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王羲之和苏洵教子说起

 朱刚伟 2012-03-15
从王羲之和苏洵说起

  写下这个标题,自己也不禁哑然失笑,王羲之和苏洵?还真有点八杆子打不到一起的关系。从所处年代上说,王羲之是东晋人,苏洵则是宋代人,二人生存年代相差甚远,绝不存在什么生死交、忘年交的友情。从主要成就上来说,王羲之是书法家,苏洵是文学家。书法和文学虽有联系,但却很少有依承性。但近来读史,我却把这二人联系了起来,找出了他们的共性。

  我们先看有关二人的两个故事。以时间的先后顺序,就先看王羲之的吧。

  王羲之一生共育有七个儿子。前六子他竭尽全力、精心培养,但书法水平都不理想。于是他总结教训,改变教法,对第七子王献之来了个“欲擒故纵”,每每写字,故意不让献之进书房。献之好奇,就在书房楼上的地板上挖了个洞,偷偷往下看,见父亲笔走龙蛇、出神入化,顿生羡慕。久而久之,对书法产生了浓厚兴趣。王羲之见时机已到,便开始教他。但教授时不再像对前六子那样竭尽全力,而采用启发点拨的方式,很多道理让献之自己去观察,自己去琢磨,自己去思考。王献之如饥似渴地学习,书艺与日俱进,终成巨星,与父亲并称“二王”齐名天下。

  苏洵虽然“生不逢时”,没有赶上王羲之的好时代,但在教子上却有过之而无不及。

  相传苏洵的两个儿子苏轼、苏辙幼时非常顽皮,贪图玩乐,不思学习。苏洵经常教育他们,然而这种和风细雨式的说服教育收效甚微。尽管如此,苏洵并未采用“棍棒”教育的方式,而是从孩子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入手,积极引导其入门。每当孩子们打闹时,苏洵就躲在旮旯里读书,聚精会神,神采飞扬。当孩子们围过来时,他又将所读之书“藏”起来。孩子们发现了父亲的这个“怪现象”,以为父亲瞒着他们看什么好书,便趁父亲不在家时,将书“偷”出来。渐渐地,他们也把读书当成了一种乐趣,从而步入了成才的正轨。以至于后来,苏洵和他的两个儿子苏轼、苏辙并驾齐驱,被世人称为“三苏”,同列“唐宋八大家”之中,成为中国文坛上不多见的奇特现象。

  看了这两个故事之后,我们再把目光放在当下。现在,我们在教孩子学习上,都习惯犯一个致命的错误,那就是强硬灌输的多,开导启发的少;急于求成的多,培养兴趣的少。具体表现在每道题总是习惯从头到尾地讲述,甚至每个环节每个细节都不放过地一一讲解。有位家长在教孩子写作文时,家长报一句,孩子写一句,整个过程没有丝毫的启发和引导孩子自由发挥,结果这篇作文与其说是孩子写的,不如说是家长写的。于是,在这样教学和教育的模式下,孩子的思维空间不能得到拓展,孩子的思维也得不到创新,始终处在被动学习,没有兴趣的学习桎梏中。笔者常听一些家长抱怨:为什么我的孩子请了那么多的家教,而且有的新课程还是提前就上过了,结果成绩还是上不去呢?其实,这就是“被动学习”的结局,是没有兴趣学习使然。应当说,人的差异其实并不太大,只是人在学习兴趣和后期勤奋刻苦上的有所不同。鲁迅先生说过:“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是没有智慧和灵感。”

  王羲之、苏洵的事例和鲁迅先生的名言,都向我们道出了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那就是:教育孩子应重在培养孩子的兴趣。但我们应如何培养孩子学习兴趣呢?笔者认为,兴趣是受环境的影响,兴趣也是靠习惯养成的。比如:父母喜欢读书看报写作,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能感受到文化知识的熏陶,会慢慢也对读书、看报、写作产生兴趣,有了兴趣还必须养成勤动手、勤动脑的习惯,只有脑手并用才能出成绩,出成果。但在培养孩子学习兴趣和习惯过程中,我们还必须克服“强扭的瓜儿不甜”之弊端,多在启发、引导、鼓励上下下工夫,避免打压、辱骂和抹杀孩子的学习兴趣。若是牛不喝水强按头,那么必然导致“按下葫芦浮起瓢”的结果。因此说,不论老师还是家长,只要教育者有耐心,才能够给被教育者增添信心。教育是一门爱的艺术,爱是教育的力量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夏丐尊先生说过:“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里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所以说,对培养孩子学习兴趣,还要多伸拇指,忌用食指,多启发,不打压,只有这样才能水到渠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