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语》之道

 书中淘乐 2012-03-15
《论语》之道

  文/李淑章

  人们读《论语》往往想弄清它的主旨和孔子思想的核心;也就是说,要弄清《论语》中孔子提到的道是什么。

  《论语·里仁》篇中有一段话: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在这段话里,孔子告诉他的弟子,他的道就是“一以贯之”。所以,只要弄清“一以贯之”的内涵,一切问题就会迎刃而解。而要弄清“一以贯之”,首先必须弄清“一”的内涵。

  杨伯峻译“吾道一以贯之”为“我的学说贯穿着一个基本观念”,他把“一”理解为“一个基本观念”;钱穆的《论语新解》则译为“我平日所讲的道,都可把一个头绪来贯穿着”,他把“一”理解为一个头绪。还有把“一”理解为一个看法、一个逻辑、一种主义、一个上帝的,等等。都把“一”当作一种东西,却没说出这种东西究竟是什么。

  那么,这个“一”字,应该如何解释呢?

  我不揣冒昧,想借“国学天下”这块宝地,说说多年来存在于心里的东西,供批判。

  “吾道一以贯之”应理解为:我的道(学说)就是用统一来贯穿一切的。

  这里的“以”是介词,“一”是它的前置宾语。“一”,当统一讲或当成为一体讲;或者再深奥一点,当返乎本然、回归自然讲。随便查查古汉语字典或词典,“一”字都有当统一讲这个义项。

  《孟子·梁惠王上》篇中有一段话:

  孟子见梁襄王。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试译这段话如下:

  孟子拜见梁襄王。出来之后,告诉人说:“(梁襄王)远远望去,不像个国君的样子;走近他,也看不到使人敬畏之处。他突然问我:‘天下怎样才能安定?’我回答说:‘统一才会安定。’他又问:‘谁能统一天下呢?’我回答:‘不喜好杀人的国君,就能统一天下。’……”

  其中的“一”,就当统一讲。孟子的这一论述,正好印证他是孔子之道的推行者。

  另外,《论语·卫灵公》篇中也有“一以贯之”这句话:

  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这段话说的是,孔子问子贡:你以为我的知识是由于多学而记在心里的吗?子贡回答:是呀,难道不是这样吗?然后,孔子告诉子贡:(你说的)不对,(我学的知识多又能全记在心里,那是因为)我(把学到的知识)统一贯穿在一起了。

  这里讲的显然是多与少的统一,是知识由多变少的辩证法。

  除了上述分析外,我说孔子的道就是统一的理由还有以下5条:

  第一条,孔子处在春秋时期,正是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的过渡时期,他看到分崩离析的社会现象非常忧虑,就想用自己的学说去影响当时的社会。他周游列国,游说诸侯,企图恢复周礼。事实证明,孔子所做的就是使社会统一的大事。

  第二条,上面说过,曾子认为孔子之道就是忠恕二字。曾子的理解,应该是对的。不过,曾子只言其大意而已,并未对孔子的话进行逐字逐句的解释。

  用忠恕二字来理解孔子的道,其实只是揭示了孔子之道的具体应用和表现罢了。

  何谓忠?忠就是主动对人尽心。何谓恕?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忠,是从正面讲对人的爱心;恕,是从反面讲对人的爱心。这是正与反的统一,也是人与己的统一。所以,曾子的解释,是符合孔子的统一这个思想核心的。

  第三条,《论语》中的好多则语录,也都体现了孔子的统一这个思想核心。

  例一: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论语·八佾》)意思是,《韶》这种乐曲,形式美,内容也好;而《武》这种乐曲,形式是美的,但内容还不够好。这讲的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例二: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意思是,只是学却不去思考,那就会迷惑;只是思考而不去学,那就会懈怠。这讲的是学与思的统一。

  例三: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意思是,质朴超过了文采,就显得粗俗;文采超过了质朴就显得浮华。把文采和质朴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这才是君子。这讲的是朴素与华丽的统一,也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论语》中,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如:

  小不忍则乱大谋,是说小与大的统一;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是说远与近的统一;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是说教与学的统一;温故而知新,是说旧与新的统一;听其言而观其行,是说言与行的统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说自己与别人的统一。

  第四条,也许有人用老子说到的“一”,来反驳我的看法:难道老子说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中的“一”也当统一讲吗?

  且慢,这正是我要分析的问题。对于老子说的“一”,有人理解为虚,有人理解为太极……其实,“一”就是一种混沌状态,也就是宇宙的本源。请问:混沌状态也好,宇宙的本源也罢,其所指不是统一,又会是什么呢?当然,如前所述,我们也可以把“一”理解为成为一体、返乎本然或回归自然。

  孔子曾拜老子为师,他们的道从根本上说是一致的。

  第五条,有人认为《论语》的思想核心是仁,有人认为是礼。这同我的看法不是矛盾太大了吗?我的回答是不矛盾。

  《论语·颜渊》篇中有一段话: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从这段话可以看出,孔子所说的仁与礼是一个统一体的两个方面:仁,是人内在的好思想;礼,是这种好思想的外在表现。孔子主要是靠仁与礼的统一来实现其理想的。

  综上所述,我认为,孔子的道,不是别的,而是他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具体表现为哲学思想,表现为社会理论,表现为价值取向、行为规范和思维方式。

  从哲学思想方面看,就是中庸,即合二而一,天人合一;从社会理论方面看,就是统一天下;从价值取向、行为规范和思维方式方面看,就是人与人的和谐。

  最后,本文还有个蛇足,那就是请读者想想:孔子及其学说在什么时代、什么样的社会最受尊崇?在什么时代、什么样的社会最受贬斥?这两个问题想通了,你就可能同意我的看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