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NO2

 红花绿叶园 2012-03-14

 NO2二氧化氮

科技名词定义

中文名称:

二氧化氮

英文名称:

nitrogen dioxide

定义:

化学分子式为NO2,红棕色气体。密度1.491,溶点-9.3℃,能溶于水,是一种强氧化剂。在17℃以下经常是两个分子结合在一起,所以又称“四氧化二氮或过氧化氮(N2O4)”

应用学科:

大气科学(一级学科);大气化学(二级学科)

以上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

百科名片

  

二氧化氮气体

二氧化氮是一种棕红色、高度活性的气态物质。二氧化氮在臭氧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人为产生的二氧化氮主要来自高温燃烧过程的释放,比如机动车、电厂废气的排放等。二氧化氮还是酸雨的成因之一,所带来的环境效应多种多样,包括:对湿地和陆生植物物种之间竞争与组成变化的影响,大气能见度的降低,地表水的酸化,富营养化(由于水中富含氮、磷等营养物藻类大量繁殖而导致缺氧)以及增加水体中有害于鱼类和其它水生生物的毒素含量。

中文名:

二氧化氮

外文名:

Nitrogen dioxide

化学式:

NO2

相对分子质量:

46.01

化学品类别:

非金属氧化物

目录

简介

化学品介绍

成分/组成信息

危险性概述

急救措施

消防措施

泄漏应急处理

操作处置与储存

接触控制/个体防护

理化特性

稳定性和反应活性

毒理学资料

生态学资料

废弃处置

运输信息

法规信息

转换信息

来源

实验室制法

简介

  

NO2气体呈红棕色

  二氧化氮(Nitrogen dioxide, NO2)

  又称为过氧化氮,是大π键结构的典型分子。大π键含有三个电子,其中两个进入成键π轨道,一个进入反键π轨道。二氧化氮室温下为红棕色气体,易溶于水且具有刺激性气味。吸入二氧化氮可能对肺组织产生强烈的刺激作用和腐蚀作用。由于其结构的不稳定性,通常情况下与其二聚体形式——四氧化二氮(无色气体)混合存在,构成一种平衡态混合物。二氧化氮转化成四氧化二氮放热。升高温

  

图中左为热水,右为冰水

度,平衡向二氧化氮合成的方向移动;降低温度,平衡向四氧化二氮合成的方向移动。

化学品介绍

名称

  

二氧化氮

  化学品中文名称:二氧化氮

  化学品英文名称:nitrogen dioxide

  技术说明书编码:40

  CAS No.: 10102-44-0

  EINECS号: 233-272-6[1]

分子结构

  二氧化氮分子是V形分子、极性分子。

性质

  二氧化氮(NO2)在21.1℃温度时为棕红色刺鼻气体。有毒气体.密度比空气大易液化。易溶于水;在21.1℃以下时呈暗褐色液体。在-ll℃以下温度时为无色固体,加压液体为四氧化二氮。分子量92,熔点-11.2℃,沸点21.2℃,蒸气压101.3lkPa(2l℃),溶于碱、二硫化碳和氯仿,易溶于水。性质较稳定。二氧化氮不是酸性氧化物。二氧化氮密度比空气大

  二氧化氮溶于水并与水反应生成硝酸

  3NO2+H2O=====2HNO3+NO

  4NO2+2H2O+O2=====4HNO3

  但二氧化氮溶于水后并不会完全反应所以会有少量二氧化氮分子存在,为黄色。

  因此硝酸溶液会呈现黄色.这个反应可以认为其为可逆反应,因为硝酸同时会分解。

  因二氧化氮溶于水后还生成一氧化氮,所以不是硝酸的酸酐。 NO2可以直接被Na2O2吸收[2]

  Na2O2+2NO2=2NaNO3

  所以,所有中学习题中所谓的NO,NO2,CO2混合气体通过过氧化钠后残留NO或者NO2气体的描述皆为错误,是不负责任出题人胡乱编造的

成分/组成信息

  有害物成分CAS No.

  二氧化氮10102-44-0

危险性概述

  危险性类别:

  

二氧化氮

  侵入途径:

  健康危害:氮氧化物主要损害呼吸道。吸入气体初期仅有轻微的眼及上呼吸道刺激症状,如咽部不适、干咳等。常经数小时至十几小时或更长时间潜伏期后发生迟发性肺水肿、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出现胸闷、呼吸窘迫、咳嗽、咯泡沫痰、紫绀等。可并发气胸及纵隔气肿。肺水肿消退后两周左右可出现迟发性阻塞性细支气管炎。慢性作用:主要表现为神经衰弱综合征及慢性呼吸道炎症。个别病例出现肺纤维化。可引起牙齿酸蚀症。

  环境危害:对环境有危害,对水体、土壤和大气可造成污染。

  燃爆危险:本品助燃,有毒,具刺激性。

  可能使人昏厥

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大量清水冲洗,然后用肥皂清洗皮肤

  眼睛接触:大量清水冲洗,就医

  吸入: 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消防措施

  危险特性:本品不会燃烧但可助燃。具有强氧化性。遇衣物、锯末、棉花或其它可燃物能立即燃烧。与一般燃料或火箭燃料以及氯代烃等猛烈反应引起爆炸。遇水有腐蚀性,腐蚀作用随水分含量增加而加剧。

  有害燃烧产物:氮氧化物。

  灭火方法:本品不燃。消防人员必须佩戴过滤式防毒面具(全面罩)或隔离式呼吸器、穿全身防火防毒服,在上风向灭火。切断气源。喷水冷却容器,可能的话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灭火剂:干粉、二氧化碳。禁止用水、卤代烃灭火剂灭火。

泄漏应急处理

  应急处理: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上风处,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毒服。尽可能切断泄漏源。若是气体,合理通风,加速扩散。喷雾状水稀释、溶解。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产生的大量废水。漏气容器要妥善处理,修复、检验后再用。若是液体,用大量水冲洗,洗水稀释后放入废水系统。若大量泄漏,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喷雾状水冷却和稀释蒸汽。用防爆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操作处置与储存

  操作注意事项:严加密闭,提供充分的局部排风和全面通风。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建议操作人员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全面罩),穿胶布防毒衣,戴橡胶手套。远离火种、热源,工作场所严禁吸烟。远离易燃、可燃物。防止气体或蒸气泄漏到工作场所空气中。避免与还原剂接触。搬运时轻装轻卸,防止钢瓶及附件破损。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

  储存注意事项: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远离火种、热源。库温不宜超过15℃。应与易(可)燃物、还原剂、食用化学品分开存放,切忌混储。储区应备有泄漏应急处理设备。

接触控制/个体防护

  职业接触限值

  中国MAC(mg/m3): 5[NO2]

  前苏联MAC(mg/m3): 2

  TLVTN: ACGIH 3ppm,5.6mg/m3

  TLVWN: ACGIH 5ppm,9.4mg/m3

  监测方法:盐酸萘乙二胺比色法

  工程控制:严加密闭,提供充分的局部排风和全面通风。提供安全淋浴和洗眼设备。

  呼吸系统防护:空气中浓度超标时,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全面罩)。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建议佩戴空气呼吸器。

  眼睛防护:呼吸系统防护中已作防护。

  身体防护:穿胶布防毒衣。

  手防护:戴橡胶手套。

  其他防护:工作现场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进入罐、限制性空间或其它高浓度区作业,须有人监护。

理化特性

  主要成分:纯品

  外观与性状:黄褐色液体或气体,有刺激性气味。

  pH:

  熔点(℃): -9.3

  沸点(℃): 22.4

  相对密度(水=1):1.45

  相对蒸气密度(空气=1):3.2

  饱和蒸气压(kPa): 101.32(22℃)

  燃烧热(kJ/mol): 无意义

  临界温度(℃): 158

  临界压力(MPa): 10.13

  辛醇/水分配系数的对数值: 无资料

  闪点(℃): 无意义

  引燃温度(℃): 无意义

  爆炸上限%(V/V): 无意义

  爆炸下限%(V/V): 无意义

  溶解性:溶于水。

  主要用途:用于制硝酸、硝化剂、氧化剂、催化剂、丙烯酸酯聚合抑制剂等。

  其它理化性质:

稳定性和反应活性

  稳定性:

  禁配物:易燃可燃物、强还原剂

毒理学资料

  急性毒性:LD50:无资料

  LC50:126mg/m3,4小时(大鼠吸入)

  亚急性和慢性毒性:

生态学资料

  生态毒理毒性:

  生物降解性:

  非生物降解性:

  生物富集或生物积累性:

  其它有害作用:该物质对环境有危害,应特别注意对地表水、土壤、大气和饮用水的污染。

废弃处置

  废弃物性质:

  废弃处置方法:根据国家和地方有关法规的要求处置。或与厂商或制造商联系,确定处置方法。

  废弃注意事项:

运输信息

  危险货物编号:23012

  UN编号: 1067

  包装标志:

  包装类别:O52

  包装方法:钢质气瓶。

  运输注意事项:采用刚瓶运输时必须戴好钢瓶上的安全帽。钢瓶一般平放,并应将瓶口朝同一方向,不可交叉;高度不得超过车辆的防护栏板,并用三角木垫卡牢,防止滚动。严禁与易燃物或可燃物、还原剂、食用化学品等混装混运。夏季应早晚运输,防止日光曝晒。公路运输时要按规定路线行驶,禁止在居民区和人口稠密区停留。铁路运输时要禁止溜放。

法规信息

  法规信息化学危险物品安全管理条例(1987年2月17日国务院发布),化学危险物品安全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化劳发[1992] 677号),工作场所安全使用化学品规定 ([1996]劳部发423号)等法规,针对化学危险品的安全使用、生产、储存、运输、装卸等方面均作了相应规定;常用危险化学品的分类及标志(GB 13690-92)将该物质划为第2.3 类有毒气体;剧毒物品分级、分类与品名编号(GA 57-93)中,该物质的液化或压缩品被划为第一类 A级无机剧毒品。

  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9)中,该物质的临界量为1吨,满1吨即成为重大危险源。

转换信息

  二氧化氮可以转换成四氧化二氮,方程式为2NO2 ==== N2O4,正反应是放热。

  在高压下,或低温下主要为四氧化二氮。

来源

  二氧化氮除自然来源外,主要来自于燃料的燃烧、城市汽车尾气。此外,工业生产过程也可产生一些二氧化氮。据估计,全世界人为污染每年排出的氮氧化物大约为5300万吨。

  另外闪电也可以产生NO2,在闪电时由于空气中电场极强,空气分子被撕裂而导电雷电电流通过时产生大量的热,使已经呈游离状态的空气成分N2、O2结合。

  N2+O2==放电或高温==2NO,NO进一步与空气中O2反应,生成NO2 2NO+O2===2NO2,NO2与云结合成HNO3,3NO2+H2O=2HNO3+NO,与雨水一起落下,成为天然氮肥。

实验室制法

二氧化氮

  制取方法:

  [1]实验室通常用不活泼金属与浓硝酸反应:

  Cu+4HNO3(浓)=Cu(NO3)2+2NO2↑+2H2O

  收集方式:

  向上排空气法(由于二氧化氮易溶于水,故不可用排水法进行收集。)

  尾气处理:

  [2]通入氢氧化钠溶液即可快速吸收。

  2NO2+2NaOH=NaNO2+NaNO3+H2O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