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台博物館藏

 收藏家宾彦红 2012-03-12

中台博物館藏

中台禪寺向以不同一般傳統建築風格名聞於外,孰知其附建的中台博物館亦蒐藏了許多佛教文物,有感於中國文物大量流失國外,令人慨嘆,於偶然際遇發現仍有一部分倖存中台,實屬邀天之幸,雖然不多,但值得披載給大眾分享, 特介紹於後。     
         

* 創建源起
    佛教甚深的教理與悠久的歷史文化,創造出豐富、璀璨的藝術,早已成為全人類的珍貴資產。所謂「無情說法有   情聽」。透過虔敬造像,千古文物無言說法,啟迪人心,不但是佛法傳承的歷史見證,更是移風化俗、淨化心靈的   妙方。
   中台山積極致力於佛教文物的修復與保存,有鑒於佛教文物的藝術交融,可以體現歷史文化,同時具有淨化社    會、啟迪人心之功。因此,中台禪寺在2006年、2007年舉行兩次佛教文物展,引起學界、教界與十方信眾廣大的回     響。
   從靈泉到中台,善信檀越自海內外各地熱心捐贈歷代文物,齊心籌建中台山博物館,在大眾殷殷企盼下,中台山   博物館於2009年10月3日隆重開館。歷代文物、藝術瑰寶,穿越時空的長廊,引領大眾悠遊於佛教歷史,親入佛教     藝術的堂奧。


* 中台館藏
    常設展所展出之展品可分為石雕、金銅、木刻三大類,近二百件歷代佛教文物精品中,有漢傳、藏傳及南傳三大地區的金銅佛像;有佛、菩薩、羅漢、天王、童子、龍女等木刻造像;與中外歷代石雕造像。石雕造像是此次常設展的主軸,展品多達近百件,件件法相莊嚴,栩栩如生,其中牽繫的年代,從印度的犍陀羅石造菩薩立像,到元明時代的石造羅漢坐像,上下長達千餘年。
     
* 介紹展品   此處僅介紹其中部分 計二十九件
          依年代: 溯自六朝以迄清朝,分別為 六朝1件,北魏1件,東魏3件,西魏3件,北齊3件,北周1
                    件,隋2件,唐5件,宋元4件,明4件,清2件。
          依主題: 分別為 造像碑7件,佛10件,菩薩6件,羅漢3件,諸天2件,神獸1件。
          依材質: 分別為 石雕16件,金銅6件,木刻7件。
      
     為便於呈覽,此處以材質分類來介紹藏品:

                                  一石雕篇         16件
                                  二金銅篇           6件
                                  三木刻篇           7件

石雕之1
比丘□滿造釋迦三尊佛立像
東魏興和二年 (540)
石灰岩
167.8 x 97.4 x 38.3 cm
此鋪為背屏式高浮雕三尊佛立像,石灰岩材質。主尊螺旋紋高髮髻,面相清秀,微含笑意。身著褒衣博帶式袈裟,內有僧祇支,中間結帶,手施無畏、與願印,跣足立於蓮台上,裝飾蓮花頭光身光。二脅侍菩薩頂戴寶冠,寶繒垂肩,衣著帔帛,左右各持蓮苞、淨瓶及桃形鎖,瓔珞在腹前結成X形。一佛二菩薩連背屏舟形背光,上段浮雕四身伎樂飛天,中刻翔龍,口銜嘉蓮,為北魏晚期以來山東青州地區造像的特色。背屏後線刻主尊一佛二菩薩,旁刻四佛與二供養比丘像。
四方形底座蓮台樸素簡潔,有銘文十六行,旁線刻二護法獅子,造形生動活潑。此尊造像從造形來看,背屏式一鋪三身像具體呈現出山東青州地區的造像風格,既雄偉磅礡又細密入微,代表東魏佛造像具典型性的美感與成熟樣式。

CTM-004093-0 (1280x960).jpg
比丘□滿造釋迦三尊佛立像
東魏興和二年 (540)
石灰岩
167.8 x 97.4 x 38.3 cm
此鋪為背屏式高浮雕三尊佛立像,石灰岩材質。主尊螺旋紋高髮髻,面相清秀,微含笑意。身著褒衣博帶式袈裟,內有僧祇支,中間結帶,手施無畏、與願印,跣足立於蓮台上,裝飾蓮花頭光身光。二脅侍菩薩頂戴寶冠,寶繒垂肩,衣著帔帛,左右各持蓮苞、淨瓶及桃形鎖,瓔珞在腹前結成X形。一佛二菩薩連背屏舟形背光,上段浮雕四身伎樂飛天,中刻翔龍,口銜嘉蓮,為北魏晚期以來山東青州地區造像的特色。背屏後線刻主尊一佛二菩薩,旁刻四佛與二供養比丘像。
四方形底座蓮台樸素簡潔,有銘文十六行,旁線刻二護法獅子,造形生動活潑。此尊造像從造形來看,背屏式一鋪三身像具體呈現出山東青州地區的造像風格,既雄偉磅礡又細密入微,代表東魏佛造像具典型性的美感與成熟樣式。

CTM-004093-0.jpg

 石雕篇2
比丘道纂造佛碑像
西魏大統十二年 (546)
紅砂岩
222.7 x 54.5 x 14 cm
由造像銘文可知,此碑為佛弟子比丘道纂與劉奴子等,於西魏大統十二年所造,碑體通高222公分,四面環刻,碑身分三段,上刻兩龕,下則銘文題記。碑陰帷幕龕上刻二佛並坐,碑左上刻立佛立於蓮座,碑右二龕立佛,其碑陰、碑右下方皆刻供養人名。
碑陽上首雙螭龍盤蛟成圓弧形,龍腳向下,龍尾交纏,下飾圓形蓮花圖案。上龕刻倚坐彌勒菩薩三尊像,中尊彌勒菩薩,頭頂寶冠,繒帶寬大,向兩側開展,右手施無畏、左手與願印,帔帛在身前交叉,雙脅侍菩薩立於蓮花座上,身形向主尊對稱。中龕刻佛三尊像,主尊結跏趺坐,右手施無畏印,左手與願印,褒衣博帶,懸裳下垂,略向兩側開展,衣紋規律對稱,衣角成菱形,轉褶成V字形,左右菩薩手持法器,天衣向兩側飄揚,立於蓮苞上,主尊與菩薩之間,猶可見彩繪之弟子像,下刻雙獅,回首露齒,鬃毛成圓形,豎尾直立,雕工稚拙,質樸可愛。
此碑上中龕之菩薩像皆向內弓成對稱身形,雙獅子與雙龍之風格皆可見於北魏以來碑刻造像中的類似影子。銘文書法多異體字。綜而言之,此碑風格質樸,大都為西魏成熟的樣式,由雕工之刻法與造形則與寧夏固原之造像有相似之處,或為此一地域之造像,則有待進一步的考察。

CTM-004028-0.jpg




CTM-004028-1.jpg




CTM-004028-2.jpg




CTM-004028-3.gif

 石雕篇3
王俟尼造佛碑像
西魏大統十七年 (551)
頁岩
192.9 x 70.0 x 18.0 cm
此碑氣度恢弘,龕飾華麗,構圖精采,雕工細膩,尤其減地平鈒與高低浮雕,工法嫻熟,虛實互用,隱見中西交融痕跡。 人物自然天真不掩胡風,化佛親近人間,躍然西魏風情。表彰一地教化純樸,鷲山龍樹之期,溢表銘文。碑身片岩雕造,玉石堅硬,碑首龍紋蒼勁,彌勒菩薩頭帶寶冠,頸飾項圈,繒帶垂肩,懸裳交腳於座,右手施無畏印,左手與願印,寶相圓滿,慈視人間。脅侍弟子菩薩,簇擁蓮台,呈現兜率淨土的和樂雅淨。主龕釋迦說法圖,雙獅前引,象馱寶輦,錦飾麗紋,雕瑩華座,釋迦如來升座說法,清秀挺俊,含笑垂視,著褒衣博帶、內襯僧祇支,衣褶流暢,下裳遮座層層鋪疊,刀法洗練,法度莊嚴。兩側弟子捧缽表法,菩薩持桃帶瓶,供養菩薩胡跪請供,座下僧俗誦經持爐,胡服護法儀仗威武。帳頂垂襯鱗紋,懸寶纓、綴珠玉,流蘇彩鈴裝飾聯幡,兩側淺草紋細緻,繁複精彩尤勝龍門流式。背龕彌勒倚座,寶繒垂肩,天衣披座,一派化主氣度。脅侍祥和恬靜,座下雙獅可愛逗趣。碑側思惟太子、白馬辭行等佛傳故事,呼應主龕釋迦垂跡。

CTM-008702-0.jpg
石雕篇4
石造佛立像
北周保定二年 (562)
頁岩
368.0 x 102.0 x 91.0 cm
此尊佛像直身立於蓮座上,底座厚實,四面鐫刻銘文,身形薄削,背面下方左右各有一個漏斗形凹槽。頭刻螺髮髻,髮髻低平寬廣,臉相豐腴圓潤,眉線彎曲,嘴角上揚,微帶笑意。右手施無畏、左手與願印,內著斜襟僧祇支,中有結帶,身著雙領垂肩袈裟,大U字型,兩側線刻衣紋,對稱交叉,通身袈裟留有菱形格彩繪紋,下裳成內外兩層,雙蓮瓣形底座,蓮形厚實。據銘文所載,此尊佛立像,為北周保定二年(562),河東蒲州辯智法師率四部眾等所立的丈八大佛像,銘文中所載另有二個年款,一為隋開皇六年 (586) 因建德三年 (574) 毀佛後修護的題記,一為唐代開成三年(838)安佛眼睛之記載。
縱觀此尊,臉相圓潤,身形飽滿,具體呈現北周佛像張家樣豐實圓滿的精神,手為後修,據上銘文所載,此尊造像歷經北周毀佛後,於隋代開皇六年重修,足證歷代以來佛教造像經劫火之餘,後人基於宗教的虔敬,代有修飾,於史書之外足資鑑證的最好說明。

CTM-006264-0r.jpg
 
石雕篇5
石造觀音立像
隋 (581-618)
砂岩
282 x 82 x 68 cm
此尊圓雕石造菩薩,頭戴花蔓寶冠,冠繒下垂,寶冠中刻寶珠、化佛及雙龍銜花。菩薩容貌端嚴,面頰圓豐,陰刻眼線自然彎曲,眼瞼下垂俯視,神態沉靜而莊重,散發清新秀麗的氣息。頸戴寶珠項飾,長串瓔珞懸繞全身,交會於腹前的繫璧,中間垂直紳帶以寶珠、圓璫、玉磬組成,更顯現華麗,兩側腰際並刻有雙龍口銜瓔珞。菩薩身著帔帛裳裙,內有斜襟,雙手為後世所修復,現可見左手結印、右手持法器。造像表面施畫彩繪,層次重重交疊,可能經歷代所增色。此尊菩薩立像,古樸典雅,通體平直,下裳線條成直線,後背亦平削呈直線,唯小腹微突,整體造型呈現端直華貴的特色,為隋代菩薩像的重要特徵。


CTM-006242-0.jpg
 
石雕篇6
柳寤生造釋迦佛碑像
西魏大統九年 (543)
108 x 44 x 15.5 cm
此造像碑碑頂為圓弧形,線刻四身伎樂天人,拱著正中的佛塔,塔內二佛並坐。碑正面開一方形主龕,龕正中為釋迦佛,結跏趺坐於束腰方座,佛背後有火燄紋背光及圓形頭光,右手作施無畏印,左手為與願印。主尊佛左右為兩弟子、兩脅侍菩薩、兩護法神王,光背兩側又有佛弟子六身。此造像人物雖多卻主次分明,所站位置前後錯落,參差有序。主龕下方為七尊立佛,最下方為兩隻獅子,中央有後代雕刻的博山爐。整個龕面周圍線刻浮雕的鈴鐸、蔓藤、童子等為紋飾,十分華麗。
碑背面開十七個龕,最上為二佛並坐龕,龕左右線刻二尊持蓮比丘;餘十六龕為單尊坐佛。碑的兩側面各開一龕,龕內造一立佛,龕下線刻一供養比丘,其下各刻銘文。一面為柳寤生造像銘文,一面為供養比丘名字,可知此碑乃僧俗共造,得見當時佛教普及之情況。由銘文知柳寤生為一孝子,造碑乃為紀念已故的祖父母、父母、叔父母,以此造像功德回向,可謂孝心感天。

CTM-004012-0.jpg
 
石雕篇7
石造交腳菩薩五尊像
東魏 (534-550)
黃玉石
54.5 x 29.9 x 13.7 cm
此鋪五尊像以黃玉石為材質,後有火燄紋舟形背光,通體敷彩貼金,十分少見。主尊交腳彌勒菩薩坐於須彌台座,雙足由地神以蓮花撐托,菩薩的頭光飾花蔓紋,襯托出主尊的瑞相莊嚴。佛面容娟秀,眉目細長,給人慈藹的親切感,右手作施無畏印,左手為與願印,天衣帛帶於腹前繫璧交叉,裙裳下緣層層翻摺,此為南北朝盛行的樣式。左右二脅侍弟子及二菩薩皆立於蓮座上,表情生動,造型自然,典雅秀逸,皆手持蓮苞及桃形器物。基座正面刻蓮花纏繞,左右側雕供養人,使造像更具裝飾意味。背光後面以線刻釋迦菩薩決意出家,白馬犍陟辭別的場面。整體雕刻手法精緻、技巧成熟,足為南北朝造像藝術的代表佳作。


CTM-008367-0.jpg
 
石雕篇8
石造三尊佛坐像
北齊 (550-577)
145.0 x 86.5 x 79.7 cm
此件作品以透雕與高浮雕的技法呈現,整體結構嚴謹豐富,層次井然,雕工精湛,技巧卓絕,通體描金彩繪,極為珍貴。從台座上生長兩株菩提樹組成背屏,葉間六層鏤空,共百八片葉子,象徵凡夫轉化百八煩惱後即現自性菩提心。正面主尊佛結跏趺坐於須彌山上的蓮花台座,有桃形頭光富裝飾性,佛眉目細長,形體豐滿,薄衣貼體,輪廓富曲線變化,右手作施無畏印,左手為與願印。二菩薩侍立於蓮莖台上,神態沈靜,衣著飾物精美,更增添人物形象的雅緻和瑰麗。蓮座下雕刻雙龍,猶如龍天護法常在。龍的下方雕刻圍繞著須彌山的香水海,佛菩薩的蓮花座即從此海中生起。造像背面樹下立有二尊弟子,樹幹上刻有火燄形寶珠。基座刻有蓮花纏繞,為後代修復再造,驅使整體造像更具裝飾意味。此件作品不僅呈現北齊透雕藝術之美,更蘊含深廣佛法義理,使觀者自然流露出感恩、清淨、慈祥、喜悅之心。

CTM-008212-0.jpg
 
石雕篇9
石造佛立像
北齊 (550-577)
石灰岩
53.4 x 13.0 x 13.0 cm
此尊佛立像是盧舍那法界人中像。其特徵是佛身上以或畫或刻的手法描繪出佛經內容,主要在表達《華嚴經》所說的「無盡平等妙法界,悉皆充滿如來身」之意象,以闡明盧舍那佛的法身中,法界諸相無一不現的道理。此件盧舍那法界人中像跣足而立,右手施無畏印,左手執衣一角,佛衣上畫有佛陀、菩薩、飛天、人、惡道等法界之圖像,以流暢的線條勒出,再加上點金、彩繪,形成生動璀麗的圖景,使觀者在瞻禮佛陀之時,體味種種法界之深義。


CTM-008297-0.jpg
 
石雕篇10
石造佛立像
北齊 (550-577)
石灰岩
134.5 x 38.0 x 27.0
此尊佛立像,站姿挺拔,胸部厚而結實。佛頭肉髻低平,飾有螺紋,面部圓潤,目光下歛,飽含慈悲濟世的情懷,同時呈現北齊佛像沈靜端嚴的意境。佛手雕刻柔軟細緻,右手施無畏印,左手與願印,傳達佛陀的大慈悲願心能使眾生所求皆遂,無所畏怖。佛衣為低開領的通肩袈裟,袈裟表面以彩繪的方式表現福田相。內有僧祗支,薄衣貼體,受到印度笈多式樣的影響,為典型的山東青州風格。
佛的神情端正嚴肅而充滿自信,如在禪定中徜徉,使觀者於瞻仰中,能感受到其寂靜安定的內在力量。

CTM-009225-0.jpg
 
石雕篇11
劉大猷造阿彌陀佛坐像
唐開元十二年 (724)
石灰岩
71 x 32 x 26 cm
此尊佛坐像有桃形頭光,頭光中心為蓮瓣,外圍雕刻蔓藤環繞的七佛。佛肉髻高突,波浪形髮紋,面部豐滿圓潤,慈眼俯視,大耳垂肩,嘴唇飽滿輕合,身著雙領下垂袈裟,內有僧祗支結帶,衣擺垂覆於座,衣紋流暢自然,右手施無畏印,左手撫膝,結跏趺坐於八角束腰蓮座上。蓮台的基座刻有銘文,共十六行,說明此像乃造像功德主劉大猷為皇帝、皇后、師僧父母、法界蒼生、七世先亡、現存眷屬所敬造的彌陀像。整體視之,佛的面容圓滿端祥,身軀雄健飽滿,表現了典型的唐代寫實風格。


CTM-008072-0.jpg
 
石雕篇12
道宗律師三尊佛碑像
唐開元十八年 (730)
大理石
47.2 x 48.0 x 11.2 cm
此碑造像內容為一佛二菩薩。佛端坐於雙龍頭的靠背椅上,佛頂為平滑高肉髻,有圓形頭光,面形豐圓,大耳垂肩,眼簾細長,神態慈祥,佛衣下擺呈弧形,披覆整個佛座,雙足由蓮花撐托。二菩薩侍立於蓮莖蓮台上,同佛一樣均有圓形頭光,菩薩立像自然、生動、優美,體態略呈S形,此為盛唐菩薩立像特色。
造像背後刻有唐代雲花寺住持道宗律師塔銘,銘文中記載道宗律師的生平與其個人對佛法的體證,以及對律宗的發展作出的貢獻。道宗律師圓寂後,深得後世景仰,故刻銘文以讚頌之。


CTM-007793-0.jpg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