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人石趣 -- 文彭与印石艺术

 聽雨軒sjh 2012-03-13

    文彭(1498-1573),字寿承,号三桥,人称文国博,明四家之一文徵明长子。幼承家学,诗、文、书、画均有建树,尤精篆刻,开一代印论之先河。

    明洪武三十五年(1402),燕王朱棣攻陷应天府,其侄建文帝不知所终。成祖朱棣(永乐帝)迁都北京,应天府作为留都,改称南京。

    明中叶的六朝古都南京,王气不再,经济文化却很繁荣。嘉靖三十六年(1557)的一天,一位读书人肩舆青童,逍遥过市,来到珠宝廊边的西虹桥时,听到阵阵争吵声,于是下轿观看。只见一位外地老汉,身负两筐石头,身边一只羸瘦的毛驴,也驮着两筐石头,正与一位本地人理论。见有读书人到来,老汉赶忙上前请求主持公道。原来那个本地人约定要买老汉的石头,这次老汉带来四筐石头,因路途遥远,很是辛苦,恳求买家加些路费,买家坚决不肯,于是两人争执不下。读书人仔细打量了一番说,两位不必争吵,我出两倍价钱外加运费,收下这四筐石头,于是这桩公案圆满了结。谁也没有料到,这四筐石头的出场,竟然石破天惊,引发了一场中国印学史上的重大革命。

    明代,国家最高学府是国子监。朱棣迁都北京,重设国子监,而留都南京的国子监依然保留,于是有了“南监”、“北监”之分。前文所述买下四筐石头的读书人,就是南京国子监博士(学官)文彭,人称文国博。而那四筐石头即为著名的青田“灯光冻”。

    明屠隆《考槃馀事》记述:“青田石中有莹洁如玉,照之灿若灯辉,谓之灯光石,今顿踊贵,价重于玉,盖取其质雅易刻而笔意得尽也,今亦难得。”“灯光冻”产于青田山口封门。青田、寿山、昌化、巴林为中国四大印石,而灯光、田黄、鸡血称“印石三宝”。

    玺印向为执信之物。其艺术滥觞于先秦,兴盛于两汉,衰微于唐宋,而巅峰于明清。明吴名世《翰苑印林·序》说:“石宜青田,质泽理疏,能以书法行乎其间,不受饰,不碍力,令人忘刀而见笔者,石之从志也,所以可贵也。故文寿承以书名家,创法用石,实为宗匠。”古来治印,多用金属、玉石等材料,硬度较高,或铸或琢,素以匠人操作,少有文人亲为。“灯光冻”石硬度只有摩氏1.5度,文寿承以此为材,运用双钩刀法,奏刀有声,如笔意游走,实为开山宗师。当时与文彭并称“文何”的何震,发明冲刀法,单刀猛进,游刃有余,功莫大焉。文彭也是边款艺术的缔造者,除了印文,他在印章的其它五面,以他深厚的书法功底和文化学养,师法汉印,锐意进取,篆刻出诗词美文;警句短语;史事掌故等,使印章成为完美的艺术品。

    现藏杭州西泠印社的《琴罢倚松玩鹤》印章,为文彭五十岁时力作,四面、顶部皆有款识,共刻有七十余字。松荫鹤舞,鼓琴其间,啸傲风雅。印款笔势灵动,用刀苍拙,直是汉魏遗风。印文边缘多有残损,颇有金石古韵。印石彰显出文人宽怀从容、淡雅有格的自信神态。

    为印石艺术传播推波助澜的人,还有一位文彭的挚友,以诗文名世,管至兵部左侍郎的汪道昆。他在文彭家里看到四筐石头,随即出资买下一百方印石,请文彭、何震师徒镌刻。不久,汪道昆到北京特意拜访吏部尚书(塚宰),尚书也渴望得到文彭的印章。于是文彭又被任命为北京国子监博士,这就是文彭两京国子监博士的由来。而印石艺术也迅速传向北方。

    早在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就强调:“明跋尾印记,乃书画之本业耳。”将钤印于书画的印章艺术,提升到与书画相同重要的地位。文彭的印章艺术,将书、画、印融为一炉,成为不可分割的有机体,其功可鉴。明末清初著名文人周亮工《印人传》说:“但论印一道,自国博开之,后人奉为金科玉律,云礽遍天下,余亦知无容赞一词。”诚哉斯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