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哲学常识》基本原理

 仁寿春秋 2012-03-14


 

 


《哲学常识》基本原理


模块一  唯物论基本原理

物质观

1.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⑴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⑵意识具有能动作用,它不仅能够正确的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而且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方法论要求】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反对从主观出发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

2.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

【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世界的本质是物质。

【方法论要求】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反对从主观出发,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

3.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原理

【原理内容】意识不仅能够正确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正确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

【方法论要求】 我们应当在历史条件和现实条件的基础上,着重从主观方面努力,尽力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只要我们端正立场,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来观察事物,以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为指导,不断充实我们的科学知识,运用正确的思维方法,我们就一定能够在正确认识世界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4.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的原理

【原理内容】 在实践活动中,意识总是指挥着人们使用一种物质的东西去作用于另一种物质的东西,从而引起物质具体形态的变化。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的实践活动顺利开展,从而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地反映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要求】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㈡运动观

1.物质和运动的辨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物质和运动密切联系、不可分割。①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方法论要求】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又要反对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

2.运动和静止的辨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方法论要求】坚持用变化发展的观点认识事物,既要反对否认运动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又要反对夸大运动的绝对性否认相对静止的错误观点。

 

㈢规律观

1.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辨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⑴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具有不可抗拒性;⑵人们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能够认识规律并能利用规律。

【方法论要求】一方面要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另一方面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统一。

2.规律的客观性原理

【原理内容】⑴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具有不可抗拒性。

【方法论要求]要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反对冒险蛮干的主观主义。

3.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原理

【原理内容】人的意识具有主观能动性,人们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能够认识规律并能利用规律。人们能够利用对规律的认识,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指导实践活动,改造客观世界;也可以改变或创造条件,限制某些规律发生破坏作用的范围,使人们少受其害或免受其害,直到变害为利,为人类造福。

【方法论要求】 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统一。

㈣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

⒈什么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把客观存在的实际事物作为根本出发点。

⒉为什么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⑴哲学依据: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

⑵重要意义:①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起码要求。②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是无产阶级政党正确地制定和执行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③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是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

⒊如何更好的把握实际

⑴做到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具体的统一是指主观必须同具体的客观实际相结合即当地的实际(因地制宜);历史的统一是指主观要随着实际的变化而变化,同变化了的实际相结合,即必须使自己的思想适应不断变化了的客观情况即当时的实际(因时制宜)。

⑵坚持从实际出发,必须反对主观主义(教条主义/本本主义、经验主义)。

⑶注意实际的整体性、全面性、变化性。

⑷重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把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结合起来。

 

㈤实事求是的原则

⒈实事求是

⑴含义:“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就是说无论我们做什么事情,都要从客观实际出发,,从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作到按客观规律办事。

⑵地位:实事求是不仅是我们党的科学态度,工作方法和优良传统,而且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础、精髓、出发点和根本点。

⑶作用:在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指引下,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取得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

⑷哲学依据: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辨证关系

⒉解放思想

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

⒊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

⑴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统一的。

⑵只有解放思想,才能达到实事求是;只有实事求是,才是真正的解放思想。

⑶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必须坚持的思想路线。

⑷要按客观规律办事,就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统一。

 

㈥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

⒈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

⑴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承认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⑵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认为世界的本质是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⒉哲学的基本问题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表现形式

⑴唯心主义:①主观唯心主义;②客观唯心主义

⑵唯物主义:①朴素唯物主义;②机械唯物主义;③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⒋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坚持从实际出发反对主观主义的要求:

⑴坚持无神论,反对有神论。

⑵要把想问题、办事情的立足点切实放在中国国情上。

⑶客观的看待周围的人和事,办事情应当有认真精神。

⑷正确估量和对待自己。

模块二  辩证法基本原理

㈠联系观

1.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原理

【原理内容】⑴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①任何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是相互联系的;②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③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⑵事物的联系具有客观性,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方法论要求】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的看问题,认识和把握事物的真实联系。

2.原因和结果的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任何现象都会引起其它现象的产生,任何现象又都是由其它现象所引起的。这种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叫做因果联系。

方法论要求⑴承认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⑵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才能提高人们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3.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 ⑴区别:①内涵不同。在同一事物中,整体和部分有严格的界限,二者不能混淆。②地位不同。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部分处于从属地位。③功能不同。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当部分以合理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的功能就会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当部分以欠佳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的功能就会小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

⑵联系: ①相互依存。整体由部分组成,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二者不可分割②相互影响。整体性能的状态会影响到部分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反之,部分也制约整体,甚至在一定的条件下,关键部分的性能会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③相互转化。在一定的条件下,整体和部分的地位会相互转化。

【方法论要求】 ⑴要树立全局观念,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⑵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㈡发展观

1.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原理

【原理内容】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一成不变的事物是没有的,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着的物质世界,发展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

【方法论要求】 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⑴要把事物如实的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⑵要明确事物处于怎样的阶段和地位;⑶要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2.事物发展的原因的原理——内因和外因的辨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 ⑴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⑵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方法论要求】 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①在个人成长过程中,要学会正确地对待内因和外因;②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也必须把内因和外因结合起来。错误观点。

3.事物发展的状态的原理——量变和质变的辨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 ①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②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③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方法论要求】 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①要坚持适度原则;②要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③要重视量的积累。

4.事物发展的趋势的原理——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

【原理内容】 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而发展的道路则是迂回曲折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在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向前进,是一切新事物发展的途径。

【方法论要求] 坚信前途是光明的,准备走曲折的路: ⑴要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曲折;⑵要正确对待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前进中遇到的困难。

 

㈢矛盾观

1.对立统一的原理

【原理内容】 矛盾即对立统一。⑴对立:矛盾双方互相排斥、互相分离,即斗争性。⑵统一: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即同一性(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互相依存、互相转化)。⑶矛盾双方的的对立和统一,始终是不可分割的。⑷矛盾双方对立统一的关系,既指事物内部存在这种关系,也指事物之间存在这种关系。

【方法论要求】 坚持用对立统一即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防止片面性。

2.矛盾的普遍性、客观性原理

原理内容] 矛盾既是普遍的又是客观的。⑴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⑵矛盾客观性是指矛盾是一切事物所固有的,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方法论要求】 ⑴要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敢于承认矛盾、揭露矛盾;⑵还要善于全面分析矛盾,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

3.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原理内容】 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⑴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⑵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⑶事物矛盾的双方也个有其特点。

【方法论要求】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即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4.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 ⑴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①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②另一方面,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也是没有的。⑵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不同的场合可以相互转化。

【方法论要求】 ⑴要遵循从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认识秩序;⑵要运用科学的工作方法,如一般号召与个别指导相结合,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解剖麻雀抓好典型等;⑶要学会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

5.主、次矛盾的辨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 ⑴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叫做主要矛盾;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叫做次要矛盾。⑵主、次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方法论要求】 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善于抓住重点,又要学会统筹兼顾。①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②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的处理次要矛盾。③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原则。

6.矛盾主、次方面的辨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 ⑴在事物内部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叫做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叫做矛盾的次要方面。⑵矛盾主、次方面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它们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方法论要求】 ⑴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⑵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原则。

 

㈣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

⒈什么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所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⒉为什么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⑴哲学依据: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⑵重要意义: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⒊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要求

要具体分析矛盾的不同特点,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为转移,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反对形式主义的“一刀切”、“一风吹”。

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地位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列宁称之为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㈤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原则

⒈哲学依据:

主、次矛盾相互关系的原理及矛盾主、次方面相互关系的原理。

⒉具体内容:

⑴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种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

⑵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它的主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种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⑶两点论和重点论是紧密相联的: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重点了两点中的重点。离开两点谈重点或离开重点谈两点,都是错误的。

⒊基本要求:

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既要反对一点论又要反对均衡论。

 

㈥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

⒈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

⑴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承认矛盾,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⑵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否认矛盾,主张用孤立地、静止地、片面地观点看问题。

⒉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

⑴联系的观点与孤立的观点的对立

⑵发展的观点与静止的观点的对立

⑶全面的观点与片面的观点的对立

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最根本的分歧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

⒊中学生应如何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⑴在思维方法上:要特别注意防止和克服思想方法上的片面性和绝对化。

⑵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的一系列问题上:要坚持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采用矛盾分析的方法,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作出正确的选择。

⑶在观察和分析形势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时:也要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否则,就会“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作出错误的判断。

模块三  认识论基本原理

㈠认识观

1.人的主观能动性原理

[原理内容] 主观能动性是人区别与物的特点。人不仅可以认识事物的现象,而且能够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方法论要求] 既要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又要善于在尊重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的基础上正确的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2.认识的根本任务原理

[原理内容] 认识的根本任务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方法论要求] ⑴创造必要条件认识事物的本质。⑵深化认识、发展认识。⑶注意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

3.认识是发展的原理

[原理内容] 认识总是发展的。①从深度上讲,人们的认识需要逐步深化;②从广度上讲,人们的认识应当不断扩展;③从进程上讲,人们的认识必须向前推移。

[方法论要求] 要不断深化认识,发展认识;反对一切把认识凝固化、僵化的观点。

4.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原理内容] ⑴物质运动的规律是客观的。规律的客观性是指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规律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具有不可违抗性,违背规律就要受到惩罚。因此,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按客观规律办事。⑵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无论是认识规律,还是在事物的运动变化中具体把握规律,利用规律,都要求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实际分析和研究规律。总之,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

[方法论要求] 正确把握两者的关系, 要求我们办事情时必须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同时,必须反对两种错误观点:一是不尊重客观规律,片面夸大主观能动性的唯心主义观点;二是认为客观规律妨碍了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放弃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形而上学的观点。

 

㈡实践观

1.实践的基本特征的原理

[原理内容]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⑴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⑵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⑶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

[方法论要求] 要重视实践,自觉投身社会实践。

2.实践对社会发展作用的原理

[原理内容] ⑴生产实践对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⑶科学实验历史前进的有力杠杆,其作用集中表现在提高物质生产和改造社会活动的水平上,使人类能够更合理地从自然界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社会获得全面进步。

[方法论要求] 自觉投身社会实践①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②积极投身社会改革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3.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的原理

[原理内容] 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首先,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因而从根本上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其次,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从而推动了社会的全面进步。最后,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在社会变革中起主体作用。

[方法论要求] 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做到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⑵坚定地走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道路。

4.实践和认识的辨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 实践决定认识,即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认识的最终目的、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⑵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科学理论对实践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方法论要求] 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反对教条主义地对待理论,反对思想僵化的观点;反对只强调实践决定认识,否定认识对实践反作用的形而上学;也反对片面夸大认识反作用,否定实践决定作用的唯心主义。

 

模块四价值观和人生观基本原理

㈠价值观——集体主义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 ⑴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①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②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⑵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①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巨大的促进作用;②落后的、反动的、非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

[方法论要求] 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反对历史唯心主义,做到一切从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

2.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原理

[原理内容] 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①价值观不同,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评价就不同;②价值观不同,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指向就不同;③价值观对人生选择、人生道路同样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方法论要求] 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在我国,坚持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性和人类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与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是完全一致的。

3.集体主义是新时期我国人民正确的价值取向

[原理内容] ⑴集体主义反映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关系的客观求,体现了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⑵它正确的解决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⑶它是我国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力量源泉。

[方法论要求] 坚持集体主义价值观,反对个人主义。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集体主义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原理

[原理内容] 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性质、目的,要求在经济活动中坚持集体主义;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建立,需要发挥集体主义的调节作用;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产生的矛盾,需要集体主义进行调节。

[方法论要求]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中要坚持集体主义,做到心中有他人,心中有集体,心中有国家。①要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②要顾全大局,反对小团体主义;③要集体主义,反对个人主义。

 

㈡人生观——人生价值

1.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 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①个人活动对社会发展产生能动的影响;②个人活动受社会发展的制约。

[方法论要求] 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反对历史唯心主义;既要积极发挥个人的作用推动社会发展,又要尊重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2.个人与社会的辨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 ⑴相互区别,不能等同:个人与社会相比较,社会起着根本的、决定的作用。⑵相互依存,密不可分:个人是社会中的个人,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社会;人的生存离不开社会,人的发展更需要社会提供种种条件。

[方法论要求] 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将社会的需要和个人的兴趣爱好结合起来,充分利用社会提供的成才条件,为社会的进步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

3.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奉献

[原理内容] 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对社会的奉献。①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保障;②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是人生价值的基本标志;③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是人生价值的可靠标志。

[方法论要求] 在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①从客观条件上,要利用社会有利条件,克服不利条件,实现人生价值;②从主观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必要的主观条件即要全面提高个人素质、在自己的岗位上发挥聪明才智、要有百折不挠的顽强奋斗精神。③走出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误区。

㈢人生观——人生理想

1.    崇高的理想对人生对社会的巨大指导作用原理

[原理内容] ⑴崇高的理想是社会进步的助推器;⑵崇高的理想是我国民族团结、共同奋斗的精神力量;⑶崇高理想是人生的精神支柱。

[方法论要求] 树立远大的理想,把个人志向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统一起来,将自己的一切同祖国、同人民、同人类的命运永远结合在一起。

2.最高理想和共同理想的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 最高理想和共同理想是辨证统一的关系。①共同理想是实现最高理想的基础和必经阶段;②实现共同理想,必须以最高理想为根本方向。

[方法论要求] 把现阶段的共同理想和未来的最高理想统一起来,努力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

3.理想和现实的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 理想和现实是辨证统一的关系。①理想源于现实,高于现实;②理想可以转化为现实。

[方法论要求] 在奋斗中实现理想①从客观方面,要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克服不利条件;②从主观方面,特别要提倡艰苦奋斗的精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