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瑶琨美玉》有感

 抱牛斋 2012-03-12

几乎花了一个月的时间,我拜读了台湾著名玉文化学者杨建芳师生古玉研究会会长陈启贤先生《良渚玉雕工艺痕迹显微研究》一文,受益匪浅。为此,我找了一些相应资料进行了对比阅读,深感在鉴赏古玉过程中科学地掌握对古玉工艺痕迹显微研究手段的重要性。同时也感到玉质成器后的次生变化与古玉器微痕特征两者之间对应关系研究的结合与拓展的必要性。现在国内、台湾、香港有许多古玉研究方面的学者将古玉工艺痕迹的显微研究放到了对古玉器鉴赏真伪甄别的作为重要手段的应用课题研究上来论述,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系孔福安教授将古玉工艺痕迹的研究列入了了中国技术史的范畴,这对广大古玉爱好者是一个福音。近几年来古玉给大家带来的困惑,致使了许多有识之士努力在寻找着一个新的突破。在此,笔者作为一名普通的古玉爱好者向这批有识之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和敬意。

古玉器加工微痕显微研究是指通过光学放大技术对玉器上加工痕迹进行放大观察辨识、判断观察对象被加工部位的工具运动方向和方式,以及表面和痕迹中打磨抛光程度的研究形式。在当前的文博学界,器物加工痕迹显微研究作为一种新的研究理念和方法已被大多数学者认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尝试这一领域。它对了解从古至今不同时期玉器的加工工艺,并诠释生产效率和因此产生的社会用玉制度都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作用,是古代玉器研究的创新与突破。但是,笔者认为如何在高倍显微镜下观察和辨识真伪对普通爱好者来说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当立体影像变成平面图像时、聚焦点、色差、光线等等都会产生差别,物理光学镜头和普通镜头观察效果截然不同,这是其一;在没有真实参照物的情况下,拿自己的东西进行分析其可信度和可靠性都难以信服,这是其二。故,笔者感到首先我们必须了解现代工艺痕迹在微痕显微中的特征反映,因为其可靠性真实,实物得到便捷。当您充分了解了现代工艺痕迹的章法,就会认识到古代工艺不同与此的感性认识,这是一种鉴赏者必备的认知。有了工艺上的基本定位,再结合形制、玉质、、沁色、氧化层的变化等等基本定位一件器物的真伪、年代就引刃而解了。在此,我们特别要防止某些心怀叵测打着新兴学科幌子的所谓君子,拿着自己的赝品利用痕迹显微技术来忽悠那些没有接触、了解或很少接触了解这一领域的朋友。工艺痕迹研究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它在鉴定玉器的运用中需要其他领域技术的支持。

用工艺逻辑来观察古代玉器,较容易理解玉器是如何加工而成的掌握了加工工艺的逻辑性有利于对玉器加工技术和社会使用规范有进一步的理解,更有利于对古玉器断代和辨伪。所以玉器工艺痕迹的观察以及逻辑性研究是一门看得见摸得着的学科。玉器加工痕迹显微观察研究理论依据是玉器在制造过程中,被加工部位因力学、工具及媒介物作用而发生的不可逆转的物理变化会在玉器表面留下各种不同的切割、顶挖、勾划、打磨、抛光等加工迹。不同的加工技术方式、加工工具、媒介物都玉器上反映出形制、纹饰和表面光泽不尽相同。玉不琢不成器,玉石因加工而产生工艺痕迹,从肉眼就能观察到的大的器型、纹饰到必须用放大镜才能观察到的细微痕迹。有许多不同的种类。依据其形状、纹饰、光泽等工艺痕迹笔者做了大致的分类,基本可以分为铡、鏨、冲、压、勾、顺等以下10种工艺类型来比较研究和观察。

1、 切割工艺痕迹

使用柔性的麻绳、棉绳等工具,带动解玉砂间接对玉料进行加工或使用硬性的木片、岩石片、陶片、金属片、金属纽丝带动解玉砂在玉器上做单向或往复双向或多角度对玉器进行加工。这些痕迹在带有平面的器物上多可见。有时是为了把大块玉料切开成合适制作的尺寸或者进行粗线条加工,有的时候则是为了把玉料上的绺裂去掉。

2、 钻孔工艺痕迹

分为管钻、桯钻、掏划三种。管钻使用竹管、陶管、铁管等空心工具带动解玉砂间接对玉材进行单向或往复双向加工。桯钻使用木材、竹材、金属等实心工具带动解玉砂间接对玉材进行单向或往复双向加工。掏划是使用石英、黑曜石等石核不加解玉砂,直接对玉材进行单向或往复双向的加工。这些痕迹在玉器上是经常可以看到的,比如去除花枝间的余料、器皿的内堂,玉器镂空雕刻,用于配带串绳的空洞,高浮雕压地儿去料时候都会留下痕迹。

3、 打洼工艺痕迹

用实心的钻头带动解玉砂进行碾压打磨,去除洼地里的余料。表现山石,动物耳部的时候多会留下痕迹。

4、 锉磨工艺痕迹

使用一定厚度的坨子带动解玉砂进行锉磨。处理玉器边沿的部位,使其平整,在璧一类的器物上经常可以发现痕迹。

5、 拉丝工艺痕迹

也称镂空或镂孔。使用弓状框架拉直柔性的麻绳、棉绳或金属丝等工具,带动解玉砂往复运动对玉料进行镂空成形。各个时代带有镂空的器物上都很容易找到相关痕迹。

6、 直线工艺痕迹

使用片状工具加解玉砂在玉材上往复研磨而成,使用石核、锐利石片在玉材上往复刮蹭而成的直线,是玉器上最常见的加工痕迹。分为阴线阳线两种,其中阳线中还要使用打洼压地儿的工艺。

7、 斜刀工艺痕迹

斜刀工艺是在阴线琢制完成后,将阴线一侧沟边刮蹭成斜面,使纹饰在光线照射下产生多方向反射,达到纹饰艺术强化的效果。多能在商周时期器物上找到相关痕迹。

8、 卷线工艺痕迹

一条曲线是由无数个直线组成的,会形成单向刮蹭的同方向扇面、双向交织刮蹭的扇面、有锐利放射状毛刺扇面等等。

9、 圈线工艺痕迹

非常类似于卷线工艺,另外还有一种由管状工具带动解玉砂往复旋转形成的圈线,在刻画动物身上纹饰和表现眼睛的时候经常会出现这种痕迹。

10、 打磨工艺痕迹

使用不同细致程度的细沙对器物表面进行打磨,在不同时代由于习惯不同和喜爱风格的差别以及砂质的成分不同会打磨出不同光泽,同时在显微观察时会看到不同沙粒留下的工艺痕迹。

以上彩色部分段落是一篇良渚文化痕迹研究的相关论文的章节,笔者感到叙述的比较全面到位。但反映的仅仅是单方面地就事论事,谈碾琢痕迹不得不谈到痕迹上的玉质次生表现。这里还有考虑时代抚摸形成的变化和氧化层产生的表现特征。只有将工具加工、次生、玉质解理、氧化层以及年代磨损通盘考量,才能得出真正的结果。丁浩峰先生和钱耀斌先生与我前不久就此问题长谈到深夜还余兴未了,我们就良渚文化器物的皮壳、玉质、痕迹、器形等各自表述了自己的看法,他们的许多观点对我颇有启发。在这里我就良渚文化玉器的工艺痕迹提供一部分资料给大家参考,相片全部来自国家馆藏器物的影像,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瑶琨美玉》有感
读《瑶琨美玉》有感良渚玉琮孔内壁旋转纹其中的一种表现影相

 

下面是杭州余杭反山遗址M23出土良渚文化玉器观察微距成像

读《瑶琨美玉》有感
读《瑶琨美玉》有感

观察点碾琢痕迹放大40倍形成的影像

读《瑶琨美玉》有感
读《瑶琨美玉》有感

观察点碾琢痕迹放大60倍形成的影像

下面是杭州余杭反山遗址M14出土良渚文化玉器观察微距成像

读《瑶琨美玉》有感
读《瑶琨美玉》有感

观察点碾琢痕迹放大60倍形成的影像

读《瑶琨美玉》有感
读《瑶琨美玉》有感

观察点碾琢痕迹放大60倍形成的影像

读《瑶琨美玉》有感
读《瑶琨美玉》有感

观察点碾琢痕迹放大60倍形成的影像

以下一些相片是我拍摄的,下面两张是现代金属加工痕迹,在放大200倍后痕迹上的跳刀清晰可见。这种在高速运转中形成的所谓跳刀,是否与我们津津乐道的所谓良渚古玉工艺痕迹中的跳刀有相似产生的共同原因呢?为什么笔者在上百张良渚文化馆藏器物的微距成像中找不到跳刀的印证呢?这个问题不得不引起我的深思!

读《瑶琨美玉》有感
读《瑶琨美玉》有感

由于想在下一集谈自己有关痕迹与次生之间的关系认识,故在此不主述。但还是先提供几张自己拍摄的馆藏器物成像,许多朋友希望看到这类相片。他们不能真确把握酸咬后形成的特征和自然成器后形成的特征。我想提供以下成像做一个简略的表述。

读《瑶琨美玉》有感

微微凸起表面的黑色部分为阳起石矿物晶体的次生表现成像。

读《瑶琨美玉》有感

古玉透闪石表面上因为再结晶所形成的不同晶体形状,这种颗粒状、亚麻状、针状的不同表现形式凸起于打磨平整的器物表面,这是时间的证据。白色线纹说明了晶体变化后之间产生的空隙。

读《瑶琨美玉》有感

痕迹中蛀孔的成像

读《瑶琨美玉》有感

阳起石及透闪石矿物之次生变化,黑色部分在器物表面和痕迹内均有一致反映。这是颗粒状透闪石结晶体次生生长突起的表现,由于盖过了碾琢痕迹这就说明了这种晶体的成长形成应该是在成器以后。

读《瑶琨美玉》有感

 

玉润墨香拙笔

参考资料:

《原始生产技术》《史前时代技术的研究》、《琨美玉》、《中国古玉鉴?制作方法及矿物鉴定》、《关于线切割、砣切割和砣刻?兼论使用砣具的年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