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向捡起道德底线的“拾荒者”致敬

 月未圆书斋 2012-03-14
 向捡起道德底线的“拾荒者”致敬
    “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选自《有的人》臧克家

    三月,是一个很美的季节。三月,也因为一个人的名字而变得鲜活起来。走进三月,就是走进春暖花开。走进三月,就是重温人间真情。

    只是,逝者已逝,生者如斯。所以,我们用另一种方式铭记。人可以化成灰烬,但精神却可以长存。当雷锋精神成为了一个民族的精神的时候,我们除了歌颂,就只剩下传承。

    只是如果可能,我还是希望,精神在,人也在。我们不要将一切外在的东西强加在生命意义之上。生活的本真应该是:生下来,然后倔强地活下去,无论命运赋予我们的一生是艰辛还是苦难,都要隐忍地活下去。

    所以,对于活着的人,对于那些艰难地生活在最底层的人,却依然保留着一颗纯良之心的人,我们除了说一声谢谢,更要发自内心的向他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这里,我要讲述的是一位武汉的拾荒者,他叫付平。是个“三无人员。” 没有户口,没有父母,没读过书,常年在武汉流浪,靠捡垃圾为生,每天卖垃圾赚点钱维持生活。2011年9月30日,付平在宗关公交车站捡到一小包,里面“全是百元大钞”,当时现场只有他一个人,但他二话没说,就找车站卖报纸的王女士借了2元钱,坐上公交车赶到市失物招领处上交,钱包里面有2173元现金和3元美金,回来由于没钱,又是走回来的,饭也没吃。他捡东西上交,不是图荣誉,而是为了心安。

    只是为了两个字:“心安。”因为心安才会理得。如果不交出这笔拾到的钱,就会忐忑不安。对于一个没有读过书的人来说,付平说不出什么冠冕堂皇的大道理,也不会讲一些激励人心的豪言壮语。他只会很木讷地笑,很局促地重复着两句话:“没什么,真的没什么。”

    一个人的善良从来都不是教化出来的,而是一种人之初性本善的浑然天成。只是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被一些浮华的东西慢慢地泯灭掉了。当教育更偏重于急功近利的分数竞争的时候,我们的情感教育却趋于一种形式化,这样的教育会让情感越来越淡薄。

    我一直认为,一切的教育与熏陶都要以人为本,先学做人,再谈成才,否则会成为什么样的人材真的是一个会让社会感到隐忧的问题。

    付平是一个拾荒者,所以他的生活圈子不可能是一些所谓的白领或者高素质的精英。他居住在一个破旧的平房里,左邻右舍都是那些跟他一样的拾荒者,擦皮鞋者,小商小贩。但就是在这样的一个靠自食其力相互帮衬的劳动者的生活圈子里,他们才具有最本质的一种朴素的情感。就像最贫瘠的土地会有最美丽的风景一样,那是生命赋予我们的最初的馈赠。

    所以贫穷并不可怕,所以不识字也没什么遗憾。但如果一个人失去了良心与道德,才真的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守住自己有良知的的一颗心,就是守住了这个社会的道德底线。

    每个人活着,都不容易。贫困的人为一日三餐而奔波,有钱的人为房子、车子、票子、权力而不予余力的透支着自己的身体。在这样一个经济高速发展,人情却日益淡薄的时代,如果雷锋活到现在会怎么样?这样的如果真的很让人深思。

    但这个世界如果不曾出现过雷锋又会如何?好人因为没有雷锋作为榜样就会变成坏人吗?坏人因为学习了雷锋就会变成好人吗?道德的尺度不应该以一个人的名字来作为衡量。当我们提倡学习雷锋好榜样的时候,那些被大力提倡的,往往是我们这个社会现在最需要的一种精神。多希望雷锋变成这个社会最普通的人,或许这个社会人人都是雷锋了。

    幸好,我们还有许许多多像付平这样的人来支撑这个时代的道德底线。他们弯下腰不是为了对某个人卑躬屈膝,而是为了将那些破烂进行回收,是为了更加美化周围的环境。当他们挺起腰身的时候,他们无愧于这个时代,因为他们在堂堂正正的做人。

    走进三月,请多给那些善良的人一些真挚的关怀。走进三月,请将温暖的春风真正的吹进大街小巷,无论是活着的人还是已经离开了的人,因为他们的善良,请让我们对他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