁园春》“孤馆灯青”),可见虞世南的名气实在不同凡响。但是,人怕出名猪怕壮,他有了这样大的名声,令当时为晋王的隋炀帝十分仰慕,打算聘为书记。如果真的做了炀帝的贴身秘书,那就倒霉一辈子了。要知道杨广可不是好相处的。他既是赫赫有名的暴君,又喜欢附庸风雅,写诗作文,还要臣下称赞;即使那些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的大学者,也不能让他听到别人对这些人的赞扬。这位老兄不知慧眼只具,还是另有打算,以母亲年老无依为由,坚决拒绝。要懂得,古代社会里最重视孝道,如果你不愿出仕,以侍奉父母为由,那是最好的借口。想当初,晋武帝要李密出山做官,李密多次谢绝,结果朝廷直接派员派车邀请,你如果公开扬言自己是蜀国的旧臣,决不做新朝的官,那马上大祸及身,他以祖母年老多病为理由,委婉地拒绝了朝廷,朝廷也无可奈何。呵呵,这是题外话。
   虞世南要吃饭,要养家糊口,就先在地方上做一个小官,拿些俸禄,混饭吃。炀帝即位后,大业(605—618)中被授秘书郎,迁起居舍人。杨广虽然爱虞世南的才气,却并不欣赏他的刚正性格,所以也不重用他。而其兄虞世基附媚炀帝,得以执掌朝政,家庭生活豪奢。虞世南虽与其兄住在一起,仍然生活俭朴,不改旧习。真是一母九子,个个不同。
   我们顺便说说隋炀帝的残暴,以说明虞世南坚持自己节操的不容易。
   隋朝有一个著名的诗人叫薛道衡(540年—609年),字玄卿,河东汾阴(今山西荣河县)人。曾官至襄州总管、内侍郎。他是当时最著名的诗人,才名冠绝南北,每有新作,争相传诵。《隋书》记述江南陈朝对薛道衡的崇拜程度是:“江东雅好篇什,陈主犹爱雕虫,道衡每有所作,南人无不吟诵焉”。文人荟萃的南方都很推崇道衡的诗作,可见其才学非同一般。
   《隋唐嘉话》里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次,他出使陈朝,陈主爱他才华,留住他,不让他回家。虽然他大名鼎鼎,南朝众口皆碑,但是究竟怎样,却没有人真正当面领略过。于是,这些无聊人想考考他。就在人日那天,请他写首诗。这位道衡兄大笔一挥,写道:“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众人在旁边看后,偷偷笑了,这样的诗句算什么呀,谁不会吟?哪知老薛又写道:“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这些人傻呆了,谁也想不到这样的妙句,感叹不止:名下无虚士啊!
   古代以春节作为一年的开始,即一元复始,万象更新。而以正月初一为鸡日,初二为狗日,初三为猪日,初四为羊日,初五为牛日,初六为马日(这六个,即是古人所说的“六畜”),初七为人日。诗人在年初七那天写诗,开头两句确实很普通,纯粹的是叙述自己的出使在外的时间。而后就不同了。早在花开之前,自己就起了归家的念头;但现在春回地暖,南雁北飞,寻找更加广阔的天地,而自己还滞留在这里,不能回家。含蓄而又婉转倾吐心中的无奈,表达了渴望回归故地的感情。
   他还有一首《昔昔盐》——让他名传后世而又给他带来灾难的诗篇:
   垂柳复金堤,蘼芜叶复齐。水溢芙蓉沼,花飞桃李蹊。
   采桑秦氏女,织锦窦家妻。关山别荡子,风月守空闺。
   恒敛千金笑,长垂双玉啼。盘龙随镜隐,彩凤逐帷低。
   飞魂同夜鹊,倦寝忆晨鸡。暗牖悬珠网,空梁落燕泥。
   前年过代北,今岁往辽西。一去无消息,哪能惜马蹄!
   “昔昔”即“夜夜”;“盐”即“艳”,曲的别名。这是一首闺怨诗。前四句写春末夏初景物,引出思妇。接着四句用旧事喻思妇守空闺。再用八句写思妇的悲苦情状,妙在用景物的衬托,把思妇的思念之切活画了出来。最后以问句作结,内心的埋怨之情表露无遗。这首诗同其他闺怨诗一样,以少妇独居的落寞寂寥来表达思念远方丈夫之情,没有多少创意。但“暗牖悬蛛网,空梁落燕泥”两句写得太好了。牖暗,梁空,蛛网悬挂,燕泥落下,在极其工整的对偶和生动形象的描写里,把门庭冷落的情况以及思妇极端凄凉悲苦的心情表露无遗。
   “空梁落燕泥”两句,大家都喊好,喊得隋炀帝坐不住了,非常嫉妒。杨广也喜欢写诗,但是他不喜欢别人的诗写得比自己好。他以为“悠悠天下,唯我为尊”什么东西都是我这个皇帝第一。现在他不怪自己写不出来,却恨薛道衡才华胜己。结果找了一个借口赐老薛自杀。传说在大业五年(609),薛道衡将要被处死时,隋炀帝问他:“你还能写'空梁落燕泥’这样的诗句吗?”由于隋炀帝忌薛的诗才而特别提出这句诗,因而使之传为名句。
   还有个著作佐郎王胄,也是因诗写得比杨广好而枉送了性命。有一天,杨广与群臣分别作《燕歌行》,写成后互相比较,看谁写得最好。群臣哪敢跟皇帝比高低啊?于是众口一词,都说自己的诗远远比不上皇上的大作,唯独王胄不长眼色,所作的诗居然“不下帝”,其中“庭草无人随意绿”一句十分形象地描绘了征人戍守边境后家里的凄凉冷落,富有神韵。隋炀帝自愧弗如,恼羞成怒,将王胄抓起来砍了头。临杀他前,这个暴君念着王胄《燕歌行》里的佳句得意地说:“庭草无人随意绿,王胄你还能写得出来吗?”
   才高怎敌权重!
   可是,虞世南却平安地迎来了一个崭新的王朝。
    窗临坟冢暮叠墓
   心倚诗书晴生情
    虞世南入唐时已是花甲之年,先为秦王府参军,不久转为记室,授弘文馆学士,与房玄龄共掌文翰。天下太平,又得遇明主,虞世南充分显露出自己的文字的杰出才能。一次,李世民命他把《列女传》书写在屏风上。当时没有底本,虞世南一挥而就,竟然一字不差。令众人乍舌。
   公元627年,李世民即位,他非常赏识虞世南的博学卓识、坦诚忠直,常在政务之暇,同他谈论学问,共观经史。世南容貌儒雅,而志性刚烈。每当谈论到古代帝王为政的得失时,常存规劝讽喻之义。太宗常常对侍臣说:“朕因暇日与虞世南商略古今,有一言失,未尝不怅恨,其恳诚若此。朕用嘉焉。”
   虞世南逝世时已经年届八十,可以说得享天年了。
   (2)美德
   除了上面我们叙述的他拒绝做炀帝的贴身秘书外,他为官立朝刚正,不阿谀权贵。但又忠君爱国,兄弟情深。
   这里记述几件事情:
   (一)炀帝开凿大运河,带领大批人马去游扬州去看琼花,赏美景,弄得民怨沸腾,群雄蜂起。隋朝风雨飘摇。此时大臣宇文化及乘机欲杀死炀帝并虞世基。这个时候,长期受儒家思想熏陶的虞世南充分显示了他忠君爱国、孝悌友于的美德。他抱持宇文化及,请求以身代兄。但胳膊怎能扭过大腿?他的那位跟随炀帝屁股后面转个不停的哥哥还是被杀了。尽管救兄不成,但是他珍重兄弟之义的品质深获当时人们的称赞。
   (二)唐高祖李渊死后,李世民下诏为父亲建造陵墓,准备以汉高祖刘邦长陵墓为样板,规模宏大耗材无算,实在劳民伤财。虞世南两次上疏谏阻,认为立国不久应当节用安民,主张“薄葬”。公卿百官又奏请遵照高祖遗诏办事,务从节俭。在虞世南和群臣的劝谏下,陵墓的规模大有减省。
   (三)唐太宗也有些文学兴趣,喜欢写宫体诗。什么叫宫体诗?那是南朝的货色。顾名思义它是宫廷的诗,是南朝梁后期和陈代所流行的一种诗歌流派,主要是贵族们无聊时写来斗新逞能,供宫女歌唱,很有些“靡靡之音”的味道。作家有萧梁皇族及其文学侍从,陈后主也擅长写宫体诗。《玉树后庭花》就是他写的宫体诗。此类诗多写女性与咏物,形式工巧,声律严整,是诗歌的一道颓废风景线。
   唐太宗登位后,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于是,他也想潇洒一把,试着学写南朝的宫体诗,而虞世南正是从陈朝来的,擅长这种诗体,他就请教虞世南,而且也想令虞世南写几首让他仿效仿效。人主颔下本有逆鳞三寸,谁敢批它?虞世南却怕这种“体非雅正”的诗流传开去。天下风靡,影响不好,就刚正直谏:圣上的艳诗虽然做的很好,但是艳诗这个体裁大不雅观,“上有所好,下必随之。此文一行,恐致风靡。而今而后,请不奉诏。”太宗一听有道理,马上就说:爱卿说得不错,今后我不再写这样的诗了。
   所以唐太宗对虞世南十分敬畏。常称虞有“五绝”,就是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有一于此,足为名臣”,“世南一人,有出世之才,遂兼五绝”。我们要知道,皇帝是不随便称赞臣子的,如果能够得到君王如此的褒誉,也就不虚此生了。

 
  (3)才学
   (一)文思敏捷
   颜师古《隋朝遗事》记载了一个故事:一次,洛阳的官儿献来合蒂迎辇花,炀帝令袁宝儿拿着,称之为“司花女”。当时世南正在旁边为朝廷拟诏《征辽指挥德音敕》,那个袁宝儿久久地注视着他。炀帝就说:“以前传闻赵飞燕能够在手掌上跳舞,舞总是不相信,现在我得到了宝儿,才明白这事是真的。但是宝儿常常带着憨厚之态,你看她现在一眼不眨地看你,你是大才子,可以根据这一情况来嘲讽她一下。”这是一桩难事,既要写她的可爱,又不能涉及色情,更不能语带嘲讽,弄得不好,人头落地。世南赶忙写了一首绝句:
   学画鸦黄半未成,垂肩亸袖太憨生。
   缘憨却得君王惜,长把花枝傍辇行。
   结合宝儿天真无邪,年少憨厚的特点和在皇帝旁边捧着鲜花的情景,生动地刻画了这个少女的可爱形象。炀帝一看,不禁大喜,连连称赞。
   (二)书法巨匠
   太宗李世民酷爱书法,书学为唐代国学之一,取士也讲究书法。唐代书学之盛可渭亘古未有。他力倡“书圣”王羲之的书风。他亲自为《晋书》撰《王羲之传》,搜集、临摹、欣赏王羲之的真迹,又命萧翼从山阴僧辩才处赚得《兰亭序》真迹,令人摹制多本,赐给群臣,甚至死后还把《兰亭序》的原件殉葬昭陵。
   虞世南少年时曾向王羲之的七世孙、智永禅师学习书法,甚得王书神髓。为了学习书法,他曾把自己关在楼上,业成方才下楼。写过的废笔足足装满了一大瓮。他白天练完字,在入睡前还用手指划着肚皮或床单,琢磨字的气势结体。日子长久,被单也划穿了。通过刻苦学习、虞世南成了王氏笔法的嫡传宗师。其书笔致圆融丰腴,外柔内刚,血脉畅通。如裙裾飘飞,而束身矩步,有不可犯之色。
   唐张怀瓘《书断》评虞世南说:“其书得大令(王献之)之宏规,含五方之正色,姿荣秀出,智勇在焉。秀岭危峰,处处间起,行草之际,尤所偏工。及其暮齿,加以遒逸。臭味羊(欣)、薄(绍之),不亦宜乎!是则东南之美,会稽之竹箭也。”“伯施隶、行书入妙。然欧(阳询)之与虞,可谓智均力敌……论其成体,则虞所不逮。欧若猛将深入,时或不利;虞若行入妙选,罕有失辞。虞则内含刚柔,欧则外露筋骨,君子藏器,以虞为优。”当时虞世南的声望便在欧阳询之上。
   后来虞世南将笔法传授给他外甥陆柬之。陆柬之有《文赋》、《兰亭诗》等多种墨迹传世,其婉雅之趣,可见虞世南之流韵;陆柬之又传其子彦远,时称小陆。陆彦远又传给他的外甥张旭。张旭在盛唐时号为“草圣”,所传楷书《郎官石柱记》颇有虞体风采。
   褚遂良曾向虞世南请教:“某书何如(智)永师?”虞世南答道:“吾闻彼一字直五万。君岂能若此者?”褚又问:“何如欧阳询?”虞答:“闻询不择纸笔,皆能如志,君岂能若此?”褚叹息说:“既然,某何更留意于此!”虞答:“若使手和笔调,遇合作者,固可贵尚。”唐代大书法家柳公权也曾学习过虞书。宋代蔡襄行书也学虞世南。宋高宗赵构书学智永,兼习虞世南。可见虞世南在书法史上的地位。 
      (三)擅长小诗
   虞世南编有《北堂书钞》一百七十二卷,著《虞世南集》三十卷。《全唐诗》存诗一卷。大多数应制诗,没有多少意义。然他的咏物小诗写得清新可爱。要知道,在初唐时代六朝靡丽文风仍然影响文坛下,能够写出许多的素朴的小诗,真的不容易(是反潮流英雄呵),读起来令人耳目一新。如:
   春夜
   春苑月裴回,竹堂侵夜开。
   惊鸟排林度,风花隔水来。
   春夜寂静,万籁无声,月亮爬上来了,使鸟儿吃了一惊,纷纷穿越林子,飞向黑暗。风儿悄悄地吹,诗人居住的竹堂分外幽静,整夜把门开着。我们的诗人呢,这个时候,也许正静静地欣赏体味春的夜色,月光的纯净。呵,生活是这般美妙。
   读这首诗,使我想起《莫斯科郊外的晚上》:“深夜的花园里静悄悄,只有风儿在轻轻唱,夜色多美好,心儿多爽朗,在这迷人的晚上……”
   咏萤
   的历流光小,飘摇弱翅轻。
   恐畏无人识,独自暗中明。
   童年的夏夜,我们唱着:“萤火虫,夜夜红,外甥找舅打灯笼……”直到现在,我们还不知道,这小小的生灵,在黑暗的寂寞的夏夜里飞个不停,究竟在寻找什么呀?在虞世南的笔下,那个小生灵,虽然它亮出的光很小很弱,它的翅膀用薄又短,但是,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总希望别人那个知道自己啊。所以,它们不知疲倦地飞着,哪怕整个世界都沉寂了,它还在飞翔,还在闪烁着光芒,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
   萤火虫虽小,但也知道:雁过留声,人过留名,聪明的朋友,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该留下些什么呢?
   秋雁(一作褚亮诗)
   日暮霜风急,羽翮转难任。
   为有传书意,联翩入上林。
   鸿雁传书是从《汉书》里传下来的典故,加上汉乐府里的“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中国古典文学里总是将“鱼”、“雁”作为传书送信的使者。多愁善感的诗人漂泊在外,看到鱼雁,就会想起远在他方的温暖的家。虞世南也并不例外,他咏秋雁,自己此时正侍候在皇帝身边,年逾花甲而无法落叶归根,看到天上的大雁纷纷飞入皇帝宫苑,便思绪纷飞,它们来做什么事情?是为我送达家书店吗?是家里催我早日归去吗?西风劲吹,天气寒冷,落叶缤纷,这正如自己现在的年纪。怎么办呢,是留还是走?万般思想,化作一首动人的诗。
   当然,大家知道,他最著名的咏物诗是《蝉》: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本来,他是告诉人们一个最普通的道理,身在高处,发出的声音就传得远,这在荀子的《劝学》里已经有所说明:“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耳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指出君子应该善于利用外界的事物学问办事,从而强调学习的重要。
   而这首诗里的“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是说蝉儿不是依靠外界的力量,而是自己能够身居高处,故能传响远方。言下之意是说,一个人的名誉不是可以靠外界的赞颂就可以扬名天下的,决定的因素是自己的操守和品行。如果自己能够有纯洁的情怀和高尚的品行,那么,声名自然地会传遍四海。显然,这一观点是很有哲学道理的。
   王安石《登飞来峰》明显是受到虞世南这首诗的启发写出的: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大唐的诗坛上,最早出现的一颗星星也许并不怎样灿烂,但是,他却预示了大唐海纳百川,包容一切的气概下文坛将出现的宏阔与绚烂。
 
2.王绩:为喝酒而做官
   王绩,590(一说585)-644,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人,他的哥哥是当时赫赫有名的文中子王通。王绩十五去京城长安游历,拜见当时的权贵杨素,杨素接见了他,谈笑之间,发现此人谈吐非凡,在坐的也都佩服王绩反应十分灵敏,谈吐高雅,有英迈之气,把它看作为“神仙童子”。隋朝大业末年,被推举孝廉,任秘书正字。不愿意受朝廷各种拘束,借口生病辞职,又担任扬州六合县丞,又因为嗜酒而影响处理县政,可能要被解职,当时天下也开始乱了,他就托患痛风,静候上级处理,自己连夜乘了小船脚底下抹油溜了。他还相当感慨地说:“网罗在天,吾将安之!”(弥天大网从天而降,我能够躲到哪里去呢)司马迁说:“人穷则返本。”王绩看来也懂得这个道理,迅速地离开了是非之地,回到老家去了。
   唐高祖武德年间,朝廷征召前朝的那些不肯为隋朝效力而辞职的官儿待诏门下省,王绩也在其列。贞观初,兄长王凝弹劾侯君集,而候君集与长孙太尉(无忌,太宗皇后的哥哥)关系特别亲密,这样王凝就得罪了长孙太尉,王绩业受到株连,以身体不好为由而辞职。
   后因为家庭经济窘迫所困,贞观中又赴选。他看中了太乐署的府史焦革善酿酒,求作太乐丞。负责选派官吏的衙门认为这不是非清流所适宜担任,不授,王绩说:“士庶清浊,天下所知,不闻庄周羞居漆园,老聃耻在柱下也。“(吕才《王无功文集序》)最后终于当上了。想不到焦革数月后就去世,他的妻子袁氏先尚时时送酒,后也死了,王绩仰天浩叹:”老天竟然不让我饱饮美酒啊!"(同前)遂挂冠归隐。结庐河渚,纵意琴酒,葛巾驱牛,躬耕东皋,
  自号“东皋子”,著书立说。
   他多才多艺,除了对酿酒深有研究之外,还擅长弹琴,妙于占卜算卦,独步当时。终其一生。有文集五卷,全唐诗存其一卷。 

 
  (1)爱酒如命的酒徒
   他待诏门下省时,弟弟王静当时做高祖的禁卫,问他:“在朝廷里待诏快乐吗?”他回答说:“待诏薪俸微薄,而且门庭冷落,无人问津,也难有升迁的机会,只是每天官府会供应三升美酒,差强人意,还可以混一段时间吧!”门下省的最高长官,江国公陈叔达听说之后,说:“王先生既然嗜酒,三升酒怎么够喝呢?从今天起,每天供应他一斗!”从此,王绩就得了一个雅号,叫“斗酒学士”。
   王绩这个家伙嗜酒如命,哪里有酒就奔向哪里。他听说主管音乐的太乐署史焦革善于酿酒,于是主动请求当太乐丞,目的就是焦革为人和蔼善良,爱才敬贤,而王绩的才学深为他赏识,当了焦革的部下,就能经常从他家里要到酒喝。这和魏晋年间的阮籍相似,阮籍听说步兵校尉府厨房里有数百坛美酒的时候,就主动请求降职去担任步兵校尉;而当校尉府里面的酒都被他喝光之后,他就主动辞职了。后来王绩也如阮籍那样,离开了太乐署,因为焦革和妻子相继去世,他再也不能喝到他们酿的好酒了。离开之时,他还仰天长叹:“这是老天存心不让我喝足美酒啊!”于是弃官还乡。
   史载:王绩因为酒醉而失职(指担任六合县丞),乡里有人嘲笑他,认为他是扶不起来的阿斗,不是当官的料。王绩就写了《无心子》一文笑自己,更是笑他人,其词曰:
   无心子居越,越王不知其大人也,拘之仕,无喜色。越国法曰:秽行者,不
   齿。俄而无心子以秽行闻,王出之,无愠色。退而适茫荡之野,过动之邑而见机
   士。机士抚髀曰:“嘻!子贤者,而以罪废耶!”无心子不应。机士曰:“愿承
   教。”曰:“子闻蜚廉氏马乎?一者朱鬣白毳,龙骼凤臆,驰骤如舞,终日不释辔,
   而以热死;一则重头昂尾,驼颈貉膝,踶啮善蹶,弃诸野,终年而肥。夫凤不憎
   山栖,龙不羞泥蟠,君子不苟洁以罹患,不避秽而养精也。”
   为了酒,一切都可以放弃,何况小小的县丞?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他摇头不顾,比之以陶渊明,更有过之而无不及了。
   王绩不仅在行动上履行作为一个酒徒的义务,在理论上也为酒文化增光添彩,他著《酒经》《酒谱》二书,总结了前人酿酒的经验,李淳风看了之后对他说:“你简直就是为酒作传的太史啊!”辞官回乡之后,他在自己的家乡东皋为酒圣杜康建造祠堂,把曾经供应他好酒的焦革也顺便摆在祠堂里供奉。
   中国古代文人嗜酒如命者多矣,尤其是在动乱岁月里苟且的人们。《世说新语·任诞》载:
   刘伶病酒,渴甚,从妇求酒。妇捐酒毁器,涕泣谏曰:“ 君饮太过,非摄生
   之道,必宜断之!”伶曰:“甚善。我不能自禁,唯当祝鬼神,自誓断之耳!便可具
   酒肉。”妇曰:“敬闻命。”供酒肉于神前,请伶祝誓。伶跪而祝曰:“天生刘伶,以
   酒为名,一饮一斛,妇人之言,慎不可听。”便引酒进肉,隗然已醉矣。
   北宋著名史学家司马光曾在他的著作《资治通鉴.卷七十八》中也写到,“刘伶嗜酒,常乘鹿车,携一壶酒,使人荷锸随之,曰:'死便埋我。’当时士大夫皆以为贤,争慕效之,谓之放达。”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刘伶的嘲讽,认为只知道喝酒的刘伶根本不配谈贤。而陶渊明、李白、张旭之流尽管也是天下闻名的酒鬼,但都有其看家本领,也曾经有治国平天下的宏愿,所以还算是贤人。
   其实,“泛此望忧物,远我遗世情”(陶渊明《饮酒》之七),面对黑暗的世界,在无路可走的情况下,那些品格高洁,不愿与小人同流合污的名士们只有通过酒精来逃避现实,忘却现实,偷得片刻的逍遥。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2)隐士
   王绩被称为“斗酒学士”,但是他自己显然不认为自己的酒量只是区区一斗,他自号“五斗先生”,这个号取得真是别有一番味道。我们读一读他的五斗先生传,倒是挺有趣的事:
   有五斗先生者,以酒德游于人间。有以酒请者,无贵贱皆往,往必醉,醉则不
   择地斯寝矣。醒则复起饮也。常一饮五斗,因以为号焉。先生绝思虑,寡言语,不
   知天下之有仁义厚薄也。忽焉而去,倏然而来。其动也天,其静也地,故万物不能
   萦心焉。尝言曰 :“天下大抵可见矣。生何足养,而嵇康著论;途何为穷,而阮籍
   痛哭。故昏昏默然,圣人之所居也 。”遂行其志,不知所如。
   呵呵,其文共欣赏,“有以酒请者,无贵贱皆往,往必醉,醉则不择地而寝矣”真是一个不拘形迹的酒徒!
   “五斗先生”这个绰号不仅标明王绩酒量之大,而且隐含了向伟大的东晋名士陶渊明学习的意思。他是陶渊明的高级粉丝,两人也有许多相似之处。王绩和陶渊明一样,仕途失意,一生只担任几次小官儿;他也和陶渊明一样,走上了隐居的道路;陶渊明酷爱杯中之物,,他也是刘伶杜康的信徒。陶渊明自号“五柳先生”,他自号“五斗先生”。陶渊明著有《五柳先生传》,他也写了一篇《五斗先生传》。王绩之于陶渊明,简直到了亦步亦趋的程度。王绩诗里曾说:
   阮籍醒时少,陶潜醉日多。
   百年何足度,乘舆且长歌。
   隐士大都先仕而后隐,不然百姓一个,已落至尘埃,何须去隐?但凡做隐士的男人当初没有不想“仕”的,因为“仕”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唯一途径。想当年姜老太公,七八十了还没有放弃这个追求,天天提溜个渔杆到渭水边琢磨事。还别说,最终还真“钓”出了一番功名。不过,也有几个与众不同的。陶渊明是因为“不愿为五斗米折腰事乡里小人”,是因为“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而王绩却深受老庄思想影响,本来想做官能够多喝点美酒,现在没有机会了,那就回去喝吧。王绩的字是自己起的,为什么叫“无功”?他为自己撰写的墓志铭说:
   王绩者,有父母,无朋友,自为之字曰无功焉。
   《庄子·逍遥游》最后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庄子虽然做过漆园小吏,只是糊口而已,而不是儒家所说的“齐家治国平天下”,所以无功无名。《庄子·秋水》里有这样的一个故事: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
   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
   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
   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庄子在楚王准备将国家大政交给他的时候,这样的高位,一般人求之不得,可是,他却依旧钓鱼,并且用了一个浅近的比喻来说明自己为什么不肯出山。其所说的观点,就是人怕出名猪怕壮,做个普通老百姓最平安,最稳妥。与庄子相反,惠施却是一个名利之徒: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之相。”于是惠子恐,
   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鶵,子知之乎?
   夫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
   得腐鼠,鹓鶵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道家思想主张出世,轻名利,重自由,爱生命。但王绩的思想也不独守道家一派,儒家、佛家思想也多少对其有影响,但不是主要的。因为不求建功立业,家里又很富贵,故做个隐士也是不错的。  
  (3)诗歌成就
   王绩最大的成就在诗歌上。他的作品真实地反映了他处在那个时代特有的思想感情,例如在《解六合丞还》:
   我家沧海白云边,还将别业对林泉。
   不用功名喧一世,直取烟霞送百年。
   彭泽有田惟种黍,步兵从宦岂论钱。
   但使百年相续醉,何辞夜夜瓮间眠。
   这首诗把他的人生态度全部揭示给读者。渴望山野生活,希望学阮籍、陶渊明,长久地与酒相伴,不愿人来聒吵。
   最有名的诗是《野望》: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这首《野望》是王绩的代表作,全诗一共八句,每句五字,从形式上看,已经基本符合五言律诗的格律。中国古代诗歌,最早的是《诗经》里面的四言诗,之后又有了《楚辞》以六言为主的诗歌,汉魏、南北朝以五言诗为主,但是这些诗歌,在音韵、词性、句法上做严格的要求。而这首《野望》,第三句和第四句句式相同,词性一致,形成了严格的对仗,第五句和第六句也对仗,唐诗每两句称为一“联”,这种对仗的联就称为“对联”,后来春节时家家门前贴的春联就由此而来;其他没有对仗的,如第一联和第四联,就称为“散联”。每联末尾一个字称为“韵脚”,就是必须押韵的字,按照这种方式组织起来的诗歌,就叫“五言四韵诗”,后来称为“五言律诗”。而王绩这首诗,被公认为唐代最早的五言律诗。因此,称王绩为唐诗的开山鼻祖,一点都不过分。
   这首诗是傍晚,作者在故乡东皋眺望有感而作。在官场胡乱地混了半生之后,王绩突然发现,自己竟无所归依,也许是无人了解自己的才能,也许是了解自己的人自己又看不上眼。于是,在这个秋天的傍晚,落晖映照着山林,作者静静地看着牧人们驱赶着牛羊,猎人们带着猎物回家。他们互相都不相识,庄子说: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但是,这种彻头彻尾的孤独却又让诗人感到无可言喻的悲哀。于是,在这傍晚的余晖里,他想起了不食周粟,到首阳山采薇的伯夷、叔齐兄弟了。
   为什么这样想啊?诗人对伯夷、叔齐兄弟俩不食周粟的傲骨是敬佩的,做人就是要有一些骨气。这是王绩的性格!
   这首素朴的诗,读起来很有韵味,泥土气里夹带着玫瑰的花香。值得我们细细品读。袁行霈在《唐诗鉴赏辞典》中赞扬这首诗说:“从南朝的宋齐梁陈一路读下来,忽然读到这首《野望》,便会为它的朴素而叫好。”的确,受齐梁宫体诗和初唐上官体的影响,初唐很多诗歌都无法摆脱浓浓的脂粉气。英明神武如李世民,也写出“花生圆菊蕊,荷尽戏鱼通”“结伴戏方塘,携手上雕航。船移分细浪,风散动浮香。”之类的诗句,如上官仪的“芳晨丽日桃花浦,珠帘翠帐凤凰楼。蔡女菱歌移锦缆,燕姬春望上琼钩。”已丝毫看不出男儿气。而王绩的《野望》,无疑在这脂香粉浓的诗风中注入了一股清新之气,似乎是漫天的齐梁绮丽夜空中透出的一抹绚丽的晨曦,唐朝终于开始有了男人写的诗歌。
   这首诗也就是一首属于未来的诗。它为王勃等人奠定五律诗的格律作出了示范;同时,我们可以发现,这首诗又与王维的作品十分相似,它上承陶渊明,下启王孟韦柳,是唐代田园诗的先声。因此,可以这样认为,不仅从形式还是内容上,唐诗最伟大的一页,都是由王绩这个酒徒揭开的。
   三十多岁就开始隐居生活的王绩,644年卒于家。虽然他的诗歌在格律上还处于初创,不够完备,在境界上还欠壮阔,不过,在五言律诗的发展史上他毕竟有筚路蓝缕之功,这是不可否认的。多年之后,他的一个侄孙继承了他的衣钵,成为初唐最伟大的诗人之一,这个侄孙,就是在文学史上永垂不朽的王勃(王通的孙子)。
   《秋夜喜遇王处士》是一首五言小诗,写得干脆利落,丝毫不拖泥带水,却有韵味盎然:
   北场芸藿罢,东皋刈黍归。
   相逢秋月满,更值夜萤飞。
   王绩一生郁郁不得志,两次归隐直至终老。在家里,他总是喜欢和那些隐居山野的文人相交。这真是《秋夜喜遇王处士》这首诗,就是反映他归隐生活的一个侧面。处士,古代对隐居民间而有才学之人的敬称。傍晚时分,耕耘回来,与相知的老王相遇,不胜欣喜。此时,一轮秋月,正冲破夜空的黑暗,初显其明丽的光辉;萤火虫快乐地飞着。一个多么宁谧而又祥和的世界!
   从诗描写相遇时的情景来说,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是朋友相遇时的激动与快乐。“天下之快莫若友,快友之快莫若谈”,在劳累之后,老朋友意外相遇,一定会席地而坐,抽袋烟(当然,那是还没有烟呢),喝口水,然后互相询问庄家的长势,家人的情况,甚至谈到社会上的种种问题,倾吐对家国的忧虑……
   更可能的是,家里如果有一瓮好酒,就邀请老朋友去喝一杯。所谓“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即是如此
   诗里面没有具体写两人相遇后所作的事情,但是,从它所表达的感情里我们就可以想象出各种画面,但是,作者却没有写,给读者留下了极大的想象空间。这就是它的艺术魅力。
   王绩的独特之处还在他也像陶渊明自己做挽诗那样,自撰墓志铭:
   王绩者,有父母,无朋友,自为之字曰无功焉。人或问之,箕踞不对,盖以有
   道于己,无功于时也。不读书,自达理。不知荣辱,不计利害。起家以禄位,历数
   职而进一阶。才高位下,免责而已。天子不知,公卿不识。四十五十,而无闻焉。于
   是退归,以酒德游于乡里。往往卖卜,时时著书。行若无所之,坐若无所据。乡人
   未有达其意也。尝耕东皋,号东皋子。身死之日,自为铭焉。曰:
   有唐逸人,太原王绩。若顽若愚,似骄似激。院止三迳,堂唯四壁。不知节制,
   焉有亲戚。以生为附赘悬疣,以死为决疣溃痈。无思无虑,何去何从?垅头刻石,马
   鬣裁封。哀哀孝子,空对长空。
   把生死看得很平常,可见他人生观是何等洒脱!
 
3.王梵志“土馒头”论

   王梵志约生活在六世纪末至七世纪中下叶,这个诗僧的作品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朴实的语言里,包藏着一颗愤世嫉俗的心。如果生活在反右或者文革中,早就被斗个死去活来,不判个死缓才怪哩。为什么他生活在大唐初期,国力强盛,政治宽容的情况下,却有如此多心境?大概与他的出生有关。冯翊《桂苑丛谈》里说:
   王梵志,卫州黎阳人也。黎阳城东十五里,有王德祖者,当隋之时,家有林
   檎树,生瘿,大如斗。经三年,其瘿朽烂。德祖见之,乃撤其皮。遂见一孩,抱胎
   而出,因收养之,及七岁,能语。向曰:“谁人育我,复何姓名?”德祖具以实告:
   “因林木而生,曰梵天。后改曰梵喜。我家长育,可姓王也。”作诗讽人,甚有
   意旨,盖菩萨示化也。
   这段话是一派胡说,,说王梵志无父无母,是树桠里蹦出来的,但从中透露出王梵志刚从娘胎里出来就被抛弃了,是一个可怜的弃儿,所以,连父母是谁也不知道,被有些怜悯心的王德祖收养。然而,这个王德祖也不负责任,没有尽心尽力,让他成家立业,生儿育女,却等他长大了一点,就送到庙宇里当和尚去。这样,王梵志就尝尽了人世间的种种炎凉,哪怕社会在进步,生产力大幅度地发展,但他的心却已经冷透,冷眼看世界,把这个世界彻底看穿。因此,当他学了文化,会写诗后,就毫不客气地抨击这个不合理的社会。
   他的诗绝大部分内容都是讽刺以说理为主,重视惩恶劝善的社会功能。某些诗篇具有讽刺世态人情的积极意义,如:“造作庄田犹未已,堂上哭声身已死。哭人尽是分钱人,口哭原来心里喜。”诗的风格浅显平易,甚至有些口语化,而往往寓生活哲理于嘲戏谐谑之中,寄嘻笑怒骂于琐事常谈之内。如《诗》(二首):
   我有一方便,价值百匹练。
   相打长伏弱,至死不入县。  
   他人骑大马,我独跨驴子。
   回顾担柴汉,心下较些子。
   第一首用第一人称语气写来,类乎戏曲的“道白”。自夸有一处世的无价之宝,这就是与世无争、息事宁人。这是古代社会里穷人普遍具有的“共相”,在诗人笔下得到个性化的表现。我们直到现在还常常听到,穷不与富斗,民不与官斗,那些财大气粗,威势烜赫者,你即使有理,也千万不要与他们争斗啊。诗中人用活生生的语言:“相打长伏弱,至死不入县”来表述。被人欺负到极点,却死也不肯上县衙门告状,打官司需要人民币,你有吗?你有本领对付他们上下其手,左右逢源的人脉关系吗?所以,宁愿吃亏,不要上告。“官府衙门八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这是几千年来穷苦人民的教训总结,因此,最好的办法是“相打长伏弱”,学学阿Q,等事情过去后,你再心里说,“老子被小子打了”,这样也就取得精神上的胜利了。
   这首诗形象打上了弱者的烙印,散发着浓厚的生活气息(“相打”、“伏弱”、打官司都来自生活)。而“价值百匹练”的夸口适足见出人物身分(以“百匹练”为贵,自然不是富人的口吻),表现出人物处境虽卑微而不自知其可悲的精神胜利。诗人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甘居弱小、不与人争的小人物形象。正是有了千千万万这样甘于忍让的小人物,才使不合理的制度存在千年而不朽。
   我们平常所说的“让人三分不吃亏”,不要与有权有势的人顶着干。虽然有些软骨头的嫌疑,却能够保全自己,也是弱者做人的诀窍。
   第二首也用第一人称写,但展现的却是一幅有趣的“三人行”的戏剧性场面。“骑大马”的人趾高气扬,不可一世;“担柴汉”面朝黄土背朝天,佝偻着腰,这是贫富悬殊的两极。这是社会永远存在的现象,不到共产主义,这种现象是不会消失的。王梵志认为,自己能够骑着驴子,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这样也就够了。但是,我们常常看到那些坐在劳斯莱斯、奔驰、宝马里的人物,而自己骑着自行车,心里总有一种不平;但看到拖着煤车,艰难行走的穷汉,又生出一股恻隐之心。所以,我欣赏“知足常乐”这一处世之道。然而诗的意旨可能并非如此。
   两首诗都略带夸张地写出了人情世态的某种通病,令人忍俊不禁,于笑中又有所反省。它们既可看作是正经的、劝喻的,又可以认为揶揄的、讽刺的。但作正面理会则浅,作反面理会则妙不可言,让人忍俊不禁。如“我有一方便”一首,作劝人忍让看便浅,作弱者的处世哲学之解剖看则鞭辟入里。“他人骑大马”一首,作劝人知足看便浅,作中庸者的漫画象看,则维妙维肖。王梵志这种性格解剖式的笔调犀利的幽默小品,比一语破的、锋芒毕露的讽刺之作更耐读,艺术上更高一筹。
   城外土馒头,馅草在城里。
   一人吃一个,莫嫌没滋味。
   王梵志诗多无题,这首诗很具“黑色幽默”特色,它强调生命的短暂,死亡的必然,谁也无法逃避死神的光临;讽刺社会上一些人千方百计寻求长生不老之药是多么的荒唐,从而彻底否定长生的观念。
   以前人死后埋葬,坟墓都做成球冠状,上面还叠一抔土,很像一个大馒头,“城外土馒头”,以土馒头这样的大白话来喻坟墓,虽不免残酷,还是让人一噱,“土馒头”坐落在城外,表现了人身死之后的孤寂凄清,这样,生时的荣华富贵就显得没有任何意义的了。想起南宋的高翥有一首七律,写清明祭扫祖先的。诗曰: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白日护理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
   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王梵志早就看到这一点,清醒地指出:“馅草在城里”。坟墓既然是土馒头,坟中的人便是馒头中的肉馅了,这一比喻,几乎令人哭笑不得了,成为肉馅的就是死人,现在“在城里”的活人就却是这个馒头未来的的馅,而且,这个馅儿,并非可以放许多,而是“一人吃一个”。大白话里透出严峻,意思是每个人生命只有一次,死亡也不可多得,不论人们爱不爱这个“土馒头”,都得吃一个,而且只能吃一个。纵然“土馒头”内的生活寂寞清苦,却由不得人选,不如老老实实“莫嫌没滋味”。
   宋代范成大曾把这首诗与王梵志的另一首诗“世无百年人,强作千年调。打铁作门限,鬼见拍手笑”的诗意铸为一联:“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重九日行营寿藏之地》)振聋发聩,《红楼梦》里的“槛外人”妙玉就很喜欢这两句诗,其实是曹雪芹喜欢,他巧妙地把寺庙取名为“铁槛寺”、“馒头庵”,让人回味不已。  
 
3.寒山“寒”得让人打颤

   寒山生活在贞观时代,是的一位非常知名的高僧,据说苏州的寒山寺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他出家以后,长期住在天台山寒岩,诗就写在山石竹木之上,前后超过了六百首,现在还存三百余首。诗大多用形象演说佛理,还有一些描述世态人情,山水景物,艺术上的特点是语言明白浅显,但不像王梵志那样土得掉渣。所以,寒山的诗,爱热闹的人不喜欢读,追名逐利的人不爱读,胸怀有尘滓的人讨厌读。但他第一首诗就这样宣布:
   凡读我诗者,心中须护净。
   悭贪继日廉,谄曲登时正。
   驱遣除恶业,归依受真性。
   今日得佛身,急急如律令。
   他希望读他诗的人,能够心底无尘,一片澄明。但是,世界上有多少人能够做到心底无尘呢?因此,被后人传诵记取的不多。
   寒山最有名的是一段与拾得的对话。拾得也是一位高僧,他俩是好朋友。一次,寒山问拾得说:“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厌我、骗我,如何处之?”拾得回答:“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这里包含了中国传统的思想品德修养,即:退一步天高地阔,让三分心平气和。敬君子之高风,忍小人之凌辱。用毛的斗争哲学来分析,这是一种犬儒行为。呵呵。
   “杳杳寒山道”这首诗是寒山的代表作:
   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
   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
   淅淅风吹面,纷纷雪积身。
   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个寒山真是名副其实,所居住地环境“寒”得不得了,读后简直使人感到似乎掉在冰窟窿里。在远离尘世的高山深壑里,横着一条曲曲折折的小路,却阒无人迹,浸透寒意。外部世界,只有各种鸟儿光顾这里,也许怕惊吵主人,它们的鸣叫声也很少听到,更不要说外人的光临了。当然,这里也有四季变化,也有阴晴冷暖,可是,作者偏偏写“朝朝不见日”,这样,一点儿暖气以也没有了。我想,这个鬼地方,即使蒲松龄笔下的那些害怕阳光的女妖女鬼,也不会选择它居住的。
   诗人描写的这种环境,与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相距何止千万里。桃花源多么美丽,何等令人神往:外面是“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给人以美不胜收的初步印象;渔人看到“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显得有些神秘,有些与众不同,但却一点也不阴森寒冷可怕。渔人怀着好奇,带些希望,壮着胆子进去一探,哈哈,简直是哥伦布发现新大陆,里面竟然别有天地:“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宁静安乐,热热闹闹,真是别有洞天!生活在这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世界里,肯定是非常快乐幸福的。渔人陶醉其中了,真想带着妻子儿女也住在这个别样的世界里。
   桃花源里的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多么善良敦厚热情好客的人们!多么幸福快乐自由自在的人们!与他们生活在一起,没有勾心斗角,没有争权夺利,没有上尊下卑,简直就是千百年来人们所渴望所追求的大同世界。佛教拟想的西天极乐世界,也不过如此吧?所以,渔人离开后,急急地向太守报告自己的奇遇,希望太守能够带着苦难的百姓也住到那里去。太守听了之后,马上遣人寻找这未被人们开发的极乐园。他安的什么心我们不知道,只知道桃花源里的人们早就洞悉人世的种种丑恶与可怕,绝不愿外人干扰他们平和的生活了。尽管人们费尽心机去寻找,也是竹篮子打水一场空。
   所以,我们总说,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描写的“桃花源”是人们企求的理想社会,是最早空想社会主义模式。它要比欧洲的空想社会主义早一千多年。这也可以值得我们中国人自豪一番,哈哈!
   人是群居动物,一旦离开了同类,就会感到孤寂、难受,而诗人就生活在这死一般寂静的环境里,却自得其乐,让人分外的不可解:这些人思维真奇特,好好的人世间不住,孤身一人住在那里干啥?
   而寒山在这首诗里所描绘的这个环境,除了他们这些和尚,还有那些犯了杀人放火大罪的人渣外,一般人是不愿意住进去的。连那些口念阿弥陀佛的尼姑也不会选择这种寒冷得像北极的地方修道。为什么寒山就心甘情愿居住在那儿?伤心人别有怀抱,寒山生活的年代与兵连祸结的南北朝不远,他看透了这个社会的统治者尔虞我诈,追名逐利,玩弄权术,役使百姓如猪狗的丑恶本质,所以宁愿独自住在深山老林里,纵然与世隔绝,也比当统治者的走狗、炮灰为好。
   这是寒山的不幸,更是社会的不幸!
   使用迭字是这首诗艺术上最主要的特点。通篇句句都用叠字,顾炎武《日知录》说:“诗用迭字最难。《卫风·硕人》……连用六迭字,可谓复而不厌,赜而不乱矣。”“复而不厌,赜而不乱”,这是用叠字的要求。寒山这首诗使用叠字变化自如,毫无重叠复沓之感。这种艺术手法,还是值得后人继承的。  
  
 
4.铁腕女人的两面性

   武则天(公元624-705年),唐初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东)人,姓武名曌照)。父亲武士彠,唐高祖时曾任工部尚书。武则天幼年聪慧,有才有貌,十四岁被选入宫,充当唐太宗才人(后宫女官名)。不久,太宗病重时侍候君侧,与太子李治通。太宗死后,被入佛门为尼。李治继位,重新召入后宫,为昭仪(后宫女官名),永徽六年(公元年)被立为皇后,参预朝政,号称天后,与高宗并称“二圣”。高宗去世后,她先后废除中宗、睿宗。天圣元年(公690年),自称圣神皇帝,改国号为周,是我国历史上唯一女皇帝。武则天执政先后四十多年,富于权略,能用人,政治上有所改革。公元684年,徐敬业起兵讨伐她,骆宾王写了《代徐敬业传檄天下文》,檄文中大数武则天罪状,骂了祖宗三代,但武则天读了,也不免被檄文的文彩所感动,叹为“奇文”,并说,此人不在朝廷,是宰相之过。但她执政时,打击老臣,任用酷吏,屡兴大狱,刑法严峻,被冤杀的人很多,又崇尚佛教,奢侈豪华,弊政不少。武则天文笔颇健,著有《垂拱集》百卷、《金轮集》六卷、《臣轨》二卷(皆存),又存诗四十六首。新、旧《唐书》都有传。
   《唐诗纪事》:天授二年腊,卿相欲诈称花发,请幸上苑,有所谋也。许之。寻疑有异图,乃遣使宣诏曰:“明朝游上苑,火急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于是凌晨名花布苑,群臣咸服其异。后托术以移唐祚,此皆妖妄,不足信也。大凡后之诗文,皆元万顷、崔融辈为之。
  即使是铁腕女人,她的心灵也有柔软的一角。请看她内心深处强烈的相思:
     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
     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
   这首题名为《如意娘》的诗,应该是武则天早年被迫在感业寺中出家时写的。当时,唐太宗驾崩,作为太宗的才人,既无高贵的名份又无子女的她,面临的不是青灯黄卷的古寺,就是寒雨秋窗的冷宫。有些学者考证,武则天并未真正落发出家,而是以出家为名,李治将她另置别所,好方便两人偷欢幽会。
   然而,无论是身在佛寺,或是幽居别院,这在武媚娘的一生中应该是她最忐忑不安的时刻。虽然李治已经当上了皇帝,也曾信誓旦旦地给她以许诺。但是成为皇帝的李治,身边美女如云,按唐朝制度,除太子妃外,太子的姬妾编制应该有这么多:“良娣二人,正三品;良媛六人,正五品;承徽十人,正六品;昭训十六人,正七品;奉仪二十四人,正九品”,还加上无数的宫女。他享受也来不及,那里能够想到一个被父皇开垦过的武媚娘呢?而且,曾经以美貌和智慧著称的徐惠妃的妹妹,也被成为高宗的李治收入后宫,封为婕妤。萧淑妃早就为他生下了两女一男。那个叫李素节的男孩子,长得相貌清秀,又聪明过人,李治非常喜欢,将来的太子位十有八九会是他的。在这种情况下,毫无名份的武媚,能被李治想起来的概率又有多少?
   这时候的武媚娘,已经有26岁了,26岁,对于现代社会的女子来说,并不算太大的年龄。但是在寿命短暂,十四五岁就成婚生子的古代,已经算比较“老”了。所以,女儿家担心青春不在的情感时时在心中涌动,她总担忧自己的手中已没有多少青春年岁可以利用,只有把希望寄托在那个曾和她偷情缱绻过的男人身上。她的命运,只在他的一念之间。
   因此,她思念,她渴望,有时泪眼朦胧,连红绿都看不清了,脸容憔悴,都是因为思念曾经的情人。她对人们说,假如你们不相信我的话,可以打开我的箱子,把以前我穿的石榴裙拿出来试试,现在的腰围究竟是大还是小了。
   然而,仁厚的高宗倒底没有忘记她,一贯柔弱的高宗希望有一个坚强果敢的女人作为人生的支柱,强硬的武媚正可以扮演这样的角色,于是她终于爬出这个泥泞难行的人生泥潭,她开始起飞,冲上九天云霄。

 
  后来武则天做了皇帝,那就神气得不得了。无聊得处处都想显示自己的权威,寒冬腊月,她居然异想天开,想倒转乾坤,决定率领文武百官去游上苑,命令百花连夜开放,写了一首《腊日宣诏幸上苑》:
   明朝游上苑,火急报春知。
   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
   这首诗洋溢着武则天不可一世的霸气,不去等春风的到来,连夜却要把花儿催开!那时没有什么温室,她却用命令的口气,要百花迅速开放,这不是做梦吗?
   《全唐诗》在这首诗下作题解说:“天授二年,腊,卿相欲诈称花发,请幸上苑,有所谋也,许之。寻疑有异图,乃遣使宣诏云云。于是,凌晨名花布苑。群臣咸服其异。后托术以移唐祚。此皆妖妄,不足信也。”此说告诉我们,所谓今花神催开百花,乃出于政治的需要,实是先有所布置。
   有人将这首诗敷演成一个有趣的故事,说武则天于某年冬天腊日游上苑,先命令花神催开百花,众花神奉旨,急急忙忙,唯恐开放得迟,遭到惩罚,只有牡丹腰有傲骨,拒不奉诏。武后大怒,把它贬到洛阳,“故今言牡丹者,以西洛为冠首。”后来长篇小说《镜花缘》也是用这首诗撰了一个故事作为开头,洋洋洒洒写出大块文字来的。
   无论这首诗是否她所作,诗里的那种霸气却非常像这个女人。
 
5.王子安文不加点

   王勃(650—676),字子安,是隋朝时著名的经学大家文中子王通的孙子。在小时候,王勃就喜欢笔砚,常常写些什么。王通就问他:“你在写文章吗?”王勃回答说:“对啊。”王通就拿了一个题目《太公遇文王赞》叫孙子做。王勃写道:“姬昌好德,吕望潜华。城阙虽近,风云尚赊。渔舟倚石,钓浦横沙。路幽山僻,溪深岸斜。豹韬攘恶,龙钤辟邪。虽逢相识,犹待安车。君王握手,何期晚耶?”
   王勃写文章,有些故弄玄虚,他先磨墨数升,用被子盖住脸而躺在床上睡觉,忽突然坐起来,拿起笔来讲写,文不加点,下笔立成,人们读后,惊为天才,称他躺在床上蒙头大睡是在打“腹稿”。从此,他的名声就飞机上吹喇叭——响得高了。
   当时有一个叫裴行俭的,在吏部任职,这个人善于相面辨人,看到脸能够知道这个人的命运,了解行为后就知道这个人的未来。他见到著名文士苏味道、王剧,就说:“二位将来都会执掌朝廷大权。”结果,两人以后都担任了宰相。又有一个李敬玄非常称赞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才学,认为当世无两。这个裴行俭却这样评价四杰:“王勃等人虽然有才,但都性格浮躁,喜欢炫露才华,哪是享受高爵厚禄的样子?只是杨炯还算沉静些,可以担任县令一类官职,其余的都不能善终。”
   唐高宗麟德初年,官员刘祥道奉旨巡行关内,考察吏治民风。王勃给刘祥道写了一封信,毛遂自荐,信中展示了他雄姿英发的少年气质。刘祥道读了后,很是赏识,就上表朝廷,推荐王勃这个少年英才。当时选拔人才的社会机制还是相当健康合理的,真的有些海纳百川的气概,没有什么潜规则,向官员推荐自己,不要送什么金银珠宝类的礼品。现在的社会风气搞得大大的腐败不堪了。高宗皇帝看了刘祥道的奏折后马上就召见了王勃,金殿对策,王勃引经据典,侃侃而谈,高宗龙颜大悦。当时王勃还不满二十岁,就被授予朝散郎的官职,可以说是少年得志。他才华横溢,文思敏捷,朝廷每有庆典大事,他都能写出精美的颂文,一时间声名鹊起,皇子沛王听说了,就把王勃请到自己的府中,让王勃干文字秘书,替他做些专门的著作工作,同时修撰《平台秘略》一书。
  这时的王勃可以说是春风得意,踌躇满志了,他的朋友杜少府去蜀州上任,心里有些不痛快,他把朋友送到大路时,勉励小杜好好努力,总会有光明的前途。并且写了一首传诵千古的诗篇送给这个小杜——《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俱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多漂亮的诗篇,多潇洒的离别!难怪后人在分别的时候,常常用“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来互相勖勉。
   但王勃的卓越才能也只限于诗词文章方面,在政治方面嗅觉实在很差,甚至可以说是比较弱智。所以没有多久就惹祸了,他写了个叫什么《为沛王檄英王鸡》的什么文章。事情是这样的:大家知道男孩子天性好斗,喜欢打仗的游戏,当时诸王子们也没有什么《帝国时代》、《魔幻世界》之类的电脑战略游戏好玩,只有玩斗鸡、斗蟋蟀等玩意儿。王勃一时动了童心,竟替沛王写了一篇声讨英王鸡的檄文。王勃这篇文章不过是写着好玩的搞笑文字罢了,纯粹的找乐子。唐高宗见了却大怒,因为他马上想起宫廷内的许多血腥事件来。他们兄弟间为做皇帝明争暗斗多年,父皇李世民更是踩着兄弟的鲜血登上帝位的。兄弟阋墙,正是唐朝当时的敏感词,王勃偏偏哪壶不开提哪壶,不经意间揭开王室的这块旧疮疤,这还了得!幸亏是在唐朝这种还算开明的朝代,要是放在后来文字狱盛行的时候,王勃有十个脑袋也砍没了。虽然没有被砍头,但是,他被赶出了沛王府。
   这是他仕途上第一次蹭蹬,王勃心里非常懊丧,可是,命运这个东西,实在是自己做不了主,厄运接踵而来,又出了件窝藏一个犯了死罪的的官奴,后来怕事情被官府知道,就把这个官奴杀掉了。当然这件事也有人认为是别人陷害王勃:既然为了救这个官奴,那为什么又把他杀死呢?总之,一个人太锋芒毕露、恃才傲物总会得罪许多人的。这事出了以后,帮他的没有,落井下石的可能倒不少,因此王勃就倒了大霉被下狱,按律当判极刑,恰好遇到大赦,他的罪被赦免了,然而官却是做不成了。
   这时候,他的朋友薛华在长安实在混不下去了,准备远行,他深有同感,洒一把泪后,写了一首赠诗:
   送送多穷路,遑遑独问津。
   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
   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
   无论去与住,俱是梦中人。
   诗满是凄凄惨惨,早已没有当初写《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那种昂扬奋发了,有判若两人的感觉。其实,“自古才命两相妨”,才子俊彦的命运往往凄惨的时候多些,顺风顺水的时候少些。
   流浪在京城里时间长了,却一事无成,王勃不由得思念家乡来。《山中》是他一首著名的五言绝句: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宋玉《九辩》开端四句说“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慄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分送将归”。从此,文人对秋天就特别敏感,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里特有的“时女伤春,志士悲秋”的内容,这首诗写客中逢秋,因见万木凋零而触动家乡之念的情感,和《九辩》这几句相似。后来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的思想感情与此诗相似。
   王勃在一个深秋的日子里,独立长江岸边,面对缓缓东流的长江之水,心有所感,似乎万里长江也被悲哀凝固一般,再也不像春夏季节里那样汹涌澎湃,滔滔东流。而自己远离家乡多时,长期留滞在外,然而一无成就。你看,连那些飘飞的黄叶也随着在太空里打了几个转后,仍然落到生养它们的泥土上,人呢,不是更加应该回归故土吗?
   小草恋土,故人怀乡,王勃当然也不例外。值得称道的是,在这首诗里,诗人运用秋未的萧瑟景象强化了作客在外的旅人的悲感。公元675年,唐高宗上元二年,王勃出发了。他要去交趾探望他的父亲。

  
  然而,他怎样也想不到,此去的途中,正有一场盛筵,静静等待着他的惠临。农历的九月九日,民间称之为重阳节,历来的传统,在这一天,亲朋好友往往结袂而行,登高庆祝。这个风俗,三国时已经有了,曹丕在《九日与钟繇书》中就说:“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王维诗中说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指的就是这回事。另据《帝京景物略》记载:“九月九日,父母必迎女归宁,食花糕,亦曰女儿节。”
   节逢双至,洪州都督阎伯屿举行盛大酒会,招待属员及相关官儿。他早就安排好女婿事先准备好了文章,想在宴会上露一手。巧的是,这个恃才傲物的王勃正好赶上这个宴会,虽然没有请帖,但是,恰好有人介绍他做个陪席。他就不揣冒昧,喜滋滋的去凑热闹。在宴会上,阎都督组织写作比赛,写得好的人可以得重奖。这就像今天某些比赛一样,有潜规则,大奖早就内定好了。他要借这出好戏,让女婿吴子章大大地露一手。他的女婿也通宵未眠,煞费苦心、搜肠刮肚构思出了一篇妙文,只等今天背诵给大家听。
   关于这段故事,冯梦龙《醒世恒言》里敷演出一个神奇的故事,叫“马当神风送滕王阁”说的是重阳节的前一天,王勃去交趾看望父亲的路上,来到马当,遇到大风船不能航行,这里距离南昌尚有七百多里,原本是无缘“躬逢盛饯”的,夜里忽然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江神告诉他说:“我助风一程。”于是一夜的光景,赶了七百里的水路,这才得以“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这当然是后人的附会,然而,谁又愿意去破坏这故事的美丽呢?
   重阳节,阎都督举行盛大酒会,滕王阁上,热闹非凡。忽然,烟波中,缓缓驶来一叶小船。“吱扭,吱扭”伴着悦耳的橹声,渐渐的,已经能够看清:船头上,站着的是位书生,二十六七岁年纪,身着一袭青衫,手拿一把折扇。晃悠着,小船靠岸了,书生掸一掸身上的风尘,踩着一跷一跷的木板向岸上走来,上岸的瞬间,书生似乎迟疑了,但只是略一犹豫,终将脚踏上了青石砌成的堤岸。
   此刻的滕王阁上,“胜友如云,高朋满座”,谁会注意这个“三尺微命的“一介书生”呢?据《新唐书》记载,当时阎伯屿备好了纸墨,遍请诸公题诗作记,来宾中,虽然不乏硕学鸿儒,但他们知道今天聚会的主题,费力不讨好的事,谁又会去做呢?众人纷纷予以了婉拒,这自然是意料中的事。独有王勃,“沆然不辞”,冒冒失失发话了,“我来试试。”那一刻,我想所有的目光定会聚焦在他的身上,那里面不仅仅是讶异,更多的,怕还是蔑视。
   都督生气了,托辞更衣,拂袖离席而去。暗地里,却又使人打探消息,王勃每写一句,幕僚便猴子跳圈般地蹦来蹦去,一一前来报知。王勃提笔写道:“南昌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都督啜了口茶,淡然地道:“老生常谈,何奇之有?”说完波澜不惊地放下茶碗。但是后来,幕僚每报一句,他的神色便增一分的凝重。及至报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一联,他再也不能保持内心的平静了,冲口说了句“真乃天才也”,欢颜而出,“请遂成文”。接下来的事情,我们可以想见,那必定是推杯劝盏,宾主尽欢。
   其实,这个阎都督不是不识字的狗肉将军,也懂些文学,而且比较正直,爱慕贤才。虽然王勃这个青年太狂妄,他却没有把王勃的文章当堂撕掉,骂一声:“写这个什么狗屁东西!”而是赞叹了一番,并且大大地嘉奖了他。如果王勃参加今天某些比试,命运也许不会这样好了。
   据说阎大人看了王勃的序文,正要发表赞美之词,却发现最后一句诗空了一个字,变成了“槛外长江自流”觉得很奇怪。旁观的文人学士们你一言我一语,纷纷猜测这个字是什么,发表各自的“高见”,这个说,一定是“水”字;那个说,应该是“独”字。阎大人听了都觉得不能让人满意,怪他们全在胡猜,非作者原意。于是,命人快马追赶王勃,请他把落了的字补上来。    
  待来人追到王勃后,他的随从说道:“我家公子有言,一字值千金。望阎大人海涵。”来人返回将此话转告了阎伯舆,大人心里暗想:“此分明是在敲诈本官,可气!”又一转念:“如此好的诗文总不能让它缺一个字挂在那里啊,不如随他的愿,这样本都督也可以落个礼贤下士的好名声。”于是便命人备好纹银千两,亲自率众文人学士,赶到王勃住处。王勃接过银子故作惊讶:“何劳大人下问,晚生岂敢空字?”大家听了只觉得不知其意,有人问道:“那所空之处该当何解?”王勃笑道:“空者,空也。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大家听后一致称妙,阎大人也意味深长地说:“一字千金,不愧为当今奇才。”
   “胜地不常,盛筵难再”。王勃把手拱了几下,吟一声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便撩一撩衣襟,怀揣阎都督的赏赐,带着一身的傲气,又上了船,向着南方进发。这一次,他要去的地方的很远,很远……
   然而,这一回,他再也没有回来。我们无从猜测:如果让他早一些知道会登上滕王阁作文,让他蒙头大睡,然后把腹内的底稿,“援笔成篇,不易一字”地写出来,将是如何的精采?会不会比《滕王阁序》更加精彩,成为传颂千古的绝唱?一个不小的遗憾,就这样留给了人间。
   《滕王阁序》的后面还有一首诗,是描写滕王阁的:
   滕王高阁临江渚,珮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现在许多人都欣赏王勃的《滕王阁序》这篇骈文,却没有仔细欣赏这首七言古诗。其实,这首诗无论是内容、气势、格调都是无与伦比的。尤其是最后两句,面对历史的无情,人生的有限,表达了意味深长的哲学感喟,非常耐人寻味。
   客观地说,江西的父老乡亲应该感谢文笔,假如没有王勃的这篇文章,滕王阁也就没有多大名气,来南昌的人也不会摩肩接踵去游览这千古名胜了。阁因文传,文以阁胜,相得益彰。

 6.杨炯的自负
  
        杨炯(650——693?)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县)人。唐高宗、武后时期著名文学家,初唐“四杰”之一。十岁应神童举及第,待制经文馆。高宗上元三年(676)又应制举及第,补秘书省校书郎。曾为盈川(今浙江省衢县附近)县令,卒于任上,年仅四十余。杨炯最大的特点是恃才傲物,常常以朝士矫饰伪装为耻,称之为“麒麟楦”。有人问他什么叫“麒麟楦”,他回答说:“今假弄麒麟戏者,必刻画其形覆驴上,宛然异物,及去其皮,还是驴耳。”那些喜欢矫饰性格的人听后心里忿忿不平,所以,杨炯被时人所忌。当初,在杨炯出外做官之前,宰相张说将《箴》赠送他,戒其苛刻,到官后,果然以凶酷著称。人们议论纷纷。他官也就做不长了。
   杨炯博学,擅长写文章,当时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一起以文章齐名天下,海内称“四才子”,亦曰“四杰”,效之者望风披靡。可是,、杨炯却说:“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哈哈,这个人也想争一下那毫无价值的虚名,实在没有看清人生。可是,张说还为他打气,说:“盈川文如悬河,酌之不竭。既优于卢,亦不减王。耻王后,愧卢前,谦也。”按照张说这个说法,杨炯应该排在什么位置呢?鬼知道!其实,从文学成就来说,杨炯是不能与王勃相提并论的。从诗的创作来说,他几乎没有七言诗。现存杨炯诗三十三首,词藻虽富,内容却较贫乏,显著地表现了陈、隋遗风。有《盈川集》三十卷行于世。
   杨炯这个人有些眼高于顶,对四杰之外的宫廷诗人,都瞧不上眼。他与宋之问一起在朝廷的习艺馆工作,每次见到他们,都冷冷地称他们是“麒麟楦”。楦是做鞋子用的木制模型,我们现在叫做“楦头”,泛指填塞物体中空部分的木模。宫廷诗人们弄不清“麒麟楦”究竟是什么意思,便向杨炯请教。杨炯说:现在会聚饮宴为乐的时候,常见有人玩耍麒麟的把戏,事先做一件有头有角有皮毛的麒麟皮,然后蒙在毛驴身上,扮成麒麟巡场奔跑。等到揭下那层皮,剩下的不过是一头蠢笨的丑毛驴。那蠢笨的毛驴,就叫“麒麟楦”。宫廷诗人恍然大悟,原来这个家伙是用这词骂他们啊!大家面面相觑、愤恨不平,杨炯又进而讽刺道:那些无德无才而身穿朱紫官服的人,和毛驴披上麒麟皮又有什么区别呢!
   后来,“麒麟楦”成为一个典故,指虚有其表。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拉大旗做虎皮。
   然而,我们也应看到,杨炯并非小鸡肚肠的文士,在为王勃集写的序言里,他实事求是地评价了王勃的文学成就:
   尝以龙朔初载,文场变体,争构纤微,竞为雕刻。糅之金玉龙凤,乱之朱紫
   青黄,影带以徇其功,假对以称其美,骨气都尽,刚健不闻。(勃)思革其弊,用
   光志业。……兄□及谫,磊落词韵,铿鍧风骨,皆九变之雄律也。弟助及勖,总括
   前藻,网罗群思,亦一时之健笔焉。
   由此看来,大唐的文士就是有一种气量,所谓文人相轻在这里不存在,相反,却是文人相亲,文人相敬。
   但是我们还是喜欢读他那首《从军行》: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杨炯的血很热很热,他总是渴望自己能够去边塞建立功业,所以,他的边塞征战诗在初唐最为著名。所作如《从军行》、《出塞》、《战城南》、《紫骝马》等,表现了为国立功的战斗战斗精神,气势轩昂,风格豪放。
  烽火照西京,触目惊心,军情紧急,不可延宕。这激起了这位书生强烈的爱国热情,便投袂而起,胸中怒火燃烧:小小外寇竟然侵犯我天朝大国,是不忍,孰不可忍!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此时不为国出力,等待何时?他不愿再把青春年华消磨在笔砚之间,而决心从军卫国。“牙璋”是皇帝调兵的符信,分凹凸两块,分别掌握在皇帝和主将手中。“凤阙”是皇宫的代称。这里,诗人用“牙璋”、“凤阙”两词,既说明出征将士怀有崇高的使命,又能够反映出师场面的隆重和庄严——军旅出发时是多么整齐雄壮,威风凛凛,紧张而毫不慌乱。离开京城,旋即神速行军,迅捷地到达前线,把敌方城堡包围得水泄不通。“铁骑绕龙城”,渲染出龙争虎斗的战争气氛。
  战役打响了。“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何等的威武雄壮,有声有色,使人想象出将士冒雪同敌人搏斗的坚强无畏精神和在战鼓激励下奋勇杀敌的悲壮激烈场面。尽管是大雪弥漫,遮天蔽日,军旗上的彩画都显得黯然失色,但呼啸的狂风里,战鼓咚咚,催动着兵士们去拼搏,去格杀。这样写隐去了血腥与悲惨,使人有更多的想象空间。诗的最后直接抒发从戎书生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也许是艰苦激烈的军旅生活锻炼了他,一次次战斗的胜利鼓舞了他,强化了书生对这种不平凡的军旅生活的热爱。他胸中充满豪情:宁愿做一个小小的军官,去驰骋沙场,为保卫边疆而战,也不愿作置身书斋的书生。
  此诗采取了跳跃式的结构,每一句一个画面,从一个典型场景跳到另一个典型场景。如第三句刚写了辞京,第四句就已经包围了敌人,接着又展示了激烈战斗的场面。然而这种跳跃是十分自然的,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余地。同时,这种跳跃式的结构,使诗歌具有明快的节奏,如山崖上飞流惊湍,给人一种一气直下、一往无前的气势,有力地突现出书生强烈的爱国激情和唐军将士气壮山河的精神面貌。
   这首诗就为他赢得了巨大的声名,它之所以被人们长久地吟诵,我想最主要的原因是它洋溢着的那种无比强烈的立功意识和爱国主义思想,能够反映那个时代所具有蓬勃向上的精神!那时唐帝国正如一轮初升的太阳,发出耀目的光辉,屹立在世界上。突厥、吐蕃的入侵,并没有使它国力减弱,相反,激起许多有志于建功立业者纷纷向往边陲,投身军营。这种情况屡屡见诸唐人诗篇。
  伟大的时代,一定会有伟大的作品问世!
   《出塞》:
   塞外欲纷纭,雌雄犹未分。
   明堂占气色,华盖辨星文。
   二月河魁将,三千太乙军。
   丈夫皆有志,会见立功勋。
   唐高宗调露、永隆年间(679——681),吐蕃、突厥曾多次侵扰甘肃一带,唐礼部尚书裴行俭奉命出师征讨。这大概就是“烽火照西京”的意思。全诗写士子从戎,征战边庭的过程和心情,从而表达了国家有事,匹夫有责的使命感和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诗的风格雄浑刚健,慷慨激昂。诗中洋溢着乐观进取的精神,颇可代表初盛唐时期文人士大夫的精神风貌。《唐诗广选》蒋正舒曰:“三四句实而不拙,五六句虚而不浮。”《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语丽音宏,允矣,初唐之杰……一结放笔岸然,是大家。”
   《梅花落》:
   窗外一株梅,寒花五出开。
   影随朝日远,香逐便风来。
   泣对铜钩障,愁看玉镜台。
   行人断消息,春恨几裴回。
   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说杨炯“他的诗像'帝畿平若水,官路直如弦’(《骢马》)、'三秋方一日,少别比千年’(《有所思》),'离亭隐乔树,沟水浸平沙。左尉才何屈,东关望渐赊’(《送丰城王少尉》)等,也都是足称律诗的前驱的。”客观地说,作为唐诗开创时期的诗人,杨炯的诗不论在内容上还是在艺术造诣方面,都不如王勃和骆宾王。他的五律、五排多沿用古乐府旧题,在风格和技巧上缺乏个人的独创性。但他的近体诗在格律上更趋严整,在奠定五言律体的体制、改造齐梁诗方面,杨炯无疑起了开路先锋的作用。
   胡云翼《唐诗研究》认为,“炯为人颇恃才,诗亦有壮气。”“就诗而论,杨炯或应列在四杰之末。”《夜送赵纵》就是有壮气的小诗:
   赵氏连城璧,由来天下传。
   送君还旧府,明月满前川。
   诗里把和氏璧与赵纵联系起来,表达了对朋友的那种赞美、敬仰,我们仔细读它,仿佛看到月光下,朋友依依惜别,赵纵的全身,就像和氏璧那样,闪耀着熠熠的光芒。这样的朋友,肯定具有强大的人格魅力!
7.骆宾王的悲情与才情

   骆宾王(约640-684)小时候就是一个神童,七岁那年,他偶尔凝视水池里引吭而歌的白鹅,觉得这些白鹅真的非常可爱,叫的声音也似乎动听,就随口吟了起来: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那尚未脱童稚之气的稚音清脆响亮,如玉珠落盘,使在他身后的长辈们都非常惊奇,这个小孩不寻常啊!短短十几个字,把眼前的那些鹅的神态及动作惟妙惟肖地刻画出来。世界上有多少人比得上这个孩子的聪明啊?
   从此,这只鹅一直在孩子们口中唱了千年,代代相传,“曲项向天歌”,这种昂扬挺拔的姿态也是骆宾王一生的写照!
   王勃为文“先磨墨数升,引被覆面而卧,忽起书之,初不加点,时谓'腹稿’”。骆宾王写诗也有自己的特色。他尤其喜欢在对仗中使用数字对,比如:“秦塞重关一百二,汉家离宫三十六。”“小堂绮帐三千万,大道青楼十二重。”“且论二八千金是,宁知四十九年非。”等等,因此人们给他一个雅号叫做“算博士”。
   骆宾王先为长安主簿,后丁母忧,三年后除去丧服,擢任侍御史。武后即位,他频频上疏讽谏,指陈时弊,触忤武后,遭人诬告其任长安主簿时贪赃,因此下狱。后贬为临海丞。《咏蝉》就是他刚被捕时所作的五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诗前有小序云:他被禁的监狱旁边有几株古槐,“每夕照低阴,秋蝉疏引,发声幽息,有切尝闻。岂人心异于曩时,将虫声悲乎前听?嗟乎!声以动容,德以象贤,故洁其身也,禀君子达人之高行;蜕其皮也,有仙都羽毛之灵姿。候时而来,顺阴阳之数;应节为变,审藏用之机,有目斯开,不以道昏而昧其视;有翼自薄,不以俗厚而易其真,吟乔树之微风,韵姿天纵;饮高秋之坠露,清畏人知……”由此看来,诗里咏蝉,实质是自况,咏蝉就是咏自己。  
   初秋时节,蝉儿还在树上唱歌,这使沦为阶下之囚的诗人思绪联翩,大好的青春,在遭受种种政治磨难中逐渐消逝,头上增添了星星白发。可是蝉儿却张着黑色的翅膀,对着这个未老先衰的囚徒不住的鸣唱。是嘲笑诗人,还是同情他?谁也不知道。这“知了”“知了”的叫声那样凄切,那样愁惨,他有些同情起秋蝉了:蝉儿啊,你知道不知道,这样辛苦地鸣叫实在徒劳无益。秋夜露水浓重,飞行不易;秋风多厉,你叫得再响亮,声音也会低沉下去。人们听惯了,谁会被你的叫声感动呢?有谁会相信你的高洁品质呢?其实,你和我一样,有谁能够理解我们,为我们表白这颗真诚的心啊!
   骆宾王坐在监狱里,听着外面蝉的鸣叫,想到秋蝉居高饮露,品行高洁超迈,可是却敌不过肃杀的秋风寒露的摧残,欲飞不能,欲响无声;自己一片真诚,为国分忧,大声疾呼,上疏了一次又一次,可是,帝王身边的人吹风太多了,有谁能够知道自己为国为民的一片赤诚?反被人无端诬陷,身陷囹圄,前途叵测,这个黑白颠倒的世界里,谁能为我表达心声!“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诗人用这两句震耳欲聋的呐喊,控诉了不公道的世界。
   一次,在送别友人之际,忽想起史书上荆轲刺秦王的一段故事。战国末年,燕太子丹为了挽救国家免于丧亡,派刺客荆轲入秦刺杀秦王嬴政。临行时,“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之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羽声慷慨,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骆宾王悲情涌起,豪气盈胸。慷慨作歌曰: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诗借古人的酒杯,浇胸中之块垒。寥寥二十个字,一片心曲显露无遗,他立志为了李唐王朝,像荆轲那样牺牲也义不容辞。生,要生得顶天立地;死,就要死得轰轰烈烈。这是骆宾王的由衷之语,千载之下犹闻悲声。
   骆宾王虽然命运坎坷,壮志不酬,早已化作历史的烟尘,连身后埋葬何处也不知道。但从这些诗里,我们看到他英风壮采凛凛如生。那份豪气,那份悲慨,那份壮烈,那份无畏,那份誓为天下死的气度,让人热血澎湃,扼腕叹息。
   俞陛云在《诗境浅说》中如此形容这首诗的感人力量:“见易水寒声,至今日犹闻呜咽。怀古苍凉,劲气直达,高格也。”
  唐朝那样的时代,诗歌创作的群众基础实在太好了。船家女会说:“停船且住问,或恐是同乡”;山间的僧人会高吟“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想和书生偷情的家妓会写“深洞莺啼恨阮郎,偷来花下解珠珰”;身为工科技术人员的胡钉铰都能描绘出“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这样细腻生动的小儿垂钓图。甚至连盗贼也懂得一点诗的意味,李涉遇盗,幸亏他会写几句诗,得到盗贼的赏识,化祸为福,全身而保,造反的黄巢仍然是落第秀才时,就会以诗言志:“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齐开”,为菊花遭到大自然的冷遇而鸣不平,后来他说高唱“冲天杀气透长安”的诗篇杀入长安城的。唐朝皇帝如李世民,李隆基等都能诗,女皇帝武则天写起诗来也不逊色,像什么“不信比来常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也是为诗家经常传颂称道的。宫里像上官婉儿这样的“高手”更不用说了,就连高力士这样当太监的作出诗来都像模像样:高公公有一首诗咏荠菜:
   两京作斤卖,五溪无人采。
   夷夏虽有殊,气味都不改。"
   原题注:“力士谪黔中,道至巫州,地多荠而人不食,因感之,作诗寄意。”荠菜味道特别鲜美,是个好东西,可是巫州地区的老百姓都不吃他,实在是暴殄天物啊,这位高公公感叹了,写了类似张打油那样的诗,表白自己像荠菜一样贵贱就算有所改变,而本味本性不改,即使不被人们理解也不改其“气味”,也算是一个美谈。
  咏物别有所寄,这是许多咏物诗共同的特点。蝉居高枝而饮露水,历来为许多诗人所歌咏,人们往往以它为镜,照出自己的面影。作比兴之诗。初唐时的虞世南就写过一首《蝉》以明心迹: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是说蝉儿不是依靠外界的力量,而是因为身居高处,故能传响远方。言下之意是说,一个人的名誉不是可以靠外界的赞颂就可以扬名天下的,决定的因素是自己的操守和品行。如果自己能够有纯洁的情怀和高尚的品行,那么,声名自然地会传遍四海。以这种态度对待声名,是很有哲学道理的。但是,也有人这样解释,因为像蝉一样身居高位,就能一呼百应,这就叫“居高声自远”。如果虞世南的原意是这样,那这首诗也就没有多少意义了。假若某些领导者看到自己发出所谓重要指示后,群下闻风而动,便欣欣然,以为“居高声自远”,那就更加混蛋了。
   王安石《登飞来峰》的最后两句“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明显是受到虞世南这首诗的启发写出的。意思同样可以从正反两方面去理解。
   李商隐也有一首咏蝉诗,哀叹自己的身世飘零: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从蝉长久不断地在树上作徒然的鸣叫,想到自己为了生计当个小官儿,像木偶在水里一样任流漂去,不知漂向何方,而故园田地荒芜,全家清贫。此诗读来满目苍凉,悲不自禁。清施补华在其《岘佣说诗》里说:
   三百篇比兴为多,唐人犹得此意。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声自远,端不藉秋
   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
   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比兴不同如此。
   这三首诗,同是咏蝉寄意,由于地位、遭际、秉性的差异,虽同样比兴寄托,却同工而异曲,构成富有个性特征的艺术形象,成为唐代诗坛“咏蝉”的三首绝唱。
   骆宾王笔下的蝉孤影伶俜,正像诗人的心声身境,和虞世南的蝉有云泥霄壤之别。但对于很多人来说却是骆宾王笔下的蝉的形象更直观,也更为感人。
   骆宾王坐了一年多的牢,才遇赦放出。骆宾王出了狱后,心灰意冷:“年来岁去成销铄,怀抱心期渐寥落”。因此,尽管他出狱后还被授了个临海县丞的小职位,但他已心灰意懒,勉强到临海(今浙江省临海县)任所,上了没有几天班,就觉得很无聊,弃官而去。
   骆宾王出狱不久,武则天篡唐,随意任免大臣,杀戮王子,酷吏横行,冤狱遍布,李唐社稷岌岌可危。这样,那些正统的保李派坐不住了。徐敬业在扬州发动军事行动,号召天下义士申讨武曌。骆宾王投袂而起,义无返顾,参加了徐敬业的义军,为义军写了非常著名的《为徐敬业讨武曌檄》:
   伪临朝武氏者,性非和顺,地实寒微。昔充太宗下陈,曾以更衣入侍。洎乎晚
   节,秽乱春宫。潜隐先帝之私,阴图后房之嬖。入门见嫉,蛾眉不肯让人;掩袖工
   谗,狐媚偏能惑主。践元后于翚翟,陷吾君于聚麃。加以虺蜴为心,豺狼成性。近
   狎邪僻,残害忠良。杀姊屠兄,弑君鸩母。神人之所共嫉,天地之所不容。犹复包藏
   祸心,窥窃神器。君之爱子,幽之于别宫;贼之宗盟,委之以重任。鸣呼!霍子孟之
   不作,朱虚侯之已亡。燕啄皇孙,知汉祚之将尽。龙漦帝后,识夏庭之遽衰。
   敬业皇唐旧臣,公侯冢子。奉先帝之成业,荷本朝之厚恩。宋微子之兴悲,良有
   以也;袁君山之流涕,岂徒然哉!是用气愤风云,志安社稷。因天下之失望,顺宇内
   之推心。爰举义旗,以清妖孽。南连百越,北尽三河;铁骑成群,玉轴相接。海陵红
   粟,仓储之积靡穷;江浦黄旗,匡复之功何远!班声动而北风起,剑气冲而南斗平。
   喑呜则山岳崩颓,叱吒则风云变色。以此制敌,何敌不摧?以此图功,何功不克?公
   等或居汉地,或协周亲;或膺重寄于话言,或受顾命于宣室。言犹在耳,忠岂忘心。
   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倘能转祸为福,送往事居,共立勤王之勋,无废大君
   之命,凡诸爵赏,同指山河。若其眷恋穷城,徘徊歧路,坐昧先几之兆,必贻后至之
   诛。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
   这篇文章很快传到武则天手里,武则天付诸一笑:这些狗屁东西朕看得多哩,有什么作用?真是蚍蜉撼树谈何易!但后来读到“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时,马上严肃起来,问:“此文是谁写的?”有人回答是骆宾王,武后感叹地说:“这样富有才华的人,竟然我们朝廷里没有发现,这是宰相不能用人的责任!”这些狗屁丞相啊,吃饭、拍马、吹牛,是他们的本事,对于荐贤任能,对不起,做不了。
   正是杰出的才华和正直的品格,让他没有堕落为宋之问式的宫廷诗人(骆与宋诗好朋友),能够在“初唐四杰”中坐到一把交椅。不管历史怎样评价徐敬业讨伐武则天之事,委屈了一世的骆宾王晚年也终于做了件惊天动地的大事,一吐胸中的块垒。“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他留下的那些慷慨激昂的诗文却让他永远辉映在唐代文坛的星空。
   虽然骆宾王在檄文里称徐敬业的大军是“南连百越,北尽三河;铁骑成群,玉轴相接。海陵红粟,仓储之积靡穷;江浦黄旗,匡复之功何远!班声动而北风起,剑气冲而南斗平。喑呜则山岳崩颓,叱吒则风云变色……”可是徐敬业的军队后快土崩瓦解,作鸟兽散了。骆宾王从此下落不明。闲云野鹤身如飘萍,魂归何处?成为历史之谜。    
 
8.唐代的评诗方法

   大唐是诗的王朝,许多人都会写诗,即使那些不识字的人也会诌几句。这样,评诗就成为一种时髦的活动。
   古代诗人写诗,谁来评判高下。这大概是一个饶有趣味的问题。唐代这方面的故事最多,那时评诗的形式主要有如下几种:
   (1)以赋诗的快慢决定胜负
   景龙三年正月晦日,唐中宗在昆明池大宴朝臣,叫大臣们事先把诗写好交来,然后让上官婉儿当殿评阅,最后挑选出一篇来。上官婉儿站在楼上,大臣们站在楼下。不一会,不中选的诗像雪花一样纷纷飘下楼去,只剩下沈佺期和宋之问的两首诗。再过一会,沈佺期的诗也落下,只剩宋之问一首交给皇上。上官婉儿当众评说:“沈宋二诗功力悉敌,沈诗落句云:'微臣雕朽质,羞睹豫章材’,盖词气已竭。宋诗云:'不愁明月尽,自有夜珠来。’犹陟健举。”说得他们心服口服。宋之问《奉和晦日幸昆明池应制》是这样的:
   春豫灵池会,沧波帐殿开。
   舟凌石鲸度,槎拂斗牛回。
   节晦蓂全落,春迟柳暗催。
   象溟看浴景,烧劫辨沉灰。
   镐饮周文乐,汾歌汉武才。
   不愁明月尽,自有夜珠来。
   而沈佺期《奉和晦日驾幸昆明池应制》是这样的:
   法驾乘春转,神池象汉回。
   双星移旧石,孤月隐残灰。
   战鹢逢时去,恩鱼望幸来。
   山花缇绮绕,堤柳幔城开。
   思逸横汾唱,欢留宴镐杯。
   微臣雕朽质,羞睹豫章材。
   有兴趣的读者不妨也当一次裁判,看看究竟哪人的诗写得好。《唐诗纪事》卷十一记载了当时著名的宰相张说对沈佺期诗歌的评价:“沈三兄诗须还他第一。
    据《旧唐书·文苑传》记载,武则天曾评论过大臣们的诗。当时她带领了一批大臣去游龙门,叫大家写诗,当场完成,并且设立了奖励,谁先完成,就赏他一领锦袍,颇有点像现在的快速作文竞赛。左史东方虬诗先成,武则天就把锦袍赐给东方虬了。不久宋之问的诗也写好了。武则天一看,宋之问写得更好,就又把锦袍从东方虬手里拿来,改送给宋之问了。看来写得快固然好,但是时间差得不多而质量胜人一筹就更好。
   上官婉儿也非等闲之辈。据说她母亲怀她的时候,梦见有人送给她一杆大秤,说:“用这杆秤可以秤量天下文士。”后来上官婉儿被中宗立为昭容,每次群臣集会赋诗,都叫上官婉儿来评定高下。
   这是一次公开的选拔考试,评委对最后获得冠亚军的都要说明原因,这笔现在有些考试透明多了。
  (3)进行民意测验
   薛用弱在《集异记》里记载了一个旗亭画壁的故事。唐玄宗开元年间,王之涣、王昌龄和高适三位著名诗人一起到旗亭喝酒。这时正好有十几人梨园女子也来了。三位诗人就在一旁观看。不一会她们就开始演唱当时流行的诗歌作品了。王昌龄他们就私下相约说:“人们都说我们的诗写得好,但是没有人给我们分出等第。今天我们可以暗中观察她们唱的歌词,谁的诗被唱得多,谁就算是第一名。”这些女子先唱了王昌龄的诗,又唱了高适的诗,接着又唱了王昌龄的诗。王之涣想自己的诗很有名气,但是一首也没有唱到,于是就指着一个在长安城里最负盛名的漂亮女子说,“我们看她唱谁的诗,如果不是我的诗,我今后一辈子也不敢和你们比诗了。”等到这个漂亮女子轻咳一声,舒展歌喉,唱的是“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是王之涣的《凉州词》啊。于是,王之涣开心极了,说:“田舍奴,你们再敢和我比吗?”大家都放声大笑。当然这里讲的是故事,也不见得真有其事。但从中我们看到了一种比较客观的评价方式,尊重颇公众意识,重视一种社会评价。
  (4)专家一锤定音
  第三种,是请专家评价,不过这种评诗有时也有倾向性,也容易评出纠纷来。《全唐诗话》载:乐天为杭州刺史,令访牡丹,独开元寺僧惠澄近于京师得之,植于庭。时春景方深,惠澄设油幕覆其上。会凝自富春来,未识白,先题诗曰:“此花南地知难种,惭愧僧闲用意栽。海燕解怜频睥睨,胡蜂未识更徘徊。虚生芍药徒劳妒,羞杀玫瑰不敢开。惟有数苞红萼在,含芳直待舍人来。”白寻到寺看花,乃命徐同醉而归。时张祜榜舟而至,二生各希首荐,白曰:“二君论文,若廉蔺之斗鼠穴,胜负在此一战也。”遂试《长剑倚天外赋》、《馀霞散成绮诗》。试讫解送,凝为元,祜次耳。祜曰:“祜诗有'地势遥尊岳,河流侧让关’,又《题金山寺诗》曰:'树影中流见,钟声两岸闻。’虽綦毋潜云:'塔影挂青汉,钟声和白。’此句未为佳也。”凝曰:“美则美矣,争如老夫'今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凝遂擅场。祜叹曰:“荣辱纠纷,亦何常也!”遂行歌而迈,凝亦鼓棹而归,自是二生不随乡赋矣。
  说的是白居易在杭州作刺史时,一批年轻诗人来找他评诗,张祜、徐凝也在里面。他们都认为自己的诗写得好。张祜当众念出了自己觉得写得好的诗句,徐凝说:“你的这些诗句写得应该说是不错了。可是怎么比得上我的《瀑布》诗,其中有'今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你们觉得怎么样?”说完颇为洋洋自得。那么,他的《瀑布》诗是怎样的呢?请看:
  瀑布瀑布千丈直,雷奔入江无暂息。
  万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
  客观地说,徐凝这首诗非常不理想,尤其是第一句,算什么呢,简直是在说快板,可有可无的话要它干什么?水流没有阻碍的话,它流动时永远是直到,而不是弯曲的。第二句写瀑布之声,滔滔入江,如万壑雷声,永无停息;第三句说瀑布的形态,千年万代,一直如白练飞舞;第四句说它把庐山一分为二。这首诗与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无法相比,相距不啻千万里!即使拿双方都运用的比喻来说,李白用“银河落九天”说明瀑布源头之高,声势之大,决非与寻常的瀑布等量齐观。而徐凝的“长如白练飞”以静态的事物比喻动态的瀑布,有些不伦不类,失去了李白诗里的那股不可遏止的气势。更糟糕的是它押的是仄声韵,读起来一点也不流畅。这给我们一个教训,要向权威挑战,首先自己要掂掂分量!
  可是,大诗人白居易竟然连声说:“不错,不错。”如此就让徐凝占先了。张祜感到这样的小事也争论不休,太没有兴趣了,于是扬长而去,弄得徐凝也讨个没趣,驾了小船回家做处士去了。
  但是这场评诗也有人认为不公,其中杜牧就很为张祜抱不平,他后来在《登池州九峰楼寄张祜》诗中说:“谁人得似张公子,千首诗轻万户侯!”据说也是针对此事。这场文墨官司一直打到宋代。苏轼也参加了争论,苏轼是何等样人啊?大文豪,大诗人,当然非常瞧不起这样的诗了。认为这件事根本就是编造出来的,白居易那样的水平,怎么会赞赏徐凝这种劣质的诗篇呢?他特地写了一首诗说:
   帝遣银河一派垂,古来惟有谪仙辞。
   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为徐凝洗恶诗。
  说实话,苏轼的批评太刻薄了,但是徐凝的诗实在写得不怎么样。这才结束了一段公案。
  (5)诗人互相评论
  这种形式的前提是聚集在一起的都是老朋友,能作诗,有度量,不文人相轻。
  长庆中,元稹、刘禹锡、韦楚客一起聚集在白居易的宿舍里,谈论六朝兴亡,于是兴致来了,相约各赋诗一首《金陵怀古》诗一首。刘禹锡端起酒杯,满引一杯后,飞快地写成了《金陵怀古》: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而今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看了刘禹锡的诗,白居易也只好投笔作罢,说:“我们四人探骊龙,而您最先能够获得骊珠,所剩的鳞爪又有何用邪?”于是大家都心甘情愿拜服刘禹锡的诗才。
  同样,刘禹锡写《金陵五题》,也得到白居易的赞美。
  刘禹锡《金陵五题》并序
   余少为江南客,而未游秣陵,尝有遗恨。后为历阳守,跂而望之。适有客以金
  陵五题相示,逌尔生思,欻然有得。他日友人白乐天掉头苦吟,叹赏良久,且曰《石
  头》诗云"潮湿打空城寂寞回",吾知后之诗人,不复措词矣。余四咏虽不及此,亦
  不孤乐天之言耳。
  《石头城》是这样的: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这首诗深得意在言外之法的神韵。山还是那样的山,水还是那样的水,月亮依旧是那个月亮,可是,朝代却改变了。昔日繁华的金陵城现今却是如此的冷清,冷冷的一轮月儿从女墙上头照过来,令人感到一层灰冷的颜色笼罩在我们的心头。金陵六朝时的繁华与眼前的冷清正好形成强烈的对比,给予人们深深的思考。
  《唐诗品汇》云:山水月色皆无异于东晋,而“东晋之宗庙、宫室、英雄豪杰,俱不可见矣。意在言外,寄有于无。”《增订唐诗摘钞》也说:“寓炎凉之情在景中。”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里也这样称道:“只写山水明月,而六代繁华,俱归乌有,令人于言外思之。”
  第二首是《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人寻常百姓家。
  诗以小见大,让读者阅读中能够见微知著,借金陵城里的一角感受到社会的巨大变化。朱雀桥、乌衣巷都是南朝时热闹的地方,尤其是乌衣巷,住在那儿的都是王谢贵族,声名显赫。而现在,这些人的后代中哪里啊?这里的繁华都到哪儿去了?作者没有回答,却从野草花、夕阳斜里透示给我们。既然乌衣巷、朱雀桥如此,那么,整个金陵城的变化也就不言而喻了。《唐诗解》云:“不言王、谢堂为百姓家,而借言于燕,正诗人托兴玄妙处。”《历代诗发》也这样说:“总见世异时殊,人更物换,而造语妙。”《唐诗选脉汇通评林》引周敬的话:“缘物寓意,吊古高手。”唐汝询是这样评价的:“笔意自是高华。”呵呵,赞誉之声不绝于耳。令我们爱之不释。
  另外一首《台城》也值得反复诵读:
   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
   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此诗用撷取特例之法。言六代兴亡交替,"只缘一曲《后庭花》"。历史固然并非如此简单,但见一叶而知秋。《才调集》云:"陈亡,则江南王气尽矣。首句自六代说起,不止伤陈叔宝也。六朝尽于陈亡,末句可叹可恨"。
  以上是《金陵五题》中的三首。今人刘永济在《唐人绝句精华》里说:"此所录三首,皆有惩前毖后之意。诗人见盛衰无常,而当其盛时,恣情逸乐之帝王及豪门贵族,曾不知警戒,大可悯伤,故借往事再三唱叹,冀今人知所畏惮而稍加敛抑也。"
  刘禹锡的咏史怀古诗比较有名。此类作品在刘诗中数量虽不算多,却是思想最深刻、艺术最精湛的部分。它们大多采用五七言律绝的形式,紧紧抓住与前朝史事有关的风景遗迹,突出地抒发家国兴亡之感,往往于其中潜含着精辟的议论,引人深思和玩味。
  那时的人们大概头脑比较简单,比赛时没有什么潜规则,获得好评也没有多少物质与精神上的奖励。不像现在,比赛可以出名,可以得奖,可以变成明星,所以做评委的也就大权在握了,谁不懂潜规则,谁就注定失败!  
  即使是铁腕女人,她的心灵也有柔软的一角。请看她内心深处强烈的相思:
  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
  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
  这首题名为《如意娘》的诗,应该是武则天早年被迫在感业寺中出家时写的。当时,唐太宗驾崩,作为太宗的才人,既无高贵的名份又无子女的她,面临的不是青灯黄卷的古寺,就是寒雨秋窗的冷宫。有些学者考证,武则天并未真正落发出家,而是以出家为名,李治将她另置别所,好方便两人偷...........
  即使是铁腕女人,她的心灵也有柔软的一角。请看她内心深处强烈的相思:
  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
  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
  这首题名为《如意娘》的诗,应该是武则天早年被迫在感业寺中出家时写的。当时,唐太宗驾崩,作为太宗的才人,既无高贵的名份又无子女的她,面临的不是青灯黄卷的古寺,就是寒雨秋窗的冷宫。有些学者考证,武则天并未真正落发出家,而是以出家为名,李治将她另置别所,好方便两人偷...........
     
 
9.祖咏科考破禁忌

  祖咏699-746?),洛阳(今属河南)人,青年时代就在士子中很有名气。与王翰、王维等文士结交,也喜欢写诗。那时候的读书人,不会写诗,就不能走入仕途,因为考试必考赋诗。这个祖咏可有些反潮流精神。唐朝开元十二年(724),他去长安参加朝廷的考试。考试的诗正如今天的高考作文在体裁、形式和字数上有一定的要求一样,有硬性的规定,即要求写一首六韵十二句的五言诗(六十个字),这次考试的诗题是《终南望余雪》。
  祖咏推敲了一下,大笔一挥,写了下面四句诗: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写完后,他就把卷子交上去了。主考官接过他交来的试卷,一看,只有四句,不合要求,马上问他为什么不遵守考试规定而只写四句,难道和自己的前途开玩笑吗?他回答说:“意思已经全部在里面,再写下去就是画蛇添足了。”从内容来说,他的确说得对:这首诗写尽了终南山余雪的位置(阴岭)、高度(云端)、颜色及光度、对当地气候和人们生活的影响。这些,都是通过“望”得到的视觉与触觉上的反应,写得恰到好处,再多写写什么呢?总不能写嗅觉、听觉的感受吧?
  祖咏认为:把应该写的景象和自己的感受写完就行,而不能为了考试勉强拼凑一些毫无意义的文字。这种洒脱不羁的行为,既反映了他遵循诗的创作规律,又表现了他对科举考试违反创作规律的批判,当然会得到士林中那些具有革新思想的人们称赞。试想,本是一个非常英俊的小伙,但为了使他胖一些,就打肿脸,这岂不很荒唐吗?但现在的各种考试就不同了,在要求后面,总规定具体的字数,如高考语文阅读题答案“不得超过或少于若干字,不能写诗歌”等等,让考生尽力拼凑,或者削足适履,这样的考试,岂不是束缚学生的思想吗?
  据说,当时的主考官思想也非常开通,觉得这首诗非同一般,考生也有较为开阔的思想境界,尽管诗不合格式和规矩,还是属上乘之作。结果,祖咏考中了进士。 
  祖咏这样写,并非是江郎才尽,其实,他也写长一些的诗篇,例如《望蓟门》就是一首成熟的七律:
  燕台一去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这诗第一句突兀而来,给全诗奠定了一种豪迈壮阔的氛围。诗人有机会来到闻名已久的东北边塞重镇,刚到燕地,正是大雪之后的早晨,满眼是辽阔的天宇,险要的山川,他不禁热血澎湃,豪情满怀。一个“惊”字,是惊异此地特有的辽阔,惊异这里的军营备战的热闹,道出他这个由关中而来的远方游子所特有的激动。北国的冬季本来就非常寒冷,何况又在雪后的清晨?朔风呼啸,积雪在阳光下闪闪发光,练兵场上却早已人欢马叫。你听,汉家军营里,吹笳击鼓,喧声阵阵;在这笳鼓之声,隐隐夹杂着此起彼伏的喊杀声。将士们为什么不怕严寒而苦练杀敌本领?因为他们的心中,有一个值得骄傲的大唐帝国,自觉责任在肩,不敢稍有怠慢。诗人虽然在远处眺望,但他的心灵,已经被这种气氛激荡着,鼓勇着。天空里云层厚厚,曙色不明;但军营中高悬的帅旗(危旌)在空中猎猎飘扬,显得十分庄严肃穆,严整的军容如在眼前。
  边防地带如此的形势和气氛,自然是战争即将来临的朕兆。“沙场烽火连胡月”是战事不断,我军正处于进攻的态势。“海畔云山拥蓟城”,云山簇拥,又是那样的稳如磐石。诗人看到这样的形势,感到将士们不愧为保卫国家的钢铁长城。豪情激荡、热血澎湃之时,一个念头忽然涌上心来:虽然我不能像班超那样有机会投笔从戎,出使异域,但是,要真要想建立丰功伟绩,还应该像当年终军一样,用长缨缚得敌酋而归。
  这首诗里,我们看不到战争的残酷,听不到对战争的怨艾,而是气势壮阔,格调高昂,流淌于诗中的是一股为国出力的沛然激情。
  唐太宗对四方诸侯恩威并施,被拥为“天可汗”,玄宗更通过开边战争不断赢得实惠,使唐人对战神更加崇拜。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的浪漫色彩具有抵挡不住的诱惑力,激发了唐代士人为国立功的荣誉感。审美心理也趋向崇尚勇武,仰重功业。以雄浑傲放为美,以边塞立功为荣作为审美原则。“名成万里外,心事一杯中”(高适《送李侍御赴安西》);“男儿称意得如此,骏马长鸣北风起”(高适《卫节度赤骠马歌》);连“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的孟浩然,也会产生“坐看今夜关山月,恩杀边城游侠儿”(《凉州词二首》)的欲望。李白《侠客行》诗云:“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谁能书阁下,白首《太玄经》。”洋溢着强烈的事功意识,以一味读书为耻;手无缚鸡之力的杜甫,也不无歆羡地唱出了对边塞事功的仰慕:“古人重守边,今人重高勋。男儿生世间,及壮当封侯。战伐在功业,焉能守旧丘”(《前出塞》)。盛唐那不可回避的频繁发动侵略战争的现实,那极具魅力的扩边诱惑,那举国白热化的好战情绪,使许多著名诗人几乎无一人不具有从戎游侠的向往和边塞诗的创作,这成为中国诗史上的一个奇迹,一种极罕见的现象。  
  
 10.牛气冲天的杜审言

  大家都知道杜甫是唐代最伟大的诗人,与李白齐名,写得诗顶呱呱,但是,很少有人知道杜甫写诗写得这样好,其实是家风所致。他远祖杜预,虽然是一个将军,却能文能武,是个全才,曾经为《左传》作注,他的祖父杜审言,更是初唐时期牛气冲天的诗人。杜甫就对有这样一个祖父而感到自豪,曾夸口说“吾祖诗冠古”(杜甫《赠蜀僧闾丘师兄》)。
  杜审言,字必简,京兆人,是晋代名将杜预的后代。年纪轻轻就名传四方。与崔融、李峤、苏味道被人合称为“文章四友”。虽然,对于这一称呼,他自负才气远超他人,心里也有些不以为然,于是就经常贬低别人、吹嘘自己。
  当然,牛皮不是随便可以吹的,得拿出真本领来,而且应该得到当时名家的首肯才行。陈子昂在《送吉州杜司户审言序》一文中说:“徐、陈、应、刘,不得劘其垒;何、王、沈、谢,适足靡其旗。”徐幹、陈琳、应瑒、刘桢,是建安时的著名诗人,何逊、王融、沈约、谢朓也是六朝的优秀作家,陈子昂认为他们都不足以与杜审言相匹敌。怪不得杜审言这样牛气冲天啊!
  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一诗后人赞叹不绝: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蘋。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这个老老杜长期滞留在京城,他虽然考中进士多年,却一直做什么县丞、县尉之类的芝麻官,远离京都,始终没有得到一个理想的职位,所以心里郁闷极了。在江阴任上的时候,一次去姓陆的朋友那里玩儿。老朋友陆丞(姓陆做县丞的一个朋友)与他一起在晋陵(今江苏常州)游玩。春天到了,长期埋头公事,突然能够看到外面景物大大改观,原先茫茫一片的枯黄变成了青绿色,虽然“草色遥看近却无”,但预示着一个美好的春天就要来了。诗人兴致勃勃地欣赏着野外景色:云霞从东边大海(长江)里冉冉出现,梅花次第开放,柳树绽出嫩芽,在春风里摇曳。鸟儿也快乐地在枝头唱歌,灿烂的阳光照耀着河里的水草……一起都是那样的生气勃勃,生机盎然。但是,听到陆丞吟诵诗歌的声音,心里骤然产生一种强烈的思乡情绪,这里春天到了,我的家乡现在怎么样啊?也是这样万物欣欣向荣,一派平和祥瑞的景象吗?他的心情激动得很,马上和诗一首。
  诗由景入情,情景交融,写得不露痕迹。欧阳修的老朋友梅尧臣说:好诗能够“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老老杜先生的这首诗,就达到了这一要求。因此,明朝胡应麟有一个概括的但却是极高的评价,他在《诗薮》一书的内篇卷四中,把杜审言的《和晋陵陆丞丞早春游望》推为初唐五律第一:“初唐五言律,'独有宦游人’第一。”
  还有一首《赠苏绾书记》,我们可以欣赏一下:
   知君书记本翩翩,为许从戎赴朔边。
   红粉楼中应计日,燕支山下莫经年。
  古代“书记”与现在党的书记职位完全不同,古代所谓“书记”相当于现在的秘书一类的文职官员,根本不能大权在握。苏绾大概是一个风度翩翩的白面书生,现在要到北方军队里去公干,北部边境,气候异常寒冷,但苏绾却是主动要求去边防前线的,我们从“为许从戎赴朔边”这句诗里就可以看出,这种精神在当时实属难能可贵。可是,顶梁柱走了,家里的妻子儿女怎么办呢?古人喜欢用“红粉”、“红颜”来替代女人。第三句意思是,你虽然为了国家,勇敢地奔赴前方,然而对于家而言,你做了甩手掌柜,你老婆今后的日子就难过了。她一定会在家里天天盼,夜夜望,计算着你走了多少日子了,什么时候能够回来。所以,你在北方军营里(燕支山下)不要逗留太长的时间啊,我希望你能给及早平安回来。
  诗里有赞扬,有希望,二十八个字蕴涵着极其丰富的内容。
  这样的诗人,怎么不骄傲呢!
  杜审言喜欢说大话,他曾经对人说:“吾文章必得屈、宋作衙官,吾笔当得王羲之北面。”意思是我写的文章一定要使屈原、宋玉拜服,做我的助手,我的书法王羲之应该向我跪拜。呵呵,牛皮也不怕吹破。
  有一次,杜审言读了苏味道的一篇文章,走出家门,碰见几个熟人正聚在一起谈论诗文,他便凑过去,突然冒出一句话:“你们知道吗?苏味道一定马上就要死了!”这话犹如石破天惊,大家惊得目瞪口呆,半天才回过神儿来,七嘴八舌地问究竟是怎么回事:“苏味道不是好好的吗?怎么突然就要死了?”
  杜审言捋着胡须,笑脸一笑,慢条斯理地说:你们都看到了苏味道最近写的那篇文章吧,他也给我送来一份,让我指点指点,我一看,这哪里是文章啊,简直是狗屎!写得太差劲了。预示,我就逐句逐句在上面加了批点,句句都击中要害。他要是看到我写的这些评语,一定无地自容,不羞死才怪哩。所以我说苏味道最近必死!
  众人听说是这么回事,这才放下心来。大家觉得杜审言说话太损人。就苏味道而言,他也是一个当时颇为有名的大人物,地位比杜审言高,名气也不比他小,与他一起列在“文章四友”中,杜审言怎么这样贬低这位老兄呢?他的代表作《上元》就写得很好: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妓皆秾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诗写长安城元宵之夜的热闹:花灯灿烂,宫门大开,人来人往,车水马龙,那些妓女更抓紧做生意的大好机会,打扮入时,唱着流行的歌曲。整个晚上,都不再宵禁,让人们尽情得玩乐……描写真切形象,一派繁华热闹的景象如在目前。所以让许多人佩服。现在杜审言居然说这样的大话,人们也就姑妄听之了。
  杜审言这样狂傲自大、出言不逊,必然会遭到时人嫉恨。他在吉州(今江西吉安)司户任上,和群僚关系不和,结果被小人郭若讷周季重等构陷,逮捕入狱。杜审言的儿子杜并,年仅16岁,性格刚烈,决心为父伸冤报仇,趁周季重等人聚宴的时候,偷揣着刀子行刺周季重。周季重遇刺身死,杜并也被杀害。周季重临死的时候,叹息说:“我不知道杜审言有这样侠烈的孝子,是郭若讷害我到这个地步!”杜审言因此被免官,回到东都洛阳,亲自写祭文祭奠儿子杜并。士人朋友也都哀念杜并的孝烈,著名文人苏颋(t ng)为他写了墓志铭,刘允济为他写了祭文。武则天得知此事后,召见杜审言,问他愿不愿意再任官职,他立即拜谢圣恩,并当场赋《欢喜》一诗。武则天大加叹赏,赐予著作佐郎,为修文馆直学士。
  人说江山易改,秉性难移,杜审言喜欢说大话的习惯始终没有改掉。到临死的时候,宋之问等人前来看望这个写诗的老对手,他还这样说:“我在世上,赋诗作文一直压着你们,让你们抬不起头来,现在我马上就要死了,你们可以出头了。高兴了,是吗?可惜的是,没有一个真正有才华的人能接替我啊!”说完便停止了呼吸。
  呜呼哀哉!
 
  
11.一首成就万古名

  张若虚在唐代不算怎样出名,与贺知章、包融、张旭都是长江沿线的人,而且都喜欢写诗作文,他们的共同点都是厌恶礼俗旧习,追求自由洒脱,生活与人生观都带了浓厚的狂放气质。贺知章自号“四明狂客”,酒醉后还骑着驴子走,跌到了井里仍然呼呼大睡。张旭与李白、裴旻号称“大唐三绝”,(唐文宗曾下诏,称李白的诗、张旭的草书、裴旻的剑舞为“三绝”,世人称他们三人分别为“诗仙”“草圣”“剑圣”。)张旭有些装疯卖傻,人称张颠,写字之前一定要先喝酒,欲醉未醉的时候号呼狂走,笔走龙蛇,一字千金,是声名卓著的草圣。今天那些号称书法大家的必须向张旭学点本领才能在江湖上混。他俩都是杜甫《醉中八仙歌》内的人物。包融,润州(今江苏镇江)人,与儿子包何、包佶齐名当时,号“三包”,人家一个都不出名,他家里三个男子汉都风流当世,让人羡慕煞了。与他们相比,张若虚最没有名气。
  张若虚(约660——约720),流传下来的事迹最少,只知道他是扬州人,喜欢放情山水,不拘礼法,与道士山人往来,一生没有做过什么煊赫的官儿,作诗也不多,《全唐诗》的编者好不容易收集到他两首诗。一首是《代答闺梦还》:  
   关塞年华早,楼台别望违。
   试衫著暖气,开镜觅春晖。
   燕入窥罗幕,蜂来上画衣。
   情催桃李艳,心寄管弦飞。
   妆洗朝相待,风花暝不归。
   梦魂何处入,寂寂掩重扉。
  这首诗名气不大,主要写了留守女士对戍守边关的亲人的思念,唐诗里这类内容很多,它远远不能与李白《子夜秋歌》(“长安一片月”)相提并论。但那首《春江花月夜》却名传天下,读书人听到这首诗名,如雷贯耳,弥补了他作品流传不多的缺憾。
  《春江花月夜》是古乐府《清商曲•吴声歌》旧题,本来是吴地民歌曲调婉转悠扬,很为陈朝帝王喜欢,被引入陈朝宫廷,成为陈隋以来宫体诗题之一。据说陈后主曾经写过《春江花月夜》。《旧唐书•音乐志二》里就有这样的记载:“'春江花月夜’,'玉树后庭花’,'堂堂’,并陈后主所作。叔宝常与宫中女学士及朝臣相和为诗,太乐令何胥又善于文咏,采其尤艳丽者为此曲。”可知陈叔宝原作是“尤艳丽”的宫体诗。陈叔宝原诗已经失传。郭茂倩《乐府诗集》收集《春江花月夜》共计七首,题材大多数风花雪月。张若虚这首诗辞藻华丽,很似宫体诗,所以也不被古人喜爱。
  虽然南朝早就消失,但是宫体诗的影响还存在。初唐时代,“文艺的唐太宗,出人意料之外,比炀帝还要热忱。于是庾信的北渡完全白费了。宫体诗在唐初,依然是简文帝时那没筋骨、没心肝的宫体诗。不同的只是现在词藻来得更细致,声调更流利,整个的外表显得更乖巧,更酥软罢了。”(闻一多《宫体诗的自赎》)  
  卢照邻的《长安古意》、刘希夷的《代悲白头翁》形式是宫体,而其内容却昂扬得多了。为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出现开了先河: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最先肯定它的是清人王闿运。他在《湘绮楼论唐诗》云:“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用《西洲》格调,孤篇横绝,竟为大家。”详细论述《春江花月夜》之美的是闻一多先生。闻一多在《唐诗杂论》中的《宫体诗的自赎》一文里称赞它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简直达到了无与伦比的地步了。
  诗篇题目就令人心驰神往。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哪个人不喜爱这样美好的春天的夜晚呢?而且,值得我们注意到是,诗歌的内容紧紧扣住题目来写,而不是把它仅仅当作乐府古题。  
  一开篇便就题生发,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江潮连海,月共潮生。江潮浩瀚无垠,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一轮明月随潮涌生,景象壮观。一个“生”字,就赋予了明月与潮水以活泼泼的生命。月光闪耀千万里之遥,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生的春之原野,月色泻在花树上,象撒上了洁白的雪珠,光的闪动,就像雪珠在草丛里,树叶上跃动。诗人轻轻挥洒一笔,便把春江月夜令人心驰神往的“美”描绘得入木三分。清明澄彻的天地宇宙,仿佛使人进入了一个纯净的世界,这就自然地引起了诗人对这个世界的思考。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诗人神思飞跃,但又紧紧联系着人生,探索着人生的哲理与宇宙的奥秘。人类谁最早发现月亮,月亮又是什么时候开始照耀人类的?这是一个无数人思考而没有答案的问题,但诗人这时候发问,却非常符合他所出的环境。“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因此,“代代无穷”的人类就能够和“年年只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这是诗人从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的一种欣慰。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全诗的基调是“哀而不伤”,使我们得以聆听到初盛唐时代之音的回响。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是紧承上一句的“只相似”而来的。人生代代相继,江月年年如此。一轮孤月徘徊中天,象是等待着什么人似的,却又永远不能如愿。月光下,大江急流,奔腾远去。
   闻一多极度赞赏前面这些描写,认为“在这种诗面前,一切的赞叹是饶舌,几乎是亵渎。它超过了一切的宫体诗有多少路程的距离”;尤其对月亮、夜空的描绘与思考,赞叹说:“更敻绝的宇宙意识!一个更深沉,更寥廓更宁静的境界!在神奇的永恒前面,作者只有错愕,没有憧憬,没有悲伤。”(《宫体诗的自赎》)
   随着江水的流动,诗人将诗情推向更深远的境界。对此良辰、美景,离别的人怎么不会思念亲人?江月有恨,岁月无情,下半篇诗人引出珍惜人间真情的喟叹。
  女人的心最柔软最缠绵了,诗先写思妇对离人的怀念。这样的明月,这样温柔的夜晚,怎么不会思念最亲的亲人呢?月亮柔和的清辉洒在妆镜台上、玉户帘上、捣衣砧上,那一定也会照在远方的伊人身上吧?思妇触景生情,思念不止。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现在也许我们都共望月光,却而无法相见,那只好把一颗心儿托月亮送去。
  思妇思念不已,男子也是这样,惟其如此,才能深刻反映人间深情。最后写游子的相思,诗人用落花、流水、残月来烘托他的思归之情。“扁舟子”连做梦也念念归家──花落幽潭,春光将老,人还远隔天涯,情何以堪!江水流春,流去的不仅是自然的春天,也是游子的青春、幸福和憧憬。江潭落月,更衬托出他凄苦的寞寞之情。沉沉的海雾隐遮了落月;碣石、潇湘,天各一方,道路是多么遥远。“沉沉”二字加重地渲染了他的孤寂:“无限路”也就无限地加深了他的乡思。他思忖:在这美好的春江花月之夜,不知有几人能乘月归回自己的家乡!他那无着无落的离情,伴着残月之光,洒满在江边的树林之上……
  “落月摇情满江树”,这结句的“摇情”──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将月光之情,游子之情,诗人之情交织成一片,洒落在江树上,也洒落在读者心上,情韵袅袅,摇曳生姿,令人心醉神迷。
  《春江花月夜》在思想与艺术上都超越了以前那些单纯模山范水的景物诗,“羡宇宙之无穷,哀吾生之须臾”的哲理诗,抒儿女别情离绪的爱情诗。诗人将这些屡见不鲜的传统题材,注入了新的含义,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凭借对春江花月夜的描绘,尽情赞叹大自然的奇丽景色,讴歌人间纯洁的爱情,把对游子思妇的同情心扩大开来,与对人生哲理的追求、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结合起来,从而汇成一种情、景、理水乳交溶的幽美而邈远的意境。诗人将深邃美丽的艺术世界特意隐藏在惝恍迷离的艺术氛围之中,整首诗篇仿佛笼罩在一片空灵而迷茫的月色里,吸引着读者去探寻人生美的真谛。
  《春江花月夜》这旧题,到了张若虚手里,突发异彩,获得了不朽的艺术生命。时至今日,人们早就忘记旧题的原始创制者,而把《春江花月夜》这一诗题的真正创作权归之于张若虚了。古乐《春江花月夜》就是根据张若虚这首诗谱的。
  

 

 

 
(12)陈子昂的作秀艺术

  陈子昂(659-700),字伯玉,梓州射洪人。他说一位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和标举诗歌革新的杰出诗人,开盛唐一代诗风,在唐朝诗坛上占用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地位。
  每逢一个新时代的来临,诗人总是最先感受和最先接受新鲜事物的一族。陈子昂初到长安,就感受到一股强烈的时代气息,无数文人学士积极向上,他那本吃惯了川菜的那张嘴,也很快崇尚胡人饮食,成为酒家胡和胡饼店的常客。可惜他生活在武氏宗亲擅权的时代,虽然能写出一手漂亮的文章,但不为时人所重。
  他也够聪明的,到长安后,看到一个卖胡琴的,一把不算很好地胡琴,开价竟然百贯,人们都笑这个朋友不知天高地厚,抢银子还得靠本事,你这样一把胡琴,充其量不过几两银子罢了。陈子昂看到后,眉头一皱,计上心来,想出了一个“做秀”的办法。他从人群中走出来,对这个卖胡琴的人说:“我愿意用千万铜钱买你的胡琴,但是,我暂时没有带钱,明天这个时候,我们成交。请诸位朋友作证。”
  大家都感到奇怪,这个青年人疯啦,卖胡琴的自己要百贯,已经是狮子大开口了,稍微有点理智的人都不会买的,你却再加了一个码,真是钱多得没有地方去了。让我们明天看看他究竟玩什么花样。
  陈子昂对众人说,因为我擅长弹奏音乐,这把胡琴我要啦,我是一个遵守诺言的人,明天请大家来看看吧。
  第二天,集市口原来卖胡琴的地方人山人海,大家都来凑热闹。卖胡琴的早早等在那儿。陈子昂非常潇洒地走来,身后的小童挑着一担酒菜。当着众人的面,陈子昂将千贯铜钱交给卖胡琴的朋友。群众七嘴八舌地喊:“疯子,两个疯子,一个比一个疯!”这时,陈子昂面对观众,把小桌子摆好,胡琴放在桌子上,酒菜放在胡琴前面。然后说,蜀人陈子昂,天下奇才,有文章百篇,驾着车马奔走在京都,风尘仆仆,却一事无成,胸中的才学不被人知道。弹琴是低贱的人做的事情,我怎么会陶醉在里面呢!说完,举起胡琴,把它摔个稀巴烂。接着,拿出自己写的书稿,送给每一位看客。这些看客们都惊呆了,呵呵,这位朋友,原来是满腹珠玑的文士,我等都有眼不识泰山啊。
  这件事被武则天的侄子建安王武攸宜知道了,读了陈子昂的书稿,十分欣赏。接着,陈子昂又进士及第,正式踏进官场。武攸宜就把陈子昂召来,让他当自己的秘书。
  
     这砸琴事件被传为文坛美谈。陈子昂并不是大肚子不生孩子——徒有虚名的人。他的诗的确在当时的文坛上异军突起,如于无声处的一声惊雷,给还被六朝华美浮靡文风统治的文坛注入一股新鲜的血液。如其组诗《感遇》就义兼比兴,感慨遥深:
  本为贵公子,平生实爱才。
  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
  西驰丁零塞,北上单于台。
  登山见千里,怀古心悠哉。
  谁言未忘祸,磨灭成尘埃。
  诗人还是挺自负的,不仅因为自己的出身高贵,富有才学,而且忧国爱民,胸有壮志。豪情洋溢之时,每每拔剑起舞。为实现心中的梦想,他四处奔走,心忧天下。在边境,他亲眼看到了战火熊熊,想到天下百姓都想过和平的生活,但是那些统治者真的能记住过去边塞的灾祸吗?它们早已被遗忘在尘埃之中,灰飞烟灭了!
  诗人的感慨总很深沉,常常以朴实的语言,表露心怀四海、一展身手的理想,格调悲壮雄浑,完全摆脱了六朝靡靡之风。可惜生不逢时,久沉下僚,最后又被小人所害。这是一个敢为天下先的英才的不幸!
  可惜陈子昂投奔的武攸宜并非是一个爱才若渴的王爷,而是一个叶公好龙式的人物。他只是用一些文人来装装自己的门面,为他歌功颂德。武则天也瞎了眼睛,把他这种不学无术的人当作宝贝。万岁通天元年(696),他随武攸宜东征契丹。哪知武攸宜根本不懂军事,军队在他的指挥下,一触即溃,唐军处于存亡危急的关头。这时陈子昂挺身而出,请求带领万人去冲锋。而武攸宜压根儿不听他的意见。陈子昂心中悲愤难平,登上了当年燕昭王求贤所筑的黄金台,仰望那辽阔无垠的天宇,俯瞰莽莽苍苍的大地,浮想联翩,神思激荡。历史与现实,如同一幕幕电影一样出现在的眼前。对历代兴亡的反思,世道艰难的体验,知音难遇的苦闷,种种感慨如潮水一样在胸中奔涌,无数个疑问涌上心头:天地如此广阔,人的生命为什么这样短暂?时代需要英雄,而燕昭王那样不惜千金买马骨、礼贤下士的明君为什么不再出现?我们虽然看不到前人,但为什么不能创造比前人更辉煌的业绩?人类社会总要前进,明主让那些有所作为的英雄豪俊有用武之地啊,但为什么志士仁人备遭磨难?在极度悲愤的驱使下,想起《楚辞•远游》里的句子:“惟天地之无穷兮,哀人生之长勤。往者余弗及兮,来者吾不闻。”一股诗情喷薄而出,再也不顾诗需要严密的格律,圆润的音韵,和谐的节奏,发出了对宇宙时空的长啸: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沧然而涕下。
  在对人生和历史作了深沉的思考后,诗人说出了古今无数怀才不遇者的心声,诗没有精雕细琢,既不整齐,又不押韵,纯是自然感情的爆发,但意境苍茫遒劲,感情真挚激荡,故特别能获得广大读者的共鸣,万口流传,光景常新。
  
  

 
  人们在长期的生产活动中,考虑最多的就是人和自然的存在,为什么人这样的渺小而天地却这样的浩大,为什么人不能像天地那样永生?古往今来,许多人企图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不老人生,用渺小的生命创造无限的不朽伟业,但结果都是失败,因此不得不匍匐在严峻的时空下面作苦苦的挣扎,并由此发出无穷感叹:“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这首诗却完全舍弃了个人一切不幸遭遇的描述,把“人”的存在放到广漠无边的宇宙背景下来表现,引入到有限和无限的思考,从而强烈地暗示了时空的无限性,反衬了人生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形成极大与极小的冲突,在读者心理上产生巨大的恐怖感和深刻的孤独感。人啊,既是万物的主宰,又是时空的奴隶,时空造就人,又成了人的樊笼,这就是人的悖论!因而,这这个世界上,放眼望去,纸醉金迷,声色狗马,蝇营狗苟,醉生梦死,只知道用钟表的时间,来享受来度过短暂的一生,仿佛人生的价值就在“名利”和“享受”的标尺上。陈子昂却不愿为时空的奴隶,以振聋发聩的呼声,令天下有志者对生命作深深的反思。
  因此,这首诗就成了唐诗里感人的篇章而永垂不朽。那强刺激,像呛人的胡椒那样,竟将初唐诗坛震惊得个七荤八素,颠覆了从六朝留下的各种靡靡之音,给大唐诗坛注入了一股新鲜的空气。
  所以,元好问论诗绝句说:“论功若准平吴例,合着黄金铸子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