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磨课

 昵称8744430 2012-03-14

磨课真的很重要——关于教育家培养问题的对话


  西湖,烟雨迷蒙。早春的消息,已经在枝头,在草叶,在悠然而过的少女的双眸和衣饰里,轻轻悄悄地透露着。在西子湖畔的一家茶社,温暖的茶香伴随着热烈的气氛,杭州长寿桥小学的几位优秀老师围绕“磨课”的话题,展开了对话和研讨。
  磨课,就是认认真真、仔仔细细、反反复复地推敲、打磨课。磨课与青年教师的成长关系极大,一位教师,要想从普通走向优秀,从优秀走向卓越,从卓越走向教育家,必须要经历无数次的磨课——
  □对话人:楼磊  陈林玉  任一平  王曦玫  徐元昕  胡早娣  徐蔚  李振村
  □主持:董诞黎
  磨课为什么如此重要
  董诞黎:我们首先要探讨的一个话题就是:既然我们有常规的备课,磨课为什么还如此重要?
  楼磊:我感觉磨课和常规的备课还是有很大不同的。我一走上教坛,就体会到了磨课的好处。参加工作第一年,我的师傅朱来龄老师听我上课后说:“楼磊,我今天给你数了,你一节课说了12个‘就是’。”我吃了一惊,我怎么会有这个口头禅?第二次上课,我拿来录音机给自己全程录音,重放录音,我发现自己的确在不断重复“就是”。后来,朱老师就帮我从细节上一点点打磨,经过一段时间的打磨,我终于把这个毛病改掉了。
  李振村:刚登上讲坛的老师,就好比是一块没有经过打磨抛光的大理石,虽然可能是一块优质的石材,但它是粗糙的。只有经过精心打磨,粗糙的大理石才能变得细腻圆润、光可鉴人。对于一个刚刚登上讲台的老师而言,磨课的过程就是让粗糙的大理石变得光滑如镜的过程。
  董诞黎:磨课从大的范围来讲,属于备课的范畴,但从另外一个角度讲跟备课又有很大的差异。第一,磨课的目标比之一般的备课要求更高,磨的肯定是精品,是站在艺术的层面来要求自己的课堂;第二,它对老师的职业精神,对老师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成本要求更多;第三,磨课最重要的是来来回回推敲打磨的过程,在这样一个不断重复的过程中,磨课者的水平获得螺旋式的上升和提高。
  陈林玉: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我在一次公开教研活动中执教《四季的脚步》,那次因为是跟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靳家彦老师一起上课,我压力很大,前前后后磨了六次。《四季的脚步》是二年级的一首儿童诗,内容简单,读通读懂比较容易,因此我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说话,然后仿照着来写一段或两段儿童诗。在第一个班试讲,结果学生读这首诗都困难,读不出诗的味道,所以大部分时间花在引导学生朗读、理解这首诗上了。课后我马上修改教案,把目标定在读懂、感受四季美丽的景色。到第二个班试讲,结果又发现这个班的孩子朗读非常好,我迅即在课堂上调整目标: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说和写上……这样一堂堂上下来,每次学生的表现都不一样。上过六遍以后,我对学生在这节课上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有了充分了解,最后公开展示的时候非常顺利。所以我感觉,一次次磨课的过程,就是一次次不断接近和理解学生的过程。
  李振村:磨课磨到最后,不是把某一种方法固定下来,恰恰相反,真正好的磨课,最后是建立了非常好的学生观,能够因材施教。
  董诞黎:在反复磨课的过程中,可以暴露我们平时没有关注到的盲点和问题,解决这些盲点和问题,不只是对这一节课有意义,它可以给我们许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东西。
  李振村:这个说法好,虽然磨的是一节节具体的课,但收获的是共性的教学规律。我们通过一节节的磨课,逐渐接近教学真谛。
  王曦玫:我曾经磨过一节课:《1000以内数的认识》。三年前上这节课时,注重的是动手实践和操作,当时依据这个理念,设计了很多关于1000的体验活动,比如认识1000在长度上的表现——1000厘米有多长?1000在质量上的表现——1000克有多重?1000在数量上的表现——1000颗红豆有多少?……课上得热热闹闹。三年后再来上这节课,我意识到,数学教学应该更注重追求数学本质,要让二年级孩子真正认识1000的话,应该是从数数开始的。我就从数数这个角度出发,加强学生数数策略意识的培养。我先从无序的、杂乱的1000个小正方体入手,问学生这里有多少个正方体?学生觉得好多,很杂乱,在这样又乱又多的情况下,怎样才知道它的数量呢?他们想到要先排列整齐,这就是一种思维训练:从无序到有序。开始学生是一个一个数,发觉要数很长时间,就想到10个排一排,这样有100个10,数起来还是不方便,最后学生想到100个排成一层,有10层,叠成一个大的正方体,这样从点到线再到面,最后到体,就触到了数学本质:从数与代数的思想沟通了空间与图形的思想。这样的磨课,虽然跨越了较长的时间段,但是让我的教育教学理念得到了提升,现在我越来越注重从数学本质上去思考问题,认识到数学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一种思维方法。
  董诞黎:王老师的案例让我很受启发。一是磨课的过程可以是短期的,例如一周、一个月磨一堂课;也可以是长期的,像王老师这样磨了三年,尽管那堂课三年前上过,但是这个课一直留在你心中,其实有意无意你一直在思考。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有一节课《我的战友邱少云》,他第一次上的时候,问学生:你认为邱少云怎么样?一个小朋友说,邱少云太傻了,只要逃掉就烧不死了。当时王崧舟年轻气盛,一冲动就说:你才傻呢!引得满场哄堂大笑。这堂课在他心里留下了一个阴影。多年以后再上这节课的时候,又有学生说邱少云傻,这时候他没有生气,而是说:“你也认为他不应该死,对吗?”他首先是认同学生,肯定学生的这种想法其实是不想让我们的英雄死。结果课堂很顺利地引了过去。为什么他能这样改变呢?这就是从一节课的失败后,他一直在反思,最终获得了提升。
  李振村:看来,磨课不能急功近利,要放长线钓大鱼。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漪,七十多岁了,作报告滔滔不绝,这样的水平是怎么练出来的?其实也是磨出来的。于漪老师刚开始上课时,口才不好,讲课学生不愿听,怎么办呢?她采用了一个笨办法,就是每天把课上准备讲的内容一字不落地写出来,然后把讲稿一字不落地背下来。这样,到上课时她就可以脱离讲稿,根据课堂实际情况自如应对,就这样写啊背啊,几年下来,于漪磨出了好口才。
  徐元昕:磨课有助于我们找到自身的价值。我们小学老师收入不高,社会地位没有中学老师、大学老师受人尊敬,如果我们一天到晚只是备课上课,这样的生活多没意思呀。但磨课不一样,我们是带着研究的态度对待课堂,我们是把自己当教育家来钻研课堂,这样就让我们觉得自己的工作是很有意义的,自己也是有价值的,能够体验到一种成就感。
  李振村:综合刚才大家所说,我感觉磨课的意义有这么几点值得关注:第一,磨课是一种发现。在磨课过程中我们不断发现问题,发现矛盾,发现盲点,当然也不断发现教育教学的规律,不断发现知识特征和知识的美,不断发现教师自身的优势和劣势,不断发现学生的个性……这种发现不断为我们打开一个又一个新的天地,吸引我们前行。第二,磨课是一种带着发现的重新出发。磨课不是一直往前走,像刚才陈林玉老师介绍自己一节课上了六次,从形式上看每一次都是回到原点重新上这节课,其实每一次都是带着前一次的发现重新出发,每一次出发都是在不断地接近教学的真理。第三,磨课可以让我们享受到职业的高峰体验。就像徐元昕老师讲的,天天没有变化的备课上课会让人对教学产生一种厌倦,而打破这种平衡,来磨一节课,感觉就不一样了。它让你的智慧和才华汇聚到这节课里,让你产生一种成就感、价值感。第四,磨课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永远是一个过程。不是说磨一节课、几节课或磨一年课就完成了我们的专业成长,它应该是伴随职业生涯始终的长久过程。于漪老师、李吉林老师,都是七八十岁的高龄了,依然在研究课堂——可以说,她们依然在磨课,磨人生的课。据此看来,磨课的本质实际上是一种生命的修炼。
  磨课,究竟该磨些什么
  董诞黎:既然磨课有这么多的好处,那么,我们要思考一下,到底我们该磨些什么东西呢?
  徐元昕:我觉得,决定一堂课好坏的关键还是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
  李振村:也就说是磨课磨的是一种思考力。
  徐元昕:对,就是磨思考力。现在网上资源很多,许多老师拿到一节课后,第一反应就是到网上去找各种资料。我不喜欢这样做,我在备课之前最多看一下教参,然后会把这课放一放,如果有时间就放它十天半月,但我会时不时去想这堂课。在想的过程中,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困惑。然后就是跟各种各样的人——例如教研员、同事、朋友等去交流,来接受各方面的启发。我曾经上过一堂三年级课:《直线和线段》,其实生活中根本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直线。我跟教研员讨论,我说我这堂课不可能从生活实际出发来抽象出直线,能不能让学生先来画画他们心目中的直线是什么样子?还有,既然生活中找不到真正意义上的直线,我还有没有必要再让学生到生活中去找直线,这个环节还需不需要?反复讨论的结果,最后决定这个环节还是要的。但这个问题该怎么问?如果问“生活中什么是直线”,这个问法是不对的。光是怎么问,我也想了很久,最后决定这么问:“生活当中的什么东西可以看作是直线?”但是要从生活中找出可以看作是直线的东西还不容易,最后学生想到孙悟空的金箍棒可以看作是直线。
  董诞黎:对磨课中产生的问题穷追不舍,这是一种深度思考,是一种追问,这同时还是一种执著。这个时候磨出来的,就是一种对职业的热爱。
  徐蔚:大家刚才都在讲磨出什么,我想,有时候我们应该思考磨掉什么。前段时间我刚刚磨了一节六年级的略读课文《大瀑布的葬礼》。我觉得我磨掉的是一些惯性思维。新课程从三年级开始就增加了略读课文,而且随着年级越高,略读课文的比例越大,很多老师对于略读课文的设想就是教出这个略读味。我在磨这个《大瀑布的葬礼》时也是这样的,老是想着怎么样解放学生,教出这个略,老师不要教得太多。但是通过一次次磨后发现,其实不是这样的,略读课文该略的略,该聚焦的地方还得聚焦。所以我在想,我们在磨课的过程中磨思考力,其实也要把一些走入误区的思想、把一些惯性的思维方法给磨掉。
  李振村:磨思考力,其一是穷追不舍,穷追不舍磨出的是思考的深度;其二是独立思考,独立思考磨出的是自己的个性;其三是去粗取精,磨去一些不科学的思维方法和错误理念。
  徐蔚:有时候我们老师会觉得磨课很费时间,很花精力,其实,通过磨课发现教育教学规律之后,反而能够减轻负担。
  李振村:教育智慧是一种实践智慧,这种实践智慧你要掌握它,仅仅靠先知前贤们的告知是不够的。我们今天讲的许多教育理念,比如因材施教、启发式教学,等等,孔子两千五百多年前说过,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陶行知说过,我们老师人人都耳熟能详,但为什么依然不会做或者做不好?因为它是一种实践智慧,你不在课堂上去实践,你是悟不到它的真谛的。磨课就是把这些先知前贤已经得出的教育真谛通过实践内化为你自己的智慧。你不磨,就悟不到真谛;你不磨,就不会有那种豁然开朗醍醐灌顶的感觉。比如陈老师一篇课文教了六次,六个班的学生都不一样。通过这样的磨课,相信陈老师能够深深体会到真正了解学生并不容易,“因材施教”这简单的四个字需要我们用一生去领悟。所以,磨课是对教育智慧的一种内化。
  楼磊:我感觉,磨课最终磨的是个性,是特色,是自我。有一次我要执教公开课,课前请教一位专家,他所说的方法我觉得不错;我又找另外一位专家,他说的方法我感觉也很好。我们当时的教导主任楼屹兰老师跟我说:“你有没有静下心来把两个专家的意见好好去思考过?不要这个专家这么说你就这么做,那个专家那么说你就那么做。你应该学会取舍,把你认为适合你自己的东西拿来,不适合的东西丢掉。”所以我觉得,不是和专家一起磨课就一定要全部听专家的,不适合你的东西一定要丢掉,在磨课中一定要保持自我。还有,一堂课不要追求样样精彩,要舍得放弃,能够有一两个亮点就不错了。
  李振村:是的,就像天空中只能有一个太阳,多了就变成灾难了一样,不要无限度地追求课堂亮点。
  任一平:刚才大家讲的都是个人磨课,我们教研组一般都是集体磨课。我们先集体一起备课,然后由一个老师上课,再推敲打磨,再由第二位老师去上课,这样不断地磨,不断地由不同的老师去实践。这样的方式,让成熟的教育智慧集体共享。尤其对年轻老师帮助很大。
  徐蔚:我认为磨课最重要的是磨细节。规律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规律都潜伏在细节里面。磨课要充分关注细节,才能逐渐接近教育教学的规律。
  徐元昕:磨课有点功夫在课外的感觉。积累,包括平时理论上的积累十分重要。还有,平时要做一个有心人,将自己和其他老师一些好的教学环节、教学设计、教学灵感记录下来,积累多了,磨课的时候随时都能用上。
  胡早娣:我们学校的磨课过程可以分为四个环节。首先是个人自己磨课,自己独立思考。第二,教研团队互磨,也就是集体磨课。第三个环节,邀请专家来引领磨课。第四个环节,做好理论提升,要求老师把磨课的成果写下来。
  李振村:真好!这是磨课的四种方式:独磨、互磨、引磨、研磨。
  磨课为什么会失败
  董诞黎:有一个问题请大家思考。既然磨课过程中有这么多的引领,有这么多的该做、不该做,那会不会把我们的思维约束住?会不会越磨越细、越磨越精的同时,磨去了灵气和创意,磨得我们课堂上不敢越雷池一步?我们老师在磨课过程中要注意什么?
  徐元昕:磨课不能迷信权威。专家往往有他自己的立场,有他自己的专业背景,他很容易忽略我们的存在。
  李振村:这点很重要。因为教育智慧是一种实践智慧,必须靠自己通过实践去获得。磨课一定要从自我教学风格、专业积淀、个性气质出发往前走。所谓专家引领,只不过借助他们智慧的光芒,把我们前行的路照得更亮一些,而不是跟着他走,走到他的胡同道里。你跟着王崧舟走,你永远成不了王崧舟,学王崧舟只是死路。
  还有一种情况,向大家请教,有的老师磨课下了很大功夫,但到了“战场”一亮相溃不成军。磨课为什么会失败?
  董诞黎:很多时候,老师们磨课的重心几乎都在教材教法上,却忽略了学生。磨课最重要的是以学生为本,心中必须有学生。忽略了这一点,就很容易导致磨课的失败。
  李振村:也就是说,老师在磨课的时候,你的每一个技巧、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方法都要指向学生。举个例子,你不能提前做好一套衣服带到课堂上,不管学生的身材大小就往上套,磨课是要准备好充分的布料、针线,到了课堂上,根据学生的身材现场量体裁衣。
  董诞黎:是的。导致磨课失败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过于追求完美。因为磨课磨到最后,所有来帮助你的人,包括你自己在内,总希望把课设计得周全完美,设计得滴水不漏,但面面俱到的结果就是面面不到。
  陈林玉:磨课最终并不是要体现我的设计有多好,环节有多妙,老师上得有多好,而是最终要看学生学得怎么样。
  李振村:可以归纳四点:磨课不能迷信权威;磨课不是亮点的大拼盘;不能期望磨课穷尽和解决所有的问题;磨课的最终效果要体现在学生的学习状态上。
  董诞黎:其实所有的教到最后都是为了不教,我们磨课磨到最后,是为了让学生能自主地学习,也可以说磨课是为了“不磨”!(来源:中国教师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