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孤独、宁静与幸福

 掌管自己 2012-03-15

 孤独、宁静与幸福
                                                                                  沈士芳

 
            由于命运的安排、或者是巧遇,独自生活成为我的常态—— 先生病了10年之后早已辞世;儿子又于5年前飘洋过海去打拼自己的前程。
    我是一个心很细也比较敏感的人,所以发愁、烦恼、委屈、悲伤甚至哀怨等等情绪都有过,但我又不是一个能沉浸在某种情绪里的人,不会长时间处于一个状态里。大概从小到大无论父母还是后来结婚有了丈夫,从来没人哄过我。所以如果我觉得不舒服、不高兴,觉得难受,只有自己想办法解决。
    鉴于这种状况,当我得病的时候,当然也要靠自己来确定就医、治疗,康复。自从做了乳腺根治术后,很长一段时间里,我的所有关注都是朝向自己的:调动本能,保持活力,放平心态,减少恶劣情绪对自己的消耗,始终相信自己一定能康复。
    我不断地发现很多病友们所拥有的条件挺让我向往,比如家人的呵护、物质的丰富等等,此时心中难免伤感,但看看我的现实,想也没用,只能算了。同时我骨子里不愿让自己像个可怜虫,我强烈地要证明:我能做好我自己的事,我行!所以很快我就把“没人管”当作了证明自己能行的优势条件。逐渐地我却发现,恰恰因为我是完全在靠自己的求生本能奋战,我拥有了充分的独立与自由,并且与环境之间是非常简洁的关系—— 那些经常会使人产生不痛快的复杂的情感因素,在我这里几乎不存在。没有人强制我这样或那样,一切作为都是我自己选择的。好,是我的成功;坏,是我的失败。我靠不到也怨不着任何人。
    于是,我开始关注独立带给我的种种好处,也仔细分析在一些共同的遭遇面前,我这样“没人管的”与“有人管的”从心理到行动上的区别以及结果。这种比较与分析令我充满了自信、喜悦。在康复(尤其是癌症康复)的过程中,最了解身体感受的是自己。
    我恰好拥有一个完全由自己作主的环境,实在是“得天独厚”啊!我为自己不断的成功而兴奋,自然是阳光心情啦。这种心情反而促进了我身体康复程度。身体康复了,关注的东西就多起来,非常明显的是我对儿子的牵挂多了起来。走在路上,一看见有点像儿子背影的年轻人,就浮想联翩:夜深人静,想起儿子的模样,就不可遏制地想与儿子说说话;在报上看到一些社会坏现象,总想告诉儿子提防着点儿;天气预报说那里刮风了下雨了又总担心儿子:年轻人图省事,不要太大意伤了身体??
  每次给儿子打电话,都会注意别吵了他睡懒觉(因为有时差),别影响了他的工作,别扫了他与朋友聚会的兴致,有时还会顾虑他可能正在乘车、正在走夜路......给他打电话有时是我一整天都在惦记的事。
  报纸上、刊物中不断地有对“空巢老人”的报道、评论。一开始我想只有1个孩子,他也总得自谋生路,当然会只剩父母在家了,有什么可”悲凉”的。逐渐地开始觉得像自己这样只剩一人独自在家的,才是“空巢”呢。有些文章写得挺煽情,看多了就自悯自怜起来,尤其在节假日、邻居们家里热闹非凡的时候,心中总有清冷孤独。
  我开始为儿子电话打得不像我需要的那样多而伤心,为儿子常常不能在我认为“应该”的时候打来电话而伤心,开始怨儿子怎么就不像我对他那样呢?就冲老妈付出了这么多他也应该比别人对妈妈更体贴才对。于是我常在电话里说他,转弯抹角地提示他,但好像没什么效果。
  我向同事诉说。同事说确实你挺不容易的,可现在孩子有哪个那么有心呀??我问一个与儿子年龄相当的学生,他说自从结婚,尤其是计划要个孩子的时候,感到养个孩子真不容易,体会到了父母的恩德? ?他们的回答,更使我觉得很委屈.该谴责和转变的是儿子。
  我又向妹妹说起这件事,她却直截了当地说:是你太患得患失了。既然你认定儿子是一个独立的人,有权利走自己要走的路,那就等于决定过一个人独立的生活。你不能既支持儿子独立、显得很“豁达”,又要求儿子随时记住他欠你的,得按你的需要回报你。
  这话让我很受震动,积极地到各种书里、文章里寻求高人指点。我看到一篇法国人蒙田的文章,他说当一个人确信自己不能依靠任何其他人的时候,生活的重负和不利的处境、危险、烦恼就不仅难以计数,而且是不可避免的。但只有一个人独处时,他才是他自己。只有当他孤独无依时他才是自由的,倘若他不喜欢独处,那只能说明他不热爱自由。
  我还看到一篇台湾人吴淡如的文章,他介绍了一个叫理查-柏德的人写的《海滨浪行》。书中揭示了他离开都市,身无分文地来密拉玛海边,在身体和匮乏的物质交战,灵魂在潮汐之间洗涤这一经历中得到的东西:只有你能给自己想要的生活。
  书中写了一个真实的例子:有个70岁的老妇人,每星期固定打一通电话给95岁高龄的母亲,向她请安,总期待母亲能和颜悦色地对她说上几句话,然而每一次她都含泪挂上电话。几十年来,她都未间断,一次一次地尝试,又一次一次地伤透了心。
  “我总是充满同情地听这位老妇人向我诉苦,也看着她努力试图从孩子和朋友那里找寻她母亲所不能给予她的认同。我多么希望在某个无眠的夜里,她能突然醒悟:自已浪费了一生的时间,是在向他人索求只有她自己才能给予的东西啊!”
  大多数的人不也一样花一辈子的时间在索取别人的认同吗?
  不停歇地索取爱人的认同、亲人的认同、社会的认同、国家的认同、流行的认同,连自己的愿望也需要被认同,甚至连说任何一句话、自己喜欢的颜色、所属的生肖星座、血拼买到的战利品、投票的对象,都在索求认同。别人喜欢或跟我们看法一致,我们才会觉得自己活得有意义;没人认同,就急着愤世嫉俗、焦虑痛苦或自暴自弃。
  其实,生命的欠缺是因为我们一直向别人要自己才能给的东西,比如自信,比如快乐,比如自由,比如安全感,比如心灵平静。
  这个故事让我茅塞顿开:我支持儿子去闯,却又把自己的幸福感直接系在儿子身上,多么矛盾的想法啊。其实,“把希望寄托在自己身上”早已是我的结论,怎么就忘了昵?我看到了内心深处的软弱,看到了隐藏在乐观表象下面的抱怨。独处显得悲哀,拼争显得无力,我几乎把自己交给一个能处处按我的意愿来对待我的人,让他来安排我的一切。这是不可能的!真该问自己:你难道不热爱自由吗?当你感到生活乏味、单调的时候,赖谁呢?自己的生活难道不该自己安排吗?
  于是我想:深爱儿子.就给他自由吧!我既然做对了开头,就一直做到底!
  渴望轻松快乐,就好好发现独处生活的好处吧!想要自由,就不要期待依靠。有了依靠,也就失去了完整的自由。
  独处是宁静的.孤独是高尚的。那是一个真实而平常的存在,是自己的主宰。我是否可以快乐、轻松平和、幸福,只与我是否拥有生活的智慧有关。“因”与“果”清楚而简单。
  作为社会中的人,我有亲朋好友,有同事邻居,我必然会与他们有千丝万缕的联系。那将是我手中绣花针上的丝线,针在我的手里。我对周围的期待如果设定为“0“,那么每一个来自他人的关爱,都是我意外的惊喜和收获。
  什么是幸福?亚里士多德说:“幸福意味着自我满足。”瞧.多么简单。
《癌症康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