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建设有朝阳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avanic 2012-03-15
建设有朝阳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时间:2012年03月09日 00时00分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陈 刚
字号:大字体 中字体 小字体 』  我要评论

  2011年6月,朝阳区代表北京市取得了全国首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创建资格。这是朝阳区落实中央和北京市委要求的一个具体行动,也是朝阳区实现文化创新驱动、提升城市品质的内在要求,是实现科学发展、民生幸福目标的重要抓手。

  根据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的要求,结合区情特点和工作实际,我区把创建任务共分为三大类8个方面、57项内容、120个指标。在创建中,坚持普遍达标、重点突破与凸显特色相结合,坚持将创建工作与区域公共文化建设工作紧密结合,做到双促进双提升,力争通过创建,不断夯实基础、补齐短板、加快发展,形成具有朝阳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探索机制,完善体系,形成示范区创建的工作模式

  一是加强领导,形成组织保障体系。我们成立了朝阳区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领导小组,下设综合协调、制度建设、宣传信息、设施建设、街道创建和农村创建6个办公室,及43个街乡办公室,形成了“1+6+43”的组织架构。区政府与6个创建办公室、43个街乡分别签订创建责任书,层层建立责任制,促进工作落实,确保推进创建工作。

  二是制定规划,形成政策保障体系。我们将规划作为引导文化建设发展的重要手段,制定了《朝阳区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规划(2011—2012)》,并进行了修改完善。根据创建规划,制定了创建工作实施方案、创建宣传方案和制度设计研究方案,明确阶段性目标和年度工作目标。

  三是加大投入,形成资金保障体系。按照中央关于“保障公共财政对文化建设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提高文化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的要求,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特别是加大对文化基础设施的投入,保障基层文化设施全覆盖工程建设。同时,建立健全公共文化建设财政保障长效机制,设立创建示范区专项资金,加强专项资金管理,用好中央财政、市财政下拨创建经费,确保专款专用。

  四是注重统筹,形成协调联动机制。树立全区“一盘棋”思想,加强统筹协调、全力配合。示范区创建领导小组通过工作调度制度、办公室联席会议制度等,定期研究创建重点工作进展情况,对重点难点问题进行集中讨论,形成“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宣传部门协调指导、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实施、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的工作格局。

  五是强化督导,形成绩效评价和监督机制。建立人大政协监督、效能监察、第三方测评、舆论监督和群众评议相结合的综合监督体系,将创建任务落实情况纳入街乡处级领导班子综合考评指标体系,引入专业机构开展第三方测评,在查找问题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制定解决对策,强化创建督导,指导基层落实创建任务。

  六是加强宣传,形成社会参与机制。将创建工作与全区各项工作有机融合,加强与媒体的沟通联系,加大宣传力度,不断提高创建的知晓率、参与率和支持率。

  对照指标,明确重点,扎实推进示范区创建工作

  一是推进公共文化设施高效能、广覆盖。针对朝阳区面积较大、人口众多的特点,打破以行政体制设置公共文化设施的格局,形成区级——地区级——街乡级——社区(村)级四级服务网络,打造“一刻钟公共文化服务圈”。实施街乡文化中心和社区(村)文化室达标工程,目前全区共有39个街乡文化中心,覆盖率为91%,社区(村)文化室基本实现全覆盖,切实保障了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

  二是实现文化活动种类多、参与广。广泛开展“社区一家亲”等社区文化活动和广场文化活动,举办“朝阳流行音乐周”等时尚文化活动,实施弘扬传统文化的“一十百千”工程,通过群众文化、时尚文化和传统文化的内容和载体创新,在拓展广度、提升亮度、挖掘深度、增强影响度上下功夫,不断提高文化活动的受众率和参与率。

  三是促进文化队伍社会化、多元化。坚持“专业人才领军、基层干部统筹、群众队伍支撑、志愿者广泛参与”的原则,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建设。积极发挥专业人才作用,组织文化专家、专业团队深入社区和农村进行演出培训。逐步建立朝阳人文志愿模式,全区现有注册文化志愿者2000余人。加强基层文化组织机构建设,按照示范区标准,解决了19个乡文化中心编制问题,街道文化中心和社区(村)文化活动室人员的配备问题计划近期专题研究落实。

  四是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公益化、均等化。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研究制定《朝阳区文化馆、图书馆及街乡文化中心免费开放的实施意见》,全面推进“三馆一站”免费开放。注意保障困难群体和特殊人群的基本文化权益,把流动人口纳入公共文化服务范围,建立民工影院、打工者艺术基地、农民工图书室和公共电子阅览室,举办打工者艺术节、农民工灯会等文化活动,为学校、老年公寓和残疾人服务中心定期配送图书、演出,保障不同群体的基本文化权益。

  五是探索服务体系建设制度化、长效化。2010年7月,朝阳区按照北京市文化局要求,承担了文化部《政府公共文化服务主体地位研究》课题,与北京市文化局、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北京大学共同组成课题组,就国内外先进城市的公共文化服务模式进行了深入研究,结合朝阳区区情,研究制定具有朝阳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制度。

  发挥优势,彰显特色,打造文化服务亮点

  一是打造精品文化设施。抓住朝阳区功能区建设契机,促进区级文化设施升级。目前区图书馆新馆正在装修建设中,预计2012年底投入使用,新馆面积1.46万平方米,是老馆面积的近3倍。区文化馆新馆和区博物馆已分别被纳入建设规划中,下一步将加快推进工程的实施。针对街乡级文化中心分布不够均衡、规模功能不够健全、服务能力水平参差不齐、不能完全满足当地群众需求的情况,计划“十二五”期间在全区建设10个地区级文化中心,将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公共文化设施的服务供给能力。

  二是超前谋划文化设施布局。坚持文化战略整体性思考,超前谋划、科学布局。开展文化资源大调查,对全区各类文化资源进行全面普查,摸清家底,了解群众的文化需求及对公共文化服务的满意度。在此基础上,研究编制了《朝阳区文化设施空间布局专项规划》,以构建城市整体文化网络为出发点,优化资源配置,重点对公共文化设施进行了规划研究,突出政府的保障功能。这是朝阳区、也是北京市第一个文化设施的专项规划。

  三是先行先试数字化信息化建设。加强科技与文化融合,实现科技助推文化发展。在北京率先推出24小时自助图书馆,建成北京市首个数字文化社区,实现文化资源内容、传载管道、接受环境的全面创新。在街乡图书馆配备电子读报器,推广绿色环保、方便快捷、节约能源的全新阅读方式。

  四是改革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抓好区文化馆作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从破解体制机制难题入手,推行项目制和全员聘用制,改革分配机制,增强内部发展活力。探索建立公共文化流动服务体系,完善图书配送中心和基层文化辅导中心建设,探索“以需定供”文化配送服务模式,实现政府供给和群众需求的紧密对接,最大限度地满足群众文化需求。建成黑庄户乡快板刘文化大院等9家文化大院,形成以家庭为中心自办自创文化活动的农村文化建设模式,成为政府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补充。

  五是加强整合区域文化资源。充分发挥朝阳区文化人才资源、团队资源丰富的优势,筹建“朝阳艺术团”,吸纳国有院团、民营团体、业余团队等81家单位和45位专家加入,艺术团规模5000余人。建立文化专家库、文化团队库、演员库和作品库,为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丰富储备。发挥文联枢纽型组织作用,组织各协会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建立艺术家与百姓间的常态联系机制。将博物馆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依托民办博物馆聚集优势,建立由高端博物馆、民办博物馆、地区特色博物馆及国际知名博物馆构成的层次分明、互为补充的博物馆服务网络体系。

  (作者:北京市朝阳区委书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