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文章之美”:结体之美(一)

 聽雨軒sjh 2012-03-16

“古代文章之美”:结体之美

一、《说难》:专题论文的结体示范

二、《郑伯克段于鄢》:记事散文的结体示范

三、《李将军列传》:记人散文的结体示范

四、《上林赋》:对铺排美、对称美的追求

五、《枯树赋》:抒情散文的结体示范

 

 

郑伯克段于鄢》:记事散文的结构示范

记事散文在于把事情完整地脉络清晰地记述清楚。首先交待事情的相关人物、发生的时间、地点,事情的起因。然后逐步展开事情发展的全过程:开头,发展,矛盾激化,进入高潮,矛盾解决,事情的尾声、后果、影响。其间的难点在于展开情节时,对矛盾双方要有准确定位,揭示矛盾波折要有伦有序,要写出各方的行为特征,写出推动事物发展的内部情节动力;尤其是在斗争焦点上,最能也最难也最需要展示相关人物的心态、个性,它是问题解决的“人物性格基础”。对此,《左传》的《郑伯克段于鄢》一文作了很好的示范。

初 [当初。这是追叙事因的开头语] ,郑武公[郑国第二代君主,时郑国建国未久,且立国于齐晋秦楚四强的中间] 娶于申[申,姜姓小国],曰武姜 [意为武公的姜姓妻子,这是后人追记时用的谥号] ,生庄公及公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遂恶之 [一个‘遂’字,写出姜氏的轻率,感情用事];爱公叔段,欲立之 [把个人感情政治化。宫廷斗争,祸及朝廷,又祸及国家。往往如此],亟[这个字分量很重,显出姜氏因宠邀宠的骄气与她的褊急情绪。这种性格使她酿出事端,又难以收拾]请于武公,公弗许[对。姜氏初次碰壁矛盾将起]。及庄公即位 [据考,此时庄公才十四岁] ,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制,即后来的虎牢关,地形险要。庄公是明白人];虢叔死焉[这话正击中姜氏的溺爱之心。庄公巧于应对] 。他邑唯命![口气倒干脆、爽快。正合彼意]”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域太叔。”[太叔,与太子、太后之类的称呼一样,含推重、尊敬意。庄公善于麻痹对方,也善于诱其发展。险!小小庄公,机智明断,有主见,是个政治家的料子,难怪日后处事不乱,总能稳操胜券。] [以上第一段。交待了事情原委,交待了相关人物、观点、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起因等。凡能省略的字、句甚至细节,都省略了,使文字来得疏朗简洁明快。]

祭仲[郑国老臣]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点明利害,不容犹疑]。先王[抬出先王,名正言顺]之制:大都不过叁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申明观点,也表明了本人的政治立场]。”公曰:“姜氏[直呼其名,贬斥厌恶之情溢于言表。是矛盾的公开揭示。问题提上了朝廷议事日程]欲之,焉避害[此时庄公实力不够,朝中大臣立场未明,他还无从对抗]?”对曰:“姜氏何厌之有[这种说话口气,表 明君臣同其所恶]!不如早为之所,毋使滋蔓。蔓,难图[图,图谋。这里见出幼君老臣的密议阴谋]也;蔓草犹不可除[比喻贴切、形象],况君之宠弟[指目前地位而言。“太叔”的地位似乎给了世人这种印象]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千古名言],子姑待之[不曰‘待之’,而曰‘姑待之’,是有政治头脑者的语言]。”既而太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已。公子吕[郑国世卿,身份地位非同一般]乃曰:“国不堪贰[说得大义凛然]。君将若之何?欲与太叔,臣请事之[反激语有他的身份才可以用这般口气];欲弗与,则请除之[态度明朗] :毋生民心[看得清政治是非]!”公曰:“无庸,将自及。”[庄公沉得住气] 太叔又[一个“又”字,写出了共叔段的贪得无厌此字要加重语气读]收贰以为已邑,至于廪延。[事态扩大。朝廷斗争已演化成分裂叛国行为了]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又一位重臣明确表态]!”公曰:“不义不昵,厚将崩。”[以上第二段。事态发展。郑庄公用时间换人心,预先积蓄了反击母与弟的政治资源。他已为对方定性:不义。]

太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一组短语,快节奏,烘染了气氛]。夫人将启之[里应外合。自以为得计]。公闻其期[这个“闻”字很重要。郑庄公从未闲着,他一直暗暗地紧盯着对方呢!],曰“可矣!”[语气简截了当。庄公蓄势待机,前后二十年有余,这一天终于来到,他兴奋地下令:“动手!”]命子封帅车二百乘[绝对优势的强大兵力]以伐京。京叛太叔段[不出庄公所料]。段入于鄢,公伐诸鄢[大有一举扑灭之势政治斗争,原不容情]。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时为郑国境外之地。留下了后世矛盾重起的隐患]。[以上第三段,矛盾白热化,事情顺势终结。庄公的阴鸷、沉稳、果决,得到了充分展示。公叔段母子不惜分裂国家,武装背叛,罪有应得。][按:原文这里还有几句评议,且留待后文再作交待]

遂置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毋相见也。”[长句,一气读完。郑庄于此大抒一口恶气。] 既而[承上启下,转折轻快]悔之[余波。下文引出一个颇风趣的老臣,给整个事件一个颇轻松的结局,妙]。颍考叔为颍谷封人[前数位大臣均未交待身份,此处独独标明。行文抒缓,张弛有度],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依前文例,此字原本可以省略,但偏偏不省,抒缓文气]舍肉[细节写出颍公的从容]。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家常话,絮絮说来,自然能沁入心脾]”公曰:“尔有母遗,咿[语气词,表内心有愧,发语迟疑状]我独无。”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明知故问,妙]”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掘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轻松地解决难题,妙]”公从之[这里笔墨极简,元须多写一个字,读者自能理会]。[以上第四段,尾声。这段文字轾松抒缓,但又不失简明。]

公入[进入地道,入见其母]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出:走出,被请出,从“黄泉”之下出来。] [二人的“出”“入”而“赋”,修辞上本可视为“同文互见”,但作者下笔用字,却是精心选配,十分贴切的]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遂为母子如初。[“初”字妙,呼应开头。实际上,其“初”也并不好,文字有暗讽义在内][以上结尾。笔法上也能衬出地下相见时庄公的尴尬心态与出到地面重获自由时姜氏的微妙心理。]

[附带说明] “传者,转也”,《左传》者,左氏“转述”《春秋》经文也。因此,按《左传》的体例,本文前面附有一句《春秋》经文:“(. 隐公元年) 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然后才以本文来具体“转述”相关历史事件。文内在紧接“太叔出奔共”一句之后,还有一小节文字,是《左传》解释《春秋》行文含意的:“《书》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悌,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这段话的意思是:“克段”一事也可以说成“郑人伐段于鄢”,或者说成“郑伯之弟段出奔共”,为什么不这么说呢?按《春秋》经的行文规则:公叔段不讲兄弟情义,公然反叛,所以直呼其名,不书其“共叔”的位号,也不写“弟”的字样;这是对他的贬斥。公叔段长期积蓄势力搞武装偷袭,郑庄公派大队前去扑灭并取得胜利,双方如同敌国二君相战,所以用“克”字;战而胜之之谓“克”。对“克段”这件事本身,作者从原则上说是肯定的;但称“郑伯”而不称“郑”“郑人”“郑庄公”,是讥讽他对亲弟弟不从教育入手,及时处置,而是养成其患然后扑灭之的图谋。攻克并消灭段,是郑伯的本意;后来段逃亡了,郑伯又没有追“奔”;如若出境追逃,又会酿成更复杂的事态,那是很难办的,郑国毕竞是一个新造的中小国家,所以经文中不提“弟段出奔共”。有了这段解释,《左传》作者也就对整个事件作出了评判。另外,本文的最后结尾,别有一小段,是作者借“君子曰”的名义,就相关史实作评价。原文是:“君子曰: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云:‘孝子不匮,施及尔类’,其是之谓乎!”这是作者对颍考叔的高度评价。

记事散文的结构要求大致如上,最基本的要求是脉络清晰,重点突出,时地分明。

《上林赋》铺排美、对称美的追求

《上林赋》是汉赋的代表作,体制宏丽,结构阔大,堪称一时之绝。我们先看其首段是怎样写“云梦七泽”的:“楚国使者”子虚先生在听了“齐国使者” 乌有先生对齐国园苑的夸耀后,大讲本国的园囿之美,他说:

臣闻楚有七泽,尝见其一,未睹其余。臣之所见,盖特其小小者尔,名曰“云梦”。云梦者,方九百里,其中有山焉----其山则…其土则…其石则…;其东则…其南则…;其西则…其北则…;其高则…其卑则…;其中则…其下则……

文章尽铺排之能事,写了山之奇伟特异,又写其石之珍、其土之沃;写了东方之胜景,又夸南方之大观;刚叙西方之丰茂,即书北方之雄丽……同时又写出东南西北各方天上地下、水中林间的形形色色、色色形形。这一切似乎已经夸赞得到顶了,天下无二了。谁知汉朝廷的代表“无是公”听了,以王朝发言人的身份,首先斥责齐楚使者的自夸自赞:“楚则失矣,齐亦未得。欲以奢侈相胜,荒淫相越!且齐楚之事,又乌足道乎?君未睹乎巨丽也!独不闻天子之'上林’乎?”把对方一笔抹倒,蓄足气势,然后导入正文。于是先极口描述上林总体之巨丽,总叙之后,便以“于是乎”为引,宏观地描述上林苑的形胜,左苍梧,右西极,八川分流,汹涌澎湃,驰波跳沫,潢漾漂激……然后连用八个“于是乎”为领句,并列地铺排出八大类人间仅有、天国无双的旷世风物与天子游观的声势、欢乐,而其高潮则是铺写天子田猎与声色之乐。所谓“撞千石之钟,立万石之虞,建翠华之旗,树灵鼋之鼓。奏陶唐氏之乐,听葛天氏之歌。千人唱,万人和。山陵为之震动,川谷为之荡波……”不仅如此,还有妖冶绰约,皑齿蛾眉,靓妆艳饰,色授魂与之女……文章就这样多侧面多角度地铺排张扬天子林苑的富丽宏壮和天子游乐的奢华豪纵;把“天子之乐”推向极致,使听者瞠目,闻者结舌。文章写到这种地步,谁还能再有什么荒淫之思、奢靡之乐可以夸赞呢?写到这里,文章似乎难以推进了。这时,作者笔锋陡转,写道:“于是酒中乐酣,天子茫然而思,似若有无”……,他猛然惊觉,下决心改弦更张。“于是历吉日以斋戒”,与荒淫游乐决裂,开始“登明堂,坐清庙,次群臣,奏得失。”这么连用两个“于是”为引子,转入写天子的兴文教,施仁政,恤黎民,抚夷夏,兴万邦之忧劳,使“四海之内,靡不受获。”以此紧束上文。全赋最后一小节,以齐楚二客的叹服为尾声了结全篇。前人谈文章结构,有“凤头猪肚豹尾”之说,本文就是如此。开头以齐楚作铺垫,中间用九个“于是乎” 的并列模式去陈述,这种结构极富张力,可随意伸缩添减,任情发挥。最后,“曲终奏雅”,翻出新意,结束全篇。这就为汉大赋的结体模式提供了示范。 

现在我们综观全文,把首段称为“起笔”,第2.3.4.5.6.7.8.9几大段为“承笔”,多方位多侧面地铺叙一切;这里的铺叙遵依了“对称美”的规律,使段落之间,文字均衡,内容相称,适应了中国老百姓审美欣赏的心理要求:中国人是偏爱平衡对称与园满的。其后以两个自然段,透进一层,转出新意,这是“转笔”;最后一小节为“结笔”,回应开头,首尾关合。当然,从散文艺术看,中间大段大段的并列铺排,毕竟太平板也太臃肿了。高频度的持续轰鸣,读者疲惫了,欣赏热情会降低。中国人有“事不过三”之说,精减一下,并列三段,也许更紧凑,可读性就强了。从这个角度看,汉大赋的结构又有其不合审美要求的一面。

《枯树赋》:抒情散文的结体之美

南朝萧梁的宫庭诗人庾信,出使西魏时被羁留长安,梁亡后归乡无望,终身过着孤凄酸楚的生活,身心揉碎,生意消磨,好似“枯树”。他满腹泪水,一腔惭恨,命笔为文,写成《枯树赋》。全文结构如下:

一、开头,借前辈将军殷仲文失意时“出为东阳太守” “顾庭槐而叹曰:此树婆娑,生意尽矣”一事入题,为悲仿感情的外化找到了恰当的表达形象---“枯树”,也定下了全文的哀伤基调。

二、其后,分四个自然段,历叙“枯树”所历的各种悲惨遭遇。每段开头,分别用“至如”“乃有”“若夫”“若乃”“况复”等“承接语”领出层层深化的哭诉:

A.至如白鹿贞松,青牛文梓,根柢盘魄,山崖表里,桂何为而销亡?桐何为而半死?”----本来生意盎然的松梓桂桐,为什么会失去生机?他呼天痛问,谁能给他回答呢?

B.文章接着写道:“昔者三河徙植、九畹移根”,它们也曾在帝王宫苑中“开花”、“落实”,奏曲、栖鸾,“乃有拳曲臃肿,盘坳反复”,以至“匠石惊顾,公输眩目”;然而终于逃不脱“雕镌始就,欹斫仍加;平鳞铲甲,落角摧芽”的遭遇。它们的生命力被活活摧残了!能不让人痛彻肺腑?

C.文章再透进一层,写道:“若夫松子、古度、平仲、君迁,森梢百顷,槎卉千年”,这里写出种种名木佳树当年何等郁郁葱葱,何等生气洋溢!“秦则大夫受职,汉则将军坐焉”,又是何等荣光!而今却是“苔埋菌压,鸟剥虫穿”,“低垂霜露”,“感顿风烟”了!能不催人泪下?

D.再逼进一层:“若乃山河阻绝,飘零离别,拔本垂泪,伤根沥血!火入空心,膏流断节……载瘿含瘤,藏穿抱穴……”种种凄凉,难以尽述;作者写到这里,恐怕已是欲哭无泪了!名为写“树”,实际是他悲哀心灵的投影,是他那不尽苦痛的物化。

三、最后一段,结题。作者写道:“况复风云不感,羁旅无归……木叶落,长年悲……”在这里,枯树与作者已经融为一体了,树就是人,人就是树,他再也支撑不了这衰朽垂亡的生命了,于是借桓大司马之口浩叹曰:“今看摇落,凄怆江南。树犹如此,人何以堪!”全篇结束,悲音不绝。至今掩卷之际,犹觉有人在吞声低泣。

这种层次明晰的结构艺术,把本来难以捕捉的悲情深化过程清楚地展现出来了。这种写法自然会被后人所接受、效仿。典型的例子是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文章开头借“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作引子,提起全篇,然后用“若夫霪雨霏霏”、“至若春和景明”等语领出正文;最后以感叹句“微斯人,吾谁与归”结束全篇。层次结构即从六朝《枯树赋》《恨赋》这类作品脱胎而来。请看本文起承转合的层次安排:

[A]余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B]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满目箫然,感极而悲者矣。”

[C]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D]“嗟夫,余尝求古仁人之心……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综观上述各篇体裁迥异、文章结构也绝不相同的文章,不难发现其间仍有相通之处:形散神不散。各篇题材多寡、组合方式并不相干,但各自主题均一贯到底,情感基调亦通篇一致,这就是“形散神不散”,正是散文结构“定体则无,大体需有”的通则。主题是内容的灵魂,情感是艺术的生命。生命唯一,灵魂无二,形可散,神不可散。

《李将军列传》:记人散文的结体示范

先秦历史散文是记言记事的,很少记人。《史记》则以人物为中心组织史料,它是一部上至帝王下至三教九流的人物传记汇编。因此,它积累了丰富的人物传记写作经验。《李将军列传》以李广一生事历为内容,大致按时间顺次编排材料,所写事迹依轻重缓急交替配置,而突出其中让李广立身扬名、流誉人间的三件事:一是突然遭遇强大敌军时,李广从容布署,示敌以闲,表现出超迈的大将风采;同时穿插进宽简治军和“飞将军”得名之由来等小故事,把“传主”写得虎虎有生气;令人崇敬。二是写李广父子身先士卒,亲冒矢石,以绝对劣势的兵力奋力冲杀,终于克敌的右北平之战。朝廷却说他“功过相当”,“无偿”。其间又衬之以忿杀霸陵尉、射虎中石、相面人胡乱说命等小情节,写出了这位本可大有作为而又陷于无可作为之境者的一腔抑郁不平之气;令人同情;三是写这位高龄老将随卫青出征却又横遭排抑、以至愤懑自杀的悲剧结局。令人悲叹。全文只是在这时,才完整地记下了传主的一段“人物语言”,为自己痛下绝辞:“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愤然自杀。作者以此完成了一位悲剧英雄的形象塑造。司马迁写人物传,总能给传主以恰当的社会角色定位,贬褒抑扬,贴合史实;总是赋予对方相应的情感定位,将爱憎灌注笔端,让人物形象具有生命力、感染力;在选择素材、组织剪裁史料方面,既能突出人物的主导性格,又使人物丰满多姿。清人魏际瑞说:“人之为人有一端独至者,即生平得力所在。虽曰一端,而其人之全体著矣。”(《伯子论文》) 一个人总有他区别于其他人的独到之处,其全副精神就倾注在这里,作者就应抓住其特点、特色、特长,集中笔力描摹,这才能塑造出鲜活的个性形象来。后世人物传记,大都走的太史公这条路子:把人物推到焦点上去写,揭示人物主导性格;配置生活细节,作铺垫、作映衬,作渲染,使人物丰满起来。主干分明,配色恰当,是写人散文的结构之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