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换位思考 辩证思维

 太阳下的森林 2012-03-15

我们看问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不能光从一个方面去看,不要向瞎子摸象那样片面的看问题,分析问题。要从多角度,多方位去分析研究问题,要换位思考辩证思维。不能只强调这方面而忽视了另一面,对一种说法,比如:大河有水小河满,大河无水小河干、国富民强,这就是强调了问题一个方面。

 

大河有水小河满,大河无水小河干,年纪大一点的人都知道,过去是比喻:集体和个人的相连关系。集体好比大河,个人好比小河。集体实力雄厚了,这个集体中的每个人也相对的富裕了;如果集体的实力衰败了、垮了,而这个集体中的个人也没有了收入,这也是它对的一面。

大河有水小河满,大河无水小河干,这句俗语不知流传了多少年,现已无法考证。经查这句口号进几十年是:1956年全国合作化以后,在当时的政治需要下应运而生的,很快就成为农村社会主义教育中的经典比喻。这句口号在那个年代确实极大的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

历史发展到今天,我们应对,大河有水小河满,大河无水小河干,这句话也应该从另一个角度去分析一下。从大自然的角度说,不都是小河有水大河才满,小河无水大河才干的吗?

我认为奇妙的大自然里,一条大江、大河,都是由发源地的小溪、小河由高向低处流而汇聚成大江、大河的,最后流入大海。因此说:上游小溪、小河要是没水,大江、大河也就没了水的来源因此就会干河;只有上游小溪、小河有源源不断的水流向下游的大江、大河,下游的大江、大河才能满。难道说,上游小溪、小河无水,下游的大江、大河有水,水能由底处向高处回流到上游的小溪、小河吗?这是不可能的。

过去有人常说:国富民强十六大期间专家在讲解十六大精神时,在讲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讲了:家富才能国强,其中提到一句:只有小河有水,大河才能满所以十六大以后党和国家领导人更注重抓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在人民福祉上下工夫,这就是民富国强的道理。

 

 

 

所以我们看问题,不要人云亦云,听风就是雨, 看问

题要多一些换位思考,辩证思维,多一些逆向思维,多问几个为什么?对一些说法首先找一些理由去否定它,当你否定不了它时,再从正面补充完善它。只有这样我们今后再听到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时,我们才能方向明确决心大,心中有数办法多。世上有好多事,听了自以为懂了、知道了,不做更多思考就跟着说,比如说:

说起人的五官,你心里马上会想到,五官我知道,

五官就是:眼、耳、鼻、口。(而眼、耳、鼻、口四官的七孔,为七窍)可这才四官,当问道你那一官是什么?你会说:眼眉?头发?脑门?脸蛋?下巴?头等等,而这些都不对,都不是五官之一;哪一官究竟是什么?

有一个高级女化妆师说,上春晚的演员,五官都是我化的妆,那么她化的也只能是:眼、耳、鼻、口这四官,哪一官她是化不了的;

中央10频道探索发现节目,考古发现七千多年前,身受36处骨伤的一名少女,为什么当时用那么残忍的手段把她杀害了,七千多年该女子的头骨保存完好,经专家用现代科技复原手段把少女头骨复原了面容,主持人说:五官复原的栩栩如生,实际专家用现代科技手段只是把少女头骨复原了面容,也只是头部的眼、耳、鼻、口这四官,另一官是不能复原的。马季有个相声段子叫五官争功马季代表头(脑袋),其他四个徒弟分别代表:眼、耳、鼻、口,这里也只有四官,而马季代表的头,并不是五官之一,哪一官到底是什么?此相声的内涵,反映了四官互相争功推过,心数不正。所以另一官,就应该是心官五官者乃:眼、耳、鼻、口、心也(辞海中,可以查到),过去所说的五官端正,是说:这个人眼、耳、鼻、口长的端正、好看,心数也端正。

当你知道五官是:眼、耳、鼻、口、心,那么我再问你?一个正常人五官之中耳朵能干啥?你可能很快答出听声音啊, 再问你还能干啥?可能很多人答不出来,因为很多人,没事时很少着么自己的耳朵能干啥?你可能要问,耳朵除了能听声音还能干啥?在这里我可以告诉你,简单的说还有三个功能:第一、凭你的经验耳朵可以辨别声音,当你听到狗叫,你不可能认为是猫叫、当你听到老张叫你,你不能认为是老王;第二、可以辨别声音来自何方位,你前边发出的声音,你不会向后边或左右看,在你左边有人叫你,你不会向右边去寻找;第三、可以辨别声音大约与你位置的距离。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多方面培养自己的猎奇兴趣,遇事要多角度,多方位去思考,要追根求源,不耻下问,这样就会使你的记忆力不断增强,知识不断增长,变得越来越聪明。这就是一个人勤奋的象征。

再比如:中央电视台10频道探索发现节目,关于七千多年前考古研究发明烧制古陶器节目中,专家认为:七千多年前古人把陶泥作成陶器皿,晾干后使用,器皿不太坚固耐用,在使用陶器皿中,不小心把陶器皿掉入火中,在陶器皿被火烧过后发现,被火烧过的陶器皿,比没烧前更坚固耐用了,经不断探索,发明了陶器的烧制方法。

这种说法也很难让人们接受,其原因是:在七千多年已前,古人发现了火,但还没使用过火;古人对火的认识应该是,火很厉害,任何东西入火聚焚,所以当辛辛苦苦作成的陶器皿,在使用过程中不小心掉入火中,古人当时的第一反应是,把陶器皿马上抢救出来,以免被火烧坏,不可能眼看着让火把陶器皿烧了,而不去管它。综上所述我认为,古人把陶泥作成陶器皿晒干后,不用时,一定把陶器皿放在屋中一定的高处架上,防止小孩碰到损坏。那么烧制陶器皿的方法又是怎么发现的呢?我想:应该是在无奈和无意中发现的。那就是由于雷电或其他原因房屋引起大火,无法救治,(陶器皿在高处火更旺、温度更高)大火过后在清理现场时发现被火烧过的陶器皿,比没烧前更坚固耐用了,所以发现了陶器的烧制。古人在经过长期烧制陶器皿中,通过不断摸索,总结经验,陶器烧制的越来越好,更加坚固耐用了。

根据推理分析还有一种可能:古人无意中发现森林着火后,有不少被烧死的动物,吃了被烧死的动物肉后,感觉比生的好吃,因此古人就发现了火的用处,因此就收集了火种,用以烧制食物;古人在烧制食物时又发现,食物常常被烧焦,不好吃;怎么烧才不使食物烧焦?古人逐渐想到用泥把要烧的食物包裹起来烧,烧后把泥打掉,发现这样烧出来的食物烧不焦更好吃.时间一久古人又无意中发现,被火烧后的陶泥大块可做器皿,同时发现比没烧过的陶器皿更加坚固耐用,由此发现了陶器的烧制。在烧制中经不断总结经验,烧制的越来越好。

所以我们遇事要多动脑,多角度思考,换位思考,辩证思维,要追根求源,不耻下问,如果我们长期能这样看问题:第一、可增强记忆力;第二、可防止脑萎缩;第三、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第四、工作中就会少走弯路。现在有很多招工单位对被找对象文凭很看重,这也无可非议;文凭代表一个人的学识,但文凭不完全代表一个人的能力,世界上很多首富和成功的企业家,有不少都没有文凭,因此一个人事业的成功,应该是:后天的勤奋学习加上不断实践的经历,积累了相当的学识,一个人事业才能成功。我说的这些是否有些道理,请您多提宝贵意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