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生理学试题2

 美奂 2012-03-15

第一章    

一、名词解释

l.兴奋性       2.刺激     3.反应     4.兴奋    5.阈刺激  

6.阈值     7.绝对不应期   8.内环境   9.反射   10.负反馈

二、填空题

1通常生理学的研究方法分为三个水平,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机体对刺激产生反应的形式有两种,即__________________

3.刺激要引起机体产生反应,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阈值的大小与组织兴奋性的高低呈_________关系,阈值愈大表明组织兴奋性愈_________

5.入体的可兴奋组织有三种,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组织在接受刺激而兴奋时,其本身的兴奋性发生规律性的变化,一般需要经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个阶段。

7.人体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称为_________、即_________

8.人体功能的调节方式概括起来有三种,即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9.一个完整的反射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五部分组成。

  lO.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_________,完成它的结构基础是_________

  三、选择题

()A型题

1.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发生反应

  的能力称为

  A.反射  B反应   c.抑制   D.兴奋性  E.兴奋

2.生理学研究中,最常用的刺激方 法是

  A.钳夹  B.声音   c.温度  D.电 E.光

3.要检查坐骨神经一腓肠肌标本是 否有兴奋性,用哪种刺激方法最

  A.食盐  B.火柴  C.锌铜弓  D.镊子   E.光照

4.刚能引起组织发生反应的最小刺 激强度称为

  A.有效刺激  B.阈刺激   c.阈上刺激   D.阈下刺激     E.阈值

5.刚能引起组织发生反应的最小刺激称为

  A.有效刺激   B.阈刺激  c.阈上刺激  D.阈下刺激    E.阈值

6.可兴奋细胞包括

  A.神经细胞、肌细胞   B.神经细胞、腺细胞  c.神经细胞、肌细胞、腺细胞

  D.神经细胞、骨细胞、腺细胞   E.神经细胞、肌细胞、骨细胞

7.可兴奋细胞兴奋时,共有的特征 是产生

  A.收缩   B.分泌  c.神经冲  D.反射  E.电位变化

8.欲了解肌肉兴奋性的高低,最适 合的指标是

  A.肌肉收缩的强弱 B.肌肉收缩速度的快慢 c.引起肌肉收缩的刺激阈值的高低

  D.肌肉动作电位幅度的大小 E.动作电位传导的速度

9.判断组织兴奋性高低常用的简便 指标是

  A.阈电位 B.动作电位c.阈强度D.强度一时间变化  E.刺激频率

10.神经细胞在接受一次阈上刺激

  后,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是

  A.相对不应期一绝对不应期一超常

    期一低常期

  B.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一低常

3:07 2002-1-1   B.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 -低常期-超常期

  c.绝对不应期一低常期.相对不应 期一超常期

  D.绝对不应期一相对不应期一超常 期一低常期

  E.绝对不应期一超常期.低常期一  相对不应期

11组织兴奋后处于绝对不应期时, 其兴奋性

  A.基本消失 B.无限大 c.高于正常 D.稍微低于正常 E.等于正常

12.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

  A.反应  B.适应 c.反射  D.正反馈 E.负反馈

13.维持机体稳态的重要调节过程是

  A.神经调节B .体液调节c.自身调节 D.正反馈调节 E.负反馈调节

14.在相对不应期给蛙坐骨神经一个较强的刺激使它再次兴奋,它的兴奋性将如何变化

  A.超常期-低常期B.绝对不应期一相对不应期一超常 -低常期

  c.超常期一低常期一绝对不应期一相对不应期   D.相对不应期一超常期一低常期

  E.超常期-低常期一绝对不应期

()B型题

  A.感受器   B.传入神经  c.反射中枢  D,传出神经  E.效应器

1.骨骼肌中的肌梭在腱反射中   2.心迷走神经在窦弓反射中是   3.窦神经在窦弓反射中是

4.脊髓在排便反射中是     5.骨骼肌的梭外肌在腱反射中是

  A.正反馈调节  B.神经调节   c.体液调节  D.自身调节  E.条件反射

6.肾动脉血压在80180mmHg 间变动时,肾血流量维持相对稳

7.血糖降低时胰高血糖素使血糖升

8.针刺手时,手迅速缩回

  A4   B40  C100   D200   E500

9.蛙的有髓神经纤维的绝对不应期 2ms,理论上它每秒最多能产 生多少次兴奋

10.心室肌细胞的绝对不应期为  250ms,它每秒最多能产生多少 次兴奋

()C型题

  A绝对不应期   B.相对不应期 c.两者都是 D.两者都不是

1.在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中,若要  引起兴奋,哪一期所需刺激的阈 强度最小

2.在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中,哪一期给很强的刺激也不能引起兴奋

  A.内环境  B.外环境  c.两者都是  D.两者都不是

3.血浆属于4.组织液属于5.细胞内液属于6.细胞外液

7消化道内的液体

  A.反应消失R.反射消失  c.两者都消失  D.两者都不消失

8.蟾蜍被破坏中枢神经系统后,将  使

9.脊蛙的

  A.正反馈 B.负反馈  c.两者均有  D.两者均无

10.胰蛋白酶原激活的过程有

11.雌激素对促性腺激素的调节有

  A.非条件反射  B.条件反射  c.两者均是  D.两者均不是

12.入在进食过程中引起消化液分泌 

13.听到开饭铃声产生胃液分泌是

14.同心血量增加使心肌收缩力增强 

15.痛刺激引起肢体缩回是

()x型题

1.可兴奋细胞,共有的特征包括

  A.有收缩功能 B.反应迅速、明显  c.出现的反应可用眼睛直接观 察到   D.有分泌功能

  E.伴有电位变化

2.体液调节与神经调节相比较,其

  主要特点是

  A.作用产生较慢 B.作用范围局限c.作用产生快D.作用时间较长  E.作用精确

3下列关于非条件反射的描述,错

  误的是

  A.反射弧比较固定  B.必须有大脑皮层的参与  c.是后天形成的  D.可随环境改变而很快建立

  E.数量有限

4.关于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的说  明,错误的是

  A.非条件反射是先天遗传的  B.非条件反射的反射弧是固定的 c.条件反射是后天获得的

  D.条件反射的建立与非条件反 射没有关系 E.“望梅止渴”是非条件反射

5.生理学研究中常用电刺激器,是因为它

  A.使用方便 B.强度容易控制  c.不易损伤组织  D.可重复使用   E 生理学研究中,最常用的刺激方法是

  A.钳夹 B.声音  c.温度  D.电  E.光

6.关于反射的描述正确的是

  A.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 与下,机体对刺激产生的规 律性反应

  B.机体的一切活动都是反射活     c有中枢神经系统存在,反射 就一定能实现

    D.刺激蟾蜍的坐骨神经引起腓. 肠肌收缩也是一种反射活动  E.去大脑动物也可发生反射活 

7.下列各项活动中,属于反射的是

    A.砂粒入眼引起眨眼B.咀嚼食物引起唾液分泌    c.用硫酸刺激脊蛙脚趾引起屈

D.用电刺激神经肌肉标本,引 起肌肉收缩   E.夹闭颈总动脉引起血压升高

8.有关自身调节的论述中,正确的是

    A.自身调节不依靠神经系统的 作用 B.自身调节也不依赖体液的传

    c.它足组织细胞自身对刺激产 生的适应性反应 D.所有的细胞和组织都存在自 身调节的形式

    E.它的反应范围比较广泛

9.自身调节的特点是

  A.调节幅度较小  B.调节的范围比较大  c.需要激素的参与  D.调节的灵敏度不高

  E.以反射的形式进行

10.下列生理过程中,属于负反馈调

  节的是

  A.排便反射  B.排尿反射  c.肺牵张反射  D.分娩  E.减压反射

11.下列关于体液调节的表述,正确  的是

  A.组织代谢产物增加引起局部  血管舒张,属于体液调节 B.体液调节从属于神经调节, 不能独立发挥作用

  c.体液调节调节代谢、生殖等,  但不影响生长发育

  D.体液调节主要通过内分泌细  胞分泌的各种激素来完成

  E.体液调节作用迅速,但不持久

四、问答题

  1.试举例说明何谓刺激、反应与兴奋性,并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

  2.给你两个坐骨神经一腓肠肌标本,你如何证明它们是活的组织标本?如何鉴别哪

个标本的兴奋性高?

  3.当组织受刺激而兴奋时,其兴奋性会发生哪些规律性的变化?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兴奋性是指机体感受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

2.刺激是指能引起机体发生反应的环境变化。

3.反应是指由刺激引起的机体功能活动的改变。

4.兴奋是指机体接受刺激后由相对静止变为活动,或者活动由弱变强的过程。

5.阈刺激是指刚能引起组织发生反应的刺激。

6.阈值是指刚能引起组织发生反应的最小的刺激强度。

7.绝对不应期指组织兴奋后兴台性暂时消失,对任何强大的刺激都不起反应的时期。   

8内环境是指体内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即细胞外液。

9.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入体对刺激产生的规律性反应。

10.负反馈是指反馈作用与原效应作用相反,维持入体的功能相对稳定。

二、填空题

1.整体水平、器官和系统水平、细胞和分子水平

2.兴奋、抑制  3.刺激的强度、刺激的时问、刺激的时间一强度变化率

4.反变、低    5.神经、肌肉、腺体

6.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低常期   7.内环境、细胞外液

8.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    9.感受器、传入神经、反射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lO.反射、反射弧

三、选择题

()A型题

1D    2D    3C 4E    5B  6C  7E 8C  9C

10D    11A    12C    13E    14B

(二】B型题

1A  2D  3B 4C  5E  6D  7C 8 B  9E  10A

()C型题

1D    2A    3A 4A    5D    6A  7B 8B  9D

10A    11C    12C    13 B    14D  15A

()x型题

1BE    2AD    3BCD 4DE    5ABCDE    6 AE

7ABCE 8ABC    9AD    10CE    11AD

四、问答题

1.能引起机体发生反应的环境变化称为刺激;机体感受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

性称为兴奋性;机体接受刺激后,功能活动的改变称为反应。反应有两种形式,机体受

刺激后,如果由安静状态转入活动状态或活动状态的加强称为兴奋;如果由活动变为相

对静止,或者活动由强变弱称为抑制。刺激是引起机体发生反应的条件,但是要引起机

体发生反应刺激的强度必须达到或大于阈值。反应是刺激引起的结果。兴奋性是有生命

的机体对刺激产生反应的内在因素,如果组织细胞已经死亡,没有了兴奋性,那么再大

强度的刺激也不会引起反应。

例如针刺手指皮肤,入会立即反射性产生缩手动作。在这里,能为机体所感受的外

界环境的变化是“针刺”这种物理性刺激,机体在接受刺激后立即产生一个缩手动作,

即屈肌由静止变为活动,称为兴奋。此现象说明机体能接受刺激发生反应,故具有兴奋

性。

5.生物电尤论,作生理学和临床工作中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故学好细胞的生物电现

象很鼋要。牛物电包括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在理解它们的产生原理时,请联系兴奋

性、刺激、反应的知识,以及细胞的物质转运功能加以解释。这一节的许多概念都与细

胞膜两侧的带电情况有关.根据带电情况的不同,产生不同的状态,实际上生物电现象

可以归结为不同情况下细胞膜两侧的带电情况及其变化,其中的参照是极化状态。

6肌细胞的收缩功能以运动神经对骨骼肌的支配为例,介绍了它们之间的功能联

系,即神经一骨骼肌接头的兴奋传递,及肌肉收缩的原理。学习时要联系细胞膜的物质

转运功能和生物电现象,不要把这些内容割裂丌来。

  第二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

一、名词解释

1.单纯扩敞    2.易化扩散     3.通道转运  4.载体转运    5.被动转运     6.主动转运     

 7.受体       8.静息电位     9极化       10.去极化     11.超极化     12.复极化   

13.动作电位   14.局部电位    15.阈电位    16.传导      17神经冲动

18.传递       19.神经递质    20.终板电位  21.兴奋一收缩耦联

22.单收缩      23强直收缩    24前负荷            25.后负荷

   二、填空题

第二部分复习题

1.细胞膜转运物质的形式多种多样,常见的转运形式有———、

———、———、和———。

2.易化扩散分为两种方式,即———和———。

3.根据引起通道开或闭的原因不同,可将通道分为———门控通道、———门控通道和———门控通道。

4.载体转运的特点有———、———、———。

5.  被动转运包括———和———。

6.  主动转运分为两种,即———和———。一般所说的主动转运是指———。

7.继发性主动转运分为两种形式,即———和———。

8.入胞可分为两种方式,即———和———。

9.以单纯扩散进出细胞的物质是———,主要有———和———。

通道转运的物质主要是———。载体转运的物质主要是———。

入胞和出胞转运的是———物质。

10.细胞的信号转导方式主要有———、———、———和———。

11.神经--骨骼肌接头的传递是———介导的信号转导。含氮激素多是通过———介导的信号转导。类固醇激素是通过———介导的信号传导。

12.跨膜电位(膜电位)包括———和———。

13.离子流学说的要点有二,一是———;二是———。

14.动作电位的特点有———、———和———。

15.局部电位的特点有———、———和———。

16锋电位由———和———组成。

17.动作电位的波形由———和———组成,而以———为主要成分。

18后电位包括———和————。

19.————能阻断Na+通道,————能阻断Ka+通道。

20.神经--骨骼肌接头处的结构由————、————和————组成。

21.神经--骨骼肌接头处传递的特点有————、————和————。

22.组成细肌丝的三种蛋白质是————、————和————。

23单收缩可分为三个时期,即————、————和————。

24.肌肉收缩时只有张力的增加而无长度的缩短称为————;而只有长度的缩短而无肌张力的变化称为————。

25.影响骨骼肌收缩的主要因素是————、————和————。

二、选择题

()A型题

1. 单纯扩散和易化扩散的共同点是

  A.借助于通道蛋白的帮助      B.顺浓度差转运

  c.需要ATP供能          D.通过“生物泵”的活动

  E.借助于载体蛋白的帮助

2.一些小分子物质,由膜的低浓度一侧转运至高浓度一侧,主要是

 

  A.单纯扩散       B.易化扩散

  c.膜的生物泵主动转运    D.出胞或入胞作用

  E.膜两侧浓度差的动力

3.在一定范围内,随着浓度梯度的

  增加,易化扩散的速度

  A.一定加快   B.一定减慢

  c可能不变  D.可能减慢     E可能加快

4.易化扩散不同于单纯扩散的是

  A.顺浓度差转运    B.逆浓度差转运     C.消耗能量 

 D.需要通道蛋白和载体蛋白     E.需要ATP

5.单纯扩散、易化扩散和主动转运的共同点是

  A耗氧、耗能   B.顺浓度差进行

  C.借助于通道蛋白   D.物质从细胞膜的间隙通过

 E.转运的物质是小分子或离子

6.细胞膜内外正常的Na+浓度差和K+浓度差的形成与维持是由于

  A.膜在安静时对K+通透性大  B.膜在兴奋时对Na+通透性增加  C. Na+K+易化扩散的结果

  D.膜上钠--钾泵的作用  E.膜上ATP的作用

7.静息电位是指细胞在安静状态时,存在于

  A.细胞膜外的电位差  B.细胞内的电位差  C.细胞膜两侧内负外正的电位差

  D.细胞膜两侧内正外负的电位差  E.细胞与细胞之间的电位差

8骨骼肌细胞的静息电位为  -70mV,当变为-80mV时称为

    A极化  B.去极化  c.复极化  D.反极化  E.超极化

9.细胞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对下列哪种离子通透性最大

  AK+  BNa+  CCl-  DCa2+  EMg2+

lO.入工地增加离体神经纤维浸浴液中的K+浓度,静息电位的绝对值将

  A.不变  B.增大  C.减小  D先增大后减小 E.先减小后增大

11.神经纤维中相邻两个锋电位的时

  间间隔至少应大于其

  A.相对不应期  B.绝对不应期  C.超常期  D低常期  E.绝对不应期加相对不应期

12.下列关于“钠泵”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钠泵是一种镶嵌在膜脂质双  层中的特殊蛋白质  B.钠泵是一种主动转运Na+

    K+出入细胞的特殊蛋白质  C.钠泵能转运K+入细胞,转运Na+出细胞

  D.钠泵只能转运Na+  E.钠泵又称钠--钾依赖式ATP

13受体的化学本质是

  A.脂质  B.蛋白质  c.糖类  D.核酸 E胺类

14.细胞膜去极化达到什么水平时,膜的钠通道大量开放

  A.动作电位水平 B.静息电位水平  c.阈电位水平  D0电位水平  E锋电位水平

15.细胞的静息电位由正常的-90mV改变为-95mV时,其兴奋性

    A.升高   B.降低   c.不变   D.先升高后降低E.先降低后升高

16.入工地降低细胞外液的钠离子浓度时,动作电位的幅度

  A.增大  B.减小  C.不变  D.先增大后减小  E.先减小后增大

17.当可兴奋细胞受到电刺激要产生兴奋时,首先引起的变化是

  A.钠通道大量开放  B.膜发生超极化  C.钾离子向膜外扩散  D。产生动作电位

  E.膜发生局部电位

18.降低细胞外液Na+浓度时,发生的变化是

A.静息电位增大,动作电位幅值不变  B.静息电位增大,动作电位幅值增高

C.静息电位不变,动作电位幅值降低  D.静息电位不变,动作电位幅值增高

E.静息电位减小,动作电位幅值增高

19.下列有关兴奋在同一细胞传导的叙述,哪项是错误的

  A.动作电位可沿细胞膜传导到整个细胞

  B.传导方式是通过产生局部电流刺激未兴奋部位,使之也出现动作电位

  C.在有髓纤维是跳跃式传导 D.有髓纤维传导动作电位比无髓纤维快

  E.动作电位的幅度随传导距离增加而减小

20.下列有关神经--骨骼肌接头的论述中,错误的是

    A.神经--骨骼肌接头的结构类似于突触   B.接头间隙中的液体是细胞内液

    C.接头前膜是轴突末梢的膜   D.接头后膜是肌细胞膜 

 E.接头后膜产生的电位称为终板电位

21.关于终板电位的论述,错误的是

    A.具有“全或无”的性质

    B.无不应期 C.其大小与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量成正比 D.可总和

    E.可以电紧张的形式向周围传播

22.兴奋--收缩耦联是由

    A.神经兴奋的电位变化导致肌肉兴奋的电位变化的过程

    B。肌肉兴奋的电位变化导致神经兴奋的电位变化的过程

    C.神经兴奋的电位变化导致肌肉收缩的机械变化的过程

    D.肌肉兴奋的电位变化导致肌肉收缩的机械变化的过程

    E.肌肉收缩的机械变化导致神经兴奋的电位变化

23.骨骼肌的完全强直收缩是由于

  A.各个动作电位的融合而引起 B.新的刺激落在前一次收缩的舒张期

  C.各个收缩波的部分融合 D.新的刺激都落在绝对不应期内

  E.各个收缩波的完全融合

24.正常体内骨骼肌收缩绝大多数属于

A.不完全强直收缩 B.完全强直收缩 C.一连串单收缩  D.一次单收缩   E.以上都足

25.神经--骨骼肌接头处传递的化学递质是

  A.肾上腺素  B.去甲肾上腺素  C-氨基丁酸  D.乙酰胆碱  E5--羟色胺

()B型题

  A.单纯扩散  B.易化扩散 c.主动转运  D.出胞  E.入胞

1.蛋白质进入细胞的方式是2.后电位时Na+由细胞内转移到细胞外是

3.葡萄糖进入红细胞是4.运动神经轴突末梢释放ACh

5.入体内02c02进出细胞膜是

  A.极化  B.去极化  c.复极化  D.超极化  E反极化

6.细胞受刺激兴奋时膜内外电位差减小称为

7.细胞膜内外电位差增大称为     8.动作电位爆发时,K+外流产生

9.细胞安静时膜内外存在的电位差称为   10.动作电位爆发时,膜内由负电位 变为正电位称为

  AK+内流  Bcl+内流  CNa+内流  DK+外流  ECa+内流

11.神经细胞动作电位上升支是由于

12骨骼肌细胞动作电位下降支是由于

13.静息电位的形成是由于

14动作电位到达神经末梢时引起

  ANa+的平衡电位  BK+的平衡电位  cNa+平衡电位与K+平衡电位之和

  DNa+平衡电位与K+平衡电位之差  E.锋电位与超射之差

15.静息电位的大小接近于

16.神经细胞动作电位上升支相当于

  A.锋电位  B.阈电位  c.负后电位  D.局部电位  E.正后电位

17.可兴奋细胞受刺激后首先出现

18.神经细胞动作电位的主要成分是

19.刺激引起细胞产生动作电位的条件是使膜电位达到

  A.阈电位  B.去极化  c.超射  D.负后电位  E.正后电位

20.单根神经纤维受刺激而兴奋,当它的兴奋性处于低常期时,相当

  于动作电位的

21.单根神经纤维受刺激而兴奋,当它的兴奋性处于相对不应期和超

  常期时,相当于动作电位的

  A.四乙胺  B,河豚毒  C.阿托品  D.有机磷  E.箭毒

22.能阻断Na+通道的是

23.能阻断K+通道的是

24.能使胆碱酯酶失活的是

25.能阻断N受体的是

  A.激素  BATP  CcAMP  DG--蛋白  E.酶耦联受体

26.将信息传送给靶细胞的第一信使是

27.将信息传送到靶细胞内部的第二信使是

  A横管系统  B.纵管系统  c.三联管  D.钙离子  EATP

28兴奋-收缩耦联的结构基础是

29.肌肉兴奋一收缩耦联中起关键作用的物质是

()C型题

  A.易化扩散  B.主动转运 C.两者都是  D.两者都不是

1Na +通过细胞膜的方式有

2Ca+通过细胞膜的方式有

3.内分泌腺分泌激素是

4.葡萄糖通过细胞膜的方式是

  A. 肌凝蛋白  B.肌动蛋白  C.两者都是  D.两者都不是

5.粗肌丝的主要成分是

6.细肌丝中聚合成双螺旋主干的是

  A.肌钙蛋白  B.原肌凝蛋白  C两者都是  D.两者都不是

7.肌丝滑行时横桥必须与之结合的蛋白是

8.遮盖肌动蛋白上与横桥结合的位点的是

  A.一连串单收缩  B.完全强直收缩  C两者都是  D.两者都不是

9.当连续阈上刺激的时间间隔小于骨骼肌单收缩的缩短期时,肌肉  出现

10.当连续阈上刺激的时间间隔大于骨骼肌单收缩的时程时,肌肉出 

  A.一次单收缩  B.不完全强直收缩  C.两者都是  D两者都不是

11.肌肉受到一次阈上刺激时,肌肉出现

12.当连续阈上刺激的时间间隔大于骨骼肌单收缩的缩短期时,肌肉  出现

  A.等长收缩  B.等张收缩  C.两者都是  D.两者都不是

13.在后负荷足够大的时候,骨骼肌的收缩是

14.在中等程度后负荷时,骨骼肌开始缩短后即表现为

  A.离子通道耦联受体介导的  BG--蛋白耦联受体介导的  C.两者都是  D.两者都不是

15.神经-骨骼肌接头的传递是通过

16.含氮激素的信号转导是通过

  A细胞内受体介导的  B.酶耦联受体介导的 C.两者都是  D.两者都不是

17.大部分生长因子和部分肽类激素的信号转导是通过

18.类固醇激素的信号转导是通过

()x型题

1.蛋白质从细胞外液进到细胞内的转运属于

  A.单纯扩散  B.易化扩散  C主动转运  D.被动转运  E.入胞作用

2.一些水溶性小分子物质通过细胞膜,由浓度高处向低处转运,要 

  A.单纯扩散  B.载体蛋白或通道蛋内的帮助  C.膜内生物泵的活动  D.膜两侧浓度差为动力

  E消耗能量

3.下列有关细胞膜对物质主动转运的叙述,正确的是

  A.逆电--化学梯度进行  B.顺电--化学梯度进行  C.转运过程中要消耗能量  D.转运中必须借助载体蛋白的帮助  E通过细胞膜上生物泵的作用

4.下列有关入胞和出胞的论述中,正确的是

  A.腺细胞的分泌属于出胞  B.通过细胞膜本身复杂的活动进行  C .它们也属于主动转运

  D.细菌进入细胞称为吞噬  E.神经未梢释放递质属于出胞

5.载体蛋白帮助的易化扩散

  A与所转运的物质之间没有严格的结构特异性  B.依赖ATP酶,易化扩散才能进行

  C.易化扩散也有限度,有饱和现象

  D有竞争性抑制现象  E.载体蛋白在运输中被消耗

6.下列关于离子通过细胞膜扩散的论述中,正确的是

  A.离子的扩散量取决于膜两侧离子的浓度梯度  B.与该离子所受的电场力无关

  C.与膜对该离子的通透性有重要关系 D.不同的离子可有不同的通道

  E.顺浓度梯度扩散时细胞不消耗能量

7.以下关于受体的沦述,正确的是

  A.受体不只存在于细胞膜上 B.受体作用无特异性  c.受体的作用是参与信号转导

  D.受体是第二信使  E.受体是第一信使

8.有关细胞安静状态下K+从细胞内向细胞外移动的论述,正确的

  A。单纯扩散  B.易化扩散  c.主动转运  D.需通道蛋白  E.需载体蛋白

9与神经纤维兴奋具有同样意义的是

  A.阈电位  B.神经冲动  C.动作电位  D.终板电位  E.锋电位

10.下列有关单根神经纤维动作电位幅度的论述,正确的是

  A.刺激强度越大,动作电位的幅度越高  B.可随细胞外液钠离子浓度变化而改变

  C. 可随细胞种类不同而变化  D.与细胞外液钾离子浓度变化关系较小

  E.随传导距离而改变

11.下列有关运动终板处电位变化的论述,正确的是

  A.终板膜上的离子通道是化学门控通道  B.终板电位即是肌细胞膜的动作电位

  C.终板电位与局部电位无共同之处  D.终板膜本身不能产生动作电位

  E.一次神经冲动产生的终板电位一般都大于使肌细胞兴奋的阈电位

12.兴奋在神经--肌接头处传递的特点是

    A.双向传递    B--化学--电传递   C.有时间延搁   D.易受环境因素的影响

    E.有不应期

13.终板电位的特点有

  A.有“全或无”现象 B.有不应期  C.呈电紧张性扩布  D.可以总和

  E.其大小与接头前膜释放的递质量呈正变关系

14.前负荷对肌肉收缩的影响为

  A.在一定范围内,前负荷加大时,肌肉张力随之加大  B.当超过最适前负荷时,肌肉张力随之减小

  C.最适前负荷使肌肉收缩效果最好  D.最适前负荷使肌肉处于最适初长度

  E.动脉血压是心肌收缩的前负荷

15. 改变后负荷对肌肉收缩的影响是

  A后负荷增大,可使肌肉收缩张力变小,缩短速度加快  B.后负荷加大到一定程度,可使肌肉出现等长收缩  C.后负荷减小到零时,肌肉收  缩时缩短速度也降至最小值

  D.只要有后负荷,总是缩短出现在前,张力产生在后  E.后负荷减小,肌肉缩短速度虽增加,但肌张力反而下降

16.能提高肌肉收缩能力的因素有

    A.钙离子    B。缺氧    c.肾上腺素    DATP酶活性增强    E.酸中毒

17.神经冲动由神经末梢向骨骼肌细胞传递时可发生

  A.电压门控式ca2+通道开放  B.释放乙酰胆碱  C.乙酰胆碱与神经末梢的受体结合

    D.终板电位在肌膜上传播   E.终板电位很容易引起肌细胞爆发动作电位

18.下列关于神经一肌接头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神经轴突末梢有化学门控式钙通道  B.接头前膜释放的递质是去甲肾上腺素

  C递质的释放是量子释放  D.一般运动神经末梢的动作电位与肌膜上的动作电位是11

  E.终板膜上的受体也属于电压门控通道

19.下列关于肌管系统的论述,错误的是

  A.肌管系统分为横管与纵管  B横管与肌原纤维的走向呈平行排列

  C.横管是肌膜向内凹陷而成,其中的液体是细胞内液

  D.纵管与肌原纤维走向是垂直排列,且互相交通成网状  E.纵管在横管附近膨大,成为终池

20.肌肉收缩滑行学说的依据是

  A.收缩时肌节长度缩短  B.暗带长度不变  C.明带和H带缩短  D.暗带长度缩短

  E明带和H带不变

21.组成细肌丝的蛋白质分子有

  A.肌动蛋白  B.肌凝蛋白  C.原肌凝蛋白

  DG--蛋白  E.肌钙蛋白

  四、问答题

  1.何谓静息电位?试简述其产生机制。 2.何谓动作电位?试简述其产生机制。

  3.试比较局部电位与动作电位有何不同?  4.试述运动神经是如何引起骨骼肌兴奋的?

  5.试以肌丝滑行的理论,分析肌肉的收缩与舒张过程。

  6.当给蛙坐骨神经一个阈上电刺激时,与之相连的腓肠肌产生了收缩。试分析从刺激开始到肌肉收缩产生了哪些主要生理变化过程?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单纯扩散是指脂溶性小分子物质从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顺浓度差)跨细胞膜转运的过程,它是一种物理现象。

  2.易化扩散是指一些非脂溶性或脂溶性很小的物质,在膜蛋白帮助下,顺浓度差的跨膜转运。

    3.通道转运是指在镶嵌于细胞膜上的通道蛋白的帮助下物质顺电-化学梯度的转运.转运的物质多为各种带电离子。

  4.载体转运是指某些小分子亲水物质(如葡萄糖、氨基酸)通过载体蛋白构型的变化将其从细胞膜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的转运。

   5.被动转运是指小分子物质顺电--化学梯度,不需细胞代谢供能进出细胞的过程,单纯扩散和易化扩散都属于被动转运。

    6.主动转运是指物质逆电--化学梯度的跨膜转运,需要生物泵的帮助和代谢供能。

    7.受体是指位于细胞膜上或细胞内能与信号分子(如激素等)特异结合而发挥信号转导作用的蛋白质。

    8.静息电位是指细胞静息状态时细胞膜两侧存在的电位差。

    9.极化是指细胞安静状态下膜外带正电,膜内带负电的状态。

    lO.去极化指膜内外电位差减小、极化状态减弱以至消失。

    11超极化指膜内外电位差增大、极化状态加强。

    12.复极化是指细胞兴奋时在去极化和反极化之后,极化状态的恢复,即膜的带电状态由内正外负又变为外正内负的过程。

    13.动作电位是指细胞受刺激兴奋时在静息电位基础上产生的可传布的电位变化,它是细胞处于兴奋状态的标志。

    14.局部电位是指细胞受到阈下刺激时细胞膜局部产生的较小的去极化,未达到阈电位水平。

    15.阈电位指触发动作电位的膜电位临界值。

    16.传导指动作电位在一个细胞上传播。

    17神经冲动指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动作电位。

    18.传递指兴奋从一个细胞传给另一个细胞。

    19.神经递质指传递过程中神经末梢释放的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

    20.终板电位是指神经--肌接头处的终板膜产生的去极化电位。

    21.兴奋--收缩耦联指肌膜兴奋的电变化导致肌肉收缩的机械变化的过程。

    22.单收缩是指肌肉受到一次刺激,爆发一次动作电位,引起一次收缩。

    23.强直收缩是指在连续刺激下,肌肉处于持续的收缩状态,产生单收缩的复合。

    24.前负荷指肌肉收缩前所承受的负荷。

    25.后负荷指肌肉收缩过程中承受的负荷。

    二,填空题

    1.单纯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转运、入胞和出胞  2.通道转运、载体转运

    3.电压、化学、机械   4.特异性、饱和现象、竞争性抑制

    5.单纯扩散、易化扩散    6.原发性主动转运、继发性主动转运、原发性主动转运

    7.同向转运、逆向转运    8.吞噬、吞饮

    9.脂溶性小分子物质、02cO2、各种离子、小分子亲水性物质、大分子或团块状

    10.离子通道耦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G--蛋白耦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酶耦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细胞内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11.离子通道耦联受体、G--蛋白耦联受体、细胞内受体    12.静息电位、动作电位

    13.细胞内外各种离子的浓度分布不均,即存在浓度差、在不同状态下细胞膜对各种离子的通透性不同

14.“全或无”现象、不衰减性传导、脉冲式

15.幅度小呈衰减性传导、非+全或无+式、可总和(时间、空间)  16.上升支、下降支

17.锋电位、后电位、锋电位   18.负后电位、正后电位    19.河豚毒、四乙胺

20.接头前膜、接头间隙、接头后膜(终板膜)   21.单向性传递、时间延搁、易受环境因素影响

22.肌动蛋白、原肌凝蛋白、肌钙蛋白  23.潜伏期、缩短期、舒张期

24.等长收缩、等张收缩      25.前负荷、后负荷、肌肉收缩能力

三、选择题

()A型题

1B    2C    3A    4D    5E    6D    7C    8E

9.A     lOC    11B    12D    13B    14C    15B    16B    17E    18.C    19E    20B    21A    22D    23E    24B    25D

()B型题

1E    2C    3B    4D    5A    6B    7D    8C

9.A    10E    11C    12D    13D    14E    15B    16A    17 D      18.A      19B    20E    21D    22B    23A    24D    25E    26A    27.C     28C    29D

()c型题

1C    2C    3D    4C    5A    6B    7D    8B

9.A    lOA    11A    12B    13A    14B    15A    16B    17B    18.A

()x型题

1CE    2BD    3.。ACE    4ABCDE    5.CD

 6ACDE    7AC    8BD    9BCE   10.BCD

11ADE    12BCD    13CDE    14ABCD

15.BE   16ACD    17ABE    18ABE    19BCD

20.ACE

    四、问答题

    1.静息电位是指细胞在安静状态时,细胞膜两侧存在的电位差。

    静息电位产生的原理可用膜的离子流学说解释:①细胞内外各种离子的分布不均衡,膜外Na+cl-浓度高,膜内K+和有机负离子浓度高;②细胞在不同状态下,膜对各种离子的通透性不同。静息状态时,膜对K+通透性大,对Na+通透性很小,对有机负离子几乎没有通透性。所以在细胞静息时,主要是带正电荷的K+顺浓度差由膜内流向膜外,使细胞外正电荷增加,相应的细胞内负电荷增加。随着K+的外流,细胞膜外正内负的电场力会阻止K+的继续外流。当促使K+外流的浓度差形成的向外扩散的力量与阻止K+外流的电场力达到平衡时,K+的净移动就会等于零,细胞在安静状态下膜外带正电,膜内带负电的状态称为极化状态,此时形成的细胞膜两侧稳定的电位差,即为静息电位,它相当于K+的电一化学平衡电位。

    2.动作电位是指可兴奋细胞兴奋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产生的可扩布的电位变化过程。

    动作电位产生机制和静息电位一样也可用离子流学说来解释,其要点为:①细胞内外各种离子的分布不均衡,膜外Na+cl-浓度高,膜内K+和有机负离子浓度高;②细胞在不同状态下,膜对各种离子的通透性不同。当细胞受到刺激时,首先引起膜上少量钠通道激活,致使少量Na+顺浓度差内流,使静息电位减小。当静息电位达到阈电位时,引起膜上钠通道迅速大量开放,在Na+浓度差和电场力的作用下,使细胞外的Na+快速、大量内流,导致细胞内正电荷迅速增加,电位急剧上升,形成动作电位的上升支,即去极化和反极化。当膜内正电位增大到足以阻止Na+内流时,膜电位即达到Na+的平衡电位。此时,大量钠通道又迅速失活而关闭,导致Na+内流停止,而钾通道则被激活而开放,产生K+的快速外流,使细胞内电位迅速下降并恢复到负电位状态,形成动作电位的下降支,即复极化。这时,膜上钠泵运转,将动作电位产生过程中流入细胞内的Na+泵出,流出细胞外的K+泵入,形成后电位,并恢复膜两侧Na+

K+的不均衡分布。

  3.局部电位和动作电位有以下不同:

  4.运动神经引起骨骼肌兴奋是通过神经-骨骼肌接头处兴奋的传递完成的,要经历

--化学--电的变化过程。具体机制如下:

    当运动神经的冲动传至轴突末梢时,引起接头前膜上电压门控式钙通道开放,ca2+从细胞外顺电--化学梯度内流,ca2+使轴浆中的囊泡向接头前膜移动,与接头前膜融合进而破裂,囊泡中储存的Ach以量子释放的形式倾囊释放,Ach通过接头间隙与接头后膜(终板膜)上的N2型乙酰胆碱受体结合,引起终板膜上Na+K+通道开放,允许Na+K+通过,但以Na+内流为主,因而引起终板膜的去极化,称为终板电位,当终板电位达到闽电位水平时,肌膜上的电压门控性Na+通道大量开放,Na+大量快速内流,爆发动作电位。动作电位通过局部电流传遍整个肌膜,引起骨骼肌细胞的兴奋。释

放到接头间隙中的Ach很快被存在于接头间隙和终板膜上的胆碱酯酶分解为胆碱和乙酸,而失去作用,以保证一次神经冲动仅引起肌细胞兴奋一次。

    5.肌细胞兴奋产生的动作电位沿肌膜传到三联管,促进终池释放ca2+入肌质,当肌质中ca2+ 浓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ca2+与细肌丝中的肌钙蛋白结合,引起原肌凝蛋白分子构象改变并移位,将肌动蛋白上与横桥结合的位点暴露出来,解除对横桥和肌动蛋白结合的阻隔作用,使横桥和肌动蛋白结合,横桥具有ATP酶的作用,使ATP分解释放能量,供横桥连续作同方向的摆动,拉动细肌丝向M线方向滑行,结果是肌小节缩短,肌细胞收缩。

    当肌膜的电位恢复时,肌细胞收缩时释放到肌质中的ca2+又可激活肌质网膜上的钙泵,钙泵转运将ca2+逆浓度梯度重新摄入终池,肌质中ca2+减少,使结合在细肌丝上的ca2+与肌钙蛋白分离,粗、细肌丝之间的相互作用解除,细肌丝从粗肌丝之间移出并恢复到滑行前的状态,肌细胞舒张。

    6.当给蛙坐骨神经阈上刺激时,引起与之相连的腓肠肌收缩,主要发生了以下生理变化:

    (1) 阈上的电刺激使坐骨神经局部去极化达到阈电位水平时,引起神经干产生动作电位。

    (2) 动作电位通过局部电流的作用,沿神经纤维传导。

    (3) 动作电位到达神经末梢时,通过神经--肌接头的传递,进而引起肌膜爆发动作电位。

 (4)肌膜的动作电位通过兴奋--收缩耦联引起肌细胞收缩。

       第三章       

一、名词解释

1.血浆       2.  血清     3.血浆晶体渗透压

4等渗溶液     5.红细胞比容    6.血沉

7.红细胞渗透脆性     8.生理性止血

9.血液凝固     10.凝血因子

11.纤维蛋白溶解    12.血型

13.凝集原        14.红细胞叠连15.红细胞凝集

二,填空题

1.血浆中最主要的缓冲对是———。

2.正常成年人白细胞总数的正常值是———。中性粒细胞占——%,嗜酸性粒细胞占——%,嗜碱性粒细胞占——%,淋巴细胞占

——%、单核细胞占——%。

3临床常用的等渗溶液是———和———。

4·正常人的红细胞比容,男性为———,女性为———。

5·红细胞生成的主要原料是———和———,成熟因子主要是———和———。

6·维生素B12和叶酸缺乏可导致———贫血。

  7.正常成年人红细胞数,女性为———,男性为———。

血红蛋白含量女性为———,男性为———。

8·血型是依据———凝集原的类型而定的,临床上最重要的是。———血型系统。

9.红细胞膜含A凝集原者,其血型可能为———型或———型。

10·输血原则是———。ABO血型系统的输受关系是———、

———和———。

1 l·把红细胞放在19%的尿素溶液中红细胞会———。

12·调节红细胞生成的激素主要有———和———。

13-红细胞的平均寿命为———,衰老的红细胞主要被———吞噬破坏。

14.白细胞中主要通过吞噬病原菌发挥作用的是———和———,能释放组胺的是———,参与机体免疫功能的是———。

15·血小板的生理特性包括———、———、———、———、———和———。

16·启动内源性凝血的因子为———,启动外源性凝血的因子为———。

 17·正常成人血量约为自身体重的———%。60kg体重的人的血量约为———L

18.一次失血量在———ml以下,而不超过全身血量的———%时可无明显临床症状。  

    19·溶液渗透压的大小与溶液中所含溶质的———成正比。

    20·Rh血型系统中红细胞上有Rh因子为———,无Rh因子为———。

    三、选择题

    ()A型题   

 l-通常所说的血型是指   

  A·红细胞膜上受体的类型       B·红细胞表面凝集素的类型   

    C·红细胞表面特异凝集原的类型    D·血浆中特异凝集素的类型       

E-血浆中特异凝集原的类型    

 2·某人的血细胞与B型血的血清凝集,而其血清与B型血的血细胞不凝集,此入血型为

AA   B B   cO  DAB  EB亚型

3.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是由于

A.维生素B12和叶酸缺乏 B.蛋白质和铁缺乏  C.铁缺乏 D.促红细胞生成素缺乏

 E.雄激素缺乏

4.一个体重为60kg的人,其血量约为

  A3000ml  B4800ml  C6000nd  D7000ml  E8000ml

5.构成血浆胶体渗透压的主要成分是

  A.球蛋白  B.纤维蛋白原  C.白蛋白  D.血红蛋白  E.晶体物质

6.若将红细胞置于O35%的NaCl溶液中,将会出现如下哪种现象

  A.红细胞叠连  B.红细胞破裂溶血  C.红细胞皱缩  D.红细胞凝集  E.血沉加快

7.外源性凝血途径的启动因子是

  A.因子Ⅻ  B.因子Ⅲ  C.凝血酶原  DCa2+  EPF3

 8.红细胞沉降率变快主要是由于

  A.红细胞比容增大  B.红细胞比容减小  C.血浆白蛋白含量增多  D.血浆球蛋白含量增多

  E.血浆纤维蛋白原减少

9.血浆中最重要的抗凝物质是

  A.蛋白质  B.抗凝血酶Ⅲ和肝素  C.组织激活物  D激肽释放酶  E尿激酶

10.关于红细胞的生理特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A.有可塑性,可通过较细的毛细血管  B.在血浆中具有悬浮稳定性  C.具有一定的脆性,衰老时脆性减小  D.对02cO2的通透性较大  E.尿素可自由透入红细胞

11.红细胞比容是指红细胞

  A.在血液中所占容积百分比  B.在血液中占的重量百分比  c.在血浆中所占容积百分比

  D.与血管容量的百分比  E.在血清中所占容积百分比

12.某人的红细胞在标准A型血清中出现凝集现象,而在标准B型血清中未凝集,该人的血型是

  AB  BA  C0  DAB  E.无法判断

13.下列对白细胞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中性粒细胞可被趋化性物质吸引到炎症部位,吞噬和破 坏入侵的细菌

    B.嗜碱性粒细胞能释放组胺,与过敏反应有关   C.嗜酸性粒细胞可通过免疫反应损伤蠕虫

    D.淋巴细胞是机体内的主要免疫细胞

    ET淋巴细胞主要与体液免疫有关,B淋巴细胞则主要与细胞免疫有关

  14.正常人血浆的pH值为

    A707 .15   B6356. 45  C7357.45  D7657.75  E835845

  15·血浆蛋白浓度下降时,引起水肿的原因是

    A.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  B.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   C.组织液胶体渗透压下降

    D.淋巴回流量增加    E.毛细血管血压下降

16·我国健康成年入中性粒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

    A40%一60    B40%一50    C50%一70    D60%一70

    E30%一50

17·下面哪种白细胞参与体液免疫

    A.单核细胞    B.中性粒细胞    cT淋巴细胞    DB淋巴细胞    E.嗜酸性粒细胞

18·促红细胞生成素主要在下列哪个

  器官合成

  A.肝  B.脾  C.肾  D.脑  E.骨髓

19.纤溶系统不包括下列哪项

  A.纤溶酶原  B.纤溶酶  c.纤溶酶原激活物  D.纤溶抑制物    E.凝血酶原

  20·下列关于输血的叙述,哪一项是

    错误的

    A·O型血可少量、缓慢输给其他血型者   B·ABO血型相符者输血前仍需做交叉配血

    C·Rh阳性者可接受Rh阴性的血液   D·AB型者可少量、缓慢接受其他型血

    E.父母的血可直接输给子女

  ()B型题

    A.细胞内液   B.细胞外液   C.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   D组织液    E.血浆

1.内环境是指

2体液包括

3.红细胞的内环境是指

  A.聚集  B.粘着  C.叠连  D.凝集  E.凝固

4·A型血红细胞与B型血血清相遇时,红细胞发生的变化是

5·组织破损时,创面上血液发生的变化是

6·红细胞悬浮稳定性差时,红细胞出现

  A.球蛋白  B.纤维蛋白原  C.白蛋白  D.血红蛋白  ENaCI

7·构成血浆胶体渗透压的主要成分是

8.构成血浆晶体渗透压的主要成分是

9.与氧气运输有关的主要成分是

  A.中性粒细胞  B.嗜酸性粒细胞  c.嗜碱性粒细胞  D.淋巴细胞  E.红细胞

lO.上述细胞中吞噬能力最强的是

11能释放组胺和肝素的是

12.与机体免疫功能关系密切的是

  A.铁和蛋白质  B.内因子  C.维生素K  D.维生素B12和叶酸  E.促红细胞生成素

13.合成血红蛋白的主要原料是   14。幼红细胞发育成熟的辅酶是

15.促进红系祖细胞分化增殖的是

()C型题

  A.血浆胶体渗透压  B.血浆晶体渗透压  c.两者均是  D.两者均不是

1.对于维持血管内外水平衡有重要  作用的是

2.对于维持血细胞内外水平衡有重  要作用的是

3.与血浆白蛋白浓度密切相关的是

  A交叉配血实验  B.红细胞上凝集原的有元和类别  c.两者均是  D.两者均不是

4.血型划分的依据是   5.输血时主要的依据是     

6.凝血功能判定的依据是

    A.红细胞数目  B.血红蛋白含量  c.两者均是  D.两者均不是

7.与全血的粘滞性有关的主要是

8.与血浆的粘滞性有关的主要是

AA   BB    c.两者均是    D.两者均不是

9.某人的红细胞与B型血的血清凝集,其血清与B型血的红细胞也凝集,此人血型为

10.某人的红细胞与B型血的血清不凝集,其血清与B型血的红细胞也不凝集,此人血型为

    AA凝集原    BB凝集原    c.两者均有    D.两者均无

  11O型血的红细胞膜上含有的凝集原是

  12AB型血的红细胞膜上含有的凝集原是

  13A型血的红细胞膜上含有的凝集原是

  ()x型题

  1.红细胞沉降率变快主要是由于

    A.红细胞脆性增加    B.红细胞比容减小    c.血浆白蛋白含量减少

    D.血浆球蛋白含量增多    E.血浆纤维蛋白原增多

  2.下列有关白细胞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白细胞一般呈双凹圆盘形    B.细胞无核  c.无粒细胞包括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

    D.总数在剧烈运动时可明显升高   E.总数为(100300)×109/L

  3.以下所述血液正常值,正确的是

  A.成年男子红细胞为(4O55)×109/L L  B.成年女子红细胞为(26361×109/L

  c.成年女子血红蛋白正常值为(110150g) 109/L  D.成年男子血红蛋白正常值为120160gL

  E.成年入白细胞总数为(4OlO0)×109/L

 4.血小板的基本生理功能有

  A.参与生理性止血  B.参与血液凝固  c.维持血管内皮的完整性  D.参与物质运输

  E.参与免疫功能

5.维持血管内外水平衡的因素有

  A.血浆中白蛋白的含量  B.血浆与组织液的晶体渗透压  c.血浆ca2+浓度

  D.血浆O2c02浓度  E血浆胶体渗透压

6.促进红细胞成熟的因子是

  A.维生素B12  B.维生素K  CFe2  D.维生素E  E.叶酸

7.血液的功能有

  A.运输功能  B.缓冲功能  c.参与机体免疫  D.参与生理止血  E.参与机体功能调节

8.与血浆的主要区别是血清中

  A.缺乏纤维蛋白原  B.缺乏电解质  c.缺乏某些凝血因子D.缺乏激素

  E.缺乏葡萄糖

9.下面有关中性粒细胞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是血液中数目最多的白细胞  B.有吞噬作用  c.对细菌产物的趋化作用敏感

  D.含有溶酶体  E.可产生大量免疫球蛋白

10.正常人血浆中主要的抗凝物质是

  A.抗凝血酶Ⅲ  B组织激活物  C.肝素  D.枸橼酸盐  E.因子Ⅲ

11.红细胞的生理特性包括

  A.悬浮稳定性  B.渗透脆性  c.形态可塑性  D.膜的通透性  E.吞噬特性

12.以下有关血型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0型血的血清中含抗A、抗B凝集素  B.红细胞膜上含有AB凝集原者称0型血

  cB型血的血清中含抗B凝集素  D.红细胞膜上只含有A凝集原者称A型血

  EA型血的血清中含抗B凝集素

13.临床上常用的等渗溶液有

  A5%葡萄糖  B10%葡萄糖c10%尿素  DO9NaCl  E9NaCl

14.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是

  A.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    少量输血 B.纤溶酶原被激活    c.凝血酶的激活   

  D.纤维蛋白的生成      E.纤维蛋白的降解  

15.参与红细胞生成调节的重要因素有   

  A.促红细胞生成素     B.雄性激素     C.雌激素      D.加压素     E.肾上腺素  

 16.促凝因素有  

  A.在一定范围内升高温度      B在一定范围内降低温度  

  c.增加表面粗糙度     D.向血液中加草酸盐 

    E.注射肝素  

17BRh阳性人的血液,可输给   

  AARh阴性血的人      BBRh阳性血的人      cARh阴性血的人   

  DABRh阳性血的人    E0Rh阳性血的入  

18.下列交叉配血试验结果的判定与应用,正确的是

 A.主侧不凝,次侧凝,可缓慢、少量输血  B.主侧有凝集反应,不能输血

 c.主侧、次侧均无凝集反应,可以输血。D.次侧不凝集者,可少量、缓慢输血。

E.主侧凝集,次侧不凝,可缓慢、少量输血。

19.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时可引起

 A.组织液生成增多   B.组织液生成减少   c.尿量增加 

 D.红细胞萎缩     E.红细胞膨胀和破裂

20.下列有关Rh血型的问题,临床实践中应该注意的是

ARh阳性受血者第二次接受Rh阴性的血液  BRh阴性受血者第二次接受Rh阳性的血液

cRh阳性女子再次孕育Rh阳性的胎儿   D.  Rh阴性女子再次孕育Rh阳性的胎儿

ERh阳性受血者接受Rh阴性的血液

四,问答题

1.何谓血浆晶体渗透压和血浆胶体渗透压?其生理作用有何不同?为什么?

2.简述红细胞生成的条件及其调节。  3.简述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

4ABO血型系统根据什么来分型?输血原则是什么?各型的输受关系如何?

5.简述血液有哪些生理功能?   6.何谓贫血?试分析引起贫血的可能原因有哪些?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血浆指加入抗凝剂的血液分离出的淡黄色透明液体。

2.血清指不加抗凝剂,血液凝固后析出的淡黄色清亮的液体。         3.血浆晶体渗透压指由血浆中晶体溶质颗粒(主要是NaCl)所形成的渗透压。

    4.等渗溶液指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

    5.红细胞比容指红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

    6.血沉指单位时间内红细胞在血沉管中下沉的距离(毫米/第一小时末)

    7.红细胞渗透脆性指红细胞对低渗溶液的抵抗力。抵抗力大的红细胞的脆性小,抵抗力小的红细胞则脆性大。

    8.生理性止血指小血管损伤血液从小血管流出,数分钟后出血自然停止的现象。

    9.血液由流体状态变为不能流动的胶冻状凝块的过程称为血液凝固。

    10.血液和组织中直接参与凝血的物质统称为凝血因子。

    11. 纤维蛋白在纤维蛋白溶解酶的作用下,被降解液化的过程称为纤维蛋白溶解。

    12.血型是指血细胞膜上特异凝集原的类型。

    13.  凝集原是指红细胞膜上所含的能与血浆中对应的凝集素发生反应使红细胞凝集的物质,属于抗原。

    14.红细胞彼此以凹面相贴重叠在一起的现象,称为红细胞叠连。

    15.红细胞凝集是指红细胞膜上的凝集原与血浆中对应的凝集素结合使红细胞粘附成团的过程,红细胞凝集是抗原--抗体反应。

    二、填空题

    1.碳酸氢盐/碳酸

    2(4O10O)×109L5070055O1204038

    3O9NaCl溶液、5%葡萄糖溶液

    440%~50%、37---48

    5.铁、蛋白质、维生素B12、叶酸。

    6.巨幼红细胞性、小细胞低色素性

    7(355O)×1012L(4055)x1012L110150g/L120160gL

    8.红细胞膜上、ABO

    9A型、AB

    10.给血者的红细胞不被受血者的血清所凝集、同型血相输、O型血可少量输给其他血型、AB型可少量接受其他血型的血液。

  11.破裂溶血  12.促红细胞生成素、雄激素

  13120天、巨噬细胞  14.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

  15.粘附、聚集、释放、吸附、收缩、修复  16.因子Ⅶ、因子Ⅲ

  17 .784248

  1850010    19.颗粒数目   20Rh阳性、Rh阴性

  三、选择题

()A型题

1C    2D    3.  A   4.  B   5.  C   6.  B

7.  B    8.  D   9.   B   10C  11A   12. A

13. E    14.  C.  15.  B  16.  C   17.  D   18.  C

19E    20E

()B型题

1B    2C   3.  E  4.  D  5.  E  6.  C   7.  C

8.  E    9.  D   lOA    11C  12.  D  13.  A

14.  D   15.  E

()C型题

1A      2 .  B    3A     4.  B     5.   A   6. D

7.  A     8.  D     9. A     10.  B    11.  D    11.  D

12.  C    13.  A

 ()x型题

1.  CDE    2ABE   3. ACDE   4. ABC    5. AE

6.  AE    7.ABCDE   8.AC   9.ABCD    10.AC

11.ABCD   12.ADE   13.AD   14.ACD   15.AB

16AC    17BD   18ABC  19AC   20.BD

  四、问答题

  1.血浆晶体渗透压指血浆中晶体物质形成的渗透压,其作用是维持血细胞的正常形态、大小和功能。由于晶体物质可以自由通过毛细血管壁,而难于透过细胞膜,所以晶体渗透压对于细胞内外的水分交换和细胞形态的维持具有重要的作用。

    胶体渗透压指血浆中大分子物质(血浆蛋白,主要是白蛋白)形成的渗透压。其作用是维持血浆和组织液之间的水平衡。因血浆蛋白分子量大,不能透过毛细血管壁,致使血浆中蛋白质含量大大多于组织液的蛋白质含量,所以血浆胶体渗透压(25mmHg)高于组织液胶体渗透压(15mmHg)。胶体渗透压的这种差别成为组织液中的水进入毛细血管的主要力量,对保持毛细血管内外水平衡和维持正常血量具有重要作用。

  2.红细胞生成的条件及其调节如下:

  (1)红细胞生成的条件

  1)红骨髓造血功能正常。入出生后,红骨髓是制造红细胞的唯一场所,骨髓造血功能异常可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

  2)充足的造血原料。主要是铁和蛋白质。蛋白质缺乏会引起营养不良性贫血。缺铁会引起缺铁性贫血,也称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3)足够的红细胞成熟因子。红细胞在细胞分裂与生长成熟过程中,需要维生素B12和叶酸的参与。它们的缺乏将使红细胞中DNA的合成发生障碍,细胞的分裂增殖速度减慢,使红细胞的生长停止在初始状态而不能成熟,形成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2)红细胞生成的调节

    1)促红细胞生成素:促红细胞生成素能够促进红细胞的生成、发育和血红蛋白的合成,促使成熟的红细胞释放入血。促红细胞生成素主要由肾脏产生,组织缺氧是刺激促红细胞生成素合成释放增多的主要原因。严重肾疾患会伴发贫血。

    2)雄激素:雄激素作用于肾,促进促红细胞生成素的合成,使骨髓造血功能增强,血液中红细胞数量增多。

    3.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主要包括以下三步:

    第一步生成凝血酶原激活物

    第二步凝血酶原激活物使凝血酶原激活成为凝血酶

    第三步纤维蛋白原在凝血酶作用下生成纤维蛋白

    上述过程需要ca2+参与,而凝血酶原激活物来自内源性和外源性两个途径,内源性凝血有赖于血浆中的凝血因子Ⅻ的激活,外源性凝血有赖于组织因子Ⅲ的激活。

    4ABO血型系统分型的根据:血液根据红细胞膜上凝集原的种类与有无来划分血型。在ABO血型系统中,红细胞膜上仅有A凝集原为A型;红细胞膜上仅有B凝集原为B型;红细胞膜上有AB凝集原为。AB型;红细胞膜上无AB凝集原为O型。

    输血以给血者的红细胞不被受血者的血清所凝集为原则。

    ABO血型系统的输受关系:①同型血相输;②0型可少量输给其他血型③AB型可少量接受其他型血。

    某些异型输血的条件:血源困难;输入量少;密切观察;缓慢输入;不能反复输入。

    5.血液具有运输和调节入体功能的作用,即运输O2CO2、营养物质、激素、代谢产物等,以维持入体细胞的正常代谢及调节各种生理活动的正常进行;血液中含有与免疫机制相关的特殊蛋白质、白细胞等,参与免疫过程,对机体具有防御和保护作用;血液还具有凝血和纤溶以及缓冲酸碱的功能。此外由于血浆成分中90%以上为水,水有较高的比热,有利于体温的相对稳定。

    6.外周血液中红细胞数或血红蛋白含量低于正常范围,称为贫血。引起贫血的原因很多。

    (1)造血原料缺乏,如入体缺铁,可导致缺铁性贫血。

    (2)红细胞成熟因子缺乏,如入体缺乏叶酸,可引起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3)内因子缺乏,可导致恶性贫血。

    (4)骨髓造血功能受抑制,可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

    (5)某些肾脏疾病患者,可因合成促红细胞生成素障碍,引起肾性贫血。

    (6)脾功能亢进,红细胞的破坏增多,可出现脾性贫血。

 

第四章  血液循环

一、名词解释

  l血液循环    2.心动周期  3.每搏输出量    4.射血分数

  5.心输出量    6.心指数  7.心肌收缩能力    8.异常调节

  9.心力贮备    10快反应细胞  11.慢反应细胞    12.有效不应期

  13.相对不应期    14.超常期  15.期前收缩    16.代偿间歇

  17窦性心律    18.异位起搏点  19.最大复极电位    20.房室延搁

  21.血压    22.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  23.收缩压    24舒张压

  25.平均动脉压    26.动脉脉搏  27.中心静脉压    28.微循环

  29.有效滤过压    30.血一脑屏障  31.自动节律性

  二、填空题

  1.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由————和————两个过程组成,通常将此整个过程分为————,————、————和————、————五个时期。

    2.形成心室肌动作电位平台期的外向电流是————离子外流,内向电流主要是————离子内流。

    3Na+通道的性状可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种功能状态。

    4.心室肌细胞一次兴奋过程中,其兴奋性发生周期性的变化,可依次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迷走神经兴奋时,窦房结细胞最大复极电位的绝对值_________,自律性_________

    6。决定和影响心肌自律性的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当心率加快时,心动周期缩短,收缩期和舒张期均相应缩短,但_________缩短的程度更大。

    8.在一个心动周期中,房室瓣和半月瓣都处于关闭状态的时期是__________________

 9.房--室压力梯度是血液由心房流入心室的动力,其形成主要依靠_________作用,而并非_________的收缩。

    10.每分钟输出量等于__________________的乘积;左右两心室的输出量_________

    11.对于心室肌来说,前负荷是_________,后负荷是_________

    12.心率过快(超过180次/分钟)时,由于心室_________

时间明显缩短,而导致搏出量_________

    1 3._________的高低主要反映每搏输出量的大小;_________的高低主要反映外周阻力的大小。

    14.中心静脉压的高低取决于__________________之间的相互关系。

    15-在毛细血管内外的液体交换中,毛细血管血压是促进_________的力量,血浆胶体渗透压是促进_________的力量。

    16·组织液中的蛋白质分子不易进入_________,但很容易进入_________,通过_________循环进入血液。

    17.心迷走节后纤维末梢释放的递质是_________,作用于心肌细胞膜上的_________受体,可导致心率_________,兴奋经房室交界传导速度_________,心房肌收缩力_________。这种作用可被_________所阻断。

    18.一侧颈总动脉血流被阻断时,该侧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的传入冲动_________,可导致动脉血压_________

    19.在左心室等容收缩期,由于心肌收缩的强烈压迫,导致左冠状动脉血流_________,甚至发生_________

  20.调节冠脉血流量的各种因素中,最重要的是_________

  三、选择题

  ()A型题   

  1.区分心肌快反应细胞和慢反应细胞的主要依据是  

    A.静息电位的大小   B平台期的长短

C0期去极化的速率 D.动作电位复极化的速度 

E4期自动去极化的速度  

2.关于窦房结细胞动作电位的描述,  下面哪项是不正确的   

    A.最大复极电位为一60mV    B.阈电位为一40mV

c.无明显的复极1期和平台期 D.去极化幅度小于浦肯野细胞

EO期去极化时程比浦肯野细胞

  3.窦房结成为心脏正常起搏点的原因是 

  AP细胞O期去极速度快     BP细胞阈电位为---40mV

C.最大复极电位仅为-60mV  D.动作电位没有明显的平台期

EP细胞4期去极化速率最快

4.兴奋在心脏中传导速度最慢的部位是

A.心房     B.心室

c.房室交界   D.左、右束支   E.浦肯野纤维

5.心脏中传导速度最快的组织是

    A.窦房结    B.心室肌     c.房室交界

    D.心房优势传导通路    E.浦肯野纤维

6.房室延搁的生理意义是

A.使心室肌动作电位幅度增加   B.使心肌有效不应期延长

c.使心室肌不会产生完全强直收缩、D.使心室肌收缩能力增强

E.使心房和心室不会同时收缩

7.关于心肌传导性的描述中哪一项是错误的

  A.心肌细胞直径小,传导速度慢  B.动作电位幅度大,传导速度快

  c0期去极化速率慢,传导速度慢  D.邻近细胞阈电位水平下移,传导速度快

  E.心肌处在超常期内,传导速度快

8.心室肌的有效不应期较长,一直持续到

  A.收缩期末  B.收缩早期结束  c.舒张早期结束  D.舒张中期末  E.舒张期结束

9.心肌不产生完全性强直收缩的原因是

  A.心脏是功能上的合胞体  B.心肌肌质网ca2+贮存少  c.心肌能自动节律性收缩

  D.心肌呈“全或无”收缩  E.心肌的有效不应期长

10.乙酰胆碱通过促进心肌K+通道的开放,影响心肌细胞的电活动,以下哪一项是不存在的

    A.静息电位绝对值增大    B.阈电位绝对值增大    c.窦房结最大复极电位也增大

    D.窦房结4期自动去极化速度减慢

  E.动作电位时程缩短

11.关于心电图的描述,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

    A.心肌细胞的生物电变化是心电图的来源  B.心电图与心脏的机械收缩活动无直接关系

  c.电极放置的位置不同,记录出来的心电图曲线基本相同

  D.心电图反映心脏兴奋的产生、传导和恢复过程中的生物电 变化

  E.心电图曲线与单个心肌细胞的生物电变化曲线有明显的区别

12.体循环平均充盈压的大小取决于

  A.动脉血压和外周阻力之间的相对关系  B.心输出量和外周阻力之间的相互关系

  c.心输出量和动脉血压之间的相对关系  D.血量和血管容量之间的相对关系

  E.回心血量和心脏射血能力之间的相对关系

13.心动周期中心室的血液充盈主要取决于

  A.血液的重力作用  B.心房收缩的挤压作用  c.心室舒张时的“抽吸”作用

  D.胸内负压促进静脉血回流  E.骨骼肌的挤压作用促进静脉血回流

14.心动周期中占时间最长的时期是

  A.等容舒张期  B.等容收缩期  c.心房收缩期  D.射血期  E.心室充盈期

15.一次心动周期中,室内压升高速

    A. 等容舒张期    B.等容收缩期    c.快速射血期  D.减慢射血期

  E.心房收缩期

16.主动脉瓣关闭发生在

  A等容收缩期开始时  B.等容舒张期开始时  c.快速射血期开始时  D快速充盈期开始时

  E.减慢充盈期开始时

17.房室瓣开放发生在

  A.心室射血期初  B.等容收缩期末  c.等容舒张期初  D.等容收缩期初

  E.等容舒张期末

18.从动脉瓣关闭开始到下次动脉瓣开放的时间相当于心动周期的,

  A.心室舒张期  B.心室收缩期  c.等容收缩期  D.等容收缩期+心室射血期

  E.心室舒张期+等容收缩期

19.第一心音的产生主要是由于

  A.半月瓣开放  B.半月瓣关闭  c.房室瓣开放  D.房室瓣关闭

  E.血液冲入心室,引起心室壁振动

20.心输出量是指

  A.每分钟由左、右心室射出的血量之和  B.每分钟由一侧心房射出的血量  

  c.每分钟由一侧心室射出的血量  D.一次心跳一侧心室射出的血量

  E.一次心跳两侧心室同时射出的血量

21.心指数等于

  A.每搏输出量/体表面积  B.每搏输出量×体表面积  c.心输出量×体表面积

  D.每搏输出量×心率×体表面积  E.每搏输出量×心率/体表面积

22.心室肌的前负荷可以用下列哪项来间接表示

  A.心室收缩末期容积或压力  B.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或压力 c.等容舒张期容积或压力

  D.等容收缩期容积或压力  E.舒张末期动脉压

23.在心肌前负荷和收缩能力不变的情况下,增加后负荷可使

  A.射血期延长  B.等容收缩期延长  c.等容舒张期延长  D.心室充盈期延长

 E.每搏输出量不变

24.心肌的等长调节是通过改变下列

  哪个因素来调节泵血功能的

  A.心肌初长度  B.肌小节的初长度  c.横桥联接的数目  D.心肌收缩能力

  E.心室舒张末期容积

25.安静状态下,心室收缩末期容量与余血量之差为

  A.心力贮备  B.舒张期贮备  c.收缩期贮备  D.心泵功能贮备  E.心率贮备

26.有关心力贮备,以下哪项说法是错误的

  A.心力贮备也称心泵功能贮备  B.收缩期贮备大于舒张期贮备

  c.心力贮备取决于搏出量贮备及心率贮备  D.若两个入在静息时心输出量相同,则其心力贮备也是一样的

  E.心力贮备是指心输出量随机体代谢需要而增加的能力

27.心室肌的后负荷是指

  A.动脉血压  B,心房压力  c.减慢射血期心室内压  D.快速射血期心室内压

  E.等容收缩期初心室内压

28.影响正常入收缩压的主要因素是

  A.心率的变化  B,搏出量的变化  c.外周阻力的变化  D.循环血量的变化

  E.大动脉管壁弹性的变化

29.影响正常入舒张压的主要因素是

  A.年龄  B.心输出量  c.阻力血管的口径  D.血液粘滞性

  E.大动脉弹性

30.主动脉在缓冲脉压中起重要作用,主要是由于主动脉

  A.口径大  B.管壁厚  c.对血流的摩擦阻力小  D.血流速度快  E.管壁有可扩张性和弹性

31.影响外周阻力的因素主要是

  A.血液粘滞性  B.红细胞数      c.血管长度  D.小动脉口径  E.大动脉弹性

32.在外周阻力减小时,动脉血压的变化是

  A.收缩压升高,舒张压降低  B.收缩压降低,舒张压升高  c.收缩压轻度升高,舒张压明显升高

  D.收缩压轻度降低,舒张压明显降低  E.以上都不是

33.大动脉管壁硬化时,下列错误的是

  A.动脉收缩压升高  B.动脉舒张压降低  c.大动脉容量减少  D.脉搏波传播速度加快

  E.动脉脉压减小

34.下列关于中心静脉压的叙述,哪  一项是错误的

  A.是指胸腔大静脉和右心房的血压  B.是反映心血管功能状态的一个指标

  c.其正常变动范围为412cmH20(1 cmH20=98Pa)  D.心脏射血能力减弱时中心静脉压较低

  E.外周静脉广泛收缩时中心静脉压升高

35.生成组织液的有效滤过压等于

  A(毛细血管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 +组织液静水压)

  B(毛细血管压+血浆胶体渗透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   +组织液静水压)

  c(毛细血管压+组织液静水压)(血浆胶体渗透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

  D.毛细血管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一血浆胶体渗透压+ 织液静水压

    E.毛细血管压一组织液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一组 织液静水压

36.控制毛细血管前括约肌舒缩的主要是

    A.内脏平滑肌的特性  B.交感神经的紧张性  c.副交感神经舒血管纤维的支配

  D.局部组织的代谢活动 E.血压的直接影响

37.生理情况下,通过影响有效滤过压而改变组织液滤过与重吸收的主要因素是

  A.毛细血管压和血浆晶体渗透压  B.毛细血管压和组织液静水压

  c.毛细血管血压和血浆胶体渗透压  D.组织液胶体渗透压和组织液静水压

  E.组织液静水压和血浆晶体渗透压

38.关于入体内的大多数血管的神经支配,下列哪一项是正确的

  A.只接受交感舒血管神经纤维的单一支配  B.只接受交感缩血管神经纤维的单一支配

  c.既有缩血管纤维也有舒血管纤维支配  D.接受副交感舒血管纤维支配

  E.接受血管活性肠肽神经元的支配

39.心迷走神经兴奋时,哪项结果是错误的

    A.窦房结    P细胞舒张期最大电位增大    B.心房肌收缩力减弱

    c.心房肌不应期延长    D.房室结的传导速度减慢    E.心房肌兴奋性降低

40.迷走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可引起心率减慢是由于

  A.窦房结细胞对K+通透性降低  B.窦房结细胞对K+通透性增加

  c.窦房结细胞对ca2+通透性增加.      D.窦房结细胞对Na+通透性增加

  E.窦房结细胞对Cl-通透性增加

41.关于减压反射,错误的是

    A.在血压为60180mmHg的范围内敏感  B.对搏动性的压力变化更加敏感

  c.是一种负反馈调节机制  D.在平时安静状态下不起作用

  E.当动脉血压突然升高时,反射活动加强,导致血压下降

42.实验时,暂时夹闭双侧动物颈总动脉可使

  A.窦神经传入冲动增多  B.颈动脉体受刺激增多  c.心迷走紧张增强

  D.心交感和交感缩血管紧张减弱  E.血压升高

43.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的适宜刺激是

  A.高于180mmHg的动脉血压  B.低于60mmHg的动脉血压  c.生理范围内变动着的动脉血压

  D.血液中cO2分压变化  E.血液中O2分压变化

44.关于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性反射的叙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平时对心血管活动不起明显的调节作用  B.在低氧、窒息和酸中毒等紧急情况下才对心血管系统有 明显作用

  c.对于感受动脉血低氧是十分重要的  D.可反射性引起呼吸变慢变浅

  E.对心血管的效应是血压升高

45.下列物质中不能引起血管平滑肌 舒张的是

  A.局部代谢产物  B.缓激肽  c.血管活性肠肽  D.血管紧张素Ⅱ  E.前列腺素E2

46.关于冠脉血流量,下列哪项叙述是错误的

  A.在心室收缩期少,舒张期多  B.占心输出量的4%~5  c.动脉舒张压升高,冠脉血流量增多     D.在心肌缺氧时冠脉血流量减少     E.心肌代谢水平对冠脉血流影响大

47.冠脉血流量主要取决于

  A.心缩期长短  B.心舒期长短  c.神经对冠状血管的支配作用  D.主动脉收缩压高低

  E.血液粘滞度大小

48.心肌缺氧时冠状动脉舒张,主要是通过下列哪一因素引起的

  A.氢离子  B.组胺  c.腺苷  D.前列腺素  E.乳酸

49.关于肺循环的生理特点,下列哪项叙述是正确的

  A.肺循环血流阻力较体循环大  B.肺动脉压较主动脉压高

  c.肺部的血容量约为450ml,占全身血量的9  D.用力呼气时肺血容量增加,而深吸气时可减少  

  E.一般认为肺部组织液的压力为正压

50.安静状态时,下列哪个器官的动脉血和静脉血含氧量差值最大

  A.脑  B.心脏  c.皮肤  D.肾脏  E.骨骼肌

()B型题

  A.由Na+内流产生  B.由ca2+内流产生  c.由cl-内流产生  D.由K+内流产生

  E.由K+外流产生

1.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3期复极化是

2.窦房结P细胞动作电位0期去极化是

  A.窦房结  B.心房肌  c.房室交界  D.心室肌  E.浦肯野纤维

3.传导速度最慢的是

4.传导速度最快的是

  A.等容收缩期  B.等容舒张期  c.快速充盈期  D.快速射血期  E.减慢射血期

5.心室内压高于主动脉压是在

6.心室内压最低是在

  A.每搏输出量  B.每分钟输出量  c.射血分数  D.心指数  E.心力储备

7.心率与搏出量的乘积称为

8.搏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  分比称为

  A.主动脉  B.微动脉  c.静脉  D.微静脉  E.真毛细血管

9.进行物质交换的血管是指

lO.起弹性贮器作用的血管主要是指

  A.舒张压  B.收缩压  c.脉搏压  D.平均动脉压  E.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

11.收缩压与舒张压之差称为

12.用来表示循环血量和血管容量关系的是

()C型题

  A.射血分数增大  B.心输出量增加  c.两者都是  D.两者都不是

1.心交感神经兴奋时,

2.在一定范围内心率加快

  A.每搏输出量增加  B.心肌收缩能力增强  c.两者都是  D.两者都不是

3.在一定范围内增加前负荷

4.肾上腺素对心脏的作用是

  A.肾上腺素  B.去甲肾上腺素  c.两者都是  D.两者都不是

5.心交感神经节前纤维释放的是

6.肾上腺髓质分泌的活性物质是

  A.腺苷  BH+  c.两者都是  D.两者都不是

7.引起冠状血管舒张的最重要的物质是

8.引起肺血管舒张的主要物质是

()X型题

1.心肌的工作细胞具有

  A.兴奋性  B.自律性  c.传导性  D.收缩性  E.收缩时有“全或无”现象

2.心肌细胞膜的快钠通道  A.激活快  B.失活快  cNa+内流速度快  D.通道激活的阈电位为一70mv  E.形成快反应细胞的O

3.心室肌动作电位的2

  A.外向电流为K+  B.内向电流主要为ca2+  c.复极化过程缓慢

  D.与心肌的兴奋---收缩耦联有关  E.是心室肌不应期长的主要原因

4.与骨骼肌相比,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特征是

  A.有效不应期长 B.动作电位时程长 c.有明显的平台期  D0期去极化速度慢

  E.参与活动的离子种类多

5.决定和影响心肌兴奋性的因素有

  A0期自动去极化的速度  B.钠通道的状态  c.静息电位水平  D.阈电位水平

  E4期自动去极化的速度

6.心室肌对外来刺激不发生反应的时期是

  A.心室收缩期  B.心房收缩期  c.心室舒张早期  D.心室舒张中期  E.心室舒张后期

7.窦房结P细胞

  A.动作电位幅度较小  BO期去极化速度慢    c.最大复极电位绝对值较小

  D4期自动去极化较慢  E.是慢反应自律细胞

8.窦房结P细胞生物电活动的特征是

  AO期去极化速度较慢  B.最大复极电位为一60mV  cO期去极化可被河豚毒阻断

  D4期去极化速度较快  E.没有明显的1期和平台期

9.慢反应自律细胞的动作电位

  A0期去极化速度慢  B.没有明显的复极1期和平台期  c0期去极化可被异搏定(维拉帕米)阻断

  DO期去极可出现明显的极化倒转  E.阈电位约为---40mV

lO.慢反应细胞的特点是

  A.兴奋性低,自律性低  BO期去极化由慢通道激活引起  c.无明显的极化倒转

 D.不出现明显的1期和平台期   E3期由K+离子外流引起

11.促进自律性增高的因素是

  A.最大复极电位绝对值减小  B.阈电位水平上移  c4期自动去极化速度增快

  D.复极3K+外流增加  E.心迷走神经兴奋。

12.促进心肌传导性增快的情况有

  A0期去极化幅度高  B0期去极化速度快  c.期前兴奋发生时  D.静息膜电位绝对值降低

  E.邻近未兴奋部位膜的阈电位水平上移

l 3.在心电图中

  AP波反映两心房的去极化过程  BQRs波反映两心室复极化过程

  cQRS波反映两心室去极化过程  DQ-T间期反映从心室开始兴奋去极化到复极化完了的时程

  EPR间期是指从P波起点到QRs波终点之间的时程

14.在一个心动周期中

  A.心房收缩期比心室收缩期长  B.心室收缩期比心房收缩期长

  c.快速射血期左心室压力最高  D.等容收缩期初,引起半月瓣关闭

  E.等容舒张期末,引起房室瓣开放

15.等容收缩期的特点是

 A.导致第二心音产生  B.心室内压下降速度最快  c.心室容积保持不变

 D.心室内压高于动脉压  E.房室瓣和半月瓣都关闭

16.正常心动周期中

  A.心房舒张期处在心室收缩期之内  B.心房收缩期处在心室舒张期之内

  c.心室收缩期处在心房舒张期之内  D.心室舒张期处在心房收缩期之内

  E.心室收缩后紧接着心房收缩

17.在心脏泵血过程中

  A.房一室压力梯度的形成主要依靠心室的舒张  B.心室--动脉间压力梯度的形成主要来自心室收缩

  c.心房的收缩有利于心脏的射血和静脉回流  D.心房的收缩对于心室充盈起主要作用

  E.心室等容舒张期内,室内压大幅度下降

18.在每一个心动周期中

  A.等容舒张期内室内压大幅度下降  B.等容收缩期内室内压大幅度升高

  c.快速射血期内室内压上升达峰值  D.快速充盈期内室内压下降达最低值

  E.减慢射血期动脉血压略高于室内压

19.在心房和心室的泵血活动中错误的是

  A.房一室压力梯度的形成主要是来自心房收缩  B.房一室压力梯度的形成主要是来自心室舒张

  c.心室舒张时,心房内压力始终大于心室内压  D.左右心室输出量基本一致

  E.在全心舒张期回流入心室的血液占总回流量的75

20.每搏输出量的多少与下列哪些因素有关

  A.后负荷的大小  B.心肌纤维缩短的速度  c.心肌收缩产生张力的速度

  D.心室容积缩小的程度      E.静脉回心血量的多少

21.心肌收缩力量增强,可由下述情况引起

  A.血钙升高  B.心迷走神经兴奋  c.静脉回心血量增多  D.交感神经兴奋

  E.参与收缩的心肌细胞的数目增多

22.在心室收缩能力和前负荷不变的条件下,增加心肌的后负荷可使

  A.等容收缩期延长  B.等容收缩期室内压峰值降低  c.搏出量减少

  D.射血速度减慢  E.心室余血量减少

23.心力贮备

  A.是指心输出量随机体代谢需要而增加的能力  B.包括收缩期贮备和舒张期贮备

  c.舒张期贮备比收缩期贮备要大得多  D.交感-肾上腺系统活动增强时,主要动用舒张期贮备

  E.舒张期贮备是通过增加心肌初长引起的自身调节过程

24.大动脉的弹性贮器作用是

  A.在心缩期贮存血液  B.维持较高的收缩压  c.缓冲动脉血压的波动

  D.维持正常血压  E.使血液流动具有连续性

25.各类血管的功能特点

    A.弹性贮器血管主要指主动脉和大动脉    B.分配血管指从大动脉至小动脉之间的管道

    c.动.静脉短路的功能主要是进行物质交换    D.毛细血管数量多、管壁薄所以称为容量血管

    E.直捷通路的主要功能是保证静脉回心血量

26.下述有关动脉血压的叙述,正确的有

    A.大动脉管壁的弹性愈大,收缩压愈高   B.每搏输出量增加主要使收缩压升高

    c.外周阻力增加时,收缩压升高明显,脉压增大   D.心率适当增快,舒张压升高明显,脉压减小

    E.动脉血压的维持是多种因素共同整合作用的结果

27.有关血压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的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约为7mmHg   B.心室收缩时使血液获得动能与势能

    c.血量减少或血管容量增大,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降低

    D.由于心脏射血是间断性的,所以动脉血流也具有间断性

   

  E.血压在毛细血管后阻力血管中降落的幅度最大

28.可能使中心静脉压升高的因素有

  A.短时间内输血量过大  B.心脏射血能力减弱  c.心脏射血能力加强

  D.容量血管收缩 E.容量血管舒张

29.影响静脉回流的因素中,正确的是

  A.体循环平均充盈压升高时,静脉回流量增加 B.心缩力增加,心室射血增加造成静脉回流减少

  c.骨骼肌的节律性收缩可促进静脉回流 D.吸气时静脉回流减少

  E.当从立位变为卧位时,回心血量减少

30.促进静脉回流的因素有

  A.容量血管收缩  B.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增高  c.骨骼肌的挤压作用

  D.呼气时  E.心肌收缩力降低

31.下列关于微循环的基本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A.调节体温  B.实现血液与组织之间的物质交换  c.控制组织血液灌流量

  D.调节和维持有效循环血量稳定  E.维持动脉血压

32.影响组织液生成的因素中

  A.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组织液生成增多  B.毛细血管压降低,组织液生成减少

    c.淋巴回流受阻,组织液增多    D.组织液胶渗压升高,组织液生成增多

  E.血浆胶渗压下降,组织液生成增多

33.促进组织液生成的因素有

  A.微动脉扩张  B.血浆胶体渗透压升高  c组织液胶体渗透压升高

       D毛细血管压升高  E.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

34.血管的神经支配中

  A.缩血管神经纤维都是交感神经纤维  B.体内绝大多数血管只接受交感缩血管纤维支配

  c.副交感神经的节后神经元末梢释放的递质为乙酰胆碱

  D.交感缩血管神经的节前神经元末梢释放的递质为乙酰胆

  E.交感舒血管神经的节后纤维释放的递质为去甲肾上腺素

35.乙酰胆碱对心肌生物电活动的作用是

  A.使心室肌细胞静息电位绝对值增大  B.使窦房结细胞最大复极电位绝对值增大

  c.心房肌细胞有效不应期延长  D.加强4期的内向电流

  E.心室肌细胞平台期缩短

36.刺激迷走神经时,正确的是

  A.心率减慢  B.心房肌收缩力减弱  c.房室传导速度减慢

  D.心房肌不应期延长  E.外周血管舒张

37.心迷走神经

    A.右侧心迷走神经对窦房结的影响占优势

    B.左侧心迷走神经对房室交界的作用占优势

    c.支配心室肌的迷走神经纤维末梢数量远较心房肌少

  D.迷走神经节前和节后神经元都是胆碱能神经元

  E.通过心肌细胞上的M受体发挥作用  

 38.关于减压反射,正确的是

  A.压力感受器的适宜刺激是动脉血压对动脉管壁的机械牵

   

  B.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对搏动性压力变化更加敏感

  c.生理意义在于使动脉血压保持相对稳定

  D.在安静状态下,因动脉血压低于压力感受器的阈值而不 起作用

  E.基本反射中枢在延髓

39.减压反射的特点

  A.是一种正反馈调节机制 B.对于波动性血压变化敏感 c.维持动脉血压相对稳定状态

  D.正常生理情况下已经在发挥作用 E.动脉血压下降时,压力感受器传入冲动增多

40.机体发生防御反应时的心血管反 应包括

  A.骨骼肌血管收缩  B.胃肠道血管收缩  c.血压下降  D.心输出量增加

  E.根据机体需要使各器官血流量重新分配  

41.下列心血管反应中正确的是

  A.压迫眼球可引起心率变慢 B.骨骼肌运动时引起心率加快  c.胃扩张时可引起心率变慢

  D.睾丸受挤压时可引起心率加快 E.膀胱扩张时可引起心率变慢

42.参与心血管活动调节的体液因素有

  A.激肽  B.内皮素  c.血管紧张素Ⅱ  D.抗利尿激素  E.去甲肾上腺素

43.与肾上腺素比较,去甲肾上腺素 对心血管的作用特点是

  A.升高血压作用大于肾上腺素 B.对r受体作用小于β受体

  c.对心脏的效应小于肾上腺素 D.临床多作为强心剂使用

  E.在整体条件下,可引起心率减慢

44.血液循环的主要功能有

  A.完成物质运输  B.实现体液调节  c.维持内环境稳定  D.维持机体的防卫功能

  E.心脏和血管还有内分泌功能

45.淋巴回流的生理意义有

 A.回收蛋白质  B.运输脂肪    c.组织液回流    D.具有免疫功能   E.清除异物

46.在冠脉循环中

    A.冠脉血管容易在心肌收缩时受挤压  B.缓慢形成冠脉阻塞时可建立侧支循环

    C.冠脉血流量与心肌代谢水平成正比  D.心舒期冠脉血流量大

  E.动脉舒张压的高低和心舒期的长短是影响冠脉血流量的主要因素

47.冠脉循环的血流特点有

  A.途径短、血流快 B.血流量大 c.受心肌收缩的影响  D.动静脉血的氧差大j

  E.生理剂量的血管升压素可使冠状动脉收缩

48.关于肺循环

  A.肺动脉可扩张性高,对血流阻力小 B.肺动脉压比主动脉压低

  c.肺循环血管可以起贮血库作用  D.低氧时,肺泡周围的微动脉舒张

  E.肺组织液压为负压

49.使脑血流量增加的因素是

  ACO2分压升高 BO2分压降低  c.平均动脉压在60140mmHg范围内升高

    D.过度通气   E.局部脑组织代谢增强

50.在脑循环中

    A.脑血流量占心输出量的15%左右  B.脑耗氧量占全身耗氧量20%左右

    c.脑的不同部分的血流量是不同  D.心血管反射中脑血流量一般变化都很小

    E.切断支配脑血管的神经后,脑血流量发生明显变化

    四、问答题

    1·心室肌细胞的动作电位分为几个时期,简述各期的离子机制。

    2·简述心肌兴奋过程中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及其生理意义。

    3·何谓期前收缩?期前收缩之后为什么会出现代偿间歇?

    4·试述正常心脏兴奋传导的途径、特点及房室延搁的生理学意义。

    5.心肌的生理特性与骨骼肌相比有何不同?

    6·在一个心动周期中,心房和心室是如何活动的?为什么说心率过快对心脏不利?

    7.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有哪些?简述其机制。

    8.何谓心电图?心电图各波所代表的意义是什么?

    9.动脉血压是如何形成的?试述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

    10.微循环有哪些重要的血流通路?各有哪些生理学作用?

    11.组织液是如何生成的?影响组织液生成的因素有哪些?

    12.夹闭动物一侧的颈总动脉后,其动脉血压有何变化?为什么?

    13·电刺激家兔完整的减压神经时动脉血压有何变化?若剪断后再分别刺激其中枢端和外周端又会

引起什么结果?为什么?

    14.静脉注射肾上腺素对动脉血压有何影响?为什么?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血液在循环系统中按照一定的方向周而复始地流动,称为血液循环。

    2·心房或心室每一次收缩和舒张构成的一个机械活动周期,称为心动周期。

    3·一侧心室每搏动一次所射出的血液量,称为每搏输出量。

    4·搏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比称为射血分数。

    5·一侧心室每分钟射出的血液量,称每分输出量,简称心输出量,等于搏出量与心率的乘积。

    6·在空腹和安静状态下,以单位体表面积计算的心输出量,称为心指数或静息心指数(L(min·m2)

    7·心肌细胞不依赖于前、后负荷而改变其力学活动(包括收缩强度和速度)的一种内在特性,称为心肌收缩能力。

    8·在生理范围内心脏通过自身调节使搏出量随心室舒张末期容量的变化而改变。即心脏能将回流的血液泵出,而不会在静脉和心房中蓄积的现象,称为异常调节。

    9·心输出量随入体代谢需要而增加的能力,称为心力贮备。

    10·由快钠通道开放、引起快速去极化的心肌细胞称为快反应细胞。

    11·由慢钙通道开放、引起缓慢去极化的心肌细胞称为慢反应细胞。

    12·心肌细胞一次兴奋过程中,由0期去极化开始到3期复极化至一60mv,这一段不能产生新的动作电位的时期,称为有效不应期。

    13·心肌细胞一次兴奋过程中,从复极化---60~-- 80mV这段时间内只有用阈上刺激才能引起细胞再次产生动作电位,称为相对不应期。

    14·心肌细胞一次兴奋过程中,从复极化一80~一90mV这段时间内用阈下刺激就能引起细胞再次产生动作电位,这段心肌兴奋性高于正常的时期称为超常期。

    15.在实验条件或病理情况下,在心室有效不应期之后给予人工或窦房结之外的病理性异常刺激,心室可以接受这一额外刺激,产生一次期前兴奋,由此引起的收缩称为期前收缩。

    16.在一次期前收缩之后出现的一段较长时间的心室舒张期,称为代偿间歇。

    17.心脏中窦房结细胞的自律性最高,它自动产生的兴奋向外传导,引起整个心脏兴奋和收缩。这种以窦房结为起搏点的心脏节律性活动称为窦性心律。

    18.在某些异常情况下,心肌潜在起搏点的自律性表现出来,取代窦房结引发心房或心室的兴奋和收缩,这些异常的起搏部位称为异位起搏点。

    19.心肌自律细胞3期复极时膜内电位下降到最低点,此电位称为最大复极电位。该电位不稳定,之后立即进入4期自动去极化阶段。

    20.房室交界区细胞传导性很低,传导速度缓慢,兴奋需要延搁01秒的时间才能传向心室,故称房---室延搁。

    21.血管内流动的血液对于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即压强称为血压。

    22.当心跳停止、血流暂停时,循环系统各段血管的压力很快取得平衡,此时,循环系统各处所测压力相同称为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

    23.心室收缩期动脉血压上升达到的最高值,称为收缩压。

    24.心室舒张期动脉血压下降,达到的最低值,称为舒张压。

    25.一个心动周期中动脉血压的平均值,称为平均动脉压,其数值约等于舒张压加13脉压。

    26.每个心动周期中,动脉内周期性的压力变化引起动脉血管发生的搏动,称为动脉脉搏。

    27.中心静脉压是指右心房和胸腔内大静脉的血压,约412cmH20

    28.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称为微循环。

    29.有效滤过压=(毛细血管血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组织液静水压)

    30.血---脑屏障是指血液和脑组织之间的屏障,限制某些物质在血液和脑组织之间的交换。其形态学基础可能是毛细血管的内皮、基膜和星状胶质细胞的血管周足等结构。

    31.没有外来刺激的情况下,心肌自动发生节律性兴奋的特性。

    二、填空题

    1.去极化、复极化,Ol234

  2K+Ca2+

    3.备用、激活、失活   4.有效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

    5.增大、降低  64期自动去极化的速度、最大复极电位、阈电位水平

    7.舒张期  8.等容收缩期、等容舒张期

9.心室肌舒张的抽吸、心房肌    10.搏出量、心率、基本相等

11.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动脉血压12.舒张期、减少

13.收缩压、舒张压14.心脏射血能力、静脉回心血量   

15.滤过、重吸收16.毛细血管、毛细淋巴管、淋巴

17.乙酰胆碱、M、减慢、减慢、减弱、阿托品18.减少、升高

19.急剧减少、倒流    20.心肌本身的代谢水平   

三、选择题

()A型题

  1C    2E    3E    4C    5E    6E    7E 8C    9E   10B    11C   12D    13.C   14E    15B  16B  17E  18E     19D  20C  21E  22B  23B  24D  25C  26D  27A   28B    29C    30E    31D    32D    33E    34D    35A    36D   37C  38B  39C 40B   41D   42E    43C  44D   45D  46D 47B  48C   49C    50B

()B型题

1E  2B  3C 4E  5D  6C  7B 8C  9E  10A

11C  12E

()c型题

1C    2B    3.A   4.C  5.D  6.C  7.A   8.D

()x型题

 1ACDE   2ABCDE   3ABCDE  4. ABCE      5.BCD    6AC    7ABCE

8ABDE   9ABCE     10BCDE     11AC  12AB     13ACD    14BCE      15CE

16BC     17ABCE    18ABCDE    19AC  20ABCDE   2l.ACD    22ACD       23AE

24ACDE  25ABE   26BDE     27ABC   28ABD    29AC     30ABC       31ABCDE  32ABCDE   33ACDE    34ABCD     35ABE    36ABC      37ABCDE   38ABCE   39BCD   40BDE      41ABCE    42ABCDE   43ACE

44ABCDE  45ABCDE    46ABCDE  47ABCD   48ABCE     49ABE   50ABCD

四、问答题

1.心室肌细胞的动作电位分为去极化时相(O)和复极化时相,后者又分为1234期。各期的主要离子基础是:0期为Na+快速内流;1期为K+外流;2期为ca2+(及少量Na+)内流与K+外流处于动态平衡状态,形成平台;3期为K+迅速外流;4(静息期)Na+---K+泵活动及ca2+---Na+交换使细胞内外离子浓度的不均衡分布得以恢复的时期。 

    2.心肌细胞兴奋后,其兴奋性将发生一系列周期性变化,分为①有效不应期:从0期去极化开始到3期膜内电位复极化至---60mV这段时间内,不管给予多么强大的刺激,也不能再次引发动作电位产生。②相对不应期:在膜电位3期复极化---60---80mv期间内,兴奋性有所恢复但仍低于正常,须用阈上刺激才可引发动作电位产生。

③超常期:膜电位3期复极化一80~一90mV期间内,兴奋性高于正常,用阈下刺激也能引发动作电位再次产生。意义:由于心肌的有效不应期特别长,一直持续到心室机械收缩的舒张早期,在此期内,任何刺激都不能使心肌再次发生兴奋和收缩,因此心肌不会像骨骼肌那样发生完全性强直收缩,从而保证心脏收缩和舒张的交替进行,以实现其泵血功能。

    3.如果在心室有效不应期之后,心室肌受到额外的入工刺激或窦房结之外的异常刺激,则可产生一次期前兴奋,所引起的收缩称为期前收缩。由于期前兴奋也有自己的有效不应期,故期前收缩之后的一次由窦房结发出并传播而来的兴奋传到心室肌时,常常正好落在期前兴奋的有效不应期内而失效,结果不能引起心室兴奋和收缩,出现一次“脱失”,必须等到下一次窦房结的兴奋传到心室时,才能引起心室收缩。所以,在一次期前收缩之后往往出现一段较长的心室舒张期,称为代偿间歇。

    4.正常心脏兴奋由窦房结产生后,一方面经过心房肌传导到左右心房,另一方面是经过“优势传导通路”传给房室交界,再经房室束及其左、右束支、浦肯野纤维传至左、右心室。即窦房结心房肌房室交界房室束左、右束支浦肯野纤维心室肌。特点是:①心房肌的传导速度较快,因此窦房结的兴奋几乎可同时到达左、右心房,使两心房同步收缩;②房室交界传导性较差,速度很慢,因此在这里产生约01秒的延搁(房一室延搁);③心室内传导组织传导速度很快,浦肯野纤维的传导速度可达4ms,心室肌也有1ms,这样房室交界传来的兴奋可通过浦肯野纤维网和心室肌迅速传至整个左、右心室,使之产生同步性收缩。

兴奋通过房室交界传导速度显著减慢的现象,称为房-室延搁。它保证了窦房结所产生的窦性起搏节律总是先使心房肌兴奋并收缩,经过较长时间(O1)后再引起心室肌兴奋和收缩。形成了心房收缩在先,心室收缩在后,避免了心房、心室收缩重叠的现象,充分发挥心房的初级泵和心室的主力泵作用,使两者协调一致的完成泵血功能。

    5.心肌的生理特性有自律性、兴奋性、传导性和收缩性,与骨骼肌的不同之处为:①心肌有自动节律性,骨骼肌无自动节律性。在整体内,心肌由自律性较高的窦房结P细胞(正常起搏点)控制整个心脏的节律性活动;而骨骼肌收缩的发生有赖于运动神经的传出冲动。②心肌兴奋后的有效不应期特别长,因此心肌不会发生完全性强直收缩,而是收缩、舒张交替进行以完成射血功能;骨骼肌的不应期很短,容易发生强直收缩,以维持姿势和负重。③心脏内有特殊传导系统,使心房、心室有序的收缩,保证心脏的射血功能。④心肌的收缩有“全或无”现象,心房肌纤维同步收缩,心室肌纤维同步收缩,这样收缩的力量大,有利于提高泵血的效率。骨骼肌的收缩强弱随着受刺激的强度变化而不同;心脏有特殊传导系统,保证心房、心室先后有序收缩。骨骼肌的活动受躯体神经活动支配。⑤心肌的肌质网不发达,ca2+的贮存和释放量均较少,所以心 肌细胞收缩依赖于细胞外液的外源性ca2+而骨骼肌收缩不依赖于外源性Ca2+

    6.心房或心室每一次收缩和舒张构成一个机械活动的周期,称为心动周期。在每次心动周期中,心房和心室的机械活动,都可以分为收缩期和舒张期。但两者在活动的时间和顺序上并不是完全一致,心房收缩在前、心室收缩在后。如正常成年人的心动周期为08秒时,心房的收缩期为01秒,舒张期为O7秒。当心房收缩时,心室尚处于舒张状态;在心房进入舒张期后,紧接着心室开始收缩,持续03秒,称为心室收缩期;继而进入心室舒张期,持续O5秒。在心室舒张的前04秒期间,心房也处手舒张期,称为全心舒张期。一般以心室的活动作为心脏活动的标志。

    当心率增快或减慢时,心动周期的时间将发生相应的变化,但舒张期的变化更为明显。心率过快时,一个心动周期的持续时间缩短,收缩期和舒张期均相应缩短,但舒张期缩短的比例较大。而心舒期是心脏得以休息和获得血液供应的主要时期,故心率过快时,不仅不利于心室的充盈,也不利于心室休息和供血,使心肌工作的时间相对延长,休息时间相对缩短,这对心脏的持久活动是非常不利的。

    7.一侧心室每分钟射入动脉的血量,称为心输出量。凡影响搏出量和心率的因素都影响心输出量:①心肌的初长度:即前负荷,通过异长自身调节的机制,在一定初长范围内,心肌收缩力可随心肌纤维的初长(即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增加而增加,在生理范围内心脏能将回流的血液全部泵出,使血液不会在静脉和心脏中蓄积。②后负

荷:指动脉血压,它的变化可影响心室肌的收缩过程,从而影响搏出量。如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动脉血压升高,会直接引起等容收缩期延长,射血期缩短,射血速度减慢,搏出量减少。当后负荷增加的时候,必须增强心肌的收缩力量,才能维持一定的搏出量。③心肌收缩能力:指心肌不依赖于前负荷和后负荷而能改变其力学活动的一种内在特性。搏出量的这种调节是通过调节心肌收缩活动的强度和速度实现的。④心率:在一定范围内心率加快,每分输出量增加。但心率过快(>180次/分钟)时由于心室充盈不足;或心率过慢(40次/分钟)时,由于射血次数减少都使输出量减少。

    8.将心电图机的测量电极放置于体表的特定部位,所记录到的心电变化的波形称为心电图。心电图各波代表的意义:①P波反映左右两心房的去极化过程;②QRS波群反映左右两心室的去极化过程;③T波反映心室的复极化过程;④P-R间期是指从P波起点到QRs波起点之间的时程,表示从心房开始兴奋到心室开始兴奋的时间,故也称为房室传导时间;⑤Q-T间期是指从QRs波起点到T波终点的时程,表示心室肌开始去极化到完全复极化所经历的时间;⑥ST段是指从QRs波终点到T波起点之间的线段,表示心室各部分都处于去极化状态,它们之间没有电位差。

    9.充足的循环血量和心脏射血是形成动脉血压的前提条件,外周阻力是决定动脉血压的另一个基本条件;同时,大动脉壁的弹性对动脉血压起缓冲作用。动脉血压的形成过程:在心室射血期,心室释放的能量,一部分用于推动血液流动,但是由于血流受到外周阻力的影响,心室射出的血液大部分不能外流,这样另一部分能量用于对大动脉壁的扩张,即以势能形式暂时贮存。在心室舒张期,大动脉弹性回缩,将这部分势能又转变为动能,使血液在心舒期持续向前流动,并使动脉血压在心舒期仍维持在一定水平。

    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①每搏输出量:在外周阻力和心率不变时,搏出量增大,则收缩压升高大于舒张压升高,脉压增大;反之,每搏输出量减少,主要使收缩压降低,脉压减小。收缩压主要反映搏出量的大小。②心率:心率增加时,舒张压升高大于收缩压升高,脉压减小;反之,心率减慢时,舒张压降低大于收缩压降低,脉压增大。③外周阻力:外周阻力加大时,舒张压升高大于收缩压升高,脉压减小;反之,外周阻力减小时,舒张压的降低大于收缩压降低,脉压加大。舒张压主要反映外周阻力的大小。④大动脉弹性:它主要起缓冲血压作用,当大动脉硬化时,弹性贮器作用减弱,收缩压升高而舒张压降低,脉压增大。⑤循环血量和血管容量:循环血量和血管容积要互相匹配,循环血量减少或血管容积增大,都会引起动脉血压下降。如大失血时循环血量减少,而血管容量的改变不能与之相适应,则体循环平均充盈压下降,动脉血压下降。

10.微循环是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它的血流通路有①直捷通路:血液从微动脉、后微动脉、通血毛细血管而进入微静脉。在骨骼肌组织的微循环中较多见。此通路经常处于开放状态,血流较快,其意义是使一部分血液迅速通过微循环进入静脉,增加回心血量。②迂回通路:血液从微动脉经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和真毛

细血管网,然后汇集到微静脉。此通路毛细血管丰富,血流缓慢,是血液和组织液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③动-静脉短路:血液从微动脉经动-静脉吻合支直接进入微静脉,此通路管壁较厚、血流迅速,不能进行物质交换。多见于皮肤、皮下组织的微循环中,与体温调节功能有关。

    11.组织液是血浆滤过毛细血管壁而形成的,其生成量主要取决于有效滤过压。有效滤过压=(毛细血管血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组织液静水压)。毛细血管动脉端有效滤过压为正值,因而有液体滤出形成组织液,而静脉端有效滤过压为负值,组织液被重吸收进入血液,组织液中的少量液体将进入毛细淋巴管,形

成淋巴液。影响组织液生成的因素主要有:①毛细血管血压:毛细血管前阻力血管扩张,毛细血管血压升高,组织液生成增多。②血浆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有效滤过压增大,组织液生成增多。③淋巴回流:淋巴回流受阻,组织液回流减少。④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在烧伤、过敏时,毛细血管壁通透性显著增高,血浆蛋白渗出毛细血管,使组织液胶体渗透压增高,组织液生成增多。

12.夹闭动物一侧颈总动脉后,动脉血压升高。正常情况下心脏射出的血液经主动脉弓、颈总动脉而到达颈动脉窦。当血压升高时,该处动脉管壁受到机械牵张而扩张,从而使血管壁外膜上作为压力感受器的感觉神经末梢兴奋,引起减压反射,使血压下降。而当血压下降使窦内压降低时,则减压反射减弱,使血压升高。在实验中夹闭一侧颈总动脉后,心室射出的血液不能流经该侧颈动脉窦,使窦内压力降低,压力感受器受到的刺激减弱,经窦神经上传到心血管中枢的冲动减少,减压反射活动减弱,因而心率加快、心缩力加强,心输出量增加;阻力血管收缩,外周阻力增加。导致动脉血压升高。

    13.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的传入纤维一般均在迷走神经中上传入中枢,但家兔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的传入纤维却自成一束,在颈部与迷走神经及颈交感神经伴行,称为减压神经(相当于主动脉神经)。所以,电刺激完整的减压神经或切断后的中枢端时,其

传入冲动相当于压力感受器的传入兴奋,传入延髓心血管中枢将引起减压反射的加强,使心率减慢,心输出量减少,外周血管阻力降低,动脉血压下降。由于减压神经是单纯的传入神经,故刺激其外周端时,一般对动脉血压没有影响。

    14.静脉注射肾上腺素,血压先升高后降低,然后逐渐恢复。肾上腺素对心脏的作用是心率加快,兴奋传导加速,心肌收缩力增强,心输出量增加;对血管的作用则主要取决于血管平滑肌上受体的分布情况:对α受体占优势的皮肤、肾脏、胃肠道等内脏血管。肾上腺素使之收缩;而对β受体占优势的骨骼肌、肝脏和心脏冠脉等血管,小剂量的肾上腺素常使其舒张,大剂量时才出现缩血管反应。静脉注射肾上腺素后,开始血液中浓度较高,对心脏和Ⅱ受体占优势的血管发生作用,使心跳加快,心肌收缩力加强,心输出量增多,皮肤、肾和胃肠等内脏血管收缩,所以血压升高。随着血中肾上腺素的代谢,其浓度逐渐降低,对受体占优势的血管作用减弱,而对B受体占优势的骨骼肌、肝脏、冠脉血管发生作用,使之扩张,引起血压下降。最后肾上腺素逐渐消失,血压也逐渐恢复正常。

真听课。

第五章      

一、名词解释

    1.呼吸    2.肺通气  3·呼吸运动    4.胸膜腔内压      5.补吸气量    6.肺活量

7·用力呼气量   8.功能残气量  9·每分通气量    10.肺泡通气量 1I·通气/血流比值

   12.氧含量 13.血氧饱和度    14.氧解离曲线 15.肺牵张反射

    二、填空题

    1·呼吸的全过程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呼吸道对吸入气体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用:

    3·肺通气的直接动力是________________之间的压力差,肺通气的原动力是________

    4·吸气初,肺内压________大气压;胸内压________大气压。

    5·腹式呼吸是指以________舒缩活动为主的呼吸运动,胸式呼吸是指以________舒缩为主的呼吸运动。

    6·入工呼吸的基本原理是入为地造成________________之间的压力差,在入工呼吸时首先要保持________

    7·肺通气的阻力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

    8·一次最深吸气后尽力呼出的最大气量称为________

    9·肺泡通气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肺换气的过程是:02________________扩散,CO2________________扩散,结果是使流经肺泡的________血变成________血。

    11·氧和二氧化碳在血液中的运输形式有________________

    12·co2的运输方式毒要是以________的形式在________中运输。

    13·中度缺02可使外周化学感受器________,使呼吸________

    14.调节呼吸最重要的体液因素是________

15·cO2分压升高时,主要是通过________,其次是通过________________反射性地使呼吸运动增强。

三、选择题

()A型题

1.呼吸是指

  A.肺泡与血液之间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 B.气体进出肺的过程

  c.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 D.气体进出血液的过程

  E.组织细胞与内环境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

2.呼吸的意义主要是为机体

  A.摄取02排出cO2 B.摄取c0排出02  c.摄取02排出N2  D.摄取O2排出c0

  E.摄取c02排出O2

3.肺通气的直接动力是

  A.肺内压与胸内压之差  B.肺内压与大气压之差  c.肺内压与气道阻力之差

  D.胸内压与大气压之差  E.胸内压与肺内压之差

4.肺通气的原动力是

  A.肺内压与大气压之差 B.肺的扩张和回缩

  c.肺内压与胸内压之差 D.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

  E.胸内压的周期性变化

5.平静呼吸的特点是

  A.吸气是主动的、呼气是被动的  B.吸气是被动的、呼气是主动的

  c.吸气与呼气都是主动的 D.吸气与呼气都是被动的

  E.吸气有时是主动的、有时是被动的

6.肺内压等于大气压的时期是

  A.呼吸全过程  B.呼气末和吸气初  c.吸气末和呼气初  D.呼气初和吸气初

  E.呼气末和吸气末

7.平静呼吸时,肺内压低于大气压的时相是

  A.呼气初  B.呼气末  c.吸气初      D.吸气末  E.呼吸全程   

8.胸膜腔负压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肺的回缩力   B弹性阻力  c.大气压力  D.胸膜腔的密闭性  E.胸廓的扩张

9.胸壁穿刺伤使胸膜腔与大气相通,将造成

  A.胸膜腔压力高于大气压  B.胸膜腔压力等于大气压  c.胸膜腔压力低于大气压

  D.肺明显扩张  E.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增多

10.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作用主要是

  A.降低肺泡表面张力,减小肺的顺应性  B.增加肺泡表面张力,增加肺的顺应性

  c.降低肺的表面张力,不影响肺的顺应性  D.增加肺泡表面张力,减小肺的顺应性

  E.降低肺泡表面张力,增加肺的顺应性

11.影响气道阻力的主要因素是

  A.气道的口径  B.气流的形式 c.气流的速度  D.气道的长度  E.气体的密度

12.下列哪项能使呼吸道口径增大

  A.跨壁压减小  B.副交感神经兴奋  c.呼气时  D.交感神经兴奋  E.吸入气中co2含量增加

13.正常成人在平静呼吸时,每次呼出或吸进的气量约为

  A300350ml  B400600ml  C600700ml  D500800ml  E8001000ml

14.平静呼气末肺内的气体量是

  A.潮气量  B.功能残气量  c.肺活量  D.肺通气量  E.肺泡通气量

15.肺活量等于

  A.补吸气量+潮气量  B.潮气量+补呼气量  c.补吸气量+补呼气量  D.深吸气量+补呼气量

  E,补呼气量+余气量

16.某入潮气量为500ml,呼吸频率为14次/分钟,其肺泡通气量约

  A3000mLmin  B4000 mLmin  C5000 mLmin  D6000mLmin

  E 7000 mLmin

17.下列哪项是评价肺一次通气功能最好的指标

  A.肺活量

  B.用力呼气量  c.每次肺通气量  D.每分肺通气量  E.每分肺泡通气量

18.对肺泡气体分压具有缓冲作用的肺容量是

  A.潮气量  B.补吸气量  c.补呼气量  D.残气量  E.功能残气量

19.安静时,正常成入的VAQ的正常值是   

  A064   B0064    C048    D084    E0084

20.有关02运输的叙述,错误的是

  A.运输形式有物理溶解和化学结合两种形式

  B02的结合形式是氧合血红蛋白

  c.血液中化学结合O2量远大于物理溶解量

  DO2Hb的结合反应快,不需要酶的催化,且是可逆的

  E.吸入高压氧主要是增加化学结合的O2

21Hb氧饱和度的高低主要决定于

  AHb的浓度 B.氧分压 c.血浆pH DC02分压  E23--DPG含量

22.氧解离曲线通常表示

  AHh氧容量与PO2关系的曲线  BHb氧含量与PO2关系的曲线

  cHb氧饱和度与PO2关系的曲线  D 02在血液中溶解的量与P02关系的曲线

  E.血中c02含量与P02关系的曲线

23c02在血液中的运输形式主要是

  A.以溶解的方式在血浆中运输  B.以氨基甲酸血红蛋白的形式在红细胞内运输

  c.以碳酸氢盐的形式在红细胞内运输  D.以碳酸氢盐的形式在血浆中运输

  E.以碳酸的形式在血浆中运输

24.呼吸的基本中枢位于

  A.脊髓  B.延髓c.脑桥  D.中脑  E.大脑

25.关于血液中c02对呼吸的影响的 叙述,错误的是

  Ac02是调节呼吸的重要体液因素   B.血液中c02高可使外周化学感受器兴奋。

  cc02可直接兴奋中枢化学感受器   D.血液中cO2浓度过低可出现呼吸暂停

    E.血液中c02浓度过高可出现呼吸麻痹

26.正常情况下维持呼吸中枢兴奋性的有效刺激是。

  A.血液中一定程度的缺氧  B.血液中一定浓度的cO2  c.血液中一定浓度的碱性物质

  D.肺牵张感受器传入冲动  E.呼吸肌本体感受器的传入冲动

27.中枢化学感受器最敏感的刺激物是

  A.血液中的c02  B.血液中的H+  c.脑脊液中的H+D.脑脊液中的c02

  E.脑脊液中的PO2降低

28.二氧化碳对呼吸运动的调节作用主要是通过刺激

  A.颈动脉体化学感受器  B.主动脉体化学感受器  c.肺牵张感受器

  D.延髓中枢化学感受器  E.脑桥中枢化学感受器

29.关于肺牵张反射的叙述,错误的是

    A.感受器接受肺扩张的刺激    B.感受器存在于支气管和细支气管壁的平滑肌内

    c.传入纤维在迷走神经干中  D.可及时终止吸气,有利于吸气向呼气转化

    E.参与成人正常节律性呼吸的形成和调控

30.切断兔颈部双侧迷走神经后,呼吸

    A.变深变快   B.变浅变快   c.变浅变慢   D.变深变慢   E.呼吸时相缩短

【二)B型题

    A.潮气量   B.肺活量   c.功能残气量   D.残气量   E.用力呼气量

I.平静呼气末肺内残存的气体量是2.补呼气量与残气量之和等于

3.用力吸气后再用力呼气所能呼出的气体量是

4.呼吸时每次吸入或呼出的气体量是

  A.外呼吸  B.肺通气  c.肺换气  D.气体运输  E.内呼吸

5.肺泡与血液之间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是  6.组织与血液之间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是

7.气体进出肺泡的过程是

  A.弹性阻力  B.非弹性阻力  c.表面张力  D.肺弹性回缩力  E.肺泡扩张力

8.气道口径的改变主要影响9.胸内压的绝对值等于10.与顺应性成反比关系的是

()c型题

  A.肺弹性阻力增加  B.气道阻力增加  +  c.两者皆有  D.两者皆无

1.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减少

2.交感神经兴奋时

  A.血O2含量降低  B.动脉血PO2降低  c.两者皆有  D.两者皆无  

3.贫血或cO中毒时

4.无效腔增大时

  A.中枢化学感受器  B.外周化学感受器  c.两者皆有  D.两者皆无

5.动脉血Po2下降到80mmHg时呼吸运动加强是通过刺激

6.严重肺心病患者吸入纯氧后引起呼吸暂停是通过

(四】x型题

I.呼吸的基本过程包括

  A.肺通气  B.肺换气  c.氧气在血液中的运输  D.二氧化碳在血液中的运输。

  E.组织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

2.呼吸道在呼吸过程中的作用有

  A.加温加湿吸入气 B.净化吸入气 c.调节气道阻力 D.与血液气体交换

  E.减少肺泡通气量

3.平静呼吸时肺内压的变化

  A.吸气初,肺内压高于大气压  B.吸气初,肺内压低于大气压  c.吸气末,肺内压等于大气压

  D.呼气初,肺内压高于大气压  E.呼气初,肺内压低于大气压

4.平静呼吸时

  A.只有吸气肌参与  B.只有呼气肌参与  c.吸气过程是主动的,呼气过程是被动的

  D.呼气过程是主动的,吸气过程是被动的 E.吸气时,肺容积扩大、肺内压增加

5.关于胸内压的叙述,正确的是

  A.形成和维持胸内负压的重要条件是胸膜腔密闭

  B.胸内负压的主要作用是维持肺的扩张状态

  c.胸内负压增大可促进血液和淋巴液的回流

  D.吸气时,胸内负压减小

  E.胸内负压表示胸内压低于大气压

6.胸膜腔负压生理作用有

  A.降低气道阻力 B.使肺处于扩张状态 c.使肺能随胸廓运动 D.促进静脉血和淋巴液回流

  E.减少呼吸时胸膜腔容积的变化

7.一侧开放性气胸的患者可出现

  A.吸气困难  B.呼气困难  c.回心血量减少  D,淋巴液回流减少  E.吸气时纵隔移向健侧

8.肺通气动力必须克服哪些阻力才能实现肺通气

  A.气道阻力  B.胸廓的弹性阻力  c.肺泡的表面张力  D.肺的弹性回缩力  E.肺泡表面活性物质产生的阻力

9.肺泡表面活性物质

  A.由肺泡I型上皮细胞分泌 B.由肺泡Ⅱ型上皮细胞分泌 c.可以降低肺泡表面张力

  D.是脂蛋白混合物 E.可以防止液体渗入肺泡内

10.能引起支气管平滑肌收缩的因素有

    A.迷走神经兴奋  B5-羟色胺  c.组胺    D.儿茶酚胺  E.缓激肽

11.肺活量包括

  A.残气量 B.补吸气量  c.潮气量  D.补呼气量  E.肺总量

12.影响肺活量的因素有

  A.性别  B.年龄  c.身材  D.体位  E.呼吸肌强弱

13.关于肺换气,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肺换气的结构基础是呼吸膜  B.是血液与肺泡之间的气体交换

  c.氧气由血液扩散至肺泡,c02由肺泡扩散至血液  D.结果是使流经肺泡的静脉血变成动脉血

  E.经过肺换气后,血液由肺动脉回到左心房

14.影响肺换气的因素有

  A.呼吸膜两侧的气体分压差  B.呼吸膜的厚度  c.呼吸膜的面积  D.肺泡通气量

  E.肺血流量

15.关于呼吸气体在血液中运输的描述,正确的是

  A.有物理溶解和化学结合两种运输形式 BcO2主要是以碳酸氢盐的形式在血浆中运输

    ccO2主要是以氨基甲酸血红蛋白的形式在血浆中运输

    D02主要是以氧合血红蛋白的形式在红细胞内运输

    E02主要是溶解在血浆中运输

16.下列哪些因素有利于组织获得更多的氧

A.组织氧分压降低     B。组织氧分压升高C.组织二氧化碳产生量增多D.组织二氧化碳产生量减少

E.组织温度升高

 17.下列那些可引起氧离曲线移位

APco2    B. Po2   C.PH             D23-二磷酸甘油酸E.温度

18.关于血液中co2浓度改变对呼吸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A.是调节呼吸的重要体液因素Bco2浓度增加,可兴奋外周化学感受器

Cco2浓度增加,可兴奋中枢化学感受器Dco2浓度越高,呼吸中枢兴奋性越高

Eco2浓度过低,可出现呼吸暂停

19.中枢化学感受器

A.位于延髓腹外侧表浅区   B.可以感受血液中O2N浓度的改变

C.主要感受血液中H+浓度的改变D.主要感受脑脊液中H+浓度的改变

E.可以感受脑脊液中HCO3-的变化

20.可以影响呼吸运动的体液因素是

A. O2    B.CO2    C. H+    D. HCO3-   E.N2

四.问答题

1.说出呼吸的概念及呼吸的基本过程

2.肺通气的动力和阻力是什么?

3.胸内压是如何形成的?有何特点及生理意义?

4.肺活量和用力呼气量有何不同?

5.什么是肺换气?影响肺换气的因素有那些?

6.切断家兔双侧迷走神经,呼吸运动会发生什么变化?为什么?

7.什么是氧离曲线?分析氧离曲线各段的特点及意义

8.试述pco2增高,Po2降低、H+增加对呼吸运动影响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气体交换的全过程称呼吸。

2.肺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称肺通气。

3.呼吸运动是指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引起的胸廓有节律地扩大与缩小。

4.胸膜腔内压是指胸膜腔内的压力。由于胸膜腔内压通常低于大气压,因此习惯上也称为胸膜腔负压。

5.补呼气量是指平静吸气末再尽力吸气,所能增加的吸入气量。

6.肺活量是指作一次最深吸气后,尽力呼出的最大气量。

  7.用力呼气量是指受试者在一次最深吸气后,用力尽快呼气,然后计算第123秒末呼出的气量占肺活量的百分数。

  8.功能残气量是指平静呼气末,肺内所余留的气量。

  9.每分通气量是指每分钟内吸入或呼出肺的气体量,为潮气量与呼吸频率的乘积。

    10.肺泡通气量是指每分钟吸入肺内进行气体交换的新鲜空气量。

    11.通气/血流比值指的是每分钟肺泡通气量与肺血流量之间的比值。

    12.氧含量是指每升血液的实际含O2量。

    13.氧饱和度是指氧含量占氧容量的百分数。

    14.表示氧分压与血氧饱和度关系的曲线称氧解离曲线。

    15.肺扩张或缩小而引起的呼吸反射性变化,称肺牵张反射。

    二,填空题

    1.肺通气、肺换气、气体在血液中运输、组织换气 2.加湿、过滤、清洁

    3.大气、肺泡气、呼吸肌收缩和舒张引起的呼吸运动  4.低于、低于

    5.膈肌、肋间外肌 6.肺、大气、呼吸道通畅 7.弹性阻力、非弹性阻力

    8.肺活量 9.潮气量、无效腔、呼吸频率  10.肺泡、血液、血液、肺泡、静脉血、动脉血

    11.物理溶解、化学结合  12.碳酸氢盐、血浆

    13.兴奋、加强      14C02   15.刺激中枢化学感受器、刺激颈动脉体、主动脉体

    三、选择题

    ()A型题

    1C    2A    3B    4D    5A    6E    7C    8A    9B    10E    11A  12D    13B    14B    15D    16C    17B    18E    19D    20E    21B    22C    23D    24B    25C    26B    27C    28D    29E    30D

()B型题

1C    2C    3B    4A    5C    6E    7B    8B    9D    10A

()C型题

1A    2D

3A    4C    5B    6B

 ()x型题、

1ABCDE    2ABCE    3BCD    4AC

5ABCE     6ABCD    7ABCDE   8ABCD

9BCDE    10ABCE    11BCD    12ABCDE    13ABD     14ABCDE     15ABD    16ACE    17ACDE    18ABCE    19AD      20ABC

    四、问答题

    1.呼吸是指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的过程。呼吸过程包括4个相互衔接又同步进行的阶段。①肺通气,指肺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②肺换气指肺泡与肺、毛细血管之间的气体交换;③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④组织换气,指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的气体交换。肺通气和肺换气又合称为外呼吸;组织换气又称为内呼吸。

    2.肺通气的直接动力是肺内压与大气压之差,肺通气的原动力是呼吸肌收缩舒张引起的呼吸运动。通气的动力必须克服通气阻力才能实现肺通气。肺通气的阻力有弹性阻力和非弹性阻力两种,正常情况下,弹性阻力约占总通气阻力的70%。弹性阻力包括肺弹性阻力与胸廓弹性阻力。肺弹性阻力包括肺泡表面液体层所形成的表面张力和肺弹性纤维的弹性回缩力。非弹性阻力包括惯性阻力、粘滞阻力和呼吸道阻力。其中气道阻力的增加是临床上通气障碍最常见的病因。

    3.胸内压主要是由肺的回缩力形成的。胸膜腔是一个密闭的、潜在的腔。有两种力通过胸膜脏层作用于胸膜腔:一是肺内压,使肺泡扩张;二是肺回缩力,使肺泡缩小。因此,胸膜腔内压力实际上是两种方向相反的力的代和数,即:胸内压:肺内压一肺回缩力。在吸气末和呼气末,肺内压都等于大气压,故:胸内压=大气压---肺回缩力。若以一个大气压为0值标准,则胸内压=---肺回缩力。正常情况下,肺总是表现出回缩倾向,胸内压因而也经常为负压。胸内负压的维持具有一定的生理意义:首先它可保证肺泡呈扩张状态,以便顺利地进行肺通气和肺换气。其次是作用于胸膜腔内的腔静脉和胸导管,促进静脉血和淋巴液的回流。

    4.肺活量指的是最大吸气后从肺内所能呼出的最大气量。用力呼气量是指在最大吸气后以最快速度呼出气体,分别测量第123秒内呼出的气量并计算其占肺活量的百分比。肺活量反映一次通气的最大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作为肺通气功能的指标,但它不限制呼气的时间,故不能充分反映肺通气功能的好坏。用力呼气量是一种动态指标,它不仅能反映肺活量的大小,而且因为限制了呼气时间,所以还能反映呼吸阻力的变化。因此是评定肺通气功能较好的指标。

    5.肺换气指的是肺泡和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肺换气的过程主要受下列因素影响:①呼吸膜的面积和厚度,正常入肺的总扩散面积达100m2在平静呼吸时,呼吸膜的扩散面积约40m2在体力劳动时扩散面积可增大。正常情况下,呼吸膜的总厚度不到1um,对O2CO2通透性很大。在病理情况下,呼吸膜的面积减少(如肺气肿)或呼吸膜的厚度增加(如肺炎、肺纤维化等)都将导致气体扩散量减少。②通气/血流比值,肺换气是发生在肺泡与血液之间,要达到高效率的气体交换,肺泡既要有充足的通气量,又要有足够的血流量供给,正常入安静时通气/血流比值约为084,这是肺部气体交换理想的状态。当此值增大或减小时都将影响气体交换。

    6.切断家兔两侧迷走神经后,呼吸运动呈慢而深的变化。迷走神经中含肺牵张反射的传入纤维。肺牵张反射中的肺扩张反射的生理意义,是促使吸气及时转为呼气。当切断两侧迷走神经后,中断了肺牵张反射的传入通路,肺牵张反射的作用被消除,此时,呼吸呈慢而深的变化。

    7.表示氧分压与血氧饱和度关系的曲线,称为氧离曲线。在一定范围内曲线近似s形。当PO260100mmHg之间时(曲线上段),曲线较平坦,表明PO2的变化对血氧饱和度影响不大。氧解离曲线的这一特性使生活在高原地区的人,或当呼吸系统疾病造成vQ比值减小时,只要PO2不低于60mmHg,血氧饱和度就可维持在90%以上,从而保证了入体对02的需要。

    Po24060mmHg之间时(曲线中段),曲线较陡,表明在这个范围内,P o2轻度降低就会引起血氧饱和度较大幅度的下降,即有较多的O2从氧合血红蛋白中解离出来。氧离曲线的这一特点有利于处于低O2环境的组织细胞摄取O2。当P021540mmHg之间时(曲线下段),曲线最陡直,说明P O2,稍有降低血氧饱和度就会大幅度的下降,即Hh02极易释放02。这一特点有利于组织代谢增强时能及时得到足够的02。氧离曲线的这一特点还提示,当动脉血02分压较低时,只要吸入少量的O2,就可以明显提高血氧饱和度和血氧含量。

    8cO2是调节呼吸最重要的体液因子。c02对呼吸运动的调节可以通过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和中枢化学感受器实现,且以兴奋中枢化学感受器为主。当血液中cO2浓度轻度增加时,可以使呼吸中枢兴奋,呼吸加深加快;但当血液中c02浓度过度增加时,可使呼吸中枢麻痹,导致呼吸停止;当血液中c02浓度过低时,可使呼吸中枢抑制,出现呼吸暂停。

    机体缺02,一方面可以兴奋颈动脉体、主动脉体外周化学感受器,反射性使呼吸中枢兴奋,使呼吸加深加快;另一方面,缺O2可直接抑制呼吸中枢,使呼吸减弱。当机体轻度缺O2时,通过外周化学感受器,反射性兴奋呼吸中枢的作用大于直接抑制呼

吸中枢的作用,表现呼吸加深加快。当严重缺O2时,对呼吸中枢的直接抑制作用大于外周化学感受器,反射性兴奋呼吸中枢的作用,表现呼吸减弱,甚至呼吸抑制。

当血液中H+浓度升高时,血浆pH值减小,呼吸加强,肺通气量增大;反之,则pH值增大,呼吸抑制,肺通气量减少。虽然中枢化学感受器对H+的敏感性较高,约为外周化学感受器的25倍,但由于H+不易通过血一脑屏障。因此,血液H+对呼吸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外周化学感受器而实现的。

(张敏)

+≯辩六章消化与吸收

常的消化功能,、甚至导致消化系统的某些疾病,如胃粘膜出血或溃疡等。

 

第六章 消化与吸收

一、名词解释

1.消化      2.吸收       3.机械性消化

4.化学消化   5.基本电节律   6.胃肠激素

7.粘液-碳酸氢盐屏障    8.内因子

9.容受性舒张     10.集团蠕动

二、填空题

    1.消化道平滑肌经常保持微弱持续的收缩状态称为________

    2.胃肠平滑肌动作电位产生机制主要是________离子内流。

    3.胃液的主要成分有________________、及________

    4.胃底和胃体的壁细胞分泌________________,而主细胞分泌________

    5.食物进入胃扩张胃及食物中的蛋白质消化产物引起________释放________而促进胃的排空。

    6.胃的运动形式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当交感神经兴奋时,节后神经末梢释放________,引起由肠道运动的减弱,腺体分泌减少。  

    8.对消化器官功能影响较大的胃肠激素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胆汁中促进脂肪消化的乳化剂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胰液进入十二指肠后,小肠液中的________迅速激活胰蛋白酶原,使其被水解掉一个小分子的肽,转变为有活性的胰蛋白酶。

三、选择题、

()A型题

1.消化道平滑肌慢波起源于

  A.壁内神经丛  B.环行肌  c.纵行肌  D.环行肌和纵行肌  E.粘膜

2.消化道内最重要的消化液为

  A.唾液  B.胃液  c.胰液      D.胆汁  E.小肠液

3.唾液中的惟一的消化酶是

  A.溶菌酶  B.唾液淀粉酶  c.粘液  D.蛋白酶  E.脂肪酶

4.胃液和血浆中H+浓度相差为

  A3万~4万倍  B300万~400万倍  c30004000  D30万~40万倍

  E3040

5.胃液的作用是

  A.保护肠粘膜免受盐酸的侵蚀  B.迅速激活胰蛋白酶原  c.水解胆固醇

  D.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  E.有助于小肠内铁和钙的吸收

6.胃液分泌头期的特点是

  A.分泌量多,酸度高,含酶丰富  B.分泌量少,酸度高,含酶丰富

  c.分泌量多,酸度低,含酶丰富  D.分泌量多,酸度高,含酶量少

  E.分泌量少,酸度低,含酶丰富

7.引起胃液分泌的强刺激物是

  A.组胺  B.促胰液素  c.胃动素  D.胆囊收缩素  E.胆汁

8.引起消化力最强的胃液分泌是

  A.头期  B.胃期  c.肠期      D.蛋白分解产物刺激胃粘膜  E.胃扩张刺激胃粘膜   

9.引起促胃液素释放的主要化学刺激是

  A.糖 B.脂肪分解产物 c.蛋白质分解产物 D.混合食糜 E.无机盐

10.促胃液素由以下哪一种细胞分泌

  AD细胞  BG细胞  cK细胞  DI细胞  EM细胞

1l_关于内因子的描述正确的是

  A.与小肠吸收维生素B2有关 BJ促进小肠粘膜吸收维生素D c.与维生素B1吸收有关

  D.与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有关 E.与缺铁性贫血有关

12.胃液可以使

  A.蛋白质分解  B.蛋白质完全分解成氨基酸  c.脂肪分解成脂肪酸

  D.分解碳水化合物  E.淀粉分解成麦芽糖

13.关于胃粘膜自身保护作用的描 述,正确的是

  A.覆盖于胃粘膜表面的粘液.碳酸氢盐屏障,防止H+和胃蛋白酶对胃粘膜的侵蚀

  B.胃粘膜上皮细胞顶部的细胞膜与相邻细胞间的紧密连接,

    有防止H+透过的作用

  C.胃粘膜血流十分丰富,为胃粘膜细胞提供了丰富的代谢原料

  D.胃粘膜局部还存在着自身保护性物质 E以上均是

14.影响胃排空的主要因素

  A.胃运动 B.胃容受性舒张 c.小肠运动 D.肠-胃反射 E.幽门括约肌舒张

15.胃的排空

  A.动力是胃和十二指肠之间的压力差  B.通常排空最快的食物是脂肪

  c.副交感神经兴奋延缓排空  D.固体食物比流质食快  E.一般混合食物需时68小时

16.下列食物排空速度顺序正确的是

  A.脂肪、糖、蛋白质  B.糖、蛋白质、脂肪  c.蛋白质、糖、脂肪

  D.蛋白质、脂肪、糖  E.以上均是

17.呕吐中枢主要位于

  A.大脑皮层  B.延髓C.丘脑D.小脑E.脊髓

18.关于胆囊收缩素的作用错误的是

  A.促进胆囊收缩  B.促进胰酶分泌  c.促进胆汁分泌  D.抑制胃液分泌

  E.促进小肠液分泌

19.引起促胰液素释放的最强刺激物是

  A.盐酸  BHC03-  c.糖  D.无机盐      E.粘液

20.胆囊收缩素引起胰液分泌的特点是

  A.酶多,.HCO3-和水轻微增加  B.酶少,HCO3-和水明显增加

  c.酶多,HCO3-和水明显增加 D.酶少,。HCO3-和水明显减少

  E.酶多,HCO3-增多,水减少

21.促胰液素的主要作用是

  A。抑制胆囊收缩  B.促进胰酶分泌  c.增强小肠运动  D.促进胃蛋白酶分泌

  E.促进胰液中NaHCO3-和水分泌

22.胆汁促进脂肪消化和吸收主要与哪个成分有关

  A.脂肪酸  B.胆盐  c.胆固醇  D.磷脂  ENaHC03-和水

23.胆盐的肠肝循环可以促进

  A.肠运动  B.肝细胞分泌胆汁  c.胃运动  D.胆囊收缩  E.以上均是

24.维生素B12的吸收部位在

    A.胃   B.十二指肠上部   c.空肠上部   D.结肠   E.回肠

25.关于铁吸收的描述错误的是

  A.主要在十二指肠和空肠吸收

  B.食物中的铁绝大部分是三价的高铁形式,不易被吸收

  C.急性失血患者、孕妇、儿童对铁的需要量增加,铁的吸 收也增加

  D.维生素c能将高铁还原为亚铁而促进铁的吸收 E.铁在碱性环境中易溶解而便于被吸收

26.关于蛋白质的吸收正确的是

  A.主要在十二指肠和空肠吸收  B.小肠吸收氨基酸的过程也是继发性主动转运过程

  c.刷状缘上存在着三类转运氨基酸的转运体  D.少量的食物蛋白质可完整地进入血液

  E.以上均是

27.关于钙吸收的描述错误的是

  A.钙的吸收部位在小肠上段.特别是十二指肠吸收钙的能力最强

  B.脂肪食物对钙的吸收有促进作用 c.维生素D有促进小肠吸收钙的作用

  D.肠内容物的酸碱度对钙的吸收没有影响 E.钙的吸收是主动转运过程

28.关于葡萄糖吸收的描述错误的是

  A.小肠粘膜仅能吸收单糖,吸收的途径是血液

  B.有些成年入因小肠中乳糖酶的活性显著降低,所以饮牛奶后,会产生腹胀和腹泻

  c.小肠上皮刷状缘上存在有转运葡萄糖的转运体  D.葡萄糖的吸收有赖于Na+的主动转运

  E.小肠粘膜上皮细胞的侧膜上存在葡萄糖转运体

29.关于脂肪吸收的描述正确的是

  A.脂肪酸、甘油一酯、甘油及胆固醇均可被小肠粘膜上皮细胞吸收

  B.进入细胞内的脂肪酸、甘油一酯等随后的去路取决于脂 肪酸分子的大小

  c.脂肪的吸收途径主要以淋巴为主 D.脂肪吸收有血液和淋巴两种途径

  E.以上均是

30.关于小肠液的描述错误的是

  A.小肠内有两种腺体,即十二指肠腺和肠腺

  B.十二指肠腺分布于十二指肠粘膜下层中,分泌酸性液体

  c.小肠液中含有由肠上皮细胞分泌的免疫球蛋白

  D.小肠液稀释消化产物,使其渗透压降低,有利于吸收

  E.小肠液中的肠致活酶可激活胰蛋白酶原

()B型题

  A.电位波动较大,测定值为--60mV左右     B.缓慢而节律性变化

c产生机制与钙内流有关D.紧张性收缩  E.富有伸展性

1.消化道平滑肌静息电位特征之一是

2.消化道平滑肌基本电节律特征之一是

3.消化道平滑肌动作电位特征之一是

  A.容受性舒张 B.紧张性收缩 c.蠕动 D.肠--胃反射 E.分节运动

4.与胃的贮存食物功能有关的是

5.使胃保持一定的形状和位置的是

6.与胃排空有着直接关系的是

  A.迷走一迷走反射 B.十二指肠-结肠反射 c.肠抑胃素 D.肠--胃反射  E.促胃液素

7.引起胃排空的反射之一是

8.抑制胃排空的反射之一是

9.促进胃排空的激素是

    A.分节运动  B.紧张性收缩  c.蠕动        D.蠕动冲  E.回盲括约肌

10.使小肠内的消化液与食糜充分混合11.使肠腔内维持一定压力

12.与吞咽动作或食糜对十二指肠的刺激引起的反射有关

13.有利于小肠内容物的完全消化和吸收  

    A.袋状往返运动 B.多袋推进运动  C.蠕动  D.集团蠕动E.排便反射

14.有利于肠内容物研磨与混合的大肠的运动形式是

15.将肠内容物缓慢推进到下一个肠段的大肠的运动形式是

16.十二指肠---结肠反射引起

    A.盐酸 B.胃蛋白酶原     C.粘子 D.内因子   ENaHc03-和水

17.与胃蛋白酶原激活有关

18.对胃粘膜有保护作用

19.与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有关

    A.胃液 B.胆汁 c.胰液  D.唾液  E.小肠液

20.能初步分解蛋白质

21.可以把蛋白质分解成多肽和氨基

22.可以把脂肪分解成脂肪酸

23.不能分解脂肪,但可以乳化脂肪

()C型题

    A.自动节律性  B.慢波  c.两者都是 D.两者都不是

1.消化道平滑肌一般生理特性有     2.消化道电生理特性有

  A.迷走-迷走反射  B.肠-胃反射  c.两者都是  D.两者都不是

3.引起胃排空     4.抑制胃排空

    A.紧张性收缩    B.分节运动    c.两者都是    D.两者都不是

5.小肠运动形式      6.胃的运动形式

  A.袋状往返运动 B.蠕动 C.两者都是 D.两者都不是

7.小肠运动形式     8.胃的运动形式    9.结肠运动形式

    A.、盆神经   B.阴部神经   c.两者都是   D.两者都不是

10.支配肛门内括约肌      11.支配肛门外括约肌

    A.唾液 B.胃液 c.两者都是 D.两者都不是

12.具有杀菌作用     13.能够分解淀粉

    A.促胃液素 B.组胺 c.两者都是 D.两者都不是

14.引起胃酸分   15.促进胃排空

  A.条件反射  B.非条件反射  c.两者都是  D.两者都不是

16.头期胃液分泌机制   17.食糜刺激胃粘膜分泌促胃液素

()x型题

I.下列哪项属于消化道平滑肌一般生理特性

  A.具有紧张性  B.兴奋性较低  c.基本电节律  D.对化学刺激敏感  E.以上都是

2.下列属于胃运动形式的是

  A.紧张性收缩  B.分节运动  c.容受性舒张  D.蠕动  E.袋状往返运动 

3.下列属于小肠运动形式的是

  A.多袋推进运动      B.分节运动  c.容受性收缩  D.蠕动冲

  E.袋状往返运动

4.促进胃排空的因素

  A.促胃液素  B.迷走-迷走反射  c.肠-胃反射  D.促胰液素  E.以上都是

5.大肠内细菌能够合成的维生素有

  A.维生素A  B.维生素B  c.维生素c  D.维生素E  E.维生素K

6.能够分解食物中的淀粉的消化液有

  A.唾液  B.胃液  c.小肠液  D.胰液  E. 胆汁

7.能够消化脂肪有作用的消化液有

  A.唾液  B.胃液  C.小肠液  D.胰液、  E.胆汁

8,下列哪一项属于唾液的作用

  A.间接引起胰液、胆汁分泌  B.分解淀粉变成麦芽糖  c.杀菌作用  D.激活胃蛋白酶原

  E.乳化脂肪

9.下列哪项属于胃液的作用

  A.分解蛋白质  B.分解淀粉  c.分解脂肪  D.杀菌  E.间接引起胰液、胆汁分泌

10.下列哪一项属于内因子的作用

  A.分解脂肪  B.杀菌  c.促进维生素B12的吸收  D.促进维生素B2的吸收

  E.与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有关

11.下列哪一项不是胰液的作用

  A.分解蛋白质  B.分解淀粉  c.分解脂肪  D.乳化脂肪  E.促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

12.关于胆囊收缩素的作用正确的是

 A.促进胆囊收缩  B.促进胰酶分泌  c.促进胆汁分泌  D.抑制胃液分泌  E.促进小肠液分泌

13.促胰液素的作用是

  A.抑制胃运动  B.促进胰酶分泌  c.促进小肠液分泌  D.促进胃蛋白酶分泌

  E.促进胰液中NaHc03-和水分泌

14.交感神经的作用是

  A.节后纤维释放肾上腺素  B.节后纤维释放去甲肾上腺素  c.兴奋时胃肠括约肌收缩

  D.消化腺分泌增多  E.促进胃排空

15.副交感神经的作用是

  A.节后纤维释放乙酰胆碱  B.节后纤维释放去甲肾上腺素

  c.兴奋时胃肠括约肌收缩  D.消化腺分泌增多  E.胃肠蠕动增强

16.下列哪一项属于非条件反射

  A.食物刺激口腔引起胃液分泌 B.食物的视觉刺激引起唾液分泌

  c.食糜对胃的扩张刺激引起胃液分泌  D.食物的香味刺激胃液分泌

  E.肠-胃反射

17.促胃液素的作用是

  A.促进胃酸和胃蛋白酶原分泌  B.抑制小肠运动  c.促进胃排空  D.促进消化道粘膜生长

  E.抑制胆汁分泌

18.对消化器官功能影响较大的激素有

  A.胰多肽  B.生长抑素  c.促胃液素  D.促胰液素  E.胰岛素

19.胃肠激素的共同作用有

  A.调节消化道运动  B.调节消化液分泌  c.调节胃排空  D.调节其他内分泌激素分泌

  E.对消化道组织有营养作用

  20.能够分解蛋白质的消化液有

    A.胃液  B.胆汁  c.胰液  D.唾液  E.小肠液

  21.能够分解淀粉为麦芽糖

    A.胃液       B.胆汁   c.胰液        D.唾液       E.小肠液

 22.主要吸收维生素B。:和胆盐的部位

  A,结肠  B.胃  C.十二指肠  D.小肠  E.回肠

 四、问答题

1.消化道平滑肌有哪些生理特性?    2.试述胃液分泌的调节机制。

3.试述胰液成分和作用。          4.试述胃排空及其控制机制。

5.何谓消化道激素?其共同的生理作用有哪些?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食物在消化道内被分解成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

    2.食物经过消化后,透过消化道粘膜进入血液和淋巴液的过程。

    3.机械性消化是指通过咀嚼和消化道的运动将食物磨碎,使食物与消化液充分混合,并将食物不断向消化道远端推进的过程。

    4.化学性消化是指通过消化酶作用,将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分解成小分子可被吸收的物质的过程。

    5.消化道平滑肌细胞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缓慢的、节律性的电变化称为慢波电位或基本电节律。

    6·由胃肠粘膜的内分泌细胞分泌的激素,在化学结构上都是氨基酸组成的多肽,分子量大多数在5000以内。

7.覆盖于胃粘膜表面的粘液-碳酸氢盐防止H+和胃蛋白酶的侵蚀,使胃粘膜免受损伤的作用。

8.由壁细胞分泌的一种分子量约为60000的糖蛋白,可与维生素B12结合成复合物,促进维生素B12的吸收。

9.进食时,食物刺激口腔、咽、食管等处的感受器后,通过迷走神经反射性地引起胃底和胃体的平滑肌舒张,称为胃的容受性舒张。

10.大肠的一种收缩力强,行进很快,且传播很远的蠕动。

  二、填空题

 1.紧张性收缩 2.钙   3.胃酸、胃蛋白酶原、粘液、内因子

4.盐酸、内因子、胃蛋白酶原    5G细胞、促胃液素

6.容受性舒张、紧张性收缩、蠕动     7.去甲肾上腺素

8.促胃液素、促胰液素、胆囊收缩素      9.胆盐、胆固醇、磷脂

10.肠致活酶(肠激酶)

三、选择题

()A型题

  1C    2C    3B    4B    5E  6.A  7.A  8.A   9.C  10.B     11D    12A    13E    14A    15.A    16.B    17.B   18.D    19A     20A  21E  22B    23B   24.E  25.E   26.E   27.D  28.E    29E  30B

()B型题

  1A    2B    3C    4A    5B

10A    11B    12D    13E    14A

19D    20A    21C    22C    23B

()C型题

  1A    2C    3A    4B    5C

6.A   7.B  8.B  9.C   10A    11B    12C 

13A    14C   15.A   16.C  17.B

()x型题

1ABD  2.ACD  3.BD    4.AB    5BE

6AD     7DE   8BC    9ADE  lOCE  11DE

12ABCE   13ACE  14BC  15ADE  16ACE  17ACD  18CD   19ABDE    20ACE    21CD   22.E

  四、问答题

  1.消化道平滑肌的生理特性有以下几点:

  (1)自动节律性收缩:消化道平滑肌能够自动节律性收缩,但是收缩很缓慢,节律性远不如心肌规则。

    (2)富有伸展性:消化道平滑肌能适应实际的需要而作很大的伸展。

    (3)兴奋性较低:消化道平滑肌的兴奋性较骨骼肌为低。

    (4)具有紧张性:消化道平滑肌经常保持在一种微弱的持续收缩状态,称为紧张性。

    (5)对某些理化刺激敏感:消化道平滑肌对电刺激不敏感,但对于牵张、温度和化学刺激特别敏感,如微量的乙酰胆碱可引起强烈的收缩。

  2.进食将刺激胃液大量分泌,这种进餐后的胃液分泌称为消化期胃液分泌。消化期胃液分泌根据感受食物刺激的部位不同,入为地分为头期、胃期和肠期。实际上,这三个期几乎是同时开始、互相重叠的。

    (1)头期胃液分泌:是指食物刺激头面部的感受器,如眼、鼻、耳、口腔、咽、食管等,所引起的胃液分泌。引起头期胃液分泌的机制包括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非条件刺激是食物对口腔、咽等处的机械和化学刺激,条件刺激是与食物有关的形象、声音、气味等对视、听、嗅觉器官的刺激。传入冲动可到达延髓、下丘脑、边缘系统,甚至大脑皮层,但最终都汇聚于延髓的迷走中枢。传出神经是迷走神经,主要支配胃腺,可刺激胃腺分泌,也支配胃窦部的G细胞,通过促胃液素促进胃液分泌。

    头期胃液分泌的特点是分泌的量较大,占进食后分泌量的30%,酸度较高,胃蛋白酶含量很丰富。

    (2)胃期胃液分泌:食物进入胃后,可进一步刺激胃液分泌。胃期胃液分泌的机制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食物的扩张刺激,可兴奋胃体和胃底部的感受器,通过迷走一迷走神经反射和壁内神经丛的局部反射,引起胃液分泌。另一方面,食糜刺激可通过下述途径引起促胃液素释放,使胃液分泌增多。①食糜的扩张刺激引起的迷走神经兴奋,导致促胃液素释放;②食糜的扩张刺激胃窦部,通过壁内神经丛,兴奋G细胞,引起促胃液素释放;G细胞可以直接感受胃腔内食糜的化学刺激,主要是蛋白分解产物多肽和氨基酸的刺激,引起促胃液素释放。

    胃期胃液分泌特点是,分泌量大,占进食后总分泌量的60%,酸度很高,但胃蛋白酶的含量较头期少。

    (3)肠期胃液分泌:食糜进入十二指肠和空肠上部后,对肠壁的扩张刺激和肠粘膜的化学刺激,促进胃液分泌。引起肠期胃液分泌的机制主要是体液因素。

    肠期胃液分泌的特点是,分泌量较少,约占进餐后胃液分泌总量的10%,胃蛋白酶的含量也较少。

    3·胰液中除含有大量水分外,还含有多种消化酶,主要有胰淀粉酶、胰蛋白酶原、糜蛋白酶原、胰脂肪酶、羧基肽酶、核糖核酸酶和脱氧核糖核酸酶等。主要的无机物有

Hc03-,还有Na+K+C1-等无机离子。

    (1)碳酸氢盐的作用:中和进入十二指肠的盐酸,保护肠粘膜免受盐酸的侵蚀;为小肠内的多种消化酶活动提供最适的pH环境(pH7~8)

    (2)胰蛋白酶原和糜蛋白酶原的作用: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作用相似,都能将蛋白质水解为蛋白月示和蛋白月东,但两者同时作用时,可将蛋白质水解为小分子的多肽和氨基酸。

    (3)胰淀粉酶的作用:将淀粉分解为糊精、麦芽糖及麦芽寡糖。

    (4)胰脂肪酶的作用:可分解甘油三酯为甘油一酯、甘油和脂肪酸。胰液中还有胆固醇酯酶和磷脂酶,能分别水解胆固醇和磷脂。

    (5)其他作用:胰液中还有核糖核酸酶、脱氧核糖核酸酶、羧基肽酶等,它们分别水解核糖核酸、脱氧核糖核酸。    ·

    4.胃的排空指食物由胃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称为胃的排空。食物进入胃后5分钟即有少量食糜排入十二指肠。胃排空的速度与食物的物理性状和化学组成都有关系。稀的、流体食物比稠的或固体食物排空快;切碎的、颗粒小的食物比大块的食物排空快;等渗液体比非等渗液体快。在三种营养物质中,糖类的排空最快,蛋白质次之,脂肪类食物最慢。

    胃排空的控制机制:

    (1)胃排空的动力:胃与十二指肠之间的压力差是胃排空的主要动力,即胃运动加强促进胃排空。

    (2)胃内的食糜促进胃排空:胃内食糜扩张胃的机械刺激,通过迷走-迷走反射和壁内神经丛反射,加强胃的运动,提高胃与十二指肠之间的压力差,促进胃排空。扩张刺激和食物的化学成分也可引起胃窦粘膜中的G细胞释放促胃液素,加强胃的运动,促进胃排空。

    (3)食糜进入十二指肠后抑制胃排空:十二指肠内食糜中的酸、脂舫、高渗及扩张刺激,可兴奋十二指肠壁上的相应感受器,反射性地抑制胃的运动,使胃排空减慢。此反射称为肠--胃反射,其传出冲动可通过迷走神经、壁内神经丛和交感神经等凡条途径传到胃。肠--胃反射对酸的刺激特别敏感,当十二指肠内pH降到3540时,反射性抑制幽门泵的活动,从而抑制胃排空,阻止酸性食糜进入十二指肠。另一方面,食糜中的酸和脂肪还可刺激十二指肠粘膜释放促胰液素、抑胃肽、胆囊收缩素等胃肠激素,它们经血液循环到达胃后,也可以抑制胃的运动,减缓胃排空。

    5.胃肠激素是由胃肠粘膜的内分泌细胞分泌的激素,在化学结构上都是氨基酸组成的肽类物质,分子量大多数在5000以内。消化道不仅是消化器官,也是体内最大最复杂的内分泌器官。其中,对消化器官功能影响较大的胃肠激素主要有促胃液素、促胰液素、胆囊收缩素等。

    胃肠激素的共同作用有以下三个方面:

    (1)调节消化道的运动和消化腺的分泌:如促胃液素促进胃酸分泌和胃、小肠的运动;促胰液素促进胰液和胆汁的分泌并抑制胃和小肠的运动;胆囊收缩素促进胆囊收缩和胆汁、胰液的分泌。

    (2)调节其他激素的释放:如从胃肠释放的抑胃肽有很强的刺激胰岛素分泌的作用。此外,生长抑素、胰多肽、血管活性肠肽等对生长素、胰岛素、胰高血糖素和促胃液素等的释放均有调节作用。

    (3)营养作用:一些胃肠激素具有刺激消化道组织的代谢和促进生长的作用,称为营养作用。如促胃液素具有能刺激胃泌酸部位粘膜和十二指肠粘膜的蛋白质、RNADNA的合成,从而促进其生长。

 

第七章   能量代谢和体温

一、名词解释

  1.能量代谢    2.氧热价  3.呼吸商    4.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  5.基础代谢率    6.体温

  7.不感蒸发

  二、填空

  1.糖是最主要的供能物质,其两种供能途径分别为——和———。

  2.影响能量代谢的主要因素有——、——、——和——。

  3.测定基础代谢应在——、——、——和——条件下进行。

  4.皮肤散热的方式有——、——、——和——。

  5.当环境温度高于体温时,机体的散热方式是——。

  6.安静时,机体的主要产热器官是——,运动时则为——。

  7.热适应(或热习服)后,引起发汗的体核温度(即发汗阈值)比习服前要——;最大发汗速率——;经汗液排出的氯化钠——。

    8.体温调节的基本中枢位于——,体温能够在一定温度水平保持相对稳定可用———学说解释。

 

三、选择题

【一)A型题

1.下列哪种物质既是重要的贮能物

  质又是直接供能的物质

  A.肝糖原 B.三磷酸腺苷 C.脂肪酸 D.葡萄糖 E.磷酸肌酸

2.蛋白质生物热价小于物理热价的 原因是

  A.蛋白质在体内消化不完全  B.氨基酸在体内转化为糖 C.氨基酸在体内合成组织蛋白

  D.氨基酸在体内没有完全氧化 E.氨基酸在体内吸收不完全

3.机体体温最高的部位是

  A.心  B.肝  C.脑  D.肾 E.直肠

4.体温调定点位于

  A.脊髓  B.大脑皮层  C.延髓  D.视前区一下丘脑前部  E.丘脑

5.在寒冷环境中,下列哪项反应不会出现

  A.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 B.皮肤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加  C.出现寒战

  D.组织代谢率增高,产热量增加  E.交感神经兴奋

6.影响能量代谢的最主要因素是

  A.肌肉活动 B.精神活动 C.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 D.环境温度 E.体温变化

7.关于体温的叙述,下列哪项不正确

  A.是指机体深部组织的平均温度    B.腋窝温度正常值为360 374C

  C,成年男性的平均体温比女性高 D.视交叉上核很可能是体温日节律的控制中心

  E.生育年龄女性的基础体温在排卵日最低

8.短期饥饿时,人体能量来源发生的变化是

  A.由糖转向蛋白质 B.由脂肪转向糖 C.由糖转向脂肪  D.由蛋白质转向脂肪

  E.由脂肪转向蛋白质

9.关于基础代谢率的叙述,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A.能量消耗只用于维持一些基本的生命活动 B.代谢率是最低的

  C.男性比女性低 D.与体重成正比 E.体温每升高1,基础代谢率 将升高30%左右

10.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可能主要与下列哪项活动的耗能有关

  A.氨基酸的氧化脱氨基  B.消化道运动  C.消化道分泌  D.蛋白质的消化和吸收

  E.脂肪的消化吸收

11.下列哪种生理情况下基础代谢率 最低

  A.熟睡时 B.基础条件下 C.清晨醒后未进食之前 D.平卧时   E.做梦时   

12.食物特殊动力效应最大的物质是

  A.糖 B.脂肪 C.蛋白质 D.维生素 E.核苷酸

13.用简便方法测定基础状态下的能 量代谢率,必须测得的数据是

  A.食物的卡价  B.食物的氧热价  C.非蛋白呼吸商  D.单位时间内的耗氧量

  E.心跳和呼吸频率

14.酒精擦浴降温主要是增加了皮肤的

    A.传导散热    B.对流散热   C.辐射散热  D.蒸发散热 E.散热面积

15.人在寒冷环境中,主要依靠哪种 方式增加产热量

  A.内脏代谢增加  B.寒战性产热  C.非寒战性产热  D.脑代谢增加  E.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

()B型题

  A.食物的氧热价  B.呼吸商 C.非蛋白呼吸商  D.食物的物理热价  E.食物的生物热价

11食物在体内氧化时所释放出来 的热量

2.某营养物质氧化时消耗1L氧所产生的热量

3.一定时间内机体氧化脂肪和糖所产生的二氧化碳量与耗氧量之比

  A.辐射   B.传导和对流  C.不感蒸发  D.发汗  E.辐射+传导+对流

4.当环境温度等于或高于皮肤温度 时,机体主要的散热方式是

5.当环境温度较低时,机体主要的 散热方式是

  A071    B08 0    C082    D085   E100

6.糖的呼吸商   7.脂肪的呼吸商    8.混合膳食时基础状态下的呼吸商

9.长期病理性饥饿情况下,呼吸商接近于

  A.辐射  B.对流   C.传导    D.发汗    E.肺呼吸

10.受风速影响最大的散热方式

11.冰帽降温的主要机制是增加

12.机体在安静状态下的主要散热方式

    A.骨骼肌N    B.肝  C.褐色脂肪 D.皮肤      E.汗腺

13.安静时的主要散热部位14.运动时的主要产热部位

15.产热装置中所释放的能量几乎不产生ATP,而全部转化为热能的

(三】C型题

  A.三磷酸腺苷  B.磷酸肌酸 C.两者都是  D.两者都不是

1.体内重要的贮能物质

2.既是贮能物质又是直接的供能物质

3.能源物质经生物氧化后释放出的 能量以化学能的形式直接转移到

  A.糖  B.脂肪  C.两者都是  D.两者都不是

4.三种营养物质中呼吸商最大的是   5.氧热价最大的是

6.生物热价和物理热价相同的是

7.生物热价小于物理热价的是

  A.皮肤温度感受器  B.中枢温度感受器 C.两者都是  D.两者都不是

8.主要感受冷刺激9.主要感受体温升高刺激

lO.输出前馈信息的是

    A.寒战  B.温热性发汗    C.两者都是   D.两者都不是

11.属于自主性体温调节的是12.属于行为性体温调节的是13.属于神经调节的是

14.属于产热反应的是15.属于散热反应的是

  A.热敏神经元  B.冷敏神经元  C.两者都是  D.两者都不是

16.发挥温度调定点作用的是

17.随体温增高而活动增强的是

18.随体温降低而活动增强的是

()x型题

1.下列哪些情况下呼吸商减小

  A.进食后不久  B.进食后大约810小时  C.长期饥饿时  D.肺过度通气E.患严重糖尿病时

2.关于能量代谢率的叙述,下列哪些是正确的

  A.体重相同的人,其基础代谢率相同

  B.基础状态下的能量代谢率并非最低

  C.基础代谢率的测定有助于对甲状腺疾病的诊断

  D.基础代谢率通常以实测值高于 或低于正常值的百分数来表示

  E.基础代谢率与体表面积之间具有比例关系

3.使能量代谢率增加的因素是

  A.肌紧张增加  B.环境温度过低  C.全蛋白饮食  D.环境温度过高  E.恐惧

4.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是

  A.肌肉活动  B.环境温度  C.精神紧张  D.进食  E.食物的种类。

5.基础状态是指

  A.清晨、静卧半小时以上  B.禁食12小时以上  C.清醒、安静  D.室温保持在2025

  E.清晨、睡眠

6.寒冷引起能量代谢增加的主要因 素是

  A.肌紧张加强 B.各种酶活动加强  C.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  D.褐色脂肪氧化分解增加

  E.儿茶酚胺类物质释放增多

7.生育期女子体温的特点是

  A.比同龄男子体温略高  B.比男子昼夜波动明显    C.基础体温与血中孕激素的浓度有关

  D.与排卵有关  E.排卵后期高于排卵前期

8.风速能明显影响下列哪些散热方式

  A.传导  B.对流  C.辐射  D.不感蒸发  E.发汗

9.正常人体温的日节律

  A.清晨200600体温最低  B.午后1006oo最高  C.波动幅度一般不超过1

  D.受下丘脑控制 E.视上核可能是机体各种日节律 包括体温日节律的控制中心

10.在代谢性产热中,体内褐色脂肪

  A.产热量约占代谢性产热总量 70  B.氧化磷酸化过程主要以“脱耦联”形式进行

  C.氧化分解所释放的能量几乎 全部转化为热能  D.对新生儿体温调节格外重要

  E.交感神经兴奋和血中儿茶酚  胺类激素水平增加可加强褐 色脂肪组织细胞的氧化分解

11.以下关于基础代谢率的正确描述有

  A.基础状态下能量消耗较稳定,只用于维持一些基本的生命 活动

  B.基础代谢率以每小时每平方米体表面积的产热量为单位

  C.实测值同正常值比较,相差在±10%~±15%之内都属于正常

  D.同年龄组女性比男性基础代谢率要高

  E.甲状腺功能亢进时,基础代 谢率可明显升高

12.属于体温生理性变动的是

  A.每日体温的波动范围不超过1   B.女性比男性体温略高 c.活动可使体温升高

  D.饮食可使体温升高。 E.麻醉可使体温升高

  四、问答题

  1.举例说明何谓行为性体温调节和自主性体温调节?两者之间的关系如何?

  2.何谓基础代谢率?具体的测定要求有哪些,其各自意义如何?

  3.体温是如何维持恒定的?

  4.人体的主要的散热方式有哪些?各自特点如何?根据散热原理,如何降低高热病人的体温?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能量代谢:物质代谢过程中伴随的能量的释放、转移、贮存和利用。

    2.氧热价:某营养物质氧化时,每消耗1L氧所产生的热量。

    3.呼吸商:一定时间内机体的CO:产量与耗O:量的比值。

    4.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食物引起机体额外产生热量的现象称为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意味着食物能够为机体提供的能量被这种“额外”的消耗减少了。

  5.基础代谢率:指基础状态下单位时间内的能量代谢。基础状态即:清晨、空腹(距前次用餐12小时以上,以排除食物生热效应的影响);清醒,安静(除外精神紧张的影响);静卧半小时以上(排除肌肉活动的影响);室温保持在2025°C(以除外环

境温度的影响)

  6.体温是指机体深部组织的平均温度,也称体核温度。

  7.不感蒸发指水分直接透出皮肤和粘膜表面,在尚未聚成明显水滴时便蒸发掉的一种散热方式,也称不显汗。

    二、填空

    1.有氧氧化、无氧酵解

    2.肌肉活动、环境温度、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精神活动

    3.清醒而安静、静卧肌肉放松、饭后1214小时、室温2025

    4.辐射、传导、对流、蒸发

5.蒸发   6.内脏、骨骼肌   7.低、增加、减少     8.下丘脑、调定点

三、选择题

()A型题

1B    2D    3B   4D    5B    6A  7C    8C    9A  10A    11A    12C  13D    14D    15B

()B型题

1E    2A    3C  4D    5E    6E    7A 

8C    9B   10B    11C    12A   13D    14A    15C 

()C型题

1C    2A    3A  A  A  C D  A   B  10A    11C    12D  13C  14A  15B

C   A    B

()x型题

    1BCDE    2BCDE    3ABCDE    4ABCDE    5ABCD    6ACDE   7ACDE    8BDE    9ABCD    10ABCDE  11ABCE    12ABCD

    四、问答题

    1.行为性体温调节是指机体在大脑皮层控制下,通过一定的行为来保持体温相对恒定。例如:蜷缩身体保暖、伸展肢体散热、踏步跺脚御寒、增减衣着以及使用电风扇或空调等。自主性体温调节是在中枢神经系统特别是下丘脑的控制下,通过发动与产热和散热有关的生理反应如寒战、发汗、改变皮肤血流量等进行的体温调节。自主性体温调节是行为性体温调节的基础;行为性体温调节则是对自主性体温调节的补充。

  2.基础状态下单位时间内的能量代谢称为基础代谢率。所谓基础状态,是指室温在2025时人体处于清醒、安静和空腹的状态。测定基础代谢时,具体的测定要求

是:①距前次用餐12小时以上,在清晨、空腹时进行,以排除食物生热效应的影响;

②室温保持在2025°C,以除外环境温度的影响;③测定前静卧半小时以上,使肌肉放松,排除肌肉活动的影响;④保持清醒、安宁,以除外精神紧张的影响。

  3.体温能在一定温度(37)水平保持相对稳定可用调定点学说解释。该学说认为,下丘脑。POAH中的温度敏感神经元(热敏神经元和冷敏神经元)起着调定点的作用。正常情况下,机体的调定点在37左右,热敏神经元活动引起的散热速率和冷敏神经元活动起的产热速率正好相等,散热和产热保持平衡。当体温升高超过调定点水平时,热敏神经元活动明显增强,散热活动便明显大于产热活动,这使得升高的体温开始降低,直到回到调定点为止;当体温低于调定点水平时,冷敏神经元活动明显增强,产热活动则明显大于散热活动,这使降低的体温开始回升,直到回到调定点为止。因此,正常情况下体温总是保持在调定点附近。   

  4.人体的散热器官主要是皮肤,其散热方式有:①辐射散热散热量与皮肤温度和气温的温度差以及有效辐射面积有关。②传导散热散热量与皮肤和物体的温差及物体的导热性有关。③对流散热散热量与皮肤和空气的温差以及风速的大小有关。④蒸

发散热有不感蒸发和发汗两种方式,是气温等于或高于皮肤温度时的惟一散热途径。不感蒸发与汗腺的活动无关,水分的蒸发不为人们所觉察;发汗是汗腺主动分泌汗液的结果,发汗速度受温度和湿度的影响。根据散热原理,给高热病人进行降温的措施有:使用冰囊、冰帽(增加传导散热);通风、减少衣着(增加对流散热);乙醇擦浴(促进蒸发散热)等。

 

第八章         

一、名词解释

1.排泄                    2.肾血流量的自身调节

 3.肾小球的滤过作用       4.肾小球滤过率

5.滤过分数               6.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

7.葡萄糖的吸收极限量     8.球一管平衡

9.肾糖阈                 lO.渗透性利尿

11Na  -H+交换       12.高渗尿

 

13.低渗尿                14.水利尿

15.血浆清除率

二、填空题

 1.人体主要的排泄途径有——、——、——和——。

    2.尿生成的三个基本过程包括——、——和——。

    3.滤过膜上电学屏障的主要作用是限制———的大分子物质滤过。

    4.肾小球有效滤过压的动力是  ——— ,阻力由——和——组成。

    5.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主要有——、——和——。

    6.肾小管和集合管对物质的重吸收是——,这样能保留对机体有用的物质,清除对机体有害和过剩的物质,实现对内环境的净化。

    7.近端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有一定的限度,当血中的葡萄糖浓度超过——时,部分葡萄糖就不能被重吸收,随尿排出而出现糖尿。

    8.肾小管主要分泌———— 、————和————

    9.终尿中的绝大部分是由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分泌的,其分泌量的多少取决于——,受——的调节。

    10.肾小管上皮细胞每分泌一个H+,可以重吸收1个——和1个——人血,这对维持体内的酸碱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11.外髓部渗透压梯度的形成是由于髓袢升支粗段对——的主动重吸收和对——— 的继发性主动重吸收所致。

    12.在内髓部,渗透压梯度是由——和——共同形成的。

    13.肾素一血管紧张素系统、血K+升高和血Na+降低均可刺激肾上腺皮质——分泌——。

    14.如果每天的尿量长期保持在多于——,为多尿;在——,为少尿;少于——,为无尿,均属不正常现象。正常成人每天约产生35g固体代谢产物,最少

需——尿量才能将其溶解并排出。

    15.排尿反射的过程中,存在着——反馈。

    三、选择题

    (—)A型题              c.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1.肾脏的基本功能单位是    D.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

    A.肾小球              E.肾小囊内胶体渗透压降低

    B.肾小体            5.肾炎患者出现蛋白尿是由于

    C.肾小管            A.肾小球滤过率增高

    D.集合管            B.肾血浆流量增大

    E.肾单位            C.血浆蛋白浓度增高

  2.肾小球的有效滤过压等于    D.肾小球滤过膜面积大

 A.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一(血浆    E.滤过膜上带糖蛋白减

    胶体渗透压一囊内压)           少或消失

    B.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    6.肾血流量与全身血液循环相配合

体渗透压一囊内压                主要靠下列哪项来调节

    C.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一(血浆    A.自身调节

    胶体渗透压+囊内压)              B.神经一体液调节

    D.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一血浆胶    C.负反馈调节

    体渗透压+囊内压                  D.正反馈调节

    E.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    E.前馈调节

    体渗透压+囊内压    7.下列哪种情况可导致肾小球滤过

  3.原尿的成分    率增高

    A.和终尿近似            A.肾交感神经兴奋

    B.葡萄糖比终尿少        B.注射大量肾上腺素

    CHa+、K+浓度比血浆高    C.快速静脉滴注生理盐水

    D.比血浆少蛋白质       D.静脉滴注高渗葡萄糖液

    E.比血浆少葡萄糖       E.注射抗利尿激素

    4.下述情况中,使肾小球滤过率增    8.最易通过肾小球滤过膜的物质是

 多的是                           A.带负电的小分子

    A.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降低    B.带正电的小分子

    B.肾血浆流量降低            C.电中性的小分子

 D.格正电的大分子            A55%。650k

    E.带负电的大分子            B65%一70

9.促进肾小球滤过的动力是

  A.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  B.囊内液体胶体渗透压  C.血浆胶体渗透压  D.囊内压

  E.全身动脉压

10.不属于滤过膜的结构的是

  A.基膜  B.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细胞  C.裂隙膜  D.肾小囊脏层上皮细胞

  E.带正电的蛋白质层

11.关于葡萄糖重吸收的叙述,错误

  的是

  A.丸与钠离子的重吸收相耦联  B.只有近端小管可以吸收  C.是一种继发性主动转运过程

  D.近端小管重吸收葡萄糖能力有一定限度

  E.正常情况下,近端小管不能将 肾小球滤出的糖全部重吸收

12.可分泌肾素的结构是肾脏的

  A.致密斑  B.球外系膜细胞  C.间质细胞  D.球旁细胞  E.感受器细胞

13.给家兔静脉注射抗利尿激素后尿

  量减少,尿液渗透压增高,其主

  要机制是远曲小管和集合管

  A.对水通透性增高  B.对Na‘重吸收增多  C.对尿素重吸收增多  D.管腔内溶质浓度降低

  E.管腔外渗透压升高

14.近端小管对№+的重吸收量经常 Na+滤过量的

A55%~65   B65%~70    C75%~80  D85%~90  E95%一99

15.近端小管对小管液的重吸收为

  A.低渗重吸收  B.等渗重吸收  C.高渗重吸收  D.受抗利尿激素的调节

  E,受醛固酮的调节

16.致密斑的作用是直接感受

A.肾血管血压变化  B.肾血流的NaCl含量变化  C.肾小管内压变化  D.肾小管液NaCl含量变化

  E.人球小动脉牵张刺激

17.近端小管重吸收的关键动力是

  A.基侧膜上的Na+泵  B.管腔膜上的同向转运  C.管腔膜上的逆向转运

  D.管腔膜上的电中性转运  E.管腔膜上的生电性转运

18.大量饮清水后引起尿量增多的主

  要原因是

  A.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  B.肾小球滤过率增大  C.动脉血压高  D.近端小管渗透压增高

  E.血管紧张素Ⅱ减少

19.肾脏内髓部渗透梯度的形成主要依赖于

  ANaCl  B.尿素  CNaCl和尿素

  DKCI  ENaClKCl

20.肾小管对HCO3ˉ的重吸收

  A.以HC03-的形式吸收  B.以C02的形式吸收  C.主要在远端小管进行

  D.滞后于Cl一的吸收  E.不依赖于H+的分泌

21.给某患者静脉注射50%葡萄糖 50ml,患者尿量显著增加,尿糖定性阳性。分析该患者尿量增多

  的主要原因是

  A.肾小管对水的通透性降低  B.肾小球滤过率增大  C.肾小管溶质浓度增加

  D.肾小管对Na+吸收减少  E.血容量增大

22.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激活时

  A.醛固酮分泌减少  B.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  C.肾上腺素分泌减少

  D.肾脏NaCl排出减少  E.肾小球滤过率增大

23.终尿中的钾离子主要来源于

  A.肾小球滤过   B.近曲小管分泌  C.髓袢降支粗段分泌  D.髓袢细段分泌

  E.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分泌

24.下列情况中,哪些情况下尿量不见增加

  A.尿崩症  B.糖尿病  C.交感神经兴奋  D.肾动脉血压升高  E.输入甘露醇

25.醛固酮的主要作用是

    A.保钾排钠    B.保钠排钾      C.保钠保钾    D.排氢排钾    E.排氢保钠

26.抗利尿激素的合成部位是

  A.神经垂体      B.腺垂体  C.视上核  D.视前区  E.肾上腺皮质球状带

27.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 主要受何种激素的调节

  AADH  B.醛固酮  C.糖皮质激素  D.血管紧张素  E.肾上腺素   

28.使醛固酮分泌增加的因素是

  A.循环血量增加  B.肾小球滤过率增加  C.血钾浓度增高,血钠浓度降低

  D.交感神经抑制  E.副交感神经兴奋

29.抗利尿激素的主要作用是

  A.提高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 的通透性  B.保Na+、排K+、保水

  C.增强髓袢升支粗段对NaCl的主动重吸收  D.促进近端小管对水的重吸收

  E.提高内髓部集合管对尿素的通透性

30.剧烈运动时尿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

  A.体循环动脉血压下降  B.醛固酮分泌增多  C.肾血流量减少  D.血浆胶体渗透压升高

  E.肾小管对水重吸收增加

31.某患者服用对髓袢升支粗段NaCl主动重吸收有抑制作用的速尿 后,尿量增多,尿的渗透压下

  降,该患者排低渗尿的原因是远 曲小管、集合管

    A.对№+主动重吸收减少   B_Cl-主动吸收减少   C.对水的通透性降低

    D·管腔外渗透压梯度降低   E.管腔内溶质浓度增加

32·葡萄糖的重吸收继发于下列哪种

    离子的主动重吸收

    AK+   BCa2   CCr   D   EMg2

33·抑制近端小管的Na+._H+交换不引起

    ANa+排出增多   BCI一排出增多   C.水排出增多   DHCO3排出增多

    E.葡萄糖排出增多

34·某患者脊髓颈7处横断伤后出现尿失禁,其机制是

  A·脊髓初级排尿中枢损伤 B·初级排尿中枢与大脑皮质失去联系

  C·排尿反射传人神经受损  D·排尿反射传出神经受损  E.膀胱平滑肌功能障碍

35.阴部神经抑制时

  A.尿道内括约肌收缩  B.尿道内括约肌舒张  C.尿道外括约肌收缩  D.尿道外括约肌舒张

  E.逼尿肌收缩

()   B型题

  A·肾小球滤过率降低  B.水利尿  C.渗透性利尿  D.尿崩症  E.囊内压升高

1·大量饮清水导致尿量增加称为  2·下丘脑视上核受损会导致

3·甘露醇利尿的基本原理是      4·输尿管结石引起少尿是由于

5·低血压休克的病人尿减少的原因是

A.肾小体   B.近端小管    C.髓样细段     D.远端小管     B集合管

6.近曲小管和髓袢降支粗段合称

7.髓袢升支粗段与远曲_小管合称

8.肾小球和肾小囊组成

A100ml以下  B100500ml    C10002000mI      D180L    E2500ml

 9·人两侧肾脏24小时生成的原尿量约为

10·正常人每昼夜尿量约为

11·少尿是指每昼夜排出的尿量为

  A.抗利尿激素  B.醛固酮  C.肾上腺素  D.血管紧张素Ⅱ  E.肾素

12.调节远曲小管、集合管对水重吸收的主要因素是

13.调节远曲小管、集合管对Na+重 吸收的主要因素是

14.直接刺激肾上腺皮质球状带分泌 醛固酮的主要是

()   C型题

  A.循环血量减少 B.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 C.两者均是 D.两者均不是

1·使醛固酮释放的有效刺激是    2.使ADH释放的有效刺激是

3.使肾素分泌的有效刺激是

  A.钠泵的作用  B.载体的作用      C.两者均有  D.两者均无

4.葡萄糖的重吸收需要

5NH3的分泌需要

  A.有效滤过压  B.滤过膜的面积和通透性  C.两者均有  D.两者均无

6.肾小球滤过率的多少取决于

7.低血压休克时受到明显影响的是

8.肾小球肾炎时出现明显改变的是

  A.骶部脊髓初级排尿中枢的作用  B.大脑皮层等高位排尿中枢的作

  C.两者均有  D.两者均无

9.正常情况下排尿的过程需要

10.脊髓高位截瘫后排尿过程依赖

()   x型题

1.机体的排泄器官有

  A.肝  B.唾液  C.肺  D.肾  E.皮肤

2.皮质肾单位的结构特点有

  A.肾小球体积较大  B.含肾素颗粒较多  C.人球小动脉的口径比出球小动脉的口径小

  D.入球小动脉的口径比出球小动 脉的口径大

  E.髓袢很短’

3.肾血流量的调节有

  A.自身调节    B.交感神经调节  C.副交感神经调节  D.体液因素调节  E.正反馈调节

4.影响努小球滤过的因素有

  A.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  B.血浆胶体渗透压  C.滤过膜的通透性  D.囊内压  E.肾血浆流量

5.应急情况下,肾血流量减少,这是通过哪些调节机制来实现的

  A.副交感神经系统活动加强  B.交感神经系统活动加强  C.迷走神经系统活动加强

  D.肾上腺髓质分泌  E.自身调节   

6.能引起肾素分泌的因素是

  A.循环血量减少  B.动脉血压降低  C.肾小球滤过№+减少  D.肾小球滤过K+减少

  ENH3的分泌

7.近端小管能主动重吸收的物质包

  ANa  BCl  CK  DH20  E NH3

 8.醛固酮

  A.是由近球小体分泌的  B.使肾小管重吸收钠增多  C.保钠排钾  D.使肾小管重吸收钾增多

  E.使血容量减少

9.肾小球的有效滤过压取决于

  A.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  B.滤过膜的通透性  C.血浆胶体渗透压  D.血浆晶体渗透压

  E.囊内压

10.尿液的浓缩与稀释机制取决于

  A.肾小球滤过率  B.血浆胶体渗透压  C.直小血管的逆流交换作用  D.肾髓质渗透梯度

  E.抗利尿激素的分泌

11.近球小体包括

  A.球旁细胞  B.致密斑  C.足突  D.裂隙膜  E.球外系膜细胞

12.大失血引起尿量减少是由于

  A.交感兴奋,肾动脉收缩,肾 血浆流量减少  BADH释放增多

    C.肾素-血管紧张素一醛固酮系统兴奋 D.发汗量增多 E.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降低, 滤过减少

13.肾脏分泌的生物活性物质有

    A.肾素  B.促红细胞生成素  C125一二羟维生素D3    D.醛固酮 E.抗利尿激素

14.有关葡萄糖的重吸收,正确的叙 述是

    A.葡萄糖的重吸收全部在近端小管完成  B.葡萄糖的重吸收是一个主动转运过程

    C.需与Na+结合并与同一载体协同转运入细胞内  D.近端小管对葡萄糖部分重吸

  E.正常情况下部分葡萄糖不被 重吸收

15.集合管的功能包括

  A.主动重吸收水  B.主动重吸收c1  C.分泌H  D.分泌K  E.分泌NH3

16.关于醛固酮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由近球细胞分泌  B.由致密斑分泌  C.促进K+分泌  D.促进Na+重吸收

  E.由肾上腺皮质球状带分泌

17.影响肾小管重吸收的激素是

  A.血管紧张  B.醛固酮  C.甲状旁腺素  D.心房钠尿肽  E.甲状腺激素

18.使肾小球滤过率增加的因素是

  A.严重呕吐、腹泻  B.大量输入生理盐水  C.输血  D.静脉输注白蛋白

  E.大量输5%葡萄糖溶液

19.肾小管分泌H+的部位是

  A.近端小管  B.远曲小管  C.集合管  D.髓袢升支  E.髓袢降支

20.盆神经兴奋时

  A.膀胱逼尿肌松弛 B.膀胱逼尿肌收缩  C.尿道内括约肌收缩  D.尿道外括约肌松弛

  E.尿道内括约肌松弛

四、问答题、

1.体内有哪些排泄途径,主要的排泄器官及其作用。

2.人体在剧烈运动时,肾血流量和肾小球滤过率的变化及机制。

3.阐述原尿的生成过程。   4.叙述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

5.葡萄糖重吸收的部位及机制。 6.给健康家兔静注20%葡萄糖5ml后尿量有何变化,为什么?

7.肾小管和集合管分泌H+和K+的意义。   8.浓缩尿和稀释尿的形成及其意义。

9.人体剧烈运动后,尿量的变化及其机制。   10.醛固酮的作用及其调节。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排泄指机体将物质代谢的终产物和进人体内的异物以及过剩的物质,经血液循环由相应的途径排出体外的过程。

    2.当肾动脉血压在80180mmHg之间变动时,肾血流量能维持相对稳定。这种肾血流量不依赖于神经和体液因素的作用,在一定的血压变动范围内保持相对恒定的现象,称为肾血流量的自身调节。

    3.血液流经肾小球时,血浆中的水和小分子物质经滤过膜进入肾小囊腔形成原尿的过程,称为肾小球的滤过作用。

    4.单位时间(min)内两肾生成的原尿量,称为肾小球滤过率。正常成人在安静时

约为125mlmin

    5.肾小球滤过率与每分钟肾血浆流量的比值,称为滤过分数。在肾血浆流量为

660mImin时,滤过分数约为19%。

    6.原尿进入肾小管后称为小管液。小管液在流经肾小管和集合管时,其中大部分的水和溶质被管壁细胞吸收回血液的过程,称为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

    7.人的两肾全部近端小管在单位时间内能重吸收葡萄糖的最大量,称为葡萄糖的吸收极限量。

    8.无论肾小球滤过率增多或减少,近端小管的重吸收量始终占滤过量的65%-70%,这种关系称为球-管平衡。

    9.尿中开始出现葡萄糖时的最低血糖浓度,称为肾糖阈。

    10.由于小管液中.韵溶质含量增多,渗透压增高,使水的重吸收减少而发生尿量增多的现象,称为渗透性利尿。

    11.肾小管分泌H+与Na+的重吸收呈逆向转运,二者相互联系,称为Na+.H+交换。

    12.排出的尿渗透压比血浆的高,称为高渗尿,表明尿液被浓缩。

    13.排出的尿渗透压比血浆的低,称为低渗尿,表明尿液被稀释。

    14.一次性大量饮清水,反射性地使抗利尿激素分泌和释放减少而引起尿量明显增多的现象,称为水利尿。

    15.血浆清除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肾能将多少毫升血浆中的某种物质完全清除出去,此血浆毫升数称为该物质的血浆清除率(mlmin)

  二、填空题

  L呼吸器官、消化器官、皮肤、肾

  2.肾小球的滤过作用、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作用

  3.带负电荷

  4.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肾小囊内压

  5.有效滤过压、滤过膜的面积和通透性、肾血浆流量

  6.有选择性的 7.肾糖阈      8H+、NH3K  9K+、血K+浓度、醛固酮

  10Na+、HCO3    11Na+.Cl      12.尿素及其再循环、NaCl

  13.球状带、醛固酮      1425LO105L01L05L       15.正

  三、选择题

  ()A型题

    1E    2C    3D    4C    5E    6B    7C    8B    9A   10E    11E    12D    13A    14B    15B    16D    17A    18A

    19C    20B    21C    22D    23E    24C    25B    26C    27A   28C    29A    30C  31D    32D    33E    34B    35D

()B型题

1B    2D  3C    4E    5A    6B    7D    8A    9D  10C    11B   12A       13B    14D

()C型题

1A    2C   3A    4C    5D    6C    7A    8B    9C    10A

()X型题

1ABCDE   2BDE   3ABD  4ABCDE   5BD      6ABC    7AC    8BC

9ACE    10CDE   11ABE   12ABCE  13ABC   14ABC   15BCDE  16CDE

 17BCD  18BCE   19ABC    20B

四、问答题

1.人体内的排泄途径有呼吸器官、消化器官、皮肤和肾。主要的排泄器官是肾。通过肾生成尿排出的代谢终产物的种类最多、数量最大,并可随机体的不同状态而改变尿量和尿中物质的禽量,在净化内环境、维持其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中起着重要作用,故是人体的主要排泄器官。

 2.当人体剧烈运动时,肾血流量和肾小球滤过率会减少。因为,此时体内交感神经活动增强,支配肾的交感神经末梢释放的去甲肾上腺素增多;肾上腺髓质分泌的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增多,二者均使肾血管收缩,肾血流量减少,肾毛细血管血压降

低,有效滤过压降低,肾小球滤过率减少。

    3.正常的肾血浆流量是原尿生成的前提。安静时正常成人的两肾血浆流量约为660mlmin。滤过膜及其选择性的通透性,是原尿生成的结构基础。滤过膜由三层结构组成。内层是毛细血管的内皮细胞,细胞间有50100nm的圆形微孔,对血浆中的物质几乎无限制作用;中间层是基膜,由水合凝胶形成的纤维网结构,网孔直径48nm.可允许水和部分溶质通过;外层是肾小囊脏层上皮细胞,伸出的足突相互交错,形成的裂孔上覆盖一层薄膜,膜上有414nm的微孔,可限制蛋白质通过。以上三层结构上的微孔组成了滤过膜的机械屏障。此外,在滤过膜的各层,均覆盖着一层带负电荷的物质(主要是糖蛋白),其作用是限制带负电荷的大分子物质的滤过,故这些物质起着电学屏障的作用。有效滤过压是肾小球滤过作用的动力。促使肾小球滤过的力是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和肾小囊内液的胶体渗透压。由于肾小囊内液中的蛋白质含量极低,形成的胶体渗透压可忽略不计,故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是肾小球滤过作用的惟一动力。阻止肾

小球滤过的力是血浆胶体渗透压和肾小囊内压。肾小球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一(血浆胶体渗透压+肾小囊内压)。肾人球小动脉端和出球小动脉端的肾小球毛细血管压为45mmHg;囊内压约为10mmHg;在人球小动脉端,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的血浆胶体渗透压约为25mmHg,在人球小动脉端的有效滤过压等于10mmHg。在血液流向出球小动脉端的过程中,由于水分和晶体物质不断被滤出,使血浆中的蛋白质浓度相对增加,血浆胶体渗透压逐渐升高,有效滤过压逐渐下降,当血浆胶体渗透压升高至35mmHg时,有效滤过压下降到零,滤过作用停止。

    4.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有有效滤过压、滤过膜及其通透性和肾血浆流量。有效滤过压是肾小球滤过作用的动力。在安静状态下,由于肾血流量存在自身调节机制,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保持相对稳定,肾小球滤过率基本不变。人体大失血后,由于循环血量急剧减少,血压下降到40mmHg以下时,肾小球无滤过。正常人的血浆蛋白浓度比较稳定。某些疾病使血浆蛋白的浓度明显降低,或由静脉输入大量生理盐水使血浆稀释,均可导致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有效滤过压升高,肾小球滤过率增加。肾小囊内压在肾盂或输尿管结石形成或受到肿物压迫使尿流阻塞时,可致肾盂内压升高,肾小囊内压也将升高,有效滤过压降低,肾小球滤过率减少。正常情况下,滤过膜的面积和通透性都比较稳定。在急性肾小球肾炎时,肾小球毛细血管的管腔变窄,使具有滤过功能的面积减少,肾小球滤过率亦减少;滤过膜上带负电荷的糖蛋白减少或消失,滤过膜的通透性增大,使血浆蛋白质甚至血细胞“漏”出,出现少尿、蛋白尿和血尿。肾血浆流量增加,如由静脉大量输入生理盐水和5%葡萄糖溶液期间,肾小球毛细血管内血浆胶体渗透压升高的速率和有效滤过压下降的速率均减慢,产生滤过作用的毛细血管长度增加,肾小球滤过率增多。

  5.葡萄糖的重吸收部位仅限于近端小管(主要在近曲小管),其余的各段肾小管无重吸收葡萄糖的能力。葡萄糖的重吸收是继发于Na+的主动重吸收。小管液中的葡萄糖和Na+与上皮细胞刷状缘上的转运体结合形成复合体后,引起其构型改变,使Na+易化扩散入细胞内,葡萄糖亦伴随进入。在细胞内,Na+、葡萄糖和转运体分离,后者恢复原构型。Na+被泵人组织液,葡萄糖则和管周膜上的载体结合,易化扩散至管周组织液再人血。

    6.给健康家兔静注20%葡萄糖5ml后尿量会增多和出现糖尿。因为,静注20%葡萄糖5ml后使血浆葡萄糖浓度升高,小管液中葡萄糖的溶质含量增多,超过肾糖阈,部分葡萄糖不能被近端小管重吸收,小管液渗透压增高,妨碍了水和NaCl的重吸收,使其排出增多,故尿量增多并出现糖尿。

  7.肾小管各段和集合管上皮细胞均有分泌H+的功能。细胞内的H+和小管液中Na+与细胞膜上的转运体结合,H+被分泌到小管液中,小管液中的Na+则被重吸收入细胞。在细胞内生成的HCO-;扩散至管周组织液,同其中的Na+生成NaHCO3~并入血。碳酸氢钠是体内重要的碱贮备。尿液中的K+主要是由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分泌的。在小

管液中的Na+重吸收入细胞内的同时,K+被分泌到小管液内。由于Na+.K+交换和Na+H+交换都是Na+依赖性的,故二者呈竞争性抑制。肾小管和集合管分泌H+和-K+的功能,对保持体内的酸碱和Na+、K+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8.髓袢升支粗段对NaCI的主动重吸收和对水不通透所形成的低渗小管液,是尿液得以稀释的基础。如机体内水过多,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抗利尿激素分泌和释放减少集合管管壁对水通透性降低或不通透,水重吸收减少,。NaCI则被继续重吸收,最终形成大量的稀释尿。当机体缺水时,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的分泌和释放增多,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增加,水重吸收增加,溶质则保留在管腔内液中,形成浓缩尿。肾对尿液的浓缩和稀释作用,可最大限度地保留或排出水,以维持体内的水平衡和体液渗透压的相对稳定。

  9.在人体剧烈运动后,因运动期间大量出汗而导致体内水分丧失,血浆晶体渗透

压升高,使视上核和室旁核细胞分泌、神经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加,促进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尿液浓缩,水分排出减少,有利于血浆晶体渗透压恢复到正常范围。

    10.醛固酮的主要作用是促进远曲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对Na+的重吸收,同时促进C1一和水的重吸收以及K+的分泌,具有维持Na+/K+平衡和维持细胞外液容量稳定的作用。   

    醛固酮的分泌受肾素.血管肾张素一醛固酮系统的调节,当循环血量减少时,引起入球小动脉牵张感受器兴奋、致密斑感受器被激活和交感神经兴奋,均促使近球细胞分泌肾素增加,进而使血管肾张素Il增多,血管肾张素Ⅱ刺激肾上腺皮质球状带分泌醛固酮增多。另外,当血K+浓度增高()或血Na+浓度降低时,也可直接刺激肾上腺皮质球状带分泌醛固酮。

第九章   感觉器官    

一、名词解释

 1.感受器   2.感觉器官  3.适宜刺激     4.换能作用5.编码作用      6.适应现象

7.感受器电位      8.瞳孔近反射     9.瞳孔对光反射   10.视力(视敏度)

11.视野       12.暗适应   13.明适应      14.盲点    15.简化眼

二、填空题

1.人眼的适宜刺激是一定波长的——。

2.人眼的折光系统包括——、——、——和——。

3.根据适应的快慢可将感受器分为——和——。

4.视近物时,眼发生——、——和——三方面的调节反应。

5.眼的最大调节能力可用它所能看清物体的最近距离来衡量,这个距离称为————。

  6.由于晶状体弹性减弱,看近物时调节能力降低的眼称为——,可配戴适度的——— 镜矫正。

  7.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有——、——、——和——。

  8.视杆系统接受——光的刺激,对光的敏感度——,辨别物体细微结构的能力——和——分辨颜色。

    9.视锥系统接受——光的刺激,对光的敏感度——,辨别物体细微结构的能力——和——分辨颜色。

    10.视网膜中存在分别对——光、——光和——光特别敏感的三种视锥细胞。

    n.在同一光照条件下,白色视野最——,绿色视野最——。

    12.人耳能感受到的声音频率在——至——Hz   

    13.声波振动频率愈低,行波传播愈——,最大行波振幅出现的部位愈靠近基底膜的——部。

  三、选择题‘

  ()A型题    E.触觉感受器

  1.下列结构中,哪个属于感觉器官    2.下列感受器中,哪个属于快适应

    A.痛觉感受器                    感受器

    B.冷敏神经元                    A.环层小体

    C.本体感受器                    B.腱器官

    D.耳                           C.肌梭

E.触觉感受器               D.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

  E.主动脉体化学感受器

 

3.下列对感受器电位的叙述,哪项是错误的

  A.也称为发生器电位  B.是感觉末梢或感受细胞上的局 部电位

  C.具有“全或无”的性质 D.以电紧张形式扩布  E.表现总和现象

4.关于视近物的叙述,哪项是错误

  A.视觉信号到达视觉中枢  B.反射弧包括中脑  C.睫状肌收缩  D.悬韧带紧张

  E.晶状体向前、后方凸出,前突更明显

5.能使近物发出的辐散光聚焦于视

  网膜的功能,称为

  A.幅辏反射  B.瞳孔近反射  C.瞳孔对光反射  D.角膜反射  E.眼折光调节反射

6.眼作最大程度调节后能看清物体的最近距离,称为

  A.节点  B.前主焦点  C.后主焦点  D.远点  E.近点

7.悬韧带的放松可使  A.瞳孔缩小  B.晶状体曲度增加‘。  C.晶状体曲度减少

  D.角膜曲度增加  E.角膜曲度减少

8.散光眼的产生原因为

  A.晶状体曲率半径过小  B.眼球前后径过长  C.角膜表面不呈正球面  D.眼球前后径过短

  E.睫状肌疲劳或萎缩

9.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几乎全是视 锥细胞的区域在

  A.黄斑 B.中央凹    C.视神经   D.视乳头  E.视网膜周边部   

10.下列关于视锥细胞的叙述,哪项 是错误的

  A.外段的形态与视杆细胞不同 B.外段中的感光色素为视紫红质

  C.能产生感受器电位 D.不能产生动作电位 E.部分细胞对红色光敏感

11.下列颜色视野中,范围最小的为

  A.黄色  B.白色  C.绿色  D.红色  E.蓝色

12.中央凹处视网膜的视力好和色觉强的原因是

  A.视杆细胞多而集中,单线联系  B.视杆细胞多而集中,聚合联系

  C.视锥细胞多而直径最大,单 线联系  D.视锥细胞多而直径最小,聚 合联系

  E.视锥细胞多而直径最小,单 线联系

13.夜盲症产生的原因是

  A.维生素A缺乏  B.维生素A过多  C.视蛋白过多  D.视蛋白过少  E.视紫红质过多

14.近视眼与正常眼相比,近视眼的

  A.近点大,远点小  B.近点和远点都大  C.近点小,远点大  D.近点和远点都小

  E.近点大,远点不变

15.关于远视眼的叙述,哪项是错误的

    A.眼球前后径过短    B.眼的折光力过弱    C.平行光线聚集于视网膜前

    D.平行光线聚集于视网膜后    E.可用凸透镜矫正

16.视力(视敏度)测定的是哪种细

  胞的功能

  A.视杆细胞  B.视锥细胞  C.毛细胞  D.神经节细胞  E.双极细胞

17.声波传向内耳的主要途径是

  A.外耳一鼓膜一听骨链一前庭窗一内耳  B.外耳一鼓膜一听骨链一蜗窗 一内耳

  C.外耳一鼓膜一鼓室空气一蜗 窗一内耳

  D.外耳一鼓膜一鼓室空气一前 庭窗一内耳   E.颅骨一耳蜗内淋巴

18.关于中耳和听骨链的叙述,哪项是错误的

  A.鼓膜和听骨链等构成声波主 要的传导途径 B.锤骨、砧骨和镫骨依次连接成听骨链

  C.锤骨柄附着于鼓膜,镫骨底板与蜗窗相接 D.鼓膜和听骨链能增加听觉的敏感度

  E.听骨链有保护内耳的作用

19.正常人耳能感受的振动频率区域为

  AO16Hz      B1620000Hz  C10003000Hz      D300030000Hz

  E3000040000Hz

20.引起耳蜗顶部的基底膜出现最大 行波振幅的是

  A.高频声波  B.中频声波  C.低频声波  D.任何频率的声波  E.高强度声波

21.飞机骤升()时,旅客口食糖 果有助于调节何处的压力平衡

  A.基底膜两侧 B.中耳与内耳间  C.前庭膜两侧  D.蜗窗膜内外  E.鼓室与大气间

()B型题

  A.棱镜  B.平面镜  C.凹透镜  D.凸透镜  E.圆柱透镜

1.远视眼矫正应戴    2.散光眼矫正应戴

3.老花眼矫正应戴

  A.低频听力受损  B.高频听力受损  C.听力无影响  D.传音性耳聋  E.感音性耳聋

4.鼓膜穿孔引起   5.耳蜗神经病变引起

6.顶部耳蜗受损导致

  A.眼球前后径过长  B.眼球前后径过短  C.晶状体弹性降低  D.眼的折光能力过弱

  E.角膜表面不呈正球面

7.近视眼是由于

8.老花眼是由于

()C型题’

  A.视锥细胞  B.视杆细胞  C.两者皆有  D.两者皆无

1.与暗适应全过程有关的是

2.与明适应初期耀眼光感有关的是

  A.色盲  B_色弱  C.两者皆有  D.两者皆无

3.缺乏维生素A可引起

4.缺乏某种视锥细胞可引起

  A.气传导减弱  B.骨传导减弱 N   C.两者皆有  D.两者皆无

5.传音性耳聋

6.感音性耳聋

  A.产生去极化型感受器电位  B.产生超极化型感受器电位  C.两者皆有      D.两者皆无

7.视杆细胞可能

8.视锥细胞可以

9.神经节细胞可以

()x型题

1.属于感受器的有

  A.外周感觉神经末梢  B.环层小体  C.耳蜗中的毛细胞  D.眼  E.前庭器官

2.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有

  A.有适宜刺激  B.有适应现象  C.可将刺激中所含信息进行编码D.可将各种刺激形式转变为传入神经纤维上的动作电位

  E.能独立产生感觉

3.感受器电位的特征有

  A.非“全或无”性  B.有总和现象  C.电紧张式的短距离扩布  D.均为去极化型的局部电位

  E.均为超极化型的局部电位

4.不同种类感觉的引起取决于

  A.刺激性质  B.被刺激的感受器  C.冲动抵达皮层感觉区的部位  D.刺激频率

  E.刺激的强度

5.不同强度刺激的编码通过

  A.感觉神经纤维上冲动的幅度B.感觉神经纤维上冲动的频率C.感觉神经纤维上冲动的波形

  D.感觉神经纤维兴奋的数量E.感觉神经纤维的长短

6.视近物时,眼的调节过程包括

  A.晶状体变凸  B.瞳孔缩小  C.眼球会聚  D.眼裂增大  E.眼裂变小

7.视近物时,瞳孔缩小的意义是

  A.减少入眼光量  B.减少折光系统的球面像差  C.减少折光系统的色像差

  D.增加折光系统的折光能力  E.减弱折光系统的折光能力

8.视锥细胞的特征为

  A.愈近中央凹分布愈少  B.对光的敏感度不如视杆细胞  C.不能分辨颜色

  D.辨别物体细微结构的能力较高  E.能分辨颜色

9.关于人眼视网膜中感光细胞的叙 述,正确的是

  A.视网膜中存在两种感光细胞 B.两种感光细胞在视网膜中的分 布是均匀的

  C.它们的感光色素不一样  D.感光细胞与双极细胞、神经节细胞的联系均为“单线联系”

    (111)

  E.能分辨颜色的是视锥细胞

10.视杆系统的特征为

  A.主要分布在视网膜中央凹处  B.感光色素为视紫红质  C.对颜色的分辨能力高

  D.对光的敏感性高,可感受弱光    E.不能分辨颜色

11.有关老花眼的叙述正确的是

  A.看近物不清  B.晶状体弹性降低所致  C.看近物要戴凸透镜  D.近点变远

  E.看远物戴凸透镜反而不清

12.有关视紫红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A.光照下分解为视蛋白和视黄醛

    B.分解时视杆细胞上出现电位 变化

    C.缺乏维生素A时造成夜盲症

    D.在不同的光照条件下,它的合成与分解保持平衡

    E.光照时合成视紫红质

13.视觉的三原色学说认为

  A.视网膜中存在三种不同的视锥细胞

  B.它们分别含三种不同的感光 色素

  C.不同色光的刺激,引起三种视锥细胞兴奋的比例不同

  D.红色盲和绿色盲多见 

  E.色觉由视杆细胞完成

14.关于视力的叙述,错误的是

  A.视力可由视角来判断

  B.视角大时表明视力好

  C.视力是分辨物体上相距最小的两点能力

  D.通常所说的视力是指中央凹视杆细胞的功能

  E.通常所说的视力是指周遍区 域视杆细胞的功能

15.关于生理性盲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盲点处仅缺乏视锥细胞

  B.盲点处缺乏视锥细胞和视杆 细胞

  C.位于中央凹的鼻侧

  D.位于视神经乳头处

  E.可被双眼视觉消除

16.关于双眼视觉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可弥补单眼视野中的盲点

    B.可扩大视野

    C.可产生立体感

    D.人和所有动物的视觉均为双 眼视觉

    E.不能弥补单眼视野中的盲点

17.行波学说认为

    A.基底膜产生最大振幅的部位 取决于声波频率的高低

  B.声音频率越高,基底膜最大 振幅部位越接近蜗底

  C.耳蜗底部受损时主要影响低 频听力

  D.声音频率越高,基底膜最大 振幅部位越接近蜗顶

  E.耳蜗顶部受损时主要影响高频听力

18.椭圆囊和球囊的适宜刺激是

  A.直线正加速度运动  B. 直线匀速运动  C.直线负加速运动  D.旋转变速运动

  E.旋转匀速运动

19.眼震颤特征为

  A.是一种特殊的前庭反应  B.椭圆囊囊斑受刺激而产生  C.球囊囊斑受刺激而产生

  D.半规管壶腹嵴受刺激而产生  E.包括慢动相和快动相两种活动

20.眼震颤出现于

  A.旋转开始前  B.旋转突然开始时  C.旋转持续匀速进行中  D.旋转突然停止时

  E.以上情况均不出现

21.关于视野的范围叙述正确的是

  A.白色视野最小  B.颞侧视野大于鼻侧  C.绿色视野最大  D.下侧视野大于上侧

  E绿色视野最小

四、问答题

1.注视着的物体由远移近时,眼发生哪些调节?    2.叙述近视眼的形成原理及矫正方法。

3.叙述远视眼的形成原理及矫正方法。  4.维生素A与视觉有什么关系?

5.请写出气传导的具体途径。   6.请叙述前庭器官的主要功能。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感受器是指专门感受机体内外环境变化的装置。   

    2.感受器与它们的附属结构共同组成的感受装置称为感觉器官,也就是说,感觉器官,除含有感受器外,还包含有一些附属结构,如视觉器官,听觉器官等。

    3.一种感受器通常只对一种特定形式的刺激最敏感,这种形式的刺激称为该感受器的适宜刺激。

    4.感受器的换能作用是指它具有转换能量形式的作用。各种感受器所能感受的刺激形式虽然不同,但是它们在功能上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能把感受到的刺激能量,如声能、光能、热能、机械能、化学能等,转换为生物电形式的电能,也就是引起生物电的变化,最终以神经冲动的形式传人中枢。因此,感受器可以看成是生物换能器。

  5.感受器在把刺激信号转换成动作电位的过程中,不但发生能量形式上的转换,同时还能把刺激信号中所包含的各种信息编排成神经冲动的不同序列,这种现象称为感受器的编码作用。

    6.以同一强度的刺激持续作用于感受器时,随着时间的延长感受器的阈值会逐渐受器的编码作用。升高,即对该刺激变得不敏感,这种现象称为感受器的适应现象。

    7.感受器在换能过程中,一般不是把刺激能量直接转变成神经冲动,而是先在感受器细胞内引起过渡性电变化,称为感受器电位。

    8.看近物时,可反射性地引起瞳孔缩小,这种现象称为瞳孔的近反射,也称瞳孔调节反射。

    9.当用不同强度的光线照射眼时,瞳孔的大小可随光线的强弱而改变。当光线强时,瞳孔会缩小,当光线弱时,瞳孔会变大。瞳孔这种随着光照强弱而改变大小的现象称为瞳孔的对光反射,也称光反射。  

    10.视力也称视敏度,是指眼对物体细微结构的分辨能力,也就是分辨物体上两点间最小距离的能力。   

    11.单眼固定不动正视前方一点时,该眼所能看到的范围,称为视野。

    12.从明亮的地方突然进入暗处,起初对任何东西都看不清楚,经过一定时间后,视觉敏感度逐渐升高,在暗处的视觉逐渐恢复。这种突然进入暗环境后视觉逐渐恢复正常的过程称为暗适应。

    13.从暗处突然来到亮处,最初只感到耀眼的光亮,看不清物体,需经一段时间后才能恢复视觉。这种突然进入明亮环境后视觉逐渐恢复正常的过程称为明适应。

    14.在视神经穿过视网膜的地方形成视神经乳头,此处没有感光细胞,故没有感光功能,是生理上的盲点,大约在中央凹鼻侧的3mm处。如果一个物体的成像正好落在此处,人将看不到该物体。

    15.简化眼是一种假想的人工模型,其光学参数与正常人眼折光系统总的光学参数相等。

  二、填空题

    1.电磁波   2.角膜、房水、晶状体、玻璃体  3.快适应感受器、慢适应感受器

    4.晶状体变凸、瞳孔缩小、眼球会聚    5.近点

    6.老花眼、凸透   7.适宜刺激、换能作用、编码作用、适应现象

    8.弱、较高、差、不能  9.强、较低、强、能  10.红、绿、蓝      11.大、小   

    1216200O0     13.远、顶

    三、选择题

    ()A型题

    1D    2A    3C   4D    5E    6E    7B 8C    9B   10B  11C  12E  13A  14D  15C  16B  17A  18C   19B  20C  21E

    ()B型题

    1D  2E  3D  4D  5E  6A  7A  8C

    ()C型题

    1C  2B  3D 4A  5A  6C  7B 8B  9D

    ()X型题

    1ABC    2ABC    3ABC 4ABC    5BD 

    6ABC    7ABC 8BDE    9ACE    10BDE

  11ABCDE    12ABC    13ABCD    14BDE    15BCDE   16ABC    17 AB    18AC    19ADE    20BD   21BDE

  四、问答题

  1·注视近物时晶状体的凸度加大,尤其是向前凸起更为明显;瞳孔缩小;眼球会聚。

  2·近视眼多数是由于眼球的前后径过长引起的,也有一部分人是由于折光系统的折光力过强引起的。近视眼看远物时,由远物发来的平行光线不能聚焦在视网膜上,而是聚焦在视网膜之前。矫正近视眼通常使用的办法是配戴合适的凹透镜。

 3·远视眼多数是由于眼球前后径过短引起的,也可由于折光系统的折光力过弱引起。远视眼在安静状态下看远物时,所形成的物像落在视网膜之后,矫正的办法是配戴合适的凸透镜。

  4·维生素A与视黄醛的化学结构相似,经代谢可转变成视黄醛。在视紫红质分解与再合成的过程中,总有一部分视黄醛被消耗,如果长期维生素A摄人不足,就会影响人在暗光下的视力,引起夜盲症。

  5·气传导:声波经外耳道空气传导引起鼓膜振动,再经听骨链和前庭窗传人耳蜗,这种传导方式称为气传导,是引起正常听觉的主要途径。

    6·半规管的功能是感受头部的旋转变速运动。椭圆囊和球囊的功能是感受头部的空间位置和直线变速运动。

 

第十章  神经系统   

一、名词解释

1.神经的营养性作用    2.轴浆运输   3.突触    4.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5.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6.非突触性化学传递   7.神经递质    8.神经调质

9.递质的共存   10.中枢延搁    11.突触的可塑性     12.突触后抑制

13.传人侧支性抑制    14.返回性抑制15.突触前抑制   16.特异投射系统

17.非特异投射系统   18.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  19.牵涉痛      20.运动单位

21.牵张反射   22.腱反射     23.肌紧张   24.屈反射

25.交叉伸肌反射   26.脊休克    27.去大脑僵直      28.胆碱能纤维

29.肾上腺素能纤维   30.胆碱能受体   31.肾上腺素能受体    32.应急反应

33.受体阻断剂    34.生物节律   35.第二信号系统     36.自发脑电活动

37.皮层诱发电位

二、填空题

1.神经纤维对所支配组织的作用主要有两种,即——和——。

2.神经纤维传导冲动的特征是——、——、——和——。

3.突触后电位有两种,即——和——。

4.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是突触后膜出现——;抑制性突触后电位是突触后膜产生——。

5.中枢兴奋传布的特征有——、——、——、——和——。

6.根据中枢抑制产生的机制不同,一般分为——和——。

7.突触后抑制分为——和——两种类型。

8.感觉投射系统可分为——和——两大类。

9.全身体表感觉在大脑皮层的投射区主要位于——;本体感觉在大脑皮层的投射区位于——。

10.视觉投射区位于——;听觉代表区位于——和——。

11.皮肤痛觉有两种类型即——和——。

12.牵张反射有——和——两种类型。

13.脑干对肌紧张的调节,主要是通过脑干网状结构的——、和———、实现的。

14.小脑的主要功能是——、——和——。

15.基底核损伤主要引起两种疾病,即——和——。

16.中央前回对躯体运动控制的特征是——、———。

17.大脑皮层发出的运动信号下行通路主要有——和———。

18.自主神经系统所支配的效应器为——、———、和——。

19.外周神经递质主要有——和——。

20.传出神经根据末梢释放的递质不同主要分为———和————。

 

21.副交感神经节前纤维末梢释放的递质是————,

节后纤维末梢释放的递质是————。

22.条件反射形成的基本过程是——与———在时间上的结合,这个结合过程称为—— 

23·依据频率和振幅的不同,正常脑电图的基本波形分为—————、————、————、和———四种。

三,选择题

IA型题                  D.递质的囊泡和分泌颗粒是通

1·突触后神经元发生动作电位的起    过慢速轴浆运输运送的始部位是                  E.胞体合成的由蛋白质构成的

A·突触后膜              微管和微丝是通过快速轴浆

B.树突始段              运输运送的   

C·树突末梢          5.关于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速度

D·轴突始段             A.直径较细的传导速度较快

E·轴突末梢             B.直径较粗的传导速度较慢

2·神经胶质细胞的功能有    C.有髓纤维传导速度较快

A·对神经系统的支持作用    DC类纤维传导速度较A 类快

B·对神经元的营养作用       E.低温下传导速度较快

C·对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绝缘    6.动作电位到达突触前膜引起递质                            释放与哪种离子的跨膜移动有关

D·对神经组织的修复与再生作    AK+内流

                            BNa+内流

E.以上都有                     CCl-内流

3·关于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    DMg2+内流

错误的是                          ECa2+内流

A·需保持生理完整性    7.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的产生主要与

B·具有绝缘性        哪种离子跨突触后膜内流有关

C·传导速度接近光速           ANa

D.可以双向传导                BCaz+

E.能较长时间保持不衰减性传    CK+

导兴奋的能力                  DCl

4·关于神经纤维轴浆运输的叙述,    EMg2

正确的是            8.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的产生主要与

A·顺向轴浆运输的方向是从轴    哪种离子跨突触后膜内流有关

突末梢向胞传                     ANa

B.逆向轴浆运输的方向是从胞     BCaz+

体向轴突末梢                  CK+

C.逆向轴浆运输可运送某些病     DCl

毒和毒素                      EMg2+

9.关于突触传递的叙述,错误的是

A.兴奋性递质引起突触后膜产 生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B.抑制性递质引起突触后膜产 生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C.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是 一种化学门控通道

D.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是发生在 突触后膜的动作电位

E.抑制性突触后电位降低突触 后神经元的兴奋性

10.中枢神经元之间具有反馈作用的联系方式是

A.幅散式B.聚合式  c.直线式  D.链锁式  E.环式

11.下列关于兴奋通过突触传递的特 征,错误的是

A.具有单向性  B.有一定的时间延搁  C.可以总和

D.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节律与 突触前神经元不同    E.对内环境变化不敏感

12.关于突触传递的叙述,正确的是

A.具有双向性 B.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节律与 突触前神经元不同 C.对内环境变化不敏感

D.突触后电位不能总和 E.不易疲劳

13.关于突触后抑制的叙述,错误的    

A.需通过中间神经元实现  B.该中间神经元属于抑制性神经元

C.该神经元被抑制时使突触后神经元被抑制  D.传人侧支性抑制属于突触后抑制

E.返回性抑制属于突触后抑制

14.突触前抑制的产生是由于

A.突触前神经元释放抑制性递质  B.突触前膜发生超极化 C.突触前兴奋性递质释放减少

D.突触前递质耗竭、、  E.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兴奋

15.产生突触前抑制的结构基础是

A.轴突,胞体型突触  B.轴突-树突型突触  C.轴突-轴突型突触  D.胞体一胞体型突触

E.树突一胞体型突触

16.影响反射时间的长短的主要因素

A. 刺激的性质  B.感受器的敏感度  C.神经纤维的直径  D.神经纤维的传导速度

E.反射弧中突触的个数

17.反射活动发生后放的结构基础是神经元之间的

A.幅散式联系  B.聚合式联系  C.直线式联系  D.链锁式联系  E.环式联系

18.由闰绍细胞与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构成的环式联系所产生的抑制称为

A.突触前抑制  B.交互抑制  c.传人侧支性抑制  D.返回性抑制  E.侧支抑制

9.关于突触传递的叙述,错误的是

A.兴奋性递质引起突触后膜产

生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B.抑制性递质引起突触后膜产 生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C.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是 一种化学门控通道

D.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是发生在 突触后膜的动作电位

E.抑制性突触后电位降低突触 后神经元的兴奋性

10.中枢神经元之间具有反馈作用的联系方式是

A.幅散式  B.聚合式  C.直线式  D.链锁式  E.环式

11.下列关于兴奋通过突触传递的特 征,错误的是

A.具有单向性  B.有一定的时间延搁  C.可以总和  D.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节律与

突触前神经元不同

E.对内环境变化不敏感

12.关于突触传递的叙述,正确的是

A.具有双向性  B.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节律与突触前神经元不同

C.对内环境变化不敏感  D.突触后电位不能总和  E.不易疲劳

13.关于突触后抑制的叙述,错误的    

A.需通过中间神经元实现  B.该中间神经元属于抑制性神 经元

C.该神经元被抑制时使突触后静章神经系统 神经元被抑制

D.传人侧支性抑制属于突触后 抑制  E.返回性抑制属于突触后抑制

14.突触前抑制的产生是由于

A.突触前神经元释放抑制性递质  B.突触前膜发生超极化  C.突触前兴奋性递质释放减少

D.突触前递质耗竭  E.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兴奋

15.产生突触前抑制的结构基础是

A.轴突,胞体型突触  B.轴突-树突型突触  C.轴突-轴突型突触  D.胞体一胞体型突触

E.树突一胞体型突触

16.影响反射时间的长短的主要因素是

A.刺激的性质  B.感受器的敏感度  C.神经纤维的直径  D.神经纤维的传导速度

E.反射弧中突触的个数

17.反射活动发生后放的结构基础是神经元之间的

A.幅散式联系  B.聚合式联系  C.直线式联系  D.链锁式联系

E.环式联系

18.由闰绍细胞与脊髓前角运动神经  元构成的环式联系所产生的抑制称为

A.突触前抑制  B.交互抑制  C.传人侧支性抑制  D.返回性抑制   E.侧支抑制

 

19.躯体感觉传导的总换元站是

A.脑干网状结构 B.下丘  c.脑桥  D.延髓  E.丘脑

20.丘脑特异投射系统的主要功能是

A.维持觉醒  B.维持和改变大脑皮质的兴奋状态  c.引起特定的感觉  D.调节内脏活动

E.协调躯体运动

21.丘脑非特异投射系统的主要功能是

A.维持睡眠状态  B.维持和改变大脑皮质的兴奋状态  c.调节内脏活动

D.协调躯体运动  E.引起牵涉痛

22.关于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A.是多突触接替的上行系统  B.经丘脑特异投射系统发挥作用  c.起维持和改变大脑皮质的兴奋状态的作用

D.该系统受刺激时出现觉醒状态的脑电波  E.其功能不易受药物影响

23.下列哪项不符合体表感觉在大脑皮层第一感觉区的投射规律

A.、头面部感觉投向对侧皮层 B.投射区的空间排列整体上是倒置的

c.头面部投射区内部的空间排列是正立的  D.感觉灵敏度高的体表感觉投射区相对较大

E.产生的感觉定位明确而且清晰

24.下列哪项不是内脏痛的特点

A.疼痛发起缓慢  B.定位不准确  c.定性不清楚  D.缺血和炎症刺激易引起内脏痛

E.牵拉刺激不易引起内脏痛

25.引起肌梭感受器兴奋的是

A.梭外肌收缩      R.梭外肌舒张  c.梭外肌受牵拉  D.梭内肌舒张

E.梭内肌紧张性降低

26.肌梭是一种

A.张力感受器  B.压力感受器  c.长度感受器  D.触觉感受器  E.化学感受器

27.脊髓前角α运动神经元传出冲动增加使

A.梭外肌收缩  B.梭外肌舒张  c.梭内肌收缩  D.梭内肌舒张,E.肌梭传人冲动增加

28.腱器官是一种

A.张力感受器  B.压力感受器  C.长度感受器  D.触觉感受器  E.化学感受器

 

29.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轴突未梢释放的递质是

A.肾上腺素   B.去中肾上腺素    C.多巴胺  D.甘氨酸  E.乙酰胆碱

30.γ运动神经元传出冲动增加可使

A.α运动神经元传出冲动减少  B.梭内肌舒张  C.梭外肌舒张  D.肌梭传人冲动减少

E.牵张反射增强

31.在中脑上、下丘之间切断脑干可  使动物发生

A.脊休克  B.共济失调  C.去大脑僵直  D.昏睡  E.静止性震颤

32.帕金森病症状的产生主要由于

A.纹状体病变  B.黑质病变  C.红核病变  D.小脑病变  E.脑干网状结构病变

33.下列哪项不属于小脑的功能

A.发动肌肉运动    B.维持身体平衡    C.协调随意运动。    D.调节肌紧张

E.参与运动程序的编制

34.舞蹈病的主要病变部位在

A.纹状体    B.黑质    C.红核    D.小脑    E.脑千网状结构

35.下列关于大脑皮层运动区控制躯 体运动的特点,错误的是

A.皮层运动区的不同部位管理 不同部位的肌肉收缩

B.一侧皮层运动区控制对侧肢 体的运动

C.对头面部运动的支配都是双 侧性的

D.皮层运动区管理不同部位肌 肉收缩的区域大小与运动精 细程度有关

E.皮层运动区的空间安排整体 上呈倒立的人体投影分布

36.关于皮质脊髓侧束的叙述,正确 的是   

A.其纤维与脊髓前角外侧部运 动神经元构成突触联系

B.主要控制躯干的肌肉运动  C.主要控制肢体近端肌肉的运动

D.主要起维持躯体姿势的作用  E.主要起调节肌紧张的作用

37.下列神经纤维中属于肾上腺素能纤维的是

A.交感神经节前纤维  B.副交感神经节前纤维  C.支配心脏的副交感神经节后 纤维

D.支配心脏的交感神经节后纤维 E.脊髓前角发出的运动神经纤维

38.下列神经纤维中属于胆碱能纤维 的是

A.支配胃肠道的交感神经节后 纤维   B.支配心脏的交感神经节后纤

C.起缩血管作用的交感神经节 后纤维  D.支配肾脏的交感神经节后纤

E.支配汗腺的交感神经节后纤。

39.引起自主神经节后神经元兴奋的

受体类型是

AM   BN1   CN2   D.α   E.β

40.自主神经胆碱能节后纤维支配的

效应器细胞膜上的受体类型是

AM    BN1    CN2    D.α    E.β

4l.阿托品对有机磷中毒引起的下列  哪种症状无效

A.瞳孔缩小  B.心率减慢  C.肠痉挛  D.大汗  E.肌束颤动

42.交感神经活动增强时不出现

A.肠蠕动抑制  B.瞳孔开大肌收缩  C.骨骼肌血管舒张  D.胰岛素分泌增多

E.肾素分泌增多

43.破坏下列哪一结构会使动物进食 量增加而肥胖

A.丘脑腹后核   B下丘脑腹内侧核  C.丘脑腹外侧核  D.下丘脑外侧区

E.下丘脑视前区,

44.关于下丘脑功能的叙述最适当的

A.是调节血管活动的较高级中   B.是副交感神经的较高级中枢  C.是交感神经的较高级中枢

D.是调节内脏活动的较高级中枢  E.是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 共同中枢

45.条件反射的分化是由于

A.条件刺激得不到强化   B.非条件刺激得不到强化 C.近似刺激得不到强化

D.非条件刺激得到过多强化  E.近似刺激得到过多强化‘

46.条件反射的建立需要

A.条件刺激与近似刺激的多次 结合  B.非条件刺激与近似刺激的多  次结合

C.无关刺激与近似刺激的多次结合  D.无关刺激与非条件刺激的多 次结合   

E.无关刺激与条件刺激的多次结合

47·优势半球是指大脑哪项功能占优势的一侧半球

A.感觉功能  B.运动调节功能  C.内脏活动调节功能  D.记忆功能  E.语言功能

48.人类区别于动物的主要特征是

A.能建立条件反射  B.条件反射可以分化  C.有第一信号系统  D.有第二信号系统

E.有学习记忆能力

49·人类脑电波中的“波通常出现在下列哪种状态

A.清醒、安静、闭日  B.紧张活动  C.疲倦  D.睡眠  E.睁眼、清醒

50.下列哪项不是异相睡眠的特征

A.唤醒阈升高 B.各种感觉功能减退 C.脑电波呈去同步化波 D.生长激素分泌明显增多

E.出现眼球快速运动

(二】B型题

A.幅散式  B.聚合式 C.链锁式 D.直线式 E.环式

1.神经元之间具有反馈作用的联系 方式是

2.神经元之间具有总和作用的联系方式是

AM型受体      BN1型受体  CN2型受体  D.α型受体  E.β型受体

3.自主神经节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属于

4.终板膜上的受体属于

5.分布最广泛的血管平滑肌细胞膜 上的受体属于

6.心肌细胞膜上的肾上腺素能受体 属于

7.副交感神弪节后纤维支配的效应  器细胞膜上的受体属于

A.中央前回。  B.中央后回  C.颞叶  D.枕叶  E.边缘叶

8.体表感觉在大脑皮质的投射区主要是

9.大脑皮质的主要运动区位于

10.视觉在大脑皮质的投射区位于

11.听觉在大脑皮质的投射区位于

A.α波  B.β波  C.θ波  D.δ波  E.γ波

12.清醒、安静、闭目时的脑电波为

13.频率最快的脑电波是

14.频率最慢的脑电波是

A.阿托品  B.丁氧胺  C.筒箭毒  D.酚妥拉明  E.阿替洛尔

15.α受体阻断剂

16M受体阻断剂

17N受体阻断剂

18.β1受体阻断剂

19.β2受体阻断剂

A.肾上腺素 B.去甲肾上腺素  C.多巴胺  D.甘氨酸  E.乙酰胆碱

20.心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末梢释放的 递质

21.交感缩血管神经节后纤维末梢释 放的递质

22.交感舒血管神经节后纤维末梢释 放的递质

23.脊髓闰绍细胞释放的递质

24.交感神经节前纤维释放的递质

25.由黑质上行达纹状体的神经纤维 释放的递质

A.发动肌肉运动  B.调节内脏活动  C.引起特定的感觉  D.维持和改变大脑皮质的兴奋状态

E.协调躯体运动

26.特异投射系统的功能

27.下丘脑的功能

28.小脑的功能

29.非特异投射系统的功能

A.脊休克  B.共济失调  C.去大脑僵直  D.昏睡  E.静止性震颤

30.脑干严重受损的信号

31.可由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受损 引起

32.帕金森病的常见症状

33.由于脊髓与高位中枢突然离断而 产生

A.梭外肌收缩  B.梭外肌舒张  C.腱器官敏感性降低  D.梭内肌舒张  E.肌梭敏感性增加

34.γ运动神经元传出冲动增加可使

35.α运动神经元传出冲动增加可使

()   C型题

A.传人侧支性抑制  B.返回性抑制  C.两者都是  D.两者都不是

1.属于突触后抑制的是

2.属于突触前抑制的是

3.属于交互性抑制的是,

A.阿托品  B.筒箭毒  C.两者都是  D.两者都不是

4N受体阻断剂

5M受体阻断剂

6.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断剂

7.胆碱能受体阻断剂

A.交感节前纤维   B.副交感节前纤维   C.两者都是     D.两者都不是

8.肾上腺素能纤维

9.胆碱能纤维

A.肌紧张  B.腱反射  C.两者都是     D.两者都不是

10.牵张反射

11.维持姿势的最基本反射

12.以腱器官作为感受器的反射

13.以肌梭作为感受器的反射

A.牵张反射   B.多突触反射   C.两者都是     D.两者都不    14.肌紧张   15.腱反射

()  x型题

1.属于A类神经纤维的有

A.自主神经节前纤维    B.自主神经节后纤维    C.支配梭外肌的传出纤维

D.支配梭内肌传出纤维     E.皮肤的触压觉传人纤维

2.关于突触传递的叙述,错误的是

A.兴奋性递质引起突触后膜产生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B.抑制性递质引起突触后膜产 生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C.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是 一种电压门控通道

D.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是发生在突触后膜的动作电位

E.抑制性突触后电位降低突触  后神经元的兴奋性

3.符合化学性突触传递特点的是

A.单向性  B.有一定的时间延搁  C.可以总和  D.相对不疲劳性  E.对内环境变化不敏感

4.影响突触传递过程中递质释放的 因素

A.神经冲动的传导速度  B.突触前膜锋电位的幅度  C.突触后膜锋电位的幅度

D.进人突触小体的ca“量  E.突触小体内囊泡的大小

5.不符合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特征的是

A.绝缘性  B.传导速度快如光速  C.双向性  D.相对易疲劳性  E.不受温度变化的影响

6.关于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的叙述,正确的是

A.具有全或无的特点 B.主要与Na+跨突触后膜内流 有关    C.可以总和

D.与CI-跨突触后膜转移有关     E.与K+跨突触后膜转移有关

7.关于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的叙述, 正确的是

A.属于局部电位变化  B.与Na+跨突触后膜内流有关  C.可以总和

D.主要与Cl一跨突触后膜内流有   E.与K+跨突触后膜转移有关

8.关于突触后抑制的叙述。正确的是

A.需通过中间神经元实现  B.该中间神经元属于抑制性神 经元

C.该神经元被抑制时使突触后神经元被抑制  D.传人侧支性抑制属于突触后抑制

E.返回性抑制属于突触后抑制

9.与产生突触前抑制无关的是

A.突触前神经元释放抑制性递   B.突触前递质耗竭  C.突触前膜动作电位幅度降低

D.突触前兴奋性递质释放减少  E.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兴奋

10.按张香桐划分的丘脑三类核群是

A.丘脑前核  B.感觉接替核  C.联络核  D.髓板内核群  E.腹后核

11.关于丘脑非特异投射系统的叙 述,正确的是

A.投射到大脑皮质各区  B.对大脑皮质的投射具有点对点的关系

C.作用是维持和改变大脑皮质 的兴奋状态  D.有维持睡眠状态的作用

E.参与内脏活动的调节

12.关于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的叙 述,正确的是

A.是多突触接替的上行系统  B.经丘脑特异投射系统发挥作

C.起维持和改变大脑皮质的兴 奋状态的作用  D.该系统受刺激时出现觉醒状 态的脑电波

E.其功能不易受药物影响

13.关于丘脑特异投射系统的叙述, 正确的是

A.投射到大脑皮质各区    B.对大脑皮质的投射具有点对 点的关系

C.作用是引起特定的感觉    D.可激发大脑皮质发出神经冲动

E.参与内脏活动的调节

14.符合体表感觉在大脑皮层第一感觉区投射规律的是

A.头面部感觉投向对侧皮层   B.投射区的空间排列整体上是倒置的

C.头面部投射区内部的空间排列是正立的  D.体表面积越大在大脑皮层的投射区也越大

E.产生的感觉定位明确而且清 

15.关于痛觉的叙述,正确的是

A.内脏痛觉有快痛与慢痛之分  B.皮肤炎症时常以慢痛为主

C.内脏痛定位不准确并且定性 不清楚  D.缺血和炎症刺激易引起内脏 

E.牵拉刺激不易引起内脏痛

16.γ运动神经元传出冲动增加可使

A.α运动神经元传出冲动减少   B.梭内肌收缩   C.梭外肌舒张,

D.肌梭传人冲动减少  E.牵张反射增强

17.关于牵张反射的叙述,正确的是

A.属于多突触反射  B.肌紧张和腱反射都是牵张反   C.感受器和效应器都在同一肌 肉内

D.感受器是梭内肌  E.效应器是梭外肌

18.较强的屈反射

A.属于多突触反射  B.由伤害性刺激引起  C.常同时出现交叉仲肌反射

D.可有多个关节的屈曲  E.感受器是腱器官    t

19.小脑的功能有

A.发动肌肉运动  B.维持身体平衡  C.协调随意运动 D.调节肌紧张  E.参与运动程序的编制

20.大脑皮层运动区控制躯体运动的 特点

A.皮层运动区的不同部位管理不同部位的肌肉收缩 B.一侧皮层运动区控制对侧肢 体的运动

C.对头面部运动的支配都是双 侧性的  D.皮层运动区大小与肌肉收缩力有关

E.皮层运动区的空间安排整体上呈倒立的人体投影分布

21.关于皮质脊髓侧束的叙述,错误 的是

A.其纤维在延髓锥体交叉到对侧  B.其纤维与脊髓前角外侧部运动神经元构成突触联系

C.主要控制肢体近端肌肉的运动 D.主要起维持躯体姿势的作用

E.主要起调节肌紧张的作用               A.支气管平滑肌收缩

22.属于胆碱能神经的是                   B.肾血管平滑肌收缩

A.交感神经节前纤维                   C.心率加快

B.副交感神经节前纤维                 D.瞳孔开大肌舒张

C.使胃产生容受性舒张的副交           E.胃肠平滑肌舒张

感神经节后纤维                   27.下丘脑的功能包括

D.支配心脏的副交感神经节后             A.调节摄食行为

纤维                                   B.调节肌紧张

E.脊髓前角发出的运动神经纤              C.调节水平衡

                                     D.调节生物节律

23.属于肾上腺素能神经的是                 E.调节体温

A.支配胃肠道的交感神经节后纤维      28.关于脑千网状结构易化区的叙述,正确的

B.支配心脏的交感神经节后纤维               A.有加强伸肌肌紧张的作用

B.其信号通过网状脊髓束下行

C.交感神经节前纤维                       C.其作用主要通过加强γ运动

D.支配肾脏的交感神经节后纤维                  神经元活动发挥

D.对“运动神经元无直接作用

E.支配汗腺的交感神经节后纤                 E.其活动不受其他脑区的影响

                                     29.符合异相睡眠特征的有

24.交感胆碱能神经兴奋可引起                   A.唤醒阈升高

A.骨骼肌血管舒张                           B.肌紧张降低

B.肾上腺髓质分泌                            C.脑电波呈去同步化波

C.心率加快                                  D.生长激素分泌明显增多

D.汗腺分泌                                   E.出现眼球快速运动

E.胃肠平滑肌舒张                      30.条件反射不同于非条件反射的特点有

25.副交感胆碱能神经兴奋可引起

A.骨骼肌血管收缩                            A.在后天生活中形成

B.胰岛素分泌                                B.数量上有限

C.心率减慢                                  C.可以消退

D.汗腺分泌                                   D.高度的适应性

E.胃肠平滑肌收缩                            E.反射弧有极大的易变性

26.交感肾上腺素能神经兴奋可引起

四、问答题

1.试述兴奋性突触传递的过程。

2.试述突触传递的主要特征。

3.试说明传人侧支性抑制的机制。   

4.试说明返回性抑制的机制。

5.试说明特异投射系统和非特异投射系统的区别。

6.全身体表感觉在大脑皮层第一感觉区的投射有哪些规律?

7.何谓牵涉痛?试说明其产生机制。

8.何谓肌紧张?它有何生理意义和特点?

9.试说明去大脑僵直的产生机制。

10.试说明帕金森病症状的产生机制。

11.外周神经支配的组织中胆碱能受体有哪些类型?备有何作用?

12.外周神经支配的组织中肾上腺素能受体有哪些类型?各有何作用?

13.简述下丘脑的主要功能。

14.简述自主神经系统在结构和功能上的特征。

15.试说明中央前回对躯体运动控制的特征。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指神经末梢经常性释放某些物质持续地调整受支配组织内在的代谢活动而持久性影响该组织的结构和生理功能的作用。

2.指借助轴浆流动在胞体与轴突末梢之间的物质运输。

3.指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发生功能接触的结构。

4.指突触后膜发生的去极化电位变化。   

5.指突触后膜发生的超极化电位变化。

6.指细胞间的信息联系也通过化学递质,但不通过经典的突触结构实现的一类传递方式。

7.指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效应器细胞之间起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

8.指神经元产生的起调节信息传递效率的化学物质。

9.指一个神经元内可以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递质或调质的现象。

10.指反射活动中兴奋通过中枢扩布所需时间较长的现象。

11.指经一系列刺激后突触传递功能可发生较长时程增强或减弱的一类特性。

12.指通过抑制性中间神经元释放抑制性递质引起突触后膜产生抑制性突触后电位而使突触后神经元受到抑制。

13.指传人神经纤维兴奋一个中枢神经元的同时,经侧支兴奋一个抑制性中间神经元,进而使另一个中枢神经元抑制的现象。

14.指某一中枢神经元发出传出冲动沿轴突外传的同时经轴突的侧支兴奋一抑制性中间神经元,该神经元轴突末梢则释放抑制性递质反过来抑制原先发动兴奋的神经元及其同一中枢的神经元。

15.指通过改变突触前膜活动,使其兴奋性神经递质释放减少,从而使突触后神经元产生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减小,出现抑制的现象。

16.指经典的特殊感觉传导道经脊髓或脑干上升到丘脑感觉接替核,换神经元后投射到大脑皮层特定感觉区,主要终止于皮层的第四层细胞的投射系统。

17.指通过髓板内核群换元接替弥散地投射到大脑皮层各区的投射系统。

18.指脑于网状结构内存在上行起唤醒作用的功能系统。

19.指内脏疾患引起体表特定部位发生疼痛或痛觉过敏的现象。

20.指由一个α运动神经元及其所支配的全部肌纤维组成的功能单位。

21.骨骼肌受到外力牵拉而伸长时引起受牵拉的肌肉反射性收缩,此种反射称为牵张反射。

22.指快速牵拉肌肉时引起被牵拉的肌肉快速、短暂的收缩。

23.指由缓慢持续地牵拉肌肉引起被牵拉的肌肉轻度持续性的收缩。

24.指当肢体皮肤受到伤害性刺激时反射性引起受刺激一侧肢体的屈肌收缩,肢体屈曲的反射。

25.指引起屈反射的刺激强度大时,在受刺激侧肢体屈曲的同时出现对侧肢体伸直的反射活动。

26.指脊髓与高位中枢突然离断后,断面以下的脊髓暂时丧失反射活动能力而进入无反应状态的现象。

27.指在中脑上、下丘之间切断脑干,动物出现四肢伸直、头尾昂起、脊柱挺硬等伸肌(抗重力肌)过度紧张的现象。

28.以乙酰胆碱为递质的神经纤维称为胆碱能纤维。

29.以去甲肾上腺素为递质的神经纤维称为肾上腺素能纤维。

30.胆碱能受体是指与乙酰胆碱结合而产生生理作用的受体。

31.肾上腺素能受体是指与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结合而产生生理作用的受体。

32.指人体遭遇剧痛、失血、窒息、恐惧等紧急情况时发生交感神经广泛兴奋的反应,表现出一系列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功能亢进的现象。

33.指可与受体结合使递质不能发挥作用的药物。

34.指生物体内的各种功能活动按一定时间顺序呈现周期性变化的节律。

35.指能对第二信号(即语言和文字)发生反应的大脑皮层功能系统。

36.指无明显外来刺激的情况下大脑皮层经常性自发产生节律性的电位变化。

37.指在外加刺激引起的感觉传人冲动激发下,大脑皮层的某一区域产生较为局限的电位变化。

二、填空题

1.功能性作用、营养性作用。

2.生理完整性、绝缘性、双向性、相对不疲劳性。

3.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4.局部去极化、超极化。

5.单向传递、中枢延搁(突触延搁)、总和、兴奋节律的改变、对内环境变化敏感和易疲劳。

6.突触后抑制、突触前抑制。

7.传人侧支性抑锚、返回性抑制。

8.特异投射系统、非特异投射系统。

9.中央后回、中央前回。

10.枕叶距状裂的上下缘、颞横回、颞上回。

11.快痛、慢痛。

12.腱反射、、肌紧张。

13.易化区、抑制区。

14.维持身体平衡、调节肌紧张、协调随意运动。

15.帕金森病、舞蹈病。

16·交叉性控制、功能定位精细,呈倒置排列、代表区的大小与运动的精细程度有关。

17.皮质脊髓束、皮质核束。

18.平滑肌、心肌、腺体。

19.乙酰胆碱、去甲肾上腺素。

20.胆碱能纤维、肾上腺素能纤维。

21.乙酰胆碱、乙酰胆碱。   

22.无关刺激、非条件刺激、强化。

23.α波、β波、θ波、δ波。

三、选择题   

()A型题

1·D  2E  3C 4C  5C  6E  7A 8D  9D

10E  11E  12B  13C  14C  15C  16E  17E  18D  19E  20C  21B  22E  23A  24E  25C  26C  27 A   28·A  29E  30E  31C  32B  33A  34A  35C  36A  37D    38E    39B    40A    41E    42D    43B    44D    45C

46D  47E  48D  49A  50D

()B型题

1·E  2B  3B 4C  5D  6E  7A 8B  9A

10D  11C  12A  13B  14D  15D  16A  17C  18 E 19·B  20B  21B  22E  23D  24E  25C  26C  27B  28E  29D  30C  31D  32E  33A  34E  35A

()C型题   

1·C  2D  3A 4B  5A  6D  7C 8D  9C

10C  11A  12D  13C  14C  15A

()X型题

1CDE  2CD  3ABC 4BD  5BDE  6BCE  7ACDE  8ABDE 9ABE  10BCD  11AC  12ACD t3BCD  14BCE  15·BCD  16BE  17BCE  18ABCD 19BCDE 20ABE  21CDE

22·ABCE 23ABD  24ABD  25BCE  26BCE  27ACDE 28ABC   29ABCE 30ACDE?

四、问答题

1·神经冲动到达突触前膜,引起突触前膜上电压门控式Ca2+通道开放,细胞外液中的Ca2+经Ca2+通道进入到突触小体内,使突触小体内Ca2+浓度升高,促进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的接触、融合和出胞,导致兴奋性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递质通过突触间隙扩散抵达突触后膜,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或化学门控通道,提高突触后膜对Na+、K+,特别是Na+的通透性,Na+跨突触后膜内流,使突触后膜发生去极化的电位变化。

2.突触传递的主要特征有以下几个方面

单向传递:指兴奋通过突触传递时只能由突触前神经元向突触后神经元单方向进行而不能逆向进行;突触延搁:兴奋通过突触传递需要经历递质的释放、扩散、与突触后膜受体的结合、产生突触后电位等一系列过程,相对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扩布来说耗时较长而称之为突触延搁;总和:突触传递产生的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都具有局部电位变化的性质而可以总和;兴奋节律的改变:指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节律与突触前神经元的兴奋节律存在差异;对内环境变化敏感和易疲劳:指突触部位易受内环境理化因素的影响并且是反射弧中最易发生疲劳的环节。

3.传入神经纤维兴奋一个中枢神经元的同时,经侧支兴奋一个抑制性中间神经元,该抑制性中间神经元释放的抑制性递质作用于另一个中枢神经元突触后膜受体,提高了突触后膜对Cl一的通透性,Cl一跨突触后膜内流使突触后膜产生超极化的电位变化,使该中枢神经元的膜电位与阈电位的距离增大而不易爆发动作电位,从而产生了抑制效应。

4.某一中枢神经元发出传出冲动沿轴突外传的同时,还经轴突的侧支兴奋一抑制性中间神经元,该神经元轴突末梢则释放抑制性递质,作用于原先发动兴奋的神经元的突触后膜受体,使突触后膜对Cl一的通透性提高,Cl一跨突触后膜内流使突触后膜产生超极化的电位变化,使该神经元的膜电位离阈电位的距离增大而产生抑制效应。

5.特异投射系统指经典的特殊感觉传导道(如皮肤浅感觉、深感觉、听觉、视觉、味觉的传导束和神经元序列是固定的)经脊髓或脑干上升到丘脑感觉接替核,换神经元后投射到大脑皮层特定感觉区,主要终止于皮层的第四层细胞的投射系统;通过该系统的感觉投射路径都是专一的,具有点对点的投射关系;其主要功能是引起特定的感觉,并激发大脑皮层发出神经冲动;非特异投射系统指通过髓板内核群换元接替弥散地投射到大脑皮层各区的投射系统;非特异投射系统是不同感觉信号的共同上行通路,感觉信号经该系统的上行时经多次换元而失去了原先具有的特异性,并且经丘脑髓板内核群换元后发出的神经纤维弥散地投射到大脑皮层的广泛区域,故这种投射不具有点对点的关系;其主要功能是维持和改变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

6.体表感觉在第一感觉区的投射规律有:

(1)投射纤维左右交叉,即躯体一侧传人冲动向对侧皮层投射,但头面部感觉投向双侧皮层。

(2)投射区域的空间排列是倒置的,即下肢的感觉区在皮层的顶部,上肢感觉区在中间,头面部感觉区在底部,但头面部的内部安排仍是正立的。

(3)投射区的大小与不同体表部位的感觉灵敏程度有关,感觉灵敏度高的,皮层代表区大,感觉迟钝的皮层代表区小。

(4)第一感觉区产生的感觉定位明确而且清晰。

7.牵涉痛指内脏疾患引起体表特定部位发生疼痛或痛觉过敏的现象;关于牵涉痛产生机制有以下两种学说:会聚学说认为,发生牵涉痛的体表部位的传人纤维与患病内脏的传人纤维由同一后根进入脊髓后角,这些纤维可能与相同的后角神经元形成突触联系(会聚),由于生活中的疼痛多来自体表部位,大脑皮层习惯于识别体表的刺激信息,因而将内脏痛觉冲动的传人信息误认为来自体表,以至产生牵涉痛;易化学说认为,发生牵涉痛的体表部位的传人纤维到达脊髓后角同一区域,更换神经元的部位很靠近,患病内脏的传人冲动可提高邻近的体表感觉神经元的兴奋性,即产生易化作用,使平常并不引起体表疼痛的刺激变成了致痛刺激。

8.肌紧张指由缓慢而持续地牵拉肌腱所引起的牵张反射,属于多突触反射,它表现为受牵拉的肌肉轻度而持续地收缩,即维持肌肉的紧张性收缩状态,阻止肌肉被拉长,肌紧张是由肌肉中的肌纤维轮流收缩产生的,所以不易发生疲劳,产生的收缩力量也不大,不会引起躯体明显的位移,人类直立时的肌紧张主要表现在伸肌(抗重力肌),肌紧张是维持姿势的最基本反射活动,也是其他姿势反射的基础。

9.去大脑僵直指动物实验中在中脑上、下丘之间切断脑干后,动物出现四肢伸直头尾昂起、脊柱挺硬等伸肌(抗重力肌)过度紧张的现象,其产生机制是因为切断了大脑皮层、纹状体等部位与脑干网状结构的功能联系,使脑干网状结构易化区和抑制区的正常平衡被打破,抑制区活动明显减弱,而易化区活动相对地占了优势,以至伸肌紧张明显加强,造成了僵直现象。

10.由于黑质病变,其多巴胺递质系统的功能受损,不能抑制纹状体内乙酰胆碱递质系统的活动,导致后者的功能亢进,因而出现一系列帕金森病的症状。

11.可分为毒蕈碱型和烟碱型两种类型。毒蕈碱型受体(M受体)主要分布于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支配的效应器细胞膜上,已发现的M受体有五种亚型,乙酰胆碱与M受体结合后可产生一系列副交感神经末梢兴奋的效应(如心脏活动被抑制,支气管、消化管平滑肌和膀胱逼尿肌收缩,消化腺分泌增加,瞳孔缩小等)以及汗腺分泌增多、骨骼肌血管舒张等反应。烟碱型受体(N受体)又分为两种亚型:位于自主神经节突触后膜上的N1受体(又称为神经元型烟碱受体)和存在于骨骼肌运动终板膜上的N2受体(又称为肌肉型烟碱受体),它们都属于化学门控通道或通道型受体,乙酰胆碱、烟碱等化学物质与N1受体结合后可引起自主神经节的节后神经元兴奋,与N2受体结合则引起终板电位,导致骨骼肌兴奋。

12.可分为α肾上腺素能受体和β肾上腺素能受体两类。α肾上腺素能受体(α受体)可以再分为α1和α2两种亚型,儿茶酚胺与α受体结合后所产生的平滑肌效应主要是兴奋性的,如血管收缩、子宫收缩、虹膜辐射状肌收缩等,但对小肠为抑制性效应 (使小肠的平滑肌舒张)。β肾上腺素能受体(β受体)主要有β1和β2两种亚型,分布于心脏组织(窦房结、房室传导系统、心肌)的β1受体的作用是兴奋性的,可使心率加快、心内兴奋传导速度加快、心缩力量加强,在脂肪组织中的β1受体可促进脂肪

的分解代谢,β2受体分布于支气管、胃、肠、子宫及许多血管平滑肌细胞上,作用是抑制性的(促使这些平滑肌舒张)

13.下丘脑的主要功能如下

(1)下丘脑外侧区的摄食中枢和下丘脑腹内侧核的饱中枢参与摄食行为的调节。

(2)下丘脑控制饮水的区域和控制抗利尿激素分泌的核团有功能上的联系,相互协同调节水平衡。

(3)下丘脑是体温调节基本中枢的所在部位,存在大量对温度变化敏感的神经元作为中枢内的温度感受装置,对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发挥重要调节作用。

(4)下丘脑有和情绪反应密切相关的神经结构。

(5)下丘脑内一些神经元合成多种调节腺垂体功能的肽类物质,对人体的内分泌功能调节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6)下丘脑的视交叉上核可能存在日节律的控制中心,发挥控制生物节律的作用。

14.自主神经的结构和功能的重要特征有以下几点

(1)有节前纤维与节后纤维之分(但肾上腺髓质直接接受交感神经节前纤维的支配),交感神经的节前纤维短,节后纤维长,副交感神经的节前纤维长,节后纤维短,一根交感节前纤维与许多个节后神经元联系,故刺激交感节前纤维,引起的反应比较弥散,副交感神经节前纤维与较少的节后神经元联系,因此引起的反应比较局限。

(2)人体多数器官接受交感和副交感神经双重支配,但交感神经的分布要比副交感神经广泛得多,有些器官如肾上腺髓质、汗腺、竖毛肌、皮肤和肌肉内的血管等只接受交感神经支配。

(3)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同一器官的作用往往互相拮抗,但有例外(例如支配唾液腺的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它们兴奋时均可引起唾液腺的分泌,不过交感神经兴奋时分泌的唾液较粘稠,副交感神经兴奋时分泌的唾液较稀薄)

(4)具有紧张性作用,指自主神经对内脏器官持续发放低频率神经冲动,使效应器经常维持一定的活动状态,各种功能调节都是在紧张性活动的基础上进行的。

(5)受效应器功能状态的影响(例如刺激交感神经可增强有孕子宫运动,但抑制无孕子宫运动)

15.中央前回对躯体运动的控制具有下列特征

(1)交叉性控制,即一侧皮层运动区支配对侧躯体的骨骼肌,但头面部只有面神经支配的下部面肌和舌下神经支配的舌肌主要受对侧皮层控制,其余的运动,如咀嚼运动、喉运动及上部面肌运动的肌肉受双侧皮层控制,故当一侧内囊损伤时,头面部肌肉并不完全麻痹,只有对侧下部面肌与舌肌发生麻痹。

(2)运动区所支配的肌肉定位精细,即一定皮层部位管理一定肌肉的收缩,其总的安排与体表感觉区相似,为倒置的人体投影分布,但头面部代表区的内部安排仍是正立分布。

(3)运动代表区的大小与运动的精细程度有关,运动愈精细、愈复杂的部位,在皮层运动区内所占的范围愈大。

 

第十一章   内分泌   

一、名词解释

1.激素         2.旁分泌

3.自分泌       4.神经分泌

5.靶细胞       6.允许作用

7.下丘脑调节肽  8.促激素

9.应急反应      lO.应激反应

 

二、填空题

1.按分子结构和化学性质,将激素可分为两大类,即———    和———

2.内分泌细胞分泌的信使分子称为——,其作用的细胞称为————。   

3.下丘脑基底部的促垂体区神经元分泌下丘脑调节肽,经 ———— 运送到————调节其分泌功能。

4.内分泌腺分泌水平的相对稳定是通过——机制实现的。

5.生长素的主要作用是———和———。  

6.由神经垂体释放的激素,其生物合成部位是——。

7.人幼年缺乏生长素将患——;成年后生长素分泌过多则出现———。

8.幼年时缺乏T3T4将患——;成年后缺乏T3T4将患——

9.肾上腺皮质分泌的激素有———、———、和———。

10.糖皮质激素浓度升高可引起血液中中性粒细胞数目——,淋巴细胞数目 ——,嗜酸性粒细胞数目——。

11.应急反应和应激反应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主要是——系统活动的增强,而后者则是——系统活动的增强。

12.血糖水平升高可引起胰岛素分泌———。

13.胰岛A细胞主要产生的激素是——,B细肥产生的主要是——,D细胞产生的主要是———。

14.维生素D,的活性形式是——。

15.甲状腺功能亢进时,血胆固醇水平———于正常。

16.当体内甲状腺激素含量增高时,心脏活动———。

17.调节体内钙、磷代谢的激素是——、———、和维生素D3

18.蛋白餐或静脉注射氨基酸可使胰岛素分泌————。

三、选择题

()A型题

1.血中激素浓度很低,而生理效应十分明显是因为

  A.激素的半衰期长  B.激素的特异性强  C.激素作用有靶细胞

 D.激素间有相互作用  E.激素有高效能放大作用

2.关于含氮类激素的正确描述是

  A.分子较大,不能透过细胞膜  B.不易被消化酶所破坏,故可 口服使用

  C.可直接与胞质内受体结合而 发挥生物效应  D.全部是氨基酸衍生物

  E.用基因调节学说来解释其作用机制

3.第二信使cAMP’的作用是激活

  ADNA B.磷酸化酶’ C.蛋白激酶 D.腺苷酸环化酶, E.磷酸二酯酶

4.下列哪种激素属于含氮激素

  A125-二羟维生素D3  B.雌二醇  C.睾酮  D.醛固酮 E.促甲状腺激素

5.神经激素是指

  A.存在于神经系统的激素  B.作用于神经细胞的激素  C.由神经细胞分泌的激素

  D.使神经系统兴奋的激素  E.调节内分泌腺功能的激素

6.激素作用的一般特征是

  A.由内分泌细胞粗面内质网合 B.以cAMP为第二信使

  C.受体位于靶细胞膜上  D.对靶细胞有严格特异性  E.有高效能的生物放大作用

7.类固醇激素作用机制的第一步是 与靶细胞的;

  A.细胞膜受体结合  B.胞质受体结合  C.核受体结合  DG.蛋白结合  E.腺苷酸环化酶

8.下列哪种激素不是由腺垂体合成、分泌的

  A.促甲状腺激素 B.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C.生长素   D.催产素   E.黄体生成素

9.下列哪种激素不是由下丘脑促垂 体区的神经细胞合成的

    A.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B.生长素释放激素  C.催乳素释放因子  D.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

    E.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10.射乳反射是由下列哪种激素引起

    A.催乳素 B.雌激素  C.催产素   D.孕激素   E.生长素

11.刺激生长素分泌最强的代谢因素是

  A.低蛋白  B.低血糖  C.低血脂  D.低血钾  E.低血钠

12.下列哪种激素不是垂体分泌、释放的

  A.生长素 B.催产素 C.抗利尿激素 D.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E.催乳素

13.血液中生物活性最强的甲状腺激素是

  A.碘化酪氨酸? B.一碘酪氨酸 C.二碘酪氨酸 D.三碘甲腺原氨酸 E.四碘甲腺原氨酸

14.对脑和长骨的发育最为重要的激素是   

  A.生长素 B.性激素 C.甲状腺激素 D.促甲状腺激素 E125一二羟维生素D

15.当甲状腺功能亢进时

  A.蛋白质合成增加,出现负氮平衡    B.蛋白质合成减少,出现正氮 平衡    z

C.蛋白质分解增加,出现负氮平衡   D.蛋白质分解减少,出现正氮平衡

  E.蛋白质代谢无明显变化

16.在甲状腺激素合成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酶是

  A.过氧化酶   B.脱碘酶   C.磷酸化酶  D.蛋白水解酶  E.氨基化酶

17.下列哪种情况下可引起ADH分泌增加

  A.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 B.血浆胶体渗透压升高  C.循环血量增多

  D.血压升高刺激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  E.大量输入生理盐水

18.腺垂体调节甲状腺功能的激素是

  A.生长素  B.促黑激素  C.促甲状腺激素  D.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E.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19.调节血钙浓度最主要的激素是

  A.生长素 B.降钙素 C.甲状腺激素 D.甲状旁腺激素  E.肾上腺皮质激素

20.血液中降钙素主要由哪种细胞产

  A.胰岛A细胞  B.胰岛B细胞  C.甲状腺c细胞  D.甲状旁腺细胞  E.小肠上部K细胞

21.合成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原料是

  A.葡萄糖  B.蛋白质  C.脂肪酸  D.胆固醇  E.卵磷脂

22.关于糖皮质激素对代谢的影响,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促进肝外组织蛋白质分解 B.促进肾保钠、排钾、排水 C.促进糖异生

 D.减少外周组织对葡萄糖利用 E.促进全身各部位的脂肪分解

23.刺激胰岛素分泌最主要的因素是

  A.胃泌素释放 B.迷走神经兴奋 C.血糖浓度升高 D.血氨基酸浓度升高

  E.胰高血糖素释放 

24。糖皮质激素本身没有缩血管效应,但能加强去甲肾上腺素的缩血管作用,这称为

  A.协同作用  B.致敏作用  C.增强作用  D.允许作用  E.辅助作用

25.肾上腺皮质功能不足的患者,排 除水分的能力大为减弱,可出现

  “水中毒”,补充下列哪种激素可 缓解症状

  A.胰岛素  B.糖皮质激素  C.醛固酮  D.肾上腺素  E.胰高血糖素

26.由肠吸收的碘以I一的形式存在于 血液中,I一从血液进入甲状腺上

  皮细胞内的转运方式是

  A.单纯扩散  B.载体介导易化扩散  C.通道介导易化扩散  D.主动转运   E.人胞

27.在缺乏促甲状腺激素的情况下, 甲状腺本身可适应碘的供应变化 调节甲状腺激素的合成、释放。

  这种调节方式称为

  A.神经调节  B.体液调节  C.自身调节 D.前馈调节 E.反馈调节

28.下列哪种情况去甲肾上腺素的作 用强于肾上腺素

  A.心脏兴奋 B.血管收缩 C.内脏平滑肌松弛 D.产热效应 E.血糖升高

()B型题

  A.一氧化氮  B.孕激素  c.多巴胺  D.生长抑素  E,乙酰胆碱

1.属于类固醇激素的是

2.属于含氮激素的是

  AcGMP  BATP  C5-AMP  DADP  E.含氮激素

3.以上物质哪种属于第一信使

4.以上物质哪种属于第二信使

    AT3  BT4  CT3T4  DRT3  ETlT2

5.甲状腺素是指6.甲状腺激素是指

7.活性最强的甲状腺激素是指

  A.成年人甲状腺功能不足  B.糖皮质激素分泌过多  c.幼年时甲状腺功能不足

  D.幼年时生长素分泌不足  E.食物中缺碘

8.向心性肥胖是由于

9.侏儒症是由于

10.呆小症是由于

11.粘液性水肿是由于

12.地方性甲状腺肿是由于

  A.甲状腺激素  B.  糖皮质激素  C.  胰岛素  D.生长素  E.盐皮质激素

13.体内储存量最多的激素是14.影响神经系统发育的最重要的激素是

15.增加机体产热量、提高基础代谢率的激素是16.体内惟一的降血糖激素是

17.对脂肪、糖原、蛋白质合成都有促进作用的是

18.“保钠”作用最强的激素是19.出现“水中毒”时应补充适量的

20.能增强机体对有害刺激的耐受力的是

    A.甲状腺    B.肝    c.甲状旁腺   D.神经垂体       E.腺垂体

21.生长素介质来源于22.甲状旁腺激素来源于

23.降钙素来源于

  A.保钠排钾  B.保钙保磷  c.保钾排钠  D.排钙排磷  E.保钙排磷

24.醛固酮的作用是25.甲状旁腺激素的作用是

26.降钙素的作用是

()C型题

  A.能传递信息  B.有生物放大作用  c.两者均有  D.两者均无

1.激素

2.神经递质

  A.催产素  B.催乳素  c.  两者都是  D.两者都不是

3.哺乳时引起排乳反射的是4.注射后引起妊娠子宫收缩的是

5.婴儿吸吮乳头时分泌增加的是6.引起外周血管收缩的是

  A.使血糖降低  B.促进蛋白质合成  c.两者都是  D.两者都不是

7.胰岛素的作用是  8.糖皮质激素的作用是   9.甲状腺激素的作用是

10.抗利尿激素的作用是

  A.糖皮质激素  B.盐皮质激素  c.两者都是  D.两者都不是

11.可使血液中红细胞数目增多的是  12.对儿茶酚胺有允许作用的是

13.具有保钠、排钾作用的是   14.具有排钠、保钾作用的是

  A.血磷升高  B.血钙降低  C.两者都有  D.两者都无

15.在甲状腺手术误伤甲状旁腺时   16.甲状腺C细胞分泌过多时

17.维生素D3代谢障碍时

()X型题

1.下列中具有内分泌功能的器官或组织有

    A.下丘脑    B.肾    C.心    D.胃肠道    E.松果体

2.激素作用的一般特征有

  A.相对特异性  B.信息传递作用  c.高效能生物放大作用  D.相互间可能有协同作用

  E.相互间可能有拮抗作用

3.激素问的相互作用包括

  A.相互协同  B.相互拮抗  c.允许作用  D.扩散作用  E.渗透作用

4.激素传递的方式包括

  A.远距分泌  B.神经分  c.旁分泌  D.外分泌  E.自分泌

5.腺垂体分泌的激素有

  A.促甲状腺素释放激素  B.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c.促性腺激素  D.生长抑素

  E.催乳素

6.类固醇激素的作用机制是

  A.启动DNA转录  B.促进mRNA形成  c.诱导新蛋白质的形成

  D.有的也可直接作用于细胞膜上的受体  E.进入细胞内发挥作用

7.神经垂体释放的激素有

  A.促甲状腺素  B.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c.催产素  D.抗利尿激素

  E.催乳素

8.甲状腺分泌的激素有

  A.甲状旁腺激素  BT3  CT4  D.降钙素

  E.促甲状腺激素

9.人胰岛产生的激素有

  A.胰岛素  B.生长抑素  c.胰高血糖素  D.生长素  E.催产素

10.下列哪些激素来自于下丘脑

    A.生长激素释放激素    B.生长抑素    c.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D.催产素

    E.抗利尿激素

11.肾上腺分泌的激素有

    A.肾上腺素 B.醛固酮    c.  去甲肾上腺素    D.糖皮质激素    E.雌激素

12.促甲状腺激素的作用有

  A.促进甲状腺腺泡上皮细胞的增生  B.调节降钙素的释放  c.促进聚碘作用

  D.促进碘的活化  E.刺激甲状腺腺泡内核酸与蛋白质的合成

13.能产生生长抑素的有

    A.胰岛D细胞   B.胰岛B细胞    c.胰岛A细胞    D.胃肠道  E.下丘脑

14.有关生长素的论述正确的是

  A. 幼年时缺乏将患呆小症  B.幼年时过多将患巨人症  c.成年时缺乏将使血糖升高

  D.幼年时缺乏将患侏儒症 E.成年时过多将患肢端肥大症

15.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有

  A.促进机体新陈代谢  B.促进脂肪重新分配  c.促进糖的吸收

  D.提高机体的产热量  E.促进血钾进入细胞内

16.调节甲状腺激素分泌的有

    A.下丘脑  B.  腺垂体    c.甲状腺激素的反馈作用    D.自身调节

    E.植物性神经

17.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有

  A.产生正氮平衡  B.加速胆固醇的降解  c.促进肝糖原的分解  D.维持机体正常的生长发育

  E.促进脂肪分解

18.甲状腺功能亢进病人(T3T4分泌多)可有

    A.喜凉怕热  B.多汗  c.肌肉纤颤  D.喜怒无常  E.食欲增加

19.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病人的血中

  A.淋巴细胞减少 B.中性粒细胞增多  c.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D. 红细胞数增多

  E.血小板数目减少

20.刨伤、剧痛、失血时分泌增加的激素有

  A.胰岛素  B.肾上腺素  c.生长素  D.糖皮质激素  E.去甲肾上腺素

21.长期大量使用糖皮质激素后可出现

  A.血糖升高  B.骨质疏松  c.皮肤变薄  D.向心性肥胖  E.伤口愈合时间延长

22.糖尿病人忌用糖皮质激素是因为它能

    A.促进糖异生    B. 加速糖的分解  c.抑制糖的利用    D.使血糖降低

    E.促进细胞对糖的摄取和利用

23.醛固酮分泌过多可引起

  A.高血钠  B.高血钾  c.体重增加  D.高血容量  E.高血压

24.妊娠期孕妇不泌乳是因为

  A.催乳素分泌过多  B.乳腺细胞发育尚不成熟  c.催产素分泌过多

  D.雌激素分泌过多  E.孕激素分泌过多

25.与血钙调节有关的内分泌腺或内分泌细胞有

  A.胰岛

  B. 甲状旁腺

  c.肾上腺

D.甲状腺C细胞

  E.松果体 

26.甲状旁腺激素的作用有

  A.动员骨钙人血 B.抑制肾小管重吸收钾 c.促进肾小管重吸收钙

   D.促进l25-二羟维生素D3生成 E.抑制肾小管重吸收磷酸盐,降低血磷

27.能引起血糖升高的激素有

  A.皮质醇  B.生长素  c.肾上腺素  D.胰岛素  E.胰高血糖素

28.能促进蛋白质合成的激素有

  A.生长素  B.甲状腺激素  c.胰岛素  D.雄激素  E.去甲肾上腺素

四、问答题

1.激素的作用有哪些共同特点?

2.试述下丘脑与腺垂体之间的功能联系。

3.试述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及分泌的调节。

4.甲状腺激素的主要生理作用有哪些?   

5·简述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阐明机体缺碘引起甲状腺肿大的机制。

6·简述胰岛素对糖、蛋白质和脂肪代谢的调节作用及胰岛素分泌不足时可能出现的异常现象。

7.糖皮质激素的主要生理作用有哪些?

8·简述糖皮质激素分泌的调节,并说明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的病人为何不能骤然停药?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激素是内分泌细胞分泌的、经体液传递信息的生物活性物质。

2.激素通过细胞问液弥散到邻近靶细胞发挥作用的方式。

3.是指激素在局部弥散又返回作用于该内分泌细胞而发挥反馈作用的方式。

4.是指神经细胞分泌的神经激素通过轴浆运输至末梢释放、经血液的运输再作用于靶细胞的方式。

5.某种激素选择性作用的细胞,被称为这种激素的靶细胞。

6.某些激素本身并不能对某器官或细胞直接发生作用,但它的存在却使另一种激素的效应明显增强,这种现象称为激素的允许作用。

7.下丘脑“促垂体区”肽能神经元分泌的神经肽,其主要作用是调节腺垂体激素的分泌活动。

8.是指腺垂体分泌的促进靶腺(甲状腺、肾上腺皮质和性腺)的生长发育和分泌活动的激素。促激素包括促甲状腺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促卵泡激素和黄体生成素。

9.是指在环境急剧变化和各种伤害刺激的紧急情况下引起的以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活动增强为主的适应性反应。应急反应时充分调动机体的潜能:提高“战斗力”,克服急剧环境变化对机体造成的困难。

10.是指在环境急剧变化和各种伤害刺激的紧急情况下引起的以下丘脑.腺垂体-肾上腺皮质轴活动加强为主的一系列非特异性反应。应激反应时ACTH与糖皮质激素分泌明显升高,增强机体对有害刺激的“耐受力”。

二、填空题

1.含氮激素、类固醇(甾体)激素   2.激素、靶细胞   3.垂体门脉系统、腺垂体

4.负反馈    5.促进生长、促进代谢    6.下丘脑视上核和室旁核

7.侏儒症、肢端肥大症    8.呆小症、粘液性水肿

9.盐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性激素    10.增加、减少、减少

11.交感-肾上腺髓质、下丘脑-腺垂体-肾上腺皮质轴   12.增加

13.胰高血糖素、胰岛素、生长抑素     14125-二羟维生素D3     15.低     16.增快增强

17.甲状旁腺激素、降钙素    18.增加

三、选择题

()A型题

1E    2A    3C    4E    5C    6E    7B    8D    9.A    10.C    11.B     12.D    13.D     14.C

15.C    16.A    17.A    18.C    19.D    20.C     21.D

22.E    23.C    24.D    25.B    26.D    27.C     28.B

()  B型题

1.B    2.D  3.E  4.A  5.B 6.C  7.A  8.B  9.D  10.C   11.A   12.E  13.A   14.A  15.A  16.C   17.C  18.E

19.B   20.B   21.B   22.C  23.A  24.A  25.E  26.D

()  C型题

1.C  2.C  3.A  4.A  5.C  6.D  7.C  8.D   9.B  10.D

11.A  12.A   13.C   14.D  15.C   16.B  17.B

() X型题

1ABCDE    2ABCDE    3ABC    4ABCE    5BCE 6ABCDE    7CD    8BCD    9 ABC    10ABCDE

11ABCDE  12ACDE    13ADE    14BDE    15ACD

16ABCDE    17ABCD  18ABCDE  19ABD  20BCDE

21ABCDE    22AC  23ACDE   24DE    25BD

26ACDE    27ABCE    28ABCD

四、问答题

1.激素作用的共同特点有

(1)特异性:某种激素有选择地作用于某些靶器官和靶细胞的特性,称为激素的特异性。被激素作用的器官、内分泌腺、细胞分别被称为靶器官、靶腺、靶细胞。激素特异性取决于靶细胞膜或胞质内存在有能与激素结合的特异性受体。激素作用的特异性是内分泌系统实现有针对性调节功能的基础。

(2)信息传递作用:激素是化学信使分子,能将某种信息以化学方式传递给靶细胞从而加强或减弱其代谢过程和功能活动,在完成信息传递之后即被分解失活。

(3)高效能生物放大作用:激素在体液中含量甚少,但其作用显著,这是由于激素与受体结合后,在细胞内发生一系列酶促放大作用,逐级放大,形成一个效能极高的生物放大系统。

(4)激素间的相互作用:当多种激素共同参与某一生理活动的调节时,激素与激素之间往往存在着协同作用或拮抗作用,这对维持其功能活动的相对稳定起着重要作用。另外,还有一种允许作用,允许作用是指某些激素本身并不能直接对某器官或细胞发生作用,但它的存在却使另一种激素产生的效应明显增强,如皮质醇本身并投有使血管平滑肌收缩的作用,但它的存在,使去甲肾上腺素能更有效地发挥缩血管作用。

2.下丘脑和腺垂体之间通过垂体门脉系统构成功能上的联系。下丘脑基底部的“促垂体区”,主要包括正中隆起、弓状核、视交叉上核、腹内侧核、室周核等核团。这些核团的肽能神经元分泌下丘脑调节肽,由轴突运送到末稍,释放人垂体门脉系统的

第一级毛细血管网中,再由血流运输到位于腺垂体的第二级毛细血管网,从而调节腺垂体的活动。目前已知下丘脑促垂体区分泌的下丘脑调节肽主要有9种,它们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生长素释放激素、生长抑素、催乳素释放因子、催乳素释放抑制因子、促黑激素释放因子、促黑激素释放抑制因子。它们分别对腺垂体7种内分泌细胞的活动起兴奋或抑制作用。

3.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1)促进生长:生长素对各组织、器官的生长均有促进作用,尤其是对骨骼、肌肉及内脏器官作用更为显著。生长素能刺激肝、肾产生一种小分子多肽物质,称为生长素介质。生长素介质促进硫酸盐、氨基酸进入软骨细胞,加速蛋白质的合成,促进软骨增殖与骨化,使长骨加长。生长素介质对肌肉等组织也有类似作用。

(2)促进代谢:促进蛋白质的合成,促进脂肪分解。抑制葡萄糖的利用,升高血糖。还可增加钠、钾、磷、硫的摄取和利用,有利于生长发育。

生长素分泌的调节:下丘脑分泌的生长素释放激素和生长素释放抑制激素(生长抑制素)分别促进和抑制生长素的分泌。慢波睡眠时生长素分泌增加。此外低血糖、血氨基酸和脂肪酸增多及应激反应时均引起生长素分泌增多。

4.甲状腺激素的主要作用有

(1)对代谢的影响:可提高绝大多数组织的耗氧率,’增加产热量,提高基础代谢率。促进糖的吸收和糖原分解,又可促进糖的利用,但总的结果是升高血糖。生理情况下促进蛋白合成,但分泌过多时可促进蛋白分解;分泌不足时,蛋白质合成减少,但细胞间的粘液蛋白增多。促进胆固醇的合成和分解,但以促分解作用占优势,分泌过多时血胆固醇含量低于正常。

(2)促进生长发育:主要影响脑和长骨的发育与生长。

(3)提高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

(4)对心血管活动的影响:使心跳加快加强,心输出量增加。使组织耗氧量增加.小血管舒张,外周阻力降低。

5.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

(1)下丘脑-腺垂体-甲状腺轴: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促进腺垂体合成分泌促甲状腺激素(TSH)TSH促进甲状腺腺细胞的增生,加速T3T4的合成与分泌。当血中T3T4增多时又反馈抑制腺垂体TSH的合成与分泌,有利于维持体内T3T4的稳定。寒冷可引起下丘脑TRH分泌增多使体内T3T4水平升高。

(2)自身调节:血碘过高时可抑制T3T4的合成与分泌,因此过量的碘可产生抗甲状腺效应。

(3)神经调节:交感神经兴奋促进T3T4合成,副交感神经兴奋抑制分泌。

机体缺碘引起甲状腺肿大的机制如下: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原料。当食物中长期缺碘时,体内甲状腺激素的合成与分泌减少,对腺垂体的反馈抑制作用减弱,则腺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增多。后者能刺激甲状腺代偿性地增生、肥大,这就是地方性甲状腺肿。由于甲状腺的功能基本正常,故又称为单纯性甲状腺肿。

6.胰岛素对糖、蛋白质和脂肪代谢的调节作用及胰岛素分泌不足时可能出现的异常情况如下:

(1)对糖代谢:胰岛素一方面促进全身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加速肝和肌糖原合成,并促进葡萄糖转变为脂肪;另一方面还抑制糖原分解和糖异生,因而能使血糖降低。胰岛素分泌不足最明显的表现为血糖升高,当血糖超过肾糖阈时,糖即随尿排出,发生糖尿病。

(2)对脂肪代谢:胰岛素能促进脂肪的合成与贮存,同时抑制脂肪的分解。胰岛素缺乏可造成脂肪的贮存减少,分解加强,血脂升高,可引起动脉硬化,进而导致心血管和脑血管系统的严重疾患。与此同时,由于脂肪酸分解的增多,生成大量酮体,可导致酮症酸中毒,甚至昏迷。

(3)对蛋白质代谢:胰岛素能促进细胞对氨基酸的摄取和蛋白质合成,抑制蛋白质的分解,因而有利于生长。当胰岛素分泌不足时,蛋白质分解增加、合成抑制,体内蛋白质贮存总量减少,出现负氮平衡。

7.糖皮质激素主要生理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对物质代谢的影响

1)促进糖异生,抑制糖利用,升高血糖。

2)促进肝外组织蛋白质的分解。

3)促进脂肪分解,引起脂肪重新分布,出现“向心性肥胖”。

4)有较弱的保Na+K+作用,并促进肾脏排水,分泌不足时可出现“水中毒”。

(2)在应激反应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人体突然受到创伤、手术、焦虑、惊恐等有害刺激时,血液中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和糖皮质激素的浓度急剧增高韵现象,称为应激反应。许多实验表明,有害刺激时人体主要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和糖皮质激素的增加来渡过“难关”。

(3)对各器官系统的作用

1)使血中红细胞、血小板和中性粒细胞数目增多,淋巴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减少。

2)增强血管平滑肌对儿茶酚胺的敏感性(允许作用),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

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时血压下降。

3)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4)促进胃酸、胃蛋白酶的分泌。

8.肾上腺皮质束状带分泌糖皮质激素主要受下丘脑.腺垂体.肾上腺皮质轴的经常性调节。下丘脑分泌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通过垂体门脉系统的运输到达腺垂体,可促进腺垂体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ACTH不仅刺激肾上腺皮质合成、分泌糖皮质激素,而且刺激肾上腺皮质束状带发育生长。血液中糖皮质激素水平增高不仅反馈抑制下丘脑CRH的分泌、而且主要反馈抑制腺垂体ACTH的分泌(长反馈)ACTH亦可反馈抑制下丘脑CRH的分泌(短反馈)。总之,下丘脑、腺垂体、肾上腺皮质组成一个密切联系,协调统一的功能活动轴,从而维持血中糖皮质激素的相对稳定和在不同状态下的适应性变化。

ACTH和糖皮质激素分泌呈日周期波动,午夜最低,早晨觉醒起床前最高。这种波动与睡眠状态低水平血糖的维持、觉醒后高水平血糖(供能物质)需求相适应。此波动由下丘脑CRH节律性释放所致。

长期大量应用糖皮质激素时,由于它对下丘脑和腺垂体的负反馈作用增强,导致腺垂体分泌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减少,引起肾上腺皮质萎缩,自身分泌的糖皮质激素减少。如果突然停药,必将因自身分泌不足而使血中糖皮质激素水平突然降低,病人将处于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状态,如血糖下降、血压下降、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降低和对伤害性刺激的耐受力降低等等。因此不能突然停药,而应采用逐步减少剂量的方法,以使对下丘脑和腺垂体的负反馈作用减弱。还可间断给予ACTH,使肾上腺皮质功能恢复后才可停药。

第十二章   

一、名词解释

1.血睾屏障    2.排卵3.妊娠黄体    4.月经周期5.月经

二、填空题

1LH刺激睾丸的______细胞分泌______FSH刺激睾丸的______细胞分泌.

2.卵巢的功能是____________

3·月经周期按子宫内膜的变化分为__________________三个时期。

4·月经周期中由于____________浓度迅速下降,导致子宫内膜脱落、出血,形成月经。

5·人类胎盘分泌的激素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型题

1.睾丸间质细胞具有下列哪项功能

  A.营养和支持生殖细胞 B.分泌雄激素 c.产生精子 D.起血睾屏障作用 E.分泌抑制素

2.下列哪个部位产生精子

  A.精囊 B.间质细胞 C.附睾 D.曲细精管     E.输精管

3.关于睾酮的叙述,错误的是

  A.刺激雄性器官发育并维持成熟状态 B.刺激男性副性征出现

  C.促进蛋白质合成,增加钙磷沉积,促进骨骼、肌肉生长

  D.刺激骨髓造血,使红细胞增多    E.无水钠潴留作用

4.关于睾丸功能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AFSH促进睾丸的支持细胞分泌抑制素 BLH刺激间质细胞分泌睾酮

  CFSH对生精有始动作用   D.抑制素对FSH有负反馈作用

  E.睾酮对腺垂体FSH的分泌起负反馈作用

5.关于精子与受精的叙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每次射精的精子数少于2000万,即不易使卵子受精

B.在男子体内,精子已发育成熟,但没有使卵子受精的能力

  c.在女性生殖道内,精子获能   D.孕激素使宫颈液变得稀薄,精子容易通过宫颈

  E.精子和卵子一般是在输卵管内结合

6.睾酮的化学本质是

  A.类固醇激素 B.含氮类激素 c.肽类激素 D.蛋白质激素 E.胺类激素

7.卵巢分泌的雌激素主要是

  A.雌二醇 B.雌三醇 C.孕酮   D.雌酮  E.己烯雌酚

8.血中哪一种激素出现高峰可作为排卵的标志

  A.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B.孕激素 c.黄体生成素 D.人绒毛膜生长素 E.雌激素

9.健康女性每个月经周期中,两侧卵巢能发育成熟的卵泡通常为

  A.一个  B.两个  c.十几个  D.二十几个  E.三十几个

10.排卵一般发生在

  A.月经来潮之前  B.增殖期的第3  c.分泌期的第14  D.月经周期的第28

  E.月经周期的第14

11.排卵后形成的黄体可分泌

    ALH   BFSH   CGnRH   D.人绒毛膜生长素   E.孕激素和雌激素

12.能直接作用于子宫内膜使其产生分泌期变化的主要激素是

  A.促性腺激素  B.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  C.孕激素  D.孕激素和雌激素共同作用

  E.促性腺激素抑制激素

13.排卵前黄体生成素出现高峰的原因是

    AFSH的作用    B.少量LH本身的短反馈作用

    c.血中高水平的雌激素对腺垂体的正反馈作用

  D.血中孕激素对腺垂体的正反馈作用   E.血中雌激素和孕激素的共同作用

14.临床上可用哪种简便的方法来监测排卵

  A.测定孕激素的高峰 B.测定雌激素和孕激素的高峰 c.测定雌激素的高峰

  D.测定基础体温 E.测定FSH的高峰

15.月经血不发生凝固的原因是

  A.雌激素可阻止血凝  B.孕激素可阻止血凝  C.子宫内有大量的肝素  

  D.子宫内有丰富的纤溶酶原激活物  E.子宫内膜分泌大量的抗凝血酶抑制血凝

16.关于月经出血的叙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与FSHLH的分泌减少有关  B.由于雌激素和孕激素分泌减少而引起

  c.子宫内膜血管痉挛,子宫内膜缺血、坏死、脱落

  D.因为子宫内膜组织中含有丰富的纤溶酶原激活物,故月经血不凝固

  E.由于雌激素和孕激素分泌增多而引起

17.月经的发生与下列哪项因素有关

  A.血液中雌二醇水平升高,孕酮水平下降  B.血液中孕酮和雌二醇水平下降

  c.血液中孕酮水平升高,雌二醇水平下降  DFSHLH水平升高

  E.血液中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浓度升高

18.关于雌激素生理作用的叙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使输卵管平滑肌活动增强  B.促进阴道上皮细胞增生、角化,并合成大量糖原

  c.促进肾小管对水和钠的重吸收    D.使子宫内膜增生变厚,腺体分泌  

  E.刺激乳腺导管的结缔组织增生,产生乳晕

19.关于孕激素生理作用的叙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刺激子宫内膜呈增生期变化  B.使子宫平滑肌活动减弱

  c.降低母体免疫排斥能力 D.刺激乳腺腺泡发育

  E.促进能量代谢

20.妊娠期内不排卵是由于下列哪种激素的作用

  A.雌激素  B.孕激素  c.雌激素和孕激素  D.催乳素

  E.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 

(二)B型题

  A.排卵前期  B.月经期  c.排卵后期  D.增殖期  E.绝经期

1.黄体期也称为

2.子宫内膜增厚,血管和腺体增多。但是腺体无分泌功能,此时为

3.到4550岁,月经不重复出现,进入

  A.睾酮的作用  B.雌激素的作用  c.孕激素的作用  D.卵巢与肾上腺皮质雄激素的作用

  EFSHLH

4.男性附性器官的发育是由于5.女性附性器官的发育是由于

6.乳腺腺泡发育是由于

  A.胎盘  B.卵巢  c.睾丸的间质细胞  D.睾丸的曲细精管细胞  E.睾丸的支持细胞

7.睾丸产生雄激素的细胞是  8.睾丸分泌抑制素的是

9.分泌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的是

()C型题

  A.雄激素的作用  B.雌激素的作用  c.两者都有  D.两者都无

1.青春期蛋白质合成增加,生成加快是由于

2.男女毛发分布的特点是由于

  A.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B.人绒毛膜生长素  c.两者均是  D.两者均不是

3.由胎盘分泌维持妊娠的激素是

4.在妊娠810周,胎盘分泌达顶峰的是

  A.促进肾脏对水、钠的重吸收  B.促进肾对钾的排泄  c.两者都是  D.两者都不是

5.雌激素的作用是

6.孕激素的作用是

  A FSH  BLH  c.两者都是  D.两者都不是

7.由腺垂体分泌的激素是

8.由下丘脑分泌的激素是

()x型题

1.下列哪些激素是由睾丸分泌的

  A.睾酮  B.抗利尿激素  c.前列腺素;  D.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E.抑制素 

2.下列哪些是睾酮的生理作用

  A.促进男性附性器官的发育  B.提高性欲  c.刺激男性副性征的出现

  D.刺激蛋白质合成,呈现负氮平衡  E.维持生精

3.下列哪些是卵巢分泌的激素

  A.雌激素  B.孕激素  c.肾素  D.少量雄激素  E.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4.下列哪些为雌激素的功船

  A.促进肌肉蛋白质的合成  B.使子宫内膜增生  c.促进基础代谢,使基础体温在排卵后升高

  D.促进排卵  E.使阴道内形成酸性环境,增强阴道抗菌能力

5.雌激素对代谢的作用,下列哪些是正确的

  A.增加肾小管对Na+的重吸收  B.抑制肾小管对Na+的重吸收

  c.促进蛋白质合成,加强钙盐代谢  D.促进脂肪合成,增高血浆胆固醇

  E.促进糖原分解,升高血糖

6.体内哪些部位可以分泌雌激素

  A.胎盘  B.肾上腺皮质网状带  c.卵巢  D.肾上腺皮质球状带

  E.肾上腺皮质束状带

7.在正常的月经周期中

  A.排卵与血液LH水平突然升高有关  B.在排卵前宫颈粘液变得稀薄

  c.子宫内膜生长的增殖期依赖于雌激素的分泌  D.月经期大约失血500ml

  E.雌激索对GnRH的分泌存在正  

8.关于月经黄体的叙述,正确的有

  A.对分泌期子宫内膜的发育和维持起着不可缺少的作用     B.受腺垂体的调节控制

C.在妊娠早期,因继续受垂体促性腺激素的作用,仍分泌卵巢激素

D.大约在妊娠第一个月末开始萎缩 E.若排出的卵受精,可转变为妊娠黄体

9.关于卵巢的叙述,下列哪些是正确的   

       

A.从青春期开始出现原始卵泡B.每个月经周期可排出510个卵子

c.可受胎盘激素的影响D.对于周期性的子宫内膜的变化是必需的  

E.可以分泌少量雄激素

四、问答题   

1.试述月经周期中腺垂体、卵巢激素和子宫内膜的变化。

2.一个月经周期中血液内雌激素出现几次高峰,是如何形成的?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睾丸间质毛细血管和曲细精管之间的屏障,使血液中大分子物质难以进入曲细精管。

2.每次月经周期中成熟卵泡逐渐靠近卵巢表面并破裂,内含的成熟卵细胞与其周围的放射冠等一起被排入腹腔,这一过程称为排卵。

3.每个月经周期中卵巢都有一个成熟卵子排出,排出的卵子受精后,在胎盘激素的作用下,黄体继续长大成为妊娠黄体。  

4.在下丘脑一腺垂体-卵巢轴的调控下,女性从青春期开始,在整个生育期内(除妊娠和哺乳期外),子宫内膜呈规律性的月周期变化,称为月经周期。

5.在卵巢激素周期性分泌的调控下,子宫内膜发生周期性脱落,小血管破裂出血,血液经阴道流出的现象。

二、填空题

1.间质、睾酮、支持、抑制素  2.生成卵子、分泌雌激素和孕激素

3.月经期、增殖期、分泌期   4.雌激素、孕激素

5.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雌激素、孕激素、人绒毛膜生长素

三、选择题

()A型题  

1B    2D    3 E    4E    5D    6A    7A    8C    9A   10E    11E    12D  13C    14D    15D    16E    17B    18D    19A  20C

()B型题

1C   2D    3E    4A    5B    6C    7C    8E    9A

()C型题

1C    2C    3C    4A    5A    6D    7C    8D

    ()x型题

1AE    2ABCE    3ABD    4ABDE    5AC    6ABC    7ABCE  8ABE    9CDE

    四、问答题

    l。月经周期中,子宫内膜的变化受卵巢分泌的激素控制,而卵巢的变化又受腺垂体分泌的促性腺激素的控制;腺垂体分泌的促性腺激素又受下丘脑分泌的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的控制。可见,月经周期的变化与下丘脑一垂体-卵巢轴的功能密切相关。

    (1)月经期和增殖期:月经期子宫内膜脱落,血管破裂、出血,血液从阴道流出。此时血中的雌二醇和孕酮均处于低水平,它们对腺垂体分泌FSHLH的反馈性抑制减弱。在下丘脑分泌GnRH作用下,FSHLH分泌逐渐增多,促使卵泡发育。卵泡在发育成熟过程中,分泌的雌激素逐渐增多,在雌激素作用下,子宫内膜的上皮及腺体增殖,使子宫内膜处于增殖期。到排卵前1天左右,雌激素分泌达到顶峰。高浓度雌激素通过正反馈作用,促使下丘脑分泌GnRH和腺垂体分泌LHF'SH增多,从而形成LH高峰。LH在孕酮配合下促使卵泡破裂排卵。

    (2)黄体期:卵泡排卵后,生成的黄体分泌大量孕酮和雌激素,它们促进子宫内膜的腺体及血管生长,腺体分泌粘液,使子宫内膜处于分泌期。此期,高浓度的雌激素和孕激素对下丘脑和腺垂体起负反馈作用,使FSHLH分泌减少,黄体发生退化,于是,雌激素和孕激素浓度迅速下降,至分泌期末达最低水平,子宫内膜得不到这两种激素的支持,又发生脱落、出血,进人下一个月经期。由于雌激素和孕酮减少,对腺垂体下丘脑的负反馈抑制作用解除,FSHI|H分泌又增多,后者又刺激卵泡发育,于是下一个月经周期又开始。

    2.在月经周期中,雌激素的分泌呈现规律性变化。在增殖期,在FSHLH的共同作用下,卵泡发育并分泌雌激素,雌激素又通过局部正反馈作用,浓度不断升高,在排卵前形成一个高峰,在排卵后即下降。但在排卵后45天时,由于黄体发育,黄体细胞不仅分泌大量孕酮,也分泌大量雌激素,形成雌激素的第二个高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