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参为石竹科植物异叶假繁缕的干燥块根,为常用中药材,也是药食两用的药材之一,产地分布在福建、江苏、安徽、山东、浙江等省。而柘荣县所产的太子参因色泽晶黄、肉质肥厚、有效成分高而闻名,于2001年获国家商标局证明商标—— “柘荣太子参”。 我县农业局农技中心经过多年的普查、收集、观察、试验,从当地太子参种质资源中选育出“柘参2号”品种,现已成为我县的当家品种。该品种先后引种到周边市县种植,表现性状稳定,于2003年6月通过福建省非主要农作物品种认定委员会认定。现将“柘参2号”的特征特性与栽培技术作一介绍: 一、“柘参2号”的特征特性 该品种株高11~14cm,茎直立,节间有2行短柔毛,茎分枝4~6个,基部近方形、略呈紫色,上部圆、绿色。叶对生,叶长6~9cm,叶宽2.6~4.3cm,叶椭圆形,叶全缘,微波状。不开花结果。块根长4~8cm,直径0.3~0.5cm,胡萝卜形,淡黄色,芽紫色。该品种11月中下旬栽种,2月中旬出苗,6月下旬收获,从出苗到收获130天。一般亩产量100kg左右(指干成品),中抗叶斑病,抗寒性强,抗旱性中,适应性广,但耐涝性、耐热性较弱。 二、栽培技术 (一)选地整畦应选择肥沃、疏松、排水良好的酸性砂壤土,忌连作。山地种植坡地以向北、向东为宜;水田种植要求地下水位低,且易排水。整畦要求畦宽1.2~1.4cm,畦高20cm,同时开好排水沟。 (二)选好种参及处理应选择 块根肥大、均匀、健壮、芽头无损伤的种参,一般亩用量30~35kg。为了防止种参带菌,要求在栽种之前对种参进行消毒,采用50% 多菌灵500倍液浸泡种参30分钟后用清水冲洗干净,晾干待种。 (三)及时栽种 一般在11月中下旬栽种,栽种时在畦面上开条沟,沟深13cm左右,沟宽15cm左右,施足底肥,用土覆盖肥料,接着排放种参(每沟内排放二行种参),最后覆土4~5era至畦面即可。一般种植深度7~9cm,株距5~7cm,大行距15~17cm,小行距8cm左右。 (四)田间管理 1.合理施肥:施足底肥,每亩用腐熟的农家肥2000~2500kg、草木灰75kg、钙镁磷20~25kg、氮、磷、钾复合肥20~25kg;及时追肥,第一次追肥在齐苗后,即3月上旬,每亩用氮、磷、钾复合肥15~20kg;第二次追在块根膨大前,即4月上中旬,每亩用氮、磷、钾复合肥20~25kg。2.勤除杂草:为了节省人工,在栽种后喷施芽前除草剂丁草胺600倍液或禾耐斯1500倍液,注意应避免喷施后下雨产生药害影响出苗。同时喷后到出苗前不松土,待太子参齐苗后结合追肥浅耕除草,深度2~3cm。以后用人工拔草,掌握见草就拔原则,拔草时应在露水干后进行。4月中下旬植株封行后,除拔大草外,可停止除草。3.及时排水:太子参怕涝。一旦积水,易发生腐烂死亡,雨后及时清沟排水。 (五)病虫害防治 1.叶斑病。叶斑病是太子参的主要病害,发病初期叶片出现白色圆形斑枯,后期病斑扩大,中央穿孔,整叶枯死,发病严重者整株枯死,造成严重减产。药剂防治:在发病前,即3月中下旬,选用80%大生M-45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喷雾,隔7~10天喷一次,连喷二次;在发病初期,即4月中下旬,选用10%世高1500倍液喷雾,隔7~10天喷一次,连喷2~3次。2.地老虎。一般3月上中旬,在太子参根茎处咬断植株。药剂防治:选用50%辛硫磷1000倍液或48%东斯本1500倍液防治。 (六)适时采收与加工6月下旬,太子参茎叶枯黄,块根生长停止,此时参根饱满,有效成分高,应及时采收。挖出块根,去除茎叶后,用清水洗净摊晒至七八成干时,搓去须根,剔除杂物,再晒至足干即为干成品。一般成品晒干率为31%~32% 。 (七)原地留种技术 留种地要求海拔在500m以上,同时应选择太子参长势好、无病害或病害发生轻的参畦不挖,直接作为留种参,并在5月下旬在畦边上套种玉米、大豆等作物进行遮荫,有利于种参越夏。此外,留种地应防积水、防踩踏,直到11月中下旬栽种时期,即可开挖作种参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