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哲学常识部分应知应会

 虚室生白 2010-11-28

哲学常识部分应知应会

一、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论(第一课、第二课的规律的客观性、第五课的规律客观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辩证法(第二、三、四课)+认识论(第五课、第八课第一节)
二、历史唯物主义=价值观(第六课)+人生观(第七课)+群众观(第八课第二节)
注:群众观属于价值观和人生观。

前言部分
1.什么是哲学?
人类的两项基本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具体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哲学也是关于方法论的学说。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2)世界观与哲学的关系是:
区别:世界观就是人们对整个世界(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以及人和世界关系的根本观点、根本看法。是零碎的、自发的。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具体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具有理论化、系统化特点。
联系:哲学属于世界观,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伟大的认识工具。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它对世界的看法,对人和世界关系的看法,不仅是唯物的而且是辩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科学的世界观,不仅对自然界的观察是既唯物又辩证的,而且对社会历史的观察也是既唯物又辩证的。
(3)马克思主义哲学又是科学的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不仅科学地解释了世界,解释了人与世界的关系,更重要还在于它科学地指出人们应该怎样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唯物论部分
(一)属于辩证唯物论的原理和方法论意义(9个)
1.自然界的客观性原理
原理内容: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在人类产生之后,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也不依赖于人的意识。人们利用自然物的根本前提则是自然物的客观存在,是自然物本身的属性与规律;自然物人工化的基础与前提,则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物及其属性与规律。
方法论: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务必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2.社会的客观性原理
原理内容:社会是客观世界发展的必然结果;社会的存在与发展的基础是客观的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生产力是生产方式的主要因素。),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支配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
方法论:人们变革社会的活动要以承认社会的客观性为前提。
3.世界的物质性原理
原理内容:整个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的本质是物质。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都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实在。
方法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
4.意识的能动作用原理
原理内容: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首先表现在,意识不仅能够正确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正确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意识的能动作用还突出地表现在,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发展。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5.意识的反作用原理
原理内容:在实践活动中,意识总是指挥着人们使用一种物质的东西去作用于另一种物质的东西,从而引起物质具体形态的变化。不同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着不同的反作用。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发展。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6.物质决定意识原理
原理内容: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物质决定意识,人的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方法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7.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意识具有能动作用,它不仅能够正确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而且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方法论:正确处理主观与客观的关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做到主观符合客观;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8.规律的客观性原理
原理内容:规律是客观的,指的是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规律是客观的,意味着规律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客观的,集中表现为它的不可违抗性。人类违背客观规律,就会遭到规律的惩罚。规律的客观性根源于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方法论:按客观规律办事,做到实事求是。
9.客观规律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1)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始终制约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
(2)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
方法论:我们在认识、改造世界过程中,必须要做到把尊重客观规律性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二)辩证唯物论部分有如下知识点
1.什么是物质?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而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
2.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什么?为什么?
  ①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物质资料生产方式。
  ②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首要条件;是形成各种社会关系的基础,是人们从事各种活动的基础;它决定着整个社会的状况和变化发展。
3.什么是意识?
①从意识的起源来看,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②从意识的生理基础来看,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
③从意识的本质来看,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4.为什么说意识根源于物质,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应?
第一,正确的思想意识与错误的思想意识都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正确的思想意识与错误的思想意识的区别不在于对客观事物是否作出了反映,而在于对客观事物作出了不同性质的反映。
第二,无论是人的具体感觉还是人的抽象思维,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感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具体形象的反映,抽象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与规律的反映。
第三,无论是人们对现状的感受与认识,还是人们对过去的思考与总结,以至人们对未来的预测,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人们关于未来的正确判断和预测,都是根据客观事物而作出的一种超前反映。任何意识都根源于物质,其内容归根到底来自于客观事物。意识依赖于物质,它不能独立存在。从本质上看,宗教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虚幻的歪曲的反映。
因此,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应。
5.为什么说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1)既然人类在实践活动中能够取得成功,达到预期的目的,那就说明原有的认识符合客观事物的状态、属性、规律,证明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2)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每一时期的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的,但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又总是在扩展、在加深(人的认识能力总是在不断地提高,是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
(3)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不等于人们的意识都是一样的。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不等于说每个人的意识随时随地都是正确的。人们对于同一个客观事物进行思考,由于主、客观条件的制约会出现正确与错误的差别。

6.为什么人们的意识存在着差异性?
人们对同一事物可能有不同的反映。其原因有客观与主观两个方面:
客观方面的原因,最根本的是指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特别是社会实践所达到的广度与深度的制约。
主观方面的原因:第一,立场不同。人们的利益立足点不同,阶级立场不同,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就会不同。人们的利益立足点不同,阶级立场不同,对同一客观事实的评论也会不同。站在人民根本利益的立场上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是我们获得正确认识的基本前提,是我们应当永远坚持的立足点。
第二,世界观不同,人生观不同,思维方法不同。我们必须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去认识客观事物。
第三,知识构成不同。一个人原有知识正确与否,极大地影响着他对新的认识对象的理解。
只要我们端正立场,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来观察事物,以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为指导,不断充实我们的科学知识,运用正确的思维方法,我们就一定能够在正确认识世界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人们能否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从主观因素上讲,关键就在于能否坚持从实际出发,能否使主观符合客观。
7.运用意识对客观事物具有反作用的原理,结合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说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意义。
①意识的反作用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见上)
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关系到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③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保证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方向,调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序发展的重要思想条件。
④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既是我国公民的权利,也是不可推卸的义务。我们应按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言行,促进自己的全面发展。
8.我们要弘扬的民族精神是什么?为什么要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1)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2) ①意识的反作用原理和方法论。(原理第5题)
②中华民族精神的内容(12题)
③开发人的精神资源,调动人的精神能量,就会有力的推动社会和人自身的进步。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④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是精神文明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
9.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①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②物质和意识究竟哪个是世界的本原,物质和意识究竟谁决定谁,是哲学基本问题最重要的方面,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不同,划分了我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③由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作出了截然相反的回答,它们才成为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
10.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是什么?
(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中的两个基本派别。

(2)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是,承认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是,认为世界的本质是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11.为什么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怎么样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原因:
①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它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以做到主观符合客观。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把客观存在的实际事物作为根本出发点,它要求我们一定要根据客观存在的事实,来决定我们的主观思想(路线、方针和政策)和行动。
②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意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起码要求;是无产阶级政党正确地制定和执行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是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
(2)怎样做:①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必须坚持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要立足于本地区、本部门的客观实际情况;②从实际的总和出发;③从全面的实际出发;④从变化发展的实际出发;⑤必须要正确地对待经验和理论,反对主观主义(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⑥要充分正确在发挥主观能动性。总之,使主观和客观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12.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为什么要从中国国情出发?(了解国情、立足国情)
①一切从实际出发是人们正确认识世界、有效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最重要的是从中国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国情相结合,找出自己的前进道路。
②我们讲一切从实际出发,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时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正确认识和把握这个基本国情,意义十分重大。
③正确认识和把握这个基本国情,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我们的全部理论和实践只有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实际,才能取得胜利;正确认识和把握国情,是科学地制定和坚定地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基础。
13.怎样做到从实际出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时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是我们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出发点,从我国的国情出发是党的基本路线得以形成的前提条件和立论根据。只有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才能真正领会党的基本路线的深刻内涵,才能坚定不移的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
(3)正确认识和把握国情,是科学地制定和坚定地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基础。

 

唯物辩证法部分
(一)属于唯物辩证法的原理和方法论意义(共20个)
第二课共9个
1.联系的普遍性原理
原理内容:自然界内部、人类社会内部的事物是互相联系着的。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之间、客观物质世界和人的意识之间,也是互相联系着的。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就是一幅由种种联系交织起来的画面。一切事物都处在相互联系之中,世界上根本没有不依赖于周围其他事物而孤立存在的事物。没有联系,就没有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
方法论:用联系的观点观察和处理问题。
2.联系的客观性原理?
原理内容:联系不以人们的意志而转移,它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而不是人们强加的。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承认联系,尊重联系的客观性,根据固有联系去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3.联系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原理
世界上的事物是千差万别、无限多样的,事物的联系也是纷繁复杂、多种多样的。多种多样的联系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起着不同的作用。人们要了解一个事物,就必须对它所处的各种不同联系具体地加以分析。
4.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原理
原理内容:①在一个具体的因果联系中,原因和结果是有严格区别的,不能相互混淆或颠倒。②两者又是有联系的。第一,相互依赖,一定的原因必然引起一定的结果,一定的结果必然由一定的原因引起。第二,两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承认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科学研究的前提;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才能提高人们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5.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1)整体与部分相互区别:①二者的内涵不同:整体是指事物的各内部要素相互联系构成的有机统一体及其发展的全过程。部分是指组成事物有机统一体的各个方面、要素及发展全过程的某一阶段。②二者的地位与功能不同。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帅着部分;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当各部分以合理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就具有全新的功能,整体的功能就会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当部分以欠佳的结构形成整体时,就会损害整体功能的发挥。
(2)整体与部分相互联系:
第一,整体和部分是不可分割。第二,整体与部分是相互影响的。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性能会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第三,整体和部分地位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
方法论: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6.运动与物质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两者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离开物质谈运动,或者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
方法论:因此,要善于在运动中把握物质。
7.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
原理内容: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方法论:坚持把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相结合。
8.运动和发展的普遍性原理
原理内容: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着的物质世界,发展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方法论:坚持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9.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原理
原理内容: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都是有规律的。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方法论: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做到按规律办事,实事求是。

第三课共8个
1.矛盾的对立统一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对立”与“统一”是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矛盾双方的“对立”是绝对的、无条件的;“统一”是相对的、有条件的。矛盾双方的对立和统一,始终是不可分割的。事物自身矛盾双方对立统一的关系,既指事物内部存在的对立统一关系,也指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方法论:我们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待事物。
2.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原理
原理内容: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并且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矛盾无处不在,矛盾无处不有,这就是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客观性是指矛盾是一切事物固有的,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方法论:我们要敢于承认矛盾、揭露矛盾。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是正确对待矛盾的前提。还要善于全面分析矛盾,坚持两点论,防止片面性。
3.矛盾特殊性原理
原理内容:矛盾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矛盾的特殊性有三个方面的具体表现: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特点;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矛盾双方各有特点。矛盾的特殊性是世界上诸种事物之所以千差万别的内在原因,构成这个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殊本质。
方法论: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体。两者是相互联结,不可分割的。矛盾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不同的场合又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方法论:①要求我们认识事物时既要从特殊性中概括出普遍性,又要在普遍性的指导下去研究特殊性,要遵循从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认识秩序。②掌握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的工作方法。

 

5.主要矛盾原理
原理内容: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解决了主要矛盾,次要矛盾就会迎刃而解。
方法论:这就要求我们要善于抓住重点、抓关键、抓中心,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我们在观察和处理复杂问题时,就要首先抓住它的主要矛盾。
6.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
原理内容:在复杂事物发展过程中包含着许多矛盾,其中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叫主要矛盾;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叫次要矛盾。两者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并且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
方法论:要求我们看问题、办事情既要抓住重点,又要学会统筹兼顾。
7.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在事物内部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叫做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叫做矛盾的次要方面。两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它们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方法论:矛盾主次方面相互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看问题时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准确把握事物的性质及其变化。
8.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原理?
原理内容:两点论是指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重点论是指在认识复杂事物时,要着重把握其主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着重把握其矛盾的主要方面。两点和重点的关系也是对立统一的。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两点中包含着重点,两点离不开重点;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不是两点之外的单独的一点,重点离不开两点。离开重点谈两点和离开两点谈重点都不是辩证法的观点。两点论和重点论应该相结合。
方法论:这就要求我们应该把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起来,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抓住重点和主流。

第四课共3个
1.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在事物的变化发展中,内因和外因是同时存在的缺一不可的。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方法论:这要求我们在观察事物、分析问题时,既要看内因,又要看外因。对内因要充分重视,对外因要一分为二,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
2.量变与质变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在一定质的基础上首先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在新质的基础上又开始新的量变。事物就是在不断地从量变到质变,又从质变到量变的无限循环中上升发展的。
方法论:第一,要坚持适度原则。第二,要不失时机地促成事物的飞跃。第三,重视量的积累。

3.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
原理内容: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而发展的道路则是迂回曲折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在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向前进,是一切新事物发展的途径。
方法论:要坚信前途是光明的,要始终保持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决不动摇,永远向前;我们要准备走曲折的路,对前进道路上可能遇到的各种障碍和困难要有充分估计,主动迎接困难、战胜困难,不断前进;我们对新事物不能求全责备,讽刺挖苦,而应当满腔热情地支持新事物,帮助它在同旧事物的斗争中发展壮大,做新事物的促进派。


(二)唯物辩证法部分有如下知识点
1.什么是联系?
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就是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矛盾双方的联系。
2.联系的普遍性表现在哪些方面?(为什么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任何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环节是相互联系的;第二,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第三,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3.人与联系的关系是什么?
一方面,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它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既不能否定事物的联系,也不能把主观联系强加给事物。因此要坚持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另一方面。联系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4.怎样坚持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①把握事物的内部联系、一事物与周围他事物的联系、事物前后相继的历史联系;②具体分析事物之间联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③要把握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④要学会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
5.什么是因果联系?有何特点?
(1)任何现象都会引起其他现象的产生,任何现象的产生都是其他现象所引起的。这种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叫做因果联系。其中引起某种现象产生的现象,叫做原因;被某种现象引起的现象,叫做结果。
(2)特点:原因和结果是一种先行后续的关系;同时是一种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判断因果联系必须是现行后续、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两个条件。
6.怎样把握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
①在认识某一事物时,既要看到它的产生是有客观原因的,由要看到它还会引起一定的结果。②我们对某一事物当作原因来看待,预见它可能产生的后果。
③人们对某一事物应当作为结果来看待,探究产生这一结果的原因;善于从某一行动的后果中分析其原因,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以利于发扬成绩,避免重犯同类性质的错误。


7.为什么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
因为在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中,系统和要素的关系中,整体或系统处于统帅的决定地位。因此,我们在一切活动中都应该有全局观念和整体观念。
8.为什么要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任何整体都是由部分组成的;部分的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变化,有时甚至还会对全局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只有把局部搞好了,才能达到整体功能大于局部功能之和的理想结果。因此,在强调局部要服从整体的前提下,必须十分重视局部的作用。
9.联系和发展的关系是什么?
由于事物的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才构成了事物的运动,引起了事物的变化,推动着事物的发展,才使宇宙万物呈现出变化万千、五彩缤纷的生动图景。(联系构成了事物的变化发展)。
10.什么是运动的普遍性?
哲学上讲的运动就是指宇宙中一切事物的变化和过程。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的。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普遍的、永恒的、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
11.什么是相对静止?
哲学上讲的静止指的是两种情形:一是事物之间的空间位置保持不变;二是指事物某一方面的性质在一定时期内基本不变。静止不是绝对不运动,不是完全的静止,而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因而,静止是相对的。
12.什么是发展?发展的实质是什么?
发展就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13.运动、变化、发展的区别是什么?
①运动作为物质的存在方式,是一般的变化。
②变化侧重于强调运动中所发生的状态乃至性质的改变。
③运动和变化都没有直接表达或规定运动、变化的总体性质和趋势。
④发展是一种运动变化,但决非任何变化都是发展,只有那些上升的、向前的、进步的变化趋向才是发展,而倒退下降的变化就不是发展。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14.为什么说发展是普遍的?
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认识都是变化发展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着的物质世界,发展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15.怎样坚持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首先,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其次,要弄清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处的阶段和地位;第三,要培养创新精神,与时俱进,支持新事物的成长。
16.发展的观点有哪些?
(1)发展具有普遍性(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发展是有规律的(事物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
(3)发展的原因: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事物发展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4)发展的状态: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两种状态,事物变化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5)发展的趋势:是前进的;发展的道路:迂回曲折的。发展的途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在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向前进,是一切新事物发展的途径。) 。
17.自主创新的哲学依据有哪些?
(1)发展具有普遍性,要坚持发展的观点,就必须培养创新精神,与时俱进,支持新事物的成长。
(2)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实践无止境,创新无止境。坚持与时俱进,创新精神,学会创造性思维。
(3)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因此要重视内因的作用。
(4)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创造是人类本质的最高表现。
(5)人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在实践的基础上认识要不断深化、扩展、推移。
18.自主创新包括哪些方面?创新是否定一切吗?
(1)自主创新包括理论创新,体制创新,科技创新。我们要提高原始性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促进消化吸收和创新。
理论创新,就是要面对国际国内的新情况新问题,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在继承一切科学理论的基础上,不断吸取新的实践经验和新的思想而向前发展,创造前所未有的新原理和新方法。
体制创新,就是要不断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求的各方面的体制。经济体制的创新是生产关系的重要变革。
科技创新,就是在科技方面要有新的发明和创造,就要使科学技术成为我国发展的强大动力。科技创新是生产力的重要变革。
(2)创新不是否定一切,是辩证的否定。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抛弃了就事物中消极的、过时的、腐朽的东西,吸取和发扬了旧事物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并增添了就事物根本没有的富有生命力的新内容。创新是继承中的发展。
19.什么是创造性思维(创新意识)?什么是合理想象?
(1) 创造性思维要求人们以科学理论为指导,面对实际,敢于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
(创造性思维一个表现是,敢于打破常规,进行逆向思维)
 (2) 合理的科学的想象,立足已知事实,根据已知规律,充分发挥了人的思维潜能,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极为有益的。
20.知识经济的含义?知识创新的目的、重要性?(青年学生为什么要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1)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这种经济直接依赖于知识与信息的生产、扩散和应用。
(2)21世纪是知识经济占国民经济主导地位的世纪。在知识经济时代,创造能力包括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
知识创新的目的:是追求新发现,探索新规律,创立新学说,创造新方法,积累新知识。
知识创新的重要性:知识创新是技术创新的基础,是新技术和新发明的源泉,是促进科技进步和经济增长的革命性力量。知识创新为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新理论和新方法,为人类文明进步和社会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21.培养创造性思维需要注意的问题有哪些?
①要善于发现问题。创造性思维基于实践始于问题。
②要敢于超越。
③务必积累知识,把握已知规律。
④正确对待灵感和顿悟。
⑤要经得起实践的检验。
22.什么是规律?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是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系,不是主观想象的联系;规律是本质联系(内部联系),不是现象联系(外部联系);规律是必然联系,不是偶然联系。
23.规律与规则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分别是什么?
区别:一是含义不同。规则是人们规定出来的供大家共同遵守的制度或章程,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二是性质不同。规则是人们制定的,可以修改、补充或废除,它是主观的;规律则不能被指定、修改、废除,它是客观的。
联系:一个正确的、合理的规则总是根据客观事物的属性和规律制定的,是对客观规律的一种反映形式。
24.为什么说规律是普遍的?
无论自然界、人类社会还是人类的思维,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都是有规律的。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25.人与规律的关系是什么?
(1)规律是客观的,人必须遵循规律,按规律办事,人不能改变、创造、废除、修改或消灭规律。
(2)由于人具有主观能动性,所以人可以认识、利用规律为人类谋福利。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利用规律为人类谋福利表现在:人们能够利用对事物规律的认识,预见事物的发展趋势和方向,指导实践活动,改造客观世界;人们也可以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改变或者创造条件,限制某些规律发生破坏作用的范围,使人们少受其害直至变有害为有利,为人类谋福利。
(3)因此,人们要认识和利用规律,做到按规律办事,实事求是。
26.什么是实事求是?为什么要实事求是?
(1)含义:从客观实际出发,找出其中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来作为我们的行动的向导,做到按客观规律办事。“实事求是”作为方法论,它的原理是规律客观性原理。
“是”:事物内部联系即规律性。
(2)重要性:按规律办事,就要做到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解放思想”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是我们党永葆蓬勃生机的法宝。实事求是不仅是我们党的科学态度、工作方法和优良传统,而且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础、精髓、出发点和根本点,也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
坚持实事求是就要与时俱进,解放思想。


27.怎样按客观规律办事?
(1)按客观规律办事,首先要承认规律、尊重客观规律。
(2)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认识和利用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要注意的问题:第一,不仅要区分不同事物有不同的规律,而且要区分同一规律在不同条件下有不同的表现;第二,要在运动中把握规律,按变化了的客观规律办事。)
(3)需要一定的主客观条件。
(4)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统一。
28.什么是解放思想?为什么说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统一的?
(1)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2)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统一就在于使思想符合客观实际,按客观规律办事上。客观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的,要按规律办事,就要实事求是;客观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要使思想符合变化发展的实际而不被旧观念所束缚,就要解放思想。只有解放思想,才能做到实事求是;只有实事求是,才是真正的解放思想。两者互为条件,互相依存。
29.错误的发展观是什么?
①单纯追求经济的增长速度、GDP的增加,甚至把GDP作为衡量建设成就和成绩大小的惟一指标,而忽视社会的全面进步,是片面的。
②片面追求经济的快速增长,往往会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甚至出现“没有发展的增长”;导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
30.什么是矛盾?
矛盾是指事物自身包含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对立”和“统一”是矛盾的基本属性。
①所谓“对立”: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属性、趋势,又叫“斗争性”。
②所谓“统一”是指两种情形:
第一种情形,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一方的存在是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 ,双方同处于统一体中。
第二种情形,矛盾的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矛盾的转化是现实的有条件的。
31.为什么说时时有矛盾?
①每一个事物从它的产生到灭亡,时时刻刻都存在矛盾。
②尽管有些矛盾一开始比较缓和,后来才逐渐激化起来,但这只是矛盾的差别性问题,而不是矛盾的有无问题。
③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旧的矛盾一解决,新的矛盾就会产生,又开始新的矛盾运动。在新旧矛盾之间绝不存在一刹那的无矛盾状态。因此说时时有矛盾。
32.对待矛盾的正确态度是什么?
(1)要求我们要敢于承认矛盾、揭露矛盾。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是正确对待矛盾的前提。(2)其次,还要求我们善于全面分析矛盾,坚持两点论,防止片面性。

 

33.什么是一分为二看问题?为什么要一分为二看问题?怎样做到一分为二看问题?
(1)一分为二看问题就是全面看问题的观点。
(2)原因:矛盾具有普遍性,既然任何事物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即任何事物都有两点,而不是一点,那么,我们要如实地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就必须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方法,对矛盾作全面的分析。
(2)做法:既看到矛盾的这一面,又看到矛盾的那一面,既要分析两方面之间的对立,又要分析两方面之间的统一,即坚持两分法、两点论。坚决反对一点论,既看问题只看一面,不看另一面,割裂对立与统一。
34.什么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为什么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东西,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1)含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到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2)原因:①矛盾具有特殊性,所以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之所以重要,首先在于它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其次,还在于它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③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东西,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④不管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一风吹”“一刀切”不利于矛盾的解决。
35.怎样才能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①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②坚持按规律办事,把尊重规律的客观性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有机结合。
③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到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④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36.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有利于我们找到哪些科学的工作方法?
①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解剖麻雀”、“抓好典型”等;
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原则的哲学基础,也是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哲学依据。
37.试用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观点,分析当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说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
(1)主次矛盾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要求。
(2)要善于抓主要矛盾,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因为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社会生活的全面进步,归根到底取决于主要矛盾的解决,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各项工作都要服从和服务于这个中心。
只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才能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才能改善人民生活,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才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才能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经受各种国际竞争的挑战和考验。
(3)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处理好次要矛盾。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也必须高度重视在政治、文化、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存在的种种矛盾、困难和问题,并加以解决,坚持经济社会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
38.为什么说事物的性质主要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
①由于矛盾的主要方面在力量上超过矛盾的次要方面,在地位上支配矛盾的次要方面,起主导作用。
②矛盾主要方面不同,事物的性质就不同。矛盾的主次方面转化了,事物的性质也就改变了。
③我们要正确认识事物,要把握事物的本质,就必须分清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着重把握矛盾的次要方面。
39.什么是矛盾分析问题的方法?
矛盾分析的方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掌握矛盾分析的方法,就是要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坚持两点论、两分法,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善于把握重点和主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40.矛盾的作用是什么?
(1)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2)矛盾着的双方既对立又统一,推动了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3)事物的变化、发展离不开事物的内部矛盾,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4)事物的变化、发展也离不开事物的外部矛盾。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41.为什么说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
①事物的变化发展,主要是由事物的内部矛盾引起的。
②事物内部矛盾的双方既相互依赖又相互排斥,由此使矛盾双方的力量和地位发生变化,推动着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③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决定着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42.为什么说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
①由于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它总是同周围的事物相互作用,只有具备了一定的外部条件,事物才能发展。
②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必要条件,它对事物的变化发展起着加速和延缓的作用。
③外因对于事物的发展不仅是不可缺少的,有时甚至还会起着非常大的作用。
43.为什么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①外因对事物发展所起的作用,表现在对事物内部矛盾的影响上,即通过促使内部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而推动事物运动、变化和发展。
②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外因的作用再大,也必须通过内因,而绝不可能撇开内因单独的起作用。
44.“机遇不可求”这一观点是正确的吗?
①机遇是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外部条件,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具体把握事物的联系不是轻而易举做到的。但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②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因此,机遇是能够把握的。③人的成长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机遇是外因,主观努力是内因,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能否抓住机遇,最重要的在于人们的心理品质、思想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在于勤奋努力。题中的观点是片面的。
45.运用内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说明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把内外因结合起来。
①内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要求。
②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我们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把立足点放在依靠自己的力量的基础上,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在于依靠自己发展。
③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实行对外开放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
④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我们扩大技术引进,应当从我国的经济条件和技术水平的实际出发,关键是对先进技术加以消化和吸收,把引进和开发创新结合起来。
⑤坚持自力更生与扩大对外开放是相辅相成的。
46.什么是量变与质变?
事物在数量和程度上的逐渐的、不显著的变化,叫做量变;
事物显著的、根本性质的变化,叫做质变。
47.为什么要坚持适度的原则?
由于量变只有在一定的范围内和限度之内,食物才能保持其原有的性质,所以,当我们需要保持事物性质的稳定时,就必须把量变控制在一定的限度内。注意分寸,掌握火候,坚持适度的原则。
48.为什么要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
事物的发展最终是要通过质变来实现的,没有质变就没有发展。所以,在量变已经达到一定程度,只有改变事物原有的性质才能向前发展时,我们就要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
49.为什么要重视量的积累?
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从量变开始的。没有量变作准备,就不会有质变发生。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
50.量变引起质变的两种情形分别是什么?
一种是事物在数量上的增减,即事物大小、速度、程度和规模等方面的变化引起的质变;
另一种是事物在总体上数量不变,只是由于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变化,也能引起质变。(要重视结构的优化)
51.为什么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新事物必定战胜旧事物?
①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代表了事物的发展方向,因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没有什么力量能够阻止它的成长壮大。
②新事物具有旧事物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③在社会领域,新事物从根本上符合绝大多数人民群众的利益,因而必然会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52.为什么新事物成长道路是曲折的?
①新事物的成长总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
②旧事物决不会自行消亡,为了维护自身的地位,它总是竭力扼杀和摧残新事物,阻止新事物成长壮大。
③在社会历史领域中,人民群众对新事物的认识、理解和接受,需要有一个过程。

53.新事物和旧事物的关系?
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抛弃了旧事物中消极的、过时的、腐朽的东西,吸取和发扬了旧事物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并增添了旧事物根本没有的富有生命力的新内容。
54.运用前进性与曲折性的辩证关系,谈谈如何正确对待我国当前的改革?
既要看到改革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没有什么力量能够阻止它,因而要对改革的前景要充满信心,要满腔热情的支持;但又要看到改革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会触及一些地方、部门以及一些人的具体利益,因而要准备走曲折的路。
55.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区别?
①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用孤立的观点、
静止的观点、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②根本分歧辩证法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形而上学根本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把事物变化的原因归结为外部力量的推动。
56.坚持唯物辩证法的要求?
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切忌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必须在坚持唯物论的基础上把辩证法同实践、同调查研究紧密结合,加以灵活运用。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部分

(一)属于认识论部分的原理和方法论意义(共3个)
1.主观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能力与活动原理
原理内容:人的主观能动性又叫人的自觉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能力与活动。它包括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与活动、人类改造世界的能力与活动、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所具有的精神状态。
方法论: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人的认识需要不断深化、发展原理
原理内容:世界在空间和时间上都是无限的,人们面对无限多样,纷繁复杂的事物,认识运动永远不可能结束。人们应当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地深化认识,扩展认识,把认识向前推移。
方法论:我们应当不断深化认识,发展认识,不断创新。反对把认识凝固化,僵化的观点;反对一切浅尝辄止、满足现状的态度。
3.实践与认识(理论)的辩证关系
原理内容:①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认识的最终目的,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所以,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依赖于实践。
②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真理、科学理论会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推动实践的发展,错误的认识、谬论、不科学的理论会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实践的发展。
方法论: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使理论与实践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另一方面,树立正确的认识,发挥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二)认识论部分有如下知识点
1.什么是人的主观能动性?
人区别于物的特点是:人具有自觉能动性。
人的自觉能动性,又叫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能力和活动,它包括互相联系着的三个方面:
第一,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以及人们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能动地认识世界的活动,突出地表现为我们通常所说的“想”;
第二,人类改造世界的能力以及人们在认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活动,即通常我们所说的“做”;

第三,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所具有的精神状态,即通常所说的决心、意志、干劲等。(信念、意志、激情、行动,是人成功的必备要素,这些都是主观能动性的表现)
2.我国为什么要大力开发人力资源,加强人力资源建设?
①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一个本质要求。
②人具有主观能动性,有无限的智慧和创造力,人类智慧和能力的发展决定着对物质资源开发的深度和广度,决定着社会发展的程度和进程,是人类文明进步不竭的动力源泉。
③当今世界人才和人力建设,在综合国力竞争中越来越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④根据国际和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党中央站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高度,提出了“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科学论断。实现科技进步,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关键都在人。“科技兴国”,“人才强国”,必须尊重劳动,尊重人才,尊重创造。
3.为什么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1)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运用抽象思维能力,才能透过事物的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而正确地指导人们的行动。
(2)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实实在在的行动,利用规律和条件,改造世界。(有两个表现)
(3)为了培养坚强的意志、十足的干劲和充满活力的精神状态面对困难和挫折。
总之,人们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有所建树,就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4.怎样才能正确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1)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因素的制约,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就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从客观实际条件出发。
①客观规律始终制约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人们是否按规律办事,决定着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否收到积极的效果。人们按规律办事的程度,决定这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收到积极效果的程度。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和前提,任何夸大主观能动性的做法都是错误的。因此,要做到按规律办事。

②客观条件同样制约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一定的客观条件也是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和前提,不顾实际条件任意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做法同样是错误。因此要坚持从客观实际条件出发,利用有利条件,改变不利条件,创造新的有利条件,才能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不断前进。
(2)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还受一系列主观因素(观念、能力、方法和身心健康的程度)的制约,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就必须不断积累正确的主观因素,端正主观动机。
(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利益出发点问题,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我们必须坚持正确的取向,使我们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有益于人类、国家、集体;起码不应当损害集体、国家、人类的利益。)
(3)总之,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到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的制约,我们既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又要尊重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同时还要端正主观动机,做到正确的、有效的发挥主观能动性。
5.认识的根本任务是什么?为什么?
(1)认识的根本任务就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2)因为:从现象和本质的区别来说,认识了现象不等于认识了本质和规律;(2)从认识的程度、水平来说,认识需要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第三,从认识的作用来看,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正确认识,能更好地指导实践。
6.现象与本质的关系是什么?
(1)区别: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它是个别的、多变的,是能够为人的感觉器官直接感知的。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东西,是事物相对稳定的内部联系,只能由人的理性思维去把握。
(2)联系:任何事物都是现象与本质的统一。对现象的认识有助于对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第一,本质离不开现象,本质总要表现为现象。
第二,现象离不开本质,现象是本质的表现。
因此要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7.事物的现象有几类?
一类是真象,一类是假象。真象、假象都是事物本质的表现,都是客观的。
如:欲擒故纵,声东击西。
8.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是什么?
(1)区别: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正确的)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正确、更可靠、更深刻。
(2)联系:①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坚持这一点,就在认识论中坚持了唯物论。
②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发展到)理性认识。坚持这一点,就在认识论中坚持了辩证法。
(3)因此要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注意: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都来源于实践,不能说理性认识来源于感性认识。

 

9.怎样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第一,在实践的基础上占有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因为感性认识是整个认识的起点。发挥主观能动性占有大量可靠的感性材料,是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前提。
第二,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
对感性材料加工制作的过程,是一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过程。这是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关键。思考在认识事物本质与规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0.什么是真理和科学理论?
真理:是人们对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真理是正确的理性认识)
科学理论:把真理性的认识系统化,按其内在逻辑构成一定的体系,就形成科学理论。
11.为什么科学理论具有指导作用?
真理、科学理论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这就决定了它能够预见事物发展的方向,指导人们提出实践活动的正确方案,因而对人们的实践活动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12.怎样做到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①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客观条件相结合。
②在实践的基础上占有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创造必要的条件,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学会分析事物的本质。
③在实践的基础上深化认识和发展认识,把认识向前推移。
④注意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坚持分析与综合相结合,培养合理想象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13.认识的两次飞跃分别是什么?
(1)人们在实践基础上发挥思考的作用,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
(2)人们把理性认识再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并接受实践的检验,使之得以修正和完善。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
(3)经过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再到实践的若干次反复和提高,当认识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时候,人们对某一事物的认识过程才算结束。
14.什么是分析与综合?
①分析就是把事物的整体或过程分解为各个要素,分别加以研究的一种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只有对各要素首先做出周密的分析,才能从整体上进行正确的综合,从而真正的认识事物。
②综合就是把分解开来的各个要素结合起来,组成一个整体的思维方法和思考过程。只有对事物各种要素从内在联系上加以综合,才能正确地认识整个客观对象
15.为什么要坚持分析与综合相结合?
(1) 运用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科学思维方法,是由事物的客观性质所决定的。作为整体的事物,都是由它的各个部分、关系、属性有机组成的统一体,都是由它的若干变化、发展阶段内在连接而构成的过程。因此,人们认识事物时,既要对事物及其过程的有关要素进行分析,又要对事物从整体上进行综合把握。
(2)分析与综合密不可分。分析与综合是统一的科学思维方法,我们既要志毅在综合指导下的深入分析,又要注意在分析基础上的综合。
(3)因此要坚持分析与综合相结合。
16.怎样做到分析与综合相结合?
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具体方法很多,但无论怎样,都必须立足于社会实践,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坚持唯物辩证法,把矛盾分析方法作为核心贯穿于整个思维过程。它要求对矛盾各方面及其关系既分析又综合,对事物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既分析又综合,对其他各种矛盾关系既分析又综合。
17.什么是实践?实践具有哪些基本特征?
(1)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它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实践是人类
(2)实践具有三个基本特征:
①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因为实践的基本要素有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对象、 实践的手段、实践的结果, 这些都是客观的、物质的;坚持实践的客观性、物质性,也就是在实践问题上坚持了唯物论。
②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因为人在行动之前会有明确的目的和方案,然后才运用一定的物质手段去改造客观世界,不断地创造出新的东西,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有目的的创造,充分地显示了实践的能动性。
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与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二者是统一的。夸大实践的客观性否认其能动性,会导致机械唯物主义,夸大实践的能动性而否认其客观性,会导致唯心主义。
③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因为实践不是孤立的个人活动,而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所进行的活动;历史上每一阶段实践的内容、规模和水平都不相同,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18.实践的基本形式及其作用分别是什么?
实践具有三个基本形式:
(1)生产实践。它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对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起着决定作用。
(2)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它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
(3)科学实验。它是历史前进的有力杠杆,其作用集中表现在提高物质生产和改造社会活动的水平上,使人类能够更合理地从自然界获得物质生活资料,使社会获得全面进步。
此外,教育活动,艺术活动等也是人的实践活动。
19.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详见20题)
20.为什么说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因为:第一,认识是适应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第二,认识是在变革对象的实践中发生的。
认识的来源只有一个:实践;认识的途径有两个: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根本途径是实践。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第一,实践的发展不断提出新的认识课题,提供新的经验,提高人的认识能力,从而推动认识的发展;
第二,实践的发展提供新的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从而推动认识的发展。
③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认识的最终目的则是把理性认识应用于实践,去指导实践。(注意认识的根本目的与认识的根本任务的区别)
④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21. 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1)认识正确与否,靠人的主观认识本身无法证明,认识的对象也不会“自言其明”。
(2)只有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这是因为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一方面,实践是有意识的活动,实践受主观认识的指导;另一方面,实践是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实践的对象是客观事物。这样实践就具有了把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联系起来的特性,人们就可以用实践的客观结果来检验认识是否符合客观实际。
(3)一般来说,如果以一种主观认识为指导在实践中改造客观事物,能够达到预期的目的,那就证明这种认识是正确的;否则就是错误的。

 

 

人生观和价值观部分
(一)属于人生观和价值观部分的原理和方法论意义(共10个)

第六课共3个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第一,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第二,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2)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社会意识的反作用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落后的、反动的、不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
(3)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方法论:正确理解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对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原理
原理内容: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第一,价值观不同,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评价就不同。
第二,价值观不同,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指向就不同。
第三,价值观对人生选择、人生道路同样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方法论:要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发挥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3.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辩证统一关系原理
(1)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我国的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包括社会、国家利益)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互为前提而存在;另一方面,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互相促进而共同发展。
(2)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并不是说二者之间完全一致。二者在具体利益上是有差异的。集体利益是全局利益、长远利益的体现,个人利益一般表现为局部利益和眼前利益,二者不一致的情形是经常发生的。
方法论:要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反对极端个人主义,保护个人正当利益。


第七课和第八课第二节共7个
1.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原理
原理内容: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一方面,个人活动对社会发展产生能动的影响。另一方面,个人活动受到社会发展的制约。个人活动受到社会环境和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
方法论: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社会关系,既是进行个人正常活动的重要条件,又是进行人生选择的基础和前提。
2.个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人类结成社会而生活、存在和发展。个人与社会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个人与社会相互区别,不能等同。个人与社会向比较,社会起根本的、决定的作用。另一方面,个人与社会相互依存,密不可分。个人是社会中的个人,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社会。把个人凌驾于社会之上,把某个个人看作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力量,是错误的。
方法论: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社会关系,既是进行个人正常活动的重要条件,又是进行人生选择的基础和前提。(同上)
3.人生价值的两个方面原理
一个人的人生价值,必须通过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之间的双重关系,才能得到说明。一般来说,人生价值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即“贡献”;二是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即“索取”。
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4.崇高理想的推动作用原理
原理内容:崇高的理想的出发点,是为了祖国、人民的利益乃至人类的解放。崇高的理想,对社会、对人生有着重大的指导和促进作用。崇高的理想是社会进步的助推器;是我国民族团结、共同奋斗的精神力量;是人生的精神支柱。
方法论:因此要树立崇高的理想,把自己的一切同祖国、同人民、同人类的命运永远结合在一起。
5.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理想与现实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理想源于现实,高于现实,理想可以转化为现实。
方法论意义:对社会理想的追求必须社会发展的趋势,对职业理想的选择应该符合实际,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把理想变为现实。

6.群众是实践的主体的原理
原理内容: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首先,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从根本上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其次,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从而推动了社会的全面进步。最后,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在社会变革中起主体作用。
方法论: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群众的利益高于一切。
7.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改造主观世界是为了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自己的主观世界,通过改造主观世界,又能提高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在这种互相作用中,人们不断地改善着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的关系,实现着促进客观世界的发展和人自身的不断完善双重目的。
方法论:要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在社会实践中,实现主观与客观、个人与社会的统一。


(二)属于人生观和价值观部分的知识点
1.什么是社会存在、社会意识?
(1)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主要是指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2)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包括政治法律思想、艺术、道德、宗教、哲学、科学以及风俗习惯等。
2.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分别是什么?
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是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实质是把精神看成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原因。
3.为什么要在社会生活和经济生活中应提倡诚信?
①“诚信”与“失信”是两种性质相反的社会意识,它们对社会各方面的作用完全不同。
②在经济活动中,诚信是市场经济公平竞争的黄金规则,信用机制是市场经济有序的基础,市场经济越发达,就越要求诚实守信。
③国家经济要发展,就必须在全社会建立信用机制。诚信已经成为经济长远发展的一个战略资源,无视信用则是发展经济的一种公害。
④诚信是一种人品修养,是人格的提升和情操的高尚。是人们应该自觉履行的义务。诚信不仅是道德行为,而且是正确的价值观念,对人们的行为有正确的导向作用。
4.什么是价值和价值观?
(1)价值是指人的需要与事物属性之间的一种特定关系,即事物对人的积极意义。这里所说的“事物”,既包括物质现象,也包括精神现象。
(2)价值观是指人们关于事物有无价值和价值大小的根本观点和评价标准。
价值观是一种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它在一定的社会存在的基础上产生,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人们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思想意识指导下进行的,而在指导人们行动活动中,最根本的指导思想就是世界观、价值观。
5.什么是正确的价值观?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凡是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符合人类根本利益的价值观都是正确价值观。从人的需求方面来说,判断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最高标准,就是同事物发展规律相一致,同社会发展规律相一致的人类的根本利益。
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符合人类历史活动的基本规律,体现了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的统一,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罪为最高价值定位。“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最根本、最高的价值观。
中国共产党提出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同时成为现阶段衡量我国人民价值观正确与否的重要标准。“三个有利于”是判断我国改革开放和各项工作的标准。
6.什么是集体主义?
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既是一种价值观,又是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关系的政治原则和道德原则。它的主要内容是:坚持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相结合,促进社会和个人的和谐发展,倡导把国家、集体利益放在首位;充分尊重和维护个人的正当利益,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当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发生矛盾时,个人利益要服从国家和集体利益。
集体主义价值观的核心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人民服务同时也是社会主义道德和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核心。
7.为什么说集体主义是新时期我国人民的正确价值取向?
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关系的本质,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和践行与之相适应的集体主义价值观。
第一,它反映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关系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第二,它正确地解决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
第三,它是我国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力量源泉。
8.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什么要求发挥集体主义的重要调节作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集体主义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发挥集体主义的重要调节作用。
第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性质、目的,要求在经济活动中坚持集体主义
第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建立,需要发挥集体主义的调节作用。
第三,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中产生的矛盾,需要集体主义进行调节。
9.新时期如何坚持集体主义?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集体主义价值取向的总的要求是:心中有他人,心中有集体,心中有国家。
第一,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这就要尊重人,要主动关心人,要尊重他人的正当利益。第二,要顾全大局,反对小团体主义。
第三,要坚持集体主义,反对个人主义。确立社会主义主人翁的思想意识,反对和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倾向。
10.在坚持集体主义价值取向的过程中,要注意哪些问题?
第一,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人们的思想境界是多层次的,因此,因该允许个人再不违反集体主义原则前提下,做出不同的具体价值选择。
第二,从根本上说,社会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但个人的正当利益也必须得到维护。
第三,社会集体应该不断完善和发展,为个人利益的实现创造越来越多的条件。
11.个人正当利益与自私有何区别?
①个人正当利益是指个人正常生活、 劳动所需要的物质和精神条件的满足;当它和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会使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 它是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获取的利益。
②自私是为了谋取个人私利, 而不惜使用一切手段损害他人或社会利益的思想和行为。自私有三个特征:损人利己,损公肥私;为达到个人目的,不惜使用一切手段;拒绝履行对他人、对社会的义务。
12.小团体主义的含义、表现、实质、危害、怎样克服?
①含义:只顾局部利益,不顾全局利益,这就是小团体主义或本位主义。
②表现:小团体主义的主要表现是脱离实际,急功近利,只从本地区、本部门的利益出发,为了眼前的局部利益而牺牲长远的全局利益。
③实质:小团体主义的实质是极端狭隘的个人主义。
④危害:小团体主义会涣散人心,带来社会的不稳定,妨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常进行。
⑤克服的办法:克服小团体主义从思想道德上讲就是要坚持集体主义, 坚决维护中央权威。
13.什么是个人主义?为什么要反对极端个人主义?
①个人主义是以个人为中心,一切从个人出发,为了满足个人私欲而不惜损害社会和他人利益的思想体系。是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相适应的,具有明显的阶级局限性。
②个人主义不应是社会主义社会倡导的价值观,他对个人、对社会产生非常明显的消极影响,危害极大。
③个人主义对人们的思想产生极大的腐蚀作用;导致人与人之间残酷斗争,危害社会稳定;导致人们对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信仰危机,我行我素,乃至违法犯罪而不能自拔。
14.人的最根本的属性是什么?为什么?
(1)社会性是人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属性,它决定人之所以为人的最根本的东西。
(2)社会性揭示了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特殊本质,是人类特有的属性;人的社会性制约着人的自然性。
15.为什么说“人性自私论”从理论到实践都是错误的?
第一,“人性自私论”违反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
第二,“人性自私论”错误地把动物的“自保性”混同于“人性自私”。
第三,“人性自私论”错误地把个人的正当利益与“自私”混为一谈。
第四,“人性自私论”也不符合历史和现实。
16.为什么说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这是因为:
①从人生价值的两个方面与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关系来说,只有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才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保障。
②从人生价值两个方面的关系来说,只有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是人生价值的基本标志。
③从在实际社会生活中怎样衡量人生价值来说,只有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才是人生价值的可靠标志。
④一切先进人物的主要特色就在于他们对社会的贡献。
17.分析说明人生价值中物质贡献与精神贡献的关系。
①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在评价人生价值时,人们往往较多的注意物质方面的贡献,甚至把物质贡献作为唯一尺度来衡量人生价值,这是不妥的。
②衡量一个人的人生价值,既要看他在物质方面对社会的贡献,又要看他在精神方面、思想道德方面对社会的贡献。至于哪个方面的贡献大一些,突出一些,则是因人而异的。
③在一定条件下,精神贡献可以转化为物质贡献。
④人们的物质贡献和精神贡献大量的表现在平凡工作的默默奉献中。青年学生要培养热爱平凡岗位、踏实肯干的良好品质,在为社会、为人民的奉献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18.如何实现人生价值?(条件和途径)
(1)实现人生价值的条件:
人生价值的实现需要一定的主客观条件,这些条件包括作为人生环境的社会历史条件,又包括个人自身的条件,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①实现人生价值需要社会提供一定的客观条件。
②人生价值的实现需要不断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必要的主观条件。
第一,要全面提高个人素质。个人的素质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科技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和集中表现;
第二,要在自己的岗位上埋头实干,发挥聪明才智;
第三,要有百折不挠、不怕失败的顽强奋斗精神。
第四,我们必须走出人生价值的误区,反对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
第五,树立崇高的理想,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
(2)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在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实现人生价值。
19.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危害分别是什么?
(1)拜金主义是一种金钱至上的思想道德观念,认为金钱不仅万能,而且是衡量一切行为的标准。拜金主义是资产阶级普遍奉行的道德准则和人生信条。
(2)享乐主义人生价值观认为,人生的目的和意义在于追求物质享乐。第一,它从人的自然本性出发,把吃喝玩乐作为人生的唯一目的和最大乐趣,把人与动物完全等同起来。第二,它只讲生活享受,不讲财富创造,把享受与创造对立起来。第三,它把一己的快乐建立在他人受苦的基础上。
(3)总之,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是社会主义的腐蚀剂,对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具有极大的腐蚀作用。我们要实现人生价值,必须走出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误区。
20.青少年要健康成长,如何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首先,应该承认金钱与人生有着密切的关系,合法取得金钱,成为人生幸福的重要条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物质保证。
其次,还要看到获得金钱的手段应该是正当的、合法的。
再次,更应该看到金钱不是人生的全部内容,不是人生价值的决定因素。人生的追求是多方面的,物质生活的富足固然重要, 而崇高的理想、事业的成功、幸福的家庭、真挚的友谊、艺术的欣赏、精神的欢愉以及健康的体魄等,都是人生更高尚的追求。

21.理想的含义和类型:
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按理想的性质分,有科学与非科学、崇高和庸俗之别。按理想的内容分,有社会理想、道德理想、职业理想、生活理想等。其中,社会理想是最根本的,其主要作用的,它既贯穿于其他理想之中,又是一个人全部立项的基础和归宿。通常所说的“青年人应当有的理想”,主要是指科学的、崇高的社会理想。
按奋斗时间的长短分,还有长期的远大理想和近期的具体理想。
22.共产主义理想是我们的最高理想。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的共同理想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本世纪头二十年,我们要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23.最高理想与共同理想的关系如何?
(1)二者都是社会理想,它们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2)共同理想是实现最高理想的基础和必经阶段,实现共同理想,必须以最高理想为根本方向。
(3)我们应该把自己的理想与人类的崇高理想、中华民族的共同理想、我国当前的奋斗目标紧密结合起来,在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过程中,在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的奋斗中,展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24.如何把个人理想与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结合起来?
①我们应该把自己的理想与人类的崇高理想、中华民族的共同理想、我国当前的奋斗目标紧密结合起来,在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过程中,在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的奋斗中,展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②对社会理想的追求必须社会发展的趋势,对职业理想的选择应该符合实际,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把理想变为现实。
③理想转化为现实,需要有多方面的条件,而从主观方面讲,特别需要艰苦奋斗。艰苦奋斗是有志者应有的精神境界,是有我们的基本国情决定的。
25.为何要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
(1)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国革命的光荣传统和传家宝,是国家和民族精神的象征。困难靠艰苦奋斗去克服,胜利靠艰苦奋斗去争取,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都要靠艰苦奋斗去创造。
(2)艰苦奋斗是有志者应有的精神境界。艰苦奋斗,不仅仅是一种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生活作风,而且更重要的是一种不畏艰险、埋头苦干、勇于实践、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理想转化为现实,特别需要艰苦奋斗。只有艰苦奋斗的精神,才能百折不挠在奋斗中实现理想。
(3)提倡艰苦奋斗,是由我们的基本国情决定的,艰苦奋斗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口多、底子薄,科学文化比较落后,物质技术基础比较薄弱,在前进的道路上还会遇到不少困难和问题,无论是实现共同理想,还是实现最高理想需要艰苦奋斗。

 

 

26.为什么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群众的利益高于一切?
(1)肯定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就必须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主要做到: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群众的利益高于一切。
(我们每个人都应把自觉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作为自己一切言论和行动的最高准则;青年学生要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最高标准。)
(2)坚持群众的观点和群众路线,就要坚定地走与人民群众的实践相结合的道路。
27.人民群众在社会变革中的作用是什么?
①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他们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前进。历史上一切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革命运动,实质上都是人民群众起来推翻旧的社会制度的斗争。人民群众对历史发展的决定作用,突出的表现在社会变革时期。
②进入社会主义时期以后,人民群众作为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他们所起的作用是通过改革、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来实现的。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广大农民,始终始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人民群众是我国建设小康社会实践的主体。
28.知识青年要健康成长,为什么必须与实践结合、与人民群众相结合?
①对于青年学生来说,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就要坚定地走与人民群众的实践相结合的道路。这是由青年学生的特点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及改革开放的实践需要所决定的。
②青年学生自觉投身社会实践,与人民群众相结合,就应该在“情、理、行”三个方面来一个彻底的转变。
29.怎样正确处理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
(1)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积极投身于实践,既能直接获取新的知识,又能扩展和深化已有的知识,因此要重视实践。
(2)一个人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事事亲身实践去获取知识,认真学习书本知识,能尽快掌握前人和他人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因此,不能忽视间接经验。
(3) 坚持把读书和实践密切相结合。
30.什么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认识世界就是正确地认识世界的普遍本质和规律,正确认识所要了解的具体对象。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人类改造世界的活动包括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两个方面。
31.什么是改造主观世界?为什么要改造主观世界?怎样改造主观世界?
(1)改造主观世界,就是改造自己的思想,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改造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的关系。在改造主观世界中,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改造处于核心地位。所谓改造思想,主要是指改造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认识能力和思维方法是主观世界的有机组成部分,改造主观世界还要学习和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提高科学文化素养和劳动技能。在主观世界中,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统一的,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世界观。


(2) 为什么要改造主观世界?①人的主观世界的核心内容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它决定着一个人的人生追求和价值选择;进而影响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这从根本上决定了改造主观世界的必要性。
②在新形势下,经济和社会生活日趋复杂,增加了人们正确认识世界的难度;源于市场经济和外来文化的各种观念和我们一贯倡导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发生背离和冲突。这些都要求我们加强主观世界的改造。
③近年来,一些人忽视世界观的改造,人生观、价值观严重错位,导致道德败坏、贪污腐败等现象严重。这从反面说明加强主观世界改造的重要性。
(3) 怎样改造主观世界?①在实践基础上自觉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克服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克服消极颓废人生观的影响, 抵制一切腐朽思想的侵袭。
②通过学习和实践,不断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养,改善知识结构,从而改进思维方法,提高认识能力。
32.为什么要在社会实践中,实现主观与客观、个人与社会的统一?
(1)无论是改造客观世界,还是改造主观世界,都离不开社会实践。实践是主观与客观、个人与社会统一的基础。
(2)人们只有在实践中实现主观和客观的科学的统一,才能确立想问题、办事情的正确价值导向,才能正确地认识客观世界,成功地改造客观世界。这应当是我们追求的世界观境界。
(3)人们只有在实践中自觉地为社会服务,为人民服务,积极地为社会做出贡献,才能实现个人与社会的正确的统一,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这应当是我们追求的人生观境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