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淮安名巷名店【堂子巷与粮食行】(原创)

 高厚不言 2012-03-14
古城淮安迎薰门外(南城门),有一巷名为堂子巷,“县志记载初为南城门外一米市,”后因巷东首有一澡堂子(德泉浴室)故得名曰“堂子巷”。巷东,北连迎熏门,南连涧河小吊桥(珠市街北),巷西尽头乃古运河大堆(南角楼遗址)。就在这条黄麻条石铺垫的老巷内,曾经是商贾云集,热闹非凡。白天,“堂子巷”内车水马龙人来人往,到了夜晚,更是家家户户张灯结彩灯火通明。此景象犹如一幅既浓厚而又深动,含有乡土文化色彩的【清明上河图】。好几代人曾见证过其繁荣昌盛,持久不衰的辉煌景象。
       巷内几十家的铺、行、院、坊,多式多样各有所长。有开面馆,烟馆,茶馆,酒馆,小吃馆,皮匠铺,笼匠铺,铁匠铺,裁缝铺,棺材铺,杂货铺,理发铺,烧饼铺,酱园铺,药铺,扣驴院,槽坊,磨坊,蛋坊,老虎灶,澡堂,水龙局,米业会所,竹子行,编席行,粮食行等,最值得一提的就要数粮食行了,历史悠久而远近闻名。  
       当年巷内的粮食行有二十几家之多,邹记粮行,王记粮行,李记粮行,孙记粮行,汪记粮行,陈记粮行,张记粮行等等,其中规模比较大,名声比较响,被堪称为是行业之首的就要数张记的“同兴粮行”了。  
    据八十一岁的张秀英(女)老人和原淮安县粮食局的张金柱老人回忆:“ 清朝光绪年间,平桥张庙人氏张登州,靠赶着自家的毛驴车,常年在外做一些各种各类的粮食生意。因其为人温和厚道,买卖公平而又善于经营,攒了些钱财后就进了城,在南门外堂子巷内开了家张记'同兴粮行'。又因其一直打着童叟无欺,诚信带客的宗旨,且买卖越做越大,所开粮行更是名震一时。“同兴粮行”因买卖大,生意好,当时粮行里雇用了十几个人(一般的粮行只雇用五六人而已),有管账房的先生,验粮的师傅,过斗、过斛(早年的一种计量用器具)的伙计和打杂做饭的帮工等。”
       据老人们回忆,每当粮行开早市收购粮食时,粮行外就会堆满了,各家各户或收粮贩子,从不同的地方贩来的各个品种的粮食前来变卖。此时粮行里的伙计们,有的忙着鉴定粮食品质的好坏,有的忙着过斗过斛,还有的忙着过完数量后及时地将账报给账房,帐房先生不但要眼勤、手快、记忆好,还要具备有一手打的即快又准的好算盘,以便准确的将钱付到每一位粮贩子的手中。

       此时的粮行内,伙计和粮贩子们的争论声,粮食进囤时发出的各种撞击声,伙计过斗、过斛时特有的吆喝声,加上帐房内传出的清脆而又富有节奏感的算盘敲打声,和粮贩子因卖了好价钱,拿到钱后高兴而又满意的憨笑声。这一幕幕,一声声汇聚在一起,简直就是一部无需创作的,人类与自然物相结合而奏响的纯真的交响乐!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岁月的流逝,一个崭新的民主国家成立了。新中国成立后,堂子巷内的各家商铺粮行,也随着全国的其他私人业主一样,为了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一起加入了公私合营的行列。现如今的堂子巷,虽然已经失去了往日的繁华景象,巷西也正在拆迁建国家水利项目工程。但是曾经的繁荣昌盛,却能真真实实地反映出我们祖辈们的勤劳与智慧。正因为有了祖辈们的辛勤付出,我们的淮安人,世世代代永远都会铭记着,那昔日历尽风雨的古城墙边上,这条黄麻条石铺垫的老巷内曾经的辉煌,它会伴随着我们的记忆与淮安的历史文化,直至永远永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